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如今社会中,对体内时钟产生负面影响最严重的工作就是倒班工作。工业社会中将近20%的从业者需要做倒班工作。持续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做倒班工作的人比做传统工作的人患病的概率更高,倒班工作带来的其他负面影响包括睡眠困难、抑郁、心脏病、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以及其他新陈代谢疾病,还有肥胖症甚至癌症。倒班工作会导致健康问题,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致病的机制和原因我们还不清楚。倒班和患病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倒班工作本来只是存在于对健康和安全负责的行业(例如医院、警察局、消防队等),后来扩展到了产品生产领域,这是因为贵重的机器必须全天运行。接着,服务行业也出现了倒班工作。如果一个伦敦的银行在另一个国家建立了电话客服中心,那么该服务点必须在英国的工作时间内有人在岗。在马尼拉呼叫中心的职员不仅需要通晓客户的语言,而且必须知道客户所在地的天气等信息,就像与客户在同一时区似的。
倒班工作者不仅生活与他在所在地的社会生活脱节,生活节奏也与其他时钟不一样,因此健康受到损害也不足为奇。倒班工作可能会直接导致某些病症(例如吃饭时间错位而导致的胃溃疡)。在流行病学与倒班工作的研究中,所有疾病成因都归结于倒班工作,也不是不可能。更有可能的假说是,持续的身体压力降低了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根据“黑夜之光”(LAN)的假说,倒班工作会导致癌症:褪黑素是一种夜晚时在体内时钟控制下进行合成的激素,光线会阻止这一进程;褪黑素是一种属于吲哚胺族的化学元素,吲哚胺能够捕获氧自由基;氧自由基会伤害DNA;DNA的受损会引起癌变。LAN假说的基础是光线会阻止褪黑素的产生,夜间本来应该是人们睡觉并且身体生成褪黑素的时候,但倒班工作者需要在灯光下工作,因此他们体内的褪黑素就比可以正常睡觉的人少,褪黑素匮乏导致DNA被氧自由基损害,因此会引起癌变。LAN假说的代表人物称,褪黑素可以阻止癌细胞增长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然而在实验中,有的实验动物的癌细胞已经出现,有的动物甚至被注射了癌细胞。如果肿瘤已经出现,那么无论生活方式是怎样的,都不可能阻止肿瘤细胞增长了。实验也并不意味着倒班工作导致了肿瘤的产生。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另一种可能情况:持续的身体压力导致机体系统的抵抗力降低。
LAN假说的代表人物继续补充:癌症的发生率与光污染有关系。但黑夜的灯光只是工业化社会生活方式的指示器。除了灯光,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可能与癌症发病率有关。黑夜的灯光可能只是诱发癌症的一个因素,而不是诱发癌症的决定因素。黑夜的灯光与癌症之间的联系经常被媒体拿去炒作,某几篇报道甚至说,所有的灯光污染——从街道上的路灯到晚上婴儿房里的夜灯——都能引起癌症。这种说法十分片面,因为即使褪黑素水平低会引起肿瘤的形成,也不能断定褪黑素是由于光污染受到了抑制。在正常情况下,眼皮合上之后,我们就失去了视网膜所能接受的大部分光线,即使处于最能有效抑制褪黑素的蓝光下,合上眼皮也能阻挡97%的光。例如一盏100勒克斯的电灯直射合上的眼皮时,视网膜能接受到的光不超过3勒克斯,这不到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能抑制褪黑素的灯光强度的1/3,而且仅仅这3勒克斯的光还是被高估的值,因为在深度睡眠的时候眼球会向上转,视网膜能接受的光会更少。
因此即使是白天,我们在下夜班之后整日拉上窗帘睡觉,残留的光线对褪黑素浓度也没有多少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光污染对健康问题并没有直接的决定性影响。除非黑夜的灯光让我们感到非常不舒服,否则我们只应该担心这个问题:在工业社会的生活中,我们得到的光照太少了。白天光线较弱,夜里灯光较强对情绪和体内时钟的同步有很大的影响。
