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3(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旅行   2024-10-08 11:30   新疆  

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3

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3

《法华与净土之双修双照》,积因和尚慈悲,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我们看他土六瑞。

《法华经》的特色,它能够引导一切众生趋向佛道。但是它有两个条件:第一个、你要建立中道的智慧,就是佛陀的智慧。第二个、你要生起广大的菩提愿力,就是你要有成佛的愿力。因此智者大师把整部《法华经》二十八品,他把它判释:前半段就是约迹门开权显实,重点在开显佛慧;后半段就是约本门开近显远,就是宏赞佛德。

迹门就是告诉你什么是佛陀的智慧,引导你建立中道的智慧。本门展现佛陀法身的功德,让我们产生欣求好乐,我们发起广大的菩提愿。所以这整个《法华经》,就是开显佛慧跟赞叹佛德,这样子建立大乘善根。

开显佛慧跟宏赞佛德,佛陀刚开始并没有说话,而是用放光现瑞来加以表达。在光明当中,佛陀先从白毫当中放出一道清净的光明,照耀东方的万八千世界。就是佛陀的智慧能够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观察法界是怎么观察呢?清净本然,唯心所现,这个是佛陀的智慧。

第二点就是宏赞佛德。就是从光明当中,显现十法界的依正妙果,展现佛陀普门示现的自在力。佛陀可以随众生的需求,现各种身,说各种法,这个叫作光中现瑞。

当然我们刚开始要修学的是佛陀的中道智慧。天台宗的大德倓虚老和尚,他有一次在闭关结束以后,走出关房讲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偈颂,他说:

眼望青山数十里,青山内外皆自己。只因自己不相识,不识己者是自己。

一心三观这中道智慧,我们一般都是观心,以当下一念心为所观境。但是你熟悉以后,所有的境——六根、六尘、六识,都可以当一心三观的所缘境。所以倓虚老和尚他就用青山当所观境,从青山表现他的中道智慧。他说,眼望青山数十里。我们一般从因缘观来观青山,青山就是一个缘生缘灭的假相,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众生的共业所感。那么你这样子观青山就比较浅了,比较浅。

倓虚老和尚怎么观青山呢?他说,青山内外皆自己。就是青山有两种观法:第一个、内。就是你用一心即空去观青山,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照到青山的本体,那叫一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它的本体就像一个大圆镜,一个镜子一样,它是无相的。所以青山的本体是清净本然。第二个青山的相用,众生的业力循业发现,就是表现在外了。青山的外面,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就是一心即假。所以你把清净本然跟唯心所现合起来,那你就是用中道智慧,用佛陀的智慧去观察青山了。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不识己者是自己,就是说,我们看人生往往是片面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佛。我们要么偏空,要么着有,很难看到一切法是即空即假即中。

所以按照这个观念,诸位,按照倓虚老和尚这个偈颂,我们如果把它会归到一念心,怎么观心呢,就是观察当下一念心,心念内外皆自己。就是你观察一念心,得到两个结论:第一个、你的生命有一个清净本然的自己。就是你按照一念心性当体即空的观察,你找到你的本来面目是清净本然。这是一个你非常重要的自己,你生命的根本,当然你这个时候跟十法界同体的。所以我们第一个,看到了一个清净本然的自己。第二个、一心即假,看到因缘果报的自己。就是在大海当中,你有你的六根六尘六识,你有你的小水泡,他有他的小水泡。

当我们把清净本然的自己,跟因缘果报的自己,把它放在一起,恭喜你,你就是用佛陀的智慧在了解自己了,你对于你自己的内外全部了解了。就是你从什么地方来,欸,清净本然;你将往哪里而去,因缘果报。所以这个中道智慧它是能够观心,也可以观境。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是活在黑暗当中,我们要么偏空,要么着有,所以我们看到的人生是片段的。佛陀要我们启动真如的光明,就是你在修学一切法之前,不是要马上去修法。你这样子这种带有黑暗的心去修一切法,会产生一种法执,到最后你在某一个果报里面,就没办法突破了,因为你因地心有问题。

