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
上海中医药大学徐平名师研究室
文献来源:徐平.论经络系统的综合层次[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02):5-8.
经络是人体上下内外整体联系的综合生命系统,它以十二经脉为主体,运行气血,营运阴阳,内连五脏六腑,外络肢节肌肉百骸,与奇经八脉错综联系。十二经经络系统除各经脉自身所联系的内在脏腑和外部经筋、皮部外,还有十二经别“离、合、出、入”的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筋的三阳三阴相结关系、根结标本的上下关系,气街四海的纵横关系,关、阖、枢与六经皮部的内外关系等,理解经络上下内外多维的综合关系,才能更深入理解经络对于人体生命的重要意义,才能理解疾病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的发展变化层次,以及体表病变与内脏病变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针灸推拿疗法在体表治疗的医学基础。
1 经络的系统层次
1.1 十二经络是由经脉为主体、联络脏腑和肌肉皮肤内外的系统
首先,经络是以十二经脉为主体构成的经络系统。十二经脉向内归属于脏腑(阴经归脏络腑、阳经归腑络脏),通过经脉的深部分支十二经别,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通过经脉的外部分支十五络脉,沟通表里、渗灌气血;同时,经络还向外联系人体的筋肉(十二经筋)和皮肤(十二皮部),由此形成十二经脉系统。因此,经络系统所表达的是由该经脉为主体、联络脏腑和肌肉皮肤内外的综合关系。
例如,由足太阳经脉为主体构成的足太阳经络系统,就包括了足太阳经,足太阳经所属之膀胱、所络之肾,足太阳经的深部分支足太阳经别,足太阳经的外部分支足太阳络脉,足太阳经支配的筋肉足太阳经筋,以及足太阳络脉分布的太阳皮部;而足少阴经络系统,则包括了足少阴经,足少阴经所属之肾、所络之膀胱,足少阴经的深部分支足少阴经别,足少阴经的外部分支足少阴络脉,足少阴经支配的筋肉足少阴经筋,以及足少阴络脉分布的少阴皮部。十二经脉,诸经皆然。
十二经经络系统为经络辨证奠定了重要基础。经络辨证除辨别本经循行所过的病证,以及本经络、属的脏腑病证外,更包括了该经络系统的络脉、经别、经筋和皮部的系统病证(包括病位和病性)。
1.2 沟通躯体内部表里的离、合、出、入层次
从十二经脉分出的分支,在身体内部起沟通表里两经作用的是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以上分出,进入胸腹腔,出于头面,阴经合于阳经,阳经合于本经。从十二经脉分出处称“离”,进入胸腹腔处称“入”,于头项部出来称“出”,与表里经脉相会合称“合”。“离、合、出、入”是经别的循行特点。
经别在胸腹部都是阴阳表里经相合;于颈项部,阴经随同阳经上头合于经脉。这样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对,称作“六合”。
十二经别加强了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加强和扩大了十二经脉与头面、与躯体各部的联系,加强了各经与心的联系,扩大了经络穴位的主治范围,对临床分析病因病机、确立治疗法则都很有意义。
1.3 沟通躯体外部表里的十五络层次
络脉有肢体部的十二络脉及躯干部的阴之络、阳之络和脾之大络,主要起沟通肢体和躯干外部表里的作用。
四肢部的络脉主要沟通肢体部的阴阳表里两经。十二经脉各在肘膝以下的络穴分出络脉,走向与之相表里的经,阴经走向阳经,阳经走向阴经,沟通表里两经在四肢部的联系,加强阴阳经脉在四肢部联系的层次关系,表里两经同病一般均可选取络穴治疗。
躯干部的络脉则是躯干外部沟通表里的大络。根据《灵枢·经脉》中所载,十二经之络加上在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合为十五络,分主身前、身后、身侧,其中任脉行身之前,其络散于腹;督脉行身之后,其络挟膂、上项、散头上;脾之大络在身侧,散布于胸胁。《灵枢》对十五络脉的描述既有络穴,又有一定的分布部位,还记载其虚实病候,与《难经·二十六难》记载的阴、阳跷之络为阴阳之络不同。
1.4 起、结、聚、布,连属骨节的经筋层次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经筋起、结、聚、布,连属骨节,也是十二经脉的外围部分。
经筋分布于外周,一般从四肢末端上达头面躯干,有“起”,有“结”,数筋结于一处则称“聚”,散布成片则称“布”,所“结”处多当骨和重要部位。各经筋的分布部位大致与十二经脉的外行部分相类。即阳经之筋分布在肢体外侧,分为手足三阳;阴经之筋分布在肢体内侧,分为手足三阴,并且进入胸腹腔,但不联络脏腑,不像经脉那样有脏腑属络关系。其主要规律是,手三阴之筋都结于胸膈(贲);手三阳之筋都结于头角;足三阳之筋都结于目周围;足三阴之筋结聚于阴器。
