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摘   2024-11-21 00:01   河北  
江苏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高三一模二模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高三一模二模三模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高三一模二模三模古诗阅读汇编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鲁迅小说中,看客群体始终是以模糊不清的群体方式存在的,他们更多的是无名无姓,无思想无意识的一群麻木不仁的人,甚至有时候他们仅仅只作为小说的背景或者人物生存的环境而存在,但却能够使人感到强烈的压迫、压抑,甚至吃掉”“狂人。这样的力量群体更多的是一个个象征性的符号,是一张张大同小异的面孔。鲁迅在描写他们时往往以他们身上的某种特征来作为他们的称谓,例如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等。外在形象模糊的原因更多的是他们内心的空洞苍白,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意识,没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浑浑噩噩的生活使他们既可怜又可悲。而鲁迅小说中的看客描写,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外貌特征的勾勒描绘上,而是更注重从他们的内心深处来挖掘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内在灵魂的深处是愚昧无知,是精神极度空虚,是思想自私自利,不思进取。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几乎都是无知的,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知,所以他们的生活才会是百无聊赖,对周围事物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有着狂热的态度,对低级趣味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痴迷其中。因为无知,所以对别人的痛苦冷眼旁观,没有自己的思想判断,愚昧地实施着冷漠的语言和行动暴力。在鲁迅的作品《呐喊》中,围观的人虽然拥有着健壮的体格,但是他们却都是病态的,麻木的神情,无知的精神,把自己的同胞被杀头当做盛宴来欣赏。这也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鲁迅认为只从身体上拯救国民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教育和拯救。

精神世界的空虚造就了他们的无情和冷眼旁观。在他们的眼里,现实生活就是由一出出戏构成的,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悲剧,对于他们来说都算是好戏。他们碌碌无为,对生活没有任何的期待和向往,总是以别人的痛苦来当做自己的快乐。在生活中把别人的悲剧当做茶余饭后谈笑的内容,不停地嘲讽和讥笑别人使他们感到无比快乐。在每一次的围观中,他们都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只需要看就行了,用不着参与,用不着付出,甚至还可以在高兴之余戏谑一下被围观的人,没有丝毫的人情味。《孔乙己》中的掌柜和民众完美地诠释了这些,他们在酒馆期待着嘲讽孔乙己,使一次次陷入困境的孔乙己也不能得到嘴上的饶恕。在平庸枯燥的生活当中,对他人生活中痛苦的窥探成为他们寻求消遣的方式,这种消遣又恰巧地建立在别人的悲伤和不适中。

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客自私自利,不思进取,是一群浑浑噩噩度日的可悲小人物。他们中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都认为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利益更加重要,哪怕是别人的生命。看客自私的同时是他们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他们的眼里,只要能够有口饭吃,不会在街头冻死饿死就十分满足。看客们的生存环境即便不尽如意,但是他们从未想过改变,他们日复一日沉溺于此,安于现状,在这种不思进取的思想指导下,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在面对复杂的人情世态时,看客们只是活着,快乐和痛苦在他们的心中留不下任何的烙印,转眼间都被自己所遗忘。

(摘编自《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材料二:

从客观角度分析,看客旁观的行为有其历史渊源,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愚、规民行、限民言,早已经麻痹了群众,迫使百姓收起了对他人的爱与对社会的责任,不敢有这样高尚的权利,只能接受管理这一单一的义务。他们用无情冷漠的表情来掩盖自己的内心的恐惧与无助,生怕一个出格就要被抓去杀头。然而围观行为是不犯法的,甚至这是百姓们接触外界的少有的渠道之一,也就成为民众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了。

孔乙己、祥林嫂默然死去;狂人大喊救救孩子;阿Q盲目地要闹革命……这其中有多少看客明里暗里地推波助澜?他们也是千千万万的庸众之一,而直到今日,现实中仍然有他们的翻版,见人跳楼,观看者还鼓掌大叫往下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为态度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足见人情冷漠。这是在侵蚀着原本美好的社会道德、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信任,助长着不正风气的滋生蔓延!

