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针灸标准化回顾与展望

文摘   2024-12-13 00:00   北京  

我国针灸标准化回顾与展望

龙远雄, 刘保延, 毛树松, 马利

文献来源:龙远雄,刘保延,毛树松,马利.我国针灸标准化回顾与展望[J].中国针灸,2016, 36(12):1337-1340.


[摘要]  收集、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针灸标准化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和成果,分2个阶段回顾了我国针灸标准化的历程 。并通过与国外针灸标准化研究比较,指出日前我国针灸标准化工作得到了有序发展,但在针灸国际标准化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国的竞争压力与挑战。下一步尚需建立健全针灸标准体系,推进针灸标准国际化,并需融合大数据、人工智 能、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针灸标准应用工程化研究,带动中医药现代化。

[关键词]  针灸;标准化;标准体系;应用工程化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standardiz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China
LONGYuanxiong1,2,LIUBaoyan3,MAOShusong4,MALi1,2,3 (1.College of InformationEngineering,2. Hubei Provinci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b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Hu-bei Universityof CM,Wuhan430065,China;3.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  4.Hubei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CM)
ABSTRACT Literature, achieve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on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tandardization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were  collected andsummarized  domestically and  overseas .The  process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tandardization in China was reviewed through two phases.Also,we compared domestica cupuncture-moxibustion standardization study with the foreign one.  It is considered that its domestic development is sound but challenged by world competition in its internationalization.Goingforward,acupuncture-moxibustion standardizationsystem is needed to be completed and become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techniques should be used including big dat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cloud computing, etc.,andits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will be improved so as to drive Chinese medicine modernization.

KEYWORDS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tandardization;  standard system ;  application engineering


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践行国家经济文化战略的必然选择[1] 。针灸标准化是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优势、促进学术交流与进步、推进中医药国际化与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基础。

国家针灸标准制定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先后颁布了3项针灸国家标准:《针灸针》《经穴部位》《耳穴名称与部位》,拉开了我国现代针灸标准研究的序幕[2] 。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发布针灸国家标准28项、针灸行业组织标准13项,参与制定世界针灸学联合会标准4 项、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国际标准1项[3]  。



01

国内针灸标准化回顾


1.1 起步阶段(2000年以前)

(1)  阶段特征

针灸走向国际,应用效果良好,标准需求强烈、倒逼针灸标准化。

(2) 主要工作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针灸在国外许多国家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得到广泛认同,针灸标准的需求强烈,这种形势对我国针灸标准化形成倒逼态势,引起了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和针灸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为掌握针灸国际标准的制修订权,满足针灸国际化需求,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制定针灸国家标准,先后完成了《针灸针》 (GB 2024-1980) 、《经穴部位》(GB 12346-1990 ) 、《耳穴名称与部位》(GB/T 13734-1992)3部国家标准的制定,其中,《针灸针》国家标准颁发后,于1983年、1987年和1994年先后3次对其进行了修订[4-5]。
除了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外,在行业内我国也进行了相关针灸标准制订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州医疗用品厂起草了《三棱针》(YY 0104-1993) 、《揿针》(YY 0105-1993) 等针灸行业标准,并于1993年2月颁布,同年5月开始实施。我国早期针灸标准化的发展开创了新时期标准化工作的新局面。

1.2 有序推进阶段(2000年至今)

(1) 阶段特征

纳入标准化发展规划,建立组织管理体制与机制,有序推进针灸标准化。

①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与任务

为适应中医针灸学科建设、中医针灸国际发展形势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自2005年以来就中医针灸标准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相关规划部署。

2005年,在国家标准委发布的《全国服务标准2005—2008年发展规划》中就有25项针灸国家标准列入研究;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年)》,计划到2010年组织制定 500项中医药标准,其中包含有50项国家标准和部分国际标准。为配合国家发展规划,中国针灸学会制定了《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标准化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10年,制修订35项针灸国家标准,参与制定或提出3项国际标准”的战略目标[6] 。

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制了《中医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该纲要在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 针灸标准专栏中明确了针灸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主要包括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制修订、常见病证针灸治疗指南制修订、针灸针等国家标准的制修订等。

②建立组织管理体制与机制

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自2005年以来,针灸领域先后成立了多层次的标准化组织机构 。

2005年,挂靠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同年,中国针灸学会先后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及中国针灸学会标准化项目管理办公室[7]  ; 

 2009年9月,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了传统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 , 其秘书处落户于我国上海;同年12 月,由国家标准委办批准筹建了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员会 (SAC/TC475) [8]  。

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设立了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办公室 。

目前,几个针灸标准化组织机构之间已建立了分工明确、协调统一的工作联动机制:由中国针灸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负责针灸行业标准化工作;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针灸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提案建议汇总、申报工作;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负责世界针灸行业组织标准化工作;这几个机构同时与国家标准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ISO/TC249 密 切 配 合,保证了针灸标准化工作的顺畅开展[9]  。

