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实生活慌慌张张,为何还要拼命维持朋友圈里的风光?
面对每时每刻、铺天盖地的动态分享,也许有人表示倦怠,有人选择无视,但必须承认的是,在现代社会,社交媒体与我们生活的联系愈来愈密切,朋友圈本身成为了社交场域、展现自我的公共舞台。事实上,朋友圈不是镜子,投射的不是生活最真实的那一面,而是通过发布者的选取和加工,所构建的一种“拟态图景”。就像剧场中的演员一般,精心打造朋友圈的人们会利用各种符号展现自己的形象,通过自我筛选和包装,展现多面人生中的光鲜亮丽。
其实,人生与朋友圈之间的不同,发布的人毫不掩饰,点赞的人也心知肚明。不完美才是人间真实,现实世界里的生活是信息无损的杂存,朋友圈更像是信息的窗口和集合。在状况百态的旅途中,选择最能出片的姿势、放大最具意境的景观、提炼最有生命能量的感悟——精装朋友圈,正是从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亮点,留下自己最美好、最感动、最热烈、最特别的瞬间。
不仅仅是在朋友圈,千百年来,多少艺术作品,又何尝不是为毛坯现实精心打造的桃花源?居住于湖畔的梭罗,生活很是清苦,赶牛经过的人看见他的房子,就觉得这生活没法忍受,但梭罗笃定自己热爱这里:“在水流之畔定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大地会在水的浮力影响下漂浮起来。”近段时间,许多游客因为欣赏李娟的文字,慕名前往阿勒泰,亲眼见一见书中所描述的罕见美景。事实上,作家在此处的生活,并非只有四野无人的轻松感和风景秀丽的愉悦感,更多的还有现实的苦难与蹉跎。李娟曾在“冬窝子”里度过一整个冬天,临时搭起来的营地里,简陋的帐篷四下漏风,但她仿佛是躺在全世界最温暖舒适的床上一样,“像小鸡捂在母鸡翅膀下一样安全又舒适……”
不论是流淌于艺术作品里的瑰丽,还是闪现在社交平台上的绮丽,那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好图景,总是给人以向往,甚至是慰藉的力量。也许毛坯是现实,但精装是愿景,作为毛坯人生的装饰存在的精装朋友圈,更多的是带来一种“愿望的投射”和“心灵的按摩”,承载着人们对“另一种生活状态”的憧憬。当然,要想实现从毛坯人生到精装人生的真正转变,单靠朋友圈里的积极“营业”、一味追求出片,还远远不够。更何况,若是沉浸于虚拟世界里的“雕琢”,与现实脱节,就很难看到真实生活里的种种风景。
说到底,朋友圈的初衷本是记录,只要真诚的表达,而非畸形的攀比炫耀,便无伤大雅。精装朋友圈固然能让人们获得一时的心理满足,但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在看似琐碎、庸常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精彩、寻找意义,把一成不变的日子过成五彩斑斓的诗。
——曹怡晴《人生可以“毛坯”,朋友圈必须精装?》
材料二:
继将“毛坯的生活”变成“精装朋友圈”之后,“预制朋友圈”可以被视为通过“预制”的方式,对“精装”的进一步打造。它像一条社交媒体内容的生产线,拍摄、选片、p图、文案、定位、发布,每一个环节都被精准操控。发布者不是单纯的记录者,而更像是运营者;平台也不像是工具,而更成为人格的延伸;内容不符合物理世界的真实,却似乎更贴合自我建构的真实。
这背后的心理动机,其实不难理解。朋友圈越来越成为人们展示自我的“前台”,拟剧理论的提出者戈夫曼认为,在前台,人们呈现的是能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形象,后台的生活正是为前台的呈现做准备。为了扮演这样的“完美角色”,也早有媒体曝光了由此催生的产业链:有人通过购买虚假朋友圈、修改朋友圈定位、用打车软件订豪车拍照等,“制造”人设。这无疑是一种极端的自我修饰现象。
让人反复纠结的,不仅是自我形象的建构,更有数字化影响下的社交规则和社交礼仪。究竟让渡多少隐私能既满足自己的“表达欲”又不会显得“凡尔赛”?究竟掌握怎样的发布节奏能让自己既保持“在场”又不会“刷屏”引人反感?该传递怎样的情绪和观点更容易让他人接受?种种矛盾之处看似相距甚远,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却近在咫尺,一不留神就容易被人划入另一个象限。这也让原本随手拍的朋友圈变成了一件需要细致权衡的事情、展现出的是一种相对复杂的社交艺术。如今,“预制朋友圈”似乎正中这一痛点,让人们在面对这些社交情景时能更从容、有备而来,从而重新获得些许掌控感。
有人说,何必给自己增加这种社交负担。不在意数字化社交的人,大可关闭朋友圈。但当社交媒体越来越被赋予社会化竞争的价值时,希望享受其红利的人则沉浸于朋友圈的这种包装潮流中。这里的“包装”并没有贬义,而是一种对生活切片的选取,和对社交意义的重新把握。通过放大自己的精致生活和个人成就,来装点平淡的生活,也提升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辨识度。
