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怎么办?试试针灸治疗

文摘   2024-11-15 00:01   北京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多表现为持续性自发疼痛、诱发痛、感觉异常或感觉过敏等,可在皮损消退后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严重影响患者睡眠质量、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以控制和缓解疼痛症状为主,但标准的止痛方案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疗效,且止痛药的长期应用会引发诸多不良反应。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病过程和表现与中医学“络病”的特征相符,临床从络病的角度进行辨证分析,选择适宜的针刺方案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发病特点


久痛入络,疼痛片状分布

疼痛是络病最常见与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临证指南医案》言:“百日久恙,血络必伤”“经几年宿病,病必在络”。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并发症,水疱结痂脱落后常常疼痛迁延不愈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符合叶桂提出的“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络病特点。


本病疼痛区域呈片状或带状的平面分布,位置以体表皮肤为主,与经脉多纵行、呈线状、条状的体表分布不同,其在体表的投射影多为横向、不规则的片状区域,符合络脉在体表纵横交错、面性弥散、连接成网的生理结构。


发病过程由经入络

带状疱疹的发病与潜伏在人体内的既往水痘毒邪相关,可因外感、劳累及时令变化等而发,循经沿脉由肌肉腠理发于体表皮部,表现为红斑、簇集性水疱及局部皮肤的剧烈疼痛和感觉异常。正气尚足之人,气血通畅,逐渐驱邪外出,水疱结痂脱落后邪去正安;素体正气不足,或因失治误治、年老体衰,无以达邪外出,进而久病入络,毒邪稽留循经入络,久则余邪客于皮部络脉,阻碍气血运行,损伤络脉迁延不愈,终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常见证型


毒邪炽络

络脉细小迂曲、交错分布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其“易入难出”的病理状态。带状疱疹发病后,湿热毒邪循经入络稽留不去,与气血结聚,持续刺激络脉,毒邪炽络不通则痛。本证型临床多见于病程在3个月以内的患者,表现为自发性、烧灼样、电击样疼痛。因湿热毒邪未清,郁结于皮部络脉,热灼体表浮络而出现烧灼样疼痛;毒邪炽络,煎灼络血,血热妄行,故可见电击样放射性疼痛。


临床中,毒邪炽络证患者的疼痛模式以持续性疼痛或持续性疼痛伴疼痛加重发作为主,疼痛评分与毒邪损伤络脉的轻重程度相关。同时,浮络、孙络细小丰富,广布于皮部,毒邪循经入络后部分患者疼痛面积可较疱疹期扩大。


瘀血阻络

络脉络体狭窄、气血较经脉运行缓慢,故其具有“易瘀易滞”的特征。带状疱疹发病后,局部络脉毒邪渐去,受累的络脉气血不能及时恢复常度,缓慢运行进而留滞不行,因滞致瘀,导致瘀血阻络,发为疼痛。瘀血阻络日久,气血无以通行濡养皮部,久则浮络、孙络之浅表络脉拘挛蜷缩,时发络脉绌急,产生阵发性疼痛。


本证患者主诉以针刺样疼痛及阵发性痛为主,如衣物接触、轻柔刮擦等会引起明显的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病程通常为3~6个月。气血瘀滞不行,故常表现为血瘀证的刺痛。面对较小的体表刺激,因浅表血络瘀积,拘挛绌急,不能行使其正常的感觉、传导功能,故出现痛觉过敏或超敏;部分患者睡眠时患处皮肤受压会加重疼痛。


络脉虚损

若带状疱疹失治误治,患处毒邪炽盛可严重损伤络脉;或瘀血留滞络脉,日久因滞致虚,络虚失养,气血两虚,进一步可导致络脉损伤甚则络道不通,形成病络。病络难以自行恢复为常络,气血运行不畅无以滋养皮部,不通不荣,而致疼痛。