LAN假说或倒班研究中,有一个要素通常未被重视:研究的基础不应该是外界时间,而应是体内时间!几乎所有关于倒班的研究都把分析的重点放在了外界时间上。例如有些倒班的夜班是从22点开始,早班从6点开始,日班从14点开始。倒班的时间当然以外界时间为准,但是身体的变化只能遵循体内时钟的变化。假设我们在做同一项研究,研究发现倒班工作者患耳垂癌的数量多于“正常”工作者。研究搜集了流行病学数据,分析之后可能会得出结论:不同的工作时间对耳垂癌的产生没有影响。但如果科学家确定了被试者的体内时间类型,那么他们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夜间工作者之中,较早时间类型的人更容易得耳垂癌,较晚时间类型的人生病的风险较小。倒班研究的过程中如果不考虑体内时间因素,那么倒班工作的患病风险为什么大于“正常”工作这个问题就不会有答案。
(摘编自蒂尔·伦内伯格《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累:神奇的人体生物钟》)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发展使得倒班工作逐渐进入更多行业,而工作时间的变化又给人体的体内时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B.虽然倒班工作会引发生活节奏与体内时钟的矛盾,可能直接导致胃溃疡等病症,但其致病机制和原因仍待研究。
C.倒班工作会增加倒班工作者的身体压力,持续的身体压力又会降低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从而导致肿瘤的产生。
D.对于现在夜晚随处可见的灯光,有些新闻报道称光污染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并能引发癌症,但这不具有科学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贵重机器全天运行需要更多的从业者进行倒班工作,因此极有必要加大对倒班与患病的关联性研究的力度。
B.倒班工作要求从业者除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还要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及机体抵抗力。
C.人的眼皮能减少光线对视网膜产生的影响,即使是最能有效抑制褪黑素的蓝光大部分也会被眼皮阻挡在外。
D.我们无须关注光污染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而应关注工业社会得到光照较少对情绪和体内生物钟的影响。
3.下列关于某科研机构研究发现的描述,符合原文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某科研机构研究发现,夜班时间为20:00—次日4:00的人中习惯早睡群体的身体状况要好于习惯晚睡群体的身体状况。
B.某科研机构研究发现,夜班时间为20:00—次日4:00的人中习惯早睡群体的身体状况不如习惯晚睡群体的身体状况。
C.某科研机构研究发现,夜班时间为20:00—次日4:00的群体整体身体状况要好于夜班时间为22:00—次日6:00的群体。
D.某科研机构研究发现,夜班时间为20:00—次日4:00的群体整体身体状况不如夜班时间为22:00—次日6:00的群体。
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LAN假说的图解正确的一项是( )
5.原文中LAN假说提出了“倒班工作会导致癌症”“癌症的发生率与光污染有关系”两个观点,作者分别予以了怎样的反驳?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堤听雨
曹积三
雨,淅淅沥沥地飘洒着……
漫步苏堤,身旁桃花默默地吐着红晕,柳枝静静地垂着新绿。周遭的世界好似都在聆听着雨声,只有湖中的画船在慢慢地移动着……
①雨声很奇妙,朝远听,让人想起孵蛋时,大鸟在巢中翻动草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动静;听近处,传来的是那蚕儿嚼食桑叶的“沙沙”响……
听着,听着,湖面漫起了乳白色的水汽,画船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模糊,渐渐地,隐没在雾霭中了。四合里,白茫茫一片。刹那间,仿佛红尘不再,飘飘然进入了幻境,一个嗓音压过了雨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是大诗人苏东坡吗,还是有谁在吟唱?抑或我产生了幻觉?