因而,预制朋友圈与其说是对社交焦虑的妥协,不如说是在网络空间中一种主动的社交策略。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社交本身的实时性和真实性被消解,或者说改写。正如法国哲学学者鲍德里亚指出的“拟像世界”的特点,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对真实世界失去兴趣,却沉溺在“拟像”之中。
这种消解究竟会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何种影响,仍有待验证和讨论。不过,无论如何“预制”和“精装”,都别成为单纯追求点赞量或流量的工具人,妨碍对真实生活的追求和对真实自我的认知。
——孙小婷《“预制朋友圈”火了,一种新的社交策略?》
1.下列有关“朋友圈”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朋友圈在现代社会成为了社交场域、展现自我的公共舞台,精心打造朋友圈的人们会利用各种符号展现自己的形象。
B.精装朋友圈承载着人们对“另一种生活状态”的憧憬,单靠朋友圈里的“营业”与出片实现不了人生的真正转变。
C.预制朋友圈能够让人们在面对许多社交情景时显得更从容、有备而来,从而在数字化社交中获得充分的掌控感。
D.预制朋友圈中社交本身的实时性和真实性被消解,目前这种消解究竟会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何种影响仍未可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朋友圈外,许多艺术作品也是为毛坯现实精心打造的桃花源,如李娟在阿勒泰的生活并非只有轻松和愉悦,更多的还有现实的苦难与蹉跎。
B.朋友圈的初衷本是记录,只要真诚的表达,而非畸形的攀比炫耀,便无伤大雅,精装朋友圈的存在违背了这一初衷,失去了意义。
C.朋友圈越来越成为人们展示自我的“前台”,“预制朋友圈”可以被视为通过“预制”的方式,对“精装”的进一步打造。
D.数字化影响下的社交规则和社交礼仪让人反复纠结,种种矛盾之处看似相距甚远,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却近在咫尺。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分析朋友圈“拟态图景”的特点,以及人们塑造形象、展现自我的动机展开论述,进而探讨社交媒体对现实生活的益处。
B.材料一通过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精装朋友圈”与“毛坯人生”之间的关系,引发读者反思。
C.材料二多处运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如“而”“却”“但”等,表明作者自己态度不够明确,立场不够坚定。
D.材料二论证时运用理论知识,语言准确严密,能辩证分析问题;同时寓情于理,在客观冷静的说理中寄寓鲜明态度。
4.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理解“毛坯”与“精装”。
5.微信朋友圈的英译名是“Moments”,这个单词有“瞬间、当下”的意思。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如何正确看待朋友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熟人都说看到三三是在糠灰里长大的。一个堡子里的人,都愿意得到这糠灰里长大的女孩子作媳妇,因为人人都知道这媳妇的妆奁是一座石头作成的碾坊。照规矩,十五岁的三三,要招郎上门也应当是时候了。
三三大了,有时听到堡子里的锣鼓声音,或是什么人接亲,或是什么人做斋事,“娘,带我去看。”又像是命令又像是请求的说着,若无什么别的理由推辞时,娘总得答应同去。预备回家时,打灯笼走夜路,三三不能常常得到这机会,却常梦到一人那么拿着小小红纸灯笼,在溪旁走着,好像只有鱼知道这回事。
当真说来,三三的事,鱼知道的比母亲应当还多一点,也是当然的。三三在母亲身旁,说的是母亲全听得懂的话,那些凡是母亲不明白的,差不多都在溪边说的。溪边除了鸭子就只有那些水里的鱼,鸭子成天自己哈哈哈的叫个不休,哪里还有耳朵听别人说话!
有一天,三三回碾坊来,快到屋边时,黄昏里望到溪边有两个人影子,有一个人到树下,拿着一枝竿子,好像要下钓的神气,三三心想这一定是来偷鱼的,照规矩喊着:“不许钓鱼,这鱼是有主人的!”
就听到一个人说:“谁说溪里的鱼也有主人?难道溪里活水也可养鱼吗?”
三三听到人家取笑她,声音好像是熟人,心里十分不平!
