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3(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旅行   2024-11-17 06:02   新疆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3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3

《法华与净土之双修双照》,积因和尚慈悲,诸位法师,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页,我们看丙二的一心即假——观照十如是。

我们过去在修方便法门的时候,它整个过程可以说是迂回曲折,多诸障碍。这就好像我们一个人走在乡间的道路,经常要远离前面的大石头,要闪开前面的大树,然后一小步一小步的慢慢前进。就是这个方便法门,修行起来可以说是修道多辛苦。

当我们学完《法华经》以后,可以从方便法门提升到一佛乘的法门,一佛乘的法门就是直截了当的趋向佛道。这就好像我们一个人走上了高速公路,道路是四通八达而且是没有障碍。为什么方便法门跟一佛乘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古德说,因地心决定果地觉。

也就是说修行,你的因地发心会决定你果地的功德。所以修行一开始的时候,你的因地发心就决定你未来是走什么道路了。比方说你的因地心是约着业果发心,你为什么修布施持戒呢?因为你要创造一个善业,透过这个善业的力量来换取来生的快乐果报,你是这样思考。也就是说,你整个因地心依业果而发心,那你这个人修行的整个格局就已经决定了,不管修什么法门已经不重要了,你最后的结果就是不可能超越人天的快乐,因为你因地心决定你整个修行的格局。

如果你的发心约空性而发心,不管你是小乘的灭色取空、或者菩萨乘的缘起性空,那你整个修行的格局就是成就出世的解脱。就像<譬喻品>里面长者面对三乘的诸子,他施设了三车的方便,那么这个三车把他们带到哪里去呢?带离了三界火宅,到了空地休息。然后这个三车就消失了,因为你因地的时候是约空性而发心。

那么《法华经》是约什么发心呢?《法华经》的因地约真如发心。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就是以佛心为己心。我们就站在佛陀的知见来发心,观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诸位,十方诸佛他在法身当中,内心是怎么想的?诸佛看宇宙万物就是一念的清净心,然后因为迷悟的不同展现十法界的因缘果报。我们可以从放光现瑞看得出来,因缘果报就是从心性的迷悟安立的。

学习《法华经》以后,我们的因地心是怎么样?刚好随顺于佛陀的果地觉。我们是拿佛陀果地的觉悟,来当做我们因地的发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进步的快。佛陀在穷子喻里面讲到说,说一个小孩子他离家出走了,离家出走以后经过了五个阶段才回家。他刚开始在外面做一个乞丐;长大以后四处打工可以自力更生了,就是人天种性;回家以后扫厕所,二乘种性;然后掌管家务变成菩萨种性;最后才能够父子相认,长者付财。诸位,这个是正常的修学次第,种性是慢慢慢慢增上的,我们从业果的思惟、到空性的思惟、最后到菩萨乘的思惟、到一佛乘的思惟。

《法华经》是超越的。怎么修呢?《法华经》是当我们在外流浪的时候,不是马上去打工。我们是先回家父子相认,继承家业;回过头来再补我们事修的功课,然后再去打工、扫厕所、掌管家务。叫做称性起修。

凡夫是称识,依止我们现在这一念颠倒妄想的心识来起修。所以因地的时候就是完全不同的道路,那你完全被第八识控制了。我们今天不学《法华经》的问题在哪里?就是你永远摆脱不了第八识,第八识是无量劫的妄想跟业力的一个仓库。我们牢牢的被妄想跟业力所掌控,你要前进的时候,阿赖耶识那个妄想业力的生死网,把你整个障住了。所以为什么进步慢?因为你没有先摆脱阿赖耶识。

《法华经》它的思想就是怎么样,以诸佛的果地觉,来当我们的因地心。这是它特别的地方,就是直接坐上大白牛车,然后直趋佛道。

好,前面讲到十方诸佛是怎么看人生呢?佛陀是从一念心性当体即空,就是把一切因缘所生法,回归到一念的自性清净心,然后安立无所得。这以下就开始从空出假,观照十如是。也就是说,当我们安住无所得的离相清净心以后,开始用平常心来面对十法界、十如是的因缘果报。

