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尚书》等经典书写的皋陶形象中汲取政治智慧

文摘   2024-12-18 08:00   北京  

历史长河浩浩汤汤,思想峰峦泱泱苍苍。回望中国的古代思想史,2500年历史须看孔子,4000年历史当看皋陶(yáo)。


我们在探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神话传说这个源头活水,必须重视古籍经典这个主流主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既是源头活水,又是主流主脉的儒家经典《尚书》,为我们留下了上古时期皋陶的形象和思想。


▲皋陶形象。(图片来源:《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


一、皋陶思想之探析


传说中的皋陶,生活在唐尧、虞舜、夏禹的时代,是华夏部落的首领,做过尧帝的“理官”,辅佐过尧舜禹三代帝王。


帝舜三年,“命皋陶作刑”,皋陶成为掌管国家刑法的“士师”,他既铁面无私又公道公正,在推动以礼法治理社会方面卓有成效——“皋陶马喙,是谓至信;决狱明白,察于人情”,是对他公正执法的评价。


作为上古时代的政治家,皋陶推行舜帝的德政勤勉躬行、广施恩德,使“黎民怀之”;他发明的耒耜发展了农业,他制作的“皋鼓”推进了礼乐文化,受到百姓爱戴;他协助“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大禹治水,“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舜德大明”,有卓越的组织动员能力


皋陶卒后,大禹念其功德,将他安葬在皖西六安,封其后裔于此地世代繁衍。皖西地区考古出土的图腾凤鸟玉璧,能实证皋陶部落的存在,皋陶文化以此为圆心,在这里繁兴。


▲安徽六安古皋陶墓。(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皋陶既是治国理政的能臣、德高望重的贤达,更是创造了上古社会政治文化的思想家和创立了法治制度的法学家


皋陶的思想贡献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关于“德治”与“法治”的思想。皋陶主张“德治为主、法治为辅”。他的“德治”,主要指以德治国、以德化民,君王推行德政,百姓提高素养,做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他的“法治”,主要指以法治世,并制定“象刑”“五刑”等刑罚制度。


“象刑”是象征性刑罚,目的在于警醒,“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目的在于惩诫。他制订了传说中我国的第一部法律《狱典》,认为制订刑罚制度,是为了百姓不受刑罚而走正道;他倡导形成了有法可循、于法周延(即系统要完整无遗漏),于事简便、重在执法的法律体系雏形。


流传甚久的“皋陶制典”“獬豸断狱”等故事,体现了皋陶对法治精神、法治理论、法治实践的理解,他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司法鼻祖”


▲汉魏·《皋陶治狱图》画像石。(图片来源:中国政法大学中华法制文明虚拟博物馆)



二是关于以民为本的思想。皋陶主张“临下以简,御众以宽”,惩罚不延及后代,赏赐要惠及子孙;“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在罪行轻重、功劳大小有不能确定的地方,罚罪宜从轻,赏功宜从重。皋陶赞赏政德观,即有爱民的品德才会让百姓感到亲近


皋陶认为,治政的关键“在知人,在安民”,强调“安民则惠,黎民怀之”,明刑弼教、以化万民,提出既要治民、管民、驭民,又要安民、爱民、惠民;强调“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提出要关注民生、听取民意。这一理念成为儒家“民贵君轻”等民本思想的源起。


三是关于德政的思想。皋陶主张用系统的道德理念约束人的行为,用完备的礼仪制度规范社会秩序,从德行中引申出仁政,从礼制中提炼出法治。


他主张官员要有政德,提出“为官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强调以此作为选人用人的标准和为官从政的准则;当官者则以“三德”“六德”“九德”来约束自己,臣下当“思日赞赞襄哉”“思日孜孜”地履行职责。


▲安徽六安市皋陶五礼园展厅内的雕塑。


四是关于建立有序社会的思想。皋陶力举“德政法治、修身安民”政策,推动兴“五教”、定“五礼”、创“五刑”、立“九德”、亲“九族”的治世方略,建立了上古时代中国社会最早的纲纪,划定了古代社会最初的伦常关系和等级制度,规整了部落秩序,规范了社会关系,形成了新的联盟制度和文化形态,使先进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是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皋陶主张“敬授民时”,强调“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这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滥觞。


皋陶赞同并协助推动大禹“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改堵为疏的治水策略,以及播种百谷、发展商贸的政策,提出遵从“天秩”“天叙”“天意”“天命”等天道与自然的理念。这是中国先哲对自然规律、社会运动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上古时期朴素唯物思想的萌芽。


