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文摘   2024-11-21 00:01   河北  

山东省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卷汇编(持续更新)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中考真题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
网页原因很多加点字,显示不出来点,原版word文件中可显示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23-24年高一上学期·山东济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与《劝学》中的君子意义不同。

B.先民,与先人略有不同,它泛指古人,也指古代的贤人,文中指后者。

C.三代,是指祖、父、子三辈,也指夏、商、周三个朝代,文中指后者。

D.外朝,周制天子、诸侯处理朝政之所,也指外朝参政诸官,文中指前者。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B.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C.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D.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说》认为,问的基础在于学,问的结果在于获得知识,作者肯定了问的作用,观点鲜明,说理透彻。

B.《问说》第二段引用《尚书》和孟子、子思的言论,证明好问则裕的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问说》第三段和《师说》第二段都采用对比论证,但两者的对比角度不同,前者单一,后者繁多。

D.《问说》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其宗旨在于恢复上古不耻下问的风尚,同时针砭时弊,颇具现实意义。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

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23-24年高一上学期·山东济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姬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城。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城流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庸保:帮工,伙计。庸,同。被雇用的人。家丈人:东家,主人。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6.(课内链接)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无               常:固定的

B.郯子之徒                 徒:同类的人

C.师不必于弟子           贤:才德优秀

D而不从师               惑:有疑惑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B.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C.社稷,指土神,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

2)宋子城流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23-24年高一上学期·山东青岛·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高祖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枭越首于洛阳,下诏:有收视者,辄捕之。栾布祠而哭之,吏捕以。上召布,布曰:方上之困于彭城,项王所以遂不能西者,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则楚破。且垓下之会,彭王,项氏不亡。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传之万世。今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具,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

太史公曰:魏豹、彭越虽故贱,然已席卷千里,南面称孤,喋血乘胜日有闻矣。怀畔逆之意,及败,不死而虏囚,身被刑戮,何哉?中材已上且羞其行,况王者乎!彼无异故,智略绝人,独患无身耳。得摄尺寸之柄,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辞云。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材料二:

韩信、英布、彭越皆以谋反诛夷。信高祖自将征陈豨之时,欲发兵袭吕后、太子。布见汉使验问,即发兵东取荆,西击楚,对高祖言欲为帝,其为反逆已明。唯越但以称病不亲诣邯郸之故,上即赦以为庶人,而吕后令人告越复谋反,遂及祸。三人之事,越独为冤。且扈辄劝越反,越不听,有司以越不诛辄为反形已具,然则贯高欲杀高祖,张敖不从,其事等耳,乃以为不知状,而敖得释,何也?乐说告信,贲赫告布,皆得封列侯。而梁太仆告越不论赏,岂非汉朝亦知其故耶?栾布为越大夫,使于齐而越死,还奏事越头下,上召骂布,欲烹之。布谓越反形未见,而帝以苛细诛之,上乃释布,拜为都尉。然则高祖于用刑,为有负于越矣,伤哉!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①彭越:西汉王朝开国功臣,被封为梁王,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扈辄:与后文的梁太仆都是梁王彭越的部属。贯高、张敖、乐说、贲赫等人都是汉臣。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当是之AB彭王C一顾D与楚E则汉破F与汉G则楚破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使……知道,与荀子《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的词义不同。

B.所以,表示原因,与韩愈《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

C.微,如果没有,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词义相同。

D.乘,乘着、趁着,与姚鼐《登泰山记》自京师乘风雪中的词义不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栾布认为高祖危难时,彭王尚助汉抗楚,如今安定,他想把爵位世代相传,不会谋反。

B.太史公认为彭越这类人谋略过人,只要能够保全性命,他们就有机会重新掌握权力。

C.洪迈认为,高祖开始不相信彭越会谋反,吕后让手下再次告发,高祖才确定彭越谋反。

D.材料二见解独到,议论精当,将洪迈《容斋随笔》精辟隽永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谓越反形未见,而帝以苛细诛之,上乃释布,拜为都尉。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

15.洪迈认为彭越蒙冤,依据有哪些?请分条概括。

23-24年高一上学期·山东淄博·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已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

(节选自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注]尸鸠:布谷鸟。刻意厉行:锻炼意志,砥砺德行。

1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既久B胸中之C言日益DE不能F自制G试出H而书之

1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骐骥,文中是骏马、良马之意,后词义发展变化,也可形容卓越的才能或杰出的人物。

