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黄金的价格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一块400盎司的金条价值竟然超过了105万美元,比2010年翻了一倍多!
2024年黄金市场还创造了6项历史纪录:成为年度最佳投资之一、价格创新高、实物黄金年度涨幅创新高、国内品牌金饰价格创新高、全球黄金需求创新高、全球央行购金量也创了新高。
这一年,有人抓住机会赚了一大笔,也有人满怀激情地想要抄底;年轻人也好像找到了新的方向,纷纷加入黄金市场。《中国黄金首饰市场报告2024》显示:“90后”“00后”已成为黄金首饰主流消费群体,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评论说“攒钱不如攒金豆豆”“炒股买基金不如买黄金”。
其实,中国人对黄金的热爱由来已久,不仅因为它“富时做首饰,穷时当盘缠”的经济价值,还在于积淀千年的历史文化意义。
▲澳门新马路上的金店橱窗内展示琳琅满目的黄金饰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黄金与审美
金耳环的鼻祖长什么样?
自新中式火爆之后,很多传统印象里“老”“旧”的风格单品也重新回潮——黄金就是其中之一。
无论是作为点缀,营造精致的“金系”美感,还是大体量上身,展现狂野不羁的时尚气质,穿搭的魅力都在黄金单品上得到放大。
爱美之心,老祖宗亦有之。早在金器诞生之初,黄金,这一闪亮的金属,就与“美”息息相关。你能想象近4000年前的金耳环长什么样吗?
▲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金耳环。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大体呈椭圆形,一头扁平,一头略尖,看似平平无奇,但像极了今天极简风单品。这一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金饰,来自甘肃玉门火烧沟先民,展示着古人对黄金的朴素审美。
东周时期,纯金、错金、鎏金、包金等工艺争奇斗艳。陕西宝鸡益门出土的金柄蟠虺纹镶嵌绿松石铁剑,是目前我国出土最华丽的古剑之一。
▲陕西宝鸡益门2号墓出土的金柄蟠虺纹镶嵌绿松石铁剑。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藏
纯金剑柄,柳叶形铁质剑身,出土时外有丝织物包裹,剑柄装饰有蟠螭纹和兽面纹,并镶嵌以绿宝石和料珠,装饰华丽却不失锋利。它尊贵与奢华的气质,不仅是金与铁、玉的完美结合,更是东周黄金铸造工艺登峰造极之作。
古往今来,从身体装饰到器物点缀,从古朴之意到绚丽多姿,金器类型丰富,几乎无所不包。这些闪烁着古人智慧与巧思的金器,仿佛在歌颂生命的活力,诉说着人们对美的无尽追求。
黄金与财富
诉说“金玉其外”的贵族生活
近480件、重量超过120公斤的金器放在一起,能有多么震撼?
刘贺,这位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当过皇帝、王、侯和平民的人,其生平跌宕起伏,人生故事精彩绝伦。2011年,海昏侯刘贺墓的发现和发掘,轰动了全国,惊艳了世界。
▲汉代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黄金。(图片来源:新华网)
刘贺墓出土文物异常丰富,尤以金器闻名。众多的金饼、金板以及马蹄金,如同一座璀璨的金山,向世人炫耀着汉代贵族生活的富庶与奢华。
刘贺墓绝不仅仅“多金”。近期,考古学者通过论证提出:刘贺在当时就能享用20多度的芋头蒸馏酒了!(刘贺的生活,只有你想不到……)
在“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观念的影响下,汉代以来,黄金饮食器、金缕玉衣成为贵族生前死后的重要器具。
西汉刘胜的金缕玉衣全长1.88米,仅编缀玉片的金丝就重1100克。
▲游客在河北博物院参观刘胜金缕玉衣展。新华社记者 高博 摄
大唐盛世,镀金、铸造、焊接、抛光、镂空等技艺的精妙运用,让一件件金器蜕变成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
从饮器到食器,从茶具到药具,从香囊到宝函,唐代金器的种类之丰富、用途之广泛,无不彰显着那个时代的繁华与品位。
▲唐伎乐纹八棱金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黄金与礼制
和古蜀文明的一“面”之缘
在我国古代社会,黄金制品不仅是财富和身份的标识,还因其纯粹性和神圣感,成为中国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2021年,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曾出土一件完整的金面具。虽然在出土时,这件金器仿佛一张稿纸被揉成一团,难辨形状。但经过修复人员的努力,一张薄如蝶翼的金面具缓缓呈现——
▲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出土的金面具。(新华社 王曦摄)
他眉眼镂空,两耳轮廓圆润,鼻梁高挺,嘴形大而微张,造型威严神圣。整个面具仅重约100克。
