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七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古诗、文言文阅读汇编
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23-24七年级上·上海浦东新·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杨天一①言:见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意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蜿蜒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便捷,欻然②遁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如悼息,衔之而去。友人张历友为作《义鼠行》。
【注释】①杨天一:人名。②欻(xū)然:快速的样子。
1.【甲】【乙】均选自清代 (填人名)所写的名著《 》。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
(2)及入穴,鼠又来 ( )
3.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另一只瞪着眼睛如同花椒粒,意思非常怒恨,然后远远地盯着同伴的尸体不敢向前。
B.另一只将眼睛瞪得如同花椒,神情似乎非常怒恨,然而它只是远远地盯着不敢向前。
C.另一只瞪着眼睛如同花椒粒,神态非常怒恨,然后远远地盯着蛇的巢穴却不敢向前。
D.另一只将眼睛瞪得如同花椒,意思是非常恼怒仇恨,然而它仅在远处观望不敢向前。
4.【甲】【乙】都写了小动物的故事:
【甲】中两只狼各有分工。一只的任务是 ,另一只的任务是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乙】中的鼠用“ ”的方式迫使蛇让步,使得蛇最终无奈地做出“ ”的行为。(横线上填写原文)
5.作者对故事中的动物的态度也有明显的差异,【甲】中嘲笑、讥讽,而【乙】中肯定、赞美。请说说【乙】中作者赞美其为“义鼠”的原因有哪些?
(23-24七年级上·上海静安·期末)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6.这是一首 (体裁)。李白和王昌龄都是 代诗人。
7.以下对这首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昌龄当时身处逆境,这点从“左迁”中可知
B.诗歌中的两处“龙标”指的是唐代的一个县名
C.“杨花”飘零、“子规”悲啼烘托出伤感的氛围
D.“愁心”明确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
(23-24七年级上·上海静安·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8.课文节选自 (书名)。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0.同样是“闻”,宋君的做法是“ ”,是因为他觉得这个信息 。宋君的应对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23-24七年级上·上海静安·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桑中生李
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顾见空桑①,中有土,因植种。后有人见桑中忽生李,以为神,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②息阴下,言:“李君③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④。”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⑤,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⑥,其下车马常数千百,酒肉滂沱⑦。间一岁余,张助远出⑧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④。”因就斫之。
(选自晋・千宝《搜神记》,有删改)
【注释】
①空桑:空心桑树。②病目痛者:眼痛的病人。③李君: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④豚(tún):小猪。⑤众犬吠声:形容众人随声传闻。⑥翕赫(xī)(hè):轰动。⑦滂沱:指李树旁满酒肉。⑧远出:出远门。
11.这棵李树被视为神树经历了两次传闻,第一次是因为“ ”的异象:第二次则因为明明是 ,却在传闻中变成了 。
12.以下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病目者特地去李树下许愿。
B.病目者确信李树有治愈他的神力。
C.张助出远门是这场闹剧得以发生的原因之一。
D.张助砍掉这棵李树是想除掉这场闹剧的罪魁祸首。
(23-24七年级上·上海黄浦·期末)诗歌赏析,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3.“海日生残夜”中的“残夜”的意思是
14.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客路”“行舟”点明诗人离开故乡,暗含羁旅漂泊之意。
B.三、四句描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景象,营造了苍凉、凄清的意境。
C.五、六句在景物描写中交代了时序交替,蕴含着自然理趣。
D.最后两句诗人借“乡书”“归雁”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
(23-24七年级上·上海黄浦·期末)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曰:“何鸟也?”担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曰:“然。”乃酬①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乌死。路人不遑②惜其金,唯怅③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而贵,欲以献之。遂闻于楚王。楚王感其欲献己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凤之金十倍矣。
【注】①酬:付,出。②遑:忧虑。③怅:遗憾。
15.【甲】文选自《 》六年级时学过出自本书的《 》一文。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及其家穿井
②乃酬千金,弗与
17.对【乙】文划线句翻译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国的人听说后纷纷传播,以为是真的凤凰才那么贵,想献给楚王凤凰。
B.楚国的人听说后纷纷传播,都以为是真的凤凰才那么贵,想献给楚王凤凰。
C.楚国的人听说后纷纷传播这件事,都说因为是真的凤凰才那么贵,想要把它买来献给楚王。
D.楚国的人听说后纷纷传播这件事,都以为是真的凤凰才那么贵,想要把它买来献给楚王。
18.“谣言止于智者”,从以上两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3-24七年级上·上海松江·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9.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登临的地点、目的。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运用对偶,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观。
C.诗歌借助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D.诗歌最后一句为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0.本诗以“ ”字总领全篇,抒发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23-24七年级上·上海松江·期末)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狼(节选)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越人遇狗
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摇尾,人言曰:“我善猎,与若①中分②。”越人喜,引而俱归。食以粱肉,待之以人礼。狗得盛礼,日益倨,猎得兽,必尽啖乃已。或嗤③越人曰:“尔饮食之,得兽,狗尽啖乃已,将奚以狗为④?”越人悟,因与分肉,多自与。狗怒,啮其首、断颈足,走而去之。
夫以家人养狗,而与狗争食,几何不败也!
