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5
《法华与净土之双修双照》,积因和尚慈悲,诸位法师,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二页,我们看戊二的引导力,欣求极乐。
当我们要正确掌握《法华经》的修学,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你要了解经题。本经的经题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妙法,第二个是莲华。妙法是个法说,莲华是一个譬喻。《法华经》的修学就是一佛乘的妙法。简单的说就是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权实不二的概念怎么去理解呢?佛陀的善巧,他用莲花来作譬喻,所以《法华经》是一个莲花式的修行。那么怎么用莲花去理解妙法呢?智者大师提出了莲花三喻,就是莲花的成长过程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为莲故华。刚开始的莲花是含苞待放。就是我们从外表看,只看到莲花没看到莲子,因为莲子是隐藏在里面。譬喻我们刚开始没有遇到《法华经》之前,都是在方便法门下手,每一个人依止过去的习性或者说是善根,找到自己相应的法门。比方说有些人布施,有些人持戒,有些人修苦行,有些人喜欢打坐修禅定,各取所需。在自己相应的法门的好处叫做契机,所以很快能够让生命增上。
但是你只有莲花没有莲子,有什么过失呢?就是你没有调整心态。我们这种有所得的心会产生我法二执。所以你心态没有改变直接修学权法,就会产生坚固的我法二执,自己产生自我设限。就造成了两种过失:第一个,善根不坚固。因为你有所得心很重,遇到逆境的刺激很容易退转。第二个,功德不圆满。你很容易产生自他的排斥,因为没有法法消归心性,你不可能包容一切的万法,不可能。你也不可能随喜赞叹别人的功德,也不可能。你只活在你自己的小水泡里面。所以说,为莲故华就是当莲子没有开展的时候,只有一朵花,外表看起来漂亮,但是这个花长不大。
第二个阶段,华开莲现。花打开莲子展现出来了,这就是我们遇到《法华经》了。我们知道佛陀真实的法门是真如理观,就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所以我们开始用真如理观先调整自己的心态,安住清净心。原来生命是无所得,这一切的因缘所生法,都是我们暂时借用的。我们把因缘法都全部还回给因缘的时候,剩下的只有一念心性,还有我们内心本具的善根力福德力,这两种而已。这样子的心态再修习一切的权法,那就叫做妙法。因为你能够融通一切的法门,趋向你要的目标,叫做法法消归心性,使令我们善根坚固,而且功德圆满。所以整个《法华经》的修学,我们凡夫位你就观想一朵莲花打开以后,花存在莲子也存在,那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华落莲成。当你成就法身菩萨以后,那就不需要权法了。你完全是一种法身的自性功德的展现,那你所修的法门全部都是真实法,没有什么权法的问题。
我们现在是在第二个阶段,华开莲现。就是用真如理观的智慧来带动所有的事修。比方说我们上一堂课讲到四念处,四念处的本法是声闻乘,蕅益大师解释观身不净,第一句话就把自己的实法展现出来,他说,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就是我们今天要消除对色身的爱取,先知道什么是色身,那是一念的妄想跟四大的结合,才有色身。
他的意思就是说,你不要去灭掉色身,色身是一个依他起性,它根本就没有错。佛陀也有色身,佛陀来到人世间八相成道的时候,有没有色身?他有色身嘛。所以色身是通十法界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是我们的颠倒妄想,在面对色身的时候产生爱取。所以整个《法华经》是从理观带动事修,有什么好处呢?它知道叫做借相修心,假借不净观调伏我们对色身的爱取,不是要你去灭掉色身。这就是声闻人的盲点,佛陀要他修四念处,结果他把身受心法灭了,进入空性涅槃。诸位,五阴通十法界,所以你把五阴灭了以后,未来要付出代价。我们会说明,空性涅槃你一进去以后,那问题就严重了,耽误你成佛之道。
我们提早把真实法带入我们的事修,可以远离很多我法二执产生的过失,你成佛之道走的会比一般人更顺。比方说从第一阶段到第二个阶段,有些人要花一百生的时间,你一天就完成了。诸位,成佛之道绝大部分都是自己障碍自己,就是我们自己的执着,让我们自己变得很慢。佛陀的大智慧,就是说你修权法之前先把自己的内心摆正,把你这个妄想心跟十方诸佛的心,先把它拉成平等。这平等当然不是说完全平等,起码是名字位的平等。理论上我们承认,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你能够认同这种理论,这种信解,那你就比一般人高明。
