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2
《法华与净土之双修双照》,积因和尚慈悲,诸位法师、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页,我们看丙三的放光现瑞。
《法华经》的修学特色,古德有一句话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所以《法华经》的修学,是引导一切众生趋向佛道。那事实上在佛教当中,成佛之道是有两个法门:一个是《华严经》的法门,一个是《法华经》的法门。
《华严经》的法门,它的成佛之道叫做顿教法。什么叫顿教法呢?讲一个譬喻,譬如日出,先照高山。你看清晨的太阳,它刚全出来之前是先照山顶,就山顶的地方有亮光,其他都没有亮光。也就是说《华严经》只摄受大乘根熟菩萨,它是直说大法。所以你要修《华严经》有一个要求,你一开始就发菩提心。你说,欸,我先发个增上心,先追求人天福报再慢慢发出离心,再发菩提心,《华严经》不摄受这种根机的。它就是要那种,丈夫自有冲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凡夫位你就要有这种决心。那当然这种人少数,所以《华严经》它只照山顶那一块,只摄受大乘根熟菩萨,所以叫做顿教法。
那么《法华经》呢,《法华经》叫做摄渐归顿。它可以包容不同的种性。你说,欸,我现在的心情,只想追求人天的快乐,有些人想要追求空性的涅槃,想要暂时出离三界,稍作休息。《法华经》都可以接受,只要你把最后的目标设定为成佛就可以了。所以《法华经》对于过程是包容的,近果说差别,究竟归一乘。就是它可以在过程当中先满足你的习气,先满足你的需求。只要你最终目标是成佛,最后究竟归一乘,它就可以接受。
但是《法华经》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要求,就是说你可以过程修方便法门。但是你一定要提升你的智慧水平。这是它唯一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不管你是修什么法门,你一定要先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是《法华经》唯一的要求。你说,欸,我喜欢拜忏,可以;我喜欢持戒,可以;我喜欢修苦行,也可以。但是你要用佛陀的智慧去拜忏,用佛陀的智慧去修一切的法门,这才能够合乎一佛乘。
所以你看《法华经》二十八品,它讲了十四品的约迹门开权显实,就是开显佛慧。你别看前面的迹门虽然十四品,它的篇幅占了《法华经》的三分之二。佛陀一部《法华经》花了三分之二来告诉你,什么是佛陀中道的智慧,讲了《法华经》三分之二的篇幅。为什么?因为这是你修《法华经》的门槛,唯一的门槛,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你不管修什么法门,它都没有意见。但是你一定要具足佛陀的智慧,这是它唯一的要求。这是整个成佛之道,标准降到最低了。
所以《法华经》在整个迹门当中开显佛慧,佛陀有两个重点:第一个、用放光的方式,佛陀一句话都没有说,用光明来表法,什么叫中道智慧!佛陀是用行动来表达。第二个、佛陀正式三周说法。法说、譬喻说、因缘说,三周说法来摄受上、中、下根三种人。所以整个《法华经》的核心思想就是两个重点:一个放光现瑞,一个三周说法。那么这是第一个重点,放光现瑞,就是说佛陀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讲任何一句话,他用光明的方式来提醒你,你要怎么样提升你的智慧,看看放光现瑞这一段你就知道了。好,我们看经文。
丙三、放光现瑞(分二:丁一、大众合集;丁二、说法放光)
放光跟现瑞其实是两个重点:放光,在表法上是表达佛陀中道的智慧,是一佛乘之因,放光是表智慧。那么现瑞呢?是表示一佛乘之果,这个就是表示法身的功德妙用了。其实法身跟真如是一个东西,就是同一道光明,在因地叫做智慧,在果地就是法身。它是贯穿因地,贯穿果地,这是一佛乘的特点。妙因妙果不离一心,整个光明是贯穿因地,也贯穿果地。