B.之,在文中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与《赤壁赋》凌万顷之茫然中的用法相同。

C.《诗》,指《诗经》,与材料二提到的《论语》《孟子》都是四书的组成部分。

D.曩,文中是从前、过去之意,与《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中的意思相同。

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由于他们善于利用外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其实质指向学习本身。

B.荀子认为学习要重视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既强调了学习方法,也强调了学习态度。

C.苏洵二十五岁才懂得读书的重要。读书过程中,曾以古人自期,认为同列都不如自己。

D.两则材料都聚焦谈论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材料一认为学习比思考重要,材料二的观点恰好相反。

1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20.苏洵在研读《论语》《孟子》等著作时,其认知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请简要概括。

23-24年高一上学期·山东烟台·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学其术。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材料二: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降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益可忽乎哉!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2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超过三处。

简练以为A揣摩B读书C欲睡D引锥自刺E其股F血流至足

2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在本文中是忌讳的意思,与成语讳莫如深中的意义不同。

B.然,表转折,然而,与《登泰山记》中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意义不同。

C.谢,感谢,与《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色挠,长跪而谢曰意义不同。

D.子,动词,当儿子,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妻子邑人中的意义不同。

23.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初苏秦用连横说去游说秦惠王,说秦王贤能,秦国军事力量强大,只要运用好兵法和谋略定然能统一天下,可秦惠王却认为条件不成熟,婉拒了他。

B.苏秦游说秦惠王失败后,因花光了所有的财物,不得不回老家,此时的他,形容消瘦、面色憔悴,显得非常失意,亲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不搭理他。

C.苏秦从秦国回家后,潜心阅读《太公阴符》,揣摩成功,认为自己可以说服各国国君了,于是取道燕乌集阙,最终用连横说说服了赵王。

D.苏秦在前往楚国路过洛阳时,他的父母听说了,到郊外三十里的地方去迎接,妻子不敢正眼相看,嫂子亦因其位尊多金而谦恭,苏秦不禁感慨万分。

2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2)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25.太史公司马迁为什么要给苏秦列传?请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

23-24年高一上学期·山东潍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谥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乘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俗间儒士,不涉群书,经纬之外,义疏而已。吾初入邺,与博陵崔文彦交游,尝说《王粲集》中难郑玄《尚书》事,崔转为诸儒道之。始将发口,悬见排蹙,云:“文集只有诗、赋、铭、诔,岂当论经书事乎?且先儒之中,未闻有王粲也。”崔笑而退,不以《王粲集》示之。魏收之在议曹,与诸博士议宗庙事,引据《汉书》,博士笑曰:“未闻《汉书》得证经术。”收便忿怒,都不复言,取《韦玄成传》,掷之而起。博士一夜共披寻之,达明,乃来谢曰:“不谓玄成如此学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注]坎壈:困顿,不顺利。纬:纬书的简称,指神学附会儒家经典的书。义疏:解释经义的书。

2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然人A有坎壈BCD盛年E犹当F晚学G不可H自弃。

2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利,指敏锐,与蚓无爪牙之利的词义不同。

B.冠,古代的男子在二十岁时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C.面墙,面对墙而立,目无所见。比喻不学而见识浅薄。

D.竟,指竟然,与有志者,事竟成中的的词义不同。

2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和今人的学习动机、目的不同:古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为社会谋利益;今人是为了夸耀自己,为了升官进爵。

B.人在幼小时是最佳学习时机,需及早进行教育;一旦错失了最佳学习机会,到晚年即使加紧学习,也难以有所成。

C.崔文彦向儒生们讲《王粲集》中驳难郑玄所注《尚书》一事时,遭到儒生们的排斥,他对儒生的孤陋寡闻感到可笑。

D.魏收和博士们议论宗庙之事时引用《汉书》作论据,博士们并不认同,而当他们翻阅了《韦玄成传》,才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2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

30.本文对当今求学者有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23-24年高一上学期·山东济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刘开《问说》)

材料二: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礼记·学记》)

【注】刍荛(chú ráo):割草采薪。弘:广大。

3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宁使学[A]终不进[B]不欲虚[C]以下人[D]此为害[E]于心术者[F][G]而蹈之者[H]常十之八九。

3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以,指没有用来……,与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义相同。

