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各市高三一模二模三模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文摘   2024-11-16 00:01   北京  
江苏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高三一模二模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高三一模二模三模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

一、现代文阅读

202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岭看山

王鼎钧

书上说,渭河以南的山,凡是大山,都叫秦岭,所以秦岭不是一座山,是一大片山地。这片山地有多大?它的北面是渭河,南面是汉水,渭河在陕西境内造成一片沃野,古称八百里秦川,秦岭山地从东到西,大约就是这么宽。南北纵贯秦岭的道路叫子午线,书上说,这条路有六百六十华里,秦岭山地从南到北,大约就是这么长。

穿过秦岭山地,除了栈道以外,有三条山路可走,我们走的这一条是:安康、镇安、柞水、西安。

从安康旧城出北门,渡汉水,向漫天嵯岈的秦岭山地进发,蓦然忆起“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高高低低的山,一层一层的山。行人沿着斜斜的石径往上爬,转一个弯又一个弯,路似羊肠,人好像一直往山里钻,又怎么也钻不出它的包围。因为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后来对杨万里的一首诗过目成诵:“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在镇安住宿的那一夜,中秋刚刚过去,月亮反而更团圆皎洁。坐在山村的小院里,暮色中四围皆黑,我们先看见光,后看见山,最后看见月,想起《创世记》,先有光,后有日月。月光下看重重叠叠山,世界如同废墟,人和月的关系反而亲切,忘了月球也是废墟。同行的人说这天气是饮酒的天气,我陪他们喝了几杯,恍惚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文明毁灭,唯我幸存。又以为自己是李太白,笑傲江湖,五岳看山不辞远。

过镇安县城,入山渐深。秋山云气疏薄,山景明净,山不知名,各有面目神态:有的如老伴互相搀扶,有的如守门犬作势拒人,有的如谗臣暗暗窥伺古今,找机会中伤无辜。山溪湍急,过了一条又一条,好像大自然在慌张逃走,而文明在后面紧紧追赶。记得经过柞水,山势更高,山成群成簇,也有主有从,好像一个大领袖统率许多小领袖,好像许多小天才追随一位大天才。一座山走到尽头,就像一个艺术流派已经确立,下一座山再给你新的惊奇。

我起初对山很厌烦,后来生了欢喜心,自然风景是没有成规也没有成见的,看得多了,喜欢那千般颜色,万种姿态。“山形步步移”,走短短一段路,大片山景全新全换。山有生命,山是活的灵,拔地而起。“泉使山静”没看到,“石使山雄,云使山活,树使山葱”看到了。“泰山如坐,嵩山如卧,华山如立”,泰山嵩山没到过,如坐如立的山全在秦岭过眼。

雨后乍晴,云特别漂亮,“云拥山动”,“青山断处借云连”,都看到了。登上高处,太阳显现,走到低处,太阳隐没,山色日色变幻不定,日光常挤进两峰之间的空隙处,胳臂伸得很长很长,指指点点,无非“石破苍藤绾,崖倾老树撑”。夕阳西下时,山路昏黑,峰顶金光辉煌,令人想低头膜拜。这般感受,也不知前代诗人可曾有过。

山峰罗列,看山如看画,一条又一条皴纹清清楚楚,加上阳光扫描,细小处又有许多勾勒烘托,种种线条可爱到极点。山不过是一些美好的皱折,这是国画老师刘孟卿教给我的观念,他是山东莱阳人,穿长衫,留长须。我未能学会描画任何东西,但是得到一双看山的眼睛。他无条件肯定每个学生作画的能力,他说没有不会画“画儿”的人,伏羲氏一画开天也是“画儿”。

秦岭绵延几百里,没留空白。那些形容不尽的面目,天造地设,极尽变化。所谓美,大概是需要载体的罢,所以开天辟地,留下山川,预设了多少承托,层层叠叠,半藏半露,留下美以待画家诗人。

我开始明白,画家为什么画一个人,一动不动地坐在船上,看那一动不动的山,不改变也不分离。读旧诗沾惹上身的士子习气弥漫开来,假如可能,我幻想把祖国的名山像摆在画廊里那样一一观看,我愿意化身千千百百,一动不动留在山前。

这条路上最高的那座山叫太白,它附近有首阳山,伯夷叔齐宁愿饿死的地方;有终南山,名士等待朝廷起用的地方。我们这批左奔右突的初生之犊,在两者之间经过,若有山神来问今生愿意住在哪座山里,真不知怎样回答才好。

登上峰顶,有一片平地,没长树也没长草,居然有座庙。高山比较接近太阳,反而比平地冷,高寒最处,四顾无路,不知道自己怎么能来到这里。天空大了几圈,下望群山罗列在云中,一望无尽,云无尽山也无尽,看山尖把云海戳破,冒出头来,想象海上仙山。我并不指望遇见神仙,只盼出来个和尚,可是没有。

下了这座山,地势平坦多了。有一段路简直是深谷,抬头不见天日,脚下铺满一代一代枯叶,艰难如在沙漠上行走。从一个很大的岩石拱门下穿过,相信是谷口。出谷后路渐平坦,渐渐看见古道瘦马,心中一喜。看见瓦房黄犬,看见举世闻名的窑洞,没多远,就是西安城南的王曲了。

我常常为秦岭抱不平。徐霞客华山归来,下汉口,秦岭擦身而过,他没正眼瞧一下,傲慢势利。韩文公看秦岭,居然说脖子看酸了,什么话。寒山越秦岭,走襄阳,秦岭不提一字,糊涂。

(选自《白纸的传奇》,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先后提到两个古称,用八百里秦川交待了秦岭的东西宽度,用子午线说明了秦岭的南北跨度之大。

B.因为对杨万里的诗句过目成诵,所以一走进漫天嵯峨的秦岭山地,当年的经验便复活了,作者蓦然忆起了这首诗。

C.作者登秦岭的时候,自然地联想到了泰山如坐,嵩山如卧,然而泰山嵩山他还没到过,这是让他至今抱憾的事。

D.秦岭道中多是高山深谷,人烟稀少,出谷后作者看到瘦马、黄犬、窑洞,才感受到人生活的气息,内心之苦得以抚慰。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行踪为顺序,有机穿插了秦岭的人文历史和途中的体验感受,行文灵活自如。

B.第五段运用了守门犬”“谗臣等一组比喻,描写出山势险恶,正如当时的世情险恶。

C.峰顶的描写,简淡平实,略带几分童趣,流露出作者登上峰顶后的新鲜感和成就感。

D.结尾看似批评徐霞客等人,实则用调侃的口吻充分肯定秦岭的价值,难掩喜爱之情。

3.文中的秦岭具有哪几重特征?请简要概括。

4.这篇散文弥漫着作者的士子习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江苏淮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司马迁发愤

郭沫若

那是汉武帝天汉四年的正月。有一天司马迁正在书房里席地而坐,埋着头写着他的《史记》的最后一篇《自叙传》的时候,他的外孙杨恽,一个十三四岁的童子,进来匐着向他报告:

任少卿先生来了。

司马迁把头抬了起来,脸色寡白而微胖,很像中年妇人,他回答了一句:你把他引进来罢。连声音也和妇人的相仿佛。

在司马迁把书案上的稿件略加整理着的时候,杨恽引了一位中等身材的胖子来,有几根稀疏的胡须在嘴边画成八字,肚子挺得很高。这胖子便是做着益州刺史的任少卿了。当时的地方官每年正月要进京朝见一次,他是才从四川来到长安的。

司马迁立起身来迎接着他,两人拱手对揖。

少卿你几时进京的?

刚到,还没息脚就跑来看你。你的胡子呢,子长?

胡子吗?唉……司马迁含糊着没有回答出下文来。

我记得你要长我两岁的,我今年三十七,你不是三十九岁吗?

是啦。

但你看来却只有三十岁的光景啦。你从前是一位有长胡子的瘦子,如今你长得这样白皙而肥胖起来了,你大约是应着心广体胖的那句古话啦。你们过着宫廷生活的人真好。你的声音也变了。子长,宫里的姑娘们一定是很欢迎的罢?吓吓。

一见面便一味唠叨着的这位任少卿,全没有想到他说的话,句句都打中了司马迁的伤痕,司马迁对于这位本来不大喜欢的官气十足的朋友,增加了新的厌恨。

你请坐罢,坐下之后再慢慢讲啦。

原来司马迁在天汉二年的夏天,他在三十七岁的时候,因为李陵的老母为李陵的兵败失援投降了匈奴要遭诛戮,他不免在汉武帝面前多说了几句话,说李陵的投降怕是策略的投降,因此便触犯了皇帝的怒气,连把他也投在了天牢里。在牢里关了半年,在第二年的正月,终于受了宫刑。

但在那年的三月,汉武帝要到泰山去封禅,需要有长于文笔的人做自己的宣传工具,受了宫刑的司马迁却特别被皇帝看中了,便被超拔了起来,拜为中书令,就是皇帝御用的秘书长。这在当时是领赞尚书,出入奏事,秩千石的很荣耀的职分。汉武帝对于刑余之人的这样重视,不用说是看上了司马迁的文才,然而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是——司马迁已经受宫刑了。皇帝的周围是有很多妃嫔的,假如要选用有文才而又完整的人,那岂不是自寻烦恼吗?

司马迁就这样因受了宫刑而得到了大官。在他下了狱而受刑的当时深怕受了连累,就像忌避瘟病一样把他一家人也忌避了起来的一些亲戚故旧,等他一得了大官,都跑来加倍地巴结起来。他们都说司马迁是塞翁之马;甚至于有好几个中年的朋友想自己也有这塞翁之马的福分,要司马迁向皇帝介绍,用他们做部下。

司马迁的感触却和寻常不同。得官的重大原因是由于受宫刑已使他感觉着双重的侮辱。那些反掌炎凉的亲戚故旧的态度又使他愤慨着不可救药的人性的卑鄙。这些侮辱,这些愤慨,他是很想努力把它们忘记的,然而总有些东西要时常向他把它们提起来。

任少卿一和司马迁对坐着,又好像突然想起了一样,向司马迁叩了一个头。

我还忘记了啦,我们的中书令大人,我们的天官冢宰,我诚心诚意地向你恭贺。

这又是射中了伤痕的一箭。

老兄的荣升,真是我们交游辈的光宠啦。去年正月我进京的时候,老兄还受着委屈,我们无从见面。仅仅相隔一年,老兄竟成了天上人了。

司马迁的愤慨这时候又被任少卿激发了起来。去年少卿进京的时候自己在狱里,诚然没有缘分见面,然而家中的儿女是没有得到他的照顾的。

少卿,司马迁说着,你假如和我还有点友谊,希望你莫提起那以往的事情。我受了宫刑便做了中书令,你以为我是受着皇上的知遇吗?哼,真是自古以来所未曾有的知遇啦!我受了皇上的知遇,是因为我受了宫刑,你明白吗?

少卿听着司马迁的这般愤愤的语句,他惊愕了起来。连忙摇着头说:老兄,老兄,我看,你,你这样的话……唉,‘君子无易犹言,耳属于垣’啦!

哼哼,司马迁笑着说,少卿,你用不着那样害怕。我这两年来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我随时都可以死,只是我有一件挂心的事,便是我所写的这一部《史记》。这部书我费了十年的功夫来写,但在未下狱之前的几年间我是写得很懒散的,在下狱之后我在一年半的期间便把全部整理了出来,我如今连最后一篇的《自叙传》都已写了一半了。

我这部书寓《春秋》的褒贬之意,而比《春秋》详明。我这是永远不朽的书。有权势的人能够在我的肉体上施以腐刑,他不能够腐化我的精神上的产品。我要和有权势的人对抗,看我们的生命哪个更长,我们的权威哪个更大,我们对于天下后世的人哪个更有功德。有些趋炎附势的糊涂蛋在藐视我们做文学的人,我要把我们做文学者的权威提示出来给他们看。我的全部的生命,全部的心血,都凝集在了这儿。这儿是自有中国以来的政教礼乐,学术道义的结晶。我的肉体随时可以死,随时可以被人寸断,但我敢相信我的生命是永远不死的。地上的权势,我笑杀它。哼哼,我笑杀它。

是,是,是。少卿被司马迁的气焰压倒了,连连地点着头,但在那头的上下动中分明有些左右动。

1936年4月26日(有删改)

注:①君子不能轻发言,有人耳朵贴墙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少卿嘴上说司马迁是交游辈的光宠,但他一再揭司马迁的伤疤,可见并不是真心诚意来恭贺,只是为了巴结他。

B.司马迁认为《史记》是永远不朽的书”“自有中国以来的政教礼乐,学术道义的结晶,表现了他的自大与狂妄。

C.司马迁说自己被任命为中书令是自古以来所未曾有的知遇,看似对皇上充满感激,其实满怀愤慨不平之情。

D.小说称赞司马迁受屈辱而发愤著述《史记》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古人身上铸人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人格追求。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语言、动作等手法刻画任少卿,将一个自私自利、见风使舵、小心谨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B.全文采用对话的叙事方式推动情节发展,在张弛有度的叙述中展现了司马迁和任少卿两个不同的人物。

C.任少卿连连地点着头,但在那头的上下动中分明有些左右动,通过细节描写,暗示了他的不赞同。

D.小说开头由司马迁写《史记》的最后一篇《自叙传》开始,以介绍《史记》收束,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7.小说对司马迁的形象刻画得非常传神,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8.小说插叙了司马迁受宫刑和被超拔为中书令的原因,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2024·江苏南京·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镜台

耿龙祥

我们厂里的墙报,是党委书记起的名字,叫做“明镜台”。

去年春节前几天,我们几个过去打过游击的老干部接受一项任务,每人要为“明镜台”写一篇文稿,总题目叫做《想当年》。

当年的经历虽然丰富,有些经历因为日子隔的久了,生活变化太大,印象也都淡薄了;有一些虽然记得比较清楚,情节又太复杂,很不容易写。只有“妈妈”送我出大别山的一幕情景还比较好写,我就决定写它。

这里所说的“妈妈”,其实是与我素不相识的穷苦老大娘,我受了伤,部队把我安插在她的家里。按当年的说法,叫做“打埋伏”。我在她家里住了三个月,她把我当作亲生的儿子看待。我伤口一好,她送我出山归队,以后就再没见过。事隔十年了。我用了三个晚上的时间,才大体写成。结尾一段是这样:

“下大雪,刮北风。一路上,妈妈总让我走南边。她用自己的身体,替我遮着风雪。到了小河边,一只小船在等着我。妈妈把我紧紧抱住,从怀里掏出三个窝窝头,塞进我的口袋。她流着眼泪对我说:“希望你……”

妈妈希望我怎么样呢?她当时仿佛说了很多话,可是我再也记不起来了。要用两三句话传达出那大意来,更是困难。我的写作的“灵感”,不知到哪里去了。

墙报星期一就要出报,星期天我还在盘算这最后两句话。正好也是个大雪天。我约定墙报干事三点钟来看稿。吃过中饭,我关起门,坐在我自己房里的沙发椅上,苦苦地深思起来。我的妻坐在我身边,替我们刚满周岁的宝宝打着第四件毛衣。

保姆刘雁红,抱着宝宝,在我们身后来回走动。

我们这个小宝宝,有一副怪脾气,睡觉非要保姆抱着,不停地走动;不停地走动还不算,还非要不断地唱着什么。要是不抱,不走,不唱,他就哭。一哭就能憋得大半天换不过气来,幸好这位保姆是农村来的,身强力壮,最能劳动,最有耐性,又有一个和软的喉咙,又会随口编出歌来。

她走着,唱着:

北风阵阵紧,白雪满天飞,

阿姨怀中暖,宝宝睡觉喽。

她的歌声使人想到当年妈妈送我到小河边的情形。刚刚想出点眉目,她忽然停住了,对我的妻说:“唐同志,请你抱一小会。阿早去拿牛奶,到这晚还不回来,我去迎迎她。”妻说:“你等一等,我把这针打起来。”

阿早,是刘雁红六岁的小女儿,也跟她住在我们家里。住在这个城市里真别扭,牛奶厂不管送牛奶。因此我们每天要打发阿早去给宝宝取牛奶——来回有二里路。我曾感觉到这样不大好。妻却说:“她在乡下也要做事的。多给她们两块钱就是了。”可是在这大风大雪的天气,让她出去跑路,而且是泥泞的路,实在有点不对。所以这时我说:“把宝宝给我,你迎她去。”妻说:“你快点写你的吧。等会儿还要上街给宝宝买热水袋呢。”说着她向刘雁红瞪瞪眼。刘雁红也说:“你写吧,你的工作要紧。她不要紧的。”她继续走着,继续唱着:

北风吹倒树,白雪盖大路,

阿姨望阿早,宝宝睡得好。

我看看手表,已经两点了。

妈妈说了些什么希望?将才想出的眉目,又紊乱了。房里的煤炉呼呼地响,房外寒风也呼呼地响。雪花纷纷飘落在窗玻璃的外面,化成水珠,向下淌去。不知过多少时候,保姆又停住了脚步和歌声,对妻说:“唐同志,请你抱一小会。阿早还不回来,我实在不放心。她只穿一件小棉袄。”妻说:“你等一等,还有几针,打起来,宝宝明早要换。”

刘雁红叹了一口气,继续走着,唱着:北风绞白雪,白雪结成冰,阿姨心发冷,宝宝睡的稳。

也不知因为煤炉里的火太大,还是因为心里烦恼,我感到热,热得浑身发毛,就把大衣和呢制服全脱掉了,单穿着毛线衣,还要不时摇晃着两条膀子,像拉钻一样。“阿早还不回来。”雁红这句话使我很不舒服。当年风雪中老母亲,和现在风雪中的小女孩,两个形象老是在我脑子里纠缠在一起。刘雁红第三次停下来,对妻说:“唐同志,就请你抱一小会。阿早走了三个钟头了。”妻也不耐烦地说:“叫你等一等等一等的,就剩这几针。你吵得妨碍他的写作。”

刘雁红更长地叹一口气,继续走着,唱着。可是她已经编不出歌词,只是哼着:“宝宝睡觉喽,宝宝睡觉喽。”

约定完稿的时间已经过了三刻。我拿笔在纸上乱画,画了好多个老母亲的模样,也画了好多个小女孩的模样。幸好墙报干事还没来。我想,也许不要我这篇了吧。那正好。我为什么非到“明镜台”上去露露脸面呢?

