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湖夜话]李江苏:读何鹏的散文《地上的云朵》有感

文化   文学   2024-11-29 00:02   湖北  



读何鹏的散文《地上的云朵》有感 

 

李江苏  


《地上的云朵》这篇散文描写农民种棉花的全过程,笔锋细腻,情节生动,过程仔细,抒情抒意,把人们带回到八十年代以前种棉花的情节过程之中去了。因为我是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所以对棉花种植的农事操作过程比较知悉。  
要说鄂东地区哪里的棉花榜上有名那还得数新洲区的(新洲区原属黄冈地区辖管),我记得刚到农业局上班就叫我单位种棉专家和种棉先进大队(现在叫村)在棉花生长主要季节去新洲参观取经,那还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事情。而我县八里湖农场棉花高产在鄂东棉区也还是比较有名的,产量最高时达到每亩300一400公斤籽棉,可与荆襄地区高产棉区相比,令人惊讶。  
《地上的云朵》笔者描写棉花种植:从选种,制钵与备营养土,出苗事项,施肥防虫等生产环节,以及秋风几场过后采棉的艰辛等情节。全过程中语言朴实描述真实,通过笔者说词表明在家乡读书闲暇之时,对父母田间辛勤付出的行为铭记在心,并将这种情结传递给了下一代:"防治虫害才是头等大事。喷药若不及时,会严重影响苗株生长。蚜虫、棉铃虫、红蜘蛛,需喷洒不同的农药。喷药要趁太阳好,药效渗透力强。烈日当头,父亲披一件隔水的塑料布,背着笨重的喷雾器就出门了。从地里回来,父亲浑身湿透,药味刺鼻。我用压水井接了一桶又一桶水,父亲把身上冲了一遍又一遍。我看到父亲肩上两道勒痕深深的、红红的。"   
笔者情意深长的描述 ,不仅仅是我特别欣赏这一种情节。我想,也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所共同的感受。因为在这个年代来说很少有年轻人再从事农业生产,且没有记住父母那一代人种田的艰辛。  
回想八十年代棉花种植,我们有进行过很多的科学试验,有通过提高密度来提高产量,有的是通过大肥大水来提高棉花的产量,各地都有不同棉花高产的典型事例。  
回想八十年代的农业生产热情,我仍然心情激荡思绪翩翩,农民们的一种种田热情十分的高涨。但如今,这种种田的高潮,这种种田的热情,却十分的少见了,让我感觉有些寂寞与无奈。  
《地上的云朵》文中展现的思乡的情结,陈情父母的恩情,却永远记住在一些年轻人的心怀,让他们永志不忘,正如《地上的云朵》作者所写的对父母的情怀永难释怀:"离开家乡20年了,种棉花早已是记忆里的往事。因费时费力,如今老家种棉花的人也越来越少,可关于棉花的一些细节我仍历历在目。还记得那年,父母从老家赶来参加我的婚礼。在车站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我远远就看到他们弓着腰,背上都顶着一个硕大的尿素袋子。走到跟前,母亲说:“你成家了,我们也帮不上什么忙,送你两床棉被吧,棉花是自家种的上好棉,很厚实。”一晃,我儿子已12岁了,那两床棉被依然温暖如初、蓬松柔软,躺上去,就像躺在云朵里。"  
这由精致棉花絮成的棉被"云朵"难道不是父母爱情的温柔怀抱吗?记忆永难消逝,恩情永远不忘。    
从天上来到地上的"云朵",永远是柔绵的,永远是有思念的,让我们记住父母的爱情吧......  
  
2024.11.27写于蕲春


李江苏,男,1955年出生,高级农艺师。1975年下乡知识青年,1977年恢复高考入黄冈地区农业学校,1980.1入职县农业局到2015.11退休。在国家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获多项省县科学技术进步奖。1991年获省,全国总工会"自学成才"表彰与奖励。2003年主持袁隆平在蕲春的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百亩示范片获袁隆平奖励与题词表彰,该项目获蕲春县科技成果二等奖。



点亮分享+留言+收藏在看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留言或点“在看”的,会逐渐收不到推送哦!温馨提醒您,可将“新东西”设置为星标,每次看完后,点击文章底部右下角“赞”+“在看”,就会正常收到我们的每次推送啦!顺手点点文中的广告,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

征稿启事:

1、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除文档附件外,请在邮件正文里粘贴一次稿件,便于编辑查看。

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3、投稿作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东西》或添加主编微信hbxtx168及时查阅作品刊发情况。如果没有关注公众号,谢绝来稿。

4、关于稿酬:20元以上的微信赞赏一半归作者,一半用于平台管理;20元以下以及七天之后的零星打赏不再分配。

5、投稿邮箱:296365400@qq.com



新东西
《新东西》推介文朋诗友最新的东西为主,除了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外,还兼顾书画、摄影等最新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