我们前面讲到,以一心三观来带动四念处。这以下我们用一心三观的实法来带动净土宗的修学,使令我们欣求极乐,建立往生的念想。我们引用蕅益大师对《弥陀要解》的一个注解,这一段经文是解释: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在《阿弥陀经》有四段的总结。我们看蕅益大师怎么解释,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先看第一段,请合掌。
戊二、引导力——欣求极乐
约佛释:
前面讲到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佛陀一开始讲到极乐世界的正报妙、依报妙。先讲依报庄严,依报庄严《阿弥陀经》讲到两个重点:第一个,住处庄严,第二个,生处庄严。住处,极乐世界它是没有三恶道,凡夫要么做天,要么就是人。他住在哪里呢?如果是天就住在宝树上面的宫殿,那如果是人就住在大地上面的楼阁。宝树、宫殿、楼阁就是住处庄严。那么生处呢?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最早去的地方是七宝池、八功德水上面的青黄赤白的莲花受生。就讲到莲花庄严——生处庄严。
以上这两种庄严是怎么来的呢?皆是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这两种庄严是阿弥陀佛因地的时候,发了四十八愿。然后依止这个愿力,多生多劫修六度万行去满这个愿,所成就。
诸位,一个人成就法身以后,你一定会发起称性的菩提愿力。这个愿力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你怎么去庄严净土。第二个,你怎么去成熟众生。阿弥陀佛亦复如是。他发了这么广大的愿去修行,最后的结果:能够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皆往生也。他在庄严净土这一块,能够成就四种净土: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跟凡圣同居土。这四种净土能够普遍的摄受十方三世一切的凡夫圣人来往生。所以极乐世界的特点,它摄受的范围特别广,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怎么做到的呢?就是他的大愿跟大行。这我们说明一下。
古德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其实佛陀他是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本门,就是佛陀的法身报身。这个是佛佛道同,就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从本门来说那是没差别,互含互摄。那么差别在哪里呢?就是应身佛,应身佛跟因地所发的愿有关系,这个不同。为什么说阿弥陀佛最为第一呢?因为他因地所发的愿特别的殊胜,不管是依报正报的庄严,特别是他对摄受众生范围开的非常广,可以说五逆十恶都能够带业往生,这是其他净土所没有的。因此他因地要满这么大的愿,所花的时间当然就要长久。这个是讲到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怎么来的,是阿弥陀佛点点滴滴的菩萨道,舍生命手足创造出来的。这是讲佛陀成就,容易理解。
再看第二段,第二段是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众生怎么成就。请合掌。
约生释:
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
前面讲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阿弥陀佛因地大愿大行所成,这个一般人都能够理解。那现在有一个问题,说这个人造了五逆十恶,他临终的时候才忏悔,遇到善知识的开示,以他过去的善根力信愿持名,念十句佛号往生了。那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他凭什么受用七宝池八功德水,凭什么住在宫殿楼阁?我们看看他凭什么,看蕅益大师怎么解释。
因为阿弥陀佛把他的菩提大愿,转成众生的多善根;阿弥陀佛把他因地六度万行的福德力,转成众生的多福德。所以往生要多善根多福德,你读读《阿弥陀经》就知道,为什么要多善根多福德。阿弥陀佛把他的多善根多福德,加持在一句佛号当中。所以名以召德。他因地有发这个愿,就是把整个功德浓缩在一句佛号。使令我们这一念心去接触佛号的时候,一句佛号念诵听,欸,它就能够使令我们用信愿来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凡夫往生是这样来的!是因为佛陀把功德放在佛号,我们去接触佛号,然后就转他成自,就是透过佛号来做一个转换。