好,那么这一段是非常重要,在《法华经》放光现瑞非常重要。蕅益大师说,你把放光现瑞看懂了,后面的三周说法,你全部都懂了。好,我们先看丁一的大众合集,看经文。
丁一、大众合集
尔時世尊,四众围绕,供養恭敬,尊重赞叹。
好,我们把这个文先消一下。尔时世尊,为四众弟子之所围绕。当时的弟子,对佛陀表达三业的皈敬。首先供养恭敬——这是身业的皈敬,弟子们用香花,各种的资具来供养佛陀;尊重——这是口业的皈敬,就是敬重佛德,一心称美;赞叹——这是意业的皈敬,弟子们摄心专注,虔诚恭敬。所以,这是在大众的一个集会当中,弟子们表示对佛陀的三业皈敬。
这个大众合集我们解释一下。一般来说,佛陀跟弟子们虽然共住,但是一般都是各修各的。只有在两种特殊的因缘,才会大众集合在一起:一个是佛陀说法,一个是大众诵戒。当然这个地方指的是佛陀说法。那么大众合集,就为四众弟子围绕。这个四众弟子有两种解释:一般的古人解释就是用外表的因缘,说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就是四众弟子,这是我们一般的解释。
但是蕅益大师有不同解释,蕅益大师说,这个四众,它是约内心的善根安立。那是什么众呢?有发起众、当机众、结缘众跟影响众,四众。就根据你的根机差别来安立四众。当然这个地方最重要就是当机众,真正受益是当机众。
《法华经》的当机众我们简单说一下。迹门的当机众是二乘弟子,因为二乘弟子,你要突破你的空性涅槃,要趋向佛道,所以你要提升你的智慧水平。从空性的智慧提升到中道智慧,所以它这个迹门的当机众是二乘弟子。到了本门,佛陀展现法身的功德,示现各种普门示现的时候,它的当机众就是菩萨了。你看到了本门,都是文殊菩萨,弥勒菩萨跟佛陀互动,声闻弟子就保持默然,因为那都是不思议境了。
那么为什么这个本门的当机众是菩萨呢?蕅益大师解释说,因为本门在开显的时候,是让菩萨强化他的菩提心,增道损生,让他不断的进步。用各种功德妙用来激发菩萨,来强化他的菩提愿。那么迹门当中,是摄受二乘人,能够把权法的智慧提升到中道的智慧。所以这两个当机众是不一样。
丁二、說法放光(分二:戊一、此土六瑞;戊二、他土六瑞)
好,我们看第二段,说法放光。佛陀先说法后放光,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段是此土六瑞,第二段是他土六瑞。这个此土是指娑婆世界。就是佛陀首先在娑婆世界出现六种瑞相,而放出光明。我们先看第一个说法瑞,看经文。
戊一、此土六瑞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佛陀讲《法华经》之前,其实是先讲了《无量义经》,这个《无量义经》的内容,是独教菩萨法。就是它不摄受声闻、缘觉,是教大乘菩萨如何修习六度万行而成就佛道。这种成佛法门,也是三世诸佛特别护持忆念的法门。因为它不共于人天,也不共于二乘的法门。
这个无量义,蕅益大师解释说,就是从一义处,出无量法,又得于无量法,入一义处。简单的说,无量义就是开显一心万行。你一个菩萨发了菩提心,要从你一念的自性清净心发起六度万行。所以这个说法瑞,就是在说无量义,佛陀先说无量的差别法门,从这些法门当中,我们如何能够从这个地方趋向佛道,先说这个意思。再看第二个入定瑞,看经文。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佛陀说完《无量义经》以后。这是很特别了,佛陀并没有下座。所以弟子们当然就不敢离开了。那么佛陀讲完《无量义经》以后,继续的结跏趺坐,而且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就是入了真如三昧。在真如三昧当中,身心寂然不动。这个身心不动,刚好跟前面的无量义形成一个对比。