怎么挽救这样一个病态的群体?鲁迅早年想通过学医济世救民,后来恍然发现医学只能救治人的肉体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要改变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根本是要改变国民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使人们渐渐改变了思想,打开了心扉,使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重新焕发出生机。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越来越受到推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不再遥不可及,社会环境是合众人之力营造出来的,只有每个人的道德都提升上来,以众人之高尚的人格成就高尚的国格,整个国家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和谐。中国已经打破了那个没有窗户的铁的黑屋子的困境!

(摘编自谢彤《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小说中看客群体大部分外在形象模糊,甚至只是象征性符号,只代表小说的背景,但使人有强烈的压迫感。

B.《呐喊》中的看客群体虽然体格健壮,但精神是病态的,鲁迅认为更多地要从精神上教育和拯救他们。

C.鲁迅知道学医不能济世救民,于是弃医从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的思想,打破了铁的黑屋子的困境。

D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鲁迅小说中看客行为在现实的翻版,侵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助长着不正风气的蔓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笔下的看客无情、冷漠、毫无人情味,把窥探他人的痛苦当成自己寻求消遣的方式,这源自于他们精神的极度空虚。

B.鲁迅小说中,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大多都认为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利益更加重要,哪怕是别人的生命。

C.在封建制度下,作为百姓们接触外界的唯一渠道和娱乐方式——“围观这一畸形现象被认为是正常的。

D.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使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重新焕发出生机,社会更加美好和谐。

3.下列选项中人物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与材料二中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同的一项是(   

A.《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脱下那作为读书人标志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还用手一个个地排钱,来显示自己的身份。

B.《阿Q正传》中的阿Q以为革命就是喊口号,于是高喊我要造反,我要革命;以为革命就是盘头发,用一根筷子把盘起的头发插上。

C.《故乡》中的中年闰土,与我再次相见时,对毕恭毕敬,生疏的一声老爷使得亲密无间的童年玩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壁障

D.《风波》中的七斤因为皇帝坐了龙庭了”“皇帝要辫子而发愁,之后赵七爷的恫吓使他觉得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下面的语段是《阿Q正传》结尾对阿Q被杀后看热闹的群众的描写,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些看客们的心理特点。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丝烟摊儿

胡家胜

①庸城的南门街有两把刀,一把叫刘一刀,一把叫朱一刀。两把刀干嘛两把刀切烟丝儿。两把刀的摊儿摆在汪记南杂铺的街沿儿上,中间隔着六七尺宽的过道,所卖的烟丝庸城人叫丝烟儿,摊儿也就叫丝烟摊儿。

②南门街是庸城里最繁华热闹的商业街道,因靠近南门码头,每天装船卸货和过渡的人不少。那些下苦力的人对丝烟儿情有独钟,一只烟荷包吊在裤腰上,歇息的时候就抽上一锅,或是卷一根喇叭筒,吧嗒吧嗒抽几口。抽完烟,将烟荷包往肩背上一搭,背着两手走在南门街上,有点儿像庸城花灯戏中唱的呀呀呀嚼儿喂那样嘚瑟着。南门码头过渡的人大都来自澧水河对岸的乡下,赶街后,自然不忘在丝烟摊儿称上半斤八两的丝烟儿带回家。

③刘一刀和朱一刀用的都是一样的大切刀,六七寸宽,一尺二长。刀头固定在蹩脚的长条桌案上,一头安有烙了鱼鳞纹的木头刀把。两人每天要切二十几扎旱烟叶儿。扎,相当于捆。一扎大约有一斤二两。夜里将烟叶捋掉开,用桐木板压制固定,第二天便用篾筐搬至摊前。刘一刀和朱一刀这一天的活计就在晨光中开始了。

④丝烟摊儿是汪记南杂铺学柜汪立人的。每天一早,汪老板洗漱完毕后必来丝烟摊儿上过早(吃早饭);每晚收摊前,汪老板同样会来丝烟摊儿上消夜。南门街的人记得,自从有了丝烟摊儿,汪老板每天过早和消夜雷打不动。