所以我们刚开始不是马上去修法,诸位,是先调整心态,先把自己建立成一种佛陀的智慧,就是了解两种自己,一个是清净本然的自己,一个是因缘果报的自己。然后把这两个合起来,观察你的生命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时候你已经启动你心中的光明。那么有这个光明有什么好处呢?他就有自在力,我们看他土六瑞,看蕅益大师解释,请合掌。

光照东方,这个是我们要见的第一件事,因地建立佛陀的智慧。即空即假即中以后,产生真如的光明以后,第二个就是果地的功德了,你在果地当中能够展现他土六瑞。这个他土是什么意思,就是光明中显现的瑞相就叫他土。前面是娑婆世界的瑞相,这个地方是光明当中显现的佛菩萨的现身说法。这当中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某一尊佛,他内心当中显现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六道众生。就是这些众生的善根成熟了,跟这一尊佛的因缘也成熟了。所以他就是在心中显现六道众生,第一个显现出来。就是先有能感之众生,方有能度之佛陀。那么众生善根成熟以后,召感佛陀的现身说法。

佛陀从法身显现应化身,展现了八相成道,先说《华严经》讲顿教法,摄受大乘根熟菩萨;接着讲渐教法,渐初的阿含、渐中的方等跟渐后的般若,使令三乘的修行者成就出世的解脱道。到最后,到了法华涅槃时佛陀就开显一佛乘的妙法,把三乘的法门会归到一佛乘,使令大家共同成佛。这个是整个十方诸佛说法的一个轨则——先讲顿教、再讲渐教、再摄渐归顿。

那么佛陀为什么能够在众生善根成熟的时候,他一秒钟都不会偏差,马上能够及时的现身说法呢?蕅益大师说,这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因为在整个十法界当中,若相、若性、若体,就十法界,天台智者大师把它分成四种种性。这个种性的判断有两个:第一个是相,就是表现在外的相状。这个性,就是表现在内心的习性。你把外在的相状跟内在的习性,把它合起来,这个就是他种性的本体了。

比方说你看有些人三途种性的,他什么都不相信,他不信因果的。那么他的相状有什么特色呢?苦恼相,就整天苦苦恼恼。他有什么习性呢,增上恶心;他那个恶念特别坚固,邪知邪见,无惭无愧。那么这相性合起来,这个人就是判定三途种性了,他未来的因缘果报,那多分是在三恶道。

第二个是人天种性。人天种性,他的相是安乐相;习性是增上善心,他的善念心比较强。所以他产生的力跟作,他的潜在功能,就是造善的功能也容易招感人天的安乐果报。

第三种是二乘种性。二乘种性,你看他的相,他没什么太多表情,就是寂静相。你告诉他快乐的事,他也是寂静;痛苦,他也是寂静。他以寂静相为他的相。他为什么有寂静相?因为他内在的习性是出离心,观一切法是无常无我,所以他的心想要出离。由这样的一种种性产生的潜在功能跟因缘果报,就是趋向于空性涅槃。

第四种是菩萨种性。菩萨种性,他外在的相状是功德相,内在的习性是菩提心。这两个合起来,他的功能,能造作六度的功能,他有他招感的未来的因缘果报。

所以整个十法界的相性体,所产生的功能作用,最后所形成的因缘果报,从本至末,从本就是最初的相,末就是如是报,都会显现在这个光明当中。就表示说,诸位,你成佛以后是什么境界?首先我们把成佛做一个定义,这个很重要。你学《法华经》起码要知道,欸,这个人成佛了,什么叫成佛?按照《法华经·如来寿量品》的判定,你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就成佛了,就是圆教初住,别教初地。那么为什么<如来寿量品>这样判呢?因为这个时候你心中的光明出现了;光明当中显现十法界的因缘果报,你也具足了。这个时候三身具足,十方诸佛所有的功能你全部具足,只是你的数量不圆满而已。

所以,诸位,当你中道的智慧光明,从圆教的名字位、观行位、相似位、到分证位。就是从名字位光明、观行位光明、相似位到分证位光明,这个时候乃至一点小小的光明出现,你就成佛了。那么你成佛跟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呢?你的内心,能够感受到十法界众生,你自然…你那个心就像镜子一样,哪一个众生是什么种性的,他未来会去哪里,他有什么因缘果报,你清清楚楚,炳然齐现于一光之中。