这情境,就像那年在黄山伫立始信峰前听雨一样,听着那响脆的雨滴落在千峰万仞的松枝上,发出“噗噗”的回响,就在这当儿,眼见着那滚滚的雾涛似奔腾的潮头,从远处的山边涌来,瞬息,便将自己吞没其中了。那一刻,觉得天地皆无,脑际淡定而洁静,仿佛漂浮于物我两忘的境界。兀地,传来吟诵之声: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随着那声音,依稀看见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捋着一捧银须飘然而至……
待雾气慢慢散去,哪有什么老者,山、树,依然;我,仍是我也。
②我一直以为,雨丝是连接上苍与红尘的精灵,而那雨中的雾幔,便是它精心设计的一个让人奇遇的幻境,是人与遐想对话的时空隧道。所以,我总愿听雨,希冀邂逅奇迹。
母亲百年诞辰的那天清晨,雨,星星点点地落着,我坐在哥伦比亚河畔公园的长椅上听着雨声……
脚下,不过丈许,便是缓缓流淌的哥伦比亚河。我多么希望这雨能下得大些,再大些,令河面上腾起浓浓的大雾,好让我在雾中能与日夜思念的母亲相见。我默默地祈祷着,等待着……
雨,终于大了起来,豆大的雨点儿砸在树叶上,砸在河面上,发出“啪啪”的响声。
听这雨声,陡然叫我想起童年的雨夜,每逢外面响起雨声,家里便漏成一片。母亲为了让我能睡得安生,把我送到邻居家去寄宿。躺在祖大娘的炕上,我却难以入睡,满耳都是外面的雨声,那雨滴,好似支支箭矢扎在心头。我担心那大雨会把家里的房子漏塌,砸到母亲。许多次,我被恐怖的电闪雪鸣惊醒,趴在祖大娘家的窗上,哭喊着妈妈……
从那时起,我害怕雨声,不愿听到雨声。
母亲辛劳一生,儿是多么想能让娘多过上几天舒心的日子,可母亲还是乘鹤而去了。我祈盼着哥伦比亚河上漫起大雾,能让我向母亲倾诉一腔的思念和无尽的感激。然而,河上始终没有起雾。雨点儿倒是愈下愈大了,最后,变成了滂沱大雨。我坐在长椅上,任雨浇淋着,心里念着母亲的恩情,眼前是母亲的音容,雨水和泪水流在了一起……
因了雨声牵系着对母亲的绵绵思念,我渐渐地成为痴情的听雨者。更不知从何时起,我突然觉得听雨是美妙的,雨声充满了诗意。
那一年,去长江三峡体验生活,船过巫峡,淫雨霏霏,神女峰上薄雾缭绕。千年的神女独守在这寂寞的巫山之上,该有几多的惆怅和哀怨?
我伫立在甲板上,靠着船舷,望着峰头的神女,谛听着雨声。尽管浪滔声喧,使雨声变得有些孱弱,但那雨滴,滴滴如泪;那雨声,声声如泣,让我依稀听到了神女凄婉的倾诉……
傍晚,船泊中堡岛,我宿住在江边的竹楼上。那竹楼的二层竟别出心裁,从岸边探到江中,滔滔的江水就在它的下方奔流而去。我等于悬空躺在江面上,枕着滚滚的波涛,如何能入得了梦乡?
夜半时分,竹楼顶上突然传来“哗哗”的响声,我一惊,这是来了暴雨。连忙起身走到窗前。③外面没有一星亮光,峡江中的涛声和雨声,都被染成了漆漆的黑色。暴雨和江涛像是一对歌手,在联袂为我演唱着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江之歌。
在享受震撼的同时,我的脑际沧桑闪过,仿佛看到一队队赤身裸体的纤夫汉子,在江边苦苦地拉着纤绳,悲怆的川江号子伴随着他们艰难前行的脚步……
雨,是有颜色的。
④你瞧,苏堤上,当雾幔隐退,满目都是绿色,西湖的雨,绿得清秀,响得婉约且隽永,一似采莲抚琴的江南女儿家。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雨声和听雨,既紧承标题中的“听雨”,又引出下文作者在不同场合的听雨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的感受。
B.作者漫步苏堤,由倾听雨声进入雨中西湖的奇异世界,并瞬间联想到苏轼和李白吟诵各自的诗篇,过渡非常自然。
C.作者希望哥伦比亚河畔的大雨能带来漫天大雾,好让自己在雾中见到母亲,向母亲倾诉一腔的思念和无尽的感激。
D.长江三峡的船上,浪涛下的雨声仿佛神女的凄婉倾诉;而夜宿竹楼,暴雨和江涛共鸣,好像纤夫伴着号子艰难前行。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写西湖的雨声,运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来作比,配以拟声词,恰当地描摹出了雨声近听和远听的微妙区别,突出了雨声的奇妙。
B.第②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上承作者于雨声中联想到的苏轼和李白,又引出下文作者于哥伦比亚河畔雨中向去世的母亲倾诉衷肠。
C.第③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用“漆漆的黑色”写雨声和涛声,既写出了作者于漆黑的雨夜窗外所见,同时又写出所听到的雨声和涛声之骇人。
D.第④句呼应文章开篇,使作者天马行空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一似采莲抚琴的江南女儿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赞美了西湖景色的美好。
8.文章的标题和“听雨”有关。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对“听雨”的感受。