这个地方有两段,先看丁一的理论。理论有四小段,先看第一段的解释名义。好,我们先念一遍,请合掌。

丙二、一心即假——观照十如是

丁一、理论

好,我们加以解释十如是的内涵。

首先我们看诸法,这个诸法就是包括一切的因缘所生法。简单的说,除了一念自性清净心以外的所变现的法,通通叫做诸法,都是因缘所生法。那么因缘所生法它有下面十种内容,这十种内容我们分成三部分,先看第一部分:

一、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

这个相,就是表现在外面的相状;这个性是隐藏在内部的习性,习性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坚定的念想。由这种相跟性的和合形成一个生命的个体。诸位,什么叫生命的个体?简单讲就是说它有造业的功能。

比方说一棵苹果树,苹果成熟以后掉下来打到一个人。诸位,我问你一个问题,从唯识的角度,苹果树掉下来打到人,这个动作是善业、是恶业、还是无记业?它什么都不是,它不能构成业,因为苹果树没有造业的功能,它只有如是相,没有如是性。就是说这棵苹果树它没有产生念想的功能,怎么能造业呢?它不是一个生命的个体,没有造业的功能。

《法华经》后面的本门,我们讲到法身的功德。诸位,什么叫法身?那是遍一切处。但是法身有个问题,他没有造业的功能。他可以跟我们感应道交,但是法身要对众生产生救拔,他一定要从本垂迹,普门示现。你看佛陀的法身要教化众生,他要变现一个八相成道,现出丈六的比丘相,才可以说法才可以造业。

所以因缘所生法,它一定要具足外在的相状跟内心的念想,合起来才有一个生命的个体,产生造业的功能。

二、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

好,那么它有造业的功能,就有如是力跟如是作。

这个力,就是一种潜在的善恶功能。比方说它有布施的功能,他前生不断修布施,累积了布施的功能;但是他这个人脾气很不好,有瞋心的功能。一个人在生命的个体,他有各式各样的良善的功能,也有一些邪恶的功能,这些功能都是潜在的。到了如是作,作就是他要有外境的刺激,因缘具足的时候就出现了善恶的身口意的造作。这个力跟作,就是内在的功能跟外在的造作。

以后就有因、缘、果、报出现了,就形成了善恶的业因跟顺逆的助缘。这个缘也是很关键,就是你造了业以后,在没有得果报之前,你唯一能够挽救的就是在这个缘。这个缘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是产生相应的外境来帮助你。比方说你要修内心的寂静,这是你的习气,你过去生修过四念处,好乐寂静。但是你如果有个好的环境,来到三宝地,欸,这是一个很好的助缘。就是你要有相应的外境来资助你。或者你修一个相应的法门。

比方说,你过去生有布施的功能,那么你今生又不断的透过布施法门的修学,不断的思惟,哦,诸未施财无常灭,由施反成有财库。我没有布施,死了以后我什么都带不走。那么我在我生命存在的时候,把生灭的财产布施出去变成一个财库,一个布施的种子,我可以带走。那么你修这种布施法门,它会怎么样,增长你布施的习性。这是讲助缘:第一个相应的外境;第二个相应的法门,来帮助你前面的习性。

另外一个是逆缘。你后来忏悔对治。比方说你本来布施,后来后悔了,那么你这个因地就会打折扣,就产生逆缘。

总之,当你因地成就,在得果报之前,它有顺逆两种因缘的帮助或者折损。最后产生如是果,这个果是等流果,就是内在习性的加强;最后产生如是报,这个报就是异熟果,十法界的果报的受用。

三、如是本末究竟等。

那么前面的如是相到如是报,这九个法的相互作用,它最后的总结是什么——如是本末究竟等。这个本就是如是相;这个末就是如是报;这个究竟等就是说,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唯心所现,辗转相成。就是它们都是唯心所现,都没有真实体性,因为它们是因缘所生法。

