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 禅观与净土 破障篇视频
第五集
《禅观与净土》破障篇,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七面,我们看丙四的明行阴境。
我们这一大科讲到破除五阴的魔境。一个佛弟子,当我们下定决心要解决轮回的问题,要解决生死的问题,你第一个要面对就是你当下的五阴身心世界。因为你所有的造作,拜佛是谁?当然靠五阴在拜佛,念佛是谁?也是靠你的色受想行识在念佛,所以你生命当中所有的工具就是五阴,离开五阴就没有了。
但不幸的是这个五阴是怎么来的呢?在《楞严经》上说,于妄想中立因缘性。就是我们没有学佛之前就有五阴了。因为我们前生一种坚固的妄想,创造了业力,而这个业力把今生的五阴给变现出来。
当然,谈到妄想,就有好妄想,也有不好的妄想。可能你前生妄想的主流,是布施的妄想,所以你今生变出一种富贵美好的色受想行识;当然你也可能起悭贪的妄想,那你今生就是一种贫穷卑贱的色受想行识,所以妄想有好有坏。但是妄想有一个共同点,为什么叫妄想?就是攀缘心,有所得心。所以我们在因地创造今生五阴的时候,它是一种有漏的私心。你前生布施的时候,可不是为了无上菩提而布施。你还记得吗?你前生布施的时候,是希望能够因为布施创造来生的快乐,你带有私心。这个善法带有有漏,所以今生的果报,得这个五阴的时候,对不起,因地有漏果报变成有漏。所以我们今生,除了你是圣人,凡夫的五阴都是有漏,也就是说这是不能用的。
那现在问题来了,我们修行要靠现在的五阴,而这个五阴是有漏,所以《楞严经》说,根本成妄。就是说如果你不改造五阴直接念佛,会有什么后果?因为你这个五阴创造的过程是有漏的因地,就好像蒸砂不能成饭,你拿砂去煮,煮了半天叫做热砂,它不会变成饭,因为砂非饭本,因地不对。我们没有看到一个有漏的因地,可以创造无漏的功德,没有这回事情。所以我们在走上菩提道的时候,开始怎么样?破除现前有漏的五阴,把它转成无漏的五阴。所以一开始是修空观的智慧,来消灭前生留下的一种有漏的五阴。
现在就有个问题了,五阴是我们前生形成的一种坚固的妄想变现出来,某种程度带有我们很深的、亲身经历的人生经验,有我们熟悉的想像,有我们熟悉的回忆,有我们熟悉的感受,全部都蕴藏在五阴里面。我们所有过去美好的回忆,痛苦的回忆,都在现在的五阴当中。所以消灭它就不是那么容易,它会反弹,它会现出五阴魔境来干扰你。所以我们必须要提前知道这个问题。
什么叫五阴?一句话就讲完了,你所有的过去就是五阴。你这件衣服穿得这样久,突然间要把它脱掉,所以它的魔境会出现,就是因为跟你太熟悉了。但是,成败就在一念间,当五阴魔境出现的时候,表示你即将改变。如果你走过去,那你从此以后海阔天空,真正的挥别过去。恭喜你,你走出了过去,你就是一个新的脱胎换骨。你面对五阴魔境的时候走不过去,打回原点,甚至于更糟糕。所以往往在成败的一念之间,这是要事先知道的。
当然你今天如果是不了生死,今生只想追求安乐道,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在有漏五阴里面积集一点善业,你根本不会碰触五阴,那你什么事情都不会有。你今生只想去做一点慈善事业,也不去动摇你过去生的根本,你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但是你就继续轮回了。所以你一旦是要改变你生死的轨道,从有漏的轨道转成无漏的轨道,那你迟早要面对你五阴的问题,就你迟早要面对你的过去,迟跟早而已了。
丙四、明行阴境(分二:丁一、总标阴相;丁二、别示魔境。)
好,我们前面讲到色、受、想,现在看四、行阴。丙四的明行阴境。这个行阴,相对于色、受、想,它的行相比较微细,它是一种刹那刹那的生灭相。不像前面的色身,就是一个很粗重的肉体。感受,也是一个很粗重的一种情绪;想象,也是心中很多很多的取相分别,色受想都是一种很粗显的相貌,相对来说行阴非常微细。
我们看丁一的总标行阴的相状,行阴相状里面先看第一段、正示行阴的区宇,看经文。
丁一、总标阴相(分二:戊一、正示行阴区宇;戊二、悬示行阴尽相。)
戊一、正示行阴区宇
