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1年正月十五,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到643年藏历四月十五(藏历与农历相差约几天),才到达西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合婚。全程用了两年多时间。
70年前的西藏,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条公路。在崇山峻岭、大河冰川、茫茫雪野中,仍然沿袭着驿道、溜索、皮筏子等原始古老的交通方式,百姓间的盐粮交换大多靠人背、畜驮……
70年前的今天,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将雪域高原与祖国大家庭紧紧相连。从四川成都/青海西宁到西藏拉萨的时间,减少到了数天……
回望那个艰苦卓绝而又激情燃烧的岁月,人民解放军、进藏干部与各族人民一起,创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
▲位于拉萨城关区南部的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碑上写着:“十一万藏汉军民筑路员工,含辛茹苦,餐风卧雪,齐心协力,征服重重天险,挖填土石三千多万立方,造桥四百余座。五易寒暑,艰苦卓绝,三千志士英勇捐躯,一代业绩永垂青史。”(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西藏融入新中国多民族大家庭是大势所趋,但西方分裂势力的欺骗和挑拨愈加频繁,解放军进军西藏刻不容缓,和平解放西藏迫在眉睫。
但彼时的西藏还没有公路,这既严重阻碍了西藏的经济文化发展,也给解放西藏和建设西藏带来了巨大困难。
1950年1月,毛泽东主席提出应当争取于当年5月中旬开始向西藏进军。3个月后,康藏公路(1955年改名为川藏公路)工程破土动工。
按照毛泽东主席发出进军西藏的训令,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
人民解放军官兵,四川、青海等地的各族群众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一支11万人的筑路大军,历经重重艰险,总长4360公里、贯通“世界屋脊”的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于1954年12月25日全线通车。
从此,雪域高原换了人间。
▲从青藏公路开到拉萨布达拉宫前的汽车队,受到当地人民的夹道欢迎。(图片来源:新华社)
01
众志成城 两条天路通雪域
“两路”修筑时,新中国还处在经济恢复初期,抗美援朝战争正在紧张进行中。作为新中国的重大工程之一,“两路”修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
修路所用钢材、水泥、汽油、轮胎、黄黑炸药、机具和工务用具、生活用品和食品来自全国各地。
筑路工地上,还时常能收到来自志愿军、工人、农民、青年学生的热情关心和帮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动员能力。
在当时的背景下,要在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上修建全长4000多公里的公路,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世所罕见。
修建川藏公路时,需要翻过二郎山、雀儿山等1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跨过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10余条大河,横穿龙门山、通麦等8条大断裂带。当时架设了230多座桥梁,开凿土石方2900多万立方米,如果排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以绕地球725圈。
▲1954年筑路大军修筑川藏公路(原康藏公路)的资料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社)
▲筑路部队战士在水流湍急的怒江上架设铁索吊桥,保证部队和各族同胞顺利过江。(图片来源:共产党员网)
由青海西宁至西藏拉萨的青藏公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所经多为戈壁荒漠和冻土地带,施工时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
1954年10月,青藏公路筑路队伍开上了海拔6000多米的唐古拉山,这里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被称为“生命的禁区”。参加筑路的藏汉军民以惊人的毅力,鏖战20个昼夜修通了唐古拉山路段。
▲在悬崖峭壁上打炮眼的解放军战士。(图片来源:共产党员网)
党中央高度关注修建入藏公路,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分别题词给进藏部队。
1952年12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给康藏公路筑路部队和工人的题词。毛主席的题词是:“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朱总司令的题词是:“军民一致战胜天险,克服困难,打通康藏交通为完成巩固国防繁荣经济的光荣任务而奋斗!”
1954年12月25日,康藏、青藏公路竣工通车,毛主席又特为两公路通车题词:“庆祝康藏、青藏两公路的通车,巩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祖国!”
两条旷世奇路的成功铺就,既是我国交通建设史上的宏伟壮举,也是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奇迹。
为了修筑川藏、青藏公路,有3000多名烈士长眠在雪域高原,他们用生命唱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赞歌,将自己的全部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1954年12月25日,青藏、川藏公路正式通车,两队350多辆汽车披红挂彩会师布达拉宫广场。唐召明翻拍照片(图片来源:中国西藏网)
02
战天斗地 为有牺牲多壮志
川藏公路雀儿山下,立着筑路英雄张福林的墓碑。
战士张福林生前是第十八军一五九团三连炮班班长。在雀儿山施工时,年仅25岁的张福林被一块巨石砸中,倒在血泊中。连队指导员安排医生抢救,他却说:“我伤得很重,恐怕不行了,别给我打针了,为国家省一针吧!”