⑤汪老板从刘一刀刚切出的烟丝中抓了一撮,填进黄铜烟袋锅里,点燃,吧嗒吧嗒几口。那烟雾吐出来后,他的整个大圆脸都有点儿模糊。之后,他用力一吹,烟锅里的灰烬噗一下飞出来。接着,又从朱一刀的丝烟摊儿上抓了一撮烟丝儿填进烟锅里,点燃,吧嗒吧嗒几口,之后,又用力吹出了烟锅里的灰烬。汪老板并不说话,起身,握着烟袋的手背在身后,一步一步走进铺面后青石板铺就的院子里,一天再难照面。汪老板的家眷和下人从不打铺面过。铺面后的院子连着后面的巷子,所有人都从巷子里进出。汪老板的院子有多深,家业有多大,庸城街上没人知道他的根底,只知道汪老板是开南杂铺的,兼带着经营丝烟摊儿。汪老板还有一条货船,往来于上下河之间,贩些土货和紧俏物资,据说有一次还买过十来条汉阳造长枪,之后不见下落。

⑥丝烟摊儿是刘一刀和朱一刀来后摆上的。

⑦刘一刀和朱一刀是一起来的。怎么来的并没有人知道,就像是突然从土里冒出来的。两人来后,汪记南杂铺前摆起了丝烟摊儿,庸城里的人才知道汪记南杂铺新来了两个伙计。两人一起在汪记南杂铺过起了切烟丝儿卖丝烟儿的日子。两人卖丝烟儿却从不抽烟,这让买丝烟儿的人疑惑:这么好的丝烟儿,咋就不抽呢?这哪里像两个男人

⑧刘一刀看上去大几岁,说话行事有些谨慎。朱一刀则显得很机灵,大凡跑腿的事大都他去。两人每天都会把刀头的铁轴一抽,去街沿儿上的一扇麻石磨子上磨刀,嚓嚓嚓,嚓嚓嚓,刀磨得白亮亮的。刘一刀磨好刀就会剃络腮胡,过路的人总担心他会剃下半拉脸来。朱一刀脸白净,没有胡须,也就用不着拿刀净脸。有人给朱一刀说媒,朱一刀说:两片嘴巴皮都糊不上,哪还顾得上娶老婆

⑨庸城里闹过几次县长被刺事件,上峰怀疑是县警察局局长唆使人干的,因为两人素来不和,可又没抓住把柄。于是,上峰命令县警察局局长限期破案。有一天,正在切烟丝儿的刘--刀和朱一刀忽然被警察抓了去,被打得皮开肉绽,可两人一口咬定就是从外地逃难来的难民。又过了几天,刘一刀和朱一刀被汪老板保释出来。两人腿脚被打断,已经奄奄一息。汪老板赶紧请来庸城名医救治。一个月后,两人下地走路。又过月余,汪记南杂铺前的丝烟摊儿又摆起来了,依然还是刘一刀和朱一刀。只是两人情形大变,不再多言。

⑩有一天夜晚,澧水河两岸突然枪声大作,有人高喊:红军要过河了,红军要过河了后来,只听见南门街上过兵的跑步声和乒乒乓乓的枪声。

⑪刘一刀和朱一刀的尸首是在澧水河边被发现的。那是红军强渡澧水北上的第二天早上,汪老板带着人在澧水河边找到了他俩。他俩手里还紧握着切烟刀,刀上满是血污,刀口豁豁牙牙,地上十几具国民党兵尸体。汪老板赶紧叫伙计们把刘一刀和朱一刀抬到山中埋了。之后,又喊了更多的人把那些兵的尸体也找个地方埋了。

⑫很长一段时间,庸城人只当刘一刀和朱一刀失踪了或是背着老板逃跑了。

⑬后来庸城解放,庸城的地下党证实,南门街的汪记南杂铺曾是我军的一个地下交通站,站长就是汪老板汪立人。

(选自《张家界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段描写南门街的繁华热闹以及下苦力的人对丝烟儿情有独钟,表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为人物的活动创设了典型环境。

B.第丝烟摊儿是刘一刀和朱一刀来后摆上的,这句话引出下文讲述刘一刀、朱一刀的神秘来历,进而为后文揭示其真实身份埋下伏笔。

C赶街”“过早等方言词语,呈现出较为鲜明的时代特色;街沿儿”“吧嗒等词口语化,生活气息浓郁,亲切自然。

D.小说多次围绕进行描写,如写两人用刀切烟丝儿、刘一刀用刀剃络腮胡等情节,塑造了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刀艺的高超。

7.关于文中第④⑤段对汪老板的叙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老板家业很大,但他每天过早和消夜都雷打不动地来丝烟摊儿,说明了丝烟摊儿对他的重要性。

