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文言文阅读之《庄子》汇编46篇

文摘   2024-11-11 00:02   北京  

高考精品讲义集

北京市古诗鉴赏之边塞诗33篇汇编(讲义版)
北京市古诗鉴赏之咏物诗32篇汇编(讲义版)
北京市古诗鉴赏之田园诗29篇汇编(讲义版)
北京市古诗鉴赏之送别赠友诗30篇汇编(讲义版)
上海市古诗鉴赏之送别赠友诗45篇汇编
上海市古诗鉴赏之咏物诗33篇汇编(讲义版)
上海市古诗鉴赏之咏史怀古诗36篇汇编(讲义版)
上海市古诗鉴赏之边塞诗36篇汇编(讲义版)
江苏省古诗鉴赏之边塞诗52篇汇编(讲义版)
江苏省古诗鉴赏之山水诗60篇汇编(讲义版)
江苏省古诗鉴赏之羁旅思乡诗68篇汇编(讲义版)
浙江省古诗鉴赏之咏史怀古诗64篇汇编(讲义版)
浙江省古诗鉴赏之送别赠友诗60篇汇编(讲义版)
浙江省古诗鉴赏之羁旅思乡诗60篇汇编
《孔子世家》《孔子家语》《孔丛子》文言文阅读题汇编35篇
《墨子》文言文汇编45篇
诸子百家文言文阅读之《韩非子》汇编48篇
兵法古文之《六韬》《尉缭子》《孙子兵法》《百战奇略》23篇

《说苑》之《至公》《指武》《杂言》《辨物》《修文》《反质》31篇

《贞观政要》文言文汇编(上)35篇
政论类文言文练习之《吕氏春秋》56篇

《庄子》文言文阅读汇编

___________

一、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庄子祠堂记

苏轼

①庄子,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没千余岁,而蒙未有祀之者。县令秘书丞王兢始作祠堂,求文以为记。

②谨按《史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肤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此知庄于之粗者。

③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其仆操棰而骂曰:“隶也不力。”门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至于诋訾孔子,未尝不微见其意。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

④然余尝疑《盗跖》、《渔父》,则若真诋孔子者。至于《让王》、《说剑》,皆浅陋不入于道。反复观之,得其《寓言》之意,终曰:“阳子居西游于秦,遇老子。老子曰:‘而睢睢,而盱盱,而谁与居。太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阳子居蹴然变容。其往也,舍者将迎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去其《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以合于《列御寇》之篇,曰:“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曰:‘吾惊焉,吾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然后悟而笑曰:“是固一章也。”

⑤庄子之言未终,而昧者剿之以入其言,余不可以不辨。凡分章名篇,皆出于世俗,非庄子本意。

元丰元年十一月十九日。

(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1.本文第二段此知庄子之粗者的意思是: 

2.分析本文第三段画线部分的作用。

3.作者认为庄子对孔子尊之也至矣的原因是?

4.作者在文末说余不可以不辨,综合全文,请说说苏轼写本文的目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肤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巫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候,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 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李斯、姚贾毁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摘编自《史记·庄周、申不害、韩非列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三处是(    

然善属书A离辞B指事C类情D用剽剥E儒墨F虽当世宿学G不能自解免也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寓言,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阐述道理和主张,常假托于故事或拟人化的自然事物,带有劝诫、教育的性质。

B.牺牛,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礼记·曲礼下》有: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古代祭祀对所用牲畜的通称为牺牲,色纯为,体全为

C.刑名,指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之为刑名之学

D.下吏,又称属吏、低级官吏;也指交付司法官吏审讯。贾谊的《过秦论》中有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其中下吏与此处意思相同,都是低级官吏的意思。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学识渊博,却不为世用。他的文章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但都是他随心率性之言,因此当世那些掌权的王公大人都不愿意重用他。

B.庄子淡泊名利,追求自由。楚威王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他却笑着拒绝了,他只想让自己的心志愉快。

C.申不害出身卑微,却政绩卓著。他本是郑国一个低级小吏,学了一些儒术后便去韩国求仕。在他执政的前后十五年间,国家安定,军队强大,没有谁敢侵犯韩国。

D.韩非不善言谈,却能著书立说。秦王见到韩非所著的一些书后,十分想与他交往,秦国攻打韩国就是为了得到他。

8.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2)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9.太史公是如何评价庄子、申不害及韩非三人与老子学说的关系的?

二、《逍遥游》4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鹕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0.对下列句中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名:没有名声

B.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乃今:在今天,现在

C.天之苍苍,其正色也——正色:真正的颜色

D.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南:计划向南飞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奚以知其/,犹有未树也

B.而莫夭阏者/二虫又何知

C五百岁为寿/具告

D.且举世誉之不加劝/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12.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逍遥游(节选)》是《庄子》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最能体现庄子文章的特色。

B.《逍遥游(节选)》的主旨在于说明人应当抛弃一切物累,以获取最大的自由。

C.《逍遥游(节选)》一文想象丰富,比喻灵活,文笔舒卷自如,令人叹服。

D.庄子代表了当时先进阶级的思想主张,追求绝对自由,不与统治者合作。

13.翻译下列句子。

1)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14.大鹏南飞,须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其中的道理,用文中话来解释,就是因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二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皲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皲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材料三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节选自《庄子·山木》)

2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独不见B郊祭CD牺牛EF养食GH数岁IJK文绣L以入M大庙。

2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指求取,与《孟子》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意思相同。

B.器,指重视,与《老子》中埏埴以为器意思不同。

C.止,指停留,与《大学》中止于至善意思不同。

D.不然,指不是这样,与《墨子》中治乱者何独不然不然意思相同。

2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生活在梁惠王、齐宣王时期,他学识渊博,著述颇丰,有十余万字,其内容都是用来诋毁孔子的门徒而宣扬老子学说的。