B.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三代而下是说夏、商、周以后。

C是己而非人中的”“侣鱼虾而友麋鹿一句中的用法相同。

D.师心自用,意思是在学习、借鉴前人的基础上不拘泥于成法,不囿于陈规,能独出心裁,自成一格。

3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相辅而行的关系,委婉指出学必好问的重要意义。

B.对比古今之人的不同表现可以看出,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以提升自己修养和学业,堪为今人典范。

C.针对今人妒忌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轻视不如自己的、戏弄同等水平的怪现象,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法的严重危害。

D.因为人非圣贤,学无止境,所以问也一定无止境。唯有如此,才能杜绝像《师说》中所讲的圣益圣,愚益愚的畸形为学现象。

3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2)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

35.如何通过善问达到提高自己修养与学业的效果?试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23-24年高一上学期·山东枣庄·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

3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颇能A诱厉B后进C馆之者D十六七E虽晨炊F不给G怡然H不介意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一般指古代科举中考中进士,殿试多由皇帝在殿廷上亲自策问以定等次。

B元和十二年是用唐宪宗的年号纪年,《赤壁赋》中壬戌之秋是干支法纪年。

C.谈宴,与曹操《短歌行》中契阔谈讌谈讌的含义相同,指宾主欢饮畅谈。

D意为人物传记,与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意思相同。

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刻苦自励,擅写文章。他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考进士时把文章投送给公卿,受到郑余庆的称赞。

B.韩愈说话直率,直言获罪。他讲话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曾当面向皇帝陈述宫市的弊端,后被贬阳山做县令,移职江陵。

C.韩愈宽宏通达,善待好友。与孟郊、张籍友好,韩愈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后来他们考中进士,仕途上顺利。

D.韩愈很有史才,傲视权贵。他写了《进学解》自明心志,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多不理睬。

39.韩愈从中书舍人被贬为太子右庶子,原因是什么?

4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23-24年高一上学期·山东威海·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邢峦,字洪宾,少而好学,有文才干略,为高祖所知赏。兼员外散骑常侍,使于萧赜。还,拜通直郎,甚见遇,常参座席。高祖因行药至司空府南,见峦宅,遣使谓峦曰:“朝行药至此,见卿宅乃住,东望德馆,情有依然。”峦对曰:“陛下移构中京方建无穷之业臣意在与魏升降宁容不务永年之宅。”高祖谓仆射李冲曰:“峦之此言,其意不小。”有司奏策秀孝,诏曰:“秀孝殊问,经权异策,邢峦才清,可令策秀。”世宗初,峦奏曰:“臣闻昔者明王以德治天下,莫不重粟帛、轻金宝。先皇深观古今,去诸奢侈。服御尚质,不贵雕镂;所珍在素,不务奇绮。训朝廷以节俭,示百姓以忧务,日夜孜孜,小大必慎。逮景明之初,承升平之业,四疆清晏,远迩来同。虽加以节约,犹岁损万计,珍货常有余,国用总不足。若不裁其分限,恐无以支岁。自今非为要须者,请皆不受。”世宗从之。诏加峦使持节、都督征汉中诸军事,进退征摄,得以便宜从事。峦至汉中,萧衍巴西太守庞景民恃远不降,峦遣巴州刺史严玄思往攻之,斩景民,巴西悉平。后开地定民,东西七百,南北千里,获郡十四,遂逼涪城。峦上表请乘胜取蜀,曰:“扬州、成都相去万里,陆途既绝,唯资水路。萧衍兄子渊藻,去年四月十三日发扬州,今岁四月四日至蜀。水军西上,非周年不达,外无军援,一可图也。益州顷经刘季连反叛,邓元起攻围,资储散尽,仓库空竭,兼民人丧胆,无复固守之意,二可图也。萧渊藻是裙屐少年,未洽治务,及至益州,便戮邓元起,临戎斩将,则是驾驭失方,三可图也。臣闻乘机而动,武之善经。未有舍干戚而康时,不征伐而混一。伏惟陛下,纂武文之业,当必世之期;跨中州之饶,兼甲兵之盛;清荡四海,在于今矣。若朝廷志保民,未欲经略,臣之在此,便为无事,乞归侍养,微展乌鸟”世宗不从,遂不定蜀。

(选自《魏书·列传第五十三》,有删减)

[]①行药:古代养生者服养生药后散步以散发药性。经权:经,常道;权,权宜的办法。

4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移构A中京B方建C无穷之业DE意在与魏F升降G宁容不务H永年之宅。