那么这些功德是怎么成就?是已成就,非今非当。它是一个现成的功德,不是现在才成就,也不是未来成就。诸位,一般的圣道门,我们都是从因地开始修。比如你来生要做一个大国王,这个大国王的果报不可能现前。你现在叫做因地,叫做忏悔业障积集资粮。阿弥陀佛不是,阿弥陀佛是:他功德在那边等着你。
所以诸位,你往生不是创造净土,你创造也来不及了,哪是一生能成就呢?给你一百生你都创造不了。我们今天是一个转换。所以要往生的人你要知道,所有的功德都不是你创造的,我们只做了一件事,叫做转他成自。就是你要想办法把佛陀大愿大行的功德力,转换到你的身心世界。当然诸法因缘生,转换有转换的因地,所以你要掌握那个因缘,欸,这个结果就出现。它的原则就是信愿持名,这个就是转换的关键。
你具足坚定的信心,还有坚定的愿力,来忆念佛号,就能够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这个是整个转换的开关,就在这里。就是阿弥陀佛创造以后,他把功德力善根力福德力放在佛号。然后你用信愿去接触佛号的时候,就能够念念转换这种功德,这个功德跟你修行是没有关系,是转换而已。
好,现在有一个问题来了。那这样讲的话,从诸法因缘生的角度怎么解释呢?就是你一个造五逆十恶的凡夫,什么善业都没有做,你就成就多善根多福德,那这个转换过程怎么建立起来!第三段是一个关键,蕅益大师就解释这个道理。我们看,约不二释。好,请合掌。
约不二释:
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诸位,修净土宗的人,这一段经文对你非常重要,你整个坚定的信心,坚定的愿力,就从这个观念建立起来。就是为什么你今天一个生死业障凡夫,能够受用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
第一个,以阿弥陀佛种种庄严来作增上本质。就是说你要往生,一定要忆念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产生一个往生的念想。不能说你要往生极乐世界,你对极乐世界完全陌生,那你就没有产生念想。就是当我们在忆念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产生好乐的时候,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增上缘。这个增上缘,来带动我们自心本具的极乐世界的功德。
就是说,我们一念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我们本来就具足极乐世界的功德的因种。然后你不断的忆念,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有什么正报庄严呢?它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衣食自然;具足神通;寿命久远。你依照佛陀经文的文字随文入观以后,欸,带动你自心本具的极乐世界。就是借相修心。这个是讲到一心即假,念想西方,成就往生的愿力。诸位,往生的愿力怎么成就?你当然要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相。所以我们要产生往生的愿力,就是要忆念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正报庄严,这是成就往生的愿力。
往生的信心就是下面这段:全佛即生,全他即自。就是一心即空。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没有错,但是这个是因缘所生法。当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回光返照把它回归到生命的原始点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是清净本然。他的原始点是清净本然,其他都是创造出来,是后面因缘所生法创造出来的。
好,那我们是一个业障凡夫。什么叫业障凡夫?它也是因缘所生法,也不是本来面目。你把因缘所生法放下,把它回归到生命的原始点也是清净本然。所以诸位,一如无二如。就是说,阿弥陀佛把生命回到原始点,我们也把生命回到原始点,就是怎么样?全佛即生,全他即自,叫做自他不二。就凭这个我们能够受用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因为所有的因缘所生法都没有真实性。
诸位,如果因缘所生法有真实性,假设它有真实性,那完了。我跟你讲,不要说三大阿僧祇劫成佛,给你一百阿僧祇劫你都没有办法成佛。诸位想想看,我们流转了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为什么有些人成佛很快,有些人成佛很慢?你想想看!有些人到极乐世界他很快就成佛。他善根强,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他可能马上就成就初地。你说这不就是不公平吗?世界上本来就不公平,因为他掌握了好的方法。