当我们把色、受、想三种粗重有漏的五阴调伏以后,接下来行阴就现前,什么叫行阴呢?“生灭根元 从此披露”。我们凡夫要轮回,一定要有一种生灭的力量。就是生起又灭掉,生起又灭掉,它不是一条线的,一条线就真如本性了,就是不生灭了,轮回它一定是要有变化才会轮回。所以变化当中,它就是一种生跟灭的结合,这种生相跟灭相两个结合起来,它同时就出现了。这个时候你就会看到十方众生种种的“毕殚其类”。你看到了轮回的真实相,就是为什么会轮回?简单讲,因为我们心不断的变化,所以会轮回。
我们的心不管起善念,不管起恶念,它有时候生起,有时候消失,有时候生起,有时候消失,它不像佛陀,佛陀的心一旦生起菩提心,他的菩提心是永恒的,它不生也不灭,不垢也不净,不增也不减。凡夫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所以这就是一个轮回的根本,就是我们的心变化、动荡。
这个时候,“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虽然他看不到生命的差别因缘,但是已经看到生命的共同点,就是一种生跟灭两种相状的结合。讲一个譬喻,就好像一匹强壮的野马,它无止尽的奔腾在广大的草原当中,这个就是行阴。这个马就不断的跑,不断的跑,整个六根的果报的根本,这个就是行阴区宇。
行阴是这样子,一般会在行阴产生执着的就是外道。因为外道他喜欢禅定,这大家都知道。他不是要追求涅槃是追求禅定。外道修禅定的时候,当然第一个、他非常讨厌色身。一块肉在这里让我很难寂静,这个色身是很粗重,它障碍禅定,所以他就诃责色身,这个色阴是不净、苦、无常、无我,他就把色阴给灭了。色阴灭以后感受就出来,他看到自己的感受情绪变来变去,他也很讨厌感受,结果他也把感受给灭了。感受灭了以后变成想像,东想西想也障碍禅定。所以他整个修学,他是用禅定把色、受、想都灭了,因为这三个是严重障碍他内心的寂静。
到了行阴的时候,他要中招了。
因为行阴不障碍禅定。它的形相非常微细,比禅定还微细。所以外道当他克服了色受想以后,因为他没有修佛教的空性智慧,他只是用禅定压住,如石压草的压住色、受、想;到行阴的时候,它是一个非常微细的我爱执,所以他这个时候就会陷在行阴。你看《楞严经》里面的行阴的魔境,全部是外道中招的。凡夫你一旦走过色、受、想,行阴就不容易中招了,可能在识阴,凡夫的五阴魔境会陷进去的。“色、受、想、识”这四个;行阴陷进去的绝大部分都是外道,你看它十种都是外道。好,我们看行阴的穷尽相状,看经文。
戊二、悬示行阴尽相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消灭行阴只有一个方法,修我空观,没有其他方法。行阴天不怕地不怕,它不像色受想,你用禅定可以灭它。行阴它比禅定还微细,你灭不了它。所以入了行阴的时候,一定修我空观法空观才能够破坏行阴。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这种微细的刹那刹那生灭的相状,你能够性入元澄,透过我空法空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个时候就把生灭的行阴,回归到一念的寂静的心中。在一念的心中消除无始的波浪,生灭的波浪,把这个波浪化为平静的海水,这个时候行阴穷尽。
这个行阴是非常麻烦的一个东西,它形相微细很少人会觉知。但是它又对我们的整个生死轮回,产生关键性的一个主宰,它就是一种主宰性。唯识学给行阴讲一句话说,行阴坏就坏在它是一个内外的桥梁。这行阴不灭,向外干扰第六意识的想像,让想像变成有漏。你布施,持戒本来是一个美好的事情,但是因为你这个行阴的我执,变成所有的布施通通是一种带有私心的有漏行为。向外干扰第六意识的想像力,向内干扰第八识。它把第八识有漏的业种唤醒变成业力。你本来念佛念得好好的,你那个业力都快要沉淀了,可以带业往生了,你晚年的时候强作主宰,什么事都想管,结果你又把业力给激发起来。
所以这个我执是很不好的东西,不管净土宗的带业往生,不管圣道门的了生死,这个行阴,这个我爱执是一定要面对的。但是它的问题,它非常微细。好,我们看它所产生的魔境,看经文。
丁二、别示魔境
◎计五现涅槃
标由示坠
分别其相
结成外论