这就是为什么佛菩萨能够随时跟你感应道交!你说,欸,我善根成熟了,佛菩萨为什么没有来度我?不可能,你善根有没有成熟,佛菩萨比你还清楚。所以,当一个人光明出现以后,他不是只有光明,他是会产生妙用。整个十法界、十如是,都能够清楚分明的显现在这个成就心中光明,也就是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菩萨的心中,了了分明。

这种情况,讲一个譬喻:横该无际,竖彻始终。我们凡夫的心叫作心识,因为,我们现在失去本来面目,是具足一念心性,但是忘失了,所以我们活在一念心识。所以我们内心是片段的,你今生的心跟前生的心不一样,你前生可能是个女人,有女人的心识;你今生变成一个男人,有男人的心识,这个心识没办法相续。

你成就初住不是这样,初住的心识,你从那个时候,一念相应的光明出现以后,你的心从心识转成心性。横该无际,空间上遍十法界,你可以任运显现佛身、菩萨身、畜生身、三恶道身,都可以,你的空间无障碍。第二个,你的时间也无障碍,过去、现在、未来。你的功德能够永恒不变,常乐我净。就像是镜子显现相状,就像水中展现月亮。

诸位,我们三乘的修学,最大问题在哪里?按照《法华经》的说法,我们没有建立佛陀的光明智慧就开始修行,太着急。因为我们凡夫众生长时间受苦恼,所以我们只要有点小小的功德,安乐的功德,解脱的功德,就抓住了。那这样子的缺点是什么呢?你今天没有建立一个宏观的一心三观,就去追求因缘果报,就是你不要了解清净本然的自己,就直接追求因缘果报的自己——你花的时间更多!因为你到了极限的时候,你跑不出去的时候,你在那个地方停留的时间会更多,所以这个地方产生自我障碍。

这个地方说明,整个佛陀能够自在显现十法界的重点,就在第一句话,因光得见,他土六瑞。就是你要先有光明,你要先成就中道智慧的光明;然后从光明当中,再去展现你的因缘果报,那这样子的因缘果报叫作常乐我净,你有自在力。

我们举一个例子,说有一个女众居士,她本来是学外道的,那么后来她就学佛了,学佛以后觉得这个外道的法不究竟、不圆满,她就跟外道的这些道友保持距离了。后来,她过去有一个很好的道友,突然间就打电话给她说,欸,某某人,我们这个道场要办法会,你要不要来参加?这个女居士因为跟这个道友关系不错,就勉强参加了。参加以后,这个法会做完就大家就烧金纸。烧金纸的时候,因为这个女居士已经学佛了,她说这个烧金纸没什么用,你倒不如念佛念往生咒,还效果好一点。

她就是因为出口批评这件事,到晚上就有事情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有两个小鬼把她抓走。说你今天在我们道场,对我们大王不恭敬,就被抓到一个殿堂,有一个大王坐中间,旁边有几个小鬼拿着棒子。这个大王就呵责她说,你怎么怎么的,今天早上,你在我们这个道场就是批评我们,就叫那个小鬼拿棒子去打她。这个女居士在这个紧急情况呢,她就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称念几声以后在虚空当中出现一道白色的光明,那么这个鬼神害怕,就消失掉了。这个是在《观世音菩萨灵感录》里面讲到这件事。

那么我们现在要说一件事情,这个女居士在梦中,出现这道光明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这道光明呢?其实这道光明本来就存在的。诸位,十方世界有多少佛陀,有多少种光明。当然这个光明当中都有他的本愿。比方说,观世音菩萨的光明,他的要求就是你闻是观世音菩萨,产生信解,然后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马上能够寻声救苦。因为她以信解心称念观世菩萨的圣号,感应了观世音菩萨的法身的光明,所以感应道交了。

诸位,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佛陀,在我们法界当中有无量无边的光明,那随时跟我们感应,但是我们要顺从本愿。这个地方是说出了,光明当中显现的诸佛菩萨的自在力,能够横该无际,竖彻始终。他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佛陀的法身,昼三时、夜三时,随时准备跟我们感应道交。

乙二、正说妙法(分二:丙一、略开三显一以动执生疑;丙二、广开三显一以断疑生信)