可是,就在这时,门把手咔的一响,忽地冲进一个大汉,正是墙报干事——“明镜台”主编人。只见他从头发到棉鞋全部结上了一层冰冻,全身直抖,话也说不清楚,只叫:“烤火,烤火……阿得得得……”我以为厂里失火了,钢笔一丢,就想往厂里跑。只听他又说:“一个小姑娘,掉,掉,掉下河沟……”我全身颤动了一下,只听宝宝也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仿佛也受了惊吓似的。妻连忙问道:“淹死了吗?在哪儿?”墙报干事跑到煤炉前,又喘又抖,哆哆嗦嗦地说:“没有。在工厂……医院。”

这时我才看见,刘雁红脸色铁青,颤抖得比墙报干事还要厉害。她把宝宝塞在妻怀里,替他把包被裹紧了,一声不响地冲出门去。

妻一面哄着宝宝,一面向干事说:“那小姑娘手里拿没拿奶瓶?这要真是阿早,我们宝宝明早上吃什么呢?”

……

等到墙报干事的衣服烘干,刘雁红抱着脸色苍白的阿早回来了,天时早已断黑。我再也想不下去了。拿起钢笔,在“希望你”下面加了几个虚点,另起一行写道:“妈妈的希望,我一点也记不起了。但是,我是绝对不应忘记的,我心里很难受,很难受……”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的身份是打过游击的老干部,面对写文稿这样的任务有些力不从心,虽然当年的斗争经历丰富,但难以用文笔表达。

B.保姆刘雁红抱着宝宝不停地唱歌,自编的歌词却能朗朗上口,相似中又有不同,体现出人物由轻松到焦虑的心理变化。

C.听到墙报干事带来的消息,屋里三人、妻子、保姆都表现得极其惊慌,表达了对遇险小姑娘的担心和牵挂。

D.文中刚满周岁的宝宝有着幸福优裕的童年,而年仅六岁的阿早却早早背上了生活的重负,这启发读者思考命运的不公。

10.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主要情节发生在大雪天,作者用雪天的冷和屋内的暖形成对比,也为下文雪天阿早要去给宝宝取牛奶做铺垫。

B.宝宝有怪脾气,爱哭,引出了下文保姆要不停地抱着哄这一情节,之后作者还借宝宝哇的大哭声烘托了紧张的气氛。

C.保姆与妻子对话的情节重复出现,这种手法凸显了人物之间的冲突,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也有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

D.小说以的视角讲述故事,使得部分情节隐而不显,如阿早掉下河沟、墙报干事下水救人等,给读者留下回味空间。

11明镜台出自唐代神秀禅师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它在文中有多重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12.小说中多次将回忆与现实相互映衬,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024·江苏南京附中·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

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你这么办。父亲说。什么?”“你认识卡秋莎吗?”“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

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你为什么不去?”“他们会打你的。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

13.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警察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并且对着人民开枪,杀死了人,被人民群众俘获。

B.儿子的出现,使事态发生变化,不仅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且也使得愤怒的群众生发悲悯情怀。

C同一个神灵是指亲情与爱、同情和怜悯,也正是孩子对父亲的爱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

D脸色越发阴沉了表现了警察对儿子的担心,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

1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的情景,表现了人们亢奋的情绪和内心的愤怒仇恨之情,为下文警察的出场作铺垫。

B.小说一开头就将读者置身于紧张的氛围中,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等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形象。

D.从警察起初的执拗到最后的落泪,从百姓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宽容谅解,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凸显了人性的力量。

15.小说中的警察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16孩子是本文的关键人物,他的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暴水桥头  

谈歌

徐水城西有一暴水河,沿河二十余里,只上游有一桥,桥面极窄,只走一辆车马,常有人失足落水,弄得行人惊惊险险。

几任县太爷都筹划过建桥,只是短缺银子。

徐水乐仁药堂的老板方树林,也曾动议募捐,并自认五百大洋。告白贴出十几日,共捐得了十几块大洋,还有人讥讽:沽名钓誉,若真心造桥,你自家出资便是。他便冷了心,大醉一场,再不提造桥。这一切,虞世明皆看在眼里。

虞世明十几岁便担菜渡河售卖。经人介绍,承包乐仁药堂的蔬菜供应。小世明眉清目秀,干完活,常在药堂痴痴看方树林写字。(城中店铺商号的匾额,多是方树林的墨宝,北京城里商号也有用他的字。)方树林见此,也送他一些碑帖笔墨。三年后,虞世明的字竟有了几分气魄。

那一年春节将至,城中富户来求方树林写春联,方树林却推说感了风寒,竟把虞世明喊进县城舞墨。于是,徐水县城里纷纷贴出了虞世明的字。虞世明便抛了卖菜的挑子,成了乐仁药堂的记账伙计。

方树林丧妻,只有一女,名叫方念桥。念桥很俊,年纪与世明相仿。

那一日,方树林多吃了酒,在堂内喝茶,看世明记账,问道:世明啊,你做我干儿如何?虞世明笑笑,不搭话,又埋头记账。

秋天,方树林采购药材,醉酒夜归,却遇上暴雨,不幸翻船溺亡。

好些日子,虞世明总在河岸上呆立,如失魂魄。

一个月后,世明对念桥讲:师妹啊,师傅不在了,店里生意冷落,用不了这么多人,开销太大,我想告退。方念桥一怔,横一眼虞世明:你说昏话,走路也轮不到你。虞世明道:都是店中的老伙计,怎好让哪个走,还是我走好说话。方念桥怒道:不行。虞世明道:师妹不要多想了,我去意已决。

虞世明赁了间房,挂出方树林师傅第一传人的牌子,开了写字坊。他一改方树林的规矩,总要同主顾争得面红耳赤,狠索润资,概不赊账。即使是一些方树林当年的老朋友,虞世明也不肯让一文钱。

徐水人恼怒:方老板怎么走了眼,传下这样一个重利寡义之徒。

一天,方念桥来城东办事,顺脚来看虞世明。虞世明正在写字,方念桥喊了他一声,虞世明抬起头来,二人的脸都热了。

师妹也来求字?

不知多少润资?

不知师妹近来生意如何?

还好。

那么,就每字讲定一百元。

师兄啊,你也委实太狠了些吧。

虞世明淡然一笑:绝不还价。方念桥冷脸道:你岂不知一分利撑死,九分利饿死。虞世明脸色安详,念桥渐渐青了脸,掉头出来,伸手摘了门前方树林师父第一传人的牌子,摔在地上,洒泪走了。店门口几个围观的街人叹息着散了。虞世明端坐,目光茫然,纹丝不动。

一支军阀的队伍轰轰地开进了徐水县城。军阀姓耿,人称耿司令,竟也喜欢舞文弄墨。耿司令驻下第一件事,即派几个大兵把虞世明请来,虞世明道:虞某润笔高,恐长官不肯出钱。耿司令似乎怔了一下,继而咧嘴大笑:不知道虞先生开价多少?

照例一字一百大洋。

耿司令收住笑:你黑心要价,不怕我杀了你?虞世明淡然一笑:若要便宜了长官,人都要骂虞某势利。

这耿司令到底有些不俗,还是出了一千大洋,虞世明便给他写了一副中堂。

半年后,方念桥出嫁庆和药堂掌柜陈再明。

又半年,陈再明携款进货途中被人杀死。方念桥成了寡妇,乐仁药堂庆和药堂便合在一处,取名仁和药堂。念桥请几个书家写过匾,都不中意。

这天,虞世明正在聚英楼上闷闷地饮茶,抬头一看,方念桥正站在他的面前,他怔了一下,手中的茶碗一晃,水扑溅到了桌上。方念桥稳稳神,强笑笑:请虞先生写一块匾,不知道多少润资?虞世明看一眼方念桥,低了声音道:听说方老板的生意不如往日兴隆,虞世明不敢开价。方念桥沉了脸:谅那一块匾还是写得起的。虞世明以商量的口吻道:一字一百大洋如何?

方念桥并不还价。虞世明换一杯热茶,饮过,便伏身研墨,竟研得沉重,不似平日潇洒。

只听得墨在砚上吃力地转动。

仁和药堂四个字,一气呵成,方念桥不禁失声喊一句:果然好字。方念桥从怀中掏出一张银票,放在桌上,捡起字便走。虞世明轻喊一声:师妹留步。方念桥款款站定。虞世明指那银票:这字算我送与贵店的。

方念桥怔了一下,一笑:虞先生做的是买卖,怎可如此?说罢,转身下楼。聚英楼上,食客们鸦雀无声。

五日后,县衙贴出文告,说要在暴水河上造桥,全部款子,皆为虞世明先生捐奉。一城人呆若木鸡。

方念桥在人群中,听罢,她如梦方醒,一时泪流满面,她拼力挤出人群,一路跑到虞世明的写字坊,却是人去楼空。

数月后,河上建起一座石孔桥。桥宽可并列通过四辆马车。桥头立一石碑,碑文为虞世明所书:方树林师父传人虞世明捐建。

(有删改)

1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虞世明在河岸呆立,是因为痛失恩师,也是在为未来的事业与人生作打算。

B.虞世明说我去意已决,打着为店分忧的幌子,实则想自立门户,避免被拖累。

C.军阀头子耿司令求字,虞世明照例一字一百大洋,是怕徐水人骂他势利

D.方念桥第二次求字时不再还价,虞世明因此愧疚不安,磨墨时竟研得沉重

1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用侧面描写,如徐水人的恼怒”“市人的叹息”“一城人呆若木鸡等,烘托出了虞世明的孤勇。

B.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和直接描写心理来推动情节发展,顺叙写来却尺水兴澜,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C.小说中插入虞世明与军阀耿司令的交锋,既增加了故事的跌宕起伏和趣味,也有助于表现主人公的性格。

D.小说人物对话言简意丰,如虞先生做的是买卖,怎么如此,语含讥讽,表明方念桥对虞世明的绝情。

19.虞世明为何要在桥头碑文强调自己是方树林师父传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小说结尾写方念桥在得知真相后,一路跑到虞世明的写字坊,却是人去楼空。这样的情节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河西    

贾平凹

天很高,没有云,没有雾,连一丝浮尘也没有,晴晴朗朗的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呢。无遮无掩的太阳,笨重地,迟缓地,从东天滚向西天。几千年了,上万年了,沙砾漫延,似乎在这里验证着一个命题:一粒沙粒的生存,只能归宿于沙的丰富,沙的丰富却使其归以一统,单纯得完全荒漠了。于是,风是最百无聊赖,它日日夜夜地走过来,走过去,再走过来;这里到底是多大的幅员和面积,它丈量着;它不说,鸟儿不知道,人更不知道。

一条无名河,在匆匆忙忙地流。 它从雪山上下来,它将在沙漠上消失,走不到大海,就被渴死了。但它从这里流过,寻着它的出路,身后,一个大西北的走廊便形成了,祁连山,贺兰山,走廊的南北二壁,颜色竟是银灰,没有石头、树木,几乎连一根草也不长,白花花的,像横野的尸骨。越往深处,深处越是神秘,沙的颜色白得像烧过的灰, ②山岭便变形变态,立梁,崖,岫,壑洼,沟岔, 没有了完整的形象,像是消融中的雪堆,却是红的,又从上至下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楞角,犹如冲天的火焰,突然地一个力的凝固,永远保留在那里了。而子夜里升起了月亮,冷冷的上弦,一个残留半边的括号,计算过一种什么样的古老的算术?

当太阳把一个大圆停在天边,欲去却还未去,那整个沙原、寂山就被腐蚀了一层锈红。一切都是无言的,骆驼默默行走,沙鼠悄悄扒洞,苍蝇也丧失了嗡嗡的功能,于无声处去舔血。沙蒿,红沙菜,金刚草,那裹在一片尖刺中的一颗一颗沙粒般的叶子。

群羊从远远的地方拥过来,散着一个扇形,牧羊人就在扇后。其实,最孤独的是牧羊人了,他已经坐在一个沙包上,沉寂得像一尊雕塑了。他的肤色赤黑得像发着油腻的石头,眼睛却老睁不大,深深地陷进去,正看着一只马蛇子翘着长长的尾巴,影子一般地在卵石和蓬草里窜行。

倏忽风就起身了,再就吹一片云来,才一出现,大颗大颗的冰雹夹杂在雨点里就下来了。流沙在瞬息中或聚或散,骆驼草却巩固了地盘,碗大的一个丘包,像是一个一个偌大的蘑菇,又像是一些分布均匀的铆钉,因为是有了它们,这荒漠的地表才没有被揭了去吗?生命的坚强,启示了电线杆的忠诚;它们说尽了人的话语,却没一句是它们的,一年,二年,十年,二十年,始终在列队站着。 再往西去,再往西去, 蜃市偶尔就要出现楼,台,亭,阁,花坛,鱼塘,还有驼群马队,万千人物……眨眼却没有了。这里曾经是唐朝花雨丝绸之通道吗?这里曾经是刀光血影杀声吞云的古战场吗?眼前只是白沙,白沙,还是白沙。沙的形成真的是卵石成千上万年在风里碰撞的结果,这该是多么伟大的艺术,似乎宇宙的变迁,生命的进化,在这里是一幕放慢了的镜头,那一个世纪如果缩短为一个生命的单元,石头的碰撞为细沙,会是一首何等雄壮的七音俱发的音乐啊!

这个时候,一辆列车从地平线上开来,看上去只能算是蠕蠕爬动。一天一趟的火车,带来了运动,也将生命的活力同时注射在他们的身上了吗?脸上都是笑笑的。列车走过了,轰轰的钢铁的震响慢慢消失,留下的又是那万籁的一个静,又是那屋后一排七棵用食水浇灌起来的白杨。还有一柱直直的孤烟:他们该吃晚饭了。列车继续往前走,车上坐满了西行的旅客,他们兴致特别高,一边吃着从沿途车站买来的西瓜,一边谈论着戈壁沙漠这么缺水。他们谈论着远处奔跑的一只黄羊,它奔跑着,时不时就要将身子往空中一跃,作一个弓的形状,它是在为自己的自由而激动得发狂吗?他们有的在作起诗:“啊,到了这儿,才知道了祖国之大!”有的则油画写生了,感叹着这里该是产生东山魁夷风景画风格的妙地。但是,一个奇异的神秘的景象就出现了铁路的北边,一片几十亩地的乱坟墓,一个坟墓,一个卵石的堆积;几千个卵石堆积的坟墓,横横竖竖,竖竖横横。睡眠在这里的是些什么人呢?什么人又是什么时候睡眠在这里?他们没有看见一块墓碑,没有看见一丘砖砌起的坟台,更没有松柏,更没有花圈。他们猜想着,是当年长征路经这里的江西红军?是曾经进军新疆,沙漠剿匪的战士?或者是修筑这条铁路的民工?或者是那开发金川镍矿的工人?他们一起趴在车窗口,互相看着,一句话却也不能出唇:这里曾经经历过同别的地方一样的人为的浩劫,灾难,贫困,又比别的地方更多了一种大自然的凶恶和狠毒,生命在这里得到了价值的真正的体验。④坟墓是坟墓的纪念碑吗?活着的人是死去的人的墓志铭吗? 列车在戈壁沙漠的深处一步一步推进,车上的人都在默默地说:

永远要记着那些为了征服戈壁沙漠而牺牲的和仍有可能牺牲的人!

