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那支传奇驼队

文摘   2024-12-20 08:04   北京  

青藏公路是今日众多自驾游客进藏的首选路线。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这条公路尚未建成,西藏与外界的物资交流主要依靠以驼队为代表的畜力运输。


随着西藏和平解放,青藏驼队在1951年至1953年间三次进藏,承担起了运粮援藏等重要任务,对西藏的稳定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


AI制图


驼队在千里高原的艰难运粮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也直接推动国家将青藏公路建设提上日程。


今年是纪念“两路”通车70周年,让我们回顾这段岁月,向那些为西藏发展和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群体致敬。


陈列在莫河骆驼场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的西藏运输总队头驼驼铃。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01

临危受命,千里驰援


1953年春,西藏地区粮食、药品及其他生活物资极度缺乏,威胁到三万多驻藏解放军战士的生命安全和西藏社会的稳定。


与此同时,西藏上层少数分裂分子在外国反动势力的挑拨和支持下,对进藏部队实行经济封锁,扬言要把解放军饿绝困死。


保证西藏物资供应和运输线路通畅,已经成为当时确保西藏安定的重大问题。要以最快的速度把粮食运进西藏,必须选择一条安全快捷的运输线路。


1951年解放军进藏时,分别从四川、甘肃、青海等不同路线运粮入藏,但三地到西藏都没有公路交通,皆是组织畜力,沿着骡马便道把粮食驮运进西藏。


从四川运粮入藏,气候和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但途中有大山、河流阻隔,地势复杂,暴雨季节又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突发灾害,且沿途常遭到反动分子和土匪的袭扰。


从青海运粮入藏,道路相对平坦,但海拔较高,高寒缺氧将成为最大困难。但若能克服高寒缺氧问题,从青海入藏是一条相对快捷的道路。


▲青藏高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鉴于此,中央指示西北局与西北军区迅速组建一支支援西藏的运输队,从甘肃、青海紧急向西藏运粮。


慕生忠将军临危受命,组建骆驼运粮队。


1953年8月,西藏运输总队在青海香日德正式挂牌成立,慕生忠任政治委员。


他随即派人到当时的陕、甘、宁、绥四省购买骆驼,连同青海军区和西藏工委移交的骆驼,共集中骆驼1.7万余峰,驼工2500余人


▲慕生忠夫妇(前排中间)和他们的儿女。(图片来源:中国西藏网)


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将粮食运进西藏,慕生忠将军通过走访当地牧民,在一张民国时期留下的地图上,找到了一个叫“噶尔慕”(蒙古语,河流密集的地方)的地方,这就是后来的进藏大本营——格尔木


从这里向南,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最后进入藏北。所经之处,土质坚硬、河床浅、流速缓,便于人畜通过。


但沿途仍面临海拔高、空气稀薄、低温期长等困难,特别是唐古拉山区号称“生命禁区”,山口海拔5220米。


跨越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长途运输线,是同大自然的一场生死搏斗。


▲慕生忠拟定的进藏路线。(图片来源:CCTV4)


02

甘当路石,不辱使命


1953年11月13日,这支队伍浩浩荡荡地向西藏进发。


因西藏军民粮食供应十万火急,驼队长途跋涉集结至青海莫河骆驼场后,没有放牧休息,就分别到茶卡、香日德两地装驮物资,每峰骆驼负载约120-150公斤。


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也难以承受在雪原上长途负重累行的艰辛。加之高原植物稀疏矮小,吃惯了白刺草、沙蒿等高株深草的高大骆驼,难以适应浅草,每走几百米就有骆驼倒下。


▲1953年驼队运粮进藏途中。(资料图)


不仅是骆驼损失惨重,由于极端寒冷和严重缺氧,有30多名驼员牺牲在了运粮路上。


年仅18岁的青海小伙刘海宽就长眠在昆仑山脉寂静的皑皑白雪中。


那是12月初的一天晚上,当驼队进入昆仑山脉,突然有骆驼疯了一样奋力奔跑,刘海宽追着骆驼跑去。他怕骆驼丢失,那可是驼员的失职。


刘海宽追着骆驼在雪地上奔跑,最后累得筋疲力尽,一个跟头栽倒在地上,队员们以为他只是摔了一跤,可凑近一看,人已经没有了呼吸。原来,他被高原的强风呛炸了肺。


还有的队员睡在骆驼群里,早晨却已经冻成冰人。


高原上的黑鹰一旦发现人的尸体,便会扑上去吞食。于是,在驼队中有了一个特殊的小队——驮尸队。


▲刘海宽倒地现场还原。(图片来源:CCTV4)


经过近两个月的千辛万苦,1954年1月,剩下的人最终拼尽全力将粮食运送至西藏,胜利完成驰援西藏的任务,缓解了驻藏部队的粮食危机。


03

天路千里,惠泽万民 

慕生忠将军亲眼目睹沿途人畜遭受的伤亡,千里运粮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损失深深地震撼了他。


每次想到在黄河源的沼泽地和高寒缺氧的唐古拉失去的年轻生命,想到一峰峰骆驼倒地时的挣扎,想到因无法运走而丢弃的粮食,慕生忠就心痛不已。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修一条能走汽车的公路。


他派出任启明和王庭杰两支马车探路队,经过实地勘查,终于探通了一条经格尔木向南,沿昆仑山进入可可西里,翻越唐古拉山,到达黑河的新的进藏路线。


有了实地探查的科学依据,更坚定了慕生忠修路的决心和信心。


▲慕生忠组织的探路队(图片来源:CCTV4)


1954年2月,慕生忠在北京见到了彭德怀,根据两次进藏经历和两次实地探路的科学依据,力陈修筑青藏公路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慕生忠从实地调查中得出的结论得到了彭德怀的支持,经过周恩来总理的批示,青藏公路的修建正式批准。


▲《修筑青藏公路申请》(图片来源:CCTV4)


1954年5月11日,青藏公路在格尔木破土动工。


在慕生忠的带领下,由1200名驼工与解放军战士、各族群众、工程技术人员等组成的筑路大军,在格尔木河畔,靠着最原始的铁锹、十字镐等劳动工具,在“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仅耗时7个月零4天就修通了从格尔木到拉萨1000多公里公路,创造了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自此,大量的物资通过这条公路运抵拉萨,解决了西藏物资供应困难的问题。

▲青藏公路通车典礼(图片来源:中国交通报)


▲位于格尔木的“将军楼”,因慕生忠将军而得名,是青藏公路建设指挥部旧址。(图片来源:中新网)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指出: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两路”精神重要批示10周年,也是纪念“两路”建成通车70周年。


70年沧海桑田,青藏公路已经成为助力青藏高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成为一条团结之路、发展之路


▲青藏公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创业艰辛心无愧,喜见革命后来人。”正如慕生忠将军在1989年再次回到格尔木时所写的诗句,曾经的青藏驼队不仅见证了西藏的发展,他们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高原儿女,以“两路”精神不断开拓创新,迈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作者单位:西藏文化博物馆)


监制 | 闫   永  肖静芳
审核 | 清   风
统筹 | 王彦龙
责编 | 许玲玉 王颖仪(实习)
制作 | 郭欣欣

END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道中华知识竞赛内容

投稿邮箱:daozhonghua@163.com



推荐阅读


世界屋脊”筑“天路” “两路”精神放光芒|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西藏农牧民是怎样通过搬迁改变命运——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5周年

西藏文化为什么向东发展?因为那是根的方向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道中华
道中华之美 美中华之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