9.文章中现实与回忆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节选自苏轼《荀卿论》)
材料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注】。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
【注】中侈君:投合残暴放纵的君主。张吾之宠:扩大国君对自己的宠爱。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彼见其师历诋A天下之贤人B以自是C其愚D以为古先圣王E皆无足法者F不知G荀卿H特以快一时之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怪,认为……奇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其可怪也欤”的“怪”用法相同。
B.让,谦让,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让”意思不同。
C.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之”用法不同。
D.值,遭逢、遇到,与《出师表》中“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的“值”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虽然师从荀卿,却视其如仇敌,所以事秦后不久便焚烧了儒家经典,完全改变了古代先贤先王的法令制度。
B.苏轼认为夏商的桀纣两君虽然残暴,但对于上古贤明君主的法度、礼乐、刑政等还是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
C.苏轼通过对荀子的考查,认为荀卿图一时痛快而发高论对李斯有激发作用,故将李斯施政弊端归咎于师承影响。
D.关于李斯乱天下的行为是否与荀子有关,苏姚二人持有不同观点,但关于李斯事秦后废仁政之举的过失,二人都不否认。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
(2)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14.姚鼎不同意苏轼“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这一观点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本诗作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一起被贬。张十一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③踯躅:杜鹃花的别名。④斗:通“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
B.颔联“竞”字写出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闲”字则写出了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
C.诗人从繁华嘈杂、人事扰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荒远冷僻的山区,周围景物与诗人处境紧密相连。
D.尾联写得明白晓畅,读了张十一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来诗就是诗人愁的原因。
16.“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两句是我们理解诗歌的关键,蕴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之情,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在《登泰山记》的末尾,写日观峰周围的环境是“ , ”,使人更加感觉到环境的清冷与登山的困难。
(2)历史启示我们,要想使国家安定,江山永固,就必须对百姓积累道德和仁义,正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 , ”。
(3)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 , ”两句表明他的行事准则,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芙蓉楼送辛渐》的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点明了当时送别的季节——秋冬季。这里的“寒雨”指秋冬时节的降雨,因为秋冬时节气温较低,雨水降落让人感到寒冷,是为寒雨;“连江”指秋冬时节的江面,因为雨量大,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是为连江。不过,你可能会对“寒雨连江”感到疑惑:秋天的雨(甲),这里的秋雨怎么会“连江”呢?
