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6
《法华与净土之双修双照》,积因和尚慈悲,诸位法师,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六页。我们看三,依止四法,称性发愿。
佛陀在先讲《法华经》之前,其所说的法门主要分成两大部分:第一个是顿教法,第二个是渐教法。所谓的顿教法就是以华严经为代表的华严时。佛陀刚出世的时候,是讲到诸佛菩萨的一真法界的功德妙用,把自己内心所亲证的功德全部展现出来,所谓的一心万行,万行一心。
法身菩萨他们在一念心性当中,可以依止他的三昧力和陀罗尼这两种功德力,能够展现各种的妙用。比方说一个初地菩萨,他可以以他的三昧力在一百个世界示现作佛。一念心性它一作意,一百个世界的应身佛就出现了。二地菩萨可以在一千个世界示现作佛;三地菩萨可以在一万个世界同时示现作佛。随着他地地的增上,数量是十倍的增长。这个就是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一般人,一念心性只能够管好一个果报,你管你的果报,他管他的果报。佛菩萨的境界是一心可以同时展现万行。
当然这样的境界,在判教当中就判成顿教法,它只摄受大乘根熟菩萨。所以古德说,《华严经》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太阳没有出来之前,它是先照这个山的山顶,这个时候大地还是昏暗的,但是山顶已经有微微的光明了,它只摄受大乘根熟菩萨。
佛陀把这些大乘根熟菩萨先度化以后,开始怎么样,转照大地,阳光开始普遍的照了大地。佛陀开始讲渐教法,讲阿含方等般若三个时段。等于是把整个五乘的方便法门全部开展出来。就是绝大部分人是不能接受华严经的思想,我们对华严经只能够随喜赞叹。不能修学华严经的怎么办呢?佛陀为实施权,在五乘的方便当中众生各取所需。人天种性的,修五戒十善成就安乐果报;二乘种性的,修四谛十二因缘成就空性的涅槃;菩萨种性的修六度成就功德庄严。
但是渐教法有一个问题,它缺乏这种法法之间相互融通相互含摄的传承。这表示你修方便法门,可以快速的让你因果增上,但是不能够成就总持。简单的说就是你不能成佛。因为不是修学单一的因果就能够成就法身;成就法身一定要成就总持。但是在方便法门当中缺乏这样的传承。你修布施,只能够布施一路修到底;你修持戒也是一路修到底。修到底以后,它没有横向的互含互摄的观念,它没办法。所以,在《法华经》之前,教法就形成了二元对立:华严经是太高;渐教法门是太广,开的太广没办法成佛。
那怎么办呢,为了补救这个不足的地方,佛陀最后就用《法华经》来做收尾,所谓的摄渐归顿。《法华经》是把渐教法门,把它回归到顿教的圆满的法门。怎么做呢?就是把华严经的一心万行,修改成一心三观,这就可以了。
一心万行我们没办法修,因为它是果地的功德,但是一心三观是因地的观照。也就是说,我们用诸佛的果地觉当我们凡夫的因地心。我们可以随顺一心三观,念念的顺从真如,栽培诸佛的功德的妙用——栽培大乘善根。然后再用一心三观的理观智慧,来带动方便法门,这个时候方便法门得到理观的加持,就有横向的互含互摄了。因为他法法消归心性,所以他布施的善根跟持戒的善根,可以交互的作用。
《法华经》是等于是,把华严经的功德转成一心三观的智慧;然后再由一心三观的智慧来带动五乘方便法门。这样子的结果就是蕅益大师说的,近果说差别,究竟归一乘。短期来说,我们要改变根性是不可能的,习气是多生多劫栽培,不可能要求三五生就改变,所以刚开始我们一定要怎么样,满足自己的习气。
诸位,修行,刚开始要自我突破,你要找自己最专长的地方修进去。因为一根既还原,六根成解脱。你对打坐是专长就专攻打坐;你喜欢持戒一开始一定要从持戒下手。因为面对粗重的烦恼,你一定要找到自己相应的法门才能够突破。所以刚开始有差别果报,没关系。前几生喜欢布施的可能会出现富贵果报;喜欢持戒的就有持戒的尊贵身。这都没关系。近果说差别,但是究竟归一乘,因为大家都有理观的智慧,所以到最后都能够趋向法身。方便有多门,最后一定归元无二路。
这个就是《法华经》妙的地方,它能够双向成就。既能满足你根机的需要,又能够满足成佛的功德。所谓的又契机又契理。所以整个《法华经》的一佛乘,就是用佛菩萨的思考模式,用佛陀的知见,来带动我们因缘果报的增上,权实不二。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诸位,我们从理观要到达事修,这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桥梁,就是发菩提愿——以愿导行。所以从理观的智慧到事修,这个愿力是关键。因为大乘佛法,它的愿力跟行动是分不开的,大乘的行愿是不可以切割。你发什么愿就会带动什么修行。我们现在正式讲到,依止真如理观所带动的这个行愿的修学。