蕅益大师说,这个说法瑞跟入定瑞是一对的,是一种开合的关系。说《无量义经》是属于开。开显一心而缘起万法。它偏重在万法,强调依体起用。入无量义处三昧,偏重在万行回归一心,是偏重在摄用归体。所以这两个是一对的。总而言之,都在开显中道智慧。因为一念心性即空,那当然就摄用归体。一念心性即假,就是依体起用,这个说法瑞跟入定瑞是一对的。雨花瑞跟地动瑞也是一对。我们先看第三个雨华瑞,看经文。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佛陀说法以后并没有下座,反而是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当入了三昧以后,身心寂然不动。这个时候空中就雨下曼陀罗花,曼陀罗花翻成中文叫舒适,这个在外表看起来特别的庄严,让人家感到舒适。曼殊沙花是约着花的本质,翻成中文叫做柔软。曼舒沙花,摩诃曼殊沙花,这两种花,就散在佛陀的身上跟大众的身上。这个雨华在表法上,蕅益大师说为什么要把花散在佛陀的身上,跟一切大众身上呢?表示因华将趣佛果。
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放光、现瑞都是在表法。前面的说法跟入定,是表示我们对一乘妙法的因果生起信解。那么这个雨华是生起观照,观照当中已经成就外凡的五品观行位,所以因华成就。华表示因地,就因地成就了。这个因地蕅益大师说,因华将趣佛果,未来会趋向于佛果。所以,花就掉在佛陀的身上,表示这个因已经是向于佛道了。就表示你已经修到外凡五品观行位,这是雨华瑞。好。我们看第四个地动瑞,看经文。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前面的雨华瑞,是因位功德成就;这个大地六种震动,是果位的功德成就。在十方诸佛的世界当中大地六种震动。那么在表法上表示,我们众生六根当中的障碍即将破除,六根当中的功德即将开显;也就是说即将破妄显真。这个是指的是果位功德成就,讲到六根清净位。从前面的五品,外凡的五品到内凡的六根清净位,观行转深。所以这雨华地动已经把整个一佛乘的因果具足了,那么下一个刹那就是法身要成就了。法身成就之前有一个过程,有一个过程当一个转折,就是众喜瑞,我们看经文。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那么经过雨华地动以后,这个时候大众出现了一个征兆,就是这些大众,内心突然间有一种莫名的欢喜,有哪些人感到欢喜呢?包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也包括了天人、龙类、夜叉。夜叉就是会飞行的鬼神。乾闼婆,乾闼婆是帝释的乐神,他演奏美妙的天乐来娱乐帝释跟诸天。阿修罗翻成中文叫飞天,他是有天人之福,无天人之德,因为他嫉妒、瞋恨心比较重,但是他有福报力。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是帝释的法乐神,就帝释要听法的时候,他演奏音乐来表达佛法给帝释听。摩睺罗伽是大蟒神。人非人,这个人非人是把前面的天龙八部做一个总结。他们这些天龙八部,有些是人,就是两只脚的,他的原型是两只脚的。有些不是两只脚的,就是非人。前面是解释天龙八部,那么还有谁呢?还有一些小国王跟转轮圣王,大国王。是诸大众看到前面的雨华地动以后,内心就是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做一个问答。他说,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何得为瑞?就是一个人生起欢喜心,这怎么是瑞相呢?蕅益大师就回答说,众见雨华地动,知甘露将降,故踊跃内充。他说这个欢喜是个征兆。大众看到雨华地动以后,知道佛陀未来一定要普降甘露,显现妙法。所以这个众喜瑞是承先启后,是把前面的雨华地动继承下来,为后面的放光做一个预告,做一个征兆。当然这整个此土六瑞最重要的就是放光,也就是整个《法华经》的核心思想,中道智慧。好,我们看最后一个,第六,放光瑞,看经文。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
整个此土六瑞的核心就在放光。当然前面的过程,要经过信解妙法,观照妙法,然后破妄显真,六根清净,最后才能够放出光明。我们看经文,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这个光明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它的出处。这个光明从什么地方出现的,从白毫相光。白毫是在两个眼睛的中间。它不偏左,也不偏右,所以它表法上是表示佛陀中道的智慧,这是它从白毫放出来。第二个、它照向何方,它照了两个地方。第一个照了东方,第二个照了万八千世界。