在气象学上,我们把夏秋过渡季节或秋冬过渡季节的连阴雨通称为秋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秋雨有两个时段:一是夏秋过渡季节下的雨,二是秋冬过渡季节下的雨。很显然,《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中提到的“寒雨”属于后一种情况。
和夏天骤雨相比,秋雨一般比较轻柔,古典诗词中描写秋雨的句子 A 。温庭筠曾以“细响鸣林叶”来描绘秋雨。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不但写出了秋雨又细又密的特征,还描述了雨水凝聚、从树叶上滴落下的情景。①不过,②我国由于地域辽阔,③所以秋雨并不都是绵绵细雨,④如北宋文学家张耒《雨夜怀陈永源山庄》中的“夜来秋雨如决堤”,⑤就说明当时降雨速度很大。
《别外甥杨克》一诗则写道:“东南秋雨足,泽国水连天。”这里的“水连天”和王昌龄所写的“寒雨连江”何其相似!诗人将水面与天空相接的景象描绘得 B ,给人一种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的感觉。
我国东部地区的秋雨为什么会如此之大呢?这与台风有密切的关系。气象专家告诉我们,在秋季,只要有台风在我国江浙地区登陆,就有可能形成迅猛的秋雨。由此我们不难推测:王昌龄在送别朋友的前夜,很可能有一场台风在这里导演了一出“寒雨连江”的大戏。
为什么天气转凉了,(乙)?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秋台风生成于西北太平洋,那里距陆地很远,台风在广阔的洋面上“诞生”后,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成长。加之经过一个夏季的阳光照射、加热,海洋累积了很多热量。初秋时节,阳光直射区向南移动过程中再次加热热带海洋,使得海洋热量达到顶峰,所以强台风更容易出现在这一时间段。
18.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用心去学,是可以学会的。
B.小刚的这篇作文写得还可以。
C.放学了,你可以走了。
D.天气实在热得可以。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为“是一场台风导致了一场大雨”,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人都爱玫瑰,但在这风华正茂的年纪里,我要成为岁岁枯荣、生生不息的野草,风一吹,卷满山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B 4.B 5.①LAN假说的动物实验并不严谨,并且褪黑素可以阻止癌细胞的增长并不意味着褪黑素减少会导致癌细胞的产生。
②即使褪黑素素水平低会引起肿瘤的形成,但人合上眼皮后视网膜就只能接受到很少的光,残留的光线对褪黑素浓度没有多少影响。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倒班工作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其与体内时钟的矛盾。文章引用了流行病学研究和LAN假说,指出倒班工作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包括癌症。作者通过分析光污染对褪黑素的影响,质疑了LAN假说的科学性,强调了体内时间的重要性。整体而言,文章逻辑清晰,论据充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从而导致肿瘤的产生”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结尾“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另一种可能情况:持续的身体压力导致机体系统的抵抗力降低”,作者在否定了“倒班工作会导致癌症”的假说后这样说,意思是癌症可能和“持续的身体压力导致机体系统的抵抗力降低”有关,只是提出了一种可能性,选项将可能变必然。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我们无须关注光污染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而应关注……”错误。根据原文倒数第二段中的“除非黑夜的灯光让我们感到非常不舒服,否则我们只应该担心这个问题,在工业社会的生活中,我们得到的光照太少了……对情绪和体内时钟的同步有很大的影响”可知,并不是“无须关注”前者,在“黑夜的灯光让我们感到非常不舒服”时也是要关注这一问题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说的是在研究倒班对人体的影响时,应以人的体内时间为研究基础,关注身体状况和体内时间的关系,即身体状况和人体内设定的休息时间早晚的关系。且原文在最后说“夜间工作者之中,较早时间类型的人更容易得耳垂癌,较晚时间类型的人生病的风险较小”。
A.以习惯休息时间的早晚,也就是人的体内时间为研究基础,但较早时间类型的群体比较晚时间类型的群体身体状况更好,不符合最后一段观点。
B.以习惯休息时间的早晚,也就是人的体内时间为研究基础,符合观点。