丙一、略开三显一以动执生疑(分三:丁一、明诸佛权实;丁二、明释迦权实;丁三、胜疑请法)

丁一、明诸佛权实(分三:戊一、赞叹佛智;戊二、说明缘由;戊三、甚深难解)

好,我们看乙二的正说妙法。前面是佛陀放光现瑞,是一种无言说法,用光明显现因地的中道智慧;用现瑞显现佛陀果地的法身功德。这以下佛陀就用言说相,来宣说一佛乘的妙法。那么我们看,佛陀在说法时候,是有略说跟广说,先略说。先略说开三显一,这个开就是融通,先把三乘的教法,把它融通到一佛乘的实法。那么目的呢,刚开始先动执生疑,动摇二乘人心中的法执而产生疑惑。因为产生疑惑你才会向佛陀请教,佛陀才能够正式的讲三周说法。

有三段,我们看丁一的明诸佛权实。十方诸佛权实的智慧。先看第一段赞叹佛智,先赞叹佛陀的两种智慧。好,我们看经文。请合掌。

戊一、赞叹佛智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前面是佛陀讲《无量义经》,讲完以后佛陀并没有离开,大众当然也不敢离开了。那么佛陀讲完以后,他不但没离开还入了无量义处三昧,在三昧当中放光现瑞。放光现瑞结束以后,佛陀这个时候,从无量义处三昧当中安详而起,从禅定里面出来,然后主动的告诉舍利弗两件事情:第一个、诸佛智慧甚深无量。这个是讲到诸佛的实智,真实的智慧,就是佛陀亲证的一心三观的智慧。第二个、其智慧门,这个智慧门是佛陀的权智,就是佛陀为了满足众生的需求,所施设的五乘方便法门。以上两种智慧都是难解难入。因此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了知。就是说,你们二乘人要知道,有两种智慧你们是不知道的,先提醒舍利弗尊者这两件事情。

我们看戊二的说明缘由,那为什么佛陀有这两种智慧呢?看经文。

戊二、说明缘由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

因为一个人要成佛,那么他在因地的时候,要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成佛很不容易。为什么要亲近诸佛呢?一方面你要尽行诸佛无量道法,你要向十方诸佛学习《法华经》、《华严经》这种大乘圆顿法门,你要学习佛陀的一心三观的中道智慧,这第一个实智。第二个,你要勇猛精进的学习各种的方便法,欸,你是怎么度众生的,观世音菩萨怎么度众生的,药王菩萨是怎么度众生的,每一个菩萨都有他特殊的方便。你从亲近诸佛当中,广学无量的方便,所以才能够名称普闻。

这个名称普闻,是对法身菩萨最好的赞叹,诸位。就是你一个法身菩萨,功德广不广大那完全就看名称普闻。因为你方便门越广,摄受的众生越多,你当然就名称普闻了。比方说观世音菩萨,几乎佛教徒都知道,比方说地藏王菩萨,因为这两个菩萨生生世世广度众生,所以名称普闻。

作为一个佛陀,我讲过,所谓佛陀就是法身以上就是佛陀了。就你一个人在修行的时候,从般若道到方便道,进入方便道以后,你要做的就是亲近十方诸佛了。一方面增长你的中道智慧,一方面广学无量的方便法门,让你能够广度众生,名称普闻。成佛是这样子的一个过程。我们看戊三的甚深难解,做一个总结,看经文。

戊三、甚深难解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所以,十方诸佛能够成就甚深未曾有法,这个是赞叹佛陀的真实智慧,一心三观的智慧。随宜所说是赞叹佛陀的方便智慧。以上这两种智慧都是一般凡夫、二乘,意趣,他的真实的意趣是不能了知的。

从这段经文他是讲两个观念,就是佛陀说法:一个叫随智说,就佛陀随他自己所亲证的智慧来跟你宣说。你善根够,佛陀就毫无保留;你怎么观察人生呢?你应该从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来观察人生。所以你要把人生切成两块:一个是你本体的清净本然的人生;一个是你因缘果报,一个小水泡的人生。这两个都是人生,这就是佛陀随智说。