(选自《伯牙琴·二戒》)
【注释】①若:你。②中分:对半分。③嗤:嘲笑,讥笑。④奚以……为:固定句式,解释为“要……干什么”。
21.【甲】文选自小说集《 》,作者是清朝的 。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屠自后断其股( ) (2)日益倨 ( )
23.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越人很喜欢狗,引诱着狗一起回家。 B.越人感到高兴,带领着狗一起回家。
C.越人感到高兴,引诱着狗一起回家。 D.越人很喜欢狗,带领着狗一起回家。
24.【甲】【乙】两文都是人与动物的“较量”,这两个动物都是 的(填形容词)。【甲】文中狼的结局是“ ”,是因为屠户 ;而【乙】文中人的结局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是因为越人“ ”。
(23-24七年级上·上海崇明·期末)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狼(节选)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乙】
休宁县有村民张五,以猎为生。张尝逐一母鹿。鹿将二仔行,不能速,遂为张五所及。母鹿度不可免,顾旁有浮土,乃引二子下,拥土覆之,而身投于张五网中。值张母出户,遥望见,遂奔至网所,具以所见告子。即破网出鹿,并二仔亦纵之。张母曰:“人有母子之情,畜亦有之。吾不忍母死仔孤,故破网纵仔。”张五闻之,心感动焉。由是焚网,永不复猎。
25.【甲】文选自《 》一书,作者是(人名) 。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骨已尽矣( ) (2)张尝逐一母鹿( )
27.下面对“具以所见告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母)把见到的情况详细地告诉给儿子。
B.(张五)把见到的情况详细地告诉给你。
C.(他们)把见到的情况一起告诉给儿子。
D.(张母)把见到的情况详细地告诉给你。
28.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9.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具体描绘了屠户惧狼、御狼、杀狼的过程。
B.【乙】文记叙了张五听取母亲劝告不再打猎的故事。
C.【甲】【乙】两文都以生动的故事反映深刻的主题。
D.【甲】【乙】两文都重在体现人与动物的聪明才智。
(23-24七年级上·上海金山·期末)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0.这首元曲的作者是 代的 。
31.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恬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感人。
D.这首小令仅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23-24七年级上·上海金山·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文】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32.【甲】文选自《 》一书,是先秦杂家代表作;【乙】文中的曾子是 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3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及其家穿井: (2)投杼逾墙而走:
3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5.下是两位同学对两段文字的讨论,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甲文中丁氏如果把“吾穿井得一人”的“得”字改为“ ”,传闻者也许就不会闹出笑话了。
小文:乙文中的曾母如果能有甲文中宋君对待传闻 的做法,或许就不会造成像成语 一样的笑话。
(23-24七年级上·上海青浦·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狼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屁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6.选文作者是清代的 (人名)。
37.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复投之 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友人惭,下车引之
38.文章用精炼的语言刻画出了狼的形象,第②段中的“并驱如故”照应“ ”一句,表现了狼 特点;第④段中“目似瞑,意暇甚”表现了狼的“ ”(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通过狼最终的下场,文章揭示了一个这样的道理: 。