C.以外界的夜班时长为研究基础。
D.以外界的夜班时长为研究基础。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和分析图表的能力。
根据第四段“褪黑素是一种夜晚……因此会引起癌变”可知:倒班工作者在夜间上班,夜班的灯光等光线会阻碍褪黑素的产生,褪黑素变少,故排除AD;
褪黑素变少会导致氧自由基变多,从而导致更多DNA受损,DNA受损又导致癌变,故排除C。
6.B 7.D 8.①童年的时候,作者寄宿在邻居家,担心母亲安危而害怕听到雨声。②在国外的时候,作者愿意听雨,希望在雨雾中有奇迹发生,能与逝去的母亲相见。③在长江三峡的船上,浪涛下的雨声仿佛神女的凄婉倾诉,作者感受到的是寂寞、惆怅和哀怨。④夜宿竹楼,暴雨和江涛共鸣,好像纤夫伴着号子前行,作者感受到的是震撼与人世沧桑。 9.①既令文章苏堤听雨这一现实主线清晰,又穿插描写了和听雨相关的经历,使文章内容更丰富。②拉开时空距离,让读者更好地见证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理解其情感的变化,突出主题。③增强感染力和可读性。通过现实与回忆的穿插,两者相互烘托,产生回环往复的效果,更能吸引读者。
【导语】文章《苏堤听雨》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听雨的体验与人生感悟紧密结合。开篇引领读者通过雨声进入自然与心灵的深邃对话,雨声从苏堤、西湖扩展到黄山、哥伦比亚河畔和长江三峡,表现了生命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现实与回忆交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仰和对亲情的深切怀念。文章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情感与丰富的联想,使得听雨充满诗意与哲思,引人深思。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并瞬间联想到苏轼和李白吟诵各自的诗篇”错,作者由西湖雨声联想到苏轼吟诵自己的诗作,而李白吟诵自己的诗作的情景,是作者当年于黄山听到雨声看到雨景而联想到的。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
D.“‘一似采莲抚琴的江南女儿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赞美了西湖景色的美好”错,这里应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一似采莲抚琴的江南女儿家”的本体是“西湖的雨”,本句照应文章开篇写“苏堤听雨”写出了雨声的奇妙,表达的是对雨声的赞美。
故选D。
10.BDF 11.B 12.A 13.(1)由这方面看来,推想他的为人必定是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而且过分赞扬自己。
(2)我认为作为臣子,善于探察他的国君的心思,一味地采取委屈顺从变化的手段来迎合世俗喜好的人,这些人的为人尤其可怕啊! 14.①李斯未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②李斯揣摩帝王心思目的是迎合君主来扩张自己的恩宠,迎合时势,李斯只是善于窥探君主的心思,一切以委曲变化来迎合世俗喜好的人,并未乱天下。
【导语】这篇文言文对比了苏轼和姚鼐对李斯与荀子的关系的不同看法。苏轼认为李斯因师荀子而效仿其极端思想,导致施政弊端,过激变法。然而,姚鼐则指出,李斯的行为源于对商鞅之学的追寻以及个人对始皇、二世的迎合,因此与荀子的学说无关,认为苏轼的观点过于牵强。文章通过两种不同视角讨论李斯的历史影响,以及如何在政治环境中选择学术取向,引发读者思考个人责任和历史评价。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看到自己的老师不断诋毁天下的贤人,以此来肯定自己的愚蠢见解,认为古代先王都没有值得效法的地方,却不知道荀卿只是为了图一时痛快而发高论。
“其师”是主语,“诋”是谓语,“天下之贤人”是宾语,故在B处断开。
“是”是谓语,“其愚”是宾语,故在D处断开。
“古先圣王”是主语,“无”意思是“没有”的意思,作谓语,“法者”是宾语,故在F处断开。
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过去常常认为李斯师从荀卿奇怪。/这可真奇怪啊。
B.“意思不同”错误,都是“谦让”的意思。句意:喜欢标新立异而不谦让。/治理国家要以社会行为规范,他说话不谦让。
C.正确,句意:现在小人做不好的事。/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D.正确,句意:假设他所遇到的不是秦始皇、秦二世。/后来遇到兵败,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之中接受使命。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却视其如仇敌,所以事秦后不久便焚烧了儒家经典……”错误,“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是说李斯对于他老师的学说,像仇敌一样对待,并没有视荀卿如仇敌;李斯“焚烧儒家经典,完全改变了古代先贤先王的法令制度”并非“事秦后不久”,而是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政策。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由是”,从这方面;“意”,料想;“逊”,谦逊;“自许”,赞扬自己。