好,我们看依止四法,称性发愿。四法我们前面讲过了,主要是智慧的观照跟菩提的愿力。发愿当中有两段,先看第一段,依因缘事修发菩提愿。请合掌:
我们第一个刚开始发的愿,就是依止因缘事修发的愿。那么因缘事修当然就有差别相。这差别相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依止佛道,第二个依止众生。如果依止佛道来发心,佛道就是佛陀的功德。那么这个时候,因为佛道的功德誓愿成,所以我们内心的烦恼就要誓愿断。就是因为缘佛道功德无上誓愿成,所以面对无尽的烦恼誓愿断,这个地方就成就了我们的上求佛道。这是讲到自利的功德。
第二个是缘众生法界而发心。因为众生无边,整个三界如母的有情无量无边,我们誓愿度;所以面对五乘的方便法门我们誓愿学。这样子是成就下化众生,成就利他的功德。
因缘事修这两种发心就形成了两种菩萨。悲增上菩萨的因地发心是缘众生而发。比方说他是悲众生苦,哀圣教衰,这种人就是悲增上菩萨。所以他整个因缘事修以众生法界而发心,修学会偏重在下化众生这一块。就是他可能更多的跟众生互动,更重在修学福德资粮这一块。如果是智增上菩萨,他的所缘境因地的时候是缘佛道的功德。比方说他是见佛神变,或者闻法欢喜。所以他会偏重在修学智慧,这个人修学初阶段,多分会在佛堂用功跟众生互动少,这是智增上菩萨。
那么这两种因缘,都是因为因地的所缘境不同,或者你喜欢缘佛道的功德发心,或者你喜欢缘众生的苦恼而发心,就形成两种差别相。这是约因缘事修而发心。
好,我们看第二段的,依真如理观发菩提愿。好,请合掌。
我们前面讲到真如理观的特点只有一句话,叫做法法消归心性。你不管是佛道也好,不管是众生也好,都是唯心所现。所以从真如理观,就没有所谓的悲增上,智增上的差别,因为他法法消归心性,彼此之间是互含互摄。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佛道跟众生。从一念心性来观察,你一念的觉悟就是随顺佛道,你一念的迷惑那就随顺众生。佛道的功德,是你一念觉悟的心变现出来的;生死轮回的果报,是我们一念的颠倒妄想所变现出来,这就是众生。所以一念的觉悟就是佛道的成就。我们要开显内心的觉悟,必须要断除唯心所现的烦恼;我们要度化我们内在自性的众生,就必须要修学自性法门。这个自性法门是一心三观的法门,前面因缘观的法门是五乘法门;这个地方是理观的智慧:一心三观。就形成了上求下化。这个是依理观的智慧而发的菩提愿,称性而发的菩提愿。
套一句蕅益大师说的,因缘事修发的愿叫做即实而权,它强调的是因果的增上。依止真如理观而发的愿是即权而实,它强调是破妄显真,强调安住一念心性修空假中三观,来破除妄想开显真如本性。所以这两个发心是要相互结合,相互成就。你缺乏事修也不可以,缺乏理观也不可以,要目足双运。
所以发愿的所缘境不同,那我们就可以知道,它所带动的修行就不同。
我们前面讲过,大乘佛法的行愿是不可切割。你发什么愿就产生不同的修行。所以大乘的行愿有因缘事修的行愿,有真如理观的行愿,这两个要交互作用。当然可能比例不同。有些人他真如理观的善根强,比方说他有七分八分的是依真如理观而发愿,所以他的修行理观就多,事修就少。有些人他天生的善根——事修强,喜欢行动力,观照力薄弱。那么他整个带动的行愿,他的因缘事修就会偏重第一个,他对于佛道的功德,众生的痛苦的实践力、行动力相对就会多。
不管你哪一个强,你可以有比例的分配不同,但是你不可以缺少一个,不可以。比例分配看你的善根自己决定。理观强或者事修强,你自己判断。
好,从真如理观跟因缘事修,这两个所带动的行愿,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就是怎么去应用它。我们看七支的供养,每一个供养都有它的理观事修。它有七个法门: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回向、发愿。这七个法门当中前面五个,从礼拜到劝请叫做正修,正修法门;回向跟发愿是属于增上,功德增上,把前面的正修透过回向跟发愿,使令它辗转增上。
这七个法门有什么好处呢?它能够让我们快速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能够成就大乘的善根力跟福德力。快速,就是这七个法门是修行的捷径。你能够掌握这七个法门,会让你快速的消除重大的罪障,让你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最后成就大乘的善根力跟福德力,这七个法门。
好,我们先看第一个法门,礼拜。请合掌。
三、七支供养—(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回向、发愿)
