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类器官前言(沿)进展,第一时间了解类器官领域(生物学、人工智能、材料学、仿生学)的新进展
文章创新点
1. 挑战传统的“双击假说”:传统上,BRCA1相关癌症风险的机制解释主要基于“双击假说”,即需要两次突变(两步变异)才能导致癌症的发生。该研究表明,即便在没有第二次突变的情况下,BRCA1杂合突变细胞(即带有一个突变BRCA1等位基因的细胞)也具备天然的肿瘤促进特性。这一发现从根本上提出了新的癌症早期起始机制,为BRCA1突变携带者的早期癌变提供了新的视角。
2. 单细胞RNA测序与染色质可及性分析:研究采用单细胞RNA测序和ATAC-seq技术,揭示了BRCA1杂合细胞在染色质和转录水平上的独特模式。结果显示BRCA1杂合细胞在染色质可及性和基因表达上与完全恶性细胞共享某些特征,这种“表观遗传预激”被认为是癌症易感性的一种新机制,有别于以往单纯基于突变的解释。
3. 新分子驱动因子的发现:研究鉴定出ELF5、AP-1转录因子和Wnt10a基因在BRCA1相关癌变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AP-1和Wnt信号通路在BRCA1杂合细胞癌症进展中的活跃性。这些通路在创建促肿瘤环境方面的作用得到了证实,提出了新的治疗干预靶点,尤其对于高风险人群有着潜在的干预价值。
4. 创新的小鼠模型:该研究引入了一种新的基因工程小鼠模型,能够准确模拟人类BRCA1杂合状态。该模型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条件性基因失活能力,使研究人员能够在特定的发育阶段和组织中精准激活基因,从而更贴近人类疾病的进程并深入理解肿瘤发生的关键时间节点和组织特异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