就冲过去,预备看是谁在此掰扯,以便回头告给母亲。走过去时,才知道那第二回说话的人是总爷家管事先生,那男人手里拿的原来只是一个拐杖,不是什么钓竿。什么话也不说了,只低下头笑。头虽低低的,却望到那个好像从城里来的人白裤白鞋,且听到那个男子说:“女孩很聪明,很美,长得不坏。”管事的又说:“这是我堡里美人。”两人这样说着,那男子就笑了。
到这时,她猜到男子是对她望着发笑!三三心想:“你笑我干吗?”又想:“你城里人只怕狗,见了狗也害怕,还笑人,真亏你不羞。”她好像这句话已说出了口,被那人听到了,故打量跑去。管事先生知道她要害羞跑了,故说:“三三,你别走,我们是来看你碾坊的。你娘呢?”
“娘不在。”
三三同管事先生说着,慢慢的把头抬起,望到那生人的脸目了,白白的脸好像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就估计莫非这人是唱戏的小生,忘了擦去脸上的粉,所以那么白……那男子见到三三不再怕人了,就问三三:“这是你的家里吗?”
三三说:“怎么不是我家里?”
就不理会这两个人,笑着跑去了。
就听到那城里男人说:“女孩子倒真俏皮,照你们乡下习惯,应当快放人了。”
那管事的先生笑着说:“少爷欢喜,要总爷做红叶,可以去说说。不过这磨坊是应当由姑爷管理的。”
三三轻轻的呕了一口,停顿了一下,把两个指头紧紧的塞了耳朵。就坐在溪边的石头上,脸上发着烧,十分生气。心里想:“你要我嫁你,我偏不嫁你!”坐了一会,凉凉的风吹脸上,水声淙淙使她记忆起先一时估计中那男子为狗吓倒跌在溪里的情形,可又快乐了。
到宋家时,宋家婶子正说起一件已经说了一会儿的事情,只听宋家妇人说:“……说是养病,……脸儿白得如闺女,见了人就笑,……谁说是总爷的亲戚,总爷见他那种恭敬样子,你还不见到。福音堂洋人还怕他,他要媳妇有多少!”
母亲就说:“那么他养什么病?”
“谁知道是什么病?横顺成天吃那些甜甜的药,什么事情不做在床上躺着。在城里是享福,到乡里也是享福。老庚说,害第三期的病,又说是痨病,说也说不清楚。谁清楚城里人那些病名字。依我想,城里人欢喜害病,所以病的名字特别多;我们不能因害病耽搁事情,所以除打摆子就只发烧肚泻,别的名字的病,也就从不到乡下来了。”
另外一个妇人因为生过瘰疬,不大悦服宋家妇人武断的话,就说:“我不是城里人,可是也害城里人的病。”
“你舅妈是城里人!”
“舅妈管我什么事?”
“你文雅得像城里人,所以才生疡子!”
这样说着,大家全笑了起来。
母女两人回去时,在路上三三问母亲:“谁是白白脸的客人?”母亲就照先前一时听人说过的话,告给三三,堡子里总爷家中,如何来了一位城里的病人,样子如何美,性情如何怪。
第二天三三的母亲到堡子卫去,在总爷家门前,碰到那个从城里来的白脸客人,同总爷的管事先生。那管事先生告她,说他们昨天曾到碾坊前散步,见到三三,又告诉三三母来说,这客人是从城里来养病的客人。到后就又告诉那客人,说这个人就是碾坊的主人杨伯妈。那人说,三三长得很好,很聪敏,做母亲的真福气。说了一阵话,把这老妇人说快乐了,在心中展开了个幻景,忙匆匆的回到碾坊去,望着三三痴笑。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理空间和人物的生存境遇,为下文人物出场和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B.文中写三三的事,鱼知道的甚至比母亲还多,说明三三家庭情感的淡漠与心里的孤独寂寞。
C.文中鱼有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正是护鱼心切,才有了三三与白脸少爷有趣的第一次碰面。
D.文中三三听到管事先生说让总爷做媒后的反应,展现出她纯朴、害羞、要强又可爱的形象。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抽象的身份属性或大众化的姓名来指称人物,有意消隐了小说人物的个体性和特殊性,使得“单个”的小说人物具有了普遍性的特质。
B.小说中“白色”反复出现,象征着病态与城市文化,“白衣白裤”的白脸男子,他独特的“白”与疾病有关,希望能够在纯净的乡村环境痊愈。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述故事具有充分的自由性和灵活度,也便于呈现三三丰富的内心活动,能使读者更好地感受人物。
D.小说严格依据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小说典型结构叙写,但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片段式的生活叙写。
8.小说第二段中写到三三的梦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
9.沈从文在创作中常以“乡下人”的视角去看待城市文明,请结合文本概括“乡下人”对“城里人”疾病的认知并思考其中的深层含义。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恶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节选自《墨子·兼爱》)
材料二:
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其《礼》曰: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期;戚族人,五月。若以亲疏为岁月之数则亲者多而疏者少矣是妻后子与父同也。若以尊卑为岁月数,则是尊其妻、子与父母同,而亲伯父、宗兄而卑子也。逆款大焉?其亲死,列尸弗敛,登堂窥井,挑鼠穴,探涤器,而求其人矣,以为实在,则赣愚甚矣;如其亡也必求焉,伪亦大矣!夫为弟子后生,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
(节选自《墨子·非儒》)
材料三: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击我则疾,击彼则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故有我有杀彼以我,无杀我以利。”子墨子曰:“子之义将匿邪,意将以告人乎?”巫马子曰:“我何故匿我义?吾将以告人。”子墨子曰:“然则一人说子,一人欲杀子以利己;十人说子,十人欲杀子以利己;天下说子,天下欲杀子以利己。一人不说子,一人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十人不说子,十人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天下不说子,天下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