B.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五石之瓠的独特价值,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C.山木成材者被伐取,不材者幸免,而雁善鸣则存,不善鸣则被杀,人生在世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得幸存,但不能避免拘束与劳累。

D.庄子认为有得必有失,有成必有败,有才有德会遭到算计,无才无德会受到欺侮,因此凡事不能偏执一方,应顺其自然。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24.这三则材料体现了庄子哪些处世哲学?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材料二: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庄子·秋水》)

材料三: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2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相对应的序号。

ABCDEFGHIGKLMNOPQRS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秦汉时以石表示官秩的等级。

B.材料三中许以为相与《论语·先进》中愿为小相焉含义不同。

C.在古代”“二字的含义有区别,诸侯的封地叫,大夫的封地叫

D.太庙,古代皇帝为祭拜祖先而建的庙宇,太庙最早只供奉皇帝先祖,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入太庙供奉。

27.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人只知着眼于小利,吴王之客却能借药方大败越人,获得封赏,实现了对物的大用,他达到了庄子的境界。

B.楚威王派使者带着厚礼聘请庄子,但庄子不为所动,将千金和尊位比作养以待宰杀祭祀的牺牛,拒绝出仕。

C惠子相梁成功运用了对比手法,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

D.庄子的文章在语言风格上独树一帜:不是词意相接、逻辑严谨的论述性的语言,而是语意变化、跌宕跳跃的诗性的语言。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29.《庄子》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三、《齐物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庄子名周,宋之蒙人,盖稍后于孟子,尝为蒙漆园吏。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存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然《外篇》《杂篇》疑亦后人所加。于此略录《内篇》文,以见大概:

齧缺问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王倪曰:“吾恶乎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王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王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哉?(民)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虮蛆甘带,鸱鸦鼠,四者孰知正味?自我观之,仁义端,是非之涂,樊淆乱,吾恶能知其”(《齐物论》)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大宗师》)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与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应帝王》)

末有《天下》一篇,历评“天下之治方术者”,自述其文与意云: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

(取材于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有删改)

【注】①庸讵:怎么。②偏死:指患“半身不遂”之病。③带:蛇。④呴(xǔ):张口呼气。⑤曼衍:散漫流行,不拘常规。⑥重言:为人所重之言。⑦敖倪:轻蔑,轻慢。⑧连犿(fān):宛转,随和。⑨諔(chù)诡:奇异。

30.下列语句中,对加点词通假现象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恶乎        知:通,智慧

B.尝试问乎        女:通,你

C.鸱鸦            耆:通,嗜好

D.吾恶能知其        辩:通,分辨、区别

3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猿猴乎哉 / 淆乱

B.于此略录《内篇》之文 仁义

C.七日浑沌死 / 连犿无伤也

D.齧缺问王倪曰 / 鳅然

32.对下列划线句子大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晚周诸子的作品,没有能超得过《庄子》的

B.三者孰知正处

民、鳅、猿猴这三者,谁知道正确的处理办法呢

C.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与其赞美尧而批判桀,不如两者皆忘而融入大道之中

D.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33浑沌之死有丰富的寓意,请写出其中两条。要求:每条不超过15字。

四、《养生主》4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瓠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选自《庄子·养生主》)

文本二: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选自《庄子·达生》)

【注】①鐻:悬挂钟鼓的木架,形似虎,上面雕刻有精美生动的图案。②齐:同,斋戒,素食洁身,排除杂念。③骨:同,乱,扰乱。

3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B.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C.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D.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3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文中的意思是揩拭,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字意思不同。

B.《庄子》,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又名《道德经》。

C.梓庆,指名为的木工,先秦古书常将职业放在人名前,如弈秋”“师襄等。

D.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比它低一等的是

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先后运用了三种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的对比。

B.文本一中,文惠君由解牛之道品悟出养生之道:人生在世,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不妄为,这样才能保全自己。

C.文本二写了一位专技者梓庆的精修用心的过程,以喻与自然为一的道理,创作者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创作出出神入化的作品。

D.两篇选文想象丰富,构思精巧,描写生动,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体现了庄子散文的主要艺术特色:采用寓言故事来说理。

3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

38.两文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选自《庄子•养生主》)

遍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茁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②成;厌③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④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

【注】折阅:折本,亏本。崇:通厌:同,堵塞。县:同,悬殊。

3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

B.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

C.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

D.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

40.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土                   委:散落

B刀而藏之                 善:善待

C.故君子师而亲友           隆:尊重、尊崇

D.而又恶人之己也           贼:指出……罪恶

4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技经肯綮未尝            蚓无爪牙

B.臣以神遇不以目视        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C.君子役物,小人役      而刀刃若新发

D善和人者谓之顺          越国鄙远

4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养生主》节选部分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遵循事物的规律,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B.庄子认为,人类社会是复杂的,要顺应自然之道,把它作为处世的常法,以无厚入有间,在矛盾是非的空隙中苟全性命,这样才能游刃有余

C.《荀子·修身》里强调,修身的人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

D.《荀子·修身》里提到,一次只能走半步的跛鳖一直走不停,也能到达目的地;一日能行千里的六骥却不能到达,这是不做的不同。

43.下列对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林本是万人瞩目的盛大祭祀活动,沿用其祭名,称为《桑林》。《桑林》乐舞既强而有力,又轻捷灵巧,而且音乐震撼人心。

B.春秋战国时代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在其名字前面加上一个表职业的词。师襄即为名叫的乐官。

C.长辈在称呼小辈时,称来表示对晚辈的尊敬。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D.荀子,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仁政,提倡发先王,行仁政的思想;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44.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45.请结合《庄子》《荀子》两段选文内容中的养生之道,谈谈你对养生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

【注】介:独,只有一只脚。一说当作,失去一足的意思。秦失:亦写作秦佚,老聃的朋友。县:同④“”“即脂薪,又称烛薪,用以取光照物。

4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B.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C.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D.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47.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缘督,指顺着、遵循,是正道。中医中的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中道的含意。