诸位,因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以成佛的时间不决定,因为它本来就是虚妄的。你要把业障当真,那你就自己折磨自己了,那你要认为业障是唯心所现,你一念就转过来了。所以,快慢是你自己决定的。你说断烦恼很难,那就果真很难;你说断烦恼很容易,那对你来说就容易。不管你的因地怎么样,诸位,因为业障跟烦恼没有真实性,所以我们才可以成佛,这是核心思想。因为业障跟烦恼没有真实性,因为自他不二,所以我们才有办法带业往生。如果业障跟烦恼是真实的,那谁今生都不能往生,就要消业往生了。
这句话就是建立一个往生的信心,因为自他不二,所以功德可以转换,咱们是一家人。
这样子透过一心即假建立往生的愿力,透过一心即空建立往生的信心。所以从凡夫的角度,他有资格说他在忆佛念佛的时候,念念成就功德庄严。他的理论基础是从一心三观安立起来。
诸位,我们一个人临终时候的往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随业流转,一个是叫随念往生。随业流转就是一般正常人到临命终的时候,他第六意识进入闷绝,就是第六识不活动了,进入死亡状态;那他整个往生是谁决定呢?第八识决定。你一旦被第八识决定那就很惨了,你就没有决定权了,那只有一句话就讲完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三界流转那就完全看你业力的强弱。所以临终要往生的人,你不能经过死亡状态,你一进入死亡状态,第六意识一旦停止活动,那只有一句话了,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净土宗是要怎么样呢?你没有到死亡之前,所以往生人没有经过死亡。就是你第六意识没有停止活动,没有进入闷绝之前就要提起正念。它的思想是什么?以念力来扭转业力,叫做临终的正念。就是在这个时候提起你强大的愿力,强大的信心,然后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带业往生。所以他是随念往生,没有经过死亡的闷绝。
简单的讲一个人往生,临终的正念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安住佛号。诸位,我们往生不是靠自己的力量,是弥陀本愿摄受。所以你一定要怎么样,让弥陀的功德在你的内心要现前。你说一心归命阿弥陀佛,那谁代表阿弥陀佛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佛号。所以你要能够一句佛号念诵听,要让佛号的声相在心中现在其前。第一个,佛号要现前。佛号没有现前你跟谁感应道交?你跟你的妄想感应道交吗?对不对。所以你的心中佛号要现前,这第一个。
第二个,念想西方。你要把娑婆世界的念想完全放下,然后忆念极乐世界的依报妙正报妙,欣求极乐,我一定要往生。
第三个,信心成就。我一定可以往生。为什么,就是自他不二。因为阿弥陀佛的心是清净本然,我也是清净本然,咱们是一家人,所以我可以受用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
三个重点:安住佛号,念想西方,信心成就。
其实净土宗最难的就在信心成就,是难信之道。诸位,你如果修净土宗,你临终的正念如果是这样想:我很想要往生,我应该可以往生。那你大概就不会往生了。因为往生完全靠念力。其实净土宗很特别,它对业力的要求不高,因为它跟第八识没关系。你造善也好,造恶也好,你只要临终忏悔断相续心,它可以完全既往不咎。但是它对念力的要求叫做百分之一百,你不能有任何的犹豫不决。那我问你,你凭什么说你一定可以往生?你当然不能凭一时冲动,宗教情操,那个心是生灭心。凭的就是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个就是你信心的理论基础。
所以诸位,一心三观的应用,它对念佛法门是很大的加持力。为什么?因为一心三观更是强调当下一念,刚好跟净土宗的需要完全符合。你用唯识学来念佛还没那么好。因为唯识学它一半一半,它也讲念力,也讲业力。它讲三能变,讲第八识的业力,讲第七意识的执着,前六识的念力。所以唯识来念佛,它还考虑到业力的问题。
一心三观不但可以套用在四念处,套用在念佛。特别是套用在念佛,因为念佛刚好是强调当下一念,那净土宗也强调随念往生。所以说一心三观对念佛是很大的加持力。它会让你的犹豫不决,能够产生我一定要往生,我一定可以往生。它的理论基础就在最后这一段,自他不二。
好,那么我们前面讲到两个例子,一个从一心三观的实法带动四念处,产生调伏力;第二个,从一心三观的思想,来建立往生的正念。我们现在做总结,看观照篇的总结,结示劝修。请合掌。