好的,五阴的魔境有三段,主要讲到是执着五种的涅槃,我们看他是怎么执着的。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一个修习止观的人,他可能是凡夫,也可能是外道,但这里指的是外道。“堅凝正心”,他开始收摄身心,所有修行都一定要收摄身心的。他经过了色受想以后,他的特点,一个人超越了色阴、受阴、想阴以后,魔不得其变,外魔不敢干扰他了,也没有这个本事干扰他了。因为一般到了行阴,他的禅定转深,禅定都非常深了,至少初禅以上。魔王都是欲界天的,当然不敢去碰初禅以上的人。
所以一旦你如果到了行阴现前,你在打坐的时候,看到你生命的一种微细的生灭相,恭喜你,你已经成就禅定了。所以外魔不可能干扰,你的问题在于内心的妄想执着。
“穷生类本”,这个时候你看到了的轮回的真实的根本。那种生、灭不断变化的现状出现,你就在观察这种微细的生跟灭的时候,会发觉生命是相续而变化,变化而相续,一种微细的水流。这个时候,外道只有经过禅定的训练,没有经过空观的训练。所以他在看生跟灭的时候,“于后后有生计度者”。他对未来的生命,就有新的解读了。
后后有。为什么叫有呢?我们解释一下。本来在行阴的时候,他看到两个相状,一个生相,一个灭相,对不对?他看到生跟灭两种相状,有一种人对“生”产生执着,就是这个念头灭了以后它又生,在生的当下他执着,这是第一个有,后后有。有一种人是在生跟灭的时候,他对于念头的“灭”的那一当下产生执着,就变成于后后无。于后后有产生执着的叫做什么,常见;于后后无产生执着的叫做断见,就这两种。外道的思想没有中道,要么执着有,生命毕竟有,要么就毕竟无。这个人是对后后有,生跟灭的时候他对这个生相产生执着,所以就产生了五种涅槃论,这种涅槃不是佛弟子的涅槃,是外道自己创出的涅槃。
我们看他这个五涅槃论指的是什么东西,看第十八面。
第一个涅槃,他认为“以欲界天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外道在禅定的时候,他看到生相喜欢生相。喜欢生相的时候他就执着后后有。第一个、他认为欲界天就是涅槃,原来佛陀说的涅槃就是欲界天。为什么?欲界诸天他心想事成,寿命久远。
诸位,天界的快乐跟我们凡夫的快乐是不太一样。我们凡夫是拖了一个臭皮囊,所以我们享受快乐的时候有很多障碍。第一个、老。第二个、病,身体病痛。你福报再大身体病痛,你所有的快乐都不可能成就了。诸天可不是这样,诸天一生不会生病,身体特别健康。而且娑婆世界人道的快乐,你要去劳动去追求,去工作去换取快乐。诸天不用心想事成,他念头一动,思食得食,思衣得衣。所以诸天的快乐相对人道来说,他有自在力。人道的快乐是有障碍,你很努力的工作去换取快乐。
所以,相对来说,诸天的快乐,外道觉得这个快乐,好!他认为这个就是涅槃,心生爱慕。第一个、他把诸天五欲的快乐当成涅槃,这个第一种论调。
第二个、把初禅当涅槃。当然,欲界天的快乐要跟初禅比,经典说,国王跟乞丐相比了。因为欲界的快乐,它有得失的问题。欲界的快乐来的快,去的也快,所以天人没有安全感。他虽然很快乐,什么东西都是现成的,他也不用工作,身体也不生病,但是他知道这个快乐有一天会失掉,所以享受快乐的内心深处心常忧愁。因为他看到隔壁的天人死掉了,他看到后面的天人哪一天也不见了,他就知道有一天会轮到他,所以诸天的快乐是心有忧愁。但是初禅,心无忧故。得到禅定的人,他的心安定了。所以这个离生喜乐地,有一种人就认为初禅就是涅槃,为什么呢?它没有欲界的忧愁。
或者以二禅,定生喜乐地。二禅当然禅定更深,他已经没有初禅扰动的身心粗重之苦,他不但没有身苦,连心苦都没有,所以以二禅为涅槃。
或者以三禅,有为快乐三禅是最殊胜了。因为三禅是离喜妙乐地,他把那个粗重的喜悦舍掉,只要微细的妙乐,三禅是最快乐。
或者是以四禅,外道很多都是以四禅。因为四禅认为说,我连快乐也不要,因为快乐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扰动相,我要的是寂静。所以四禅是苦乐二亡,他把喜悦、快乐也舍掉,他就享受那种舍受,那种不苦不乐寂静的舍受。