由相产生性,由性产生体,乃至于因缘果报,相互辗转作用,它一个牵动一个,一个牵动一个,这个就是如是本末究竟等。

十如是是整个《法华经》在解释缘起法的十个条件。天台宗在解释十如是它分成两部分:第一个是观心释,第二个是因缘释。其实观念是一样只是粗细不同。

第一部分——观心释

我们先看观心释,就是天台宗约着现前这一念心的性相,来解释十如是。我们看如果说观心释怎么解释。

第一个如是相、第二个如是性,产生如此体。比方说,我们在观心的时候生起布施,欸,你现在动了一个布施的念头。那么这个布施的念头在你未来的因缘当中扮演什么角色呢?第一个,它会产生一个相状,一个无贪施舍的相状。第二个,你产生一个布施的念想。有相状有念想,就有造业的功能,它等于是一个生命的自体。

好,那就有所谓的布施的潜在功能,遇境逢缘有布施的造作,成就一个布施的善因;然后你不断的思惟布施的功德,去强化这个助缘。最后产生如是果、如是报。都是唯心所现,前后相成。所以这个观心释,是从当下一念来安立整个因缘果报。

第二部分——因缘释

另外一个是从因缘释。因缘释它这个因缘什么意思?因缘就是相续。我们取生命的一小块。比方说我们取一期的生命来看这个十如是。以你今生来说,你今生表现出来的相状,这跟你的种性有关系。比如有些人人天种性的、二乘种性的、菩萨种性的,他产生不同的相状。第二个性。从因缘释指的是你内在的种性,天台宗把它释成四种种性:三途种性、人天种性、二乘种性、菩萨种性。

那么你有这种内在的种性跟外在的相状,就形成生命的个体。所以你今生有造业的功能。由于你今生有潜在的善恶功能,遇境逢缘就有善恶的造作。造作新的业因,乃至于顺逆的缘,最后成就未来的果跟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这个就是因缘释。

好,首先我们约着因缘释,来看第二段,诸法实相,十界十如。

一、种性

那么从因缘释,就是取生命的一小片段,假设我们取一期的生命。先看第一个,三恶道的种性,它表现出来的相状叫做身心受苦。你看有些人的相状就是一种苦恼相,若身若心都是苦恼相,就这个人躁动不安。为什么呢?因为他内在的习性是一种定恶无明,就是很坚固的邪见。

诸位,我们学过唯识知道,愚痴并不可怕,最怕是邪见。当然你长时间的愚痴,很容易产生邪见,因为你自己就胡思乱想想出一个道理出来,也可能。愚痴就是你什么都不懂,你不否定善法,也不去沾染恶法,你这个人是一张白纸,没有好也没有坏。但是邪见会产生坚定的恶法,而且会排斥善法。

所以一个人会有三恶道种性,他心中一定有一个坚固的邪见,或者无因缘论、或者邪因缘论等等。这种习性跟这种相状,就形成一种摧折身心的自体。就这个人的生命个体,他具足一种暴恶的倾向,很容易伤害自己也很容易伤害别人,有自他摧折的身心。

那么这种自体,这个人生命产生了以后,他潜在的功能是登山入镬,他有凶恶暴力的这种倾向。遇境逢缘他就容易造五逆十恶的罪业。造了罪业以后,就成就有漏罪业的业因。然后又不断的外境的刺激,他的这种邪恶的习性,数数现行,深生好乐。因为一个人邪恶就容易招感邪恶的环境,产生恶性循环;就是恶的爱取,最后产生邪恶的等流果。比方说贪、嗔、痴、高慢等等;最后产生三途的果报。

总结前面的九种如是,它的重点在一念的愚痴邪见所变现。要套一句天台宗的观心法门,叫一切法趣。就是说这个人的生命,一言以蔽之,邪见为法界,一切法趣邪见。其实他造什么已经不重要。就是当他种性决定,然后他的助缘决定,这个人生命的相貌基本上决定了。除非他听闻佛法改变他的习性;否则这个大方向,他趋向三恶道的果报是不会改变。

