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道中华之美,美中华之道。
中华之美,美在文化;中华之道,自在人心。
中华根脉,文以载道,道不远人,人以为本,而致良知,知行合一,一以贯之,同心同德,为共同体。
即日起,和同道中人,同心道中华,《大道知行》与你一起探讨中华之道。
学习先贤好榜样。首先时空对话苏轼、荀况和李清照等,听听他们的“人生之道”。
壹
苏轼是一个大文豪,这一点没有争议,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全能型人才。
苏东坡更是一个“心理医生”。医者仁心,曾经无数次治愈人们的精神内耗。
▲元代赵孟頫作行书《前后赤壁赋卷》册首东坡小像。(资料图)
有人调侃,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放在一般人身上,肯定“意难平”,他却从不“躺平”。
平常遇事儿,他总爱“呵呵”一笑了之,仅仅书信里就有40余次。
比如,“儿子到此,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呵呵。”——《答程全父推官六首(之五)》
比如,“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公无多奈我何,呵呵。”——《与陈季常》
▲纪录片《苏东坡》截图。
比如,“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与鲜于子骏》
▲纪录片《苏东坡》截图。
……
呵呵。这精神状态简直让人怀疑,他是不是从现代穿越回宋朝的人。
呵呵,“老夫聊发少年狂”,今年不过九百八十八。
988年之后,苏轼仍然是我们最好的“心理医生”和“精神导师”。
他一直在治愈自己,同时也治愈他人。
这样一位身处逆境,但坚决不“躺平”,且不忘为他人点亮烛火的人,究竟是怎么长成的?又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哪些心理疗法呢?
贰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苏轼。
元代赵孟頫、明代唐寅等后世名家都留下了他们心中的东坡小像。
▲明代唐寅绘苏东坡小像。(图片来源:“苏东坡的一生”网站)
中等个子,高额头,宽下巴,还有稀疏的胡子。
年轻时偏瘦,中年后微胖。尤其是高额头,据说是苏家的遗传,是非常明显的面部特征。网上很多专家说,这可能是高智商的一种表现。
高智商,不是说他当了多大官,也不是说他写了多少绝妙好词,而是面对生活逆境时,所迸发出的超能量和大智慧。
苏轼绝不躺平的精神,首先来源于生养他的家乡。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
▲位于四川眉山市的“三苏故居”三苏祠。(图片来源:眉山日报)
眉山是苏轼生活了26年的地方,占他生命总时长的40%。
在那里,他完成了学业,还在青神县有一段完美的初恋。
眉山青神县,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无边无际的竹林。
竹子,宁折不弯的风骨,中通外直的度量。想一想,苏东坡疾恶如仇的一生,是不是就是竹子的化身?
除了竹子,当地最浪漫的莫过于数量巨大的萤火虫。
▲青神县的竹林萤火虫景观。(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萤火虫,但凡成年,一生都会发光。想想苏轼,一辈子也是这样。很多人借他的光走出了绝望和迷茫。
东坡先生一定读了很多写萤火虫的诗。还是李白那首短诗,堪称最佳注解。
▲李白诗作《咏萤火》。
宋神宗在谈到李白与苏轼时说:“轼有白之才,白无轼之学。”
苏轼不仅受了前辈李白的影响,更是实现了李白一些未曾实现的理想,像萤火虫一样,照亮后人迷茫的心路。
当年,苏轼沿岷江北上,赶到开封、凤翔、黄州、颖州、杭州、密州、惠州、儋州……开始他38年的华丽冒险。
眉山和青神,奠定了他的生命基调。
▲苏轼一生行迹图。(图片来源:中华美网)
苏轼的绝不躺平,还源于父亲苏洵的教导。
作为北宋科举考试的落榜生,苏洵没有成功的经验,只有失败的教训。
