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7(可下载)音频+文字

旅行   2024-11-21 10:28   新疆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7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7

《法华与净土之双修双照》,积因和尚慈悲,诸位法师,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九页,我们看乙二、别释修学方法。

《法华经》一佛乘的修学,简单的说,它是一种莲花式的修学。我们主要是取莲花的两个成长的阶段:一个是华开莲现,一个是华落莲成。

华开莲现是指一佛乘的因地。就是我们因地的时候,它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内在的莲子,一个是外在的莲花。当然,我们要靠莲花的滋养,才能够增长莲子。所以这个莲子指的是实法,就是理观的智慧跟菩提的愿力。那么外在的莲花,就是我们的事修法门——方便法门。比如说有些人修七支供养,有些人修五悔法门,有些人忆佛念佛。莲花有青黄赤白各式各样;但是莲子是不能变的。所以在成长过程当中,我们是透过理观修学事修,由事修来强化理观。

那么它的果地是什么呢?华落莲成。莲花到最后,外面的花是全部凋落,只剩下饱满的莲子。因为方便法门只有过程没有结果,你不可能成就了法身还修方便法门,不可能。因为你一念心性就摄持无量的法门,你就是法门。成就法身,什么叫法身呢?唯识学上说,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故名法身。

法身菩萨那一念心不是只有清净,他那个心摄持无量的三昧、陀罗尼。举一个例子,比方说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作为法身菩萨,他那一念心念头一动,他一作愿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就是说法身菩萨他只要咒愿,这件事情就能够心想事成。你有痛苦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法身的功德,就能够透过音声这个桥梁,加持到你的身心世界,循声救苦。

比方说阿弥陀佛的法身,叫做临终接引。他也发愿,内心念头一动: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诸位,一个凡夫发这个愿,那这个叫做空愿,只是你心中的希望,这个愿望不可能心想事成,因为你现在叫做一念心识。但是你成就以后叫做清净法身,你那一念心性摄持无量的三昧、陀罗尼。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你称念佛陀的圣号,他就能够现前接引。诸位,当莲子饱满的时候,那叫做佛为法王,于法自在。就是他那一念心性有各式各样的自在力。

当然作为凡夫,我们一方面随喜诸佛的功德,但是重点来了,什么是成佛的因地?就是说佛陀你怎么做到的,你怎么从一个凡夫众生修到法身的?这是我们关切的,首先找到因地。你整天打妄想这个心,它不是因地。你用这种妄想执着的心,不要说给你三大阿僧祇劫,给你一百个阿僧祇劫都不能成佛,因为因地不真。楞严经上说,煮饭你要拿米去煮饭,蒸沙不能成饭。就是你用妄想心去修行,不可能成佛,因为你这个因地不对,沙非饭本。沙煮了半天叫做热沙,不可能煮成饭。

如果你今天只是想要成就人天的快乐,要成就空性的涅槃,你根本就不要所谓的因地真不真,因为要求不高。但是你要成就法身,第一个,端正你的因地。什么叫因地?就是你这念打妄想的心,生起空假中三观。一心即空——安住清净心;然后一心即假——观照十如是;最后发起菩提愿。

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自己变成莲子,即便是一个小颗的莲子,但是它的本质是莲子。就是你要成佛之前,先把自己变成莲子。你要观想:我整天打妄想,但是这些妄想都是虚妄,我的本质是清净的,是具足的。你要能够先承当这个事实,叫信解,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你要透过教理的学习,先把这件事情肯定下来。好,肯定下来以后你就变成一颗莲子了。就是说你虽然长期在外面流浪,但是你已经肯定,你是大富长者的儿子,那后面就好办了。

接下来要怎么做呢?就是靠莲花了——事修。你要有外面的莲花来滋养这个莲子,叫做称性起修。我们前面讲到普贤菩萨问释迦牟尼佛,怎么修学《法华经》?佛陀说成就四法,前面三法就是理观——安住清净心;第四个法就是发起菩提愿。先成就大乘善根,成就诸佛的因种。

、别示修学方法(分三:丙一、行立读诵;丙二、常坐思惟;丙三、三七精进)

普贤菩萨劝发品讲完四法以后,接着就讲到三种事修法门。我们看讲义,它提出了外在的莲花要怎么修,才能够去增长内在的莲子。三个法门先看第一个,丙一的行立读诵,看经文。

丙一、行立读诵

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亦为供养法华经故。

好,我们解释这段经文,是人若行若立。这个是人指的是谁呢?就是依止前面的四法,依止真如理观称性发起菩提愿,透过清净心菩提愿成就了大乘善根。那么这个成就大乘善根的人,他或者在经行,或者在站立,读诵此经——或读或诵《法华经》。从行立读诵这句话来看,蕅益大师的判教这个人叫做名字位,就是心思散乱,但是对《法华经》一佛乘的思想有信解。所以他透过信解,发动了或读或诵这种事修,来修学一佛乘。