4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有恩顾之意。与《京口北固亭怀古》赢得仓皇北顾意思不同。

B.秀孝,秀才与孝廉的并称。隋唐前荐举人才的两种科目,被举荐者须才德优秀。

C.存,文中为怀有之意,与《短歌行》枉用相存的意思相同。

D.乌鸟,指乌鸦,传说乌鸦长成之后衔食反哺其母,后来喻指侍奉尊亲的孝心。

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邢峦年轻时喜欢学习,有文才和治事谋略,受到魏高祖的赏识及优待,后来经常在皇帝身边作陪。

B.邢峦以先皇等历代明君重粮帛、轻珠宝的旧事,劝谏世宗禁奢靡、重德行,世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C.邢峦被加授使持节,对军队进退、兵员征发等可见机行事,派遣严玄思平定巴西并让他开地安民。

D.邢峦认为现在世宗继承大业,遇到统治四海的机会,且土地富饶、军队强大,是时候成就大业了。

4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乘机而动,武之善经。未有舍干戚而康时,不征伐而混一。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45.邢峦认为应乘胜取蜀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3-24年高一上学期·山东临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姚鼐《游灵岩记》)

46.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聂君指岩之北ABC以东DE一岭F则入于琨瑞G之山

4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皇帝年号。年号作为中国古代皇帝名号多用以纪年,后文政和也是年号。

B.居,安置、存放。其意义与《登泰山记》中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中的不同。

C.乃,于是。其意义与用法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中的相同。

D.姚鼐,清代散文桐城派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4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灵岩是泰山北面的一座巨岩。作者是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前来游览,与作者登泰山的时间相隔一年有余。

B.本文对灵岩的描写从状貌、高度到周边环境细致入微,并重点写了灵岩上的佛龛、佛像以及登灵岩后所见之景。

C.姚鼐本来邀约朱子颍一起游灵岩,但因朱子颍公务缠身未能同行,于是由聂剑光陪同作者一起前往游览了灵岩。

D.姚鼐此次游灵岩,没来得及游览更加幽邃的琨瑞山,于是写信给朱子颍,就畅游泰山四周的路线给他提了建议。

4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游灵岩记》姚鼐)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姚鼐)

50.考据,即考证,指对相关问题根据资料或史实来证实、说明。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作重考据,这一特点在本文有何体现?请简要概括。

23-24年高一上学期·山东德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州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熏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之,使歌以祀公。

(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材料二:

窃以天下事,难于改为。自昔五代之余,文教衰落,风俗靡靡,日以涂地。圣上慨然太息,思有以澄其源,疏其流,明诏天下,晓谕厥旨。于是招来雄俊魁伟、敦厚朴直之士,罢去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将以追两汉之余,而渐复三代之故。士大夫不深明天子之心用意过当求深者或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余风未,薪弊复作。大者镂之金石,以传久远;小者转相模写,号称古文。纷纷肆行,莫之或禁。盖唐之古文,自韩愈始。其后学韩而不至者为皇甫湜,学皇甫湜而不至者为孙樵。自樵以降,无足观矣。

(节选自苏轼《谢欧阳内翰书》)

【注】韩文公,韩愈。

5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士大夫不深A明天子之心B用意C过当D求深者或至E于迂F务奇者怪僻G而不可读。

5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对,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的用法相同。

B.遗,给予,赠送,与小学而大遗中的意义不同。

C.之,结构助词,与蚓无爪牙之利用法相同。

D.殄,尽,绝,与成语暴殄天物中的意义相同。

5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潮州任上注重教育,使潮州百姓专心于学问研究和品行修养,受到朝廷的褒扬。

B.韩文公庙先在刺史公堂后,百姓出人不便,后在城南新建,足见潮州百姓对韩愈的敬奉。

C.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取得巨大成就,但其后继者皇甫湿﹑孙樵等都没能达到他的高度。

D.两则材料分别赞颂了韩愈在潮州的政绩和文学上的贡献,体现了苏轼对他的景仰之情。

54.材料一最后一段水之在地中的比喻有何用意?