我们解释一下。中道智慧是有两种观照:一个是观一心即空,一个是观一心即假。一心即空观的是生命的本体。十法界虽然有差别的因果。但是十法界有一个共同的本体,就是怎么就有十法界呢?当然《法华经》讲就是唯心所现。因为你如是的各种身口意的造作,去熏习真如本性,它就如是因如是变,变现出来。所以中道智慧,第一个是观一心即空,是照十法界的本体。就照到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照了自性清净心。为什么东方表示清净呢?因为东方是诸方之始,整个十方第一个是东方,它是开始,是源头。所以它表法上先照了十法界的根源,就是一心即空。
万八千世界是表法上表现一心即假。这个万八千世界是怎么算的,我们解释一下。蕅益大师说,众生的生命的相用。它表现出来是什么呢?六根、六尘、六识。你整个因缘果报都在这里了。什么叫因缘果报呢?就是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六根去攀缘六尘,产生六种心识去受用。比方说大家吃饭的时候,你看同样的饭菜,但是个人受用不同。为什么呢?因为你在受用的时候,你用你的六根去攀緣饭菜的六尘,然后你吃到肚子里以后,根尘接触产生你的心识。福报大的人,你就出现快乐的心识。福报差的人,你的心识就出现痛苦的心识。就是同样的饭菜,随其福德显现出来的六识,就有苦乐差别。
也就是说,从佛法的角度,每一个人都活在你的十八界。《法华经》有一句话说的好,叫做各各不相知。就是什么叫因果呢?你受用你的十八界,他受用他的十八界。你不可以说,欸,我跑到你的十八界来受用,不可以。同样的,大家住在一起,你受用你的十八界,他受用他的十八界,各有各的十八界,就是一心即假。
唯心所现的根、尘、识随其业果的不同,而显现不同。变成六根、六尘、六识,就是个人的因缘果报十八界。那么十八界,在《法华经》又开出了百界千如,因为十八界有理具的十八界跟事造十八界,而且这十八界有十法界的差别,理具十法界,事造十法界。然后这个理具事造,每一个又具足十如是,这就一千个。所以十八乘以一千,刚好是万八千世界。
简单的说,照了东方是照你的生命的本体。不管你是什么十八界,你的出处——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每一个人的出处都是自性清净心。众生本具,诸佛所证。即假就是你照了你的十八界,他照了他的十八界,各人照各人的,这是即假。
靡不周遍,这句话很重要。就是说这个照了的智慧是圆满的。什么叫不圆满呢?比方说你以前没学《法华经》,你对人生的观照只有业果,说一个人造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造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当然这也是一种光明。但是你这种光明照耀你的十八界,只照了一部分,它只能让你断恶修善,其他的什么都做不了。它也不可能让你成佛,也不可能让你趋向涅槃。但是你这个十八界,你会创造一个来生更好的十八界,创造生命的增上。就是用业果的光明来照了十八界,这只是照了一部分。第二个、你用空性的智慧照了十八界。欸,好一点,会让你这个十八界,来生到空性的涅槃,远离生死轮回。
但是业果的智慧跟空性的智慧都不周遍,都照了一部分。只有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照了十八界,那叫做周遍圆满。这个是佛陀的智慧,一方面照到生命的根源,清净本然。又照到因缘法,唯心所现。所以这个叫做靡不周遍。即空即假即中这个白毫光,就是整个十法界众生的智慧,不管在哪一个法界放诸四海皆准。你是圣人,你也是这样观照。你说,唉,文殊菩萨到底他是怎么观照,他也是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