所以诸位,我们在经典里面经常看到,有些人很容易堕三恶道,就是他轮回当中,绝大部分都在三恶道里面待着,他即便做人也很快就下去。这个就是你要反省你内心当中,有一种邪恶的习气,你不把这个恶根拔掉生命就很难反转,因为你已经被定义成三途种性。这个就是从这十种法,来观察一个人生命的趋势。

二、人天种性

有一种人是人天种性的就好一点。比方说他展现的相状,很容易产生快乐,有为的快乐的相状。那么他为什么产生这个相状呢,因为他内心有一种很坚定的良善的念想。虽然他不知道观一切法空还是有所得,等于也是一种妄想,但是这个妄想是一个良善的妄想。那么他生命的自体是开出身心,这个开就是很开朗、很愉快的一种身心世界,很愉快的一种造业的个体。

这种人天种性有什么潜在功能呢,堪任善性,他有良善的功能,遇境逢缘他就容易造作五戒十善的善业。那么由这种造作的业力,产生有漏的善业,就容易招感跟他相应的朋友、相应的环境去强化他的爱取;他对善法对善心的爱取,最后产生善的等流果,他的人生多分会受用人天快乐的果报。前后这九个法都是以良善的心所,带动的辗转相续所变现的果报。

所以从一切法趣,就是这个人一言以蔽之,良善为法界,一切法趣良善。这个人在六道轮回当中,多分会在三善道里面待着。

三、二乘种性

我们看二乘种性。二乘种性所展现出来的相状是:涅槃寂静。二乘人他是这样,喜欢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他不会主动的修善,当然他也洁身自爱,也不去招惹这些因缘,所以他的相状是一种寂静相。

那么他有什么习性呢,就是非常坚定的出离心。他的内心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那么他这种生命体就是五分法身了,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他的自体,他已经不是前面的有漏的自体了。

这种无漏的解脱的自体,它有什么潜在的功能呢,堪任道器,他能够有修行解脱道的功能。所以遇到好的善知的引导,他就能够修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都是四谛法门的道谛。那么他造了这个七科道品以后,就种下了一个无漏的无常无我的智慧的正因;然后他配合四谛、十二因缘的事修法门,来作为助缘强化他的智慧。他未来会成就小乘的四果;他的报就是方便有余土,受用涅槃寂静乐。

最后前后相成,他的生命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出离心为法界,一切法趣出离。形成他最后的因缘果报,这个人迟早会进入空性涅槃。就是他在成佛之道之前,他一定要去过一趟空性涅槃,然后才会回小向大。

四、菩萨种性

第四种是佛菩萨法界,就是菩萨种性。他展现出来的相貌,是一种悲智双运的菩提心的相貌。他内心的习性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那他生命的自体,以法身为体。当然他不是说马上证得法身,但是他的内心是有法身的幼苗。比方说他是名字位,那么他就依止名字位作为法身,到观行位的法身、到分证位的法身、到究竟法身。他的生命体已经开始在酝酿法身的功德。

以法身为自体,他有什么样的功能呢,四弘誓愿。那么他有什么造作呢,修学六度万行。由这种六度万行的造作,就产生一个因地。就是:智慧是成佛的正因,福德是一个助缘。最后的果是大菩提,大菩提当然就是中道的实相智慧;大涅槃就是常乐我净的果报的受用。这个菩萨种性,一言以蔽之,菩提心为法界,一切法趣菩提,他以菩提心带动他的因缘果报。

古德这样子来判定四种人的因果,有两个指标。就是我们不会看一个人一时造恶,一时造善,这个没有意义。因为人总是会有一时糊涂,或一时冲动造善,这在整个生命当中,都不能列入判断的。

一、你的习性,就是你习惯性的思考。我们的内心当中有很多念想,有些念想可能起来以后就过了,你也不当一回事。但是有的念想,在你的心中它已经形成数数现行、深生好乐,已经变成你习惯性的念想,这个就要注意了。因为它对你未来的因果有主导性的作用,你已经形成种性。这是第一个判断。你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妄想,其中有几个妄想是特别坚固的,这个你要注意。因为它经常起现行;而且起现行的时候,你内心是好乐,是欢喜。