(一)礼拜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
礼拜总共有四个偈颂。前面两个偈颂是属于身业的礼拜,后面两个偈颂是属于口业的赞叹。身业的礼拜又分成两段:第一个偈颂是因缘事修的礼拜,第二个偈颂是真如理观的礼拜。我们先看第一个。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这个地方先标出所礼拜的对象。就是你在礼拜谁呢?十方世界这约空间;三世是约时间。我们不是礼拜今生今世的佛陀,是礼拜广大的世界,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佛陀。所有的住持的佛宝都礼拜,这个是讲到礼拜的对象。接着我们看能礼拜的三业。我以清净身语义。我用我的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恭敬,来一一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叫做清净身语意,什么叫做清净我们解释一下。身口意三业当然意业是根本,因为心为业主,身口是个工具。所以你内心只要清净,那身语就清净了。依意业在礼拜,什么叫清净呢?两个重点:第一个,摄心专注;第二个,虔诚恭敬。这样子就是清净,对凡夫来说这样就清净了。我们用专注和恭敬的心,带动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来普遍的顶礼十方三世诸佛,这个是事相的礼拜,主要是修皈依。
好,我们看理观的礼拜: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理观的礼拜,第一个,当然不是依止身口意。身口意礼拜你只能够礼拜佛陀的功德;这个地方是理观,是要顺从真如本性。怎么顺从真如呢?那就要依止普贤的功德。普贤我们解释一下。普叫做体性周遍;贤就是随缘成德。什么叫体性周遍呢,当然就是安住清净心。
我们凡夫的心识,受了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的影响,它是有限的。那你要突破十八界,一定是怎么样?回光返照,安住真如。所以普——体性周遍。然后在清净心菩提愿的摄持之下,随缘成德,你不管修什么法门,都能够成就普贤的功德。当然这个地方主要是讲七种法门。
依止这种真如理观所带动的礼拜的法门,产生的威德力,普现一切如来前。这个普现一切如来前,是偏重在我们心中的作意。我们前面说过,华严经的境界是事事无碍,一为无量,无量为一,那是一种功德妙用,我们凡夫是没有份。但是如果把一切法回归心性来说,从真如理观的角度,那我们众生就可以随顺了。我们没办法成就诸佛的功德,但是我们能够随顺诸佛的智慧,可以随顺诸佛的知见。所以我们透过如理作意,观想自己依止普贤行愿力,这种时空无尽的普贤行愿,我们普现一切如来前。
那怎么普现呢?首先一身复现刹尘身,接着,一一遍礼刹尘佛。在理观的智慧当中,观想我们一身,依止普贤广大的愿力来变现刹尘身。这个尘就是色法的最小单位,一个微尘。就是从一身变现无量身,变现无量无边像微尘一样多的色身,然后无量身遍礼无量无边的佛陀。我们在事修的时候,事修当然是有时空的限制,你在佛堂就只拜了当下的佛。但是你要入了普贤行愿那就不同,从理观带动事修就可以各种的变现,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这个理观的礼拜,其实它不是一种身口意的礼拜,是一种智慧的观照,透过观照力来顺从真如本性。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在楞严经,佛陀讲七处破妄十番显见,乃至讲到二十五圆通以后,其实整个楞严经的理观事修都讲完了,他是真的开悟了,讲了一个偈颂: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
这个顶礼如来藏,怎么解释呢?如来藏妙真如性,那是一念心性遍满虚空,你怎么顶礼呢?这个地方就是讲顺从。就是我一个念头起来的时候,不再随顺颠倒妄想,我透过我的智慧观照的引导,把我每一个念头,顺从如来藏妙真如性。每一个念头都能够随顺真如本性,那就是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表法上就是顺从真如,这个礼拜是顺从真如。那怎么做到呢?当然是依止普贤行愿力,不是依止身口意。事相是依止身口意,我们在理观的时候要依止普贤行愿力。
这个地方讲到身业的礼拜,有事相的礼拜跟理观的礼拜。