《素问·痿论》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筋主要连接骨骼,主各种关节的活动,阴阳经筋之间具有相生相长和相互制约的拮抗作用。经筋的病候主要表现在运动方面,如局部或全身肌肉拘急、抽搐、强直,或弛缓、瘫痪不用等。此外,经筋还联系到耳内、眼部或胸膈部,如发生疾病可产生耳痛、耳鸣、视力不良等五官证候,以及喘息、“伏梁”(胃病)等内脏证候。
1.5 连属皮肤、卫外固表的皮部层次
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部。《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并提出了分部的依据:“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指出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布就是十二皮部。十二皮部在诊断治疗时,手足上下相通(“上下同法”,见《素问·皮部论》),所以一般只称六经皮部。六经皮部各专有名称:阳明名“害蜚”,少阳名“枢持”,太阳名“关枢”,少阴名“枢儒”,厥阴名“害肩”,太阴名“关蛰”。
皮部位于人体最外层,经脉气血充养于体表,荣华于皮部。皮部连经脉、通脏腑、合阴阳、固体表、密腠理,有感受、调节和适应四时之气变化的功能,是人体重要的防御系统。外邪入侵时皮部首当其冲,《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外邪从皮部通过经络可影响脏腑,脏腑病变也能通过经络反应于皮部,从体表的诊察和施治就能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
2 经络的综合关系
经络除上述系统层次外,还通过标本根结、气街四海、关阖枢等发生相互关联的综合关系。
2.1 根结、标本是反映远端至近端的上下综合关系
根,树根,有起始的含义;结,结聚,有归结的含义。根结是指十二经脉的脉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根”,是经气所起的根源处,为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是经气所归的结聚处,在头面、胸、腹的一定器官和部位,元代窦汉卿归纳为“四根三结”,即经脉根于四肢末端,阳经结于头面,手三阴结于胸,足三阴结于腹。
《灵枢·根结》除了论述三阳、三阴经的根结部位之外,还论述了手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即指手足阳经中脉气出入流行的部位。“根”,是经气所起的根源处,为“井穴”;“溜”,是经气所流经之处,多为“原穴”;“注”,是经气所灌注之处,多为“经穴”;“入”,是经或络气所进入之处,上部为颈部各阳经穴,下部为“络穴”。
根结理论说明了经气循行两极相连的关系,阐述了人体四肢与头面躯干的有机联系与腧穴之间的配合作用,说明了四肢肘膝以下各穴具有全身治疗作用,四肢与颈项部腧穴有上下相通关系。因为经气在经脉中的输注,出发于根部,并循着“根-溜-注-入”的方向上行。根为四肢末端的井穴,溜为原穴,注多为经穴,下入为络穴,这些穴均在四肢肘膝以下,具有重要作用,与特定穴中的五输穴、原穴、络穴理论有相通之处。
说明四肢与头面躯干关系的还有标本理论。所谓标本,木下称作“本”,末梢称做“标”。经气集中于四肢部位为“本”,是经气集中的本源部位;扩散于头身一定部位为“标”,是经气弥漫的散布部位。十二经脉中,“标”都在头面胸背等上部,而“本”则在四肢下部,以此阐明四肢与头面躯干之间气血运行的升降关系。标本理论在诊断疾病性质及辨证选穴中很重要。《灵枢·卫气》说“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标幽赋》说“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都说明了经脉标本理论在治疗上的作用。
2.2 气街、四海是内外之间的分段汇通综合关系
气街、四海主要用以说明全身经络气血除上下分部还有内外之间的分段汇通关系。《灵枢·海论》说:“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即指十二经脉像水流一样汇通于四海。气街与十二经的标部相通,汇合于四海,故“海”是经络气血的最大集合体。
气街,是经气汇聚、纵横通行的共同道路。《灵枢·动输》说:“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意指四肢末端是阴阳经会合之处,也是经气通行的大络脉;而头、胸、腹、胫四气街,是经气循行的径路,若小络脉气血阻塞,则四街径路就会开通,使经气运行如常。当四末的邪气得以解除,则络脉又沟通,经气又从这里输转会合,如环无端,周而复始,运行不息。