那这样子修有什么好处呢?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这个“我”是普贤菩萨,他发愿说,如果有人能够成就了清净心菩提愿,然后去修读诵《法华经》。那么普贤菩萨就乘六牙白象王,与同修普贤行的大菩萨众,俱诣其所。就一起来到这个行人的处所。来到处所干什么呢?而自现身。普贤菩萨主动的现身,就是你没有称念普贤菩萨,只要做前面的修行,他就会主动现身。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个,供养守护这个受持《法华经》的人,来安慰其心。第二个,供养《法华经》。一个供养人,一个供养法。

这一段是针对圆教名字位,心思散乱,所以叫做若行若立,从这个状态这个人心思是没有成就禅定。普贤菩萨因为他读诵《法华经》,就现身加持。这个现身加持,我们解释一下。佛菩萨的加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显应,一种是冥应。显应就是这个感应很明显,你有看到各种的相状出现。第二种是冥应,就是不明显。

这段经文是什么情况呢?蕅益大师解释这一段的时候说,这一段属于冥应。就是针对初心菩萨,普贤菩萨为了将护其心,不令得见。怕他看到普贤菩萨以后,可能生起妄想执着,反而破坏正念。为了保持正念所以不令得见。这一段经文,普贤菩萨有没有现身?有。但是暗中加持,就是不令行者看到,但是普贤菩萨已经现身,暗中加持。

这一段是被判作名字位的读诵。佛法的判教,我们进入大乘佛法的阶位有两种判法。一个是圆教的叫做名字位。就是你对真如理观的理解,是怎么理解的!我们刚开始是透过语言文字。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是活在妄想,那怎么创造理观呢?哦,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我们透过文字相的引导,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欸,这句话,我们顺着这个文字相去思惟,就能够跟这个法相应。所以叫名字位,透过语言文字成就信解。它是从理观的角度来安立。

唯识学对于第一个阶位,它叫资粮位。这个名字我觉得取得也不错。资粮位偏重事修。就是你在第一个阶位做什么事呢?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个积集资粮我解释一下,就是你现在要去台北,去台北你要准备两千块钱才可以到达台北。那你现在身上有多少钱呢?身上只有三十块,当然到不了台北。怎么办呢?我慢慢存钱,我今天存三十块、明天存五十块、后天再存三十块。慢慢慢慢,欸,有一天存到两千块了,你就可以马上去台北了。

那么这是什么意思,什么叫积集资粮?就是说你是一个业障凡夫;但是你每天花三十分钟读诵《法华经》,发起广大菩提行愿来诵《法华经》,每天诵三十分钟。刚开始你说,我诵完以后出去佛堂,没有什么变化,是的。但三年后、五年后、十年后,欸,你突然间回首觉得你进步了。诸位,你不是十年后才进步,其实它是点点滴滴的转变。忏公师父讲一句话非常好:修行是点点滴滴的功夫。他这意思就是积集资粮。

就是我们在积集资粮的时候,感觉上没什么变化。我诵了《法华经》出去,还是业障凡夫。是的,但是你成就了一种资粮力,你这个大水池已经累积了一滴的水。但是十年后你突然间觉得,欸,怎么这么多水了?是的,每天做功课让你自己保持进步,这个就是资粮位。

那你在做功课的当中,普贤菩萨会陪着你,来加持你安慰你。但前提是要依止四法,你要依止真如理观,发起普贤行愿。他才可以所谓的而自现身,来安慰其心。这个讲到资粮位或者名字位的修学。我们看下一段,丙二、常坐思惟,看经文。

丙二、常坐思惟

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尔时我复乘白象王现其人前。其人若于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

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得见我身,甚大欢喜,转复精进,以见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罗尼,名为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得如是等陀罗尼。

这一段的读诵是叫做常坐思惟。蕅益大师的判教,把它判作五品观行位。是人,这个人不但依止理观称性发起菩提愿,而且成就禅定,到了加行位了。那么这个人就不是所谓的若行若立,他是坐。在坐姿当中思惟此经。当然这个经文的意思是先读诵,读诵以后他进入禅定三昧,在寂静的心中去深入思惟法华的要义。法华要义当然就是一心三观,清净本然,唯心所现这个道理。

你这样子来思惟《法华经》,尔时普贤菩萨复乘白象王,现其人前。也是主动现身。那么这个在寂静心中深入思惟《法华经》的行者,他如果对于《法华经》的某一段经文有所忘失,忘失一小段,或者整个四句偈都忘掉。普贤菩萨说,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普贤菩萨就会在他的内心当中加持你,跟你一起读诵思惟《法华经》,使令你若闻若忆,都能够通达顺利。这个是讲到普贤菩萨对于五品位的加持。

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这个五品观行位的人,在读诵《法华经》的过程当中,得见我身。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前面的名字位是不能见到普贤菩萨色身;这个地方的五品位是怎么见呢?蕅益大师解释说,在定中见到普贤菩萨。诸位,你没有成就法身之前,包括五品位、包括六根清净位,都要在定中见,所以你出定以后就见不到了。成就法身以后,你不用在定中就可以任运得见,任运。所以五品观行位是在寂静的禅定当中,见到普贤菩萨的色身。

