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品鉴会模式,透视市场变化
在白酒行业中,品鉴会的应用极为普遍,作为一种经典且直接的市场推广方式,它搭建起了直观感受产品特性、品牌文化的桥梁,被视为培养和引导消费者偏好的基础策略、必要手段。
然而,近年来,随着品鉴会这一模式的普及,其实际效能与初衷逐渐遭遇了消费者、经销商的审视与质疑,有人对微酒这样表示:
......
本文将通过采访一线酒商、行业专家等酒业从业者,来深入分析这一模式。
01
“乱象”
——凑人头、薅羊毛、套费用
当微酒问询关于白酒品鉴会的第一印象时,几乎收到同样的反馈:太套路、太单调、每一个环节都能猜到、花样不足、创新力不足、不新鲜、不稀罕、不好玩了......
品鉴会,似乎成为了一个“过时模式”。
上海云酒仓张海啸甚至认为,“当品鉴会没有做出好效果,参与者甚至会降低品牌预期和认可度,形成一个‘越办效果越差’的悖论。”
当然,品鉴会还有更多问题。
酒类分析师蔡学飞观察到,随着品鉴会成为酒厂的主流营销模式,其在实践过程中,从产品评测、客情维护与品质推广逐渐变成“吃喝会”,效用大幅下降,摆拍、凑人、虚报费用、弄虚作假等情况也普遍存在,甚至许多品鉴会已经成为经销商套取费用的主要方式,可以说,传统品鉴会乱象丛生。
对此,张海啸更是直言:这已经不是“乱象”了,而是“现象”。
关于品鉴会凑人、摆拍,张海啸感触颇深,“其实白酒品牌的精准消费人群并不好找,很多来参与品牌品鉴会的人,并不是他们真正的目标用户,而是一批羊毛党。”
“所谓品鉴会薅羊毛,就是图个免费的吃吃喝喝,不过疫情之后,大家的时间、精力普遍没有那么充足了,对酒与健康的平衡关系,也有了更深的感悟,不太愿意为了吃喝来参与品鉴会了,于是,又滋生了为‘品鉴会凑人头’付费的情况,只要参加下品鉴会就能拿到佣金。”
对于此现象,中国酒业独立评论人肖竹青也有所了解,“部分厂家的业务人员为了每个月能够完成任务,主动与代理商一起操作费用补贴,通过申请更多的品鉴会、更多的渠道促销、更多的名酒进名场、更多的体验活动,从中套取费用。”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问题出在哪?
张海啸对微酒表示,酒厂是为了完成任务目标,好大喜功;而经销商是为了拿到销售费用、政策激励、返点激励。“经销商想办法把销售费用拿下来,酒厂销售经理也要完成KPI,这整个链条,在我看来,都是‘穿一条裤子’的作秀,只为营造虚假繁荣的景象。”
而蔡学飞则从更全面的视角出发,“品鉴会的异化,直接原因是厂家对于品鉴会模式设计粗糙,过程中监管不足、组织难、费用少、核销流程不合理、考核结果过于死板等。”
而根本原因,在于“品鉴会被酒企和经销商滥用,客户不够精准、互动环节老套、环境缺乏吸引力、品鉴会后跟踪服务不及时等,而当代消费者对于品鉴会的体验需求不断提高,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导致的。”
的确,在酒业告别了昔日“躺着就能挣钱”的黄金时代之后,整个行业进入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调整期,各个角色面临的压力、各个环节面对的矛盾,愈发凸显。
在这个过程中,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或主动或被动,均被裹挟着往前走。无论是凑人头摆拍、以壮声势,还是套取费用、以补贴利润,已成为维持目前行业平衡的方式之一,某种程度上,多数人不愿意打破这一平衡。
02
“去向”
——守正、出奇
然而,当我们刨除凑人头、薅羊毛、套费用等问题,品鉴会这一模式,依然处于困局之中。
“社会购买力不足,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悲观,带来消费紧缩和消费降级,在这种状态之下,整个库存像堰塞湖一样,终端压货已经压不动了,所有的酒厂都在重视如何去抢消费场景。”肖竹青表示,“因而,现在的品鉴会同质化、内卷化严重,难出效果。”
那么,立足当下,品鉴会还有价值吗?这一模式应该是“去”是“留”?