B.庖丁,是名,是厨师,表明职业,与此称谓方式相同的还有师襄”“弈秋”“匠石等。

C.《桑林》《经首》都是传说中的古代乐曲名。《桑林》是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经首》是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

D.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分内篇、外篇、中篇三部分,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4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之道重在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的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发展。

B.本文第四段先后用了三组对比进行说理:一是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二是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三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C.本文通过庖丁解牛、右师之介、泽雉不薪畜樊和秦失吊老聃四个寓言故事,主张崇尚自然,反对人为,说明顺应自然之道即为养生之要这一中心。

D.本文结尾以薪尽火传为喻,总结全文,说明人的精神、思想、人格的生命之火一旦点燃,就应该一直传递下去而永无止境。

4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50.结合文章语句,谈谈你悟出了哪些养生之道。

五、《人间世》4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二)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慲,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接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可伐;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注】慲(mán):液体渗出 。柤:同,山楂。

5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涂黑。

A予求B无所C可用D久矣E几死F乃今G得之H为予I大用

5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作动词,指古代男子到成年时举行加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指年满二十岁。

B.得,指实现,达到,与《大学之道》虑而后能得中的词义不同。

C.已,指罢了,算了,与《<论语>十二章》死而后已中的词义相同。

D.实,指果实,与《五石之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中的词义不同。

5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所提及的大丈夫之道,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是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体现。

B.古代女子出嫁时,她的母亲会送她到门口,并训导告诫她,到夫家后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能违背丈夫,应当把顺从当作准则。

C.观看栎社树的人像赶集一样,匠石弟子慨叹从未见过这么好的树,是对栎社树充分实现其自然性赞赏;匠人不顾不视,实对其无用的不屑一顾。

D.栎社树的无用是他人眼中的无用,以易沉于水拒绝成为舟船,以速朽拒绝成为棺椁,以易遭虫蛀拒绝作为梁柱,这都体现了它的无用

5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可伐;漆可用,故割之。

60.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孟、庄二人的处世之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染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载质,何也?”

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牛,絮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瞒,以为柱则露,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楂梨橘柚果窳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天,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6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B.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C.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D.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6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粢盛,黍稷曰粢.在器曰盛,是指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

B.牲杀,是指畜牧和田猎得来的牺牲。

C.栎社树,是指被拜为土地神的栎树。其中,栎为树名,社为土地神。

D.文木,这里指纹理纵横交错形的树木。

6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古之君子仕的观点是对孔子学而优则仕这一强调人仕的基础在于修身的的传统儒家入仕观基本思路的继承和发展。

B.孟子将入仕和农夫与耒耜不可须臾分离相类比,来强调古之君子仕,将不遵循正道而从政做官比喻成穿洞挖缝这类行为,来强调入仕必由其道

C观者如市、匠石弟子慨叹未尝见材如此其美,这是对栎社树充分实现其自然性的一种大美的赞赏;匠石不肯视,行不辍,这是对其无功无用的不屑一顾。

D.栎社树的无所可用是其自身努力探寻的结果。以易沉于水拒绝成为舟船,以速朽拒绝成为棺椁,以易遭虫蛀拒绝作为梁柱,这些都是栎社树长久探寻所得的种种拒绝方式。

6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2)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65.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孟、庄二人的处世之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吾甚栗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心;臣之事君,义也,无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

丘请复以所闻: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生活莫,莫则传言者殃。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且以巧斗力者,始平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以礼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有删改)

【注】叶公子高:楚国大夫,字诸梁。阴:事未办成时的忧惧。阳:事已办成时的喜悦。施():移动,影响。靡:通,爱抚顺从的意思。莫:薄。谅:取信,相互信任。

6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B.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C.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D.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6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解于心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两句中的字含义不同。

B无适而非君也适莽苍者,三餐而反(《逍遥游》)两句中的字含义不同。

C固有所不得已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两句中的字含义不同。

D凡事亦然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字含义相同。

6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梁将要出使齐国,他内心十分担心:事情如果办不成,那么必定会受到国君惩罚;事情如果办成了,那又一定会忧喜交加酿出祸患。

B.孔子认为,天下有两个人们无法摆脱的大法。孝顺父母是自然的天性,忠于国君是无法逃避的现实,而现实中人们又往往难以忠孝两全。

C.孔子认为,做一个臣子的道义,就是要完成臣子的道义之事,作为一个臣子,本来就有不得已的事情,遇事要能把握真情忘掉自身。

D.孔子主张,国与国之间交往,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方法,语言在国与国的交往中非常重要,传递国君的话是一件很难的事,需要高超的艺术。

6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

2)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

70.孔子认为在和远方国家与近邻国家交往上应有怎样的不同。


六、《德充符》2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鲁有兀【注】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谓也?”仲尼曰:“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仲尼曰:“人莫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 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而况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

(选自《庄子•德充符》,有删改)

【注】兀:断一足称兀。

7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    遗:遗忘

B.而游心乎德之              和:和谐

C.人莫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鉴:照镜子

D.而况天地、府万物          官:主宰

7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

B.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

C.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

D.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

7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明孔子对王骀佩服的一项是

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

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

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

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7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国有个叫王骀的人,被砍去一只脚,可是跟从他学习的人竟然跟孔子的门徒一样多,因此,常季非常气愤。

B.王骀站着不给人以教诲,坐着不发议论,这在常季看来非常疑惑:难道真的有不用言语的教诲,就能使学生于无形中心里领会的吗?