(2)“谓”,认为;“探”,探察;“隐”,心思;“从”,迎合。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①“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在秦国中叶,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到秦始皇时期,依然沿用商鞅的成法。李斯只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从而更加加剧了秦国的混乱。但即使李斯不宣扬其便利,秦始皇也会自行推行。这说明秦国的乱天下之法并非由李斯开创,而是源自商鞅,李斯在秦国的作为只是继承了商鞅的法家学说,而非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所以李斯未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
②“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李斯揣摩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思,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迎合骄奢的君主。所以他完全舍弃了老师荀卿的学说,转而采用商鞅的学说。他扫除三代先王的仁政,一切都采取放纵肆意的方式来治理国家。这表明李斯揣摩帝王心思目的是迎合君主来扩张自己的恩宠,迎合时势。可见李斯只是善于窥探君主的心思,一切以委曲变化来迎合世俗喜好的人,并未乱天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过去常常认为李斯师从荀卿奇怪,不久就焚烧了他老师的书籍,极大地改变了古代圣王先人的法度,对于他老师的学说,不止是像仇敌一样对待。荀卿这个人,喜欢标新立异而不谦让,敢于发高论而不顾及后果。子思、孟轲,是世人所说的贤人君子。荀卿却唯独说:“扰乱天下的人,是子思、孟轲。”天下的人,如此众多;仁人义士,如此之多。荀卿却唯独说:“人的本性是恶的。桀、纣,是本性如此。尧、舜,是人为的。”由此看来,推想他的为人一定是刚愎自用,不谦逊,而且过分自许。那李斯,又是其中特别过分的人。现在小人做不好的事,尚且一定有所顾忌,因此夏、商的灭亡,桀、纣的残暴,但先王的法度、礼乐、刑政,还没有到灭绝而无法考查的地步,这是因为桀、纣尚且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那李斯,却能奋起而不顾及,焚烧了孔子的六经,烹灭了三代的诸侯,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这一定是有所依仗的。他看到自己的老师不断诋毁天下的贤人,以此来肯定自己的愚蠢见解,认为古代先王都不值得效法,却不知道荀卿只是为了图一时痛快而发高论,荀卿也不知道他的灾祸会到这种地步。父亲杀人报仇,儿子必定会去抢劫。荀卿阐明王道,讲述礼乐,而李斯却用他的学说扰乱天下,是他的高谈阔论有激发李斯的作用。
材料二:
苏子瞻认为李斯用荀卿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扰乱天下的法度,不依赖于李斯。李斯也没有用他的学说来侍奉秦国。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并任用他。秦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成法罢了。即使李斯帮助他,说这样做有好处,更加造成了秦朝的混乱,但假如李斯不说这样做有好处,秦始皇本来也会自己去做而不满足。为什么呢?秦国长久以来就喜欢刻薄寡恩而以严刑峻法为便利,这是后代所习惯认为好的。李斯窥探秦始皇、秦二世的心思,不是这样做就不足以投合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国君对自己的宠爱。因此完全舍弃了他的老师荀卿的学说,而采用商鞅的学说;扫除三代先王的仁政,而一切采用放纵自己、肆意妄为的办法来治理国家,焚烧《诗》《书》,禁止儒生,毁灭三代的法度而崇尚督责之术,李斯这样做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只是趋炎附势罢了。假设他所遇到的不是秦始皇、秦二世,李斯的办法将不会是这样,这不是为了实行仁政,也只是为了趋炎附势罢了。况且人有做善事而接受别人教导的,没有听说做坏事而一定要接受别人教导的。荀卿阐述先王之道而歌颂儒家的功效,虽然偶尔有得失,但大体上掌握了治理乱世的关键。而苏氏把李斯危害天下的罪过归咎于荀卿,不也太过分了吗?实行自己的学说而危害秦国的,是商鞅;舍弃自己的学说而危害秦国的,是李斯。我认为作为臣子,善于窥探君主的心思,一切以委曲变化来迎合世俗喜好的人,他的为人尤其可怕啊!尤其可怕啊!