当然这个都是三界的果报,都是要轮回的。外道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他把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当做五涅槃,所以“迷有漏天,作无为解”。把有漏的快乐,当做出世的解脱。把五处的安稳,当作是正式的清净的功德。如是循环五究竟处。所以他的生命,因为禅定的福报,他就在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就在这些地方循环的享受快乐,等到福报享尽,堕落轮回。
所以结论,“由此计度五涅槃论,堕落外道,惑菩提性”,伤害你的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于有漏的五阴中安立五涅槃论,这是一种心颠倒,是错误的认知。
这个行阴是这样子,行阴就是两种相状。就是刹那生、刹那灭,乐观的人,对生命有期待的人,就你这个人个性就是乐观,看到行阴以后,往往会执着那个生相,你会忽略灭相。悲观的人在看到念头生跟灭的时候,会执着那个灭相,就产生断灭见。就是人死如灯灭,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也没有生死也没有涅槃。当然这个就是在学习止观之前,都没有建立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所以在整个行阴现前的时候,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这是行阴的魔境。
丙五、明识阴相(分二:丁一、总标阴相;丁二、别示魔境。)
丁一、总标阴相(分二:戊一、正明识阴区宇;戊二、悬示识阴尽相。)
好我们看最后一个,丙五的明识阴相,识阴相,先总标阴相,这个地方分两段。先看第一段正明识阴的区宇,看经文。
戊一、正明识阴区宇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一个人突破了行阴,这个人基本上了分段生死了,他要面对的是另一个——变易生死。所以识阴基本上已经是不障碍三界的分段生死了。净土宗你能够修到识阴,就可以很轻松的带业往生了。你只要行阴一过,后面这个识阴破不破都无所谓了。但是我们还是要把识阴讲出来,还是要解释一下识阴,什么叫识阴?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一个人突破了色身的执取,突破了感受的执取,突破了你的想象的执取,突破了你那种生灭念头相续的执取,恭喜你,进入到一种寂静的状态。这个寂静就好像涅槃天,这个天空太阳即将出来,但是还没有出来,将大明悟。就是那个空中的太阳即将出现,那种中道的真如光明即将出现。就好像鸡叫的最后一次,表示天快亮了。你往东方一看,虽然太阳没有出来,但是隐隐约约有一种微弱的光明出现,“已有精色”。这个时候“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六根的攀缘心也全部调伏下来,“内外湛明,入无所入”,内六根、外六尘,也都是一片寂静。这个时候根尘合为一体,能入所入已经合为一体了。
“深达十方十二类众生”,看到众生轮回的根本,轮回根本有两种:粗的是第七意识,就是行阴。细的就是第八识,第八识的轮回根本指的是变易生死。所以“观由执元,诸类不召”,这个时候在第八识当中,因为第七意识的行阴被破坏了,所以它只有业种,没有业行,它这个业种不会转成业力,因为业力要我执才可以把业种带动,变成业力。
“于十方界,已获其同”,回归到生命的共同点,生命的共同点就是寂静安稳。“精色不沉,发现幽秘”,这个时候精纯的光明心性,若隐若现,将现而未现,这个就是识阴。识阴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寂静安稳的状态。前面的行阴,还有刹那刹那生灭,到了识阴就是一个寂静安稳的状态。好,我们看识阴什么时候被破,看经文。
戊二、悬示识阴尽相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假设一个人回归到一种寂静的识阴当中,他能够进一步“销磨六门,合开成就”,把六根的区隔完全破坏。谁说眼识一定要从眼根出来,他可以透过耳朵来看东西,他可以通过眼睛来听声音。所以他六根的功能已经是怎么样,互含互用,可以互相使用,他可以透过鼻子来看东西,也可以透过眼睛来闻香,等等。