我们看口业的赞叹。在赞叹之前,我们也是先说明所赞叹的佛陀。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赞叹佛陀有哪些呢?我们就观想,在一个微尘当中,它有无量无边的佛陀,像微尘一样多的佛陀。这些佛陀在干什么呢?各处菩萨众会中。这些佛陀为诸大法身菩萨所围绕,为法身菩萨说法。所以,从一个微尘就有无量佛当中,我们可以类推,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一个微尘有无数的佛陀,而每一个佛陀都有各大菩萨围绕说法;所以无尽法界的微尘亦复如是,我们也深信诸佛皆充满。
深信诸佛皆充满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是大乘佛法非常重要的观念。大乘佛法很重视修三皈依——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恭敬。那你要修三皈依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佛陀没有灭度。声闻法当中你去看看《阿含经》,《阿含经》没有强调三皈依,它修四念处,只皈依法不皈依佛。因为《阿含经》的思想,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这个世界上没有佛陀了。
但是我们大乘佛法的传承,不是这样说的。诸位,大乘佛法讲佛陀有三身,法身报身和应化身。灭度的是应化身,所谓迹门的佛陀。《法华经》后面讲本门的功德的时候,它强调法身常住,就是佛陀的法报二身是永远不灭度的。所以我们只是看到了应化身的佛陀,示现入灭了;但是佛陀的法报二身是:深信诸佛皆充满。
蕅益大师在解释普门品的时候,他解释观世音菩萨,说我们为什么称念观世音菩萨就有感应呢?他解释说,一切依正,皆即观音妙色妙心。就是你对观世音菩萨的功德的理解,你怎么理解?一切的依报正报,你看到的桌子,看到的椅子,乃至于整个虚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存在的地方,皆即观音妙色妙心。所以我们一心称名,机感成就,应时而现。
就是你念观世音菩萨为什么有感应呢?就是:深信诸佛皆充满!你要不相信观世音菩萨功德存在,干嘛念观世音菩萨?因为观世音菩萨没有离开我们,所以他整个本门的功德是随时存在。这个地方在赞叹之前,我们要知道赞叹的是佛陀的法报二身,是长久住世,我们只是眼根看不到耳根听不到而已,但是不表示他不存在。那这个地方只能靠普贤行愿威神力的深信。所以,这里所赞叹的佛陀,就是遍满整个法界的法报二身。
好,现在讲能赞叹的。各以一切音声海,我们用清净的梵音,然后普出无尽妙言辞,用各种美好的言辞来赞叹佛陀。赞叹多久呢?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赞叹佛陀法报二身的广大的功德。当然赞叹佛陀有很多方法,但最简单最扼要的方法就是称念佛名。因为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所以名号也不可思议。所以说我们赞叹阿弥陀佛,最简单就是称念佛号,因为它能够总持。这样讲的话,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名,意业的恭敬就构成了整个礼敬诸佛,身口意三业。
礼拜这一支,我看了很多西藏上师的注解,有很多上师都认为礼拜是根本。礼拜这一支是整个后面的供养、忏悔、随喜、劝请、回向、发愿的根本。就是你这个礼拜没有做好,后面的就没办法修下去了。西藏的上师是这么说的,我非常赞成。因为礼拜——这个三皈依的功课是一切行门的基础。
我们举一个例子,诸位,你忏悔业障要不要礼拜?你诵经要不要礼拜?你持咒要不要礼拜?你做早晚功课的时候,不管功课内容是什么,你上殿刚开始都是先拜三拜嘛。所以你说礼拜是不是一切行门的根本?这个是大乘佛法特殊的地方。因为我们永远相信佛陀没有灭度,所以我们透过身业礼拜,祈求佛菩萨加被。你不管念佛持咒诵经拜忏,都要祈求佛菩萨加被,就是这个意思。深信诸佛皆充满,这是核心思想。因为这个思想才建立了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名、意业的恭敬,才能够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礼拜是整个行门的根本。
有了礼拜的根本以后,我们就开始求增上了,看第二支,供养。请合掌。
(二)供养
以诸最胜妙华鬘 伎乐涂香及伞盖
这个供养支有三个偈颂。前面两个偈颂是讲财供养,后面一个偈颂是法供养。我们先看前面两个偈颂: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我们应该怎么供养呢?这以下讲到九种的物质的供养。
