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打通丝绸之路,这位奇男子做对了什么?

文摘   文化   2024-12-26 08:04   北京  

说起丝绸之路,人们不由自主地就会想到张骞。然而,在张骞凿空的几百年后,丝绸之路因战乱而凋敝。当中华大地再次大一统之时,丝路两端也在盼望重启这条欧亚大动脉。这个时代的重任,就落在了一位奇男子身上。


隋炀帝杨广登基之初,中原的商业虽已逐渐兴盛,但与西域大规模的商贸往来已因战乱中断了数百年。作为丝绸之路咽喉的河西走廊,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区域。


为了重新打通丝绸之路要道,隋炀帝派出了他心目中的合适人选——裴矩。


▲纪录片《河西走廊》中的裴矩形象。(图片来源:《河西走廊》视频截图)


裴矩(548-627年),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出身于魏晋名门望族河东裴氏。作为隋朝的开国重臣,裴矩以其出色的对外交往能力和对西北地区的了解,深受隋炀帝器重。


01

重启丝路,从这本书开始


公元605年,受隋炀帝委派,年近六旬的裴矩来到了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肃张掖。在这里,裴矩寻访商户、与胡商沟通交往,了解西域各国风俗、地理、物产、典章制度等。


从山川地貌到风土人情,从姓氏家族到服章物产,他汲取着一切关于西域的知识。


除了与胡商交流,裴矩还查阅了大量的古籍,与实地考察的内容相互印证,将这些信息汇编成三卷图文并茂的书,取名《西域图记》


▲从敦煌通往地中海的三条重要通道。(图片来源:《河西走廊》第六集)


在《西域图记》这部书里,裴矩详细记录了当时西域诸国的地理环境、政治结构、宗教信仰、礼仪典范、物产资源等情况,记述了通往“西海”(即地中海)的路线,并绘制了大量地图,成为当时人们了解西域的“交通指南”。


▲隋朝时期河西诸郡地图。(图片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随着对河西走廊了解的深入,为了鼓励西域商人与中原通商,裴矩频繁地前往张掖、武威、敦煌等地,主管互市。


裴矩主管互市之前,中原与西域的商贸往来处于一种相对无序、缺乏组织的状态,不仅贸易规则尚未形成体系,还缺少必要保障设施。


裴矩主管后,通过与当地人的沟通和实地考察,针对“痛点”制定了商贸规则,如设立了既能传递公文又能提供食宿的驿站。


此外,他代表隋朝与西域各国统治者或贸易代表谈判,争取双方在关税方面达成互利协议,以降低对方商品进入中原的关税为交换,换取隋朝商品在西域地区的优惠待遇。他还鼓励西域商人与政府直接开展贸易,令交易活动的范围和内容大大增加。


隋朝积极拓展与西域的贸易往来,宣扬隋朝的文明、富庶与包容,许以厚利。这一系列鼓励西域商人与隋朝通商的政策,吸引了西域商人络绎不绝来到河西走廊。


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来到焉支山下,一场空前的盛会在此隆重举行。


▲焉支山风景一瞥。(图片来源:“酒泉统战”微信公众号)


盛会当天,焉支山前欢声雷动,西域诸国商贾云集。高昌王鞠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27国的王公吏臣,峨冠博带,佩金玉,饰锦绣,在道左谒拜,迎接炀帝。


司仪高歌,礼宾穿梭,焚香祭拜,鸣金奏乐,歌舞喧噪!武威、张掖仕女,盛装围观。无数车骑,往来于黄土官道。一时间,丝绸古道骑乘填咽,商队使者绵延数里,人山人海……


隋炀帝在焉支山前举行西域诸国盛会,持续了6天。西域27国使臣毕恭毕敬地向炀帝献上西域图。


▲隋代观风行殿复原图。(图片来源:资料图)


通过频繁的“招商”往来,西域各国东来的物产和手工艺品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来自西域的良种马对隋朝的军事和交通有很大帮助;传播而来的音乐舞蹈对隋朝的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多元汇聚促使隋朝文化影响力极大提升,也为唐朝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开展商品互换、贸易往来的同时,隋朝还通过举办异彩纷呈的娱乐活动增进交流和了解,吸引更多周边民族和域外商人的到来。


02

《西域图记》为何如此重要?