5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23-24年高一上学期·山东聊城·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牟尼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塔开则岁丰人泰。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然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乃贬为潮州刺史。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怀。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5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对应的标号写到答题卡上。

凤翔法门寺A有护国真身塔B塔内C有释迦牟尼佛D指骨一节E三十年F一开塔G开则岁丰人泰。

5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惑,指有疑难问题,与惑而不从师中的,词义用法相同。

B.古文,指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与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古文,含义相同。

C.第,科举考试的等级,文中指进士科第,词义和门第”“次第都不相同。

D.谥,谥号,韩愈的谥号为,是对韩愈的高度褒善,后世常常称他作韩文公

5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以此倡导从师学习。

B.韩愈虽然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但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智慧不及士大夫之族。这种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

C.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他曾言辞激烈地反对王公士庶过分地追随佛教,因此触怒皇帝,直接被贬到江陵任掾曹。

D.韩愈待人不因自己荣辱沉浮而态度有别。他年轻时与孟郊、张籍交好;在仕途通达时,仍跟往昔一样与他们交谈宴饮,论文作诗。

5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韩愈上忤尊听,然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

60.柳宗元说: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结合材料二概括能体现韩愈不顾流俗品格的具体事例。

23-24年高一上学期·山东滨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救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6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纵不能增AB德行C敦厉D风俗E犹为F一艺GH以自资。

6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兼词,相当于于此,与下文蛟龙生焉”“圣心备焉中的用法相同。

B.爪牙,指动物的爪脚和牙齿,也比喻卫士、武臣,现在常用来喻指坏人的党羽。

C.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D.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与《师说》中六艺相同。

6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巧妙设喻,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两两对举,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B.材料二以古之圣人今之众人作对比,肯定地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

C.材料二用久矣表达了作者对师道现状非常痛心,惑矣则表达了对耻于从师行为的批判。

D.材料三指出读书是广交朋友、见多识广的重要方法,只是很多人耽于空想,没有落实到行动中。

6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65.三段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但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概括。

23-24年高一上学期·山东菏泽·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胡安定公瑗,字翼之,隋唐以来仕进尚文辞而遗经业,苟趋利禄,其教学者必以明体达用为本。初与孙明复、石守道同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中不复展读。及为苏、湖二州教授,严条约,以身先之。虽大暑,必公服终日以见诸生,严师弟子之礼。解经至有要义,恳恳为诸生言其所以治己而后治乎人者。学徒千数,日月刮劘。文章皆传经义,必以理胜,信其师说,敦尚行实。

其在湖州学,置经义斋、治事斋。经义斋者,择疏通有器局者居之:治事斋者,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治民、治兵、水利书数之类。其在太学亦然。其子弟散在四方,随其人贤愚,皆循循雅饬;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知为先生弟子。

明道、景祐间与孙明复、石守道三人以师道自任,而先生之徒独盛。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庆历间,建太学于京师,有司下湖州学,取先生学法,行之太学。皇祐、至和间,以先生判国子监,执经座下生徒千余人。每讲罢,或引当世之事以明之。

(节选自《言行龟鉴·学问门》,有删节)

材料二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节选自《师说》)

6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标号填到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一坐A十年不归B得家书见C上有平安D二字E即投之涧中F不复展读。

6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患,指……为患,与《劝学》非能水也中的用法相同。

B.为,指写作,与《琵琶行并序》因为长句中的词义相同。

C.固,指本来,与《赤壁赋》固一世之雄也中的词义相同。

D.师,指学习,与《登泰山记》明烛天南中的用法相同。

6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瑗对待学生既能言传身教又能严格教导,讲解经书能够抓住要点,写文章能够以理取胜。

B.胡瑗的学生,无论贤能还是愚笨,都能守规矩,恭敬严谨,他们的言谈举止都有胡瑗的风范。

C.庆历年间,朝廷派官员到湖州学习胡瑗的教学方法,并在国子监加以推行,培养了很多学生。

D.韩愈认为疑惑是人们难以避免的,领会道理的时间不分先后,因此选择老师应不限于年龄大小。

6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大暑,必公服终日以见诸生,严师弟子之礼。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0.材料一中,胡瑗在教学中的哪些做法值得学习与推广?