乙三、结示劝修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我们前面花了四堂课来讲<观照篇>。其实天台宗就强调你一念心性当下的迷悟,用迷悟几乎在判断一个人的根性。你会发觉,《法华经》不管你过去造什么业,它不在乎;但是你的心不能起颠倒。你当下这个明了的心,就是一个善于绘画的师傅,你很会画。那么画什么东西呢?能画诸世间,五阴悉从生。你这一念心能够画出十法界的依报国土,世间就是依报;你也可以画出十法界的正报的五阴身心。
其实诸位,我们过去学方便法门,特别是学唯识,唯识学某种程度还是强调业力不可思议。你要看《阿含经》业感缘起,那更是了。其实我们的生命理论上不是业力主导,那个是佛陀方便说;我们的生命是由一念的迷悟来主导。所以整个十法界的因地,是我们一念心造作;十法界的果报显现,也是我们一念心所变现。妙因妙果不离一心,所以无法而不造。
整个十法界依正庄严,其实根本的理论,是一念心性的迷悟安立的。就是你这个人,如果你迷悟的水平是二乘种性,你修什么法门已经没有差别了。因为你修什么法门,只是让你快速成就二乘种性。如果你内心迷悟的水平是人天种性,你的精进也是让你更快的成就人天快乐而已,因为你的迷悟,已经把你生命的天花板决定了。所以提升我们的迷悟跟十方诸佛是同一个水平,是关键。
它是这样子,我们一个生死凡夫有三种障碍要处理: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业障,一个是报障。一般人如果没有学《法华经》,就像莲花没有打开一样,为莲故华。就会直接面对烦恼、业力跟果报。比方说二乘人,二乘人修行他直接面对烦恼,比方说他修四念处;人天乘的人是直接面对业力,他认为生命当中先改造业力最重要,他修五戒十善,断恶修善。比方说世间的圣贤,像儒家思想、老庄思想他直接改变果报。他说反正你果报已经变成这个样子了,那怎么办呢?素位而行找到你的定位,起码让你趋吉避凶。因为到果报你要改变范围有限。这些都不是好方法,直接改变烦恼,直接改变业力,直接改变果报,都不是好方法。
《法华经》的思想是观心法门,先改变你的心态,因为它是整个因缘果报的总开关。那怎么改变呢?我们看下面这一段,请合掌。
首先我们从《法华经》的思想,来看十法界的缘起。先把众生的心分成两种:凡夫的心,跟圣人的心。
凡夫的心叫做现前一念心识,它是一种颠倒妄想相应。颠倒妄想表现在它的功能,就是取相分别。我们凡夫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心有所得。我们总是希望在每一期生命里面,得到一点东西,会取这个因缘的假相。比方说,喜欢追求金钱的,他特别取很多受用金钱时快乐的相状;有些人喜欢追求感情,他就会去追求各种感情产生的快乐相。把这些相状取来以后,在心中产生坚固的执着,就会影响他的性格,因为他会产生分别,所以就会有爱憎取舍。就是一个人本来是没有性格的,因为取相然后分别,就产生爱憎取舍。好了,每一个人就有了不同的我法二执,最终形成烦恼障业障报障,就变成有漏障碍的五阴。
所以诸位,我们没有修行之前就要先知道,整个根源是在于内心的颠倒。这是第一个。就是你为什么会造业呢?你为什么会有果报呢?根本就是有所得的攀缘心造成的。
圣人的心为什么这么功德庄严呢?因为他没有这种有所得的攀缘心。首先他修一心即空,产生观照力安住清净心,把心中过去的相状脱离,离相清净,恢复本来面目。第二个,他依止一心即假,发起广大的菩提愿力,产生调伏力引导力。最后这个空假中三观,把观照力跟誓愿力结合起来,产生般若德、法身德、解脱德,成就功德庄严的五阴。
我们前面讲到<观照篇>,它的根本就是先改变我们的心态。这一点我们可以看那个穷子喻,你看穷子离家出走以后,如果他没有遇到《法华经》,有什么后果?他只能够先扫厕所,再掌管家务,再父子相认。就是他中间要很多的过程才能够回到家。那《法华经》不是,《法华经》是在我们凡夫位的时候就正念真如,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所以他等于是没有扫厕所之前,直接父子相认,然后就继承家业了。
所以诸位,我们现在有两种身份:第一个是穷子,第二个是大富长者的儿子,我们同时这两种身份。就是我们同时是业障凡夫,但是我们同时也具足佛性。那你现在有两种选择:你要走因缘的道路,说,欸,我不修真如理观,我就随顺因缘而走。那我只能祝福你,你有一条漫长的道路要走;因为你走因缘观,那是一个对你非常不利的角色。诸位,你走因缘观,那你就是一个标准的业障凡夫。好,你从现在开始慢慢修吧,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保证你这条路是又长又痛苦,这是你自己的选择,要走因缘的道路。你不赶快回家,在外面打工,你慢慢打吧。
就是说,你不从真如理观直接切入,你就慢慢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因为你智慧不够。诸位,什么叫因缘观?等于是你要用你今生修行的三十年时间,去抗拒你无量劫来所留下的烦恼习气。无量劫来生生世世留下的问题,你今生要处理,我看你怎么处理。因为因缘观大家都平等。你起一天的烦恼,就花一天的时间去对治。你起一年的烦恼,就花一年的时间去扭转。因缘观谁也没有比谁好。