第二个、你大乘善根真的不够,尤其是出离心特别强的人,你一心一意要追求解脱,佛陀只能够随他说。就是随顺众生的根机,跟你讲因缘观,你喜欢什么,佛陀先满足你的需求。

所以实智是展现佛陀的真如观,他是从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来完美的开显你的人生;那么因缘观,是直接观察你单一的因缘果报,这两个不一样。我举个例子,什么叫作单一的因果,跟一个整体的人生。比方说唯识学,我想诸位应该大部分都学过唯识。如果你没有学《法华经》,直接学唯识你可能会有点问题,我自己个人就有这种感觉。唯识学当然是,整个因缘观里面最有代表性的,它大概是因缘观讲最圆满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大概就唯识学最有代表性的。

它怎么解释因缘呢,它说,一切万法是你的心识变现出来,离开你的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这就是唯识的因缘观了。先讲好处,它的好处就是说,你一个人自作自受。你看到所有人,都跟你过去的心态有关系,你过去可能起什么念头,然后种下什么种子。然后你那个心识,业种子、名言种子,今生就循业发现,就出现你过去生所造的业,你起的各种的思想,就从你的心识里面变现,叫作自变自缘——你自己变现,自己攀缘。所以唯识学很简单,就自作自受。你过去生栽培了这个业力,那这个业力透过心识变现出来,让你自己去攀缘、去感受。所以唯识学学完以后,你会有一种挫折感。

这个阿赖耶识是不可思议。所以你不要以为说,你修行只是针对你第六意识的念头,诸位!第六意识背后有一个大老板,第八识,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尤其临命终的时候,你看为什么很多人平常念佛念得很好,临命终过不去?因为你平常对的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妄想生灭的,你有时候不管它,它自己就消失掉了。你到临命终的时候,第八识是跟你算总账了。什么叫算总账?不是算今生,是无始劫来的名言种子、业种子,一起跟你算账,那叫作浩浩三藏不可穷。

所以学唯识学,你会觉得成佛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你阿赖耶识累积了无量无边的名言种子、颠倒妄想跟业种子。你寿命又那么短,比方说给你活八十岁,用功了四十年,你用四十年去处理无量劫来所累积的名言种子、业种子,这怎么可能呢?你还没有修完就死掉了,死掉你来生再重新开始。所以学完万法唯识,结论,成佛很困难!

但是,如果你学完《法华经》就不一样了。所以你的知见影响到你修行的快慢。就是你先修一心三观,先把心调整成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一切法是清净本然,唯心所现。你把权法,把它放到你的一心即假的唯心所现。学完《法华经》你再去看唯识,你就不一样了。哦,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那这个时候你多了一句话,就是:你有唯心所现的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所以从一心三观的角度,万法唯识,这个识它还是一个所,它不是能,它是所变现的,它不是第一义谛,它已经是第二义了。就是说,唯识学讲到再多的业种子、名言种子,在我们的自性清净心的角度,它都不是你的本来面目,都是因缘所生法,它都是唯心所现,如梦如幻。

诸位,你用实法的宏观的智慧,来修一切权法,有什么好处?你说,欸,我烦恼没有?你烦恼还是有啊,但是你以前会产生我法二执,会把这个烦恼当真。我们以前讲过,诸位,迷真起妄不可怕,你一个人有烦恼,有什么好可怕的,它是生灭法;最可怕是你把烦恼当真,执妄为真。所以用佛陀的智慧去看权法,你面对烦恼,面对生死业力。烦恼就是一个生灭的一个假名、假相、假用,它不会构成障;生死业力也是一个唯心所现的、如梦如幻的一个假名假相假用。

所以诸位,你没有学《法华经》,烦恼对你来说就是障,你就是烦恼障,你就是业障,就是报障,因为你会把它当真。你没有经过一心三观的训练,你只有因缘观。因缘观是最容易产生法执的,它会破我执,但是法执它没办法破。所以当我们的烦恼转成烦恼障,当我们的业力转成业障,当我们的老病死变成报障,那你的生命就是处处是障碍了。

那你修一心三观,观一切法清净本然,唯心所现,你还是有烦恼,但是烦恼不能障碍你。它是一个唯心所现,如梦如幻的烦恼,你可以用如梦如幻的无分别智(唯识学修无分别智),来对治如梦如幻的烦恼。