他一生有六个子女,三男三女,在苏轼和苏辙前面还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而他们都不幸早逝。
苏洵便将一切爱意和希望,寄托在苏轼和苏辙身上。
▲苏洵画像。(资料图)
苏轼后来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小时候贪玩,不能按进度完成父亲交待的读书任务,心里总是忐忑,像嘴上有钩的小鱼一样不安。
这感觉估计就像我们高考多年后,还不时梦见自己在考场上答题一般。
窥一斑而知全豹,苏家的“魔鬼式”教学模式,大概是确定无疑的了。
▲苏轼《夜梦》。
苏轼的绝不躺平,还源于他的自信。
开封是他的福地,在那里,他一出道便是巅峰,在千古第一科考中令人侧目,幸得“文坛盟主”欧阳修的青睐。
宋仁宗读过苏轼兄弟二人的试卷后,更是兴奋地说,“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欣喜自己为子孙找到了两个治世宰相的好苗子。
公元12世纪,开封城是世界上最繁华最美丽的城市,没有之一。
▲开封清明上河园全景沉浸式项目《飞越清明上河园》,重现《清明上河图》的宋代繁华景象。
活在开封,连梦里都是开封。
几十年后,我们可以看到全貌——苏轼以开封城为中心,经过了所谓“八三四一”的人生历练:八地太守、三部尚书、四次遭贬、一任帝师。
官场和职场是很考验人的,很多人经不起考验,索性“躺平”甚至“摆烂”。
苏轼一生,也在官场沉浮,但他从不“躺平”。
叁
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是他生命第一次接近跌停的地方。
当时的黄州,是个长江边的穷苦小镇,其于苏轼,就像菩提树之于释迦牟尼,是人生顿悟的跳板。
黄州进入苏轼的生命,是偶然,也是必然。
当年他在湖州做“市长”,做得好好的,忽然遭遇“乌台诗案”,被投进监牢。
那130多天监狱生活,对他来说,就像130年一样难熬。
从入狱之初的潇洒朱面,到出狱时的形如枯木,一个文人的肉体和精神被摧残之深,无人可以想象。
死罪可免,活罪难饶。根据朝廷的任命,他被贬到黄州当“武装部副部长”(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十分尴尬,属于从八品,被监视居住。狼狈的他刚到时只能暂住在一个庙里。
但是苏轼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超强。
大医先医己。从此,他像换了个人,“苏轼”开始向“苏东坡”蜕变。
▲苏轼《寒食雨二首》。
苏轼的性格本来就达观,没多久就开始热爱寄生的那座庙。
每根柱、每面墙、每扇窗,他打开心扉,与它们交朋友。
尽管他们一家不追求物质生活,但微薄的收入还是难以维持生计。
工作之余,苏轼带领家人开垦黄州城东一块数十亩的坡地,通过种田帮补生计。
他热爱美食,钟情建筑,他挖鱼塘、筑水坝、养家禽。一句“诗酒趁年华”,“人间有味是清欢”,“可惜一溪风月”……须臾间让人自然疗愈。
更多的时候,他读书、练字、写诗,在每一方寸挥洒自己的情感。“读书万卷始通神”,传世之作《寒食帖》,129字记录了彼时心迹。
元丰五年(1082年)二月,黄州大雪盈尺,他在坡地营造了五间农舍,并在正厅墙壁上画满了雪景,取名“雪堂”。这里后来成了他专门招待客人的地方。
▲《雪堂客话图》局部,南宋,夏圭绘。(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余光中说,苏东坡是一个能让一切变得有趣的人。
他饶有兴趣地在诗文中写下了蜗牛、牡蛎、蛤蜊、鳆鱼、红螺、虾、蟹、蝗虫和牛、马、鸿鹤、白鹭、五色雀等小半个“动物世界”。
有手足情深的弟弟,有相爱相伴的妻子,有爱他的朋友和万千粉丝的鼓励。这种理解、支持和信任,他知足常乐。
总之,他拥有一种超常的能力,更善于发掘生活的快乐,将小环境营造得活色生香、温馨逍遥。
他诗词中由“飞鸿”到“孤鸿”再到“归鸿”,从壮心不已到忧心再到安心的心路历程,跃然纸上。
“自笑平生为口忙”。心系苍生,又能把生活过得热气腾腾。即便外部环境恶劣,他也能将这种绝望变成希望。
以至于到今天,我们还在品着“美食博主”东坡先生留下来东坡肉、东坡墨鲤、羊蝎子等美味佳肴,慨叹“大江东去”,寄语“明月几时有”。
肆
有人说,苏轼是火命,是一团火。但他一生不是在抗旱,就是在治水。
他最著名的词作,也跟水有关。
1082年春天,花儿开得正盛,雨水说来就来。