(选自《散文》1984年第1期,有删改)

2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漫延无垠的沙砾,还是走来走去的风,都在验证着沙漠的广袤,引发作者丰富归于统一的辩证思考。

B.作者充满想象地去观察被骆驼草固定了的丘包,觉得它们像蘑菇,像铆钉,让人看到了生命的坚强。

C.列车的声响给戈壁带来了生命活力,而过后的寂静与重复出现的白杨树,又难免会使人们涌起一阵厌倦之感。

D.看到成片的坟墓时,旅客不由自主地猜想墓主的身份与死去的原因,在这过程中,他们的心绪渐渐发生变化。

2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中的河流是本文的暗线,与后文不断出现的沙漠生命有直接内在联系。

B.句子中全用逗号,强调山岭形态的突兀和多变,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C.句子用反复的方式拓展了空间,既展现河西的辽阔,又引发对历史的想象。

D.句子连用两个问句,看似疑问,实则肯定,其中充满对死者的纪念与尊敬。

23.这篇散文的最后部分着意描写西行列车上旅客看到窗外景象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4.班级同学普遍认为这篇散文的景物展现了一种阔大之美。不同的是,甲组认为本文在景物推摹时,擅长以大写大;乙组则认为本文在景物描摹时,善于以小写大。你支持哪一小组的观点?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2024·江苏苏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见南子

林语堂

剧中人物:孔丘  子路(孔子的弟子) 南子(卫灵公夫人) 雍渠(宦者) 歌女四人

南子  先生看卫国的风土民情如何?

孔丘  很好,很好。地美物丰,虽然只算千乘之国,如能以礼教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用民以时,兴乐复礼,三月可以化民易俗,期年可以称霸,三年而王。

南子  这礼从哪里来的?

孔丘  昔者帝尧……

南子  啐!

孔丘  (暂停,又说,)昔者帝舜……

南子  啐!……我不是笑先生的话,我是想尧舜是二千年前的人,大概现在骨头已朽了吧!

孔丘  是的,不过这礼是远述尧舜的遗化,经过夏殷,各有损益,再由周公制成的。

南子  我所以问这一层,因为我想要创立一个“六艺研究社”,或是称为“国术讨论会”也行,由先生领导指教,每朔望一次就在这里开会,茶点一切,由我尽义务供给。先生的意思如何?

孔丘  好极,好极!

南子  不过,如果有这个社,我个人一定加入,也必定请几位姑姊妹加入,男女同学。什么男女有别的话,在事实上,是否伪托古制,我实有点怀疑,在理论上,我也绝难承认。你说这个意思对不对?

孔丘  aw……aw……aw

南子  先生你想如何,对不对?

孔丘  (不得已的,)男女有别,这是三代相传,周公制定的。恐怕士女之间时或有越礼之事,要请夫人防范才是。

南子  你又来了。我想饮食男女,就是人生的真义,就是生命之河的活源。男女关系是人生之至情,至情动,然后发为诗歌,有诗歌然后有文学。你听见过我们卫国的诗歌么?

孔丘  听见过的。

南子  好不好?

孔丘  很好!

南子  你知道我们的诗,及邶鄘的诗何以最好呢?就是因为有桑中之会城隅之盟的不懂礼仪的士女动乎至情而有所感发,所以“六艺研究社”男女同学也不仅尽在饮食衣冠之美而已,于文学诗词也有裨益的。(停一会。)我们什么时候兜风去,好不好?现在天气正好,薄暮之际,乘着马车,到淇水之畔去兜风,听他们士女唱和,乘着夕阳西下,才从顿丘回来,真是有趣。

孔丘  (有点窘,)好吧!这是天命!

(外头有人敲门,雍渠趋前启门,见是子路。子路立在门外,请见孔丘。雍渠入。)

雍渠  子路请见夫子。(孔丘出,两人在门外低语。)

子路  先生的事如何?

孔丘  (叹一回气)不济事了,听天由命吧!

子路  怎么了?

孔丘  (摇头,)南子思想太新,道不同不相为谋。她要组织“六艺研究社”,要男女同学。我想总是暂时敷衍一下,早晚总是走的吧!

(子路默然良久。忽闻房里音乐悠扬的声音。南子已拿着月琴。孔丘回房中。)

南子  是子路吗?请他进来!

(孔丘出,请子路同进。子路见南子作揖,停止弹琴。)

南子  我刚才邀夫子一同兜风去听山歌,你可以同来吗?

子路  (客气地,)夫人命令,荣幸之至,不敢不听。

南子  好!我前天制一个曲,是依卫民的歌词编制的。今天与夫子初次相会,就请奏一曲作为见面礼吧!

(南子向孔丘、子路微笑。孔丘沉郁,恍然如有所失。子路神志昏然,点头称善。南子斜躺椅上,手执月琴,形骸略为放浪,弹起《桑中》的调子,嘴里喃喃,潇洒而凄楚。)

南子  叫歌妓来!

(雍渠应声而出。南子重自低声吟唱。子路坐立不安。孔子出神,忽然猛醒,警惕起来。)孔丘 (轻声对子路)我决意去卫了。

(南子放浪自若,不闻不问。)

子路  因为道不同吧?

孔丘  我有所怕。我有所怕。

(雍渠与歌妓同入,服装妖艳夺目。孔子、子路抖擞精神。南子坐起,拿着月琴。)

南子  孔夫子专长于乐,请与以教正!(又弹起《桑中》的调,嘴里唱着,悠扬激越,备极哀艳。歌女随曲舞蹈,时和时止。孔子、子路都目不暇顾,心神向往,但又呈一种郁不安之状。)

南子  (唱)爱采唐矣,沫之乡矣;

歌女  (和)云谁之思?美孟姜矣!(合唱)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歌女舞。南子掷琴给雍渠,解衣起舞,)

南子  (唱)爱采麦矣,沫之北矣;

歌女  (和)云谁之思?美孟弋矣!(合唱)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南子与歌女合舞,雍渠弹琴。)

南子  (唱)爰采葑矣,沫之东矣;

歌女  (和)云谁之思?美孟庸矣!(合唱)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南子与歌女合舞,将孔子,子路包围。舞毕。)

子路  夫人曲舞都这样的好,真是天才,真是佩服之至。

南子  哪里!笑话!(忽注目孔丘。孔丘沉思似的。)夫子指教。

孔丘  (如由梦中惊醒,慢慢地慨叹)想不到乐舞有好到这样的!(恢复原态。)夫人乏了吧!

南子  不算什么!就这样算作拜夫子门下的礼吧!(笑容可掬,向孔子作揖,)“六艺研究社”可以答应吧!(孔子不对。)不吗?不答应吗?(可爱的声容动了孔子。)

孔丘  (自言自语的,)行年五十六,到今日才明白艺术与认识人生。是的,这才是真正的诗,真正的礼,真正的乐。别种的雅颂及别种的揖让都是无谓的,虚饰的。

南子  (有喜色,)谬蒙夫子过奖。那末就算答应了。后天兜风去,一定要来!我们先退吧!

(南子、雍渠及歌女由帘后退出。子路与孔子相看。南子去后,两人相看。)

子路  夫子的意思如何,可以留在卫国吧?

孔丘  (所答非所问的,)如果我不是相信周公,我就要相信南子的。

子路  那末,夫子可以留吧?

孔丘  (坚决的,)不!

子路  因为南子不知礼吗?

孔丘  南子有南子的礼,不是你们所能懂的!

子路  那末,为什么不就在这里?

孔丘  我不知道,我还得想一想……(沉思着,)……如果我听南子的话,受南子的感化,她的礼,她的乐……男女无别,一切解放,自然……(瞬目间现狂喜之色,)……啊……(如发现新世界。)……不(面忽苍老黯淡而庄严,)不!我走了!

子路  到哪里去?

孔丘  不知道。离开卫,非离开卫不可!

子路  夫子不行道救天下百姓了吗?

孔丘  我不知道。我先要救我自己。(形容憔悴,慢慢的低头,以手托额,靠手膝上,成一团弯形。)

19281030

(有删节)

25.下列对戏剧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围绕孔子面对是否要留在卫国这一抉择而展开,核心的内在冲突是孔子与南子两人不同礼乐观的冲突,一个重礼,一个重情,其实也是孔子的内心自我冲突。

B我是想尧舜是二千年前的人,大概现在骨头已朽了吧!南子这句台词的言外之意是孔子所谓的先王之是陈旧腐朽的,由前文两个字也可见她的态度。

C《吕氏春秋》: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郑卫之声,因不同于雅乐,常被儒家认为是淫靡之音,而戏剧中孔子对卫声则予以高度肯定。

D在戏剧中,南子不时询问孔子,而孔子基本上是只答不问,在尊贵的卫灵公夫人面前努力保持自己敦厚稳重的形象,这与他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主张保持一致。

26.下列对戏剧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通过艺术虚构,将子见南子的历史故事结合社会现实予以新的含义,南子的礼乐观张扬着反对封建礼教、解放人性等现代思想。

B不得已的”“有点窘”“叹一回气”“所答非所问的”“坚决的等舞台说明精练而形象地刻画出孔子的形象,也不时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C戏剧善于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如通过弟子子路和卫灵公夫人南子来反衬突出孔子的守正直行,孔子的形象特征由此而更加分明。

D戏剧人物语言文白杂糅,颇具特色,一方面活用文言词句,赋予对白历史感;同时大量运用白话口语,化艰深为通俗,增强了对话的生动性。

27南子与歌女合唱合舞一段在剧中有何作用?

28《史记·孔子世家》载: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同是讲孔子去卫的故事,但所述原因各异,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2024·江苏徐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谷之夜  

师陀

辞别了晚霞,马降入弥漫着雾的狭谷,一股潮气冷冷的扑上脸来,正是春三月。溪谷间悄寂无声,是飞鸟已经绝迹的时候。极目一望,四围枯草荒烟,三两声犬吠,像发于邃古。想起是草木同荆蓁的世界,颇觉苍凉了。但已远遁大红大绿的攘夺,而就洪荒溟蒙的境地。

望望天色,星斗像结串的铃儿,在风声里簌簌的摇荡。

只听见那马打着响鼻,是已经疲劳不堪,但依然载着人,困顿的迈着步,在昏暗的夜色中达达前进。

狭谷里只有蹄声,岑寂和懒倦。

而这越走越长的路,它将把我们引到哪里去呢?行走于这样荒芜的山里,是早已将一切交付于马了。

转过山脚,是一座被山洪冲毁了的石桥。向前望着的时候,那年幼的勤务兵忽然狂喜的喊道:

啊,火!

是红色的火,在山坳那里一明,接着又暗淡了下去。

像兽类的长啸的唿哨,这时突然响过山谷。马吃惊的打着虎坐,耸起了鬃鬣,险哉!这就往旁边一跳,几乎要跳下溪去。于是那火光,便真有些不平常了,是求神的香炷,是强盗的火号,或者是人家吗?

这沉默着的时候,那勤务兵伏倒鞍桥上,终于听出。

啥个舅子!他惊魂未定的说。

风从岭上吹来,可以听见幽微的铃声。这路就不再是无限遥远的渺茫的长途,可以寻到人迹了。那么那是怎样的人家呢,那我们现在正循踪而往的,那住在这古老的石桥左近,将收留我这来自远方的人的?

向前走着,不久便在一座牧羊者的石屋前面停住。掌灯照我们上去的是牧人,一个四十岁上下的老者,那老人穿着一件羊皮短褐,鞋是古代的样式,很顽固的家伙,走动咯咯的响。由那宽厚的双肩,看得出他是不怕小毛病的人。

这样的孱头货,他推了一下那马的颈项说:它不会比我跑的快!

这小屋,几乎是全用石头建造,地是用灰石捶成,平坦的,三合土的一般,然而更增深了冷清的气息。在潮湿的后壁下筑着泥炕。墙角那里,有一小泥灶,上边齐整的挂着食具。灶下放着木墩,是从一株大树的下部锯下来,供切面菜之用的,可是上面蒙着灰土,大约已经好久不曾用过。

羊舍主人将小油灯挂到墙上,在炕上坐下,手指伸进一只黑磁的小罐里摸索着,捻碎了一撮烟草。

弄点吃的来,老家伙。那勤务兵推了他一把。

但是主人依旧吸烟,低了头兀自不动。

你头上没有长出角来!停一刻,他磕着烟袋,傲岸的说,要打尖,赶过去有铺子。就这样的胆子,哼,你是鸡窠里养成的。

搓着粗糙的两手,老人的神情非常愤懑。等到向他道歉之后,却一声不响,爬进炕下拖出一口瓦坛。

你以为我是吓出这样大年纪的吗?要不是碰见我呀……他向勤务兵摇着一根指头。随即从坛子里掏出半瓢小米,高高的举到灯下,咕噜着说:你就是出一斗黄金,我还得想一想该不该卖……哪,将就着罢。

数分钟后,灶肚里已伸出火舌,火光照耀着人的脸,影子在不安的跳荡。

说是火车不用牛,可是的吗?主人抬起被火光照耀得通红的脸。将眼䀹了一下,又自己回答着说:那自然,火车是要用火的。啊提,啊提!

他用草尖探进鼻孔,连串的打着喷嚏。

吃过饭,打着饱嗝,世界便使人满意了。老牧人吸着烟,说了一个故事;这事已经埋葬了七年之久。

说是有过一个青年人,自幼丧失了父母,只有一个叔父。这叔父替别人看管六百角羊,就住在这谷里。那时他只是扎丫角的孩子,却是一个很可靠的牧童。春秋天,从不忘使每只羊受胎,又从没有一只迷失过路,还会唆使它们角抵。横笛吹得尤其出众。

有人问他:

丫角,你长大干什么行业?