二、就是如是缘,你所修的法门会帮助它,或者折损它。或者你所接触的环境,对你的这个习性会有帮助或者折损的功能。

从《法华经》的修学,当然我们先建立菩萨种性,就是你要不断的思惟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法华经》的习性是这样的,就是你看到事情要先出现两句话:

第一个是清净本然,第二个是唯心所现。

或者你要讲清楚一点,

唯心所具、唯心所造、唯心所现。

就是你看这个人对你很好。你不能马上说他跟我是好因缘,那你就落入因缘果报的这种束缚。你要从因果里面跳脱出来,要想他为什么对你好呢?因为清净本然,唯心所现。他就是一个假相而已,你不要太投入。那么他对你不好也是一样,清净本然,唯心所现,他就是一个假名、假相、假用。在你的生命当中,你的本体不会因为他的好、或者坏而受到染污,你的内心:犹如虚空,无所有性。

你经常这样思考,慢慢慢慢你的生命就跑到了第四个,佛菩萨法界了。诸位,不要忽略你的思考模式,因为你的思考模式决定你的种性,这跟你修什么法门没有直接关系,它这是枝末东西。你要先把你的思考模式,引导到佛菩萨法界,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

就是你是一个小孩,你要先跟你的父亲相认,不是赶快去打工,不是马上去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些枝末的问题,这些叫做助缘。你要想办法先回家,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先父子相认,跟十方诸佛站在同一个种性。那么要这样子的话,就必须怎么样?你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佛陀遇到事情是怎么想的,你要强迫自己去这样想:一切法清净本然,唯心所现,即空即假即中。

那么这样子你先把自己列入菩萨种性,然后再去找你相应的法门,慢慢进步。这就是整个《法华经》的核心思想,修假观就是这样修的。好,那么这样的假观,是约着一期生命的片段。

我们看下一页。天台宗修假观,其实它不是用因缘释,因缘释只是一个方便说法,其实重点在于观心释。如果你经常看天台宗你就知道,它是重视你现前一念,当下的那一念,它不是取一期的生命。观心释,就是当下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在即假这一块,它提出了一念三千的想法。

智者大师说,你念头一动,它就有三千性相,百界千如。

这个是怎么安立的呢?我们先讲百界。比方说我们这一念心,你保持不动那当然是清净本然。那么有一个境缘刺激你,你念头开始仁者心动。本来一念心性你不动的时候,叫做理具十法界;你一动落入事造法界。比方说你动的是人天法界,起了善心;或者起的二乘的心;或者菩萨的心等等。事造十法界、理具十法界两个相乘,十乘以十,叫做百界。

每一个界当中又具足十如是,那就是千如了。在千如当中每一个如又具足了正报的五阴,你总有正报吧;第二个,依报的国土;第三个,五阴跟依报的假名假相假用,它的假名。就是正报的五阴、依报的国土跟假名,那么就形成了三千。简单的讲就是你念头一动,在十法界你就有一个位置出现了,你这个位置就是某一个法界的十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

好,从观心的角度,我们来解释这个表,这个表看懂了,你就知道天台宗这个一念三千是怎么操作的。首先,我们把生命回到原始点,就是现前一念心性。现前一念心性有两种:一种是佛的一念心性,一种是九法界——众生法界的一念心性。

我们先讲佛的一念心性,佛的一念心性那叫做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佛陀的体跟用是完全相随顺,所以佛陀的心,不管是体不管是用都是不生灭心。他不管度化众生或者是怎么样,他的心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那是一个不思议境,他是没有生灭性的,他连作用都没有生灭性。什么叫没有生灭性呢?佛陀不会因为说,他今天度了一个众生,他的功德增长,没有这回事情;也不会说,他今天错过了度化一个众生,他功德减损,也没有这回事情。佛陀叫做圆满,他的心也不生、也不灭,就是一切法如的境界,这是佛陀的理想化的心性。