(23-24七年级上·上海青浦·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文定书扇
吴文定①公居忧②时,尝送客至门外,见卖扇儿号泣于途。问之,乃缘持扇假寐,为人盗去数事,恐家人笞骂耳。公命取所遗扇来,尽书与之。儿不知,反以为污其扇,复大哭不已。旁人谕令必得重价然后卖。儿持扇甫③出门,竟致去,所得数十倍。儿归,具道其事。再持扇来乞书,公但笑而遣④之。
[注释]①吴文定:明代名臣吴宽的谥号,擅长书法。②居忧:旧时父母去世,需守丧三年。③甫:刚。④遣:打发。
3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公命取所遗扇来( )
(2)儿归( )
40.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个孩子拿着扇子刚出门,(扇子)竟然全部被卖完了。
B.他的儿子拿着扇子刚出门,(扇子)竟然全部被卖完了。
C.那个孩子拿着扇子刚出门(人们)争相把扇子全买走了。
D.他的儿子拿着扇子刚出门,(人们)争相把扇子全买走了。
41.文中“卖扇儿号泣于途”的原因是“ , ”(用文中的话答):“复大哭不已”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通过“尽书与之”到“笑而遣之”,刻画出了吴文定 、 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1. 蒲松龄 《聊斋志异》 2. 正,正要 等,等到 3.B 4. 吸引屠户的注意力 偷袭屠户 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 蛇出,吐死鼠于地上 5.对同伴的不离不弃;义无反顾。
【分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积累能力。
依据【甲】【乙】文内容可知,【甲】【乙】均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据此依次填写①空和 ②空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
(1)句意为: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方:正,正要。
(2)句意为:等到进了洞里,老鼠又来了。及:等,等到。
3.本题考查理解辨析选文内容能力。
A.依据句意可知,这只老鼠是瞪着咬死同伴的蛇,而不是盯着同伴的尸体。
C.依据句意可知,这只老鼠是瞪着咬死同伴的蛇,而不是盯着蛇的巢穴。
D.依据句意可知,句中的“意”强调了那只活着的老鼠的神情,表现出对蛇的愤怒和怨恨之情。而“观望”只是在远处看,体现不出“意”的这种表现,效果不如“盯”。
故选B。
4.本题咔搜查分析概括能力。
①空,依据“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句意和上下文语境可知,其目的是吸引屠户的注意力。据此填写即可。
②空,依据“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知,其目的是项从后方出其不意偷袭屠户。据此填写即可。
③空,依据“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句意可知,这只活着的老鼠迫使蛇让步。据此填写即可。
④空,依据“蛇出,吐死鼠于地上”句意可知,这表明了蛇做出妥协的行为和结果。据此填写即可。
5.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依据【乙】文中的“其一瞪目如椒,意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便捷,欻然遁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可知,这只老鼠的“义”表现在对同伴的不离不弃;同时,这只老鼠做事义无反顾,不达目的不罢休。据此可知,这只老鼠的“义”表现在做事义无反顾。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杨天一说:曾看见两只老鼠出洞,一只被蛇吞下,另一只瞪着眼睛如同花椒粒,神态好似非常怨恨恼怒,但它只是远远地盯着不敢向前。蛇吃饱了肚子,就蜿蜒地向洞内爬去;刚爬进一半,那只老鼠跑来,狠狠地死咬住蛇的尾部。蛇恼怒,急忙退出洞来。老鼠本来就非常机灵敏捷,便飞快地逃跑而走。蛇追不上,于是返回。等到进了洞里,老鼠又来了,像之前一样咀嚼。蛇入洞鼠就上前咬,蛇出洞鼠就逃跑,像这样反复了好多次。最后,蛇出洞把吞下的死鼠吐在地上,那只老鼠用鼻子嗅着自己的同伴,啾啾叫着好像悲鸣痛悼。用嘴衔着死鼠走了。我的朋友张历友为此写了一篇《义鼠行》。
汇编不易
需要本篇文言文与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8元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