(节选自《墨子·耕柱》)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以亲疏A为岁B月之数C则亲者多D而疏者少矣E是妻F后子G与父同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相当于“何”“怎么”,与《<老子>四章》中“物或恶之”的“恶”用法不同。
B.期,一年,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中的“期”意思不同。
C.卑子,庶子,古时称妾所生之子,“卑人”也作男子自谦之词,同“鄙人”。
D.利,使……获利,与《<论语>十二章》中“小人喻于利”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作者开篇使用设问句指出天下纷乱起于不相爱,由父子、兄弟、君臣关系入手,并进一步扩大关系范围,号召大家以己度人,互相爱护。
B.材料二篇名为“非儒”,顾名思义即批评儒家。以《仪礼》中记录亲属逝世依据亲疏关系有不同的服丧时长要求为例,论说儒家的观念。
C.材料三墨子与巫马子展开了一场辩论,尽管观点针锋相对,但墨子担心巫马子的说法会给他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劝说他隐藏自己的主张。
D.“墨子式”说理特点一是语言质朴平实,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二是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逻辑严密,思路清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2)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
14.请简要概括三段材料中墨子、儒者、巫马子关于“爱”的不同见解,并结合当今社会现实选择其一简要评价。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
[清]纳兰性德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①,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②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③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注】①红雨:喻落花。②灵飙(biāo):灵峰。③荀衣,东汉荀彧性喜香,常将衣服薰香,若去他人家坐一下,坐处三日有香气,后以“荀衣”“荀令衣香”喻人之风流倜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主要是在感慨和追忆,词人感叹人生苦短命运无常,追念过往转眼成殇。
B.词可分为记梦和追梦两个部分,都是词人过去与妻子共同的经历,具体而又真实。
C.词中包含许多现实意象和生活色彩,抒发梦醒感慨的同时也真实地再现身心状态。
D.词人借助生与死的对立,梦境与现实的反差,表达自己对妻子离去的悲伤与思念。
16.本词是如何表现亡妻之痛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阐述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端正自己思想的句子是:“ , 。”
(2)在《<老子>四章》中点明自我夸耀会导致“ , ”的后果。
(3)诗词中常以“明月”寄情,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与《春江花月夜》中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好奇心是人的天性,②对一部分群体而言,③他们热衷于将对自然界的好奇,转化为去自然界探险的行动。④探险,本身是带有打破常规和现实束缚,⑤因此许多探险者的行为往往突破了现行管理规定。⑥今年十一期间,稻城亚丁景区通报,⑦由于擅自进入亚丁景区未开发区域开展徒步穿越活动等行为的原因,⑧王某强等8人被禁止终身不再进入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亚丁景区开展一切形式的旅游和活动。
问题在于,稻城亚丁此举属于常规应对手段,这样的惩戒,真的能劝阻那些想要探险无人之地的相关群体吗?答案不言自明。以最具代表性的鳌太线为例。鳌太线是驴友心中的户外徒步穿越圣地,但也是我国难度最大的徒步线路之一。相关数据显示,在鳌太线禁止穿越前的6年间,累计有14人死亡、4人失踪。在全面禁止鳌太线穿越后,仍有不少人进行穿越活动,遭遇不幸的人数也有所增加。这意味着,禁止进入、公告劝阻实则难以制止相关群体的进入。
18.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希望能去一次新疆,亲眼目睹那里的美丽风景,感受风土人情。
B.学习任何技能,都不会是一蹴而就,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才会成功。
C.她从小就接受各种才艺培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能歌善舞的女孩。
D.他踏实肯干,公司的业务几乎都是由他一手策划执行的,真是能者多劳。
19.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革命太难投机了,所以才有如此触目惊心的嬗变和大浪淘沙的淘汰。历史给中国共产党人的磨难,超过给所有其他政治团体和党派。说中国共产党人胜利依靠机缘的人,怎么解释30万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足3万,却将长征变成了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实现惊天地、泣鬼神的凤凰涅槃?( 甲 ),才使中国革命获得了最为稳固的基础。其成功不像十月革命来自一夜暴动,而是数十年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结果。1949年时党员人数为300万,有名可查的党员烈士就有370万,绝大多数共产党员没有看到五星红旗升起的这一天。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资格,是中国社会主义 A 的基础。在近代中国,任何一个宣称能够对国家发展、对民族命运负责的政治团体,如果不能集合、产生、拥有这样一批为其宣称的主义抛头颅洒热血而 B 的先驱者,不能赢得随之而来前赴后继舍生忘死的追随者,其宣言哪怕再冠冕堂皇,( 乙 )。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烈士精神”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贴切,表达流畅。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西西弗因违抗诸神的旨意而被打入地狱,被罚推一块巨石上山顶。由于巨石太重,到达山顶后马上又会滚落山脚。于是西西弗必须再次重复这苦役,永无止境。