所以他见闻的六根的功能,可以说是互相通用,外在的十方世界跟内在的身心世界,也都是内外明澈,好像一个清静的琉璃。就表示你识阴已破,当然识阴一破真如就显现了。
古德在解释《楞严经》的时候,对识阴有一句话说的好。他说【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这个无心指的是谁呢?说的就是识阴。说一个人修行,不断的都摄六根,不断的念佛,你念佛是违背你的五阴。因为五阴就是要活动,五阴一个有漏的生命体,它就是希望你越躁动越好,越攀缘越好,来满足它的习气,结果你不是,你整天有事没事念佛。
你这个佛号的寂静,当然跟你原来的,你穿的五阴衣服违背。两个抗拒,抗拒到最后当然它不是你对手,真能破妄。哦,色阴消灭了、受阴消灭了、行阴消灭了,进入一种寂静的状态。你佛号一提起的时候,一片寂静。但这个时候还没有圆满,为什么没有圆满呢?因为你的妙用没有生起。所以你要把那个寂静的状态再破掉,就恭喜你,太阳出来了。但是很多人会认为寂静的时候就是圆满。所以莫谓无心,这是古德提醒我们,【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你真正修到中道实相是:【若时无心无不心】,他是到了真空妙有。
我们前面说过,在行阴产生执着是谁?外道,外道的禅定,所以在行阴里面中招。在识阴产生执着是谁?二乘人,看看就知道二乘人。二乘人把这个寂静当涅槃,因为他只要自受用就好,他不一定要产生功德妙用。好,我们看经文。
丁二、别示魔境
◎定性声闻
心游两边
迷执成堕
结成异种
好,我们解释一下这个识阴的魔境。这个魔境是怎么产生的?“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一个人会把行阴灭掉,我们说过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修我空观,照见五阴皆空,五阴无我。所以他在观察一切法空的时候,把行阴的生灭两种相状都灭了。都灭的时候他进入寂静状态,这个识阴没有破,识阴现前所以“精妙未圆”,他进入一种寂静的识阴。
他进入识阴以后做什么事呢?二乘人,我们看二乘人在识阴里面做什么事。“于命明中,分别精粗”。他就在一念寂静的第八识中,开始思惟观察人生的精妙跟粗重的问题。什么叫精妙呢?他的结论是苦集灭道,道灭二谛,你修学圣道成就涅槃,这个叫做精妙。你轮回生死,苦集二谛,叫做粗,或者“疏决真伪”,他认为道灭二谛是真实的功德,苦集二谛是虚妄的假象,所以他就分别人生有各式各样的有漏因果跟无漏因果,因果相酬,人生因为苦集二谛成就了有漏因果,因为道灭二谛成就无漏的因果。所以唯求感应,他希望能够跟道灭二谛产生感应。
这种思想从小乘法是对的,小乘法就是要取舍,小乘法就是二分法,我讨厌生死,喜欢涅槃。但是从大乘的角度,这个是违背大乘的中道实相。大乘实相是你不能把生命切两块,大乘佛法是中道,就是不取生死、不入涅槃,它要中道实相。现在你要放弃生死,追求涅槃,这个从大乘角度来说就违背中道实相。
所以他过度的“见苦断集,证灭修道”,而“居灭已休,更不前进”。他就在寂静当中,就住在寂静里面不出来了,他觉得这个是安稳就够了。所以二乘人来说,他不需要功德庄严,他只要能够寂静安稳就好了。以此产生胜解,“是人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比丘,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当然他也付出了代价,他对成佛之道从此断绝。好,我们看下面总结,
“是则名为第九圆精应心”,在一念的精纯的心中,他选择了偏空的涅槃,所以“成趣寂果”,追求小乘的涅槃之果,违背了大乘中道的圆通思想,背离了大乘的涅槃之城,而落入了偏空的涅盘。