所以说,这个实智跟权智,按照佛陀的规划,是不可以切割的。我经常讲一句观念,你要有清净本然的自己,也要有因缘果报的自己。然后站在清净本然的自己,去面对因缘果报的自己,这个就是十方诸佛的本意,他安立权实二法的本意。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先讲出十方诸佛的权实二智,而这个智慧他强调一个观念,是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他提醒二乘人,你们知道的还非常有限。

好,我们看第二段,看蕅益大师的解释,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一切二乘所不能知。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开示:

那么这个地方有个问题,诸位,如果以亲近佛陀的时间来说,二乘人亲近佛陀时间是最多的,叫常随众。几乎佛陀出家成道以后没有多久,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就随佛出家;而且佛陀走到哪里,他们就走到哪里,他们千二百人都是佛陀的常随众。所以几乎这些声闻弟子,佛陀所说的一切法他都听过了,怎么就对于佛陀权实二智有所不知呢?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他有什么过程呢。

我们先看第一个,顿教法。佛陀成道以后讲《华严经》,二乘人在不在?在,但是如聋如哑,故言不知。二乘人根机,他只想出离心,因为二乘人对三界的痛苦有特别深刻的感受,他觉得解决三界生死是唯一的目标。所以他对于《华严经》展现大乘的功德,完全没有听懂,善根不够。古人说,有眼不见卢舍身,有耳不闻圆顿教,所以叫浑然不知。这一点不能怪二乘人,因为这个法门根本就不是为二乘人说的,是为大乘根熟菩萨说的,所以这一个在《华严经》的不知,这个不能怪二乘人。

那么到了渐教的渐初,阿含时,当然《阿含经》是专门为二乘人说的,他是真实受用。所以大家修四谛、十二因缘,就成就无学位,成就阿罗汉了。那么你成就无学位以后,佛陀还讲《方等经》,讲《维摩诘经》,展现大乘的功德。在这个时候,声闻人跟大乘的功德一对比,弹偏斥小,叹大褒圆,让声闻人感到耻小慕大。所以二乘人真正受到刺激是在方等时,哦,原来还有比我这个空性涅槃,更殊胜的功德。那有人就问了,那方等时你在座,《维摩诘经》托病弘道,佛陀派文殊菩萨领你们声闻弟子去的时候,你们也跟去了。文殊菩萨跟维摩诘居士大谈大乘不二法门,你们也听了。那你们为什么没有改变呢?因为保任草庵,故言不知。

权法的好处来自于契机,它能够快速成就。但是它缺点,因为它刚好满足你的需求,会强化你的法执。二乘人他对于空性涅槃的执着很坚固,他这个时候虽然耻小慕大,觉得自知有所不足,但是他对空性涅槃的执着是很坚固的,还是不愿意放弃。就是说虽然你的比我的好,但是我不想放弃我原来的东西,叫保任草庵。这个草庵就是空性的涅槃,是一个譬喻。所以方等时的不知,是因为他执着空性涅槃不放。

那么到般若会上怎么不知呢?佛陀要须菩提尊者转教菩萨,说,欸,须菩提,你帮我讲大乘般若经,给这些权教菩萨听。你都能够替佛陀说法,讲到一切法无生的缘起性空的概念,那你怎么没有改变呢?因为这个时候,无心希取。《法华经》说,到了般若时其实讲到一切法空的时候,已经把二乘人对空性涅槃的执着,慢慢消灭了。那么为什么他不改变呢?因为他们自知年事已高,得少为足,无心希取了,所以故言不知。方等的不知,来自于对空性涅槃的执着;般若的不知,是他觉得这样已经够了,得少为足,不想再进步了。但诸位,方等、般若虽然没有让二乘人真正改变,但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效果,也就为后来《法华经》的开权显实的说法做了布局。

经过方等、般若的调熟,到了法华会上,这些二乘人大乘根机终于成熟,所以佛陀在序品放光现瑞,这个光明照了古今,佛佛道同。就是十方诸佛都是要先出现中道智慧的光明,才能够从光明当中,显现法身的普门示现的妙用,没有一尊佛是例外的。那么这个时候呢,二乘人心中还是有疑惑,所以故言不知。这个时候不知,是已经想要知道,但是真的不知道,有所疑惑。