——古希腊神话
材料二:推石上山这场斗争本身,就足以充实一颗人心,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
——加缪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D 4.(1)“毛坯”代表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2)“精装朋友圈”是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经过截取甚至包装的精彩瞬间,承载着人们对“另一种生活状态”的憧憬。(3)毛坯是现实,精装是愿景。(4)艺术作品和社交平台的“精装”给人以向往,甚至是慰藉的力量。 5.(1)朋友圈的初衷本是记录,精装朋友圈固然能让人们获得一时的心理满足,但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在看似琐碎、庸常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精彩、寻找意义。
(2)预制朋友圈通过放大自己的精致生活和个人成就,来装点平淡的生活,也提升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辨识度,但在这个过程中,社交本身的实时性和真实性被消解,或者说改写,人们对真实世界失去兴趣。
(3)无论如何“预制”和“精装”,都别成为单纯追求点赞量或流量的工具人,而要追求真实的生活和认知真实的自我。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朋友圈”现象的探讨,揭示了现代社交媒体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材料一分析了朋友圈作为展示自我的平台,如何通过“精装”来呈现理想化的生活状态,强调其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和潜在风险。材料二则进一步探讨“预制朋友圈”作为一种社交策略,如何在数字化社交中影响个人形象和社交礼仪。文章通过多种论证方法,结合理论与实例,深入分析了社交媒体的复杂性,提醒读者在追求虚拟形象的同时,不应忽视真实生活的价值。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充分的掌控感”错误。材料二原文为“从而重新获得些许掌控感”,选项夸大其词。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精装朋友圈的存在违背了这一初衷,失去了意义”无中生有。材料二原文“精装朋友圈固然能让人们获得一时的心理满足,但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在看似琐碎、庸常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精彩、寻找意义,把一成不变的日子过成五彩斑斓的诗”,可见精装朋友圈是有意义的。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进而探讨社交媒体对现实生活的益处”以偏概全。材料一末尾“精装朋友圈固然能让人们获得一时的心理满足,但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在看似琐碎、庸常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精彩、寻找意义,把一成不变的日子过成五彩斑斓的诗”,只是在说精装朋友圈对琐碎、庸常的现实生活的益处。
B.“对比论证”错,文章未运用“对比论证”。有比喻论证,如“多少艺术作品,又何尝不是为毛坯现实精心打造的桃花源?”,有举例论证,如梭罗住在瓦尔登湖畔,游客们因李娟对阿勒泰的描写而慕名前往等。但文章未运用“对比论证”。
C.“表明作者自己态度不够明确,立场不够坚定”错误,这些关联词的使用,应该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观点,体现文章逻辑的严密性。
6.B 7.D 8.①体现了三三天真无邪、可爱淳朴的性格特征。
②写出三三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对婚事的朦胧向往,为下文情节展开做铺垫。
③通过三三的梦境,增加了小说的浪漫色彩,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9.认知:“乡下人”认为“城里人”爱生病,并且有很多病的名目,有些病是专属于城里人的。
意义:①揭露“乡下人”对城市文明的排外心理,显示城市与乡村的不同,从而表现出“我们”乡下人不会得那种病的优越感。②体现出城里人虽然来到了乡间,但从未走进乡间的伦理秩序,揭露城市的病态和怀念乡下的淳朴健康。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B.“说明三三家庭情感的淡漠与心里的孤独寂寞”说法错误。原文的相关表述是“三三在母亲身旁,说的是母亲全听得懂的话,那些凡是母亲不明白的,差不多都在溪边说的”,不是因为“三家庭情感的淡漠”,三三在溪边与鱼的交流,反映了她内心的丰富,而非孤独寂寞。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D.“小说严格依据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小说典型结构叙写”说法错误,《三三》具有“散文化叙事”的特点,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情节、文段作用的能力。