第一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他就惊呆了。
赭红色的石头,令人惊叹的悬崖,奔流的江水,几欲将人吹倒的大风。似乎里面浓缩了时空,藏着历史的密码。
▲黄州东坡赤壁。在黄州期间,苏轼常游赤壁,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图片来源:新华网)
而只有最至情至性的人,才能开启这道幽深的历史之门。
悲悯从心而出。东坡似乎在赤壁找到了最熟悉的朋友,百看不厌。只是,这种熟悉,又是那么陌生。
他在赤壁读书、饮酒、划船,无所顾忌。他觉得古人的身影都活起来了,在他面前,跟他说话,或微笑,或凝视。
他开始磨墨写词,这是丰盈的个体生命与一片神奇土地相遇后的电闪雷鸣。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除了《念奴娇·赤壁怀古》,那年他还写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典型的“赤壁年”。
当千古杰作横空出世的时候,时间在那一刻仿佛凝滞了。
除了眉山、开封和黄州,苏轼像一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飘过15个地方。
惠州、儋州、凤翔、定州、扬州、阜阳、栾城、杭州、诸城、徐州、湖州、宜兴、蓬莱、常州、郏县。
有时,他是被迫前往;有时,他是主动边缘化。遭贬以来,苏轼每天都活得很简单,与底层百姓相处,甚至曾被醉汉推搡也不气恼。
▲苏轼《答李端俶书》。
如果生活想埋葬我,那我不妨成为废墟里的一粒种子。发芽、开花,让所有人看到挣破瓦砾、突破枷锁的新的我。
一樽江月、一湖山色、一时春晓、一年好景、一指琴声、一株栏雪、一颗荔枝、一时豪杰、一蓑烟雨……在他笔下具有了奔放的生命。
这种内在的力量和信念,对国家、社会、民众的责任感,对理想、抱负的追求,成为苏轼一生的精神支柱,使他无论面对怎样的“创伤”,都能有力量愈合,并去治愈他人。
伍
自我疗愈之外,最能够感觉到被温暖、被治愈的,还有离他最近的家人和朋友。
当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生活困顿,他的好友范子丰深感担忧。
为给老范解压,苏轼在《与范子丰书》中描绘了黄州美景,“临皋亭下,江水清澈,鱼跃其中,吾常于此垂钓,乐而忘返”。
范子丰收到信后,被苏轼的乐观态度感染,原本对苏轼的担忧瞬间化为乌有。他回信说,“读君之信,如沐春风,吾心甚慰。君之豁达,吾辈不及也”。
他的另一位朋友程儒,在他被贬海南后,同样表达了关心。苏轼以幽默的笔触写道,“此间食无肉,病无药,但吾有诗为伴,亦足以慰寂寥” 。他还详细描述了自己如何用当地的食材制作美食,如用羊脊骨炖汤、烤生蚝等。
▲苏轼在海南钟爱的烤生蚝。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程儒回信说,“君之乐观,如明灯照吾心。吾亦当效君之态,笑对人生”。
有兄如轼,有弟如辙。苏轼平常挂念最多的家人是弟弟苏辙。春风得意赴任凤翔途中,苏轼写下了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密州任上醉酒以后,因想念弟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家喻户晓,治愈了多少乡愁。被贬惠州后,他反过来安慰弟弟,“惠州虽远,但此地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吾于此地,亦能寻得生活之乐趣”。
▲惠州东坡祠。(图片来源:惠州党建微信公众号)
苏辙回信说,“兄之坚韧,如磐石之坚。吾读兄之信,心如暖阳照耀,忧惧皆消”。
众弟子对苏轼来说,既是朋友,也是家人。与他们的书信来往也令人感动流泪。
苏轼对黄庭坚说,“别来无恙否?久不闻消息,甚念。近作诗数首,录呈左右,乞指正”。在苏轼的不断鼓励和指导下,黄庭坚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作为苏轼的得意门生,秦观的人生并不得意。苏轼经常写信鼓励,“观才气过人,必成大器。但须戒骄戒躁,勤奋读书,以成大业”。
有友如此,有兄如此,夫复何求?