你如果走真如理观的道路,那就不一样,叫做达妄本空,知真本有,那是捷径。就像龙树菩萨说的,有人问龙树菩萨,那我不修般若智慧,从事修下手行不行?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说,有一个人走路遇到前面一个墙壁,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认为这个墙壁是真实的,那你只能拿铁锤慢慢敲,今天敲一点,明天敲一点,好不容易敲一个大洞再走过去。那要是有一百道墙怎么办呢?这个就是没有理观的智慧,他只能把墙壁当真。那要是有般若智慧,龙树菩萨说他有般若智慧,观这个墙壁是如梦如幻,他当下就走过去了。
所以诸位,成佛之道是完全没有决定性,看你怎么走。就是同样的烦恼,同样的业障,就看你怎么走。你要纯粹走因缘的道路,那我只能祝福你;你能够从真如理观来带动事修,那我就恭喜你。就是你把烦恼障、业障、报障,看成如梦如幻,那就是一念之间的迷悟而已。
这个观照篇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先正念真如,再来带动事修,这个就是妙法。好,以上就是观照篇。
甲三、发愿篇(分三:乙一、总标称性发愿;乙二、别示修学方法;乙三、结叹善根福德)
好,我们看甲三的发愿篇。真如理观是一个智慧的观照。那现在有个问题,当我们要把观照落实到事修的时候,它中间要有一个桥梁,就是发愿——以愿导行。真如理观只是一个道理的观照,我们要从道理当中称性发起普贤行愿,然后才能够付诸到整个六度的事修当中。
这地方分成三段:一、总标称性发愿。就是我们首先要发起广大的普贤行愿。第二个,别示修学方法。这以下我们根据《法华经》,讲到三种的修学方法。第三个,结叹善根福德。我们依止普贤行愿,来修学《法华经》的三种方法,所成就的善根力跟福德力。好,我们先看第一个,乙一的总标称性发愿。看经文。
乙一、总标称性发愿
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好,我们先把这一段经文的定位,做一个简要的说明。这一段经文是在《法华经》的最后一品,就是第二十八品普贤菩萨劝发品。那么透过前面二十七品,佛陀把迹门跟本门整个讲完以后,这个时候普贤菩萨跟他无量无边的眷属,从他方国土就来到了娑婆世界,普劝一切与会大众,依止真如理观发起普贤行愿。所以他就代表大众来请教佛陀。就是说我们应该怎么修学,才能够如法正确的修学《法华经》。普贤菩萨请问以后,这以下是佛陀的回答,我们看佛陀怎么回答。
佛告普贤菩萨:若善有男子、善女人能够成就四个法门。这样子即便在如来灭后,也就是说,你能够成就以下四种法门,即便你到了末法时代,缺乏善知识的指导,你不知道该怎么修学《法华经》了,那没关系。你只要掌握着四个法门,当得是《法华经》。什么叫当得是《法华经》呢?蕅益大师解释说,你就能够成就自行化他的妙解。不管自行也好,化他也好,你能够掌握这四个法门,那你就能够得到正确的理解,正确的修学。
哪四个法门呢?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你掌握这四个法门,即便在末法时代,缺乏善知识的引导之下,你也能够正确圆满的修学《法华经》。
好,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释,这以下有三段。第一个,成就四法,必得是经。请合掌。
我们看蕅益大师解释这四法。第一个法是诸佛护念。蕅益大师说,开众生知见,显佛知见,则称可圣心,是为诸佛护念。我们要建立佛陀的知见怎么做?不是舍弃现在的妄想,不是,是就着你现在这个妄想;你整天打妄想的心,然后你把它打开。怎么打开呢?当然是修智慧。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修一心三观。这个妄想你用一心三观去观它,观它即空即假即中,欸,它就能够破妄显真显出佛的知见,是这么回事,就是即妄显真。
那么这样子就称可圣心,就正式的随顺佛心。当然这个时候还不是佛心,但起码是随顺。是为诸佛护念,你能够在这样的修学当中,蕅益大师解释,能够成就十方诸佛同体法性的加持,就好像十方诸佛在护念你一样。因为你回家了,也父子相认了。这个阶位是圆教名字位,闻经达理,断疑生信,对整个真如理观产生信解。这个名字位,古德讲一个偈颂: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
就是没有学《法华经》之前,我们都是修因缘观。你看你学《阿含经》,学唯识学,都是诸法因缘生嘛。诸法因缘生,那我们的生命是怎么定位?我们的定位就是业障凡夫,这就是我们的定位,从因缘观就是这样,我们就是一个在外流浪的穷子。