考古学者认为,古蜀文明有浓厚的自身特色,但它同中原的关系也很密切,学习借鉴了很多中原礼制。
自发掘以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面罩、金杖、金箔饰及金箔残片等金器,种类丰富,量多体大。这些闪着历史金光的祭祀金器,显示出三星堆文化的神权色彩,打破了世人对古蜀国封闭落后、未有礼乐的认知。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商金杖,是已出土的中国同时期金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图片来源:三星堆博物馆)
黄金对中华民族信仰体系的塑造有重要影响。佛教使用黄金装饰佛塔、佛像和殿宇的顶端,象征佛陀的光辉和智慧。在道教中,黄金被视为延年益寿的物质,并以此炼制仙丹。民间信仰中祭祖时使用“金标纸”,修房建墓时寻找“五行‘金’位”。现实生活中,登上“金顶”见日出,成为众多登山者的期盼。
黄金与权力
“滇王之印”的背后深意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向太后王政君索要和氏璧制成的传国御玺。王政君愤然将御玺掷于地,导致御玺摔掉一角。王莽得到御玺后,命工匠以黄金修补镶嵌缺角,使得这枚“金镶玉传国御玺”更光彩华贵,也昭示了黄金与权力的结合。
历史上,黄金在中央政权处理与地方的关系、协调族群关系,维护中华民族政治一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史记·西南夷列传》曾载:“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最宠焉。”
▲“滇王之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墓葬出土的“滇王之印”金印,将这段史书记载照进了现实,佐证了西汉中央政权对边疆古滇国直接行使治权,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实证。
无独有偶,“魏归义氐侯”“晋归义氐王”“晋归义羌王”“晋归义胡王”“蛮夷侯印”等象征权力的大印,都用黄金打制,无不体现了各族群对中央政权价值及政治的认同。
▲供奉于北京雍和宫的金瓶。(图片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
清朝在西藏地区创造性地施行“金瓶掣签”制度,解决了藏传佛教的传承和延续问题,也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威仪。这些金印、金瓶是中华民族大一统政治策略的完美展现,也是中华文明统一性和包容性的具体实践。
黄金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连接中国和世界的金色纽带
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黄金艺术就是非常生动的表达。黄金,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金色纽带。
▲陕西咸阳底张湾出土的东罗马金币。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从目前的发现来看,黄金约在五六千年前的地中海和近东地区开始被人们所使用,后来不断向东扩散,遍布欧亚大陆。中华先民虽然在约4000年前开始探索使用黄金,但并没有形成稳定的利用模式。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规模交流,尤其在汉唐时期,黄金艺术展现出显著的交流、融合和创新特征。唐代出现了大量具有异域风格的金器,如鎏金银壶、金币和各种金杯等。
▲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哈达沟窖藏出土的摩羯纹金花银提梁壶(唐)。内蒙古博物院藏
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中国传统纹样如团花和缠枝花也出现在近东和中亚的文化中。宋代“南海一号”沉船中发现的镶嵌黄金首饰,更是展示了一种早期的“供应链”模式。这些黄金饰品以成品或半成品的形式,运往阿拉伯半岛或波斯湾地区进行使用或再加工。
黄金不语自高贵,熠熠生辉千百年。黄金的身影纵贯上下五千年,传之不朽,至今依然光彩照人。
如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仍常见以“金”表达美好和愿望的词汇,如金玉满堂等。你还知道哪些含“金”的成语或俗语?快来评论区留言吧。
(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为作者供图)
投稿邮箱:daozhonghua@163.com
方寸之大的黄金面具,却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实证
一文一物|一颗曾被忽视的“金子”,如何见证民族交往的历史?
太阳神鸟,向阳而行!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