C.孔子认为,如从事物的差异面看,即使事物邻近得如同一人之肝胆,也会像楚国和越国那样相距很远;但从事物的相同的一面看,万事万物又都是同一的。

D.在孔子看来,王骀就是那种把六骸作为自己的寄托之具,把耳目等器官看作形式,视万物为一致,而且没有丧失木真之心的人。

8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

2)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

81.王骀令孔子佩服的思想或言行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足者存,吾是以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节选自《庄子·德充符》)

【注】兀者:断去脚趾的人。蕲:通,求。

8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B.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C.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D.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8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名词活用作状语,在里面

者也                            贼:伤害

足以四海                        保:安定

犹有足者存                        尊:尊崇

吾是以全之也。                    务:致力于

而况全德之人                    全德之人:道德上完美无缺的人

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①③⑤

8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人突然看到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甲文中孟子一方面认为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同时也强调后天培养的作用,即四端需要扩而充之

C.被砍去脚趾的叔山无趾,用脚后跟走路去拜见孔子,受到孔子教诲,无趾感慨孔子和心目中无所不包的天地形象差不多了。

D.叔山无趾认为自己因不识事理、轻率对待自身而失掉脚趾,但道德修养比保有双脚更为可贵,自己要竭力保全它。

8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86.文本二中孔子所说的叔山无趾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的行为是否属于孟子所说的有羞恶之心的表现?为什么?


七、《大宗师》2篇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一)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二)

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

(《庄子·知北游》)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庄子·大宗师》

87.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道家不同的生死观。

88.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儒家生死观或道家生死观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大宗师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庄子•大宗师》,有删改)

89[改编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B.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C.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D.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9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师万物之宗,即万物的主宰。是天地万物所效法的对象。

B.有所待,有所依凭。庄子认为人们的认识和了解都离不开认识、了解的对象。

C.狐不偕为尧时贤人,尧让天下于他而不受,投河而死。务光为舜时人,汤要让帝位给他,他不接受,负石沉水而死。

D.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死兄弟相让。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而谏,武王不从,遂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最后饿死。

9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用浪漫、神妙的笔法向我们直接阐述了真人的特征。庄子的强调的是追求精神上的相对自由。

B.真人的表现从内在德行的角度来说,不以众欺寡,不居功自傲,不思虑图谋,不为过懊悔,不为赢得意。

C.真人不在乎生死,无拘无束地面对自然中的一切,从内心上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容颜淡漠安闲。

D.在论述了真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后,庄子把古之真人概括为天与人不相胜也

9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2)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93.庄子进行说理时,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试结合本文举例说明。


八、《庄子外篇》27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梁元帝读书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之区区者乎?

或曰:“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固不失为君子也。”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某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而如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者鲜矣,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愧者鲜矣。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而学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警哉?

(节选自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影迹:这里指史实、典故或金石文献。②六博投琼:古赌博游戏。③取青妃白:比喻卖弄文字技巧。

轮扁论读书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节选自《庄子·天道》)

【注】①徐:宽松。②甘而不固:滑动而不牢固,指轮孔太大车辐条松动。甘,滑。③苦而不入:滞涩而难进入。

10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晨览夕披                    披:翻阅

B酒渔色也                    耽:错过

C.察某                      微:精妙

D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    恶:怎么

10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释椎凿       目遇之成色 B.帝自取灭亡   蚓无爪牙

C.志定而学     今其智反不能及 D.于时也       皆出于此乎

10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B.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C.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D.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107.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王夫之反对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              得于心而正之以书

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    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

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            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也

A②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①③④

10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都谈到了读书,前者是史论,层层深入,逻辑严密,思想性强;后者是寓言故事,看似平常,实则有趣味,有深意,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B.王夫之针对梁元帝一生沉迷书籍,危亡时尽行焚书,身死国灭却不知醒悟之事,进行了反思,表达了自己在读书方面的见解。

C.作者认为梁元帝不知道读书的目的,舍本逐末,片面追求形式,沉溺于书籍而置家事、国事于不顾,导致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

D.梁元帝把江陵的沦陷归咎于自己读书多的缘故,因此他将古今图书十四万卷焚烧,用实际行动以显示他痛改前非的决心和意志。

10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

2)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110.以上两篇文章都谈到了读书的方法,分别持什么样的看法?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秋水时至,百川灌。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尾闾:神话传说中排泄海水的地方。

111.关于下列文言现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其坚不能自举也夫子固拙于用大矣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而受气于阴阳两句都是被动句。

C剖之以为瓢”“何不虑以为大樽”“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中的以为意义相同。

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不辩牛马河伯始旋其面目中都有通假字。

1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B.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C.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D.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1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也可以是官俸的计量单位,如白居易《观刈麦》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B.河,指黄河。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的皆指黄河

C.野语,俚语或俗语,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通俗简练而形象化。如《庄子·刻意》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

D.曲士,与直士相对,指富有出色才华或具备为官能力却隐居于乡曲的人,许由、陶渊明、严光等都是著名的曲士。

1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115.两篇选文都涉及到了小大之辩,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节选自《老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泾流:无阻的水流。涘:岸。河伯:河神。若:海神的名字。虚:同尾闾:泄海水之所。

1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者无功         伐:夸耀

B.其未易谋         兆:迹象,苗头

C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

D.我尝闻仲尼之闻   少:认为……少,轻视,意动用法

117.选出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句式相同的一项(    

A.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B.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D.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118.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正因为有了才能发挥作用。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认为自知知人更加重要,自胜胜人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C.《秋水》里的寓言是庄子虚构的,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文中的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北海若则是庄子自己的化身。

D.《秋水》写了河神小却自以为大,海神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事物认知的相对性,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沾沾自喜。

119.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创立了哲学学派庄学。他一生贫困,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精神自由。

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道是德的,德是道的。老子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力求性命双修。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

D.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封的大夫的领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的领地。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1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21.根据选文,简要说说《老子》《庄子》两部作品思想与语言表现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史记孔子世家》

(二)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庄子秋水》

(三)