这个二乘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他出家以后就直接修权法。因为《华严经》他听不懂,这不能怪他。佛陀为实施权在渐初的时候讲《阿含经》,他非常受益,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汝应证,他也如实做到了,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是所作皆办,不受后有,非常满意。他这样子到最后成就阿罗汉以后,没办法突破了。

如果我们今天,诸位,我们套一句前面清净本然,唯心所现的这一套想法来看空性涅槃。什么叫空性的涅槃,当你这一念心,你修无常观——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即空。就是你怎么说世间是痛苦呢?因为它生灭变化。我们希望所有的快乐是安稳的,这是我们的诉求。所以你看我们不会去赞美一个彩虹,当然是因为知道它虽然漂亮,短暂嘛。但不幸的是三界的快乐都是无常的,就是你总有一天会失掉,这个就是痛苦,让你内心不安稳。痛苦表示无我,表示人生不能掌控,你要能够掌控你怎么会让它失掉呢?所以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既然是无我,表示生命这个“我”是空的,从我空里面他成就涅槃。这个涅槃二乘人认为这是真实的,他认为永远在涅槃里面,长久的受用涅槃寂静乐,这是他的盲点。

但是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涅槃也是清净本然,唯心所现。是因为你修无常观、无我观以后,心中现出一个寂静安稳的相状,你的心住在唯心所现的这个寂静相状,如此而已。它还是一个所,诸位要知道它还是一个所。佛法的重点一定要回归到能,一定要回到你的根本;只要是所变现的,都是过程。所以他们对于整个中道智慧有所不知,因为他在唯心所变的一个寂静相,产生坚固的执着。

好,我们看佛陀怎么一步一步开导他,看丁二的明释迦权实。前面讲到十方诸佛的教化弟子的方式,权法实法;那释迦牟尼佛呢,也是这个方式,也是权实。我们看经文。

丁二、明释迦权实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前面释迦牟尼佛讲到,十方诸佛教化弟子是权实二法,那释迦牟尼佛也是这种方式。说我从成佛以来,面对不同因缘的众生,以种种的譬喻,来广说各种言辞,施设了种种的方便法门来引导众生。目的只有一个,令离诸着。众生的执着有很多层次,就像洋葱一样它一层一层。佛陀先把比较粗重的执着破掉,然后慢慢慢慢再破微细的,就是一步一步的引导众生;叫众生处处着,佛陀引之令得出,这就是方便法门的目的。那么为什么佛陀可以这样做呢?因为作为佛陀,他方便知见两种波罗蜜都已具足。方便是指权智,知见是讲实智,佛陀这两种智慧都具足。

我们看总结,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这是赞叹佛陀的一心三观的实智。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这是赞叹佛陀的权智。十力,四无所畏,各种的禅定,各种的解脱,还有各种的三昧,都能够深入而没有边际,所以能够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这个地方讲到佛佛道同,十方诸佛用权实二法度化众生,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子,也是用权实二法。那为什么要用权实二法呢?这个地方还讲出一个理由,因为要方便接引、令离诸著。好,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开示,请合掌。

因为佛法要普遍引导一切众,必须要施设方便法门。比方说有些人是人天种性的,他的目的,学佛只想追求快乐,他也不想解脱也不着急要成佛。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就说两种法:

对钝根的人天乘讲散乱心的十善业,使令他离开三途的执着。不是说他对三途的果报执着,没有一个人会对刀山油锅执着。对三途的恶因,对杀盗淫妄的恶业的执着。佛陀说你不要造杀盗淫妄,你修五戒十善,你可以追求人间的快乐,来生有各种快乐的境界出现。那么这种人他一听到追求快乐,就能够克制自己去修五戒十善。为什么呢,为了追求人天快乐,佛陀创造一个人天快乐的假名、假相、假用,来引导你远离对杀盗淫妄的执着。

那如果人天种性属于利根的呢?他觉得人天快乐有过失——粗、苦、障。佛陀说那没关系,你觉得人天的快乐,欲界的快乐有粗苦障,我告诉你一个更精妙的快乐,叫禅定的三昧乐,它有净妙离。那你修学禅定,世间的四禅定,再加修十善业,那你就能够出现周遍身心的三昧乐。欸,他也可以离开欲界的执着。所以,佛陀对人天种性的众生讲十善业、讲禅定,使令他们追求快乐。那如果是三乘的根性的人,钝根的,佛陀讲三藏教,就讲《阿含经》,远离见思的执着,趋向空性的涅槃。对权教菩萨讲六度法门,远离对空性涅槃的执着,而成就功德庄严。就是你根机越高,佛陀说的法就越殊胜。