第一个,花鬘。就是用鲜花把它串成一个花圈,来供养佛陀。第二个,伎乐。比方说我们唱赞佛偈,各种的梵呗的音乐。涂香。古时候印度是把香油涂在身上来供养佛陀。第四个是伞盖,这个伞盖就是宝盖,用来遮阳遮雨的宝盖。把前面最胜的庄严资具来供养如来。接着,最胜衣服还有最胜香。这个最胜香指的是沉香。末香指的是把这个沉香磨成粉末。烧香,就是一块一块的,一整块的用来烧。还有各种的灯烛。
以上九种的资具,它的数量有多少呢?一一皆如妙高聚。妙高山就是须弥山。我们就观想,好像须弥山一样这么高的前面的九种资具,我悉供养诸如来。广修供养这地方值得我们注意。我们看到这整个经文的偈颂,不管是花圈不管是灯烛,都要最胜。就是我们在供佛,你要用你能力范围之内最好的。不是说数量一定要多,要用你认为在你能力范围里面,最好的东西来供养。
这个是财供养,我们看法供养。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前面是用物质的资具,我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资具来供养佛陀。这以下是靠智慧,什么智慧呢?对于真如理观的胜解力,那么这种胜解力,深信一切三世佛,我们深信十方诸佛的本门——法报二身是常住的。因为十方诸佛常住,所以就怎么样?依止我们时空无尽的普贤行愿力,来普遍供养诸如来。这个是法供养。
以前我们教务主任慧天长老讲一句话,他说供佛只有一个原则,供佛如佛在。你要把它当成佛像,那你就没有办法供养了。就是供养的时候,你是怎么受用的,你就怎么供养,就当作佛陀是存在的。这个地方深信一切三世佛,就是供佛如佛在,以这句话为原则。
那么供养的目的是成就福德。诸位,我们大乘佛法是要福慧双修,这不共于小乘佛法。小乘佛法它是强调自身的解脱,所以你看《阿含经》的传承,没有强调修福报这件事情,它是强调修智慧——四念处。然后内心安住在少事少业少希望住,趋向空性涅槃。
那大乘佛法你是要跟众生互动。不像小乘佛法,小乘佛法是跟众生他没有任何的希望,没有这种希求。那么跟众生互动,你就是要有摄受力。摄受力怎么来呢?是福德力。所以诸位,不管你是统理大众,一切无碍;或者弘护正法,续佛慧命,你都要有福德资粮,才有办法摄受教化众生。这个是摄受,成就福报力成就福德力。佛陀是最殊胜的福田,所以我们广修供养。
好,这是供养支,我们看下一段。供养是偏重生善,这以下忏悔是灭恶。请合掌。
(三)忏悔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这个忏悔的所缘境,就是我们过去所造的诸恶业。这个诸恶业包括什么呢?包括身三、口四、意三。身业的杀盗淫;口业的两舌绮语妄语恶口;跟意业的贪嗔痴。那么这种种的十恶业是怎么来的呢?皆由无始贪嗔痴,就是我们当下一念的烦恼活动,然后去推动身口意三业所造的罪业。如今一切我今皆忏悔,忏悔业障。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其实忏悔业障,它真正的问题是在对治烦恼。你看这句话讲很清楚,皆由无始贪嗔痴。身口意是个工具,你身口意它本身为什么造业,就是由于烦恼活动才造业的。那这个烦恼,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前面这两个字,无始。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你了解了,就知道忏悔是有理观事修两种差别。为什么说烦恼的活动没有开始?没有开始的意思,就是这个烦恼没有真实不变的体性,它是一个刹那刹那生灭的因缘的假相而已。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做梦。诸位,你做梦的时候有开始吗?没有开始。有结果吗?也没有结果。比如你一个晚上做五个梦,你去检查你的梦境,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为什么?因为它不真实。诸位,真实的东西才有开始。说欸,这个东西有个开始,那这个东西就没有办法消灭了,因为它是有真实体性的。
我们所有的烦恼障业障报障,它的本质只有一句话就讲完了,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楞严经很殊胜,它生的前面加两个字——虚妄。它不是真正的生,它只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相而已。所以它叫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不是真正的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烦恼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