①从人物形象上:三三的梦境中提到她拿着小小的红纸灯笼,在溪旁走着,这个场景不仅展示了三三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同时也反映了她的天真无邪和淳朴性格。三三在这个梦中的形象与现实中她对生活充满好奇、对未知世界抱有向往的心态相契合,体现了她内心的纯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从情节上:三三梦中拿着红纸灯笼走夜路的情景,表现了她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也暗示她对未来生活有着朦胧的期待和憧憬。这一梦境为后续故事中三三遇到城里来的年轻人,以及围绕三三婚事的一系列事件做了铺垫,预示着三三的生活即将发生改变。
③从表达效果上:作者运用了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述三三的梦境,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增强了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这种浪漫化的处理方式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
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情节以及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认知:由“谁知道是什么病?……又说是痨病,说也说不清楚。谁清楚城里人那些病名字。依我想,城里人欢喜害病,所以病的名字特别多;我们不能因害病耽搁事情,所以除打摆子就只发烧肚泻,别的名字的病,也就从不到乡下来了”等内容可知,“乡下人”认为“城里人”爱生病,生的疾病种类繁多,而且这些疾病在乡下几乎是不存在的。比如文中提到的“痨病”,在乡下人看来是一种奇怪的病,而乡下常见的疾病只有发烧、腹泻等。
意义:
①通过对比乡下人对疾病的认知与城里人的实际情况,沈从文揭示了城乡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和隔阂。乡下人对城里人疾病的误解和轻视,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对城市文明的一种排斥和不理解,这种态度背后隐藏的是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坚守和对未知事物的排斥。
②“乡下人”对“城里人”疾病的认知,深刻地揭示了城乡之间的伦理差异,城里人虽然身处乡间,但还是在心理与行为上和“乡下人”保持着距离,从未真正走进乡间的伦理秩序。小说通过对“城里人”疾病的描写,间接批评了城市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相比之下,乡下人的生活显得更加简单质朴,身体也更为健康,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对于回归自然、追求简单淳朴生活的向往。
10.CEF 11.B 12.C 13.(1)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又没有了。
(2)效法他的行为,直到力量不足,智力不及然后才停止。 14.①墨家坚持兼爱理想,主张对所有人一律亲爱,倡导普遍的人道主义、人文主义精神。
②儒者倡导“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因亲属和贤者跟自己血缘关系远近的不同,爱有差等。
③巫马子主张的是一种基于个人利益和亲近程度的爱,这种爱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和排他性。
评价:(示例)现实社会中,人的思想境界千差万别,要实现全社会都“兼爱”的目标,其实是不可能的。所以墨子的主张不具有实际操作性。在实际运用中,要对这一理论进行适当的改进,使其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水平,同时对社会有所助益。
【导语】这三则材料分别展示了墨子、儒者和巫马子对“爱”的不同见解。墨子主张“兼爱”,认为普遍的爱可以消除社会矛盾,实现天下大治。儒者则强调“亲亲有术,尊贤有等”,主张根据亲疏尊卑来分配爱,体现出一种等级秩序。巫马子则持现实主义态度,认为爱是有层次的,越亲近的人越值得爱。三者的观点反映了古代思想家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不同理解,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以亲疏来作为服丧的年月,那么亲近的多而疏远的少,这样妻子、长子与父亲相同。
“以……为……”是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岁月之数”是“为”的宾语,在“数”后停顿,故可在C处断开。
“而”连接的“亲者多”“疏者少”是并列关系,中间不能断开,“矣”为句末语气词,故应在E处断开。
“妻”和“后子”是两个并列词语,中间应用顿号断开,故应在F处断开。
故选CEF。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怎么/厌恶。句意: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人们常常厌恶它们。
B.“意思不同”说法错误。意思相同,均解释为“一整年”。句意:要服丧一年。/一年之后。
C.正确。
D.正确。使……获利/利益。句意:一个人要杀你来使自己获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但墨子担心巫马子的说法会给他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劝说他隐藏自己的主张”分析错误,墨子是为了从巫马子的逻辑出发,说明“爱有差等”理论带来的弊端。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乱”,侵扰;“家”,封地;“有亡”,通“又无”,又没有了。
(2)“法”,效法;“知”,通“智”,智力;“已”,停止。
1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有关内容要点并加以评价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等内容可知,墨家坚持兼爱理想,主张对所有人一律亲爱,倡导普遍的人道主义、人文主义精神。