二、皋陶思想之于古代中国


皋陶生活在原始社会后期的部落时代,面对“万国”争扰、信仰纷繁,苍生无范、蒙昧混沌,皋陶的“治政思想起到了启蒙和肇始作用,为构建国家形态、形成社会观念,融合夷夏关系、形成华夏民族,奠定了原始的、最初的基础。他对政治文化的开拓性贡献,对司法制度的奠基性贡献,深刻地影响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治国方略。


在纷争中追求和平,在大乱中寻求大治,在民瘼中谋求民生,在无序中探求有序,成为历朝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战略家的志向和抱负。


▲皋陶雕像。


以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皋陶是中国上古时期政治文化的拓荒人,创造了中国上古到先秦时期政治文化史上的诸多第一。


从实践层面看,他是古代社会秩序拨乱为正最早的规顺者、社会阶层等级最早的建立者、以法治世方略最早的实施者;从理论层面看,皋陶是古代“德法结合”思想的首倡者、是古代民本思想的开源者,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首创者。由皋陶发起和推动的社会改革,是中华古代经典记载中最早的政治事件,影响了中国历史四千多年。


因此,皋陶受到有史以来持续的赞誉,是历史上唯一被誉为“圣臣”的贤人;后世君王、学人把皋陶与尧、舜、禹并列,称为“上古四圣”


▲尧、舜、禹形象图。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这是孔子说的;“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忧”,这是孟子说的;“昔者尧有舜,舜有禹,禹有皋陶,汤有小臣”,这是墨子说的;“禹傅土,平天下,躬亲为民行劳苦。得益、皋陶、横革、直成为辅”,这是荀子说的;“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这是屈原说的,意思君臣之间要像夏禹与皋陶、商汤与伊尹那样同心同德,才能和谐一致、共襄盛举;东汉思想家王充将皋陶与三皇五帝、孔子,并称为“人之圣也”


皋陶的思想在夏商周时期被发扬光大,被先秦诸子和两汉名家推崇备至,尤其是被孔子继承。孔子在编纂、修订、整理《尚书》等经典的过程中,创立的儒家理论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王朝治国的基础理论。


先秦时期的《尚书》《诗经》《墨子》《孟子》《荀子》《竹书纪年》《左传》《战国策》,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白虎通义》、王充的《论衡》,东汉的佛家经典《牟子理惑论》,南北朝时期的《后汉书》等古籍经典,记载或阐释了皋陶关于治国理政的理念。皋陶的思想,堪称中华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三、传统文化思想之今鉴


皋陶思想中的德治、法治、民本、德政、四时等观念,所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君臣观、政德观,民生观、人才观,以及认识论、方法论等,属于今天的“领导科学”和“领导力研究”的范畴。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古老智慧,对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提高领导力,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在景山上拍摄的北京故宫。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民法典“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这是对经典中的思想、思想里的经典的高度重视和评价。


包括皋陶思想在内的传统文化思想,如德治结合、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治国理念,民惟邦本、重民爱民、安民惠民的民本理念,天序有典、天秩有礼、达于上下的伦常理念,天下一家、万邦咸宁、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恭行天理、遵从天时、敬授民时的天人理念,兢兢业业、协恭和衷、率作兴事的为政理念,一路走来,不断丰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治国理政的思想,突出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第二个结合”必须珍重的成果。


▲游客在北京市天坛公园参观游览。(图片来源:新华网)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文化主体性的强大建设者和坚守者。中国式现代化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来完成,它具有人口规模巨大的显著特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崇高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明特点,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突出特征。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只有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第二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才有更加宏阔的历史纵深、更加深厚的文化根基。这是我们文化自信最大的底气。


经典不朽,智慧长存。珍视中华典籍,读懂文化经典,汲取政治智慧,让思想的光芒照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我们的文化使命。



监制 | 闫   永  肖静芳
审核 | 清   风
统筹 | 王彦龙
责编 | 许玲玉
制作 | 郭欣欣

END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道中华知识竞赛内容

投稿邮箱:daozhonghua@163.com



推荐阅读


从一幅传世名画看唐代皇家求亲仪式

永和九年,王羲之的那份醉与醒

是“曲阜的孔子”,还是“孔子的曲阜”?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道中华
道中华之美 美中华之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