B.汪老板买过的汉阳造长枪不见下落,暗示他身份特殊,为后文交代其地下党身份埋下了伏笔。

C.作者运用”“”“等一系列动词来写汪老板抽烟,主要为了刻画他刻板、沉稳睿智的老板形象。

D.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叙述,置身于故事之外,多处设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情节更具张力。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文学效果。

9.茅盾在谈到小说创作时说:人物的形象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人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请结合刘一刀、朱一刀这两个人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空格处依次填写正确断句处标号。

数州之犬A皆苍黄B吠噬C狂走DE累日F至无雪G乃已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俗称断句,在文言文语句中,句中停顿处叫,句后停顿处叫

B六艺既可以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典,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文中指后者。

C被南越中数州中的覆盖的意思,和将军被坚执锐中的意思不同。

D顾吠者犬耳中的只是、只不过的意思,和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中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选文作者都先表明自己的看法或态度,韩愈慨叹古时的从师之道久已不传,柳宗元对韦中立欲相师婉言谢绝。

B.韩愈认为士大夫之族在拜别人为师方面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发人深思。

C.韩愈奋然不顾流俗,顶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并写下了《师说》。柳宗元认为这种做法是难能可贵的。

D.柳宗元认为自己不能够做韦中立的老师,是因为道不笃”“业甚浅近,赶不上韩愈,且不想成为众人眼中的越之雪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14.材料二中蜀犬吠日”“越犬吠雪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生于1167年,南宋诗人。戴复古为人正直爱国,他生活的时代,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②貔虎:猛兽,此处指军队,勇士。

15.对本词及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头三句,显得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开头几句气势雄伟,但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倒也显得自然轻快。

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写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词以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结尾,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D.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形象较鲜明;本词写周郎,仅写他气吞区宇、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别是一种写法。

16.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其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2雏凤清于老凤声,年长未必优于年轻,何以如此?韩愈早在《师说》中告诉了我们原因的句子是:                          

3)钱大昕著有《十驾斋养新录》,其书题目出自《荀子·劝学》                          两句。

4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人借表达不同的情感,《琵琶行》中             烘托四周环境的寂静,衬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借酬来表达诗人寻求超脱的豁达。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室内到户外,从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到地铁、公园、商场,艺术正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的地铁车厢,可能变身穿行在地下的流动艺术展;熙熙攘攘的商场中庭,也能举办一场小而美的展览活动;历经沧桑的历史街区,在艺术的装点下,碰撞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别样韵味……区别于传统的美术馆、画廊等展厅空间,这些艺术新空间与工业遗存、创意园区、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等公共空间叠加,营造出生活化的艺术展示,让人们在不经意间就能享用一顿艺术便餐。如今,漫步城市街头,或许就能在下一个转角与艺术 

城市之美,美在都市风光,美在自然山水,也美在内涵品质,美在艺术人文。艺术融入城市,更新了城市的外在面貌,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为城市注入更多人文气息。

18.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D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闻一多《红烛》)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城市之美,美在都市风光、自然山水、内涵品质、艺术人文,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语的影响。他摇了摇头,  ,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地,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  ,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孤魂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师说》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透辟而振聋发聩。

C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用大自然给生活加上的标点,是华夏民族集体意识里的一套天人感应装置

22请在文中甲、乙两处横线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和解”是指双方不再争执或仇视,归于和好。我们常常需要与他人“和解”,消除矛盾与误会,化干戈为玉帛;甚至与自己“和解”,放下执念与挣扎,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请以和解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经历或见闻,不少于700字。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参考答案:

1C 2A    3B    4材料一侧重于分析看客的三个心理特点:愚昧无知、精神空虚、自私自利。

材料二侧重于分析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在当今社会的危害和解决办法。 5愚昧无知。阿Q是他们的同胞,同胞被杀,看客们却当做盛宴来欣赏,认为枪毙没有杀头好看;未庄的看客们与阿Q是知根知底的同乡人,但都说阿Q是坏的,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