陆
大医经世济民。苏轼无论处在什么位置,都竭尽所能办实事。
政治斗争的漩涡无情裹挟着他,新旧党争的复杂局势使得他的仕途之路愈发崎岖。
花甲之年仍不断被贬,一路辗转至偏远的岭南惠州,甚至更加荒僻的海南儋州。
但在颠沛流离中,他的小宇宙持续爆发。
他的文学创作如同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他不再执着于官场的浮沉,而变得愈发豁达超脱。
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使身处困境,苏轼在每一个被贬之地都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用自己的智慧与能量,为改善当地民生而不辞辛劳。
一己余力为国家。此所谓中国历史上,提起来总让人掉眼泪的“孤忠”。
▲“孤忠”苏轼。(资料图)
谪居黄州,苏轼筹建慈善团体“救儿会”,亲自拟定章程,自捐大部分工资,救助女婴,逐渐遏制了当地百姓不得已的溺婴之风。
知杭州时,江浙瘟疫肆虐,苏轼筹备开设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救助群众;疏浚西湖,留下了至今仍在造福百姓的苏堤和“苏堤春晓”美景。
▲杭州西湖“苏堤春晓”。苏堤春晓是指寒冬一过,苏堤便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好官员。
即使到了“天涯海角”的儋州,苏轼依然带领当地百姓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苏轼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硬是把这个蛮荒之地变成了“诗和远方”。
他主张民族平等,“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欢同”,为当地黎族人发声,呼吁:“咨尔汉黎,均是一民。”
他还力图改革落后习俗,采取强硬措施,对那些欺弄长辈、从事赌博的人“投之生黎,俾勿冠履”。
此外,苏轼还教会当地居民挖井,劝导百姓饮用清洁的井水。
▲矗立在儋州东坡书院内的东坡雕像。在儋州流放期间,发展教育成了苏轼的一项事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更为难得的是,苏轼凭一己之力使海南的教育事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苏轼谪居海南之前,海南没有一个人考上过举人或进士。苏东坡开课讲学后,这片荒蛮之地得以开化。
在他的学生中,姜唐佐成为海南第一个举人,符确成为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位进士。
从同时期苏辙、司马光、王安石、曾巩、黄庭坚、秦观、刘安世等人作品中观察,他是中国古代大文豪里最富政治才能之人。
在离世前两个月,他路过金山寺,给自己的一生做了一个总结。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我本不违世,而世与我殊”。希望自己有益于世,如果事与愿违,那就接受命运的安排。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种秉持操守、乐天达人的人生态度,也道出历代士子的价值追求。
柒
千年以来,苏轼一直是中国文化圈的“顶流”。
“顶流”之上,他的精神触角,又不断向上攀缘、传之后世,治愈无数人的精神内耗。
他的2700多首诗词,就像春风吹过岁月山河,吹过世道人心,让人回味无穷。
某知识问答平台上,“引领你走出心境低谷的一句诗词”的问题下,东坡先生的《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获得高赞。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是在苏轼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生活都很艰难,但他依旧乐观坦然。这小小风雨没什么可怕的,因为人的一生不知道要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呢。
好友王巩同样因“乌台诗案”受到牵连,被贬宾州,侍女寓娘随王到了岭南,备尝艰辛,不离不弃。
五年之后,王巩北归,苏轼为他接风,专门为寓娘填了一首词《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从此成为后世文人士大夫的灵魂归处。
正是这样的心态,才使得他渡过人生中的一次次难关,也激励了后人。
世人为何皆爱苏东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这份豁达和洒脱。
▲苏东坡雕像。(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这个时代的人们,遇到了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既多且难,令人无所适从。
说来也怪,阅读他、了解他的人,总能从中得到一些能量。
因此,人们再次求助“精神导师”苏东坡,希望他能施以援手。
从他身上,能学到什么呢?
随遇而安,戒除浮躁,拒绝抱怨,活在当下。
就像他有次出游,中途想休息一下,可抬头一看,凉亭尚在十里开外。略一思索,他忽得解脱,对自己说,“此间有何不得歇息之处?”
最好的人生,能讲究,也能将就。
学习东坡好榜样,总有一款适合我。
重任在身时,自勉“日月星辰任我攀”。
遇到坎坷时,自信“一蓑烟雨任平生”。
求而不得时,自慰“天涯何处无芳草”。
漂泊无定时,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遭遇艰险时,自豪“兹游奇绝冠平生”。
事有缺憾时,常言“月有阴晴圆缺”。
岁月蹉跎时,自叹“门前流水尚能西”。
……
—— 延伸阅读·共道中华 ——
农历腊月十九,东坡先生诞辰
我们一起走进他生命中的波澜起伏
感受他的豁达与智慧
今天,华华邀请5位同道中人
一同解读东坡先生
1
@眉的说:
读懂苏轼,读懂我们自己
2
@蒙曼:
学习苏轼好榜样,此心安处是吾乡
3
@康震:
学习东坡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
4
@何楚涵:
5
@意公子:
投稿邮箱:daozhonghua@163.com
苏东坡的海岛奇遇记
苏轼:总有一个春天,为你而来
苏轼的东京故事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