孔子行,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带甲以围孔子舍,子路愠怒,奋戟将下。孔子止之,曰:由,何仁义之寡裕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不讲,是丘之罪也。若吾非阳虎,而以我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我歌,子和若。”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围罢。诗曰:“来游来歌。”以陈盛德之和而无为也。

《韩诗外传卷六》

(四)

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孔子止之,曰: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者,则非丘之罪也。命之夫。由歌,予和汝。”子路弹琴歌,孔子和之。

《孔子家语困誓》

13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         适:到,去 B.阳虎尝匡人   暴:欺凌

C.吾命有所   制:制度 D.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  咎:过错

13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拘五日                必知疾之所自起,能攻之

B.匡人如予何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礼乐不讲              譬之如医攻人之疾者然

D.子路弹琴            大败越人,裂地封之

13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上天如果要毁灭这些礼乐制度的话,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死的人承担起维护它的责任。

B.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

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贫穷的人,并不是因为人们都取得了智慧

C.由,何仁义之寡裕也

由,你心里的仁义怎么这样少了

D.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

怎么会有修治仁义却免不掉世俗憎恨的人呢

134.根据上述材料内容,回答问题。

以上材料都记录了子畏于匡这一事件,匡人围困孔子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孔子面对围困的态度:                     

135.四则材料中,孔子面对围困的态度是相同的,但理由各有侧重,表达了作者的不同观点。从《史记》、《庄子》和《韩诗外传》的记载中,你分别能看到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

136.结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论语》中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悟悟,久忧不死,何之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

(节选自《庄子·至乐》)

【乙】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茸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秫(shú):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就指高粱。②渝(yuè):煮。

13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B.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C.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D.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13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夭,指少壮而死,古代常用于描述人夭亡,也可用于描述草木繁盛的样子。

B.登,指庄稼成熟、丰收,与成语五谷丰登中的字意思相同。

C指遗留。遗烈,即人死后留下的孤儿,和今天的烈士遗孤意思相近。

D.子由,苏辙的字。古人的名一般供长辈称呼,字一般供平辈和晚辈相称。

139.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写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以富贵寿善为重,以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为乐,庄子却完全否定这种世俗之乐。

B.【甲】文中庄子认为,乐与忧共存,有乐则有忧,即使是长寿的人,也衰老得糊里糊涂,长久处于忧愁之中而不死去,也是一种苦恼。

C.【乙】文极为详细地描写了超然台四方的胜景和四季的美景,是为了说明作者即使在艰苦境况下也能够获得较大的快乐。

D.【乙】文作者在超然台上凭吊古代伟人的同时,也在他无所往而不乐的心境中,流露出了一丝淡淡的无奈和怨楚。

14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2)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141.【乙】文中,苏轼有哪些具体的做法能够体现出【甲】文中庄子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文本二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皲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皲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文本三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节选自《庄子·山木》)

15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B.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C.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D.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15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中的意思相同。

B以说吴王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中的意思相同。

C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中的意思不同。

D弟子志之处处志之(《桃花源记》)中的意思不同。

15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生活在梁惠王、齐宣王时期,他学识渊博,他的核心思想来源于老子的学说,他的著作都是用来诋毁孔子的门徒而宣扬老子学说的。

B.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五石之瓠的独特价值,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C.山木成材者被伐取,不材者幸免,而雁善鸣则存,不善鸣则被杀,人生在世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得幸存,但不能避免拘束与劳累。

D.庄子认为有得必有失,有成必有败,有才有德会遭到算计,无才无德会受到欺侮,因此凡事不能偏执一方,凡事应顺其自然。

15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156.这三则材料体现了庄子哪些处世哲学?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为学者日,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也,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田子方》)

15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15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非所以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名词活用为状语,在里面

者也                   贼:伤害

为学者日                 益:好处

取天下也,无事           恒:经常

文王欲而授之政           举:推荐

于是旦而之大夫曰         属:嘱咐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5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与《〈老子>四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句中的无为表达的思想不同。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还接受文王旨令,当晚就逃走了,终身再无消息。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16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161.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和道家主张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怫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崔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自《五代史伶官传序》)

文本二:

徐无鬼女商见魏武侯,武侯劳之曰:先生病矣,苦于山林之劳,故乃肯见于寡人。

徐无鬼曰: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孯②好恶则耳目病矣我将劳,君有何劳于我武侯超然不对。

少焉,徐无鬼曰:尝语君吾相狗也。下之质,执饱而止,是狸德也;中之质,若视日;上之质,若亡其一。吾相狗,又不若吾相马也。吾相马,直者中绳,曲者中钩,方者中矩,圆者中规。是国马也,而未若天下马也。天下马有成材,若恤若失,若丧其一。若是者,超轶绝尘,不知其所。武侯大悦笑。

徐无鬼出,女商曰:先生独何以说吾君乎?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说则以《金板》、《六韬》,奉事而大有功者不可为数,而吾君未尝启齿。今先生何以说吾君?使吾君说若此乎?

徐无鬼曰:吾直告之吾相狗马耳。

女商曰:若是乎?

曰:子不闻夫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不亦去人滋久,思人滋深乎?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径,良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又况乎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者乎!久矣夫,莫以真人之言謦欬吾君之侧乎!