见到以后什么好处呢,甚大欢喜,转复精进,他内心起大欢喜心,原来这么多年的修行终于有了成果。他看到普贤菩萨现前,就知道他的法华三昧成就了。转复精进,这个时候给他很大的加持力。以见我故,因为见到普贤菩萨的缘故,当下得到法华三昧跟陀罗尼。

三昧跟陀罗尼我们解释一下。蕅益大师解释三昧偏重禅定,陀罗尼偏重观慧。举一个例子,比方说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观世音菩萨能够千处祈求千处应,他现身怎么现身?靠三昧现身——普现色身三昧。观世音菩萨怎么说法呢?靠陀罗尼,所以陀罗尼是能够说法,三昧(禅定)是现身。

因为你成就法华三昧,就能够成就以下三种陀罗尼:第一个,旋陀罗尼,这是成就一心即空,这个旋就是旋有入空。第二个,百千万亿旋陀罗尼,这个是一心即假,他能够观照十法界十如是,对十法界的因缘果报清清楚楚。第三个,是法音方便陀罗尼,是讲一心即中,空有同时,空有无碍。得如是等陀罗尼,就是成就这么多的陀罗尼。

这一段五品位的修学,我们可以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最有名当然就是智者大师的大苏妙悟。智者大师出家以后,他一开始亲近慧旷律师,学基本的戒律跟教理。慧旷律师等于是在几年当中,尽传所学,就是把所有东西都教会了。然后他发觉智者大师的善根太过深厚,没办法再教他了。古时候的善知识是不可思议,他觉得没办法再教他了就不想耽误智者大师,就把智者大师引导到大苏山亲近慧思禅师。慧思禅师一看就知道这个人善根深厚,把《法华经》的要义就传授给他,并且教导他修法华三昧。怎么修呢?就是在三七日当中修学五行,包括礼拜、忏悔、经行、诵经、坐禅这五行。

智者大师在慧思禅师的引导之下,他在诵《法华经》的时候,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里面讲到药王菩萨是入了真如三昧当中,然后用三昧火把自己的身体烧掉,燃身供佛。那么这件事情就使得十方诸佛现前,赞叹药王菩萨说,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智者大师诵到这一段的时候寂然入定,成就了旋陀罗尼。这个时候等于是成就了一心即空的陀罗尼,但还没有成就法华三昧,只是法华三昧的前方便,成就旋陀罗尼——旋有入空。他从这个三昧出来以后,一闻千悟,辩才无碍。所以智者大师后来九旬谈妙,他解释一个妙字可以讲九十天,那这个辩才是不可思议。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就是读诵这个问题。诸位,你如果看《法华经》,它非常强调读诵,文字熏习,就是文字般若能够带动你的观照般若,最后能够证入实相般若。这个文字般若我们解释一下。当然你说世间法,世间的学者也可以创造很多文字相,但那个文字相,对我们佛法来说没什么意义,因为是你打妄想编出来的。

但是大乘佛法的文字相,叫做清净法界等流正法,就是《法华经》、《华严经》这个文字相怎么来的呢?那是佛陀一念的真如三昧的心中,清净法界流露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透过这个文字相,就能够悟入清净法界,它是一个桥梁。我们打妄想的心跟清净法界,中间要有文字相做桥梁。就是什么叫一心三观呢?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个文字相它可以引导你进入,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

有些人他有种观念,他觉得说学佛不必靠经典,就从日常生活去体验。那么你有这种观念你就很难进步了,很难进步,因为你缺乏文字相的引导。当然,你要说欸,我要思惟业果,可以。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我相信你从日常生活可以体验出来。你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你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体验出来;如果你善根强,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你知道诸行无常,生命不能控制不能主宰,所以是空,这也可以。

但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我保证你日常生活没办法体验出来,这个叫做不思议境。诸位,大乘的实相你只有一个方法得到,依止传承。就是我们要谦卑的向佛菩萨的法语学习,你没有其他的道路,没有其他的道路。因为它不思议境,就是你怎么想都不可能想到,我们这一念打妄想的心是即空即假即中,你想不到。

你只能怎么样?皈依法宝,透过《法华经》的每一个文字相,不断的熏习。就像我们前面说的资粮位,每天读一段、读一段,欸,突然有一天你有点心得了。就是从文字般若,慢慢的转向观照般若,最后悟入实相般若。只有这一条路,没有其他路可以走。所以我们看到名字位是读诵,观行位他也是要读诵,只是他读诵以后,多了一个静坐思惟,就差这里。好,这两个都是属于平常的定课。

那么《法华经》又提出了第三种方法,就是闭关加行,丙三的三七精进。好,看经文。

丙三、三七精进

世尊若后世后五百岁浊恶世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读诵者,书写者,欲修习是法华经,于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满三七日已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示教利喜。