那我们凡夫的心性,要从两方面来说。从本体我们跟十方诸佛是一样,不管你起什么念头,你的心永远清净本然。所以从家的角度,我们跟十方诸佛是同一个家。但是问题在哪里呢?问题是我们仁者心动,不喜欢待在家里面,我们怎么样呢?心随境转。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体跟用刚好背离了。

就像古德说的,我们凡夫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欸,我们看到的整个法界是变化的,这是我们看到的,本来法界是不生灭,但是我们于无生中,妄见生灭。当然这种情况,随你迷悟的浅深有所不同。比方说,等觉菩萨看到的生灭相就比较微细,二乘人看得比我们要微细;那我们凡夫看的就比较粗;地狱法界看的更粗。

就是随着我们迷悟的不同,这种生灭相就有粗细的不同。我们讲离家出走好了,我们一念心不怕风动,不怕幡动,最怕仁者心动。动了一个有所得攀缘心以后,我们就落入了九法界的因缘果报。那么既然有生灭相,就有过去现在未来,就是我们自己看到的生命,有过去现在未来。那么这样子就形成两重因果,过去跟现在形成一重因果,现在跟未来形成一重因果。

蕅益大师对于我们凡夫,从无生中妄见生灭,他讲一句话说:

“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

凡夫的因果是怎么安立的,其实就是现前一念,就你的内心变现了一切的十法界十如是。这个过去跟未来怎么安立呢,就是前后的关系。你这一念这一刹那心,相对前一刹那,你这一念心对过去来说是个果报;相对未来来说,你又是一个因地。所以观心法门我们取两个念头,取两个刹那来观察。比方说前一刹那,前一刹那包括了过去跟现在的结合,就是:

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

说我现在动一个念头想要布施,我有这种布施的念头。那么这个布施念头哪里来呢?你当然不可能现在才知道布施嘛,那是过去有这个因地。就是你过去一念心,经常数数现行,深生好乐,产生布施的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所以你今生就继承了过去生布施的习性,就是今生受的这一念心,是从过去的等流继承过来的,这讲前一刹那。好,我们看后一刹那,后一刹那是约着现在跟未来对望来看。

欲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

说我来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呢?你看你今生多分是起什么念头,就大部分起什么念头,偶一为之的不说了。看你今生经常生起什么样的,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的心念,就知道你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果报受用。

比方说,前一刹那是过去跟现在,那么后一刹那是现在、未来。我们举一个例子好了,诸位读《法华经》知道《法华经》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就是从初品<序品>,到第十四品<安乐行品>,讲迹门讲到佛陀的智慧。从第十五品<从地涌出品>,到二十八品<普贤菩萨劝发品>,讲到佛陀的功德,佛陀功德这一块我们先不说。佛陀的智慧这一块讲两个重点:

第一个放光现瑞,第二个、三周说法。

我们看迹门的当机众是声闻弟子。诸位,诸大阿罗汉他们在没有开示悟入佛陀知见之前,假设他的念头是前一刹那,他前一刹那展现出来的十如是是什么?内心是一个寂静相,出离心;他是产生一种以五分法身为自体的,因缘果报的一个造业的个体。

好了,他听完《法华经》三周说法——法说、譬喻说、因缘说以后,念头改变了,他放弃他过去的习性了,他改成开示悟入佛陀的知见,他看事情的角度不同了,他不再用无常无我的智慧来看人生了,他知道这一切法清净本然,唯心所现。这个时候,他从前一刹那步入后一刹那。诸位,他的生命从根本性产生改变了。你去布施去持戒,这个叫做生命的微调,你生命产生一个资粮力,但是你根本性没改变,因为你种性没有变。