23-24年高一上学期·山东菏泽一中·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其墓曰: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从轼官于风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泉,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节选自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文本二: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历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于多士。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自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7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见善A称之如恐B不及C见不善D斥之如恐E不尽F见义G勇于敢为H而不顾其害

7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铭,一种文体。文中指墓志铭,用来叙述死者生平以表达颂扬追思之情。

B姑,旧时可指妻称夫的母亲,后来又指父亲或者丈夫的姐妹。文中指前者。

C太学,在西周时已经有这个词,在汉代成为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宋朝时仍为最高学府。

D冠,文中指男子十八岁举行成人礼以表示成年,与《论语》中冠者五六人意义相同。

7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选取妻子王弗在世时的几则生活小事,突出了她贤敏睿智的性格特点。

B材料一中作者于记事中寄托情思,感情深挚,呜呼哀哉表达了失去爱妻的悲痛之情。

C材料二叙写苏轼被赦北归,饱受奔波之苦,因病去世。表达了作者对兄长去世的痛惜之情。

D材料二中欧阳修看了苏轼的《论刑赏》之后,又惊又喜,当即在众多士子中取他为第一。

7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75苏轼用敏而静来形容王弗,材料一第三段还有哪些信息能体现王弗的这种特点?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D 2A    3C    4B    5.(1()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与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询问,以有助于相互研究。)(2)圣人所不了解的,不一定不被愚人了解。( 圣明的人不知道的,不一定不被愚蠢的人知道。)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及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比自己才德优秀的人。/老师不一定超过弟子。

B.正确。句意:是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金属制成的刀剑靠近磨刀石就变得锋利。

C.正确。句意:勤勉地只是急于提升修养。/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

D.错误。几:动词,接近。/几:几乎,差不多。句意:学习不能接近古人的原因。/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与《劝学》中的君子意义不同错误。两句话中的君子都是德才兼备之人,意思相同。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学习有未贯通的,勉强认为(自己)理解;道理有不稳妥的,胡乱地凭主观猜测。

未达作动词的宾语,学有未达主谓宾结构完整,故排除BD

理有未安学有未达句式结构一致,故排除A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证明好问则裕的论点错误。好问则裕本身就是一个理论论据,第二段引用儒家经典中的话就有道而正”“好问则裕等,来证明的必要。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等于己,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己等,同自己水平相等;切磋,相互商量研究。

2所不知,所字结构,所不了解的;……表被动。

参考译文:

德才兼备的人学习必定爱好询问。“问”与“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无法发现疑问,不“问”就无法扩大见识;喜爱学习却不勤于询问,不是真能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但有时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有时不了解那些细节,舍弃了问,还能怎么解决呢?

比自己才德优秀的人,向他询问,以便破除那些疑问,是所说的“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不如自己的人,向他询问,以便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是所说的“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凭借着高才能的身份向低才能的人询问,凭借着道德高知识多的身份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询问)。与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询问,以便有助于相互研究,是所说的“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并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过吗?“喜爱问,就丰富。”孟子说“找回自己走失的本心”,并称它为“学问之道”(学习和询问的方法),学习然后紧跟着询问。子思说“重视品德修养”,然后归结到“追求询问学习”,“问”暂且被放在“学”的前面了。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向人询问,不挑选人向人询问,追求那些对自身有益的罢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采纳它;樵夫的闲言碎语,古圣先王问询它。舜帝凭借天子的身份却向平民询问,凭借大智的身份去注意到浅近的意见,不是随意假装谦虚,是真诚地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习而没有询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勉励为善、改正过错就不错了,那种拿道义问题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急于提升修养,并没见到很多那种情况,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却认为别人不对,是世俗人的共同弊端。学习有未贯通的,勉强认为(自己)理解;道理有不稳妥的,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那么终生几乎没有可询问的事了。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询问的人了。他人不值得佩服了,事情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还是小错误;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是对自己的内心修养有危害的大错误,而犯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有十分之八九。唉!学习不能接近古人(的原因),不是这个缘故吗?

聪明的人思考一千次,一定会有一次错误。圣明的人不知道的,不一定不被愚蠢的人知道;愚蠢的人能做到的,圣明的人不一定能做到。道理不单独存在,学习也没有止境,既然这样那么,询问可以少吗?《周礼》记载,朝堂外询问一众平民,国家的大事尚且询问到普通百姓。所以身份尊贵的人可以询问身份低贱的人,德才优秀的人可以询问才德欠缺的人,年老的人可以问年幼的人,只不过是为了成就自己的道德学问罢了。

汇编不易

需要本篇文言文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8 元获取

九份高一期末汇编全套40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三一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三一模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三一模古诗阅读汇编

全套汇编40元

九份高一期末汇编全套40
八份高二期末汇编全套40

八份高三期末汇编全套40

全套8份一模汇编40元

需要汇编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获取

彦师语文课堂
能讲解考场答题技巧,也补充忽视的好玩的好笑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