如果有些人他觉得,除了平常的定课还不满足,他希望能够快速的增长自己的观照力、誓愿力,那怎么办呢?《法华经》又提出了第三种方法——加行。他说世尊,普贤菩萨又向佛陀做出保证,说假设在后世后五百岁,这后五百岁是指什么?是指佛灭度以后五个五百岁,就是佛灭后两千五百年,也就是说,到了五浊恶世的末法时代。五浊恶世末法时代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根钝遮重,善根羸弱,烦恼粗重。第二个,缺乏善知识住世。

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普贤菩萨就说了,假设在这么一个五浊恶世时代,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你能够具足以下三种条件,就可以一心修习《法华经》。

第一个,求索者。求索者就是说,你对《法华经》已经成就了基本的信解,信解一心三观的智慧,而且发起广大的普贤行愿。但是你希望能够更加深入的修学一佛乘的妙法,你对于一佛乘妙法有深入的求索的希望,这第一个。第二个,受持者。你对一佛乘妙法的法义,能够受——领受在心;而且能够持——明记不忘。你本身对法义已经受持不失。第三个,读诵、书写。平常有读诵书写的定课,你已经有这样的功课。

但是你希望深入专精的修学《法华经》,想要进一步的增上。那怎么办呢?于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这个时候就不只是做功课了,那你要息诸缘务。你要专心,一天当中要有七支香到九支香的一心精进。多久呢?满三七日已。普贤菩萨就乘坐六牙白象,与同修普贤行的无量菩萨,而自围绕。把你围绕在中间,以一切众生所见之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说法的过程当中,示教利喜,让你能够闻法受益而心生法喜。

这个三七精进,智者大师针对这一段经文,他做了一个法华三昧忏。我们解释一下,三七精进怎么来修学法华三昧。我们把智者大师的法华三昧忏分成四段,就它整个结构分成四段来说明。第一段就是严净修行道场。好,请合掌。

法华三昧忏的第一科就是严净道场,严净修行道场。严净道场当中又分成三个重点:第一个,安立佛像。诸位,我们不管修什么法门,一定要确认你的皈依境,因为每一个法门它的皈依境不一样。法华三昧的皈依境是哪些呢?当然本师释迦牟尼佛是说法主,一定要有。第二个,文殊菩萨。第三个,普贤菩萨。为什么选文殊菩萨跟普贤菩萨呢。因为,我们看序品佛陀放光现瑞以后,整个回答的是谁呢,是文殊菩萨,他是整部《法华经》发起因缘的一个代表。就是表法上,《法华经》一开始要先成立真如理观的智慧,文殊菩萨表智慧。

那么最后一品,普贤菩萨劝发品,是谁当主角呢?就是普贤菩萨,它用普贤行愿来做收尾。几乎所有的大乘经典,只要是圆顿的,比方说《法华经》、《华严经》的皈依境,就是文殊菩萨跟普贤菩萨,一前一后没有例外。所以你如果要修法华三昧,你供养的佛像:中间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左边是文殊菩萨,右边是普贤菩萨,就是我们的皈依境。

第二个,陈设供养。我们要具足香花、灯烛、幡盖等等的供养,力所能及的去供养佛菩萨。第三个,斋戒沐浴。这个要求很高,你修法华三昧每一天进入修行道场,要斋戒沐浴换上新净的衣服。这就是三个重点:安立佛像,陈设供养,斋戒沐浴。

我们上一堂课讲到七支供养,讲到所有大乘佛法的修学,它的根本就是三皈依。因为大乘佛法不思议境,你一定要求佛菩萨加被。三皈依的目的是什么呢?理论上佛菩萨的功德是无所不在,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理论上是佛陀没有离开我们。但是你修行要透过三皈依,透过身业的礼拜、口业的持名、意业的恭敬,让佛菩萨的功德现前,这个很重要。

诸位,你没有让佛菩萨现前,皈依谁?就是佛菩萨的功德是存在,但是对你来说要现前,你就要安立佛像、陈设供养、斋戒沐浴,这个过程不可少。理观是深信诸佛皆充满,但是事修一定要有一些皈依的行法。所以理不能碍事,事也不能碍理。目的就是让佛菩萨现前来加持你,作证明。这第一个,严净道场。

那么道场庄严好以后,接下就开始修行了。第一个叫先行五悔事仪,就是道前基础修五悔。我们先念一遍:

好,那么修法华三昧之前是要先修忏,智者大师这样安排。修忏有五个法门。

第一个,忏悔。法华三昧忏忏悔的不是身口意三业,它忏悔六根的罪业。里面的经文当中有三个重点:第一个忏悔是发露,发露我们过去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发的罪。发露以后,然后向佛菩萨至诚的忏悔。这第一个忏悔。第二个,皈依。它这个皈依是皈依普贤菩萨,一心皈依普贤菩萨,请普贤菩萨加持作证,皈依普贤菩萨。第三个,发愿。发愿尽未来际,永断烦恼的相续,成就六根清净。它有三个重点——忏悔、皈依、发愿,就形成了忏悔法的修学。

第二个,劝请。接着劝请十方诸佛菩萨久住世间,说法度众。前面的忏悔,是忏悔一般的六根的罪业;劝请是忏悔过去谤法的罪业。因为谤法的罪业特别重,所以把它列出来特别忏悔。就是透过劝请十方诸佛,请佛住世转法轮,来灭除我们过去生谤法的罪业,来消除这个障碍,劝请。