头、胸、腹、背等处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是气街所在的范围。这些部位与标本、根结中所说的经气布散、归结于头、胸、腹、背部位相似,故气街与标本、根结中的“标”和“结”范围一致,是头、胸、腹(上腹、下腹)及胫的横斜通道。
四海,是人体髓海、气海、水谷之海、血海的总称。海,是百川归聚之所,凡庞大的汇合所在均可喻之为“海”。四海是十二经脉气血从产生、分化到汇聚的四个部位。十二经脉运行气血就像大地上的水流,故被称为“十二经水”。十二经气血就像百川最终汇归大海,由此形成“海”的概念。
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的划分相似。《灵枢·海论》分别称胃、冲脉、膻中、脑四个部位为水谷之海、血海、气海、髓海,并指出了四海各有输注的腧穴。脑为髓海,部位在头,与头气街相通;膻中为气海,部位在胸部,与胸气街相通;胃为水谷之海,在上腹部,与腹气街相通;冲脉为血海,位于下腹部,与腹气街和胫气街相通。
四海与气街及“结”、“标”有其一致性。经络由经脉、络脉以及无数的孙络、浮络等构成。当在经络中运行的气血汇集一起时,就形成了四海,而它们在头、胸、腹、胫的共同道路就是气街。
四海是全身血气、精神的生成和汇聚所在,是十二经脉的依归,是对头、胸和上、下腹功能的最大概括。十二经脉通于四海,以四海为中心归纳各经脉的一些特点,四海起总领的作用。四海之间又互相配合,中部为水谷之海,是化生血气的本源;其上部为气海,主一身之气;下部为血海,主一身之血;血气之精华则上聚于髓海,是为“精明之府”和“元神之府”。《灵枢·本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指出由血气、精神维持人的正常活动,完整(周全)人的性灵和生命。
经脉、五脏、四海是从不同层次论述有关内容,四海是其最高层次,对掌握纲领更为重要。
2.3 关、阖、枢是反映三阳三阴的气机变化的内外综合关系
关、阖、枢的综合关系是经脉气机动态变化的综合关系。三阳三阴各分“关、阖、枢”(《灵枢·根结》),是用门户的各个部件来比拟三阳三阴的气机变化。关指门栓,阖指门板,枢指门轴。所说“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是说三阳在人体中好比外门,各有关、阖、枢;三阴好比内门,也分关、阖、枢。汪机《读素问钞》说:“太阳居表,在于人身如门之关,使荣卫流于外者固;阳明居里,在于人身如门之阖,使荣卫守于内者固;少阳居中,在于人身如门之枢,转动由之,使荣卫出入内外也常。”
关、阖、枢一方面表示了三阳三阴防御病邪的特点,如其损坏即成“折关,败枢,开阖而走”的病象。关、阖、枢还反映了疾病由表入里的进程,伤寒六经辨证即是用六经皮部来概括表里、寒热、虚实各证,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阳证和阴证的初起称为“关”(太阳,太阴);阳证极盛和阴证极衰称为“阖”(阳明,厥阴);阳证和阴证的寒热交作称为“枢”(少阳,少阴)。
综上所述,经络在生命体中不仅作为气血的运行通路纵横遍及全身,沟通联系表里,层次丰富,有起有聚,有本有标,有出有入;而且经络的三阴三阳与天体相通相应,生生不息,抵御外邪,充满生机,是保障生命性灵周全最为重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针灸生:李延泽
针灸师:李宝金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所有精选、校排推送的论著,均以标准参考文献格式明确标识原作者及出处,若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因微信公号推文转载条件限定,为方便中国针灸学会“习经典”矩阵其他公号转载,标注原作者为“原创”,以示对原作者的尊重,并非本公号原创之意,请原作者、读者知悉。
公益科普传播,为同道“少走弯路”,为免针灸经典文献理论研究成“冷门绝学”,所有标注“原创”的文章均已开启“快捷转载”,所有账号均可转载此图文;真诚欢迎各位同道投稿针灸经典学习类优质文章,E-mail: 13810411860@126.com
中国针灸学会“读经典”系列活动
“习经典”微信公众号矩阵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委会
中国针灸学会青年委员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中国科协“鍼灸明堂”学风涵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