什么叫没有结果?我举个例子,比方说诸位,你哪一天成佛了,你在一念的真如三昧当中开始回转你的过去,你想,我以前做凡夫的时候,嗔心很重,我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我现在成佛以后,内心清净了,那我当初的烦恼跑哪里去了呢?没了。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它只是在过程当中,一种刹那刹那生灭的假名假相假用而已。就像你做梦醒过来以后,说欸,我昨天做了一个梦,梦到我是转轮圣王。然后呢?醒过来以后觅之了不可得,这个就是无始。没有开始没有结果,表示它不真实。因为无始所以烦恼可以消灭,不管你过去生,生了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的烦恼,它都可以改变,这个叫做无始。
所以忏悔它有两个重点:一个事忏,一个理忏。从因缘上我们根据某一个忏法来拜忏。第二个,透过理观来观察业性本空,无有作者。这个业障,它对我们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你几乎跑不掉。你身体有病痛,跟业障有关系;你跟人家相处人事不顺,跟业障有关系;你修行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多恶逆的因缘,也跟业障有关系。
诸位,你基本上身口意整个根尘识十八界,都没有离开业障。所以很需要忏悔,这个障碍有两个,业障有两个障碍。第一个,障碍你的安乐;第二个,障碍你的圣道,障道这个更可怕。障碍安乐、障碍圣道,所以我们要忏悔——破障。
好,我们看随喜。请合掌。
(四)随喜
十方一切诸众生 二乘有学及无学
我们先看随喜的对象。第一个,十方一切诸众生。凡夫众生有什么值得我们随喜呢?他能够修慈善事业,这个值得我们随喜,它是个善法。第二个,二乘人。虽然我们修的是大乘的菩提道,但是二乘人所修的四谛十二因缘,也值得我们随喜。不管是有学不管无学。声闻人的有学是指初果二果三果;缘觉乘没有分果,缘觉乘要么你是凡夫,要么你是辟支佛,它中间没有分果。总之,二乘人他所修学的整个有学无学的功德,是值得我们随喜。第三个,我们的本行,一切如来与菩萨。佛陀跟大菩萨依菩提心所修的六度万行,当然值得我们随喜。以上所有功德皆随喜。
这个随喜我们解释一下。我们修行,从般若道我们是单向的,单向突破。其实从成佛之道你只有修一个法门而已。比方说你是修净土宗,你可能今生强调持戒,然后修理观,然后忆佛念佛,欸,你非常幸运到净土去了。到净土去以后因为你理观强,佛陀直接跟你讲圆顿法门,花开见佛悟无生就成佛了。那你这一辈子修的法门其实不多。所以成佛是单向突破,就是一条线你就够了。
但是你到了方便道就不一样了。因为你入了方便道,重点不在于成就解脱,重点是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你要创造你未来净土,你要跟众生广结善缘,好把这些众生引到你的净土去,变成你的眷属。那这个时候你就要广学法门,不是说你自己修你相应的法门就好,可能你以前相应的法门是持戒、修理观然后就上去了,就成就法身了。但是你现在要回过来,修你过去没有修的功课,要补修学分了;你布施要学忍辱要学,为什么?因为你面对不同的众生。就是你开始法门无量誓愿学,要亲近十方诸佛,学各种的三昧、陀罗尼,各种法门。
当然你可以说,欸,我先成就圣道,是的,可以。但是你起码对于你自己没有修的法门,所有功德皆随喜。为你未来的方便道铺路,因为你迟早要修。所以我们在随喜的时候,就可以广结一切的法缘。
我举一个例子。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尼叫莲花色比丘尼,非常特别。因为她的出生跟她的成就,落差很大。在经典上说,莲花色比丘尼长的非常的美貌。她经历过三次不幸的婚姻以后,深受打击,就堕入了淫女。堕入淫女但她有善根。我们知道,罪障是不能消灭善根,只有善根去对治罪障。她有善根,当然目犍连尊者就知道了,他就用神通力去度化她。莲花色比丘尼被目犍连度化以后,皈依佛门,后来就出家了。
出家没有多久就证得阿罗汉果。她是整个比丘尼里面,第一个成就阿罗汉果的。她不但证得阿罗汉果,还深入正定,行众三昧。她是比丘尼僧团当中,神通第一。我们知道,神通跟禅定是有关系,所以她成就阿罗汉以后,深入各种禅定,而且广学各种善巧。所以她那个神通可以有各种的变化。那她成就如此的功德以后,弟子们就疑惑了,就请问佛陀说,欸,莲花色比丘尼在家的时候是淫女,现在成就阿罗汉。还是一个三明六通八解脱的大阿罗汉。那她过去生是什么样的因缘?