第三个是随喜,就是对于整个五乘的功德,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我们把自己的心量开阔,随顺一切善法的功德。

第四个是回向,回向就是回向众生及佛道,把前面所修学的善根福德,作一个回向。

第五个发愿。就是回归到普贤行愿,发起时空无尽的普贤行愿。从空间来说我们发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行愿无有穷尽。从时间上来说: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就是把整个前面的修学,回归到一念的普贤行愿,一种时空无尽的愿力。

智者大师讲完这五法以后,他又把它会归到三心。忏悔跟劝请属于至诚心,强调灭恶。随喜是生善,生起广大随喜的心,来积集我们广大的资粮,转众生的功德,为我们内心的资粮力——福德智慧资粮。最后回向发愿。回向发愿就是把前面的修行,把它变成无尽灯法门。因为我们一个凡夫众生做的功课有限,那怎么办呢?透过回向发愿,就是譬如一灯,燃百千灯。你能够把这种你个人的修学,回向众生及佛道,你就可以把自己的功德辗转增上,就像一灯燃百千灯,灯灯相传,无有穷尽。

这三心加起来就是菩提心。所以它整个五悔的重点,是成就菩提心的善根,然后净除罪障,积集资粮。它这个五悔是这样修的。这个菩提心跟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是作为法华三昧的前方便。

这个地方有一个重要的观念,我说一下。大乘佛法的修学强调四悉檀,智者大师提出欢喜、生善、破恶、入理。我刚出家的时候,看四悉檀有点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调伏烦恼忏悔业障,要先生善?诸位有没有想过。就是我忏悔就去忏悔;我调伏烦恼就调伏烦恼。为什么要先生善再破恶?诸位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就是你直接破恶效果不好。你一定要生起菩提心以后,生起了清净心菩提愿然后再去破恶,你的效果就更好。就像我们说的,你启动大白牛车,然后再来修行任何的行法。

所以,表面上是忏悔,它为什么要加上劝请,又加上随喜、又回向、又发愿呢?我们一般人说,你修忏就修忏,后面这四个,为什么增加呢?因为你没有后面这四个,没办法建立菩提心。没有办法建立菩提心,你就不能达到圆满的净除罪障积集资粮。所以生善,是先把菩提心的善根生起来,然后再去修忏法。这个诸位大家体会一下,大乘佛法是要把根本的菩提心——清净心、菩提愿,这个大乘种性建立了以后,再去修行法。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诸位受菩萨戒。受菩萨戒就受持菩萨戒,你干嘛先成就戒体呢?你为什么要缘境发心:我某某从今以后,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呢?其实这三个,我们每一个都做不到。你今生有办法誓断一切恶吗,你有办法誓修一切善吗,你有办法誓度一切众生吗?这三件事做到了,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叫做佛陀。那既然这样子,我们为什么发愿呢?因为你不发这个愿,你没办法得到戒体;没办法得到戒体你去受持菩萨戒的戒法,虽修功德,感果卑劣。

这个道理是一样,就是所有的修行,一定要先生善,才能够破恶。你要受持菩萨戒法,不管哪一条你一定要先成就菩萨戒体,然后再去受持菩萨的戒相。跟我们修行一样;一定先成就大乘的善根,然后再修忏悔一样。这个是讲到道前基础。

好,我们看第三段的正修。法华三昧的正修,就是在这个地方,重点来了,有三段。我们看第一段:

如菩萨法,不断结使,不住使海,观一切法空如实相,是名正观。

我们透过前面的五悔,成就菩提心以后,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我们整个道前基础已经具足了,就有资格来修大乘的法华三昧了。法华三昧有两个特点:第一个,不断结使。第二个,不住使海。不断结使是约着理观;不住使海是约着事修。

结使就是烦恼,就是他不断烦恼,但是他又不落入生死的业缘当中。我们先解释为什么他不断烦恼。只有小乘人讲断烦恼。大乘佛法它是一个不二法门。你看业果思想,对立的,就是善恶不两立。有善就没有恶;有恶就没有善。小乘佛法的空性也是这样,有涅槃就不准有生死;有生死就不能有涅槃。它的传承教法就是这样。诸位,人天乘的教法的传承、二乘的传承,都是二元对立的,没有什么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没有这种说法。

只有大乘,大乘佛法为什么能够不二呢,它为什么不断烦恼?因为大乘佛法认为,所有的烦恼、所有的功德,都来自于同一个地方,这很妙吧!就是穷子是他,大富长者的儿子也是他,一个人他有两种身份。诸位,我们现在有两种身份:从因缘上,我们叫做业障凡夫;从理观来说,我们是佛陀的儿子。这两种身份同时具足而且不冲突。就是一念心性它迷了以后就变成穷子,你离家出走就变穷子;你觉悟了知道回家,你就大富长者的儿子。这个就是不二法门。烦恼罪业跟菩提涅槃,同样是一念心性所变现出来,差别在哪里呢,差别在迷和悟。