精神极度空虚。看客们精神空虚,以别人的痛苦来当做自己的快乐,围观阿Q行刑是为了去看好戏

自私自利。看客们认为别人的生命比不上自己的利益重要,未庄的看客们都说阿Q坏,是因为怕被阿Q连累了,赶紧划清界限。

【导语】这两篇文章通过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揭示了看客群体的麻木、无知和自私。材料一侧重于描绘看客的精神空虚和冷漠,强调他们对他人的痛苦冷眼旁观和对生活无所追求;材料二则从历史和社会背景出发,探讨看客行为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影响,指出封建专制制度对人性的压制。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鲁迅……打破了铁的黑屋子的困境错误,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打破黑屋子困境的不是鲁迅,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大多都认为……”错误,扩大了范围。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的第二句他们中无论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民众……”,这里的他们中是指看客中的,而不是指所有的上层阶级和下层民众。

C.“唯一渠道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少有的渠道之一可知,唯一是错误的。

D.“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使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错误。根据材料二的最后一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使人们渐渐改变了思想,打开了心扉,使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重新焕发出生机,可知使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重新焕发出生机不是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爱心捐款等社会互援形式,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确立,平等思想的传播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材料二中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A.孔乙己即使穷困潦倒也不肯放下其读书人的身份,可见其遭受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

B.Q行为表现的根本原因是辛亥革命没有充分地发动和依靠群众,所以很多人民群众不理解,以为革命就是形式主义。可见阿Q行为的根本原因与材料二中看客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同。

C.“毕恭毕敬,生疏的一声老爷’”,可见闰土遭受了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

D.七斤因为皇帝复辟皇帝要辫子发愁,因为赵七爷的恫吓恐惧,可见封建专制制度使民愚、规民行。

6C 7C    8小说结尾交代庸城解放,汪老板的杂货铺是地下交通站,与前面情节照应,使故事情节合理完整。

结尾交代汪老板的地下党身份,同时也是对朱一刀身份的揭示,使革命者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英勇献身的形象更加突出;凸显了小说主题。

小说前面多处设疑,结尾才交代汪老板的身份,解释悬念,撞击读者心灵,起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9刘一刀、朱一刀出场时,小说先从他们使用的写起,人物形象只有大致轮廓;他们是汪记杂货铺的伙计,切烟丝儿、卖烟丝儿谋生。

随着情节的展开,交待刘一刀、朱一刀来历,人物形象逐渐清晰:不善言谈、刀艺高超。

在县长被刺事件、澧水河激战中,以及汪老板地下党身份的揭开,人物形象变得鲜明:宁死不屈、英勇战斗的无名英雄。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描写庸城南门街的丝烟摊儿,刻画了刘一刀和朱一刀这两位神秘人物的形象。故事以丝烟摊儿为线索,逐步揭示两人真实身份为地下党成员的过程。小说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展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的英勇与牺牲,结尾揭示真相,增强了情节的戏剧性和震撼力。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呈现出较为鲜明的时代特色错误。赶街”“过早等方言词语,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C.“主要为了刻画他刻板、沉稳睿智的老板形象错误。这些动作描写应是突出汪老板轻松惬意的心情。

10ACF 11B    12D    13.(1)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士大夫们)看不起他们,现在君子(士大夫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真是奇怪啊!

2)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 14.比喻论证。把反对师道的人比作吠日蜀犬、吠雪越犬,把少有的敢为人师者、从师学习者妄加非议的人比作”“,生动形象地揭露了当时不尊师从师的社会现实。

【导语】这两篇文言文探讨了古代师道的传承与衰落。韩愈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评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认为这导致了愚昧的加深。柳宗元则通过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比喻,表达了对韩愈坚持师道的赞赏,同时也婉拒了韦中立的求师之请,反映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无奈。两篇文章共同呼吁恢复尊师重道的传统。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

数州之犬作整个句子的主语,其后断开,表示强调,故在A处断句;

皆苍黄吠噬”“疯狂奔跑了好几天数州之犬的两种行为;且累日修饰狂走者,而不是至无雪,所以CF处断句。

故选ACF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文中指后者错误,文中的六艺指前者,即六种经书。

C.正确。:覆盖。句意: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

:披。句意:将军亲身披着战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D.正确。:只,只是,只不过。句意:只不过(感到惊慌而)狂叫的是狗罢了。

:难道。句意: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赶不上韩愈错误,无中生有。文中只说自己道不笃”“业甚浅近,并未与韩愈比较。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这些;不齿,看不起;,竟然;……也欤,真是……啊,难道不……吗?