②由材料二“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等内容可知,儒者认为“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因亲属和贤者跟自己血缘关系远近的不同,爱有差等。
③由材料三“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故有我有杀彼以我,无杀我以利’”等内容可知,巫马子主张的是一种基于个人利益和亲近程度的爱,这种爱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和排他性。
评价:
墨家: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虽然墨子的“兼爱”理念提出了一个美好的愿景,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确实存在很大挑战。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完全无差别地对待每个人几乎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兼爱”也可能忽视了个体之间的正当差异和界限。因此,墨子的思想可以作为指导我们追求更高道德标准的一个方向,但在具体实践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儒家:儒家的“爱有差等”观念更为贴近现实生活中的伦理准则,它既强调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又不失为一种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方式。然而,这种观念也需要避免走向极端,即不应过分强调等级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平等尊重。
巫马子:巫马子的观点,虽然直观上符合大多数人的情感倾向,但如果仅仅基于个人利益来决定爱的对象,可能会导致自私自利的行为增多,从而影响社会整体的和谐与发展。因此,即使是出于本能的选择,我们也应该努力培养更加宽广的胸怀,学会关心和帮助更多的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考察这些是从哪里而起的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子女与臣下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还会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偷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又没有了。还会有大夫互相使家族混乱,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就像自己的的封地,谁还会发动祸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还会发动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又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偷盗和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安定了。
材料二:
儒家的人说:“爱亲人应有差别,尊敬贤人也有差别。”这是说亲疏、尊卑的差异。他们的《仪礼》说:服丧的日期,父母去世的话,要服丧三年;妻子和长子去世的话,要服丧三年;伯父、叔 父、弟兄、庶子去世的话,要服丧一年;外姓亲戚去世的话,要服丧五个月。如果以亲疏来作为服丧的年月,那么亲近的多而疏远的少,这样,妻子、长子与父亲相同。如果以尊卑来作为服丧的年月,那么,是把妻子、儿子看作与父母一样尊贵,而把伯父、宗兄和庶子看成是一样的。有如此大逆不道的吗?他们的父母死了,陈列起尸体而不装殓,(招魂时)升上屋顶,窥探水井,挑开鼠穴,洗涤器具,去寻求死去的人,认为还确实存在,这是愚蠢到了极点;如果认为人死了,却一定要求寻求死去的人,那么也太虚假了!作为弟子晚辈,必定要学习他的言语,效法他的行为,直到力量不足,智力不及然后才停止。
材料三:
巫马子对墨子说:“我跟你不同,我不能做到兼爱。我爱邹国人比越国人深,爱鲁国人比邹国人深,爱我家乡的人比鲁国人深,爱我家里的人比家乡的人深,爱我父母亲比家里其他人深,爱我自己比我的父母亲深,这是因为更贴近自身的缘故。打我则我会疼痛,打别人则不会疼在我身上, 我为什么不去除自己的疼痛,却去除不关自己痛痒的别人的疼痛呢?所以我只会杀他人以利于我,而不会杀我自己以利他人。”墨子问:“你的这种义,是要藏匿起来呢,还是要告诉人家呢?”巫马子回答说:“我为什么要把我的义藏起来呢?我将要拿它来告诉别人。”墨子说:“既然这样,那么有一个人喜欢你的主张,这个人要杀你,以有利于他自己;十个人喜欢你的主张,这十个人就想杀掉你以利于自己;天下的人都喜欢你的主张,天下的人就想杀掉你以利于自己。(相反,)有一个人不喜欢你的主张,这个人想要杀你,认为你是散布不吉祥言论的人;十个人不喜欢你的主张,这十个人想要杀你,认为你是散布不吉祥言论的人;天下的人都不喜欢你的主张,天下的人都想要杀你,认为你是散布不吉祥言论的人。”
15.B 16.(1)虚实结合。上片哀叹亡妻命薄早逝,接着回忆往日夫妻二人恩爱的场景,下片表现了纳兰在想象中追寻亡妻的身影却不可得,将他对亡妻的思念展现得淋漓尽致。
(2)今昔对比。词人将妻子在世时的美好回忆与离世后生者的凄苦生活作对比,两相对照,越发显出对妻子的思念。
(3)用典。词人用以“荀衣”自喻,“减尽荀衣”含蓄地表达其因思念亡妻而形容憔悴。(用典也可写《长恨歌》中的“上穷碧落下黄泉”或“邻笛”的典故,魏晋之间,向秀经士友人旧庐,闻邻人奏笛,感怀亡友,作《思旧赋》来悼念,而词人此时谱写的,也正是这种令人断肠的伤心曲。)
【导语】纳兰性德的《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通过对人生短暂和命运无常的感慨,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上阕追忆与妻子共度的美好时光,梦境与现实交错,情感真挚。下阕则在现实中感受孤独与无奈,借助自然意象和生活细节,展现出对逝去之人的深切怀念和无尽哀伤。全词情感浓烈,意境深远。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都是词人过去与妻子共同的经历,具体而又真实”错误,词中下片“重寻碧落茫茫……便人间天上”等是词人在想象中追寻亡妻的身影,并非过去与妻子共同的具体经历。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