那这样,你还敢断烦恼吗?你这个烦恼的本质就是一念心性。所以二乘人灭色取空,古德给他一句话,叫错损菩提。你把心识——第六意识给灭了,你菩提心、功德庄严全部都没有了,那是不是错损菩提?所以他不断烦恼。那大乘佛法干什么呢?叫做转烦恼成菩提。他是透过理观的智慧,把那个迷惑颠倒的心破坏,然后变成觉悟的心。你是因为迷惑的心才出现烦恼罪业,转成觉悟的心,它就自然出现法身般若解脱。所以你干嘛断烦恼呢,叫转烦恼。

就着理观的角度,他是不断烦恼是转烦恼。从事修的角度,不住使海。虽然理观是不断烦恼,但是他在事修过程当中,生起增上惭愧修学事修法门。他能够调伏生死业力,同时又能够不住于生死业缘当中。所以他不断烦恼,也不住使海,因为他理观、事修两个兼修。他的修学重点在哪里呢?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他就是观照我们一念心性,一切的因缘所生法都是唯心所现,当体即空。所以他是回归真如本性,随顺了诸法实相再来修行,这他的特点。

好,看第二段:

作是忏悔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名无罪相忏悔,名破坏心识忏悔。行此忏悔,心如流水,不住法中。所以者何?一切妄想颠倒所作罪福诸法,皆从心起。离心之外,则无罪福及一切法。若观心无心,则罪福无主。知罪福性空,则一切诸法皆空。

好,前面是一段总标,这以下别明,讲到依止实相来忏悔,它有四种殊胜。就是所谓的因地殊胜、果地殊胜;理观殊胜、事修殊胜。因果理事四种殊胜。我们先看因地殊胜。

名大忏悔你依止真如理观来忏悔,那叫做广大深入的忏悔,灭业障如翻大地。这种忏悔是从根本忏悔。诸位,我们一般的忏悔是忏悔业障。业障是很后面的东西,很枝末的东西。因为你有烦恼,才有业障嘛;那你为什么起烦恼呢?就是有所得,攀缘心嘛。我们凡夫在清净心当中,他捏造一个自我的意识,捏造出来。那这个自我意识它就怎么样呢?它就想要去向外攀缘。我们总是觉得,好像外面的世界会给我快乐,快乐是要追求来的,这是我们最大的盲点。就是说我们要去向外追求,可以得到各种快乐。这个观念是错的,因为真如本性就可以给你快乐。

为什么要回观自性清净心,就是告诉你自己,我们本性是清净的,有相的东西不会给你快乐。有相的东西都是暂时的,都是虚妄。所以,它的忏悔就是,观照你的自性清净心以后,观想你本来没有烦恼没有罪业,从根本上消灭我们的攀缘心,这个是深入的忏悔。

第二个,名庄严忏悔。前面是约因地,这是约果地。我们前面说过,大乘佛法是先生善才破恶。他是在灭恶的同时,是同时成就生善。所以他是在忏悔当中也生起大乘的功德。那大乘的功德的根本就是菩提心。他一方面成就庄严一方面忏悔,这是他的特点。所以他果地以后不是忏悔而已,他一定会成就资粮力,庄严忏悔。

第三个,无罪相忏悔。这个是约理观。就是他回光返照安住清净心,观察业性本空,无有作者。这是无罪相忏悔。

第四个,破坏心识忏悔。这个是约事修。他虽然观察业性本空,无有作者;而且他在因缘上也观察,唯心所现如梦如幻的烦恼罪业,会招感如梦如幻的痛苦,所以生起增上惭愧,修习忏法来断相续心。

他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就是四种忏悔,因果理事都具足,非常完整的忏悔。这以下做个总结:

行此忏悔,你能够依止诸法实相,包括理观、事修两种兼修的忏悔。就像什么呢?心如流水,不住法中。这个流水表示我们活在一念心性,才是流水。在经典上说,我们凡夫活在心识,它产生我法二执,我们本质是水,结果我们把它变成冰块。我们心性本来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是我们有所得心,把这个心定型了。你说欸,我有贪爱烦恼,这就是我的个性。讲这句话你就很惨了,就改变不了。你应该想说,我的心性是清净的,我的贪爱烦恼是如梦如幻,是唯心所现,它不是我本来面目。所以,你的心要像流水,不能像冰块一样,变成定型。就像流水流过了一切的修行的法门,它流过了烦恼罪业;但是它又不住法中,不为烦恼所系缚。心如流水,不住法中。

那怎么做到呢?因为他安住一念心性以后,观一切的妄想颠倒,依止妄想颠倒所造的各种罪福诸法,皆从心起。就是善恶业都是一念心性的迷悟生起的。所以离开一念的颠倒妄想,没有罪福跟一切的有漏诸法可得。

