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书画]易发生的随笔《出新才是正道》

文化   文学   2024-11-27 00:00   湖北  




写在前面  

朋友对我写美术欣赏文章提出了三条建议:称《以画说话》法。  
一:以画说画,不必标名作者职业地位与获奖情况。 
二:画作不一定要最好,但必有特色。
三:少写画家本人讲解作品和创作感受,主写评论者对作品的印象与看法。

  

出新才是正道 


易发生

 

前几天看了一组手机微信群发的山水作品,既熟悉似乎又陌生。认真细读,原来是袁东山先生的大作。  
六年前,在团城山逸趣园展厅,曾读一幅4尺斗方标签注明圆壹以江南民居为主题的国画山水作品。作品构图不奇,结构正统,中锋圆浑,画面干净。在展览厅中与他人作品拉开了笔墨用法的距离,挂在展厅很抢眼。读者指指点点,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的认为用笔单调不像他人龙飞凤舞,有的认为颇有个性,唯他独放。颇受观众争议。  
我与圆壹先生从没谋面,不知其人。  
当年,我也正在创作江南民居系列作品,便立足画前认真细读。这时有位中等个子50余岁的先生走进身边,客气地说:请易老师指导。此话出口,无疑是作者圆壹先生了。我客气地点头握手自报家门表示鄙人正是易发生!並说:我交友喜欢与实名朋友来往,不知您能否以实名相称。圆壹说:我叫袁东山,现就职于大冶市文化馆。  
无论在何处参观美术展览,我特别喜欢与人交谈,有人群交流的地方,我定会挤进去听个所以然,也喜欢插一两句话助兴。  
在这种场合中,人与人之间认识与否没关系,个人水平高低没关系,是画者或读者也没关系。只要有人谈,我乐意说出自己的观点,听取意见,何况袁东山先生自己找上门来,我岂能放过?我一个学理工科的学生哪有资格议论美术创作之事,只碍于一辈子爱好美术,不说又怕气闷于心,积忧成痨,管它三七二十八,图个快活, 坦诚说开就是。  

看画展交流自己的看法有两大好处:其一,嚼嚼画作的味道,我认为每幅中国画作品有许多妙处横生的阅读点,有些点的细节甚至于会引起读者的亢奋。其二,每件中国画作品都能找到不同的知识面,哪怕一管笔墨的延伸、一根线的转折、一滴水的渗透、一块色与墨的碰撞,都有可能成为国画作品中千古绝唱的美言流传,也可以成为遗憾万年瑕疵警句。在历史长河中,国画家们世世代代不停实践,不停的梳理,不停地择优去劣,不停地总结,使得中国画不断壮大而立于世界之林,这才是中国画魅力的所在!  
今天碰到了作者,我们像老朋友一样没有边界地聊起来了。  
当年见到的袁东山江南民居作品,最大特点是完美中锋用笔和非常干净的用墨、用色、用水和熟练的黑白灰块面佈阵,画面有趣、规整而不拖泥带水。也有朋友认为,袁东山的江南之作,用笔单调,缺少笔墨变化的力度。当时有这样宝贵的意见,总比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赞誉强一百倍!这句话也许给画家留下了一条向前奔的路标,也许这条中肯的意见让袁东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苦思冥想百般理解其意,执意研究其法,也许就是这条中肯的意见让袁东山拿出了今天的作品。  
国画是程式画法,有两种学他人之法,其一:以他人之法占为己有,是件很容易的事。其二:学他人之法,为我所用变为自己的画法,则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第二类学习方法的人,无论成功者或彻底的失败,都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他不但要有时间、要有财力、要有悟性,还要有一付长寿的好身体。是他们将中国传统的绘画薪火相传,直到现在!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某画家留学前苏联,临摹了一大批原画尺寸的俄罗斯名作,在武汉推出临摹展时,惊艳四方,火爆全国,为国人学西方油画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展出后便消声匿迹了。无独有偶,黄宾鸿在世时的课徒稿,据传一直存放某省级图书馆的一个角落,十多年前在湖北博物馆展出,如平静的湖水投出一颗巨石激起的波浪波及全国,中国国画家们感慨,这是国家级宝藏啊!  
余孤陋寡闻:国画家做出失败的新作往往比有参照物成功的新作难得多。  
这次见到的袁东山的国画山水作品与六年前相比,笔墨关系个性十足,一眼可辨。高山林立,云飞飘逸,韵味如一曲清晰微风吹过大地的交响音乐,让读者轻松愉快。  
今天的袁东山作品感到与六年前最大的不同是中锋用笔与侧锋混搭齐上,顺与逆笔转换自然,皺擦染钩点並用的运笔手法熟练,画面表现力自然。保留了六年前的亮丽对比,墨与水冲突的趣味和整幅作品的统一,亦画面构图的张力冲击力,保持了重现实的画风。  

美术作品最高的境界是读者认可,愿掏心评议、掏钱买画。这类的作品,往往以个性强容易引起捧场、议论、或许会遭遇挤兑。  
我有位画家朋友说:如果一个人的作品,多少年甚至一辈子总是抱着自己的一种固有画法操作,最大的进步仅仅只是练熟了一种操作的方法,如此地像炒现饭一样不停地制作同一类画作,能有多大的乐趣?画来画去只是一笔两笔三笔不停地像烤烧饼烤了这面又翻烤另一面一样,又有何意义?  
有人说:这是形成的个人风格……  
艺术创作的个人风格应该是以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等体现‌,而不是固定模式练熟操作方法,那种练熟的方法充其量只是匠人作画复制的手段罢了。  
这次在手机微信上见到六年后的袁东山作品,印象之中我好像写的评语是:“终出冲出来了!”其实我是指他在六年的挣扎中终于出现了一种新的面貌。过两天我又看了一遍,好像在手机上我又写:“太厉害了,加油”  
有很多例子说明一个问题:当一个画家固定画法的模式形成后,极其难得改变自己,一旦改变了,就会有一个大的飞跃。记得六十年前朱云岳先生对我说:“画到一定时候,会有一个踏步时期,踏步时间可能长,也许短,最后又会有一个长足的进步”袁东山踏了多少次,我不得而知,我想这个规律大概每个画者都经过,包括袁东山。  
我说太厉害了不是他的作品好得不得了,太厉害了不是他的作品无毛病可挑剔,太厉害了不是他的作品成熟了,更不是他的作品成了经典……  
而我理解的太厉害是袁东山的作品在六年之中一直在逐步出新。  
出新才是艺术创作的正道!  


2024年11月



易发生,1941年出生于汉口西马路。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美协会员。有作品发表于《美术》《中国摄影报》《散文》等国家、省、市报刋杂志。曾在武汉举办《城市山水画》个人展览。《记录自己》一书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宣传画《为扭转北煤南运而斗争》是黄石第一张向全国发行的美术作品。


点亮分享+留言+收藏在看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留言或点“在看”的,会逐渐收不到推送哦!温馨提醒您,可将“新东西”设置为星标,每次看完后,点击文章底部右下角“赞”+“在看”,就会正常收到我们的每次推送啦!顺手点点文中的广告,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

征稿启事:

1、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除文档附件外,请在邮件正文里粘贴一次稿件,便于编辑查看。

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3、投稿作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东西》或添加主编微信hbxtx168及时查阅作品刊发情况。如果没有关注公众号,谢绝来稿。

4、关于稿酬:20元以上的微信赞赏一半归作者,一半用于平台管理;20元以下以及七天之后的零星打赏不再分配。

5、投稿邮箱:296365400@qq.com


新东西
《新东西》推介文朋诗友最新的东西为主,除了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外,还兼顾书画、摄影等最新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