那么你听闻《法华经》,产生开示悟入佛陀知见,不管你过去是人天种性、是二乘种性、乃至你是三途种性,只要你过去生有《法华经》的善根,听闻《法华经》,能够承当一心三观的思想,你的生命产生根本上的改变。因为你开始以法身为自体,你的思考模式跟十方诸佛是相随顺的,你是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你说,欸,我是佛陀的儿子,我只得到佛陀一点点的功德,重点是怎么样?重点是你迟早可以继承家业。当然这个地方,特别是讲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你所产生的后续的影响是一种一念三千,你的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经论讲到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个阿罗汉,这个阿罗汉带了一个小沙弥在山中修行。在他们所住茅棚的附近有一个大海,这个大海有一个龙王,龙王就拜这个阿罗汉做师父。所以在每一个月固定的时间,龙王就会邀请这个阿罗汉,到龙宫里面去受供养。阿罗汉怎么去呢?他就是坐在禅椅当中,用神通力一飞就到龙宫去了。

有一天,他去应供以后回来,就把他的钵给小沙弥去洗。小沙弥在洗钵的时候,突然间看到有几颗米粘在这个钵上,他为了惜福把这个米拿来吃。他一吃,欸,不得了,特别的香特别的美。小沙弥想,这个米不是人世间的米,我师父不晓得跑哪里去应供了。所以出于好奇心,当然他也知道这个月师父受供养的日子到了,就预先躲到他师父禅椅的下面,就躲在里面。那么阿罗汉要没有入定,有些是没有神通的,他师父就不知道这件事,又坐禅椅到了龙宫以后,欸,小沙弥就跑出来了,那既然来了就一起应供吧。

我们知道,龙王它的本体的果报是畜生道,当然是一个大福报的畜生道。它为了供养它师父,就变成人的模样。那么这个小沙弥在应供的时候,吃到美妙的饮食,看着龙宫的金碧辉煌,又看到龙女的美妙,他动了一个贪念。就发愿我来生一定要做一个大龙王,要享受这种因缘果报。当然阿罗汉晚上入定,就知道他徒弟产生了一个恶念。他就把这个小沙弥叫来说:你不能动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一个恶因缘。小沙弥跟阿罗汉师父说:我的心就像石头一样的坚固,不可能改变。阿罗汉也没办法。

这个小沙弥他起了这个恶念以后,从今以后就精进修福。他为了让他这个念头早一点出现果报,就精进的开始修善;很多事他以前不想做,现在主动积极去做。几年以后这个小沙弥在经行的时候,突然间看到脚下出水,他就知道他龙王的果报即将成熟,就披着袈裟跑到海边跳到大海里面。他死掉以后,因为他的善业力跟他的咒愿力变成一只龙王,这个龙王就跑到龙宫去,把老龙王给杀死,他就做新的龙王。

诸位,我们从一念三千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首先我们先预测一下他的果报,就这个生死轮回。这个小沙弥他虽然享受了短暂的快乐,但是从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来看,我们知道他未来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在三恶道里面受苦,很长时间。好,我问大家,他未来堕落到三恶道,这个果报是怎么来的!

当然你也可以说因为恶业。但是这样子看事情就比较粗了,这不是第一义谛。按照佛陀的知见,是因为他动了一念的贪念,而这个坚固的贪念,他没有去忏悔对治。所以贪念为法界,一切法趣贪念,我们可以知道他未来是三恶道的果报,就是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因为他没有把这个妄想消灭掉。

所以这个一念三千,完全约着当下一念迷悟的相性体力作,来判定你未来果报的趋势。它这个好处呢,我们待会再详细说明,它的好处叫做圆顿。就是说,你经常用这一念心性的十法界来观察,你会进步的比别人快,因为你直接从一念心的迷悟的核心下手。

诸位,两个修行人,他们有同样的烦恼同样的罪业,同样修善的功能。一个思考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经常用业果来思考,这个人的改变就很慢,很慢。那么另外一种思考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用念头来改造自己,不断的用佛法的实相智慧来引导自己,你的改变会很快。

我们看总结,第四段。请合掌。

诸位,我们学了《法华经》以后,要做的不是改变你的法门,你喜欢拜佛你还去拜佛;你喜欢持咒你照样持咒。但是你在看因果,你应该怎么看因果会让你进步快呢?你要把一切的法回归到一念心性,法法消归心性,就是从心性的迷悟来看因果。