(选自《庄子·杂篇·徐无鬼》,有删改)

[注]①女()商:魏国大臣,姓女名商,春秋时期晋大夫女叔齐之后。②孯(qiān):引申为除去。③恤:忧思。④藜藋(  diào):杂草。⑤謦欬(qǐnɡ  kài):音容笑貌。

16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孯好恶/则耳目病矣/我将劳君/君有何劳于我/

B.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孯好恶/则耳目病矣/我将劳君/君有何劳于我/

C.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孯好恶/则耳目病矣/我将劳君/君有何劳于我/

D.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孯好恶/则耳目病矣/我将劳君/君有何劳于我/

16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抑本其成败之迹其本欲舒(《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字的含义不同。

B徐无鬼因女商见魏武侯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字的含义相同。

C武侯大悦而笑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十二章》)两句中字的含义不同。

D.亲戚,文中指父母,现在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人,不包括父母。

16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大仇得报时意气风发,报仇后却一朝败落、狼狈不堪,作者借此得出结论。

B.徐无鬼去拜见魏武侯,魏武侯认为徐无鬼是迫于生活的劳累才来拜见自己的。

C.徐无鬼认为,离开故人越久,思念故人的情意就越深,对故友旧亲就越依赖。

D.两则文本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人们只有减少自己的欲望和享乐,才能真正受益。

16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下之质,执饱而止,是狸德也。

2)若是者,超轶绝尘,不知其所。

166.女商和徐无鬼分别用什么办法来使魏武侯高兴的呢?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魏莹与田侯牟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

犀首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扶其背,折其脊。

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也,不可听也。

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然则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君惝然若有亡也。

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选自《庄子·杂篇·则阳》,有删改)

【注】①魏莹:魏惠王。田侯牟:疑指齐桓公。②犀首:官名。③内热发于背:内心焦急而病发于背。④胥靡:服役的犯人。⑤嗃:洪亮而悠长的声音。⑥剑首:剑鼻环的小孔。⑦吷:细微的声音。

(二)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藏之。

17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B.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C.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D.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17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乘,指天子,周制,天子可出兵车万辆,因以万乘称天子;也可指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

B.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又可指无学识智谋的人。文中意为无智谋的人。

C.肯綮,肯,附在骨头上的肉;綮,筋骨结合之处;軱:大骨。

D可以作名词、代词、连词和语气词用,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善刀而藏之两句中的的用法相同。

174.下列对文段(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齐国违约,公孙衍主张发动战争为魏王争一口气。

B.华子既反对主战,也反对反战,但是华子却不愿意明讲,只是让君主寻求道。

C.面对惠子,魏王盛赞戴晋人才德,认为圣人都比不了他。而惠子表示了否认的态度。

D.文章一方面指出战国时期诸侯间的战争是为了名利,并对此予以否定;另一方面也宣扬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17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

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176.简析文中戴晋人的游说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剑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馀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馀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

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

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

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

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馀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曾服毙其处也。

(选自《庄子》,有删改)

【注】①突鬓:鬓毛突出。②垂冠:帽子低倾,表示威武。③曼胡:粗实。④短后之衣:后身短便于起坐的衣服。⑤齐岱为锷:岱,泰山。锷,创刃。

18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B.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C.庄子曰/望之久矣王//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D.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18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又称王储、皇储或储君,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王位或皇位继承人的称谓。

B.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行学说常被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C.宰人,现比喻向买东西或接受服务的人索取高价,在文中指负责国君膳食的官员。

D.服毙,中国古代的一种死刑。文中指剑士被赵文王赐死。

18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说他的剑术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是为了引起赵文王的兴趣,以达到说剑尽讽谏之意的最终目的。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

D.庄子对天子剑的描述,如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等,表现了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道理说得引人入胜的特点。

18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四章)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十二章)

186.赵文王听了庄子关于天子剑的描述,为何芒然自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渔父(节选)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发揄袂,行原以上,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

客问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

客曰:“孔氏者何也?”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又问曰:“有土之君与?”子贡曰:“非也。”

“侯王之佐与?”子贡曰:“非也。”

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

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

(选自《庄子·杂篇》)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选自《楚辞》)

20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揄袂       被:披散,散开 B陆而止          距:距离,离开

C.孔氏者何  治:从事,研究 D.下以于齐民      化:教化

20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右手持颐    见放 B.上以忠世主    古人所以重施刑大夫

C.葬于江鱼腹中  内无应门五尺 D.有土之君与      !无乃尔是过

20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古代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往往是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知识,并且对人生有一定高断的人

B.《庄子·渔父》中,孔子的举止态度谦恭讲礼,而渔父表现出来的却是不屑和批评,从中可见庄子对儒家思想是持否定的态度的。

C.《楚辞·渔父》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简洁传神,刻画了屈原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形象。

D.庄子的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想象力极其丰富,充满激情和浪漫主义色彩。这篇《庄子·杂篇·渔父》(节选)也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特色。

20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2)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

205.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

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共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稚庄子。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寐,子尚奚微之有哉!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寐,子为贲粉夫。”

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徵微,其徵也不徵。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徵之。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夫!

(选自《庄子·列御寇》,有删改)

[注]刍,刍草。叔,通,大豆。徵,通,应验,可信。

20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B.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C.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D.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20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车百乘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字含义不同。

B.闾,里巷,住处,也指户口编制单位,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文中是前者的意思。

C吾葬具岂不备邪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字含义相同。

D在上为乌鸢食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字含义不同。

20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商得到车辆回到宋国后,就去嘲笑庄子,说庄子住在穷街陋巷,穷得靠织草鞋为生,饿得脖子干瘪,面黄肌瘦。

B.有人从宋王那得了十辆车子,就向庄子夸耀。庄子跟他讲了穷人得珠的故事,意在说明得车未必是件好事。

C.庄子拒绝弟子对他的厚葬,认为把天地当棺椁,把日月当双璧,把星星当珍珠,把万物当殉葬品,就是最好的葬礼。

D.神人可以顺应自然并得到验证,愚蠢的人往往被外物驱使,而自以为聪明的人还依靠他的偏见看待人事。

20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2)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

210.文章主要叙述了关于庄子的哪几个故事?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曰:“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人,天而不人。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精神乎蹇浅,而欲兼济道物,太一形虚。若是者,迷惑宇宙,形累不知太初。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水流乎无形,发泄乎太清。悲哉乎!汝为知在毫毛而不知大宁。

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稚庄子。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子尚奚微之有哉!’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为赍粉夫。”

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徵,其徵也不徵。明者唯为之使,神者徵之。夫明之不胜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夫!