(2) 主要工作

①国家与行业组织针灸标准制、修订情况

2000年以来,国家科技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了对中医针灸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力度,将列入《全国服务标准 2005—2008 年发展规划》国家标准计划项目的25项针灸标准制定工作分两批启动,并将《耳穴名称与定位》(GB/T 13734-2008) 以及《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部分:艾灸》(GB/T21709 . 1-2008) 等10项技术操作规范列入第1批启动计划[10]
2006—2008 年,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先后起草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 2006) 、《腧穴定位图》(GB/T 22163-2008) , 两部标准配套使用替代了《经穴部位》(GB 12346-1990) [11]  。
2009 年,第 2 批针灸国家标准颁布,包括《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1部分:电针》等 8 项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及1项《腧穴定位人体测量方法》(GB /T 23237-2009) 标准 。 同年,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共同完成了针灸治疗抑郁症、带状疱疹、中风后吞咽困难、偏头痛、贝尔面瘫5种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的编制 。
2010 年,《针灸学通用术语》《腧穴主治》及芒针、腹针、毫针补泻手法和刮痧针灸技术操作规范6项针灸国家标准完成报批 。
2014 年7月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中国针灸学会发布6项国家标准和12项行业组织标准 。这6项国家标准为:《针灸学通用术语》《腧穴主治》以及《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的芒针、腹针、毫针基本手法和刮痧 4 个部分 。12项行业组织标准分别为: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带状疱疹、慢性便秘、抑郁症、腰痛、中风后假性球麻痹、 痛经、贝尔面瘫、偏头痛、哮喘、失眠,《针灸临床研究管理规范》《针刀基本技术操作规范》,这些标准的制定及发布补充了我国针灸标准体系,丰富了我国针灸标准化实践活动及其经验,对推动针灸事业科学有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②我国参与的国际标准化活动

作为针灸的发源地,中国在针灸国际标准化中,总体上居于领先地位,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针灸标准化具有示范作用,在针灸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最大。

例如“经穴定位的国际标准 ”是以我国《经穴部位》国家标准为蓝本,《WHO 西太区针灸经穴定位》基本参照中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  制定 [12-13]

2009 年底,在我国的积极推动和争取下,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ISO/TC 249) 正式成立,秘书处由我国承担 。ISO/TC 249 成立后,我国推荐《针灸针》《耳穴名称与定位》2 项国家标准申报 ISO 国际标准,推动针灸国家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 。

2011年7月8日,《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作为首个针灸国际标准提案通过ISO立项,正式进入制定程序,并成立了针灸针工作组(ISO/TC24  WG3) , 该标准由我国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负责并联合13个国家参与制定,于2014年2月发布。

此外,我国推出并完成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部分:艾灸》《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部分:头针》《耳穴名称与定位》和《针灸针》4项针灸国家标准转为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标准的研制项目,这 4 项标准于2013年5月14日由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首次作为针灸国际行业组织标准发布。

1.3 国内外针灸标准化发展特点比较

目前,随着我国针灸医学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国外针灸标准化工作也迅速开展。

与我国针灸标准化相比,国外针灸标准制定针对性强、 研究较为深入,但缺乏系统化,且标准的层次等级较低,大多为行业组织标准,国家层面标准的研究较少,在标准理念上,日韩欧美诸国较我国先进,更熟悉国际标准化规则。

为整体把握世界针灸标准化发展现状,现将中国、日本、韩 国、美国等国家针灸标准化发展特点概括如表 1 所示。



02

针灸标准化思考与展望


2.1 建立健全针灸标准体系

针灸标准化体系建设不仅包括基础标准体系建设,还包括针灸标准化管理体系、标准化工作制度、标准化技术平台、 标准化应用推广等支撑体系建设[14]

目前,我国针灸标准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标准体系整体布局不合理,完整性较差,重要标准缺失[15]  ;各标准化组织机构之间缺乏稳固的沟通协调机制,致使研制的针灸标准存在着交叉矛盾现象;另外,针灸标准化支撑体系也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标准科技支撑力量薄弱,缺乏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桥梁,针灸标准化人才尤其是国际标准化人才匮乏,标准实施推广力度不够,推广手段与措施较少 。正由于这些缺陷阻碍了针灸标准化的发展,影响了标准化作用的发挥 。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针灸标准体系研究,在内容方面应以中医针灸标准体系表为基础,有计划组织开展针灸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充实针灸标准体系内容;在科研项目方面,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渠道,我们可以建立项目跟踪机制,通过论证探讨项目是否能开发标准以拓展成果;标准化人才培养方面,需扩展培养内容,不仅包括针灸基础知识、标准化制修订等基本培训外,还需增强外语水平和社交能力,熟练国际标准化规则;此外,加强标准化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推进标准化技术平台、标准化应用推广基地等支撑体系建设,以提高针灸标准化制修订、推广、应用效率和水平。

2.2 针灸国际标准化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李振吉曾指出,中医药特别是中医针灸要得到各国政府的承认,必须走国际标准化的道路。