酒商老陈认为,品鉴会依然要做,是为“守正”。
“品鉴会是要坚持做的,尤其当一个新产品的诞生,品鉴会是必须要跟上的,它不仅是展示产品风味、传递酒文化的平台,也是加深消费者对品牌认知与忠诚度的重要途径。”老陈这样说。
旨在精准培育消费者偏好、强化品牌粘性的品鉴会,虽然在过度商业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形式僵化、内容空洞等诸多挑战。但不可否认的是,以上问题,更多反映出的是执行层面的偏差,而非模式本身的缺陷。
另一方面,所有曾经带来良好增长的商业模式都离不开这个问题:如何构建竞争壁垒,尤其是在许多玩家杀进来、模仿入场之后,品鉴会的模式显得有心无力,它持续性的壁垒或者说相对优势是什么?
蔡学飞认为,对于当代消费者来说,普遍生活水平都较高,品鉴会需要在主题、环境、菜品、互动上面不断升级,譬如利用现代互联网工具增加品鉴会的娱乐性,融入趣味性,同时在人员筛选上面严格把关,以身份、地位等圈层人员为目标,增加人员的一致性。
无独有偶,张海啸也给出类似意见,“品鉴会不能再去做人海战术了,经销商得考虑自己的接受能力、活动配套能力,得动脑子!要去给自己的客户做A、B、C等级的划分,再针对性定制品鉴会,过程中要主动和酒厂提意见、匹配不同预算,比如说B等级的客户一人预算为2000元。”
“把数量减少、把频率降低、把质量提高!”张海啸总结道,品鉴会要用心做精,才能脱颖而出,并举例说明:“李渡酒业的品鉴会,就做得极其精致,从进门到结束,每个流程,都能吸引人拍照、发圈,并不是说一定要高大上,而是看细节处的用心,比如伴手礼、手卡上体现的仪式感。”
“最后就是,品鉴会要淡化功利,更多的突出产品调性与企业格局,提升品牌号召力,才能让消费者有更好的体验,延长品鉴会的服务机制,工作在会前与会后,真正完成品鉴会的升级,更好的服务企业工作。”蔡学飞补充道。
酒商老陈也给出4种参考意见:
其一,融合线上与线下:
云品鉴会的兴起为传统品鉴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品牌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扩大影响力,这种方式特别适合于跨区域的品牌推广。
其二,互动环节多样化:
在品鉴会上设置多样化的互动环节,是提高参与者兴趣的关键。例如,采用砸金蛋、抽奖等游戏化元素,促进现场气氛。此外,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实时互动,可将品牌信息迅速扩散至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
其三,注重个性化与精细化服务:
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品鉴会应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比如,根据受邀者的偏好定制个性化的品鉴路线、或提供专业的品酒课程,优化活动设计,使每一位参与者都能获得独特的体验,从而提升整体满意度和转化率。
其四,结合文化传承与现代营销:
成功的品鉴会不仅仅是产品展示,更是品牌文化的传递。通过讲述品牌故事、介绍酿造工艺等方式,强化白酒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融入现代营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让参与者以更加直观、沉浸式的方式感受白酒的魅力,进而增强品牌的吸引力和记忆点。
其四,结合文化传承与现代营销:
成功的品鉴会不仅仅是产品展示,更是品牌文化的传递。通过讲述品牌故事、介绍酿造工艺等方式,强化白酒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融入现代营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让参与者以更加直观、沉浸式的方式感受白酒的魅力,进而增强品牌的吸引力和记忆点。
换言之,品鉴会这事,既要守正,更要出奇。
再举例说明,近日,微酒从市场了解到一种品鉴新形式——“微品鉴”,“酒厂/经销商让烟酒店老板找两三个营销对象,直接喊到烟酒店里吃饭,酒厂/经销商给烟酒店老板点餐、送到店内,几个人这样边吃边喝,在聊天中表达产品、交流感情、促进成交。”
可以看到,所谓“微品鉴”,是酒厂/经销商灵活、高效利用烟酒店资源的一种手段,“像广东粤强就在做这个,实际执行的效果也颇为不错。”
最后,微酒有感,市场是慢慢建设的过程,品鉴会也要从各个维度不断去践行、分解与落地,过程中,需要许多看不见的累活、细活作为支撑,但只要耐得住性子,一点点从量变到质变,就有制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