因为自幼没有名字,所以相沿至二十岁还被这样称呼。

那牧童望着青天,澄澈的闪着乌亮的光的小眼睛,一瞬都不瞬。他思索了一下,终于肯定的回答道:

丫角吗?要做一个大兵。

他是很骄傲的。

这幻想常在他脑子里画一条满意的线,像白缎子上沾着的朱红丝线一般使他兴奋,因为他看见过大兵的洋枪是胜过叔父的鸟枪的,连叔父也得承认。

溪谷间每日响着快乐的笛声和低微的山歌。丫角总成了辫,已竟是一个茁壮的青年人了。这之间,他独自牧着六百角羊,还打得一手好鸟枪。就用那叔父的枪,他曾打死这山中顶凶刁的狼。

总之,他已经是出众的牧人,对于当大兵的事,倒仿佛已经忘却,快乐的笛声,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忧郁的笛声,像一个人低咽,有时又像叹息。

后来有人告诉叔父说,丫角在东山结识了一个青年的寡妇。叔父却不相信,因为这出色的牧人,从未离开过啮草的羊一步。

有一天,他告诉叔叔说,要到城里去。

羊呢?叔父说,又没有事好干;你要一把刀,托人买好了。

青年人的脸红了一阵,却道:

看,不是到夏天了吗?量几尺布,你没有布衫;再籴一斗麦,五升小米,卖掉羊毛。

这话打动了叔父的心。

一阵风那么的,出众的青年牧人去了,从此没有下落。有的说,被城里的驻军诬为匪探,枪毙了。又有人说,丫角并不曾到城里去,确是被东山那寡妇家谋害了性命。但好记性的人,却又说他吃粮去了的。总之年青的牧人不曾再回到山谷里来。

舍主人的故事到这里算讲完了,正像我们常常看见的,或者遭遇着的一样,没有结果的完了。他叹了一口气,装上烟袋,呼呶呼呶的继续吸着。那勤务兵在炕上甜蜜的打着鼾。山谷里起着雾,那东方的大星,闪耀得像噙水的珠子,照着令旅人感到神秘的哀愁的长宵。

(作于1937年,有删改)

2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弥漫着雾”“冷冷的潮气突出了谷中的阴暗潮湿,营造了神秘莫测的氛围。

B星斗像结串的铃儿,在风声里簌簌的摇荡,写出了身处峡谷的恐惧不安。

C.老人提到火车不用牛而用火,既写出了老人的闭塞,也表达了老人对外界的渴望。

D吃过饭,打着饱嗝,世界便使人满足了写出了此时旅人的惬意。

30.关于文中画线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像兽类的长啸的唿哨响过山谷,给行人带来心理上的震撼,增加了恐惧感和神秘感。

B.用拟人的手法和细节描写写出马的惊恐不安,用险哉两字传神写出了旅人劫后余生的后怕。

C.对火光的猜测更增添了行人的恐惧,为后文遇见牧羊老人,丫角的离去做铺垫。

D.本节文字运用衬托的手法,写出行人遇见火光时起伏不定的心情,富有表现力。

31.丫角是老人讲述故事的主角,文章刻画这一人物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2.有人说,师陀在文章中构造了一个桃花源,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4·江苏南通如皋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气场

胡亚林

光阴似箭。转眼马文军校毕业回到山沟机场警卫连任职已两年了。

马文在省城的未婚妻梅晓洁,看不起他当一个给飞机站岗的警卫排长,既没有技术含量,又没有发展前途,太没出息。

未婚妻让他脱下军装,她托关系在省城大机关给他安排工作。

但马文拒绝了未婚妻梅晓洁的安排。

带着满腹的不解和怨气,梅晓洁来到部队,大有兴师问罪之意。

马文知道梅晓洁的脾气,他要稳住她。站在机场附近的营房前,马文请梅晓洁放眼远望,机场上一长排整齐列阵的战机在阳光下,银光闪闪,熠熠生辉,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马文告诉梅晓洁,自己与飞机朝夕相处,情感很深,一方面用警卫兵的责任和安全保障,为飞机飞行训练托起一片晴朗的天空;另一方面经常跟飞机说说悄悄话,抒发情意,愉悦身心,提振精神。和飞机交朋友,正是连队在警卫兵中开展的一项有意义的情感活动,也是大家必训的一项心理科目。

一时的新鲜,并没有让梅晓洁感动,头脑里的一个个问号,虽经马文再三介绍和解释,可总是不能拉直。尤其是身临机场一角的那会儿,②烈日似火,热浪袭人。梅晓洁叫苦不迭,连连摇头。心想,给飞机站岗,这种枯燥无味的工作,真让人受不了。她要趁此机会,好好开导马文多为自己想想,千万别让两个人建立起来的感情崩塌了。

③傍晚时分,天热得让人焦躁难耐。营房里的梅晓洁,憋了一肚子的不舒服,想向马文倾诉,偏偏这时马文有事不在身边。

夏班长看见梅晓洁焦躁的样子,安慰说:嫂子,既来之则安之,马排长很快就会回来的。

这时候了,他到底在忙什么?梅晓洁有点不耐烦。

到机场的警卫班,看一个患重感冒的警卫兵。夏班长小心翼翼地回答。

难道我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可有可无,一个兵患感冒,这种小病还要他亲自去看?梅晓洁的话里带有火药味。

嫂子,马排长爱兵和爱飞机的情感是一样的,他说过,每架飞机都是他亲密相伴的战友,而每个兵都是他情同手足的兄弟。夏班长有些动情。

梅晓洁对夏班长传达的信息并不感兴趣,甚至认为有些可笑。正要发火时,夏班长的一番解释却给她降了温。

原来马排长去看的这个患病的警卫兵,叫许飞机。名字是当飞行员的父亲给他起的,意在子承父业。他本来在城市有良好的工作环境,还可以享受优厚的生活待遇。但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当兵进入空军队伍行列。不久前,他在外出办事时见义勇为负伤,刚刚痊愈。这两天,虚弱的身体又患病,马排长有些放心不下,连续两天,都顶许飞机站后半夜的那班岗。

看来,我来的太不是时候了。梅晓洁有些哽咽。

嫂子,你可能误会马排长了,他可是俺们的好领导,像大哥哥一样,大家都十分敬佩他,黏着他。你爱上他,是你的福气,真为你高兴。夏班长显然有些激动。

梅晓洁听了夏班长的话,吃惊地看了他半天说:既然他工作忙,就不打扰他了。明天我回去,让他安心工作。

④夜幕降临。梅晓洁虽然早早入睡,但是辗转反侧,心情无法平静。无意中,她发现枕头下马文的日记本。开灯阅读,居然越读越有味道。

*月*日 星期六 晴

早起秤了一下体重,长了五六斤,几乎成了个小胖子。我说呢,近期,查岗走路腿没有原来利索了,这说明,需要加强体能锻炼。哈哈,到时如果让梅晓洁看见,该让她笑话我了。我得量身设计个锻炼计划,控制体量,精干身材,于公于己都有利。

*月*曰 星期日 晴

今天收到梅晓洁的一封来信,意思是让我脱军装回城市过舒适的生活,我谢绝了她。说实话,我离不开我警卫的飞机,更离不开警卫飞机的战友们。当兵要讲精神,没了精神就等于没了灵魂,机场警卫兵又如何用心锻造锤炼对飞机的那份纯真的感情呢!

*月*日 星期一 晴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上午,我借查岗之便,顺路去机场跑道头老连长的坟前,一是想祭奠一下老连长;二是向老连长汇报工作。没想到,遇见了哭得泪流满面的许飞机,经过再三追问,他才说出老连长是他爸爸的实情。之所以隐瞒不露,他是不想活在爸爸的光环里。我不解,有人托关系走门子往城市部队调,而你却乐意来山沟吃苦受罪。他坚定地说:我爸爸睡在这里,有他盯着我干,我这个守卫飞机的飞机,一定能够和飞机战友交好朋友,让妈妈放心,连队信任,自己更像一架有战斗力的飞机!多好的兵啊!

读完马文的日记,梅晓洁内心五味杂陈,但更多的是愧疚。不知不觉,她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第二天一大早,睡眼惺忪的梅晓洁,突然发现坐在床边两眼红红的马文,心疼地连连叫他:赶快补觉。

马文笑着说:习惯了,我不困。

求你件事,可以吗?梅晓洁声音温温柔柔的。

你说,只要我能做到的。马文回答得很干脆。

吃过早饭,请你陪我去许连长的坟上看看,我有话跟老连长讲。

马文像明白了什么,连连点头。笑着说:好的,好的,一定奉陪!

回省城一个月后,梅晓洁办好了随军手续。梅晓洁的举动,得到了父亲、省军区司令员梅学峰的赞许。

3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马文处理问题充满智慧,借照顾战友之机,避开妻子的倾诉,使得矛盾缓和。

B.梅晓洁最终放弃让马文调去省城,选择自己随军,是因为她对马文彻底的理解。

C.小说采用对比手法来展开故事情节,通过梅晓洁的转变彰显选择的不易与伟大。

D.小说结尾交代梅晓洁的父亲是省军区司令员,有些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34.关于文中画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画线句对飞机的描写,对塑造马文的人物形象起衬托作用。

B处画线句描写烈日下机场的酷热,暗示马文对工作热情似火。

C处画线句描写了傍晚军营的炎热,也揭示梅晓洁内心的焦躁。

D处画线句交代夜幕降临,让情节发展走向缓和,为下文铺垫。

35气场是指一个人的气质对周围人产生的影响。该小说中的气场让梅晓洁产生转变,请简要概括气场的具体表现。

36.小说插叙了三则日记,请结合日记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2024·江苏南通、连云港·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有鱼

胡竹峰

古人以绢帛作书,装入木雕的鲤鱼腹内传给对方,因称鱼笺、鱼素。所谓鱼传尺素,是源自汉乐府的《饮马长城窟行》,有诗句说:“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书。”

鱼传尺素的实物并不多见,倒是灯会里司空见惯的鱼灯惹人心心念念。有年春节去皖南,恰逢灯会,鱼灯烛光闪闪。一盏刀型大扁灯在前开路,后面是两头狮子,边走边舞,大锣大鼓伴奏,其后紧跟着花灯、鱼灯、五谷灯,五光十色,灿烂斑斓。士农工商摩肩接踵,车马人物满巷,灯火达旦。铜锣铿锵,鼓声点点。鱼灯最为活泼热闹,鳞鳍闪烁,你来我往,或上蹿下跳,或左摆右摇,所到之处,鞭炮齐鸣。一女子在巷子里站着,鱼灯烛油的气息飘来,映得人姿容似玉,出尘脱俗。

鱼灯当然喜庆,腊月里,在廊檐下吊着油汪汪的鸡鸭鱼肉,也喜庆,像小时候的辰光。瓦屋下,几个妇人在腌制咸肉咸鱼,晒太阳的老翁在打盹,花猫跳上椅子,池塘里一条金鲤跃出水面,激起白色的水花。三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在怀。

逢年过节每每多些怀旧,万事如意、富贵吉祥、抬头见喜的颂词都在意都喜欢,红纸黑字端端正正写了贴在家里,满室生辉,有墨香有吉光。故乡几十年习俗,每逢春节,家里要挂“连年有鱼”的年画,有古版有新印。记忆最深的年画上有一个胖乎乎的男婴,手拿莲花,怀抱又大又壮的鲤鱼。那个小小的自己站在年画下一年年仰望,破旧的老屋仿佛也多了鲜气多了仙气。年画纸上木刻印刷的鱼追求肥美追求富贵,也并非一味取“家有余庆”的好兆头,更是饱满、喜滋滋、其乐融融的人间生活的好愿望。

燕赵大地“三鱼争月”的年画最好,一尺见方,三条大鲤鱼摆尾翻身跃出水面,去争瞻那一轮凌空高悬的皓然明月。三鱼共一首,争头也争月。“月”同“跃”,看似三鱼争月,实为三鱼争跃。道家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三无尽,无尽有余,“三鱼争月”实则万鱼争跃,元气恢弘。作为衬底的“万顷波涛”更是声势浩浩,古风昭昭。

有地方除夕时在秤钩挂条鱼,秤有鱼,剩有余。有人将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作为祭品,号称“元宝鱼”。渔村新妇出嫁,随手撒些银钱在地上,所谓鲤鱼撒子,子孙满堂。古人万事讲究阴阳,讲究相生相克,旧年人家,墙上悬挂有木鱼,鱼为水,水克火。悬鱼长者丈余,短者不足一尺,配有各类纹饰,意寓平安。

我乡多水,河流密布。鱼是日常口食,河、湖、塘、渠、溪、池里多的是鲫鱼、草鱼、鲢鱼、青鱼,用来红烧,用来清蒸,用来煎炸……各有风味。鲫鱼性属土,泥水里自在游弋;能补胃,乡下妇人生产后用它炖汤,以充发物。草鱼、鲢鱼易活,肥大之极,我见过身长近一扁担的鱼,农人腌成咸鱼,晒在太阳地里,冒着油光。

旧年山里交通不便,一般人家难得鲜鱼,山民则做“面鱼”,聊且快意耳。面鱼是豆腐皮将糯米、肉末、豆腐、粉丝、红豆、生姜末与香蒜末裹成长条,放锅里炕至两面金黄或微焦时,切成方块状,仿鱼的形状盛入盘中。甜糯咸鲜,外皮脆香,内里绵软。

世俗里,鱼被尊为吉祥富贵之物。武王伐纣,过黄河时,一条白鱼跳进船舱,众人说是吉兆。鱼鳞如铠甲,鱼腹多子如兵。孔门得子,国君鲁昭公送鲤鱼祝贺,孔子高兴,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鱼在水中,飞鸟般自在。据说鱼有龙相,战国时有人乘鲤鱼而登仙,成仙之后,常骑着赤红的鲤鱼现身水上。笔记传奇上说,每年三月冰化雪消,几千尾黄河鲤鱼从百川汇集龙门,逆水往上蹦跳攀登,能上去的,就化为龙;跳不上去的,碰得额破腮裂,败阵而归。鲤鱼跳过龙门,即有云雨相随,天降祥火烧去鱼尾,助其化龙。唐朝的烧尾宴即源流于此,士人登第或升官,同僚、朋友及亲友前来祝贺,主人要准备丰盛的酒馔和乐舞款待来宾,名为烧尾。

龙相久远,缥缈成了传说,脱俗相、出尘相、清逸相倒是了然。童年在纸上见过几次大鱼,先是庄子笔下的北冥鱼,名为鲲,鱼之大,不知有几千里,化为鸟,是为鹏,背阔不知几千里,翼若垂天之云。后来又见《玄中记》上的大鱼,船行一日才过鱼头,七日方过鱼尾,生产时,碧海为之血红。这样的鱼并非全然喜庆相、富贵相,倒是更近乎心性的大自在与大安详。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只是后世的钓徒心态各异。有人钓的是朝堂之志,有人钓的是隐逸心事,有人钓的是一日三餐,或得鲤鱼,或得鲈鱼,或得刀鱼,或得鳜鱼,或得鲥鱼,还有白鱼、鳊鱼、鳗鱼、鲃鱼、鲫鱼、草鱼、鲢鱼、青鱼……

腊月天在皖南山居,路过张志和故里。张志和一生起伏,几番上下,终于了却宦意,带上僮婢,告别亲友,四处游历,最后来到湖州城西渔隐,自称烟波钓徒,和西塞山前的白鹭为伍,也和桃花流水鳜鱼为伍。“斜风细雨不须归”,怎么说也是一种境界。

(有删改)

文本二:

安徽岳西人胡竹峰的写作是我期待已久的一种勇敢尝试,因为他开辟了散文创作的新路。他的散文总体上志在传承本土遗产,对家乡的记忆成了挥之不去的印记。又谈墨趣,谈韵致,谈风骨,谈意境,在精微处看智慧,在总体上见心性,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实践和理论别有深刻体会。竹峰还由物及人,由人及人境与人生,遍及草木虫鱼、日月山川、衣食住行、天道人心,于字里行间重申“功夫在诗外”(陆游语)的文学观,体悟到大自然借给我们诗意和灵感之浩瀚古意和美意——不失为文章之道的又一要旨。

(节选自韩少功《我读胡竹峰》,有删改)

3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汉乐府诗句,交代了鱼传尺素的由来,既表现了鱼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B.文章中那个小小的自己站在年画下一年年仰望一句,写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看年画的情景,表现了时空的久远。

C.文章以脱俗相、出尘相、清逸相倒是了然引出世俗未见的大鱼,进而强调大鱼是更近乎心性的大自在与大安详。

D.文末写渔隐,除了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与有鱼有关,还表现作者想要摆脱世事烦扰,追慕张志和的渔隐生活。

38.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游灯会的场景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映得人姿容似玉,出尘脱俗,就是从面上描写,读来如临其境,别有情趣。

B.文章利用谐音将三鱼争月说成三鱼争跃,并以道家的观点对作了哲学上的解读,揭示了年画的丰富意蕴。

C.文章中我乡多水,河流密布这段文字,运用铺陈手法突出鱼乡特点,描写出故乡饱满、喜滋滋、其乐融融的人间生活。

D.文章对世俗与脱俗的思辨围绕有鱼展开,白鱼跳船舱、孔子给儿子取名是世俗的,而北冥鱼等是脱俗的,表达清晰。

39.文本一中提到鱼有龙相,你认为灯会和年画里的鱼各有什么?请简要分析。

40.韩少功称胡竹峰的写作是我期待已久的一种勇敢尝试,请结合文本二的阐述谈谈文本一从哪些角度作了勇敢尝试

2024·江苏南通名校联盟·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城往事

序章

“呼——”,刚踏上青城的土地,一阵清风扑面而来。

“啊啊,青城可真是名不虚传的地球最绿城市啊!”身边的路然一边舒展着筋骨,一边啧啧称赞道,“要是来的路上,不用坐又贵又慢的太阳能动车就更完美了。”

“青城主打的就是生态旅游,要是你坐个飞机过来,指不定增加几吨二氧化碳排放呢。”我白了路然一眼。青城,作为国家试点的碳中和城市,近几年成了全国乃至世界都火爆的旅游目的地,我和好兄弟路然趁着暑假随大流来这里放松身心。因为青城的碳排放政策,飞机是不允许进入的,普通的高铁也被严格限制,我们只好飞到邻城,再转太阳能动车,足足在森林里穿梭了三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欢迎来到青城!两位需要导游服务吗?”一个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女孩子,五官端正,面容清秀,正在向我们微笑。

“好啊!我叫路然……”我赶紧把路然拉到一边:“咱省点啊,青城消费水平你懂的,我们要绿色旅游啊!绿色!”