所以《法华经》,这个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说,你不是到圣人才这样观,你是在凡夫就要这样观。因为你没有这个因地,你就不可能成佛。所以他为什么判六即佛,六而常即,即而常六。就是你在凡夫,就要跟佛陀站在同一个智慧去观照,你才有可能修《法华经》,是这个概念。所以这个白毫光照了一心即空,也照了一心即假;对整个六根、六尘、六识的照了,是最圆满的。叫靡不周遍。
我们看蕅益大师怎么解释这一段。先看第一个,此土六瑞。好,我们先把这一段念一下,请合掌。
好,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释。从初发心。先解释这个白毫光什么时候出现?我们现在修这个白毫光,就是中道智慧,叫做名字位,名字位的白毫光。这个白毫光真正要出现,要分证位,就是圆教的初住,发心住。你从前面的名字位到观行位到六根清净的相似位,到最后一念的相应慧出现,破无明证法身。这个时候白毫光出现了,就是初发心,入了大乘见道位,那么这个时候你是法身菩萨了。
中间行行种种相貌。诸位,我们前面说过,你在因位的时候叫做中道智慧,叫一心三观,那么你到了果位的时候,这一心三观就转成法身妙用了。同一道光明,因地叫放光,到了果地叫现瑞。所以这个中间,就是当你的法身普门示现的时候。在这一期生命当中,行行,你可以依止你的本愿来示现各种修行。
比方有些人喜欢示现苦行,有些人示现布施,示现持戒,示现各种六度的妙行,就是示现各种的行门。那么示现不同的行门,就会展现不同的相貌。比方说观世音菩萨的法身,他现什么相貌呢?现寻声救苦的大悲相貌;比方说药王菩萨,他现的是燃身供佛这种苦行的相貌。所以他示现各种修行,展现各种相貌,到一期的生命结束,入涅槃。
下面是重点了,皆现毫中。诸位。法身菩萨为什么能够普门示现,我们为什么不能普门示现?我们被业果所束缚,为什么?因为他有白毫光。就是说我们在六根、六尘、六识当中,依《法华经》来说,我们是处在暗室,黑暗的房间当中。但是,这个暗室当中有宝,有珍宝。因为我们陷入了迷惑,一念心性处于黑暗当中,少那道白毫光。所以我们在暗室触宝,反受其伤。就我们自己在黑暗当中,循业发现六道轮回。但是佛陀是同样的六根、六尘、六识,他打开了白毫光,可以显现自在的功德。他可以现各种的行门,显现各种的相貌来度化众生,这个白毫光就差在这里。
就是说我有一念心性,佛陀也有一念心性,怎么我的一念心性,给我的是烦恼障、业障、报障呢?因为你光明没有出现,你只有心性,只有性具无量的功德。就是你有珍宝,但是你这个珍宝在黑暗当中,结果你在黑暗当中去抓宝的时候,触宝所伤,被这个珍宝所伤。所以这个光明的出现是很关键,就是在圆教初住的时候,这个光明打开以后,那珍宝就可以随意的取用了,这初发心。
第二段蕅益大师解释,这个光明有什么好处呢?
有常乐我净四种功德。怎么说呢?在两眉中间表示中道的常光,表示不生灭性。白毫其相柔软,表示安乐,它有各种安乐的功德。这个白毫可以舒卷自在,它开出来,白毫宛转五须弥,合起来就小小的,所以它有自在的功德。这个白表示清净,白毫光能够远离一切烦恼罪业的染污,它清净。光明智慧的常乐我净,对我们来说,这个清净最关键。就是我们观察我们这念心的时候,先观察它是清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四个功德,净德对我们因地来说是最重要。
好,我们看第三段的总结。放光破暗,表中道所生智慧光明;就是说这个光明的出现是什么意思呢?表示我们六根、六尘、六识黑暗的愚痴无明破坏了。所以我们从一种烦恼障、业障、报障的六根,转成法身、般若、解脱的六根。那么这个光明有两种照耀:第一个照此土,就是自觉。我们先照自身的根尘识,产生破妄显真;照他土表示觉他,这表示法身菩萨的普门示现。所以诸位,同一道光明,照耀自己叫做破妄显真。照耀别人,叫做普门示现。
这个放光,它强调一个观念,就是因地心,果地觉。
诸位,《法华经》讲因果,跟我们一般讲因果不太一样。我们讲因果是很粗的。是从业力的思考来定义因果:说你这个人造布施的善业,造持戒的善业,你未来会因为这个业力招感安乐的果报,当然这也是因果,但是这是很粗浅的。《法华经》讲这个因果强调的是成佛的因地,就是你的因地就决定你的果地,不管你怎么修行都一样。比方说,三乘的行者为什么怎么修都不能成佛?你看阿罗汉好了,阿罗汉的精进度,那我们一般也比不上的。那么阿罗汉的圣人,他为什么修四諦十二因缘,穷尽无量的修行,到最后到无学位的时候,到了空性涅槃停止了,上不去了。因为他因地的心有问题,用一念心识。他是用第六意识修行。