那么你听闻《法华经》以后,欸,不一样了,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原来我这个穷子,爸爸是大富长者,我是大富长者的儿子。这样子,你就知道你这个妄想的心,当下就是佛心。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这个时候我们回忆过去无量劫的生死,那叫一个冤枉,白白流转生死。就是我们被妄想所转,所以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就是说,这个人他没有办法调伏烦恼,也不能改变生死业力;但是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打妄想的心的本质就是佛陀的心。他产生这样的信解,那就是入了圆教名字位,成就诸佛护念。因为你已经回到诸佛的家了,虽然内心还是在攀缘外境,但是他已经是认可即妄是真这个道理了。这是我们进入成佛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若佛知见开,则般若照明,是为植众德本。这是观行位跟相似位。那么他妄想打开以后,开始理观加强了,他不但是信解还产生观照,就植众德本。所有的功德的根本当然是真如智慧。这个时候成就大乘的观照力以后,他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入五品观行位;第二个是六根清净位。这一点我们在<功德篇>会详细说明。
佛陀在《法华经》本门讲到,圆教名字位是一个基础。你闻经达理,断疑生信,知道即妄是真的时候,利根人——所谓的现在四信。什么叫现在呢,如果你是利根人,就是生长在佛世,这个人叫做根利遮轻,烦恼淡薄善根强。他知道即妄是真以后,不需要事修,他直接从从四种信解修止观,信解转深以后直接趋向六根清净位,利根人他没有经过五品观行位。那这是谁呢,佛世的利根人。
灭后五品。就是像我们一般人生长在末法时代,共业就是根钝遮重。我们的烦恼很粗重,善根薄弱,所以要经过五种法门的事修: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跟正行六度。我们要经过五品的事修才能够悟入六根清净位。
蕅益大师把这两个阶位,都判作植众德本。利根人,从圆教名字位智慧一生起的时候,直接悟入六根清净位。我们钝根人,从名字位要慢慢的经过,五品观行位的时时勤拂拭的事修,然后才能够转入六根清净位,就是这么一个差别。
经过六根清净位以后到第三个阶段,不乱不味,不取不舍,是为入正定聚。这个时候理观智慧已经正式的建立,内心不散乱也不贪爱,内心是明了寂静。所以他就能够马上跟中道实相相应。不取不舍,他也不偏空不着有。入了大乘的正定聚,就是破无明证法身。这个时候就马上蒙佛授记,就能够月印千江百界作佛。这个正定聚就是成就法身,当然这个时候三身具足。其实这三个观照理论都一样,只是浅深差别,都是一心三观只是浅深不同。
一心三观,在前面它比较偏重在破妄显真,偏重在一心即空,就是安住清净心这一块。一心即假就是上合慈力,下同悲仰。我们从一念心性当体即空以后,生起假观的智慧,观察我们一念心具足十法界十如是。所以我们思惟诸佛的功德庄严心生随喜,因此跟十方诸佛同一慈力。我们思惟一切众生的苦恼而生起悲悯,就产生了下同悲仰,跟一切众生同一悲仰。是为发救众生之心,发起称性而发的普贤愿力。
它这个是这样,前面三个理观,每一个理观都要配套普贤行愿,他称性而发的普贤行愿。比方说你是名字位,那你是名字位所相应的发救生心。如果你是五品观行位、六根清净位,你就有你相应的发救生之心。如果是入正定聚,也是有你相应的发救众生之心。
基本上,名字位、观行位跟相似位这三个,在度化众生这一块都偏重在如理作意。因为我们没办法产生直接的行动,所以我们的菩提愿偏重在一念随喜,尤其是钝根人,一定要透过一念随喜的事修,慢慢慢慢的去满足自己的愿望。所以名字位、观行位、相似位,理论上来说是偏重自修。他那个菩提愿叫做愿菩提心,只是心中的作意——随喜作意。这一点我们后面讲到七支供养就有说明,其实他每一个法门的修学,都偏重在如理作意。用这个如理作意来强化自己的善根跟菩提心。
那你到了分证位那就不一样,叫做付诸行动。你看观世音菩萨的愿力,寻声救苦,普门示现。你忆念他的名号,马上就能够成就观世音菩萨的感应,那就是行菩提心。所以我们现在所发的普贤行愿,偏重在内心的如理作意,我透过我的作意,对法身功德的随喜,是这样的一个操作。这前面的偏重在作意;后面到正定聚的时候那就是行动力了。
我们看第二个,依止四法,会归心性。好,请合掌。
我们怎么样能够掌握整个《法华经》的修学纲要呢,主要有两个。
如果你是名字位、或者观行位、或者相似位,偏重在内心的观照,观照当中安住清净心。我们刚开始是先偏重在内调,破妄显真,先把自己先安住下来,调伏烦恼引导自己往生,偏重在自利这一块。那我们的菩提心——利他这一块,偏重在如理作意,因为我们没办法产生行动。这个是观照。
第二个,誓愿力,偏重在一心即假,发菩提愿。如果你今天是法身菩萨,那你的重点就在成就菩提愿。