然而我国现阶段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缺乏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中医药国际标准项目储备不足,缺乏国际标准遴选的长效工作机制;基础研究工作薄弱,缺乏国家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标准内容适用性、标准框架兼容性等问题;此外,还缺乏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人才[16] 。这就导致我国在针灸国际标准化的进程中屡失先机,不能真正掌握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
因此,针灸要真正走向国际,就必须加强针灸国际标准化建设。一方面,需要我们做好顶层设计,加强针灸标准化战略研究;另一方面,需要加强针灸国际标准储备工作,根据 ISO、WHO等不同组织制定出相应的国际标准化途径;此外,还需要加强国家标准转化国际标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培养针灸国际标准化人才。
在开展针灸国际标准化工作中,我国可以借鉴韩国、日本等国际标准化经验,利用自身优势,做好对内、对外两方面的联络、沟通、协调和合作工作,形成保持对内对外两方面有效协调、合作的针灸国际标准化工作长效机制[17-18]  ,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争取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同时,也可以借助申遗等方式来保护我国针灸等中医药文化的知识产权 。 
总之,推进中医药针灸的国际标准化建设,加大参与中医药针灸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力度,把握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不仅是我国针灸国际标准化研究的重点,也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重点。

2.3 针灸标准应用工程化

近年来,在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 (2006—2010年)》《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关于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的引领下,中医针灸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标准推广应用等方面稳步推进,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行业参与、统筹规划、分工负责的中医针灸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标准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一定高度 。

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巩固中医针灸标准化的大好局面,如何规划其未来发展,如何将中医针灸标准的应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以全面带动中医药现代化,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努力探索针灸标准研究与推广应用的新途径,见图 1 。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不断应用到中医药领域,给标准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未来十年将是中医药标准化与信息化飞跃发展的时期 。

如何利用新兴技术促进中医药标准的工程化发展,通过中医药标准化与中医药信息化的双向融合,将现有的标准化成果用信息化手段应用到中医药临床实践中,以标准化理念和方法促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是未来中医药标准化与信息化协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推广针灸标准应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新模式

我们可以将针灸标准借助于本体知识库将其转化为针灸标准化知识,再导入相关应用系统,为中医医疗机构及决策与管理部门提供全新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智洋.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必经之路——访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J].中国标准化,2015(8) :14-19.

[2] 刘金艳.针灸学常用术语数据库构建及针灸术语标准化的方法学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3] 夏姗姗.18项针灸标准出炉[N].北京商报,2014-07-30 (D02).

[4] 张静莎,郭义,陈泽林.中医药标准化进程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 7(3):1-3.

[5] 徐晖,许银珊,刘清国.关于“针灸名词术语规范”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2) :152.

[6]刘炜宏.我国针灸标准及标准化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针灸,2009,29(1) :40-42.

[7]常小荣,严洁,易受乡,等.关于灸法标准化研究的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 12(2) :173.

[8]武晓东.针灸标准化的现状及其发展[J].中国标准化,2007(10) :50-52.

[9]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让针灸成为中医药标准化优势领域[N].中国中医药报,2012-10-11(003) .

[10]刘炜宏.针灸标准——中国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针灸,2008,28(S1):72-73.

[11]孙乃珺,张建斌.腧穴定位国标1990版与2006版的对比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1, 11(3) :23-25.

[12]郑亮.针灸国际标准化现状与对策分析[D] .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13]徐晖.国家标准《针灸名词术语》基础研究———刺法灸法部分[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14]黄江荣,常凯,向楠,等.中医药标准化发展战略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 (1) : 40-44.

[15]陈泽林,郭义.中国针灸标准化现状与展望[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3,2(3) :4.

[16]史楠楠,韩学杰,宇文亚,等.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及工作建议[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4) :591-595.

[17]刘保延.进一步推进针灸标准化工作[N].中国中医药报,2011-10-14(3) .

[18]刘玉祁,史楠楠,戴雪珂,等.基于态势分析法研究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形势及应对策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2):386-389.

针灸生:高银盈

针灸师:李宝金


特别说明
  1.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所有精选、校排推送的论著,均以标准参考文献格式明确标识原作者及出处,若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 因微信公号推文转载条件限定,为方便中国针灸学会“习经典”矩阵其他公号转载,标注原作者为“原创”,以示对原作者的尊重,并非本公号原创之意,请原作者、读者知悉。

  3. 公益科普传播,为同道“少走弯路”,为免针灸经典文献理论研究成“冷门绝学”,所有标注“原创”的文章均已开启“快捷转载”,所有账号均可转载此图文;真诚欢迎各位同道投稿针灸经典学习类优质文章,E-mail: 13810411860@126.com

中国针灸学会“读经典”系列活动

“习经典”微信公众号矩阵

主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青年委员会

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中国科协“鍼灸明堂”学风涵养工作室

鍼灸明堂
中国针灸学会“读经典”系列活动官方公号,科学普及、公益传播中国针灸经典医籍文献、学术史、理论研究等相关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