所以没有修学《法华经》之前,就是说,我们以前没有学佛,是用这一念心识去造善造恶。那你来到佛教以后,都不改变你的心态,你也是用一念心识来断恶修善。那这样子有什么问题呢?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为你这个因地有所得,你以前有所得是追求五欲,你把追求五欲换成追求佛的功德,还是一种追求,那这有什么缺点呢?以有所得故,所以你就画地自限。因为你会落入一种法执,所以你修到一个程度就没办法突破了。就是你自己障碍自己,你自己给自己画了一条线,然后这条线,你自己跨不过去了。
为什么这道光明很重要?就是佛陀告诉你,你修行,不是从凡夫来到佛门就一路修行,不是这个意思。你要先调整你的心态,先修一心三观,照了东方的清净心,照了十八界的因缘果报,你明明白白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然后再来修行。这样子你的进步才会快。
我们举一个例子。你看二祖,禅宗是有它高明的地方。你看二祖参访初祖,他跟初祖说,弟子心不安,请和尚安心。初祖更高明,初祖没叫你说,欸,你心不安,去拜忏。他没这样讲,去持戒,没有。他告诉你说,将心来,我与汝安。你把那个不安的心找出来。结果二祖回光返照,觅心了不可得。初祖说,吾与汝安心竟。
诸位,我们修行大家都有经验。你依止心识就是时好时坏。有时候很相应,有时候不相应,而且更可怕的是你做不了主。因为心识的特点就是生灭变化,更可怕下面那句话,虚伪无主。因为你想,你不改变心态,就把无始劫来的等流习性的心识拿来修行,你知道这个心识背后是什么?异熟、思量、了境——业力、执着跟妄想。所以诸位,你今天不把这个光明生起,你永远背负着你过去的因缘在修行,你摆脱不了过去。你病痛了就没有办法修行了。因为谁叫你用心识呢?心识它跟第八识是相通的,第八识任何的改变会影响你的心态,会影响你的修行。你的情绪也会影响你的修行,六根六尘六识给你的负面的思考,也会给你产生不好的妄想。
所以你用生灭心,那你的结果就是弟子心不安。因为干扰你的因素太多了:你背负的第八识的业力、你背负的第七意识的执着、你背负的第六意识的妄想。你受的挑战太多了。那怎么办呢?换个心态,把过去放下。就是你试着用佛陀的观想,你观想我这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欸,你回光返照,结果就觅心了不可得。所以印光大师说得好,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诸位,妄想它最喜欢你跟着它走,它最怕你去观照它,因为它是一个假相。我们要清楚一个观念,是我们抓着妄想不放,不是妄想抓住我们不放。
我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是我抓住扶尺,所以我才有条件把扶尺放下。妄想虽然可怕,它虽然有强大的势力,但是它有一个特点,它不能主动抓你,如果妄想能够控制我们,那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了,没有人可以成佛了。它势力那么大,它累积无量劫的习气,你怎么斗得过它呢?但是妄想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你执着它,你给它力量了。就是说,其实我们是有主动权的,我们是可以不随妄转。
有一个大学教授,他教艺术的。他上课的第一天拿出一张白纸,在白纸上面点了一个黑点。他问在座的学生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说,欸,我们看到了黑点。大学教授说,你要作为一个艺术家,你不是只有绘画技术,要有艺术家的眼光。他说这张白纸百分之九十九是白的,只有百分之一是黑点。但是你们大家只看到黑点,这表示什么?