佛陀说,在迦叶佛时代,莲花色比丘尼她是一个演戏的演员。刚好有一次,她演一个比丘尼。那个剧本有个比丘尼,她就演这个比丘尼。她揣摩这个比丘尼的身业的行为、她的口业、她的意业,欸,她慢慢就对这个比丘尼的身口意三业,念念的随顺欢喜。那时候就种下一个出世的善根。到释迦牟尼佛的时候成熟了,所以她就能够在当下成就阿罗汉果。
所以这个随喜功德,它是怎么样?转他成自。就是我只能修我相应的法门,但是我看隔壁的人在修这个法门,不是我专长的,我随喜赞叹,就把他的功德转成我的善根。为未来的方便道先铺好一个道路,叫随喜。好,我们看劝请。请合掌。
(五)劝请
十方所有世间灯 最初成就菩提者
劝请有两个偈颂。第一个偈颂讲到请转法轮;第二个劝请讲到请佛住世。一个偏重人,一个偏重法。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第一个劝请的重点在于法。我们面对十方所有世间灯,就是现前所成就的大善知识。大善知识蕅益大师提出三个标准:第一个智慧,第二个慈悲,第三个善巧。缺一不可。这种具足慈悲、智慧、善巧的大善知识。第二个,最初成就菩提者,乃至于最初到现在,所成就的法身菩萨,佛菩萨。就是从最初成就的,乃至于到现在成就的,所有的佛菩萨。我们面对这些善知识跟佛菩萨,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这个无上法轮,当然是大乘的一佛乘的法门。这个是请转法轮,是面对法宝的劝请。
第二个,我们是请人住世。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诸佛是指十方诸佛,乃至于一切的大善知识;如果要示现入涅槃,我是真诚的劝请他们能够长久住世。为什么呢?希望他们能够住世,利乐一切诸众生。
其实它是这样子,我看西藏上师在注解这一段的时候,他意思是说这个法宝的住世跟佛菩萨的住世,有众生的共业,所以不是我们劝请能够改变的。但是我为什么还再劝请呢?就是我们能够栽培一个对人跟法的善根。这种劝请未来有什么好处呢?得遇好师,方便引导。就是你跟法结缘,跟善知识结缘,你未来的修学当中,能够遇到好的善知识。你不断的如理作意,我希望佛菩萨住世,我希望善知识住世,我希望佛法能够长久住世,那么你未来就能够得到好的上师的引导。这个很重要。
其实一个人的修行,你前面的五年就非常关键。因为你的道心跟正见,你整个知见,就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你说欸,我小时候就出家了,有大把时间。诸位,这跟时间没有关系。因为你这个先入为主,你五年以后基本上定型了,要改变也是可以,不容易改变,除非你非常谦卑。就是你在前面五年,遇到好的善知识,你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正见,还有成就非常好的道心,你的修行已经上路了。别人还在调整自己的知见的时候,你已经走上高速公路了,你是不是一开始就赢人家很多了!而且你一旦亲近了错误的善知识,要回调过来就非常不容易。
所以,它这个劝请就是说,虽然我们劝请佛陀住世,劝请法宝住世,不是我们一个人可以改变。但是我们不断的作意,栽培这个善根,欸,你来生得遇好师,得到善知识的方便引导,这个就是为未来的修学铺路。好,我们看回向:
(六)回向
所有礼赞供养福 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 回向众生及佛道
前面的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这是正修;以下的回向就是增上。所有礼拜跟赞叹的供养,所成就的福德力,我们回向于请佛住世转法轮,我们希望善知识长久住世、法宝长久住世。这个是讲福德力的回向。随喜跟忏悔这种善根力,我们回向众生及佛道,回向下化众生,上求佛道,等于是回向我们的菩提心。这个就是回向,普皆回向。