我们一念心性它的因果,整个相续的情况有恒跟转。恒,就是有它的相续相,有等流性。你的思考模式有一定的相续性。比方说你现在是二乘种性,但是你以后有改变的机率,因为它有前后转变,因为迷悟的不同它有前后转变。

一般来说,一个人要是没有学佛,他的生命从观心的角度,可能多分停留在恒。就你要改变他的观念,几乎不可能,尤其是外道几乎不可能,他的生命多分是恒常相续。那么你能够进入到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要改变就相对容易,你很容易转。总之生命的因果由恒跟转结合,形成一种相续的水流。天台宗观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是改造你生命的因缘果报,最快最直接的方法。

智者大师作了一个观经的注解叫《观经疏》,他在《观经疏》先提出一个问。说为什么《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上辈、中辈、下辈,都要修净业三福?按照《无量寿经》的定义,你要往生,善根力福德力缺一不可,你必须是一个造善凡夫。所以《无量寿经》的带业往生,带的是善业。按照《无量寿经》的定义,罪业不能带,你造的罪业是不能带的。要带业往生,必须你有往生的善根,要有善业力的支持。《无量寿经》就是这样定义,它三辈往生都是要修福德力,只是福德力有人天的福德,二乘的福德跟菩萨的福德,都要修净业三福。

但是《观经》的说法是不一样。《观经》的下品下生,那可是造五逆十恶的众生,哪有什么福德力呢?他造五逆十恶,是什么时候开始忏悔?他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才开始忏悔。也就是说,《观经》的带业往生,它是善业可以带罪业也可以带。这个人平常是放逸的状态,到临终的时候开始忏悔。然后透过他的忏悔皈依观照发愿,提起佛号,他当下转地狱的火成金莲花。那这怎么解释呢?

智者大师就解释了,他说,《无量寿经》摄受的是信行人,事修强的人。就是这个人理观薄弱,他一定要福德力来帮助他保持正念,因为他没办法产生根本性的回转。而《观经》摄受的是法行人,就是这个人理观强,他可以在恒转如暴流里面,善用这个转字。这个人即便他一时的糊涂,造了五逆十恶的罪恶,在内心的这种恶业的干扰压迫之下,他都能够透过观心法门,产生根本性的反转。

当然,《观经》下品下生不能当我们修行的典范,你不能去跟他学,因为你没有那个本事,这是一种极端的例子。但是我们可以知道一个观念,如果你今天是一个理观强的人,当你堕入恶因缘的时候,你的自我反省能力——自觉、自省、自调的能力会比一般人强,比事修的强。你从《观经》的下品下生,对照《无量寿经》的下辈往生来看就知道。

天台宗它这个观心法门,当然有些人观不起来,那就没有办法,那没办法。这个一念三千的操作,你要能够知道怎么操作;就是你遇到事情先不要管谁对错,管谁对错你就堕入了因缘所生法,你就被业力牵着走。诸位,我们每一个人背负着各式各样的业力,你说谁对谁错,也讲不清楚,你讲不清楚。你前生对不起他,然后他今生又对不起你,你来生又对不起他。你这样子去分别对错,就被阿赖耶识牢牢的掌控,你永远离不开阿赖耶识。

天台宗的意思就是说,不要管对错,观心——观照我这一念心清净本然,唯心所现;然后即空即假即中,这个事就过去了,就走过去了。所以这个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是整个《法华经》修学的核心思想。那有什么好处呢?让你变成圆顿种性,就是本来很多不好改变的习性,对你来说你容易去转变它,你这个人变成利根人。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长按识别二维码(视频可下载) 


 净界法师讲法目录合集 


净界法师视频音频下载

(网址复制到浏览器打开
http://www.foyin.tv/down/jjfs.htm

http://www.pcfoyin.com/down/jjfs.htm


点“阅读原文”回菜单

. 

一路西行amtf
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 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非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