中医现代化的瓶颈与前景
论中医理论能否以及如何有效进入实验室(一)
文献来源:黄龙祥.中医现代化的瓶颈与前景 论中医理论能否以及如何有效进入实验室[J].科学文化评论,2004,1(03):5-20.
摘要 中医理论中的经验事实部分可以并且必须进入实验室。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更替旧的理论框架,而不是用实验数据证明旧框架的科学与伟大。中医理论的实验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于实验室之外的“解读”、“分解”、“转换”、“发掘与表达”诸环节、即在“知其所以然”之前,首先要“知其然”。只有将中医理论中的经验事实准确、完整地分离出来,然后再准确地转换成实验室能够有效处理的符号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才有意义。
一 珍珠与珍珠链
——中医理论的基本构成
科学理论或假说是对经验事实的解释,是由解释构成的逻辑体系。也就是说一种理论或假说包含两种成分:
其一,经验事实——关于现象之间规律的知识;
其二,对经验的解释——关于现象或规律的本质说明。
如果把经验事实比作一颗颗珍珠,理论说明就好比串联这些珍珠的链环。
构筑中医理论体系大厦的基石有二:
其一为“经络学说”,
其二为“藏象学说”。
这两个理论体系同样由经验事实和理论说明两种成分构成,但二者在构成成分的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构建藏象学说的方法非常明确——以外在的表象推测内藏的脏腑功能(基于“有诸于内必形诸于外”的认识)。该学说两种成分一目了然:
其理论框架——“珍珠链”——为阴阳五行;
经验事实——“珍珠”一一为内脏病变的体表反应规律。
而经络学说则不然,何为“珍珠”、何为“珍珠链”,别说是准确区分,恐怕绝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经脉学说具有性质与价值不同的两种成分。经络学说的“珠链”简直就像该学说所描述的那样——“如环无端”,珍珠与链环紧密交织,难以分辨并分解,以至“经络的研究”已在实验室中研究了几十年,却从未有人明确阐述过“经络学说说什么”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简直不可思议!这好比拿着一幅完全不懂或自以为是的藏宝图去寻宝藏,其结果可想而知。
如果不首先澄清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经络学说不仅不能进入实验室,甚至不能进入教室——尽管它同样在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室中被宣讲了几十年!但只要是具有现代医学背景知识的学生——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无法理解已被多次重编的教材中关于“经络”的定义②。
由此可见,搞清古代经络学说的基本构成,提炼出其中的科学内涵,并用现代科学语言重新表达,是研究经络学说的第一步或者说关键的一步,而完成这一步的前提首先是对经络学说的正确理解。
科学发展的基本形式一般表现为一个不断更换“珍珠链”的过程,正如法国著名科学家及科学哲学家皮埃尔·迪昂(Pierre Duhem)所指出的那样:“在理论中有效的一切东西,可以在描述部分找到;另一方面,在理论中为假且与事实矛盾的无论什么东西,尤其可以在说明部分找到”[皮埃尔•迪昂,1999,36页]。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的进步主要表现为科学理论中“说明部分”的不断更新。当旧理论中说明部分被淘汰时,其纯粹的“描述部分”几乎可以整体地进入新理论,从而使新理论继承旧理论全部有价值的内容。
分析中医理论构成的目的在于:将古人发现的经验事实或总结的规律与古人对这些事实和规律的解释严格区分开来。
可以这样说,中医界一些旷日持久的争论或者理论研究久攻不下的症结,正是在于人们长期混淆了中医理论中这两种不同的成分。
例如,对于中医理论的实验研究,中医界长期以来在认识上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以为研究的目的在于为中医理论框架——“珍珠链”——寻找科学论据,以证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其实恰恰相反,中医理论实验研究的目的正是在于更换旧的“珠链”,否则我们的研究对于科学的进步而言便毫无意义。这样说丝毫不影响经络学说在针灸学发展史上的巨大贡献,也不影响它对现代研究在指导思想方面的启迪作用。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经络学说之“链”的捆绑,古人关于“人体特定部位间存在特定联系”这一伟大发现的“珍珠”恐怕早已散落殆尽了。
然而经验永远是理论生长的根系,随着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事实不能被旧的理论框架盛装之时,就必须毫不犹豫地将经络之链打开,释放出其中宝贵的珍珠,并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为其配制更为适合的新“链环”,使之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层次。
②关于中外学者对于现行针灸教材“经络”定义的困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陈华喜教授有一篇专文“我论经络概念”,发表于《中国针灸》2001年4月第4期,可参阅。
二 层垒套叠
——传统中医理论发展的基本形式
三 解“链”取“珠”
——中医理论进入实验室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黄龙祥(2003).从“厥阴脉”概念的形成过程看经络学说的意义与价值.《针刺研究》.(4):283-287. 黄龙祥(2001).《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北京:华夏出版社. 黄龙祥(1994).经脉病候考源.《中华医史杂志》.24(4):219. Lund. J. P. et al.(1994).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and Deafferentation in Adult Macaques. Science. 265:546-547. 梅田玄胜(1986).诊断点、治疗点としての压痛点.《医道の日本》.(4):249-255. 皮埃尔•迪昂(1999).《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 Pons. T. P. et al.(1991).Massive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after sensory deafferentation in Adult Macaques. Science. 252:1857-1860. 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1974).《新医药杂志》.(12):21. 张建斌(1998).“面口合谷收”现象的临床分析.《中国针灸》.(10):636-637.
特别说明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所有精选、校排推送的论著,均以标准参考文献格式明确标识原作者及出处,若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因微信公号推文转载条件限定,为方便中国针灸学会“习经典”矩阵其他公号转载,标注原作者为“原创”,以示对原作者的尊重,并非本公号原创之意,请原作者、读者知悉。
公益科普传播,为同道“少走弯路”,为免针灸经典文献理论研究成“冷门绝学”,所有标注“原创”的文章均已开启“快捷转载”,所有账号均可转载此图文;真诚欢迎各位同道投稿针灸经典学习类优质文章,E-mail: 13810411860@126.com
中国针灸学会“读经典”系列活动
“习经典”微信公众号矩阵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委会
中国针灸学会青年委员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中国科协“鍼灸明堂”学风涵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