(1)上阕“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哀叹亡妻命薄早逝,这是实写现实中妻子已亡的悲痛。接着“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回忆往日夫妻二人恩爱的场景,这是虚写。下阕“重寻碧落茫茫……尘缘未断”等内容是词人在想象中追寻亡妻的身影却不可得,这也是虚写。而“减尽荀衣昨日香”“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等则是写现实中自己的孤独和痛苦,通过虚实结合,将他对亡妻的思念展现得淋漓尽致。
(2)“记绣榻闲时……同倚斜阳”展现了妻子在世时夫妻恩爱的美好回忆。当初相依相偎坐在绣榻上,吹着飘飞的花瓣,在栏杆的拐弯处共同欣赏黄昏的景色,在这句中,词人以往昔的欢乐作对比,反衬出词人如今的孤单与愁苦。“料短发,朝来定有霜”“减尽荀衣昨日香”等句则写出了妻子离世后,词人的凄苦生活。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了妻子离世前后生活的巨大变化,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对妻子的思念以及失去妻子后的痛苦。
(3)“减尽荀衣昨日香”,词人用以“荀衣”自喻,东汉荀彧性喜香,常将衣服薰香,若去他人家坐一下,坐处三日有香气,这里用此典故含蓄地表达其因思念亡妻而形容憔悴,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往日的风采如荀衣之香般渐渐消散,体现了对亡妻的深情和思念之苦。
“重寻碧落茫茫”可联想到《长恨歌》中的“上穷碧落下黄泉”,表达了词人如同唐玄宗寻找杨贵妃一般,执着地在天地之间追寻亡妻的身影,表现出对亡妻的眷恋不舍。
“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用魏晋之间向秀经友人旧庐,闻邻人奏笛,感怀亡友,作《思旧赋》来悼念的典故,此时词人听到邻笛之声,如同向秀一样,心中涌起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令人肝肠寸断。用此典故进一步强化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痛,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动人。
17.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伐”“矜”“闻”。
18.A 19.④改为“探险,本身是带有打破常规和现实束缚的行为”
⑦改为“由于擅自进入亚丁景区未开发区域开展徒步穿越活动等行为”
⑧改为“王某强等8人被禁止终身再次进入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亚丁景区开展一切形式的旅游和活动”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
文中的“能”表示有能力做某事、能够。
A.表示希望能够,有能力做某事。
B.“技能”是名词,这里的“能”不是一个独立的词。
C.表示擅长,与文中“能”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D.“能”表示有才能的人。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④成分残缺,动词“是”缺少宾语中心词,在“束缚”后加“的行为”。
⑦重复赘余,“由于”和“原因”重复,去掉“的原因”。
⑧不合逻辑,“禁止”含有否定意味,和“不再”连用不合逻辑,把“不再”改为“再次”。
20.A.岿然不动(坚不可摧)
B.义无反顾(义不容辞/奋不顾身) 21.甲:不靠机缘而是靠不屈不挠的奋斗
乙:也是一纸空言 22.烈士精神是激励人民在新长征路上奋力拼搏的强心剂。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此处用来形容中国社会主义的基础,结合上文“1949年时党员人数为300万,有名可查的党员烈士就有370万”可知,这基础是稳固的,可靠的。可填写“岿然不动”或“坚不可摧”。岿然不动:形容高大坚固,不可动摇。坚不可摧:指非常坚固,摧毁不了。
B处,此处形容先驱者的精神,他们为主义抛头颅洒热血,为正义事业甘愿牺牲生命,可填写“义无反顾”“义不容辞”或者“奋不顾身”。义无反顾:指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犹豫退缩。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奋不顾身:指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前文提到有人说中国共产党人胜利依靠机缘,并通过反问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在长征中“实现惊天地、泣鬼神的凤凰涅槃”的现实。下文指出中国革命的成功“不像十月革命来自一夜暴动,而是数十年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结果”,所以此处是一个过渡句,既要承接上文的“不靠机缘”,又要引出下文的“数十年英勇奋斗”,可填“不靠机缘而是靠不屈不挠的奋斗”。
乙处,结合前文提到如果一个政治团体不能集合、产生、拥有先驱者和追随者,其宣言再冠冕堂皇也没用,此处就需要填写宣言失去价值的句子,可填写“也是一纸空言”。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首先要了解暗喻的特点,即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喻词连接,暗喻的格式:本体+暗喻喻词+喻体。
然后确定本体为“烈士精神”,根据烈士精神的特点和作用,寻找合适的喻体。烈士精神能够激励人们奋勇向前,所以可以将其比喻为“强心剂”“助推器”等。
最后按照暗喻的格式进行表达,使句子通顺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