诸位,在我们内心当中,真如本性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是我们只盯着我们心中的妄想不放,就注意那个黑点。所以《楞严经》讲很清楚。妄想干扰我们,它有两个条件。第一个迷真起妄。这个我们控制不了。就是我们一开始一念不觉,迷失了真心,生起妄想。怎么生起妄想现在讲这个太远了,根本无明。迷真起妄还不可怕,诸位,最可怕是什么?执妄为真,完了。我们把妄想当作是我们的真心,那就惨了。
就好像说,这个白纸当中的黑点,你其他的白的都不看,你只注意了妄想。所以怎么办呢?你要站在白纸的角度去看黑点,这个就是《法华经》高明的地方。就是你先回光返照,安住真如本性,再来处理妄想的问题。那这个时候就像《楞严经》说的,再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就是说你要怎么调伏烦恼呢?站在没有烦恼的角度来调伏烦恼;你要怎么忏悔业障呢?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业障;你怎么了生死呢?站在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这个就是这道光明的意义。先把中道的光明打开以后,再来修行,这个就是《法华经》的核心思想。站在常乐我净的功德,来面对自己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个是最有利的。好,这个是讲到光明。
我们来看戊二的他土六瑞。前面是讲因地,启动心中的光明照了六根、六尘、六识。这以下,当你光明启动以后,这个光明能够自在的显现十法界依正妙法。这个地方有五段,我们先看第一段的见六趣瑞,看经文。
戊二、他土六瑞(分五:己一、见六趣瑞;己二、见诸佛瑞及说法瑞;己三、见四众得道瑞;己四、见菩萨行行瑞;己五、见诸佛涅槃瑞)
己一、见六趣瑞
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
那么光明当中就是开始度化众生了。第一个、显现三界的众生。先显现六道当中最下层的阿鼻地狱,无间地狱;最上面是到阿迦尼吒天,就是色界的最顶层,色究竟天;因为无色界没有业果色,就不显现了;最高到色界最顶层。那么在此三大千世界当中,光明完全显现的六道众生的差别果报。
蕅益大师说,在法身的普门示现当中,是既有可化之众生,即有能化之佛陀。这个很重要,诸位!法身菩萨度化众生,是先显现可度化的众生,然后再显现能度化的佛陀。可度化的众生有两个条件。就是说,我是一个生死凡夫,十方诸佛有很多佛菩萨都成就了法身,那么在他们的光明当中,我怎么能够进入十方诸佛度化的众生当中呢?有两个条件:第一个、善根力,第二个、因缘力。这个善根力《法华经》强调,你要有三乘的善根,诸位。为什么人天善根不是佛陀度化的当机众?因为你没有出离心,所以人天乘只能当结缘众,你种下一个未来得度的因缘,真正的当机众是三乘的善根成熟。第二个、你跟这位佛菩萨有缘。善根力、因缘力。
所以在菩萨戒,有一条戒叫做不供养三宝戒。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受了菩萨戒,你一天当中,身业也不礼拜佛菩萨,口业也不赞叹佛菩萨,意业也不皈敬佛菩萨,这个菩萨就犯轻垢罪。因为你不跟三宝结缘了,你未来没有办法去跟三宝接触。你看我们现在,能够生长在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时代。虽然是末法,人去法在,这还是一种可度化的众生。所以诸位,法身菩萨要度化众生之前,他是先显现可度化的众生,善根成熟了,因缘成熟了,然后才有后面示现的现身说法。我们看己二的见诸佛瑞及说法瑞,看经文。
己二、见诸佛瑞及说法瑞
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
前面是显现六道众生,这以下佛陀就正式的示现佛身跟说法。这是两个瑞相:第一个、现诸佛瑞,第二个、说法瑞。 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因为众生善根成熟了,招感佛陀的法身从本垂迹,显现了应身佛的八相成道。而且佛陀正式的出世说法。这个地方的说法,蕅益大师把它判作顿教法。佛陀先说华严时,讲这个成佛之道。先摄受大乘根熟菩萨,这是第一个,第一时的说法。
这个十方诸佛说法,不管哪一尊佛都是这个原则,过去、现在、未来都先讲顿教法。就是佛陀出世一定先讲华严时,把那些大乘的根熟菩萨,第一拨先度了。因为这个稻米都成熟了,先说《华严经》,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把这些大乘根熟菩萨度了。然后再讲渐教法门,开始施设三乘的方便,渐初、渐中、渐后——阿含、方等、般若。到了时机成熟再讲《法华经》的摄渐归顿,用法华涅槃来把前面的三乘会三归一。就是三世诸佛的说法都是这三个次第,所以先讲华严时。我们看己三的见四众得道瑞。看经文。