这个离心之外,无罪福诸法,它是这样。比方说你做梦,大家各做各的梦。有些人贪爱烦恼比较重,他就活在贪爱的梦中,在梦境里面各种追求,贪名、贪色,造了很多的罪业。那么这些梦境怎么来的呢?当然是一念的梦心变现出来的。他醒过来以后就找不到这个东西了。就是说每一个人的过程,不管你是什么烦恼、你修什么法门,成佛以后你回观我们过去的轮回,根本就觅之了不可得,就是一场梦。

那么嗔心的人做嗔心的梦,他就一念的嗔心的梦境,出现了各种嗔心的因缘果报。现在重点不是把梦境消失掉,要把那个梦心唤醒。所以我们忏悔业障是很枝末,就好像说你梦境里面遇到很多痛苦,然后你在梦中去改变那个梦境的痛苦。不对!你要让自己醒过来,你醒过来梦境不就消失了吗!这是根本。所以说,一切的障碍都是皆从心起,一念的颠倒妄想生起,离开一念的梦心就没有梦境可得。

你懂了这个道理以后,观心无心,就观想当下一念的颠倒妄想的心,它是不真实的,它只是一念的迷惑,产生的一种虚妄的假相,妄想就是一个假相。这样子是破坏罪福的根本,罪福没有根本它就不会扩大了。所以知道罪福性空,则一切法皆空。因为所有相状的东西都是虚妄,只有真如是真实的。

它讲一切法皆空,不是说相状空,是从本性是空。当然,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是存在的;但是从本性都是空性。这种观法是从根本上唤醒我们的迷惑颠倒,从根本上处理问题,所以才能够成就四种殊胜,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名无罪相忏悔,名破坏心识忏悔。

好,我们看总结:

如是观时,能破一切生死颠倒。以是因缘,得与三昧相应。三昧力故,即见普贤及十方佛摩顶说法。一切法门悉现一念心中,非一非异,无有障阂。

我们能够做前面如是的理观事修以后,就能够破一切生死颠倒妄想。你从根本上去破坏有所得的攀缘心,那么一种清净的力量,它就能够跟大乘的真如三昧相应。依止真如三昧力故,就能够在未来当中见到普贤菩萨跟十方诸佛,摩顶说法。加持、授记都是摩顶;为我们说法,开示。

这个时候,一切的三昧、陀罗尼,皆现一念心中。所以法身菩萨为什么他能够有各种的功德法门,就是成就了真如三昧。这个真如三昧,在一念的清净心跟一切的功德法,是非一非异,无有障阂。他就有自在力,随他念头的咒愿就能够心想事成。

整个实相忏悔它的原则很简单,就是真能破妄。就像说一个黑暗当中,你不是在黑暗当中对治,现在重点是先让太阳出来,真能破妄。就是先唤醒心中的颠倒妄想,把它回归到真如本性,然后再来忏悔。

蕅益大师解释一般的理忏跟事忏。他说如果你纯粹事忏,有什么缺点?说你这个事忏如隔日疟。就是有一种疟疾,它发作几天,欸,他吃一种特殊的药,吃了以后好几天。结果不吃药又发作了,发作以后再吃那个药再好几天,就是你老是吃止痛药。诸位,你造了罪找人忏悔,因为你惭愧心把罪业给压下来。但是撑不了几天你又犯罪。就是这个疮流脓流血,你没有把那个脓头挤出来,你就是用药把表面擦一擦,所以擦不干净。

诸位,你不可能用压抑式的,去调伏烦恼跟罪业;你只能从根本上知道业性本空,就是本来没有烦恼,这都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只有这个办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太阳出来破除黑暗,然后再面对这些因缘所生法,这是实相忏法高明的地方。站在十方诸佛菩萨,真如的角度,来面对凡夫的世界,它高明的地方在这里。

好,我们看最后的结示五行二德,好,请合掌。

好,在整个忏悔当中,每一支香的安排是修学五行。就是前面讲到的五悔事修,理观就是正念真如。怎么安排功课呢?智者大师把每一堂功课,分成五个行法。

第一个,一定要礼拜。我们所有的大乘修行,一定要怎么样,归敬三宝,让三宝的功德现前。透过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名、意业的恭敬,让诸佛菩萨现在其前。

第二个,在佛前忏悔。发露我们六根的罪业,祈求普贤菩萨加持,并且发愿永断相续,成就六根清净,开始正式忏悔。

忏悔以后,行道,就是经行。经行可以念佛,持咒,或者背诵《法华经》的经文。

第四个是诵经。诵经你可以诵整部的《法华经》,也可以诵其中一品。比方说《法华经》最有特色的当然就方便品、譬喻品;如果从修行的角度,四安乐行品,普贤菩萨劝发品。看你跟哪一品特别的相应,你也可以随诵一品,然后随文入观。就是诵。

第五个,坐禅。前面四个是有相行,四个判作有相行,就是它有身口意造作的业行。这个坐禅是无相行,无相行就是修一心三观。

一心三观怎么修?先修空观,首先把心带回家。我们说过,文字般若带动观照般若,清净心对我们来说是不思议境,但是没关系,有诸佛菩萨的法语引导我们。所以我们一定要依止佛菩萨的文字相,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欸,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它就可以把你的心,从一种妄想执着的境界,把你带到自性清净心去。先求离相清净,就一心即空。