(摘编自《庄子·杂篇·列御寇》)

2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精神乎蹇浅    敝:破旧 B.迷惑宇宙      于:被

C.使骊龙而     寤:睡醒 D.以不       徵:证验

2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恃之则亡/

B.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

C.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

D.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恃之则亡/

2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以及对作家、作品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认为,做人应追求宁静、自然和无为的状态、境界,不宜把非必然的东西看作必然,不应该在浅薄的事情上耗费精神,被身形劳苦拘累。

B.庄子用河上人家之子在深渊中得到价值千金的宝珠这一寓言故事告诫那个人,认为他能从宋王那得到好处纯属侥幸,后面可能会有灾祸。

C.庄子拒聘的故事体现了他鄙弃名利的态度,而他在临死之前谢绝了陪葬品和不怕尸身被乌鸦老鹰吃掉的故事则充分体现了他视死如归的心态。

D.庄子的作品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多用寓言故事则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2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稚庄子。

2)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

215.文章第一段,庄子借助朱泙漫学习屠龙技的故事想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颜渊死,颜路①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子也。鲤也死,有棺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取材于《论语·先进》)

子游问丧具。夫子曰:③家之有子游曰:有无恶乎齐?夫子曰:有,毋过礼;苟亡矣,敛首足形,还葬,县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哉?

(取材于《礼记·檀弓上》)

注:①颜路:颜回之父,字路,家贫。②徒行:指无车而行。《礼记·王制》:君子者老不徒行。③称:符合。

(二)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治丧也,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爱民若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蘽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忧然为间曰:命之矣。

(取材于《孟子·滕文公上》)

注:①墨者:信奉墨家学说的人。夷之:姓夷名之。②颡:额头。泚:出汗。③蘽梩:盛土的箕和挖土的锹。

(三)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殊玑,万物为賷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弟子曰:吾恐乌鸢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此,何偏也。

(取材于《庄子·列御寇》)

216.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家之有                   亡:同,没有

B.古之人爱民若赤子           保:爱护,保护

C由亲始                     施:施行

D.夺彼                     与:和

2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亦各言子也       偏也

B.有棺无椁         不视

C吾从大夫之后     薄为其道也

D.墨治丧也         恐乌鸢食夫子也

21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颜路请求把孔子的车子做成颜渊的外椁

B.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

难道夷子以为不薄葬就不可贵了吗

C.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

那汗,不是流给别人看的,而是心中的悔恨在面目上的流露

D.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齐备吗?为什么加上这些东西

219.下列对夷之和孟子辩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夷之倡导薄葬,却厚葬自己的父母,并没有真正做到爱无差等,夷之的言行是自相矛盾。

B.夷之引用若保赤子是为了证明儒家和墨家在爱有无差等上认识不同,但自己厚葬父母没有错。

C.孟子认为爱是有差等的,就像爱兄长之子和爱邻人之子的区别一样,夷之是无视亲人与他人的区别。

D.孟子借曾有人不埋葬父母,见父母遗体被毁而心生愧疚最终也会埋葬的故事,说明厚葬父母有道理。

220.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中孔子、庄子的言论,简述其中反映出的主张或思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天之所爱育者民也,民之所系仰者君也。圣人上承天之意,下为民之主,其要在安利之。而能安利之之要不在于它,在乎正风俗而已。故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

君子制俗以俭,其弊为奢。奢而不制,弊将若之何?夫如是,则有殚极财力僭渎拟伦以追时好者矣。且天地之生财也有时,人之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费无穷。以有时之财,有限之力,以给无穷之费。若不为制,所谓积之涓涓而泄之浩浩,如之何使斯民不贫且滥也!国家奄有诸夏,四圣继统,制度以定矣,纪纲以缉矣,赋敛不伤于民矣,徭役以均矣,升平之运未有盛于今矣,固当家给人足,无一夫不获其所矣。然而窦人之子,短褐未尽完,趋末之民,巧伪未尽抑,其故何也?殆风俗有所未尽淳欤?

(节选自王安石《风俗》)

材料二: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釐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 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已。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

(节选自《庄子·天下》)

[注]禽滑釐:为墨翟的学生。《非乐》《节用》:《墨子》里的篇名。觳:俭薄;简陋。

22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风俗A之变BCD民志E关之F盛衰G不可H不慎也

22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殚极,文中指穷尽,其中的与成语殚精竭虑中的意思相同。

B.诸夏,在我国古代是对中原地区的称呼,文中泛指宋王朝统治下的广大国土。

C.短褐,为粗布短衣,常用于指平民百姓,文中指的是穿着粗麻短衫的贫穷之人。

D.服,指穿戴衣饰下葬,履至尊而制六合表示登上,两者用法不同。

22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强调节俭的风俗之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天地生财具有时限性,而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无穷无尽地花费,将导致百姓贫苦,甚至社会动乱。

B.虽然国家政治清明,赋税徭役合理,但依旧存在百姓贫困不堪、衣不蔽体,商人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现象,王安石认为这都是因为风俗不够纯朴。

C.庄子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墨子的主张,内容包括兼爱”“非攻等,并肯定墨子自我匡正,救人急难的精神,以及主张性情温和,追求博学的态度。

D.墨子主张废除古代的礼制和音乐,提倡人活着时要勤劳,死后要薄葬。庄子认为这些主张不能被称为圣人之道,并由此断定墨子终将被君王所疏远。

22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不为制,所谓积之涓涓而泄之浩浩,如之何使斯民不贫且滥也。

2)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

225.请依据两则材料的内容概括王安石和庄子对的看法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侈于后世,不于万物,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作为《非乐》,命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

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其死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远矣!