当然这个地方,声闻人他在寂静的识阴里面,他选择住在上面是有道理的。我解释一下,就跟你刚开始发心有关系。所以诸位,我们一开始修行,你不要随便发愿,因为你的愿一发下去就是一个种子,这影响到你后面的结果,因地心,果地觉。声闻人跟菩萨种性,在《法华经》上说,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人。同样佛弟子,根性不一样。声闻人在修学,他是以苦谛为初门,所以人修行他是有一个动力的。声闻人以苦谛为初门,菩萨种性的人是以道谛为初门。这什么意思?《法华经》在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说我怎么知道我是声闻人?就你这个人对痛苦有很大的厌恶,这个厌恶有可能来自你小时候的经验,也可能来自于你前生的经验。总之,你非常讨厌痛苦,只要能够离开痛苦干什么都好,所以声闻人的厌苦,极度厌苦激发他的出离心,声闻人不发菩提心的。说,哎,你这个追求功德庄严,对他来说一点兴趣都没有。我只要离开痛苦就好了。他看到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当然轮回嘛。你没有饭吃,你生病,这个对声闻人来说是小case,真正的根本在轮回,轮回不解决痛苦不会结束。你只要还有生命体就一定会痛苦,没有例外。就是你的三界果报,只要你还在得果报,不管得天的果报,得到人的果报,你就有痛苦。
所以声闻人,他今天愿意努力放弃了所有的快乐,他愿意努力修学,就是因为他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他就是一个概念,我要解决痛苦,要解决痛苦我就要解决轮回问题,所以他以苦谛为整个生命的主轴的时候,对于功德庄严,你跟他讲极乐世界什么依报庄严,正报庄严,他完全没有好乐心,他追求是一种人生的寂静安稳。他只要说,我没有太大的志向,只要痛苦不要来干扰我就好了,只要我没有轮回现象就好。
所以《法华经》把他叫作志向卑劣,他没有伟大的志向。当然他可能以后遇到佛陀,佛陀会跟他开示说:你这样子不对的,你的真如本性这么好,这么具足,你要把它开显出来,要不然你可惜了。当然到了法华会上佛陀会有办法引导他们回小向大,但是在楞严会上的意思就是说,这种人会落入涅槃的寂静,跟他因地有关系,个性有关系,讨厌痛苦。
菩萨不是,菩萨的修学是什么动力?好乐功德。对了,对菩萨来说痛不痛苦无所谓。痛苦,可能他认为反而是一种对我的激励。所以,菩萨对痛苦是有免疫性的,知道吧!他是看到六度的功德,追求功德,菩萨一开始是有所得,没关系,刚开始都是从有所得心下手。所以菩萨是发菩提心的,他要成就无上菩提。这就是为什么菩萨修行到了识阴的时候,他很快走过去,他知道这个寂静对我来说,不是我要追求的,我要追求的是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我哪是那么小的志向,追求一个寂静就算了。所以菩萨到了识阴的时候,对他来说很轻松走过去了。
菩萨道最难调伏的五阴,就是前面三个。诸位,你净土宗色、受、想这三个阴被你破了,你大概往生就有把握了。这个最粗的,剩下就交给阿弥陀佛了,你带业往生了。
那么外道最大的盲点在于行阴,这种生灭相。二乘人最大的盲点在识阴,识阴他过不去的,因为他就好乐这一念的寂静。所以识阴现前刚好寂静,刚好满他的愿。所以阿罗汉的涅槃,其实就是一种识阴显现,还是一个生灭相。
好,这是说明了整个五阴。对我们凡夫人来说,当然我们要面对的就是色、受、想。第一个、对物质的贪着;对感受的在乎,你太在乎感受要牵动业力的;你太在乎你的妄想,打一个妄想你就要满足他,那你这个正念就很容易破坏。所以一个人佛号能够坚固,临终的时候你提起佛号不受干扰,起码你要调服三阴。
色阴——你在临终的时候,身体不管怎么折腾你,你不为所动,你已经摆脱了色阴对你的干扰。这个色身就是一块肉,我这个一念心超越色身。
感受——你观想感受都是暂时的,它一下子舒服,一下子痛苦,你别管它,生灭法。
第三个,想像——你能够摆脱色、受、想,你这句佛号就不容易受到干扰了,就非常坚固了。
好,以上讲到五阴魔境的差别。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学习完整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