本证患者多为顽固性,病程常在6个月以上,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治疗最为棘手,需多种方案联合治疗。常见于老年患者及素体虚弱之人,疼痛形式多样,皮肤可有异常感觉,特征以隐痛为主,倚靠床椅或按揉可减轻疼痛。患者多伴失眠、焦虑、抑郁等。因络脉虚损,局部的经络系统运行紊乱,患者可表现多种混合型疼痛;通过施加较大压力的方式可以暂时使局部细小迂曲的络脉气血凝聚,使局部气血加速运行,缓解部分不荣则痛所致的隐痛。此外,由于血络空虚,络虚动风,亦可见麻木、瘙痒等异常感觉。



随病程进展及治疗,其病机会发生转变,以上三种证型可独立出现,也存在一种证型向另一种证型转变而同时出现的情况。临床上需要详察患者的疼痛病史,结合整体辨证,分析其病机变化,选择适宜的针刺方案治疗。




针刺方案选择



毒邪炽络者,适用火针密刺

火针疗法对减轻疼痛强度疗效明确,可能与其改善血液循环代谢、调节免疫炎症反应及减少受损神经异常放电等机制相关。火针疗法具有祛邪、以热引热、行气活血的作用,可使痰浊、瘀血等有形之邪从针孔直接排出体外,同时其炽热之性可以破坚消积、辟秽除邪,对于火热郁滞的病证能起到通行气血、散瘀祛毒的功效。火针刺法多样,临床上治疗本病常应用密刺与围刺的方法。


【操作方法】

密刺法是火针密集地刺激病灶局部的一种刺法,针刺的疏密程度取决于病变的轻重,病轻者一般间隔1 cm,病重者可适度减少间隔距离;针具常选用中粗火针,若局部皮肤角化、增生变厚可选用粗火针;针刺的深度以针尖刚接触到正常组织为佳。治疗表现为毒邪炽络者,我们在临床中多用直径0.8 mm的中粗火针,若局部皮肤角化增生则选用直径1.1 mm的粗火针,阿是穴根据患者皮损区域疼痛最明显处选择,多为色素沉着颜色较深处。火针加热烧红后,快速刺进阿是穴皮肤3~5 mm,即刻出针,每针间距0.5~1 cm。因主要病位在浅表络脉,针刺不宜过深,若火针点刺后出血,可辅助拔罐以促恶血外出尽除,拔毒除邪。


瘀血阻络者,适用刺络放血

络刺又称刺络放血,多用三棱针、采血针、梅花针、毫针等针具刺破皮损局部的浅表小静脉,放出血液以达到治疗效果。本病迁延不愈,瘀血阻络,应用络刺法可祛散络脉瘀血,恢复血络濡养皮部的生理功能。而对于络脉虚损的患者,刺络放血反而会进一步损伤血络,使络脉中亏虚的气血更加不足,导致疼痛程度加重或时间延长,故应慎用。


【操作方法】

针具选择方面,依据《灵枢·官针》中“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的原则,多根据患者疼痛强度轻重、皮损局部色素沉着深浅来确定。《素问·皮部论篇》言:“邪之始入于皮也……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刺络放血时阿是穴优先选择在浅表静脉怒张、皮损局部色素沉着处及痛敏区。对于疼痛剧烈、皮损局部颜色晦暗的阿是穴,则“病大针大”,选用三棱针、采血针等管径较大的针具点刺阿是穴,快速刺入皮下,形成针孔处明显的出血,同时可在刺络处拔罐促进瘀血排出。对于疼痛较轻、皮损色素沉着较浅或色泽正常者,则“病小针小”,选用梅花针、毫针等直径较小的针具点刺阿是穴,使局部皮肤微微出血,祛邪而不伤正。