“咱们刚到青城,人生地不熟的,有个导游在会方便很多嘛。而且,你会忍心拒绝这么热心又可爱的女孩子吗?”好吧,我拗不过路然,只好同意。

绿色背面

“欸,我还以为青城会有很多树呢。”坐在氢能源公交车上,我们和导游林音攀谈了起来。

“青城多数植被在城郊,就是你们坐动车经过的森林。而城区绿化和普通城市差不多,毕竟青城要养活一千二百多万人呢,不可能把黄金地段的地皮大量用来种树吧。”听着林音悦耳的讲解声,我开始赞同路然的决定,有个导游在确实可以大大提升旅游体验啊。

青城并不是想象中翠绿植物点缀着洁白大楼的理想化城市,太阳能板覆盖下,路边的高楼多显现出深深的黑褐色,树的确不多,但处处有草本的绿植点染其间。城区用地似乎非常紧张,城市主干道旁,挨挨挤挤的都是三十层以上的高楼。

“这是?”路然指着公交车窗户右下角的一个小标签问道。

“这是绿碳点数的标签,上面写的‘+5’表示乘坐这辆公交车会获得的绿碳点数,而绿碳点数积攒到一定数量是可以作为代币购物的呦。”林音解释说。

“有正的,也会有负值?”我问。

“对的,那些会产生额外碳排放的行为都会被扣除相应的绿碳点数,比如超额用电、乘坐非新能源交通工具等等。游客也会有临时的绿碳帐账户,有赠送点数,正常使用,是不会变负数导致罚款的。”

接下来的两天,林音带着我和路然逛遍了青城各景区。第三天的时候,我突发奇想,想去体验一下青城居民真正的“绿色生活”。林音沉默了,随后,她带着我们拐进了高楼背后一条逼仄的小巷子。几步路之后,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夹在高楼中间的小巷射不进阳光,幽暗深邃,擦肩而过的路人神情晦暗。这里就像是青城的背面,幽闭的环境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我们三人谁都没有说话。拐了几个弯,林音停在一栋半旧的暗色居民楼前:“这是我家。”

绿色枷锁

林音家在六楼,房间很局促,我们勉强挤在沙发上,林音给我们递了一杯茶。

“是不是没想到,外表光鲜的碳中和试点城市,内里竟然是这副模样?”林音叹了口气,“我们家原本住在郊区,政府要种树,就把我们迁到了市区。可是市区生活太难了!因为技术不成熟,青城的那些绿色产品贵得吓人,但买非绿色产品,就会被扣绿碳点数。搬进城没多久,我爸工作的钢铁厂就因为碳排放过高而被关停,全家只能靠我妈开的小卖部勉强维持生活。我父母学历低,他们不知道是谁造成了这一切。”

“可我知道。”林音抬起头看着我们,“政府下了大功夫来粉饰这座城市,把青城包装成世界上最大的碳中和城市,来吸引游客,吸引投资。的确,青城的天很蓝,空气很清新,可是这些对于抬头看不见天空,住在连风都吹不进来的巷子里的老百姓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夏天不敢开空调,冬天不敢开暖气,生怕用电超过额度承受巨额罚款;吃饭只能勉强吃饱,衣服只有过年的时候买,就是这样也被超高的物价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们也想过搬走,但政府为了维护城市形象严格限制人口流动。我也想过曝光,但事实是你发再多的帖子也抵不过限流和水军……”讲到这里林音已经有些哽咽。我和路然一句话也讲不出来,无论如何,我们都想不到“碳中和”这三个字竟会这样沉重。

“你还记得我们之前做的限流和反限流模拟吗?”路然突然转过来冷不丁地问我。

“你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曝光青城!”我立刻反应过来,“学长们正在做网络机器人的研究,请他们一起……”

也许是向大海里扔了一粒石子,也许是点燃了草原上的星星之火,但至少这世界上会多一些人,知道青城背后的真实。

尾声

时隔两年,我和路然再次踏上青城的土地。空气依然清新,比起上次,更多了些烟火气。

一年前,青城市市长停职接受审查,严苛的禁令被废除,氢能源公交车和太阳能板保留了下来。丢掉了碳中和城市头衔的青城,现在是全国环保示范城市,相比以前,多了人情和温暖。

林音的父母现在经营着一家小餐馆,天然气限制放松以后经营成本下来了,林音家里的经济状况也大有改善。当天晚上,我们一行人,就在林音家的餐馆里吃着烧烤,唱着歌。烧烤炉上升起袅袅青烟,我想,这,才算生活吧!

(原文有删改)

41.关于选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叙写留给读者以美好的绿色城市形象,奠定了小说全文欢快乐观的感情基调,暗示双碳已经实现,表达出作者的欣喜之情。

B.文章描写的苛政下的青城百姓的生活暗无天日,绿色生态和他们完全无关,让读者看着心酸,更有无奈,发人深省;也为后文的改革埋下了伏笔。

C.小说提到青城市市长停职这一情节,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作者意在借此暗示并表达对我国政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坚持自我革命的赞许。

D.小说尾声描写改革后的青城,是作者对未来双碳实现后美好生活的想象与期待,体现了作者乐观昂扬的态度。

42.下列关于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选文通过近乎神奇的宏大想象,塑造了一个似乎很荒唐、但再读又会发现其实是一个十分合理的社会。表面上写青城,实则是借此展开想象,理性分析了苛政带来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好的警示意义。

B.文章运用了大篇幅的人物对话,既可以丰富人物形象,也可以通过对话巧妙地暗示出时代背景,有利于读者精细化地理解文章内涵。

C.文章在行文过程中,蕴含了许多科学科普知识。这使得这篇小说在发人深省的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科普价值

D.作者以这,才算生活吧一句结尾收束全文,意味深长,暗示作者对青城现在真正的绿色生活的赞美。

43.小说中出场人物的名字具有深意。试简要分析人物名字背后的意蕴。

44.文章中对治国之道的思考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有相似之处。请你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谈谈你对治国之道的态度和看法。

23-24·江苏省东台市六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布莱克·沃兹沃斯

(英)奈保尔

每天都有三个乞丐准时到米格尔街乞讨。十点钟,一个印度人,我们给他一小钵饭。十二点,一个叼着烟斗的老太婆,我们给她一分钱。下午两点,一个瞎子来讨他的那份钱。有时候,我们也施舍流浪汉。一个男人来这儿,说他饿坏了,我们让他饱餐一顿。

一天下午,来了一个非常古怪的流浪汉。他叫住我:小弟弟,我可以进你们家院子里来么?他身材瘦小,衣着整洁,戴着一顶帽子,穿着白衬衫和黑裤子。

我说:你是干什么的,先生?

他站起身来说:我是诗人,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一个看到一朵像牵牛花一样的小花,都想哭出来的诗人。

你叫什么名字,先生?

布莱克·沃兹沃斯。

你为什么哭?

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啦。要知道,你也是个诗人,像我一样有才华的诗人。你成了诗人以后,任何一件事都会让你哭出来的。

他问:你喜欢你妈妈吗?

她不打我的时候,我喜欢。

他从后裤兜里掏出一张纸片,说:这上面是首描写母亲的最伟大的诗篇。我打算贱卖给你,只要四分钱。

我跑进屋,说道:妈,你要不要花四分钱买一首诗?

我妈说:你告诉那个死人家伙,叫他赶紧夹了尾巴滚出去。

我对沃兹沃斯说:我妈说她没有四分钱。

沃兹沃斯说:这就是诗人的遭遇。

后来,沃兹沃斯走了。我希望还能再见到他。

一天下午,放学路上,我又看见他了。他说:我院子里有棵蛮好的芒果树。现在芒果都熟了,红通通的,又多汁又好吃。我就为这事在这儿等着你,请你去吃芒果。

他住在阿尔贝托街上一间小棚屋里。这地方看上去很荒僻,好像根本不在城里。

他说得不错,芒果汁多味美,我一连吃了六个。橘红的芒果汁顺着肘淌到臂膀上,从嘴角流到下巴上,衬衫上也沾染了果汁。

回到家里,妈妈问我:你窜到哪里去啦?到处疯玩?去,给我把鞭子拿过来!

她打得真够狠。我从家里逃出来,来到沃兹沃斯家。

沃兹沃斯说:别哭啦,我们一起去散散步!

我们沿着跑道漫步。

沃兹沃斯说:我们到草坪上躺会,看看天空,我想让你猜猜那些星星离我们这里有多远。

我按他说的做了,明白了他的意思。我忘记了一切,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如此骄傲愉快。

忽然,一道光打在我们脸上,一个警察出现在面前。

你们在这干嘛?警察问。

沃兹沃斯说:已经四十年啦,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我很喜欢他的小房间。有一天我问他:沃兹沃斯先生,你为什么在院子里留这么多野树?

他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男孩遇见一个女孩,他们彼此深深地相爱,后来就结婚了。他俩都是诗人,少年喜欢优美的文学,姑娘喜欢花草树木。他们在一间小房子里生活得很愉快。有一天,女诗人对那位少年诗人说:‘咱们家里又要增加一个诗人啦!’但是,那个小诗人并没有出生,因为姑娘死了,他也随她而去,死在姑娘的肚子里。男人非常难过,决定从此再也不去动姑娘花园里的一草一木。就这样,花园留下来了,花草、树木没人管,越长越高。

当沃兹沃斯讲这个动人故事时,他显得更加苍老。

有一天他对我说:我准备告诉你一个秘密。

他说:我正在写一首诗,写一首世界上最伟大的诗。我已经写了五年啦。再有二十二年就写完了,我每个月写一行,不过肯定是最好的一行。

我问:上个月写的那行是什么?

他抬头看着星空说:往昔深邃而奇妙。

我说:是句很美的诗。

沃兹沃斯说:我希望能把一个月的感受全部倾注到这行诗里去。这样我就会写出一首震撼全人类的诗。

我充满惊叹之情。

一天,我们沿着港口防波堤走着,我说:假如我把这颗钉子扔到海里去,你说它能浮起来吗?

他说:世上无奇不有,把钉子丢下去,我们看看会怎样。

钉子沉了下去。

你是怎么生活的,沃兹沃斯先生?有一次我问他。

他说:每年唱克利普索小调的时候,去唱小调。

那够你一年生活的?

足够啦。

我又问:这个月的诗写好了吗?

他没有吟诗,只是说:噢,就要好啦。

从此,我再也没听到那首世界上最伟大的诗篇。

我觉得他一天天地老下去。

一天,我到他的小房子去看他,发现他躺在小床上。看上去那么虚弱、苍老,我真想哭。他说:诗写得不太顺利。

他没有看我,而是透过窗户看着院子里的可可树,就好像我根本不存在一样,喃喃地说:二十岁的时候,我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可那……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突然,我敏锐地感觉到了,死神已经爬上了那张憔悴的脸。

他看着我,看着我满含眼泪,挣扎着坐起来。

他把我搂到他那瘦削的胸前,说:你想听我再给你讲个有趣的故事么?他冲我鼓励地微笑着。

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

他说:我给你讲完这个故事,你马上回家,再也不要来看我了,好么?

我点点头。

他说:很好。以前我给你讲过一个关于少年诗人和女诗人的故事,你还记得吗?那不是真事,是我编出来的。还有那些什么作诗和世界上最伟大的诗,都是假的。你说这是不是你听过最好笑的事情?

他的声音中断了。

我离开了小房子,跑回家,大哭了一场。像诗人一样,看到什么都想哭。

一年以后,我又来到阿尔贝托街,可是再也看不到那栋小房子了。一幢两层楼房代替了它,芒果树、可可树还有李子树也被人砍了。

一切都好像表明,沃兹沃斯从来没有到过这个世界。

(选自奈保尔《米格尔街》,有删改)

4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将母亲带有侮辱性的话语转变为委婉的说辞,表现了的纯真与善良。

B.服饰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特质。沃兹沃斯衣着整洁,戴着一顶帽子,穿着白衬衫和黑裤子,说明他即使落魄也依然保持着诗人的尊严。

C.当警察问草坪上躺着的两人你们在这干嘛?时,沃兹沃斯答非所问,这是他对世俗规则秩序的反抗。

D.面对钉子注定下沉的现实铁律,沃兹沃斯仍让我去尝试,这体现他对孩童探索欲望的小心呵护。

4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部分,先写了四个不同的人上门乞讨的事,为沃兹沃斯的出场埋下伏笔,突出了他的古怪

B.从初见小房子到小房子被拆,小房子的多次出现,折射出沃兹沃斯的生活经历,也使得小说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C.小说选取孩童的视角,以第一人称叙事,增强了真实性;而对沃兹沃斯的认知有限,又使这个人物多了一份神秘感。

D.小说的结尾,用了好像一词,实际上并没有否认沃兹沃斯存在过,这是一种诗意的表达,令人怅然若失。

47.沃兹沃斯起初说正在写最伟大的诗,后来又称最伟大的诗是假的,你怎么理解他前后的变化?

48.小说由大量的对话和少量的叙述构成,这样的行文方式有什么好处?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4·江苏盐城·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布鲁帕牛掉下了眼泪

蓝怀昌

小米鸟把身上的羽毛扯光了,冬天用什么御寒?庄稼人把大牛砍杀了,春天用什么耕地?何娅妮呆呆地站在木楼前思虑着。在她身边,四大寨的长者们,急匆匆地把一株凤尾竹深深地插在楼门口。这株高高的凤尾竹,还滴着水珠,无声地向山里人报告一个噩耗:此间木楼死了一个人——何娅妮的丈夫。

凤尾竹下,四大寨的长者们商议后决定:明天酉时,砍杀娅妮的布鲁帕牛,为她的丈夫举行葬礼。砍杀大牛,这是四大寨自古沿袭下来的没有文字的寨规,谁也不敢违背。

娅妮听了长者们的话,大大的眼睛潮湿了。她走到木楼下,用手轻轻地抚摸布鲁帕牛圆滚滚的身子,大颗大颗的泪珠落到牛身上。丈夫死了,丢下两个孩子给她,大的九岁,小的才两岁,往后他们怎样活下去?如果杀了布鲁帕牛,责任田、责任地怎样耕?

法里寨的长者低声细语地对娅妮说:娅妮妹仔,鸡子都快叫了,得赶快去请魔师来念《送词》,把你丈夫送上西天。还得把舅爷喊来,舅爷是要亲自砍牛的呀!长者说得很轻松,哦,天是真的不早啰,去吧,去吧!

娅妮走出了法里寨,来到了岂地寨口。她犹豫了,彷徨了。只要进了寨,见到了魔师,

见到了舅爷,魔师就会到丈夫的棺材边念着她听不懂的《送词》,然后问丈夫需要什么,要一头牛还是两头牛?如果是要两头牛,娅妮还得去借一头,这该遭多少罪呀!

这时,她才想起黎卡多来。他是魔师的儿子,也是娅妮的同学,为了一碗饭、一块牛肉跟在父亲身后去走寨,尽管他这两年不愿去做魔师的徒弟了,但找他帮个忙,也许行。啊,娅妮,魔师不在家。开门的正是黎卡多。灯光、火光照着他黑黝黝的脸膛。他是魔师的儿子,小时候曾跟娅妮在一个班读书。

卡多,师爷不在就好了,我请你去一趟。娅妮轻柔地说道。月亮树已经换了新枝,我早已不去给人做葬礼!

看在我心爱的布鲁帕牛份上,你去一趟吧!

啊,我不!我再也不能行令杀牛了!再杀牛,我们四大寨的牛就要绝种,我不忍心让我的父老们光着背、弯着腰去拉犁!

流下山的泉水是清的,你的心是亮的,请你去是为了不要砍杀我的布鲁帕牛。

……这……

是的,在这时刻,魔师的话是圣旨,你说什么,父老们都会相信。娅妮还是恳切地说。画眉鸟会唱歌,我黎卡多能说什么?

你能说,我丈夫死了不需要牛,你能讲,他已乘仙驾鹤……

黎卡多听着,眼前迷糊了。三年前,他母亲过世,砍杀了那头布巴拉牛以后,他连续拉了三春的犁耙。而现在,娅妮正站在跟前乞求,既完成葬礼,又不用砍牛,四大寨的父老们依不依?千年旧习,百年寨规,那些渺渺茫茫的东西,那些捉摸不定的神灵,他自己也摸不透是有,是无。但是,有一点他是清楚的,砍牛纯粹是从远古的故事中沿袭下来的。可如果违反了这习惯,寨里出了什么事,娅妮遭了罪,他能承担得了吗?于是,他以一个魔师的口吻来审度娅妮:

不砍牛,你丈夫升不了西天,你怕不怕?