己三、见四众得道瑞
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
前面讲华严时是讲顿教,这以下讲渐教的渐初,讲阿含时,摄受二乘种性的弟子趋向空性涅槃。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们出离心的善根成熟了,佛陀为他们宣说四諦十二因缘,让他们成就出世的圣道。看己四、见菩萨行行瑞。好,看经文。
己四、见菩萨行行瑞
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
这个是渐中跟渐后,渐中的方等时跟渐后的般若时。复见诸菩萨摩诃萨,学习种种的因缘,这个因缘就是六度法门的修因得果,它各有各的因果,六度的因果。种种信解,学习过以后,对六度法门生起坚定的信解;那当然这是要宿世的善根,信解是善根。有了信解就开始怎么呢?种种相貌,就可以生起种种六度法门的身口意的修行,就有各种相貌。依止这个因缘、信解、相貌来行菩萨道,成就大乘的因果。
这个渐中跟渐后的当机众是菩萨众,但是也兼带的摄受声闻众。声闻众在方等时,因为方等时展现大乘的功德,它会让声闻人耻小慕大,自知有所不足。我们知道在《阿含经》,佛陀对声闻法是种种赞叹。说你是阿毗达摩,是无比法,是殊胜法。所以声闻弟子在修《阿含经》的时候,对自己的法也充满了自信。
但到方等会上就受到很大的刺激,因为之前没有对比。到了方等会上,佛陀把大乘菩萨的功德跟小乘的功德放在一起,就有一点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的味道。所以让声闻弟子开始耻小慕大,自知有所不足,这样子对声闻人是好的。到了般若会上,佛陀就展现大乘的般若,讲到一切法无生的空性,来消除声闻人的法执。这两个对整个《法华经》的修学是有帮助的。就是你不消除法执,很难会三归一。这个是讲到方等、般若。好,我们看第五段见诸佛般涅槃瑞。看经文。
己五、见诸佛涅槃瑞
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前面的是渐初、渐中、渐后,到了最后,这个地方讲第五时了,就讲到法华涅槃时。透过前面的阿含、方等、般若三时的调熟,声闻弟子已经能够堪受大法。所以佛陀正式开显《法华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那么佛陀讲完《法华经》以后,基本上就准备入涅槃了,就是一期的度化因缘结束了。所以入涅槃以后,弟子们造作各种的七宝塔来供养佛陀舍利,是这个意思。
到这个地方,放光现瑞是整个《法华经》的<序品>的核心。就是佛陀说完《无量义经》以后入定,然后放光。放光先照自己内心的即空即假即中,先观心启动自己心中的光明。然后再由这个光明,生起菩提愿力去度化众生。当然这个经文是只现佛身。其实法身不一定现佛身的,他也可以现菩萨身,现畜生身,天人身,各种身都可以,因为他具足十法界。
诸位,这个地方有一个重点,我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心性本具十法界,但是我们要现什么,我们不得自在?诸佛也具足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为什么他能够现什么他可以自在?你看三乘的修学,你修四諦十二因缘只能现空性涅槃;你修菩萨只能成就功德庄严;单一的因果,就差在这里。
就是说,我们大家都具足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但是我们在展现因果的时候,叫做循业发现,不得自在,你说你来生去哪里,你也不能自在。因为我们缺乏前面那一道光明,那一道常乐我净的光明,所以我们现在叫做性具。但是我们有那个可能性,就是我们是有珍宝,但是没有拿出来用。珍宝在黑暗当中,所以它珍宝等于没有,那事实上是有。所以佛菩萨之所以能够自在普门示现,而我们之所以随业流转,就是差在那一道的光明。
这个一心三观是核心思想。就是同样的六根、六尘、六识,都有性具无量的功德,但是我们展现不出来,而佛陀展现出来。那么展现出来的相貌,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解释,根据蕅益大师的注解。总而言之,这个放光现瑞是很重要。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 净界法师讲法目录合集 ☆
净界法师视频音频下载
http://www.pcfoyin.com/down/jjfs.htm
点“阅读原文”回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