络脉虚损者,适用火针围刺、

毫针毛刺平刺、夹脊穴针刺




火针围刺——破旧生新

络脉虚损者,络中气血亏伤,宜用火针温通之性以调气行血,通过其“破”的作用破坏局部病络,以达到“立”的目的使局部络脉虚损后修复,推陈出新 。针刺时需要评估患者“破”的范围与“立”的能力。密刺法对局部刺激量较大,恐伤其本就虚弱的正气导致破而不立,故常应用围刺法,以温通之性促进周围正常皮部的气血向络虚之处运行。


【操作方法】

应用直径0.5 mm的细火针或毫火针,确定患者局部疼痛处,可用皮肤笔画出其与正常感觉皮肤的边界作为阿是穴,烧红火针围刺,快速点刺不留针,针刺深度控制在3 mm以内,每针间距约1 cm,不宜点刺出血,伤其血络。




毫针毛刺、平刺——调气行血

平刺法对本病疼痛改善优于斜刺法。毛刺法呈面状、密集的纵向刺激,平刺法呈线状、平行的横向刺激,两者结合可以对皮部络脉进行多维度的干预,提高疗效。络脉虚损者,应恢复对应络脉出入自由、充盈满溢的生理状态,可通过毫针毛刺、平刺以调气行血、荣络止痛。


【操作方法】

临床常用先毛刺后平刺的针刺方案。阿是穴选在疼痛区或瘙痒、麻木等异常感觉明显处,选用0.25 mm×40 mm的毫针,将5根针尖对齐,针柄聚为一束,阿是穴常规消毒后,手持针柄快速直刺入皮,深度在2 mm以内,随即出针不留针,多次毛刺阿是穴,以局部皮肤微微潮红为佳。毛刺后可应用平刺法,单根毫针进针后,沿皮下平刺,刺入1~1.5 cm,可见局部皮肤微微隆起,稍微捻转以得气,后可间距1 cm平行多针平刺,留针30 min。




夹脊穴针刺——联通表里

夹脊穴连接细络,可外达皮部络脉,内连多处脏腑,具有局部与整体的双层次调节作用,联通表里,适用于日久不愈,引起脏腑功能失调的络脉虚损证。


【操作方法】

临证时,根据疼痛或异常感觉区域定位所在皮节,选取对应皮神经支配区所在的夹脊穴,用0.3 mm×40 mm的毫针,在相应棘突下旁开0.5寸直刺进针,深度为1.5~2 cm,以针下阻滞弹紧感,患者有明显酸胀感、向身体前侧或内脏方向有放射感为得气。第5至第7颈椎和第3至第5腰椎处的皮肤距椎板较远,此处夹脊穴可用0.35 mm×75 mm的长针深刺以得气。既往研究表明,电针夹脊穴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视觉评分,可考虑使用电针以增效。



      排版校对:泡泡,恬沐

      审核:焦爽


温馨提示
上述方药仅供大家学习、参考,具体疾病治疗还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原文丨张家润,刘璐,吕天丽,李彬.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络病辨证思路[J].中医杂志,2024,65(13):1340-1344.


 一键关注       购买杂志 

特别说明

  1.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所有精选、校排推送的论著,均以标准参考文献格式明确标识原作者及出处,若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 因微信公号推文转载条件限定,为方便中国针灸学会“习经典”矩阵其他公号转载,标注原作者为“原创”,以示对原作者的尊重,并非本公号原创之意,请原作者、读者知悉。

  3. 公益科普传播,为同道“少走弯路”,为免针灸经典文献理论研究成“冷门绝学”,所有标注“原创”的文章均已开启“快捷转载”,所有账号均可转载此图文;真诚欢迎各位同道投稿针灸经典学习类优质文章,E-mail: 13810411860@126.com

中国针灸学会“读经典”系列活动

“习经典”微信公众号矩阵

主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委会

中国针灸学会青年委员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中国科协“鍼灸明堂”学风涵养工作室

鍼灸明堂
中国针灸学会“读经典”系列活动官方公号,科学普及、公益传播中国针灸经典医籍文献、学术史、理论研究等相关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