我不怕!

你丈夫回来闹夜,你怕不怕?

我不怕!

天给你降下灾难,你怕不怕?

怕也逃不脱!

还年轻,长者们说你不敬不孝,以后谁也不敢做你的丈夫,你怕不怕?

我不怕!

你为什么不怕?

我?为什么?……娅妮稍停片刻,沉思着。前几年,她去过省城,上了北京,她懂得了许多许多新鲜事。没有太阳,天不会亮,没有共产党,人们不得幸福。每年,党把大批大批的布匹、药品、粮食运进山来,送到山里人的手里,生活才能像石山一样安定。现在,庄稼人的腰挺得直直的,那是因为有党的政策;各家各户养上了大牛,那是因为有政府拨款。如果我们还在不断地砍杀耕牛,不断地用脚犁翻地,我们能富起来吗?上山砍树不能没有刀,山里人耕地不能没有牛。古老的习惯,给后代带来多少灾难。十岁的孩子都要参加耕地、挖山,繁重的手工劳动像枷子套在我们庄稼人的脖子上,我们的民族何年何月才能伸直腰!娅妮尽量打开回忆的门窗,把她当民办教师学到的知识,把她去参观得到的启示,把她去开会听到的政策,一起酿成酒,敬给黎卡多。黎卡多的眼睛亮了,他为自己过去的无知而忏悔。

残阳如血,整个法里寨被晚霞染得血红血红的。酉时到了,葬礼开始了。

卡多脸上挂着愁云,手里端着一盆白米,他犹豫了。可此刻,娅妮眼睛里有火的光芒。他从这光芒里获得勇气、获得力量。他同情她,他羡慕她,他……

终于,卡多撒完了盆里的白米,按照昨夜两人商定的《送词》,高声念道:啊嗬,太阳收回了它的光,你已经上到西天了。应该感谢西天的祖宗,说你善良过人,勤劳过世。你已经有了地吗?你已经有了牛吗?你像神仙一样潇潇洒洒了……

人们正倾心地听卡多最后的问话:啊畸,你真的不需要牛吗?真的!要一只山羊,要一头猪……你安心地远游吧,你的妻儿将按照你的最终意愿——宰羊!宰猪!

几个体壮如牛的小伙把山羊牵来了,把猪抬来了……

娅妮深沉地敬了一碗山羊血酒给卡多。卡多解下了布鲁帕牛,把牛绳交到娅妮手中。娅妮牵着牛,她眼前,像有一群群肥壮的牛在欢快地奔走,而布鲁帕牛却掉下了眼泪……

(选自《民族文学》1983年第3期,有删改)

4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强调谁也不敢违背,是当时四大寨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也使下文黎卡多的担心犹豫显得合理。

B.长者吩咐娅妮去请舅爷来砍牛的语气很轻松,表明他认为在葬礼上宰杀耕牛理所当然。

C.在黎卡多魔师口吻的审问下,娅妮陷入回忆,回忆的内容既回答了黎卡多的问题,又交代了娅妮思想形成的原因。

D残阳如血,整个法里寨被晚霞染得血红血红的寓示着下文变革的艰难残酷和震撼人心。

50.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用起兴手法,以两个问句直击矛盾中心杀牛事件,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文中大片对话描写,让读者清晰感受到黎卡多的思想变化,也让叙事的节奏更为紧凑。

C.文末布鲁帕牛却掉下了眼泪……”照应了标题,隐含了牛对人类利己本性的嘲弄。

D.本文以优美的散文化笔调,融叙事、议论和抒情于一体,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51.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强烈的时代精神,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52.对黎卡多的行为,魔师父亲会赞成还是反对呢?请依据文本说明理由。

2024·江苏扬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头滩

杨秋明

汀江,日夜不息地流淌着,由北往南,亘古不变。

发富、发贵是同胞兄弟,汀江上航船的好把式。他们刚接到任务,负责把一批紧缺的食盐和药材从白石角送到红石渡,再由红石渡经挑工秘密送往江西。

白头滩在白石角到红石渡的中部,地处小桃河汇入汀江的交叉口,整个滩头连绵一里有余,河道宽阔。民团团长钟发奎借口剿匪,在白头滩的中部设一个检查卡,扼住了几百里水路的咽喉。

这时候,发富、发贵正和秘密交通队长汤武一起。看着满目狰狞的连绵滩头,看着沙滩上绑着的三个曾经一起运送物资的同志,①他们一脸凝重。目光越过白头滩,望着对面葱郁的大山,他们的眼前出现了儿时在小桃河玩耍时的情景——河水清澈凉爽,河道纵横交错,两岸有许许多多的溶洞。

“小桃河溶洞的那一头会不会有出口?”看着发呆的哥仨,发富的老婆茶花随意一说。

“啊,真有可能。”哥仨几乎同时跳起来。他们连忙备好砍刀、鸟铳和油松枝,跃上触板船,向小桃河口划去。两岸溶洞密布,神秘莫测。

发富、发贵儿时跟随爷爷在汀江沿线风里来雨里去,没少到过这些沟沟壑壑。他们记得每次发大水,爷爷总能从里面捕捞出大量雪花花的鲢鱼。但爷爷警告说,谁家的叔叔、谁家的爷爷,进去了就没再出来,你们将来不能乱闯!爷爷去世后,他们的确没有进来过。

他们循着爷爷当年的路线,把舢板船划进溶洞里的暗河。溶洞里阴森湿冷,嘀喃嗒嗒的水帘很有几分神秘,偶尔也会有一两只石燕飞过。河水闪闪发亮,最深处也不过一丈,一竹篱就能撑到底。发富负责撑船,发贵打着火把,汤武举目张望,寻找任何可能的出口。但七转八拐,绕了大半天,最终又回到入口处,只好原路返回家。

汤武临时有事,回红石渡去了。发富像泄了气的皮球,有气无力地躺在竹床上,任凭茶花怎么问他,只是不吭一声。发贵在另一头的厢房里,坐在床头抽着旱烟,老婆桂花给熟睡的孩子擦脚,嘴里却絮絮叨叨地说:“发大水时鱼从哪里来的?不可以循着鱼的来路找找吗?”

“可是老天爷能送来一阵大雨吗?”②发贵的脸色无比凝重。

“东闪晴,西闪雨。刚刚我看到西边一闪一闪的,估摸着要下大雨了。到时你带上我,我来帮你找。”桂花走过去,心疼地抱住自己的男人。

一夜无眠,发贵眼前老是晃动着爷爷的身影。天还没亮,他就偷偷地带上香烛,来到对面山头,跪在爷爷的坟前,摩挲着墓碑上的字,希望爷爷保佑他找到新通道。不知跪了多久,天空慢慢乌云密布,继而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碑前的香火瞬间被浇灭了,发贵哈哈大笑起来:“爷爷啊,我的亲爷爷,您是在帮我寻找鲢鱼的来路吗?”他飞奔着往家里跑去。

桂花站在门前,双手接着从屋檐口流下来的雨水,看见发贵回来,大声喊道:“我们可以去捞鱼了!”发贵看着老婆高兴的样子,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又傻傻地笑了。

换好衣服,和发富商量,哥俩觉得家里人值得信任,于是带上桂花,跳上舢板船,再次往小桃河口划去。

果然,从岔道口开始有鲢鱼漂出来。他们循着鲢鱼漂出来的河道,一个岔道挨着一个岔道往里面划,一连三个岔道都是断头路。来到第四个岔道口,这是一个又矮又窄的洞口,周围长满了水草,

很容易被忽视。在火把的映照下,只见大量雪白的鲢鱼从低矮的洞口涌出,接着是带着树叶枯枝的洪水。就这里了,三个人高兴极了,举起竹篱、船桨一阵乱舞。舢板船剧烈摇晃着,溅起阵阵水花。

进得洞口,岩洞变得宽阔起来,洞顶不住地有水珠滴落。忽然,一阵凉透骨髓的冷风从四周包围过来,桂花一声尖叫,手指前方,瑟瑟发抖。发富、发贵抬起头,看见一条巨蟒盘旋在一丈开外的岩石上。舢板船还在向前移动,眼看离岩石越来越近了,蟒蛇或许受到了惊吓,长长的尾巴用力一扫,桂花被扫了个正着,一个跟斗栽进了水里。发富抓起鸟铳,朝蟒蛇的头部就是一枪,蟒蛇从岩石上栽了下来,消失在湍急的洪水中。也就在枪响的同时,发贵一跃跳进水中去救桂花。水流很急,而且暗流涌动,发贵一入水,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往深处拽。他赶紧屏住呼吸,用手紧紧抓住一块突出的岩石,稳住身子,一寸一寸往上移。好不容易浮出水面,发富连忙伸出竹篙,把发贵拉上船。

兄弟俩把小船往外撑,来到主河道,回望内河,那里仿佛有无数妖魅在水中起舞。但是不假思索,他们同时跳进河里四处搜索,希望内河的水能把桂花冲出来,可直到筋疲力尽,仍一无所获。爬到船上,两个男人抱头痛哭,天空好像瞬间崩塌了。

汤武从红石渡返回,听茶花说哥俩已经去寻找出口了,急忙赶到小桃河。

河水渐渐下降,洞中也不再有鲢鱼涌出,河道里翻滚着白色的浪花,周围漆黑一片。哥仨会合,强压着内心的悲痛,③神色凝重地慢慢向前划。河道时宽时窄,时深时浅。不知过了多久,前面透出了大片光亮。在白头滩上游三里多路的地方,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隐秘的出口,刚好可容纳舢板船出入。桂花在哪儿呢?当天夜里,哥仨又偷偷地去寻找,终于在下游的羊牯滩发现了桂花的尸体。发贵悄悄地把桂花埋在爷爷坟墓的下首,他没再流泪,④脸上写满了凝重。

一条新的交通线绕开了那段滩头,可贵的物资源源不断地安全运出。

白头滩的岩石不再狰狞。

(有删改)

5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运送食盐和药材的路线,意在强调虽然路途遥远艰难、任务艰巨,但使命光荣、革命形势光明。

B.发富他们在开辟新的交通线时,经历多次失败,这说明自然环境恶劣、敌人封锁严密以及他们斗争经验不足。

C.小说中的桂花智慧、贤惠、勇敢,她支持丈夫革命,在帮助丈夫等人寻找新交通线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白头滩的岩石不再狰狞,既是客观的环境描写,也是主人公的主观感受,蕴含着完成任务以后的豪情。

5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叙写发富、发贵儿时随爷爷在小桃河捕鲢鱼,并以爷爷的警告为下文写遇险埋下了伏笔。

B.小说描写发贵祭拜爷爷求大雨的场景,从侧面表现了爷爷在发贵心中的地位无比崇高,也表现爷孙俩感情深厚。

C那里仿佛有无数妖魅在水中起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道的凶险,表现了兄弟俩经历劫难后的紧张恐惧心理。

D.小说通过设悬念、作铺垫等艺术手法,在疑无路又一村之间反复迂回,既引人入胜,又拓深主题。

55.文中四处画横线的部分都写到凝重,请简要分析人物在不同场景下的心理。

56.小说没有写战争的硝烟,却充满紧张感,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作者是如何营造这种紧张氛围的?

2024·江苏镇江·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痴

黄裳

看题目,这好像是从《聊斋志异》上抄了来的。一个年青的读书人废寝忘食地在书斋里读书,半夜里,一张少女漂亮的脸在窗外出现了,……后来,自然要有一段曲折、甜密的恋爱生活,然后,书生得到少女的帮助,终于考中了状元,作了大官……

自然,这不过是说笑话。蒲松龄的思想境界是不至如此低下的。但在风起云涌继《聊斋志异》而出现的什么《夜谈随录》、《夜雨秋灯录》之类的作品里,这样的故事就不只是可能、而且是必然要出现的了。在那样的社会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锺粟……美妙幻想,在读书人的头脑里,简直是独霸着的,这就使他们不能不整天价作着此类的白日好梦,也自然要进而写进他们的创作中间。

不过关于读书人真实的并非捏造的故事,也是有的。如果图便捷,不想翻检许多书本,我想,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是可以看看的。

叶昌炽辛苦地从大量原始纪录中搜罗了丰富的材料,依时代次序,把许多著名藏书家的故事编缀在一起,是煞费苦心的。他的书在这一领域不愧是开山之作,过去还没有谁就此进行过系统的研究。

叶昌炽的书另一值得佩服的特点是,他在取材时尽量选取的是那种非功利性的读书人的故事,因而也较少封建气息的污染。当然这也只能是相对而言。和为艺术而艺术一样,百分之百的为读书而读书是不存在的。读书,无论在什么时代,总都有他的目的性。但取舍之间,不同作者的眼光是大不相同的。我想这和叶昌炽自己就是一个生性恬淡,习惯于寂寞的研究,因而热爱书本的书呆子不无关系。

如果想探索一下,是什么促使人们热爱书本,那原因看来也只能归结为强烈的求知欲。司马光是爱书的,他所藏的万余卷文史书籍,虽然天天翻阅,几十年后依然还像新若手未触者一样。他对自己的儿子说过,贾竖藏货贝,儒家惟此耳。这是很坦率的话。书是知识分子的吃饭家伙,是不能不予以重视的。

司马光自然并不是为读书而读书的人,他编写《通鉴》的目的是为了资治,一点都不含糊。他的得力助手刘恕也是一位藏书家,他受司马光的委托,经常走几百里路访问藏书家,阅读抄写。一次,他到宋次道家看书,主人殷勤招待。刘恕却说,此非吾所为来也。殊费吾事悉去之,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目为之翳。

也是宋代的著名诗人尤袤,则公然声明他的藏书的目的是,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这个著名的声明,出之诗人之口,很有点浪漫主义的味道。他是道出了为读书而读书的真意的。近代著名学人章钰为自己的书斋取名四当斋,就是出典于此。

书籍是传播知识的工具,在知识还是私有的时候,知识分子对书的争夺是不可避免的。于是有许多见不得人的勾当干出来了。有一些还被传为美谈,其实正是丑史。过去的藏书家喜欢在自己的藏书上加印。除了名号之外,也还有一种闲章,有时要长达数十百字,就等于一通宣言。从这些印章中,很可以窥见藏书家的心思。

陈仲鱼有一方白文印,①得此书,费辛苦。后之人,其鉴我。这是很有名的印记,读了使人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印象,觉得陈仲鱼是挺可怜的。他这里所说的后人,并非指自己的子孙,而是后来得到他所藏书籍的人。在这一点上,他还是明智的,比有些人要高明得多。风溪陶崇质南村草堂藏书,每每钤一楷书长印,文云,赵文敏公书跋云:‘聚书藏书,良匪易事。善观书者,澄神端虑,净几焚香。②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夹策。随开随揜,随损随修。’后之得吾书者,并奉赠此法。陶松谷录。这也是很通脱的。爱书,但私有观念并不怎样浓重,是很难得的。

明代著名藏书家、澹生堂主人祁承㸁的印记则说,澹生堂中储经籍,主人手校无朝夕。读之欣然忘饮食,典衣市书恒不给。③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孙益之守弗失。则已明显地露出了贪惜之念,而且要向子孙乞怜,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结果当然是失望。祁家的藏书后来被黄梨洲、吕晚村大捆地买去,吕还为此作了两首诗,其一云,阿翁铭识愚犹新,大担论斤换直银。④说与痴儿休笑倒,难寻几世好书人。说了一通风凉话,却料不到他自己连同所藏书籍的命运比祁氏还要来得悲惨。

清末浙东汤氏藏书也有一方大印,见即买,有必借,窘尽卖。高阁勤晒,国粹公器勿污坏。说得更是开脱,而且毫不讳言,必要的时候尽可卖掉。这就分明可以看出,到了封建社会的晚期,子孙世守那样的观念已经日趋淡薄,而书籍作为商品,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已大大改变了。

以上通过几方藏书图记,约略勾画了藏书家愉快、痛苦交错的矛盾心情。这些位,如称之为书痴,大概是并无不合的。当然具有较为高明的识见者也不是没有。明末的姚叔祥就说过盖知以秘惜为藏,不知以传布同好为藏耳这样的话,是很有见地的。可惜的是并不多见。

(有删改)

5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借《聊斋志异》式荒诞的情节,调侃书中自有颜如玉等世俗功利的读书观,轻松戏谑的笔墨中暗含评价取舍。

B.学人叶昌炽致力于编写真实的读书人的故事,他编著的《藏书纪事诗》大都取材于恬淡纯粹的读书人,作者对此深表敬佩。

C.藏书家刘恕访问藏书家宋次道,谢绝主人的殷勤招待,独自闭阁读书,昼夜口诵手抄,体现了为读书而读书的书生本色。

D.宋代诗人尤袤、近代学人章钰认为读书可以让人超越物质生活上的困窘,获得精神上的滋养、富足,他们是典型的书痴

58.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表明陈仲鱼虽爱怜藏书,但料及其终将沦落他人之手,故苦苦交代后人。

B.句表明陶崇质爱书但不必据为己有,提醒后世得书人惜书爱书、护书敬书。

C.句是澹生堂主人对后世子孙永保藏书的祈望,表现出贪惜之念,不够通脱。

D.句是吕晚村对祁家不肖子孙不好读书、贱卖藏书的嘲讽,有幸灾乐祸之意。

59.作者在谈读书的目的和对待藏书的态度时,援例对比,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态度。请简要概括作者反对什么、赞成什么。

60.读书小组认为此文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学识、理趣和情感,准备就此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拟定关键词为:学··情。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4·江苏镇江·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千里江山图(节选)

孙甘露

“这附近住了不少侨民?”