然后一心即假。在清净心当中开始修假观,观察唯心所现的十法界十如是,有众生法界的惑业苦,有佛菩萨的功德庄严。

最后当然发起菩提愿。你知道唯心所现的惑业苦,它是痛苦的,所以唯心所现的恶,自当厌离。唯心所现的善,自当欣求。我们这个时候要借相修心,比如说,我们借四念处——不净、苦、无常、无我的相状,来调伏烦恼。因为所有的惑业苦,都跟爱取、跟主宰有关系。我们要借四念处的观相来调伏烦恼。如果净土宗,我们要借着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来生起欣求。

所以这个假观是引导我们内心的作用。就是我们过去的作用是偏向于造业,现在把它调整成欣求极乐,这是借相修心。然后再把前面的空、有两个观照,空有同时,空有无碍。这个就是无相行——坐禅。

一般人修这个五行,我看很多人可能他礼拜会做,忏悔也会做,经行,诵经,然后功课就做完了,他没有坐禅,这很可惜。按照智者大师说这个坐禅是正修。你诵完经就回向,就好像说你这个人种了稻米,很辛苦把稻米种出来。欸,结果你走了,没有把稻米收割。就是你透过前面的礼拜、忏悔、行道、诵经,你的身心状态是一个最好的状态,这个时候你修止观,那效果是非常殊胜。结果你没有修坐禅,你没有趁这个机会来调整你的心态,那就等于是,你就永远做道前基础没有正修。

我过去在佛学院做执事的时候,有一次有事情去请教海公,因为那时候他是院长。我走到他窗户的地方看海公在打坐,前面放一本《楞严经》,但他那个时候闭目思惟。我就知道(天台宗的修行者都是这样)海公诵了一段《楞严经》以后,他是先诵经以后开始进入坐禅。先诵一段经文把内心的气氛先带动起来,然后再针对某一段经文,深入的观照。

就像蕅益大师说的,你在修止观的时候,择其要句而思之。择其要句就是选择重要的句子,去思惟。所以诵经以后不能马上回向,先坐个二十分钟、三十分钟,然后把诵经当中某一段经文,深入的思惟。因为这是你身心状态最好的时候,色身调柔,内心寂静,在这个时候生起观照效果最好。

也就是说,一支香不管九十分钟七十五分钟,你在修法华三昧忏,这五个行法都要做。那至于你时间怎么安排,礼拜安排多少时间,忏悔多少时间,坐禅多少时间,就看你个人了。喜欢事修的,你就前面四个排多一点;喜欢理观的,你坐禅排多一点,因人而异。

好,我们看最后一段,成就二德。好,看,请合掌。

在整个法华三昧忏当中,它有两种,一个现世,一个是临终。现世当然是强化你的清净心跟菩提愿,成就菩提心,净除烦恼罪障;在菩提心的摄持之下消除烦恼罪障。而且它的目标是成就六根清净,因为它忏悔就是忏悔六根。所以整个法华三昧忏的目标,不是马上成就法身,是先证得六根清净位。

那么临终,它最后的回向是回向求生净土,正念分明,往生西方。所以智者大师在法华三昧忏讲完以后,他说了一段发愿文:愿命终时神不乱,正念直往生安养。而奉弥陀值众圣,修行十地胜常乐。就是把前面的五种行法的修学,回向往生西方。

法华三昧忏,从这个标题是包括了法华三昧跟忏,它是站在法华三昧的角度来忏悔业障,这个是大乘的特点。它是生善跟破恶同时修学。所以,我们在修一佛乘,一定要掌握一个思想,就是我们讲六即佛,六而常即,即而常六。六而常即,就是会归到一念的清净心跟菩提愿,大家都一样只有浅深不同。只是说,我们是名字位的清净心菩提愿;智者大师是五品位的清净心菩提愿;佛陀是究竟圆满的清净心菩提愿。

诸位,你不管修什么法门,你不能站在凡夫的心去修行,那你就永远没完没了了。你要把自己的心调整到佛心。你说欸,我怎么有佛心呢?有!名字位的佛心,假借语言文字建立佛心,它的本质也是佛,就是我们讲的随喜。我们透过我们妄想心,透过一种语言文字的引导。讲到一心即空——清净本然,讲到一心即假——唯心所具、唯心所造、唯心所现。就是透过这个语言文字,把自己颠倒妄想的心调整到佛心,然后再回过来处理众生世界的问题。

就是我们的心态是佛陀的心态,但是处理的是众生的因缘的事相,这个就是一佛乘。要分开。内心属于佛陀,但是因缘果报属于众生。这两个,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从真如理观,那就是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从事修呢,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这两句话把它合在一起,就是诸法实相的忏悔,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长按识别二维码(视频可下载) 

 净界法师讲法目录合集 


净界法师视频音频下载

(网址复制到浏览器打开
http://www.foyin.tv/down/jjfs.htm

http://www.pcfoyin.com/down/jjfs.htm

点“阅读原文”回菜单

. 

一路西行amtf
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 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非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