2以是,因此;不暇,来不及;挈挈,匆匆忙忙;,向东奔去。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中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在材料二中,柳宗元运用比喻论证,把少有的敢为人师者、从师学习者妄加非议的人比作”“。通过蜀犬吠日越犬吠雪这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社会上对敢于为人师者和从师学习者的非议和嘲笑。蜀犬和越犬因为少见日和雪而狂吠,正如当时的人们对少有的尊师重道行为感到惊讶并加以嘲讽。这个比喻揭示了社会上不尊重师道的现象,批判了人们对师道的偏见和误解。通过这种生动的比喻,柳宗元有效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韩愈坚持师道的赞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看不起他们,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承蒙您来信说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做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冷眼相对,指手画脚,加给他种种非议。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洛阳)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责备吗?不仅我会被责备,人们也会因此责备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慌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5D 16.苏词是要用周郎的年少有为来反衬自己的老大无功,戴词是用周郎破曹军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事衰颓。

【导语】《满江红·赤壁怀古》通过怀古的方式,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词中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丽场景,借周瑜的胜利反衬出词人对现实的失落与无奈。结尾以杨柳春意的发问,蕴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情感深沉而含蓄。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错误。从戴复古的词中来看,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这是写周瑜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并不能体现儒将风度,而苏轼的词中倒是借助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展示了周瑜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长江中赤壁之战的战场,缅怀赤壁之战的英雄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结合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分析,是说应笑我过早地生长出花白的头发。苏轼怀古是为伤己,他仰慕周瑜年少功成,而自己却是年华逝去,而功业难成。

戴复古的《满江红赤壁怀古》则是借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戴复古用周郎破曹军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用周瑜破曹时赫赫军威,反衬了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事衰颓,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深深忧虑。

17.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唯见江心秋月白     一尊还酹江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驽、唯、尊、酹。

18B 19人头攒动 不期而遇    20原句重复,强调了的重要性。

以重复构成排比修辞,使原句语言有气势,结构整齐。

原句用字,将并列成分分成具体和抽象两部分,使句子内容条理清晰。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句运用了比喻,把生活化的艺术展示比作艺术便餐

A.借代,用杜康借代酒。句意: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B.比喻,把浪花比作。句意: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C.借代和互文。用管弦借代音乐主人下马客在船使用了互文。句意:主人和客人从马上下来,走到船上,举杯想喝酒却缺少音乐来助兴。

D.拟人。说红烛流泪,给予红烛人的情感特征,使用了拟人。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处,根据空后的地铁车厢可知,此处语境是指人非常多,可用人头攒动。人头攒动:指人很多,且频繁移动;一般用于形容某些地方人口密度较大。

处,根据前句如今,漫步城市街头可知,此处是指和艺术意外地相逢,可用不期而遇。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重复使用了四次,强调了的重要性;改句只用了一个,不能突出的重要性。

原句重复使用了四次构成排比修辞,使原句语言有气势,结构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气势;改句是一个长句,语言气势和句式结构上都不如原句的表达效果。

原句用字,将并列成分分成具体的都市风光、自然山水和抽象的内涵品质、艺术人文两部分,使句子内容条理清晰;改句没有具体划分,不如原句条理清晰。

21D 22甲: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不仅语言上没什么影响)

乙:世代定居是常态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句的引号作用是特殊含义,即指那些找不到土地、流离失所的人。

A.“大师是反语,发扬国光是反语或引用。

B.引用,直接引用了《师说》中的原文。

C.特定称谓,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图书馆。

D.特殊含义,赋予标点天人感应装置特殊的含义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前文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语的影响。他摇了摇头可知,语言上并未受到蒙古话的影响;且后面其他方面也很少,也表明语言上受到的影响几乎没有,可据此推断甲处可填: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不仅语言上没什么影响)

第二空,结合上文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以及后文迁移是变态,可知这里是说以农为生的人在该地代代相传的定居是常态,据此可填:世代定居是常态

2024年江苏省各市中考真题记叙文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份七年级期末汇编40
份八年级期末汇编40

九份期末汇编50元

八份高一期末汇编全套40
八份高二期末汇编全套40
八份高三模拟汇编全套45


2024年江苏省各市九年级一模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九年级一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九年级二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九年级二模记叙文阅读汇编

彦师语文课堂
能讲解考场答题技巧,也补充忽视的好玩的好笑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