“这些年,不少外国人来上海以后,聚居在这一带。”

“嗯,这多少是个掩护。”

“不过现在的上海也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了。”

陈千里沉默良久,才长长地舒了口气:“涅克拉索夫,这些年你还读吗?”

陈千元愣了一下,直起身,背诵了一句:“他们说暴风雨即将来临,我不禁露出微笑。”

这是他们俩自己的接头暗号,有一阵他们喜欢用这句诗来证实青春和热情。每次陈千里从俄文补习班回家,深夜敲门,两个人隔着门就对这句暗号。千元住进澄衷中学宿舍后,每个周末回家,他们也都要对一次。每个人说半句,无论谁先说。不,陈千里在心里对自己说,不是两个人的暗号,是三个人的,还有叶桃。

“你去哪儿了?”是千元在说话。

训练学校原是一处旧日贵族的庄园,站在庄园边缘的铁丝网向外眺望,就是一望无际的西伯利亚森林。陈千里在那里住了三年。

一到冬天,每天的训练科目完成后,他就靠涅克拉索夫的诗歌度过漫漫长夜。坐在火炉旁,朗读、背诵,或者默想,直到头脑中充满声音,直到叶桃和弟弟的身影从记忆中浮现。

陈千里有点儿恍惚,心中柔软,这种感觉很久没有出现过了。他克制着,慢慢地考虑着别的事情。他望向四周,房间收拾得很干净,不像他记忆中的千元——他记得千元的房间总是乱糟糟的,可现在衣服在衣架上挂得整整齐齐,还有一条红色围巾,是他的吗?

“那天你从南京回来,告诉我叶桃姐牺牲了。你说你是回来看看我,跟我说几句话,马上就要离开,他们会来抓你。”

因为陈千里知道他们会说是他杀了叶桃,会让巡捕房来抓他,他们知道他和弟弟在上海住在哪里。叶桃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让他立即去找到党组织,是党组织让他回到上海找一个人,并带一句话给他。那个人对陈千里说,组织上决定,你立刻动身去苏联。后来他知道那个人是谁了,那是少山同志。

他把能找到的所有钱都交给了弟弟,说他要离开一段时间,出远门,有人会来抓他,弟弟最好把家也搬了,到别处租一个房间。

“我去了苏联。”他说。

“你走后的第二天,巡捕房就来人了。他们说你在南京杀了人,是共产党要犯,把你的东西全抄走了。我想把那本诗集要回来,你记得吗?那里面夹着叶桃姐的画像。用铅笔画的速写,画的时候我们三个都在。那个画画的人说他只用一根钱就可以把人画出来,还能画得很像,果然很像。画被他们拿走了。跟她有关的东西全都消失了,就好像从来就没有存在过那样一个人。”

“当然存在过。”陈千里微笑着说。

“可我直到现在也不明白那是怎么回事,她为什么会死?那时你告诉我说,是因为她父亲。你说你总有一天会找他算账。”

可这会儿陈千里并不想说这件事,他不想回忆,也许还没有到可以回忆的时候。

(节选自《千里江山图》,上海文艺出版社)

6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陈千里甩脱跟踪的尾巴以及兄弟间的对话等内容可以看出,当时的上海被白色恐怖笼罩,地下革命斗争形势异常艰难。

B陈千里克制着因回忆往事而产生的恍惚柔软,说明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空下,革命者是没有抒情的空间和自由的。

C弟弟感觉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那样一个人,而陈千里却说当然存在过,表现了他对革命者叶桃奋斗牺牲的肯定与赞美。

D文章最后说他不想回忆,也许还没有到可以回忆的时候,是因为对陈千里而言,个人的恩怨在革命事业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6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巧妙地运用对话和回忆的形式,通过在对话中唤起人物回忆的方式,将受训经历、叶桃牺牲、抓捕抄家等内容凝聚在一起,使得文章详略得当,叙事集中紧凑。

B本文环境描写细致生动,例如沿墙摆地摊的小商贩、围观耍猴的人们、街边给煤炉煽火的老妇等,这些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场景,给故事提供了发生的背景和空间。

C本文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正面描写的方式,塑造了陈千里兄弟二人的形象,还用大量笔墨从侧面刻画了叶桃、老易、少山同志等革命者的群像。

D本文语言俭省、精确,整体上使用白描和叙述,只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关键,如左突右挤一词,生动地描写出为甩脱跟踪者而四处穿行的动作,充满画面感。

63这是一篇成长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陈千里和弟弟陈千元在革命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请以陈千里为例,简要概括这一人物的成长变化以及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成长的?

64文章多次提到涅克拉索夫的诗,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江苏泰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离乡

【加拿大】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一九六○年,六月的第二十八天,是我离开的日子。

如囚徒般,我从小到大都拘禁在布雷顿角岛上这个污浊的煤矿小镇,终于,这一切都能抛诸脑后了。我认定世上任何地方都好过这些破败的煤矿、这些烟黑色的屋舍,特别是近几年来,这些想法在我心中愈发鲜明——而且一旦产生,就只会随着时光推移,与日俱增。

沿着陈旧的大街,我去爷爷奶奶的屋子告别。那幢老房子因为年复一年的煤灰而变得黑黢黢的,我顾虑着脚下积灰的路面和填满煤渣的坑陷,心中有些惶惶不安。这时还不到七点,我就像早起的送奶工,只不过我没有牛奶可送,只是挨家挨户在他们安静的门口告别。

爷爷退休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他出过力的那些大矿,虽然在他的回忆里如此诗情画意,但实际上都已停工,三月初以来,父亲也没有再干活,而且他自己不愿待在家里,所以见到他更让我们每个人都难以放松下来。他老了,除了右手少掉一根手指,头发也白了。有一次,钻头失灵,在他发际线处留下一道伤疤,一直延伸到右脸,如同一道凶残的闪电。晚上,我听到他的咳嗽和大声喘息,都是因为煤矿在他肺里积下的岩粉。

进了屋子,爷爷在窗边抽着烟斗,用他扭曲的手指拨着念珠,他那两双手受过的大伤,怕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他越来越聋也有一段时间了,我进门之后把门关上,他都没有转过头来。奶奶在灶旁忙活,她身材高大,头发花白,虽然快八十了,体态依然威严。她的手有力到几乎不像是女子,而且虽然不胖,却一直显得很魁梧,腿脚也很灵便。这把年纪了,她还是来去轻捷,耳聪目明。

我今天要走了。我说得尽量简洁。

她又加了把劲拨了拨柴火,回答我:也好。这里谁都没活干。这里向来就这样。

可回詹姆斯,你过来。她说着,把我带到食品储藏室。她以令人惊叹的敏捷身手,爬到一个椅子上,从碗橱最高层取下一个年代久远的大糖缸,上面还有裂纹。里面有些裹在灰尘里的明信片,几张褪色的、一碰就像要粉碎的黄色的工资单,还有两封信,用根鞋带绑着。明信片和工资单上的地名纷纷跃过尘埃和流年的鸿沟,朝我涌来:斯普林希尔、斯克兰顿、威尔克斯一巴里、耶洛奈夫、不列颠比奇、比尤特、弗吉尼亚城、埃斯卡诺巴、萨德伯里、怀特霍斯、德拉姆黑勒、肯塔基州哈伦、西弗吉尼亚州埃尔金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弗尼、科罗拉多州特立尼达——那些地方年幼如我,年长如祖母,都没有听过。

这么些个地方,你父亲其实都只在地底下,奶奶夹着怒气说,他离开这里之前,回来这里之后,也是一样。我们死了之后,恐怕有的是时间待在那里,人还活着,何必一门心思往下钻。

不过,话说回来,奶奶静了片刻,语气也严肃起来,这终究是他擅长的、想干的事情,只不过是我不想让他干罢了,至少不是在这儿。

她解开鞋带,给我看那两封信。第一封信的邮戳是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二日,寄往爱达荷州凯洛格存局候领老了,要是你能回来接替我,我会很开心的。煤层还能采很多年。很久都没死过人了,条件越来越好,天气温和,我们都好,别费事回信了。回来就行,我们等你。爱你的父亲。

第二封同样是存局候领寄往爱达荷州凯洛格别听他的。一旦回来,你就再也走不了了。这里的人生算什么人生,他们说再过几年煤层就完蛋了。爱你的母亲。

这两封信用的是同样的粗头钢笔,而墨水也同样黑到我没有见过。从某种角度说,这两封信就如同一对势不两立的老夫妻,互相抵消了对方的期望,却被一根满是灰尘的破鞋带绑到了一起。

我从食品储藏室里出来,走到爷爷坐着的窗口,我今天要走了。我俯身大喊。

哦,是吗。他说,不置可否,眼睛还是望着窗外,手指也还在拨弄念珠。他没有动,只有烟从烟斗袅袅升起,咬着烟斗的两排牙齿破败不堪,颜色也污秽得吓人。最近他喜欢上了说哦,是吗,回什么都用这句;其实是他发明出来掩饰听力不再的办法。此刻,我已辨不清他是听到了我的话,还是听得朦胧,或者干脆没有听见,只是给个万全的回应。我觉得如果要我再说一遍肯定无法保持平稳的语调,于是转身往外走。到门口的时候,发现爷爷拖着脚步跟在后面。

别忘记回家,詹姆斯,他说,否则你永远会觉得缺了什么,一旦你喝了地下的水,它就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永远摆脱不掉。它在你身体的最深处流淌啊。这种东西,能让你夜不能寐,到死都纠缠着你。

他知道奶奶有多反感他这一套,所以试图说得很小声。但他耳背到快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所以就像很多聋子那样,基本上已经在大喊大叫。你几乎能听到他的嚷嚷声从他自家房子的墙上弹开,消隐在早晨明媚的日光中。我向爷爷伸出手,于是就觉得他有股扭曲残缺的力量传来,都快要把我的手掌给捏碎了。手指都奇形怪状的,张开的拇指是扁的,显得过于宽阔,隆起的伤疤早被磨砺得又硬又黑,还有那些硕大异常的圆球,是他扭折错位的关节,但这又是一只力量骇人的手。有一瞬间我产生一个惊悚的念头:或许我是走不了的,我永远不会被释放了。但最后爷爷松开手,我觉得我自由了。

即使是坑坑洼洼的街道,当你意识到不知何日才能重踏,甚至今生不会再见时,也会显得落寞寂寥。我的背包太显眼,所以走的都是偏僻的小道,我怕与人交谈,也不愿试图解释,因为说什么恐怕都会是失败徒劳的。

快出镇子的时候,我搭上一辆运煤车,沿着海岸线开了二十五英里。卡车太吵,再加上无比颠簸,司机要跟我聊天是不可能的。我很感谢这吞没我俩的喧嚣的沉默。

整个上午,我换了各式各样出乎意料的交通工具。我不知怎的总担心出不了布雷顿角岛,担心在最后一刻会有硕大无比的触角,或者像爷爷那双恐怖的双手,将我揪住,把我拽回去。现在终于踏上了大陆,回头看布雷顿角,雾霭中耸起苍翠,白色的碎浪踏着海面一片蔚蓝。

(节选自《黑暗茫茫》,有删改)

6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坚定地想离开故乡,但心中隐隐不舍。走过大街时心中默默告别,面对爷爷奶奶时也尽量克制情感。

B.爷爷的手指和关节暗示他长期在矿井里劳作。他以矿区为荣,认为无论走到何处身上都有故乡的烙印。

C.奶奶和爷爷意见相左,她痛恨矿区的生活,竭力希望离开这里,一如当年写信希望儿子不要回来一样。

D.矿区昔日辉煌,带给祖辈和父辈们荣耀与尊严。但时过境迁,到了长大时,已经破败贫瘠,脏乱不堪。

6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故意用繁笔,把六月二十八日说成六月的第二十八天,这是为了突出在这座绝望小镇上备受煎熬。

B.小说有多处妙喻,如将自己比作囚徒和送奶工,将伤疤比作闪电,将时光比作鸿沟,将势不两立的爷爷和奶奶比作两封信。

C.小说情节起伏摇曳,如是先见到爷爷的,却先写和奶奶的告别,爷爷对离家的反应成了悬念,情节更引人入胜。

D.小说语言描写准确传神,爷爷给父亲的信中先称,又称我们,活画出爷爷隐瞒家庭分歧以劝回儿子的微妙心思。

67.小说中,父亲是个若隐若现的人物。尝试根据文本,猜测父亲的经历。

68.小说结尾处已经踏上了新的大陆。假如让你续写小说,你是否打算让最终重回布雷顿角岛的家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4·江苏宿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淡生活研究

——记我的裁缝

【加拿大】里柯克



2024·江苏宿迁·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上的家乡

刘亮程

大概二十年前的冬天,我陪母亲回甘肃老家。这是我母亲逃荒到新疆半个世纪后第一次回老家。我们一路到酒泉,再到金塔县,然后到父亲家所在的山下村,找到叔叔刘四德家。

进屋后,叔叔先带我们到家里的堂屋祭拜祖先。

叔叔家是四合院,进大门一方照壁,照壁后面是正堂,堂屋正中的供桌上,摆着刘氏先祖的灵位,一排一排,几百年前的先祖都在这里。老家的村子乡村文化保存完整,家家的先人都供奉在堂屋里。家里做好吃的,会端过来让祖先享用。有啥喜事灾事,会跟祖宗念叨。家里出了不好的事,主人最怕的是跟祖宗没法交代。这是我们的传统。祖先供在上房,家里人住在两厢,祖先没丢下我们,我们也没丢掉祖先。

我在叔叔的引导下,给祖先灵位上香。

那是我第一次祭拜自己的祖宗,恭恭敬敬上了香,然后磕头,双膝跪地,双手伏地,头碰到地上,听见响声,抬起来时,看见祖宗的名字立在上头,都望着我。头轰的一下,像又碰到地上。

敬过祖先,叔叔带我们到刘氏家族祖坟。叔叔说,原来的祖坟被村里开成了田地,祖坟占的都是好地,每家一片,新出生的人都没有地种,便从先人那里要地。我们家的祖宗便迁到叔叔家的田地里。

叔叔指着最头上的坟说,这是刘家太爷辈以上的祖先,都归到一个坟里。

我们跪下磕头、烧香、祭酒。

叔叔又指着后面的坟说,这是你二爷的墓,二爷膝下无子,从亲戚家过继一个儿子来,顶了脚后跟。我这才知道顶脚后跟是怎么回事。如果一个家族的男人没有儿子,得从亲戚家过继一个儿子来,等这个儿子百年后,要头顶着继父的脚后跟葬在后面,这叫后继有人。

我叔叔又指着旁边的坟说,这是你爷爷的,后面是你父亲的,你爷爷就你父亲一个儿子,逃荒新疆把命丢在那里,但坟还是给他起了。

我看着紧挨着爷爷墓的这一堆空坟,想到我们年年清明,去烧纸祭奠的那个新疆沙湾县柳毛湾乡皇渠六队河湾里的坟,也许只是埋着父亲的一具躯体,他的魂早已回归到这里。

然后,叔叔指着我父亲坟堆后面的空地说,这块地就是留给你的。

听到这句话,我的头发瞬间竖了起来。我原本认为,我的家乡是北疆沙漠边的那个村庄,我在那里出生长大,甘肃金塔县的那个村庄,只是我父亲的家乡,跟我没有多少关系。可是,当叔叔说出给我留的那块墓地时,我知道我和我父亲,都没有逃出甘肃的这个家乡。他为了活命逃饥荒到新疆,把我们生在那里,他也把命丢在了那里。可是,家乡用祖坟族谱、祖宗灵位又把他招了回来,包括他的儿子,都早已被圈定在老家的祖坟里。