墨子称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通四夷九州也,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墨者,多以裘褐为衣,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相里勤之弟子,邓陵子之,俱诵《墨经》,倍谲不同,相谓别墨。

墨翟之意则是,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胈、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取材于《庄子·天下》)

【注】大循:太甚。觳(què):瘠薄,贫瘠。橐耜(tuósì):这里泛指劳动工具。九杂天下之川:杂汇诸条河流,使它们一起流入大河。相里勤:与下文的邓陵子均为研习墨家学说的学者。倍谲:指各方都拘泥于一己之见而互相反对。

22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于万物                 靡:浪费。

B.墨子泛爱兼利而         非:反对。

C.其生也勤                   勤:劳苦。

D.邓陵子之属                 属:属于。

2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命曰《节用》使后世墨者

B.其死其去王远矣

C.恐不可以为圣人之道行则非也

D.决江河通四夷九州也俱诵《墨经》,倍谲不同

228.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翟闻其风而说之

墨翟听说这种风气就去批评它

B.未败墨子道

这并没有影响墨子学说的推行

C.是果类乎

这样果真合乎人情吗

D.沐甚雨,栉疾风

骤雨淋身,强风梳发

229.根据文意,分条概述庄子对墨子的评价。



参考答案:

1.这种看法只是对庄子粗浅的看法 2.用类比的手法说明庄子并非真的诋毁孔子,而是明,从而论证了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的观点。    3.庄子认为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以及自己都是一家,而并未提到孔子,可见对孔子尊崇之至。    4.作者担心后人不能准确理解庄子的观点,只是将它的只言片语割裂开来插入自己的观点中,从而造成后世对庄子观点的误解,因此写下这篇文章。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子含义的能力。

此知庄子之粗者意思是这种看法只是对庄子粗浅的看法,这句话是作者对《史记》的观点进行了否定,认为《史记》只是了解庄子的粗末,没有了解庄子思想的实质。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句子作用的能力。

划线部分讲述了一个楚公子微服出逃,门人不放他出去,仆人执鞭骂主人楚公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只是类比,目的是论述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也就是庄子同这个仆人的做法有相似之处,表面上是孔子,实际上是赞同并帮助他的,只不过从表面上看不出来而已。这样就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作者认为庄子对孔子尊之也至矣是因为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庄子在评论天下道术的时候,从墨翟以至于说到自己,认为都是出自一家,而没有说到孔子,这说明对孔子尊重到极点。

4.本题考查学生谈及文本创作意图的能力。

文章一开始先引述《史记·庄子本传》的记载,司马迁认为庄子曾写《渔父》《盗跖》《肽箧》篇,用以诋毁孔子和他的门徒,阐明老子的道术。作者用此知庄子之粗也一句,对《史记》的观点进行了否定。接着用用楚公子微服出之的小故事作为类比,说明庄子实质上是赞同孔子的,并且很尊敬孔子。第三段又通过辨析庄子作品的真伪,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阐明了自己的写作意图。

结合庄子之言未终,而昧者剿之以入其言。余不可以不辨可知,《庄子》所有的分章名篇,都出于俗手,非庄子本意,作者担心后世那些蒙昧之人并未完全理解庄子的话,只是把它割裂开来以便插入自己的学说中,造成后世对庄子观点的误解。因此才写下这篇文章。

参考译文:

①庄子是蒙人,曾经作过蒙地的漆园吏。死了己一千多年了,而蒙地从未有过祭祀他的人。如今当地的县令秘书丞王兢开始为他立祠堂,求我为文作记。

②根据《史记》的记载,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个时期的,他的学问见识无所不到,但最根本的大旨归结于老子的学说。所以他著书十万余字,大多都是寓言。他写《渔父》《盗跖》《胠箧》等文,来诋毁孔门弟子,阐发老子的学说,这种看法只是对庄子粗浅的看法。

③我认为庄子其实是帮助孔子的人,只是不能效法他罢了。楚国有一个公子,穿着普通的衣服逃亡,守城的士兵为难他。公子的仆人举着鞭子骂道:“你这个家伙真没用。”守城的士兵才放他们出去。办事本有倒行逆施的情况,说仆人不爱公子是不对的;但把他当作侍奉公子的法则,也不行。所以庄子的言论都是实际上赞同,而文字上不赞同;表面上排挤,而暗地里帮助;正面的言论很少。至于诋毀孔子,也未尝不略带此意。在评论天下道术的时候,从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等人,以至于说到了自己,认为都是出自一家,而没有说到孔子,这说明对孔子尊重到极点。

④但我常疑心《盗跖》《渔父》两篇,好像真的在诋毁孔子。至于《让王》《说剑》两篇皆浅陋而不合乎道。反复阅读,知道它们合于《寓言》一文结尾的意思,结尾说:“阳子居向西到秦国游学,遇到老子。老子说:‘你是那样高傲、目中无人,谁会同你相处。最洁白的好像有污点,有高尚道德的人,往往好像不足的样子。’阳子居听了之后愧然变色。当初阳子居来的时候,旅舍的人都迎接他,主人为他安排坐席,女主人为他拿毛巾梳子,先坐的人让出位子,烧饭的人都不敢当灶。等到回去的时候,旅舍的人都和他争席位了。”(下面如果)去掉《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让《寓言》结尾)直接与《列御寇》的首段相接,说:“列御寇到齐国去,半道就回来了,说:‘我感到惊骇,我曾到十家卖浆店饮食,而有五家先白白赠送我浆水。’”我读完之后才领悟到,于是不由地笑着说:“这本是一章啊。”

⑤庄子的话还没有说完,蒙昧无知的人就将它强行割裂开来,以便插入自己的作品(言论)中去。对此我不能不辩驳清楚。凡是把《庄子》一书分开章节、加上名称的,都出于世俗之手,并非是庄子的本意。

全版46篇
汇编不易
需要全部试题与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25  yuan   获取
全套诸子百家九个专题文言文 150  yuan



全套政论体18个专题文言文 240  yuan


彦师语文课堂
能讲解考场答题技巧,也补充忽视的好玩的好笑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