15.D 16.①既有不能报答君主恩泽的遗憾,又有对君主的怨恨。②既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③既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导语】韩愈的《答张十一》通过对荒僻风景的描绘,反映了被贬外的孤寂心境。首联写出空寥自然,颔联表现出生机活力,而颈联和尾联则透露出对仕途命运的无奈和对友人的思念,展现出复杂的情感矛盾。诗歌在写景中融情,情景交融。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尾联写得明白晓畅”“来诗就是诗人愁的原因”错。尾联写得曲折迂回,并且来诗不是诗人愁的原因。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在“未报恩波知死所”中,诗人既表达了未能报答君主恩德的无奈和遗憾,也隐含着对君主明理公正的期待,但现实却被贬岭南,不免有些许怨恨。
②在“莫令炎瘴送生涯”中,诗人对被贬之后面临恶劣环境的愤怨与悲愁有所流露。他在被贬过程中经受了许多磨难,对皇帝把他贬至南荒之地的决定心存怨愤。面对恶劣的环境条件,他希望能够平安地渡过劫难,避免因瘴疠热病等环境因素而危及生命,担忧自己若因此消沉便辜负了生命。
③“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传达了诗人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愁苦,反映出诗人一方面消极地叹息自身归乡无望,另一方面仍旧对未来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再次建功立业而心存憧憬。
这些矛盾情感反映了韩愈在被贬之后心中的真实状态。
17.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而雪与人膝齐 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其悔故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膝、度、悔。
18.A 19.
A:比比皆是 B:淋漓尽致 20.
甲:一般不会很大
乙:台风还会频繁地出现呢 21.
②修改:将“由于”放在“我国”前面。
⑤修改:将“速度”改为“强度”(或将“大”改为“快”)。 22.
①原句“很可能”表示不确定,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改句表述太绝对。
②原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将台风赋予人的动作和行为,形象说明“台风”和“寒雨”的关系,生动地写出了秋雨的迅猛,增添了文学色彩。改句表达效果较为平淡。
③原句“寒雨连江”引用诗句,呼应开头,使内容联系更紧密,文章结构更紧凑。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在不同语境中辨析词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可以”表示能够。
A.表示能够;
B.表示好、不坏,是一种程度上的认可;
C.表示许可;
D.表示厉害,程度深。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需要描述“古典诗词中描写秋雨的句子”情况,结合下文举例温庭筠、李清照等诗词,应是描写秋雨的句子非常多,可填“比比皆是”。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B处,上文“《别外甥杨克》一诗则写道:‘东南秋雨足,泽国水连天。’”,“诗人将水面与天空相接的景象描绘得……”,下文“给人一种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的感觉”可知,应是诗句将景象描得绘非常到位,非常充分,给人开阔等感觉,可填“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结合上文“因为雨量大,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是为连江。不过,你可能会对‘寒雨连江'感到疑惑”可知,本空填对秋雨大疑惑的原因,结合下文“和夏天骤雨相比,秋雨一般比较轻柔”“写出了秋雨又细又密的特征”可知,是因为人们平常认知里,秋雨比较细密柔和,不会大雨连江,可填:一般不会很大。
乙处,需要提一个问题,结合上文“很可能有一场台风在这里导演了一出‘寒雨连江'的大戏。为什么天气转凉了”,可知跟“台风”有关,结合下文“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秋台风生成于西北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成长。……初秋时节……所以强台风更容易出现在这一时间段”可知,问题是天气冷了以后,为什么还经常有台风,可填:台风还会频繁地出现呢?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②句,关联词语序不当。“我国由于地域辽阔”的主语是“我国”,“所以秋雨并不都是绵绵细雨”的主语是“秋雨”,两个句子主语不一致,因此第一个关联词“由于”应放在“我国”前面。
⑤句,搭配不当。“速度”不能和“大”搭配,应改为“强度很大”或“速度很快”。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原句“很可能”表示不确定,与前文“就有可能形成迅猛的秋雨。由此我们不难推测”中“有可能”、“推测”形成照应,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改句表述太绝对。
②原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说“台风”导演了一出“寒雨连江”的大戏,将台风赋予人的动作和行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台风与秋雨之间的关系,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当时秋雨形成的原因;并且渲染了秋雨的迅猛,增添了文学色彩。改句客观说明二者关系,表达效果较为平淡。
③原句“寒雨连江”引用《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的诗句,推测王昌龄在送别朋友的前夜情景,使内容联系更紧密,论证更有说服力;且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紧凑。
全套汇编40元
全套8份一模汇编40元
需要汇编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