老家用这种方式惦记着他的每一个儿子,谁都没有跑掉。那天我们坐在叔叔家棉花地中间的一小块家坟中,与先人同享着婶子带来的油饼和水果。坟地挨着村庄,坟头与屋檐和炊烟相望。我想能够安葬在这里,即使是死也仿佛是生,那样的死就像一场回家。在自己家的棉花玉米地下面安身,作物生长的声音、村里的鸡鸣狗吠声、人的走路声,时刻传到地下。离别的人世并未走远。先人们会时刻听到地上的声音,听到一代人来了,一代一代的人回到了家,那个家就在伸展着作物根须的温暖厚土中,千秋万代的祖先都在那里,辈分清晰,秩序井然。

后来,我在叔叔家看到我们刘家的家谱。先祖在四百年前,从山西某一棵大槐树下出发,走过漫长的河西走廊,一路朝西北,来到了甘肃酒泉金塔县山下村。家谱用小楷毛笔字写在一张大白布上。叔叔说这是我父亲写的,他是刘家唯一会文墨的人,全家族人供他上学,一度把他看作刘家未来的希望,他却跑到新疆不在了。

以前我只看过装订成书的家谱,那是一页一页同姓人的名字。当我看到写在大白布上的刘姓家谱时,我突然看懂了。在那块白布最上面,是我们家族来到酒泉的第一个先祖的名字,这位先祖名字下面,生命开始分叉,一层一层,就像一棵大树的根系,扩散再扩散,等到快到这块白布的底部的时候,这些姓刘的人的名字,已经密密麻麻爬满整块白布。

我知道,所有写在这张家谱里的人,都已经在地下了,他们组成刘氏家族繁复庞大的根系。而这个庞大根系的上面,是活在世上、人数众多、住满了一个又一个村庄的刘姓后人,他们组成一棵家族大树的粗壮树干和茂盛枝杈。每过一段时间,这棵大树上就会有枝叶枯萎,落叶归根,成为家族根系的一部分。

我想,多年之后,当我的名字出现在家谱上时,我已安稳地回到地下,回到刘姓家族庞大的根系中,过着比生更漫长恒久的土里的日子。那时我眼睛闭住,耳朵朝上,像我无数的先祖一样,去听地上的声音,听那些姓刘的后人,在头顶走来走去。我在他们脚下踏实的厚土中,又在他们跪拜供奉的高堂上。我默不作声,听他们哭诉,听他们欢笑也听他们流泪,听他们高歌也听他们号哭,听他们悲伤也听他们快乐。

这是我们的乡村文化所构建的温暖家园。在这个家园中,每个人都知道要回去的那块厚土,要归入的那方祖灵,要位列的那册宗谱,是此生最后的故乡。在那里,千百年的祖先已经成为土,成为空气,成为天空大地。

(有删改)

7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隔半个世纪,母亲让陪她来到父亲的老家,体现了母亲对父亲的深情以及对故乡人的思念之情。

B祖先没丢下我们,我们也没丢掉祖先。表现了祖先的精神时时投射在后代人的生活里,后代子孙也时时不忘祖先。

C.在叔叔的讲述中,恍然有悟:并没有逃出甘肃的这个家乡,老家以它特有的方式记着他的每一个人儿子。

D.父亲写在大白布上的家谱,让懂得了,一代代人的繁衍生息构成了一个家族大树的粗壮树干和茂盛枝杈,对此应懂得珍惜和感恩。

7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到父亲家所在的山下村,这样的表达表现了对山下村的疏离和陌生感,与后文写自己的情感转变形成对比。

B.文章对自己第一次祭拜祖宗时的细致描写,烘托出一种庄严的氛围,为看见祖宗的名字立在上头,都望着我张本。

C我这才知道顶脚后跟是怎么回事,表达了对家乡这种封建思想的批判态度,体现了作者对乡村文化的忧思。

D.文章以意取象,选材集中,情感深挚而内敛,表现了对家乡的精神皈依感和对生活在家乡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温情。

75.本文带有浓郁的乡土中国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

76.有人评价刘亮程的散文语言具有质朴简约之美,请结合本文加以说明。

23-24·三省三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草之眼

聂鑫森

秋风送凉,雁字南飞。

蓄着短发的杨帆,再次走向这个自行车修理铺,已是十年后。

上午十点钟,湖南工业大学的校园里很安静,学生们都上课去了。她推着一辆刚买的永久牌自行车,经过校门口的传达室,再折向右边的一溜砖瓦平房,在一个窄小的门脸边支好车。

店堂里,放着好几辆待修的自行车,一个头发斑白的汉子,正蹲着修补戳破了的车胎,洗白的蓝工装上油污斑斑。在店堂上端的小桌上,放着一个插了一支洁白芦花的绿瓷小花瓶,一个侧身而坐的女人,面对着芦花,久久静默。

杨帆眼里忽地有了盈盈的泪水。

车师傅和他妻子还守着这个修车铺。

杨帆十年前从黔西一个小县,考上这所大学的包装设计系,师姐们就说起了这个夫妻店,还说他们已经在此修车好几年了。

车师傅叫车百里。妻子叫蓝姑,是个盲人。

从穷乡僻壤来的杨帆,怎么也没想到大学的校园有这么大,从宿舍区到教学区,要走三十几分钟;到食堂吃个饭,到图书馆去借书,都有不短的距离。自行车成了校园里最受人欢迎的交通工具。永久”“凤凰”“飞鸽……什么型号、什么牌子的车都有。

杨帆不敢奢望。一个贫困农家的女儿,下面还有两个弟弟,读书钱全靠父母从土里刨出来。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学费和生活费都是由县教育局担保向银行去借贷的。同学问她怎么不去买辆自行车,她说:在家走路爬山练出了脚力,方便哩。再说车子出毛病了,我不会修。懂事的同学连忙附和地点点头。

杨帆真的需要一辆车,可以节约出许多时间,去读书,听讲座,还能去校外看展览看风景。她决心从牙缝里省出钱来,买一辆只要可以凑合骑就行的二手自行车。她从修理铺前经过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看码在墙边的自行车零散配件,笼头、车架、钢圈、踏脚,很多都生锈了。一天中饭后,她走进了修车铺。车师傅在校正钢圈,蓝姑在花瓶里的一支野菊花。

车师傅问:小同学,你要修车?

……不。是……是那支淡蓝色的野菊花把我引来的,真好看。大嫂看花的样子,也很美。我叫杨帆,刚进校不久的新生。

车师傅笑了,蓝姑也笑了。

我发现你每天都在花瓶里插上花或者草,你对大嫂真好。

我从乡下来这里打工,带着她,为的是让家里老人减轻负担,也赚些钱寄回家去。这些花草,老家的屋前屋后都有,蓝姑看不见,但闻得出它们的气味,心里就不发愁了。

你们的爱,就在这个花瓶里,真让人佩服。

车师傅忽然问道:杨帆,你没有自行车?

嗯。家里穷,买不起……

你要是不嫌弃,我用这些旧配件,给你组装一辆车,不好看,但肯定能骑。

我怎么会嫌弃!我该付多少钱?

不要钱。

那怎么行?

怎么不行!只是一堆不值钱的废铁。没事时,你就来和蓝姑聊聊天。

好!

几天后,杨帆有了一辆自行车。她高高兴兴骑着它,去教学大楼去食堂图书馆,去校外看美展看博物馆,看湘江风光带。隔三差五,她会在中午时分去修车铺,帮蓝姑洗衣扫地,或者为车师傅递送工具。

蓝姑告诉杨帆:花瓶里的花和草,一天一换,都是老车亲自去采的。老车说,我看多了,心上会长出明亮的眼睛,什么都看得见。我真的什么都看见了!

杨帆也觉得一个个不同的节令,是在花瓶里更替的,她看得很清楚。

杨帆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本科,然后回到贵州,供职于贵阳的一家包装制造厂,从事包装设计。一眨眼,她32岁了。

这次来株洲参加一个关于包装设计的学术研讨会,她原本是不想来的。谈了三年的男朋友,因开车去一个矿区调查矿源存量,被一辆逆行的大卡车连人带车撞到山崖下,脸部严重受伤,经治疗刚刚出院。按他们的计划,再过两个月,就要结婚了。杨帆的闺蜜劝她要慎重考虑,天天面对这样一张丑脸,哪里还快活得起来。

男朋友力劝她去株洲,散散心也是好的。你常说忘不了当年的车师傅,为你拼装了一辆自行车,有机会要去看看人家,还要买一辆新车送去,或许有买不起车的贫困生入学,车师傅可以免费让他使用。于是,杨帆就来到了株洲,来到了母校的修车铺。她喊了一声车师傅,再喊了一声蓝姑大嫂。车师傅转过脸,茫然地望着杨帆,不知道来的是谁。蓝姑转过脸,靠近鼻子的芦花轻轻一抖,飘出丝丝花絮。

她说:这个声音我记得,是杨帆妹子来了!

车师傅一拍脑袋,说:果然是杨帆!

车师傅和大嫂,一点儿都没变,还是这么精神。

车师傅笑了,说:杨帆,你都变得让我认不出了,我们怎会不变,那不成妖怪了?

蓝姑说:杨帆妹子声音没变,还是又清又亮。

杨帆跑过去,抱住蓝姑的双肩,眼里有盈盈泪珠在闪,说:你们是老了不少,可还像花瓶里每日一换的花草那样美丽……

7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杨帆从修理铺前经过,总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这表明她内心很希望拥有一辆二手自行车,哪怕是旧配件组装的。

B.杨帆说是那支淡蓝色的野菊花把她引进修车铺的,她说的是实话,因为她对盲人花感到很好奇。

C.小说不厌其烦地列举自行车的牌子,旨在突出其他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以此委婉批评学校对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关心不够。

D.蓝姑闻到花草的气味就不发愁了,可见她的在于担心丈夫因自己眼盲而变心,而花草是丈夫仍然爱自己的证明。

7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瓶里每日一换的花草,不仅是小说的线索,是夫妻二人真挚感情的象征,也是小说浪漫、温馨氛围的营造者。

B.车师傅不仅善良,而且心细如发;杨帆懂事,知恩图报;杨帆的男友也善良且善解人意:他们的人生都不算完美,但他们都具有可赞美的优美人性。

C.关于杨帆男朋友受伤的情节,即使删去,对小说的主题也不会有影响,小说宕开这一笔,无非是为杨帆再次来到修车铺提供动因。

D.小说的语言平实有味,比如车百里说没事时,你就来和蓝姑聊聊天,既体现了他对囊中羞涩的杨帆的关爱,也体现了他对蓝姑的爱。

79.小说在时间和空间处理上颇具匠心,具有突出的艺术效果。请任选一个角度作赏析。

80花草之眼这一标题和小说主题有密切的关联。请结合小说内容,就标题和主题间的联系表达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A 2B    3雄伟阔大;

姿态万千;

文化底蕴深厚。 4谙熟诗书,旁征博引,如引用杨万里的诗,引用《创世纪》;

沉醉自然,耽于幻想,如想象海上仙山,山神问话;

指点江山,臧否人物,如对徐霞客等人的评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B因为对杨万里的诗句过目成诵,所以一走进漫天嵯峨的秦岭山地……作者蓦然忆起了这首诗错,原文是说因为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后来对杨万里的一首诗过目成诵,作者对杨万里的一首诗过目成诵是因为有了过秦岭山地的经验,而不是因为对杨万里的诗句过目成诵,经过秦岭山地时才想起这首诗。

C这是让他至今抱憾的事错,根据原文说的泰山嵩山没到过,如坐如立的山全在秦岭过眼分析,即使作者没到过泰山嵩山,作者也没有遗憾之情。因为作者经过秦岭山地,如坐如立的山全过眼了。

D内心之苦得以抚慰错,从作者对山生了欢喜心……喜欢那千般颜色,万种姿态以及作者对秦岭姿态各异的山的描写中,看不到作者内心有,看到的是作者对秦岭群山的欣赏和赞美。以及看见古道瘦马、瓦房黄犬的喜悦。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正如当时的世情险恶错,第五段运用了老伴”“守门犬”“谗臣等一组比喻,描写秦岭群山姿态各异,赞美大自然的神奇杰作。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

第五段用了老伴”“守门犬”“谗臣”“领袖”“天才等一组比喻,描写山不知名,各有面目神态山势更高,山成群成簇,也有主有从,好像一个大领袖统率许多小领袖,好像许多小天才追随一位大天才。一座山走到尽头,就像一个艺术流派已经确立,下一座山再给你新的惊奇,以及后面说秦岭绵延几百里,没留空白,这都写出了秦岭具有姿态万千的特点;

第一段说渭河以南的山,凡是大山,都叫秦岭,所以秦岭不是一座山,是一大片山地。这片山地有多大?它的北面是渭河,南面是汉水,渭河在陕西境内造成一片沃野,古称八百里秦川,秦岭山地从东到西,大约就是这么宽。南北纵贯秦岭的道路叫子午线,书上说,这条路有六百六十华里,秦岭山地从南到北,大约就是这么长,通过八百里秦川写秦岭的宽,通过子午线六百六十华里写秦岭的长,这么大的面积都叫秦岭,可见秦岭面积阔大。第三段写秦岭高高低低的山,一层一层的山。行人沿着斜斜的石径往上爬,转一个弯又一个弯,路似羊肠,人好像一直往山里钻,又怎么也钻不出它的包围,第四段写月光下看重重叠叠山,世界如同废墟,这两段通过人的感觉写出了秦岭占地面积辽阔,而且还具有雄伟的特点。

文中说这条路上最高的那座山叫太白,它附近有首阳山,伯夷叔齐宁愿饿死的地方;有终南山,名士等待朝廷起用的地方,可见,秦岭具有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第三段说渡汉水,向漫天嵯岈的秦岭山地进发,蓦然忆起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因为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后来对杨万里的一首诗过目成诵: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第四段说坐在山村的小院里,暮色中四围皆黑,我们先看见光,后看见山,最后看见月,想起《创世记》,先有光,后有日月。月光下看重重叠叠山,世界如同废墟,人和月的关系反而亲切,忘了月球也是废墟,作者向秦岭山地进发时,引用辛弃疾的诗句;作者登山时,引用杨万里的诗;作者暮色中看见光后见山、月时,引用《创世纪》,可见作者具有谙熟诗书,旁征博引的士子习气

天空大了几圈,下望群山罗列在云中,一望无尽,云无尽山也无尽,看山尖把云海戳破,冒出头来,想象海上仙山”“这条路上最高的那座山叫太白,它附近有首阳山,伯夷叔齐宁愿饿死的地方;有终南山,名士等待朝廷起用的地方。我们这批左奔右突的初生之犊,在两者之间经过,若有山神来问今生愿意住在哪座山里,真不知怎样回答才好,作者看到云海飘浮在山腰,大山之露出山尖,就想象到海上仙山;作者提及秦岭的太白山、首阳山、终南山,就想到山神的问话。作者沉醉自然雄奇之景,沉溺于幻想之中,提及文化名人,表明他具有士子习气

文章做后一段说我常常为秦岭抱不平。徐霞客华山归来,下汉口,秦岭擦身而过,他没正眼瞧一下,傲慢势利。韩文公看秦岭,居然说脖子看酸了,什么话。寒山越秦岭,走襄阳,秦岭不提一字,糊涂,作者对徐霞客、韩文公、寒山等人的评论,臧否人物,指点江山,为秦岭抱不平,表明他具有士子习气

汇编不易
需要本篇文学类阅读与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 10元   获取

八份高三模拟汇编全套45
2024年江苏省各市中考真题记叙文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份七年级期末汇编40
份八年级期末汇编40

九份期末汇编50元

八份高一期末汇编全套40
八份高二期末汇编全套40
八份高三模拟汇编全套45


2024年江苏省各市九年级一模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九年级一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九年级二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江苏省各市九年级二模记叙文阅读汇编

彦师语文课堂
能讲解考场答题技巧,也补充忽视的好玩的好笑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