《西域图记》原书虽已亡佚,但《隋书·裴矩传》收录了该书的序言。裴矩在序言中提到了当时外贸的繁盛景象,更表达了皇上顺应天命、养育万物,对华夏与夷狄一视同仁的理念,使得天下百姓都仰慕归化。


裴矩在对西域有了全面深入了解后撰写的《西域图记》,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认识西域的“一扇窗”,也进一步凸显了文化交流和交融的重要性。


到了唐代,裴矩和他的《西域图记》继续发挥着作用,成为唐朝统治者了解西域的宝贵资料,为唐朝进一步加强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推动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唐代丝绸之路路线图。(图片来源:“全国政协”微信公众号)


在裴矩的推动下,唐朝时中原与西域的商贸往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唐代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向西延伸至中亚和波斯。来自波斯、中亚、印度等地的胡商、僧侣、学者纷纷涌入中原,带来了丝绸、香料、宝石等珍贵商品。各种商品和文化在这里交流,甘肃、新疆等地成为了东西方商贸与文化的交汇点。


因此,《西域图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有助于隋唐两朝联系和团结西域各民族,巩固和开拓西北边疆,促进东西文化交流。


03

隋之佞臣,如何成了唐之诤臣


沟通互市、管理对外贸易、撰写《西域图记》,裴矩在为隋朝疏通河西走廊、恢复丝路贸易,以及加强与西域诸国的政治、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但相比他的功绩,后世对裴矩认识和讨论最多的,却是他“佞于隋而诤于唐”的性格转变。


裴矩是官场上有名的“不倒翁”,他历北齐、隋、唐三个王朝,辅佐过多位帝王,最神奇的是,他竟在他们手下都备受宠信。


《古文辑要》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初唐名臣裴矩在隋朝做官时,曾经阿谀逢迎,溜须拍马,想方设法满足隋炀帝的要求;可到了唐朝,他却一反故态,敢于当面跟唐太宗争论,成了忠直敢谏的诤臣。


▲裴矩画像。(图片来源:昭陵博物馆)


裴矩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其实与他本人所处的政治环境有关:


隋炀帝好大喜功,裴矩就建议在东都洛阳举行规模盛大的元宵庆典。隋炀帝渴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裴矩就支持发动对外战争。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裴矩审时度势,率部降唐。唐太宗纳谏于朝,裴矩像变成了另一个人,诤言直谏,敢于为唐太宗纠错。唐太宗褒奖他说:“裴矩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司马光就此评论说:“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


后世也将裴矩的故事引申为:人们只有在那些愿意听真话、能够听真话的人面前,才敢于讲真话,愿意讲真话,乐于讲真话。


虽然隋炀帝与裴矩并未成为古代君臣关系的典范,但在经略西域、重启丝绸之路方面,二人的贡献和功劳是无可厚非的。在与西域沟通商贸往来、设置监管机构等方面,很多理念和做法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反映隋在河西走廊“招商引资”的画作。(图片来源:资料图)


《西域图记》的诞生,不仅是一部地理文献的问世,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实记录,更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精神的生动写照。


丝绸之路重启后,络绎不绝的商队往来于中原与西域,中原的丝绸飘向西域,西域的芬芳传入中原……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往来互换,让不同地区的人们感受到了交融之美。


在遥远的过去,人们就已经开始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交流,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前行,激发出更多美好的相遇与交融的佳话。


(作者介绍:陈雪,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硕士研究生;马爱杰,大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监制 | 闫   永  肖静芳 
审核 | 清   风
统筹 | 王彦龙
责编 | 才丽媛
制作 | 郭欣欣




推荐阅读



投稿邮箱:daozhonghua@163.com


曾活跃在古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最后去哪儿了?

南海明代沉船:完善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链条

丝绸之路上,1400多年前的“世博会”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道中华
道中华之美 美中华之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