等到你整个大乘善根成熟,佛陀最后讲一佛乘。到了法华会上讲一佛乘的妙法,告诉我们,生命中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有两种自己:一个是你的本来面目,清净本然的自己;一个是你现在的面目,因缘果报的自己。你把这两个合起来,就是中道智慧,消灭法执。

它是这样子,就是说,我们凡夫是从很苦恼的境界才开始学佛,那么大部分人,除了六祖大师除外,大部分人都是有所得心来学佛的。就是你为什么学佛呢?没有人说,欸,我为了开显我真如本性,没几个这样子。都是想要追求一种果报——追求快乐的果报,追求涅槃的果报,或者追求六度的功德。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安住一念心识,都是有所得心。那如果说佛陀不施设方便法门,糟糕了,现在的佛教徒百分之九十都不学佛了,都学外道,修禅定苦行去了。

就是如果佛陀不施设法门,只讲成佛之道,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那这个时候会流失很多的佛教徒,丧失很多的机会。所以佛陀先怎么样,为实施权,众生处处着,你有这个执着那没关系,你只要愿意进步,佛陀可以一步一步的引导你,先给你人天的快乐。等到你善根慢慢进步了,再给你出世的解脱道。善根成熟了,讲一佛乘的成佛之道。

其实这所有的权法跟实法,后面会说到,它们两个是相通的。诸位,不是说所有人都要经过,说欸,你的善根要成长,要先修十善业;十善业修完再修禅定;禅定再修三乘的出世道;再修《法华经》。那你把《法华经》排到最后面了,不是这个意思。这些权法,其实要把《法华经》,线要画在这些法的下面,你能够了解《法华经》一佛乘的思想,你所修的权法全部是成佛之道。

诸位,理论上来说,你早一点学《法华经》对你是有好处,早一点。因为你能够观照到你生命的本体,原来你的本体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那你也能够观照你的因缘果报,也要了解你因缘果报的自己;你可以了解到你一念唯心所现的心识,你善根的浅深,烦恼的厚薄,你知道用什么方便法门引导你;要务实的面对你现在的因缘果报。这个时候,你安住在清净本然的自己,去调伏因缘果报的自己,那就是成佛之道了,就是近果说差别,究竟归一乘了,你同时能够达到你短期的目标的要求,在过程当中不会产生执着,而趋向于成佛之道。

诸位,佛陀讲权实二法,这个是不可以切割,按照佛陀的本意,其实权法跟实法是要合在一起的。那为什么要这样子?因为实法会让你产生无所得心,这个很重要。诸位你想想看,你所有的功德都是你唯心所现出来的。比方说极乐世界,诸位,你不是说你忆佛念佛,把极乐世界创造出来,不是这个意思。极乐世界是你本具的,然后你通过忆佛念佛的因缘,只是让它唯心所现出来。诸位,临命终你不是把极乐世界创造出来,你是让极乐世界显现出来,感应道交,唯心所现。

所以,《法华经》的好,就是它建立在无所得。我们一个人要有所求,但是无所得。有所求你才有成佛的动力,无所得有什么好处呢?你说我无所得就吃亏了,你不会吃亏;无所得你的进步才会快,你得到会更多。站在清净本然的自己,来面对因缘果报的自己,就是这个概念。站在清净本然的自己,来显现极乐世界的功德;站在清净本然的自己,显现空性的涅槃。《法华经》的这个思考,会让你所修的一切权法得到很大的加持,就是大白牛车,别人修一劫,你修一天就够了。

好,我们先讲到诸佛的权实二法。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长按识别二维码(视频可下载) 

 净界法师讲法目录合集 


净界法师视频音频下载

(网址复制到浏览器打开
http://www.foyin.tv/down/jjfs.htm

http://www.pcfoyin.com/down/jjfs.htm


点“阅读原文”回菜单

. 

一路西行amtf
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 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非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