张福林牺牲后,战友们在他的挎包里发现5包菜籽,那是他用津贴在四川买来、准备川藏线修通后在雪域高原播种的。
▲雀儿山下张福林烈士陵园前竖立着的“十八军将士精神永存”雕塑。新华社记者江宏景 摄
修路,需要先找路。时任昌都至拉萨公路踏勘队队长的余炯留下了“万里徒步踏勘”的故事。
1951年,余炯率一行7人背着糌粑、帐篷,带着罗盘、计步器等简易工具出发,开启了无比艰难的踏勘之旅。
此次踏勘历时1年3个月,翻越了60多座大山,徒步行程4000多公里,提出了7条比较线。他们所经过之路,没有地图、没有人烟,一度与司令部失联了4个月,所有人都以为他们已经牺牲。
当踏勘队完成任务回到昌都时,衣衫破烂、满头长发、面黄肌瘦,所历之艰险非言语能表达。筑路部队司令员陈明义和政委穰明德凝视着他们饱经沧桑的面容,忍不住流下热泪……
19岁的蒙古族青年生更,也参与了当时青藏公路的修建。清晨,生更背起器材走上了冻冰的河床,由于冰面太滑,他的脚被卡住了。生更硬是把脚从冰里拔了出来,冰碴划破了脚,鲜血染红了冰面。
他没有吭声,只是取下脖子上的毛巾,一撕两半包裹住双脚,继续修路。当队员们发现生更的脚伤时,鲜血已经透过毛巾风干了。
几名队员将生更抬着送去了医务组,可工地上药品稀缺,医生在无奈之下只是将几片止疼片递给他,嘱咐他少干活,多休息。
然而,在当日风雪交加的夜里,修路工地上又出现了生更一瘸一拐的身影。
▲修建青藏公路时,筑路大军就是这样克服着高原反应、伤病、严寒以及饥饿等困难。很长一段时间,队员们每顿饭只能吃到一碗面糊汤。(图片来源:CCTV国家记忆)
在“两路”修建过程中,筑路官兵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赢得了沿途各族民众的信任与支持,谱写了许多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
▲藏族群众自发为部队运送物资。(图片来源:甘孜党史)
解放军官兵身先士卒,有每次都出现在最危险、最困难地方的青藏公路筑路总指挥慕生忠将军;为了摸清险区情况,冒着滚滚飞石排除路障而牺牲的李显文;初冬在大渡河里打捞车辆的战士陈瑞盘;在120公里的运输线上风雨无阻驮运物资的藏族妇女曲美巴珍……
▲1994年10月19日,慕生忠将军在兰州逝世。临终前,慕生忠留下遗言,把他的骨灰撒在昆仑山上、沱沱河畔,撒在他倾注生命的青藏线上。(图片来源:CCTV国家记忆)
▲德格县支前模范曲美巴珍。(图片来源:甘孜党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沿途各族民众组成了近11万人的筑路大军直面艰险,用“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气概,让天堑变通途,开启了雪域高原的社会变革之路。《歌唱二郎山》的歌声传遍祖国各地,激起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劳动热情。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的重要批示:当年,10多万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奋斗,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2021年9月,“两路”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
03
两路通车 一步跨越上千年
随着公路的延伸,青藏高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西藏结束了千百年来仅有栈道、溜索、人背、畜驮的运输方式。公路沿线的甘孜、昌都、波密等地,陆续建立起银行、邮电局、国营贸易公司等现代机构,社会日趋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
青藏公路通车也让格尔木、安多等地从人迹罕至的荒滩变成了充满生机的高原重镇。
▲贯穿唐古拉旷野的青藏公路。才贡加 摄(图片来源:文明青海)
康藏公路全线通车后,原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夏克刀登盛赞道:“公路修到哪里,那里的经济便繁荣起来,因为有了公路,人民政府把内地大量的物资运来帮助藏族人民,许多我们过去没有见过用过的东西,现在都见到和用上了……”
▲在青藏公路旁搭建的那曲县香茂乡畜产品展销会(2017年11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东君 摄
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为西藏的发展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支持,各类干部人才奔赴高原建功立业,各地支援西藏建设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输入。
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历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西藏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正因公路带来的希望,沿途民众称“两路”为“幸福路”“金桥”“彩虹”,由衷地歌颂新生活、歌颂共产党。
70年来,“两路”一直是西藏的经济命脉,至今承担着进出藏90%以上的货运任务。
自1953年至2023年,国家为西藏公路交通建设累计投资3250.96亿元,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西藏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质和量同步飞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G6京藏高速公路那曲至拉萨段。记者 次仁平措 摄(图片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两路”开启了西藏交通发展新纪元,是确保西藏及涉藏地区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确保各族人民真正获得平等权利、共同当家做主人的重要前提,促进了雪域高原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与此同时,“两路”伟业也铸就了一座彪炳史册的丰碑——“两路”精神。
在新时代,“两路”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财富。
“两路”的历史功绩和精神丰碑,必将成为我们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教授。)
投稿邮箱:daozhonghua@163.com
70多年前,那支传奇驼队
西藏农牧民是怎样通过搬迁改变命运——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5周年
西藏文化为什么向东发展?因为那是根的方向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