所以智者大师把整个《法华经》的修学分成二道:般若道、方便道。般若道就是,从凡夫位到初地或者圆教初住,偏重在安住清净心,菩提愿是兼带。他透过菩提愿的作意,其实某种程度还是在强化他的清净心,他用事修来强化理观。这叫般若道,偏重在摄用归体。
到了法身菩萨,那他没有安住的问题了。因为他的重点要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他要创造净土,成就他的应身佛。所以到了方便道,他每一期生命就发不同的愿,创造一个应身佛。这期结束以后他再发另外一个愿,再创造另外一个应身佛。所以法身菩萨以上的方便道,偏重在发菩提愿。那我们现在当然两个都要修,但是偏重在安住清净心——般若道,破妄显真。
诸位,《金刚经》有一句话很重要,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在修人天法门的时候,你要追求快乐。比如有些人怎么成就快乐呢?他布施,做义工成就快乐生天了,欸,你是因为持戒而生天了。这个对你未来的成佛之道没什么差别。你喜欢修什么让你快乐都无所谓。你喜欢透过布施,喜欢透过持戒,喜欢透过苦行,来产生灭恶生善创造快乐,这完全没有改变你的成佛之道。但是你空性的智慧——无为法而有差别。你怎么修空性的这是关键。就是你当初是怎么离开三界的,这个地方就产生了重大差别。
我们举例子说明,比方说二乘人,诸位,我们前面讲到<信解篇>,二乘人怎么离开三界?他是修四谛法。修四谛法他在观的时候从无常下手,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所以诸位,你用无常观来观一切法,那结果只有一个——无常故苦,故即无我。你就是观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它也是因缘所生法,是修来的。那你这样一观,所有有为法都没价值了,那谁还有价值呢?你说阿弥陀佛功德庄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以后极乐世界就消失了,它也是无常啊。所有的有为法,不管是功德相,不管是烦恼相,都是生灭法。
那你用无常故苦、苦即无我,这个观的好处是效果很好,它全番的否定灭色取空,的确很快调伏烦恼。但是未来的过失非常严重。因为你会证入空性涅槃,证入空性涅槃以后产生两种过失:第一个,忘失大悲;第二个,不乐修善。即便你从空性涅槃出来,变成定性声闻。什么叫定性声闻?在唯识学上说你只要证到初果,就是定性声闻了。就算你从初果回小向大,还会有定性声闻的习气,跟你同梯的人修学相比,你这种习气会耽误你修学。所以你如果用灭色取空来修学,你把空性跟缘起一刀两切,二分法,那么你的成佛之道是最慢的,这第一个。
第二个,权教菩萨。不管你是通教菩萨修缘起性空;或者别教菩萨修唯识的无分别智。你依止这个来修空观比声闻人好一点。因为你是先空次假后中,你起码最后是会归中道。但是他的过程是先空次假后中,是三阶段完成中道,他不可能即空即假即中,因为他的智慧就是这样。所以权教菩萨修空观是三阶段。
那么修《法华经》呢,他是从心性下手,就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他可以空假中同时操作。所以他为什么成佛快,因为他观一切法空,安住清净心当下,他还可以产生如理作意,来实践他的菩提愿。他空有可以同时操作。
什么叫空有同时操作?我们讲到七支供养会详细说明。就是他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他能够观想他的色身遍法界,佛陀的色身也遍法界,然后:一一遍礼刹尘佛。你说欸,他只是如理作意。但是你不要小看他的如理作意,我们前面讲到一念三千,他内心所出现的任何相状都有意义,因为他的相状带动他的内心,最终产生他的一个生命的自体,最后会累积他的因缘果报。而能够空有同时操作的,只有一心三观。
所以诸位,你要小心你的空观是怎么修的。如果你用灭色取空,那你未来就很麻烦。你前半段了生死会走的很顺,但是后半段就不好走了。那第二个就是次第三观;第三个就是一心三观。一心三观的空怎么观呢,圆教的空怎么观呢?它认为你根本就不要观,你本来就清净,你只要承认这件事情就好。就是你本来就没有被染污过你观什么空啊!圆教就这个意思。你本来就是大富长者的儿子,你只要承当它就好了,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所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你怎么调伏见思烦恼,你怎么出离三界的,这个地方至关重要,会影响你后面方便道的修学。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长按识别二维码(视频可下载)
☆ 净界法师讲法目录合集 ☆
净界法师视频音频下载
http://www.pcfoyin.com/down/jjfs.htm
点“阅读原文”回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