回向就是把我们先前所修的功德,回转导向于我们的无上菩提心。这个回向,经典上把它形容成一种无尽灯法门,譬如一灯,燃百千灯,灯灯相传,无有穷尽。诸位你想想看,我们一辈子能够修的功德非常有限。那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把功德扩大?有,就是回向。就是你本来是一盏灯,因为你生命有限嘛。那么这盏灯你透过回向,能够怎么样?譬如一灯,燃百千灯,这个灯燃下去就能够使令功德辗转增上。所以这个回向,可以把前面正修的功德,能够导向于无上菩提心。
好,我们看最后的发愿,请合掌。
(七)发愿
愿将以此胜功德 回向无上真法界
前面的回向,是回向无上菩提心。这个地方的发愿,就是以广大的普贤行愿来引导回向,使令这个回向功德更加圆满。那么怎么引导呢?有三段,第一段,让它引导到第一个、三宝住世,愿将以此胜功德,我们前面的礼拜、供养、忏悔、随喜、劝请这五种正修的功德。回向无上真法界,真法界就是佛宝,佛陀的功德是真实的。我们前面说过,佛法界是真实的,其他都在做梦,九法界都在梦中。性相佛法就是法宝住世;僧伽就是僧宝住世。回向三宝住世。这个讲住持三宝,能够长久住世。
二谛融通三昧印。二谛就是真俗二谛。真俗二谛能够融通,就是真空妙有的真如三昧,那就是理体三宝了。所以我们回向外在的住持三宝长久住世;我们内在的真如三昧,也能够不断的开显成就。这个是讲到回向三宝的住世。
接着我们看回向众生离苦得乐。如是无量功德海,我们前面所成就的功德大海,接着再回向。我今皆悉尽回向,所有众生身口意,见惑弹谤我法等。这个举出最大的罪过,所有罪过最大的就是依止邪见来毁谤佛陀,毁谤法宝,因为你是断众生的善根。众生学佛的过程当中需要鼓励,你在他面前毁谤三宝,他因为你的毁谤就退转了。那你是不是断他的善根?因为你断人家善根,你未来就障道了。所有依止邪见来毁谤佛法僧三宝,前面的种种业障,因为我的回向,希望悉皆消灭尽无余,这是回向于众生离苦得乐。
最后是回向于时空无尽的普贤行愿。念念智周于法界,广度众生皆不退。我们惟愿尽未来际,能够念念之间生起真如理观,来观照什么呢?观照唯心所现的十法界十如是。就是我们不能只观察自己的这个小水泡,我们要看到无量的水泡。在唯心所现的整个十法界十如是,有这么多的水泡,所以我们广度众生皆不退。
怎么个不退法呢?这以下作一个形容:乃至虚空世界尽,这个是依报国土。依报国土首先要有虚空,然后虚空当中要有世界在虚空安住,就是说广大的依报国土穷尽。众生及业烦恼尽。众生指的是正报,有依报当然要有正报。众生当然就有业障跟烦恼障。因为众生是一个报障。他过去生有造业障有烦恼障,所以才有生死轮回的业报的众生。
不管依报的国土、正报的众生,以及他所带动的业障跟烦恼障。那么多无量无边虚空所现的水泡当中,如是四法广无边。每一个众生都有他的依报环境,苦恼的环境,他有痛苦的色身,以及他背后的业障跟烦恼障,这四个法都是广大无边。愿今回向亦如是,只要众生法界没有消失,我的普贤行愿就不会停止,广度众生皆不退,就回向到时空无尽的普贤行愿。
整个七支修完以后,最后皈依普贤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好,我们最后,咱们这个七支供养我们再把它唱一遍,大家体会一下。依止普贤行愿修习七支法门,它展现这种时空无尽的修学,它的意境。我们可以小声的随音乐来念诵。好,请合掌。
礼拜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
供养
以诸最胜妙华鬘 伎乐涂香及伞盖
忏悔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随喜
十方一切诸众生 二乘有学及无学
劝请
十方所有世间灯 最初成就菩提者
回向
所有礼赞供养福 请佛住世转法轮
发愿
愿将以此胜功德 回向无上真法界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三遍)
以上七支法门来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供养法界众生。这七支供养,我们就能够快速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
好,我们今天上到这,回向。
长按识别二维码(视频可下载)
☆ 净界法师讲法目录合集 ☆
净界法师视频音频下载
http://www.pcfoyin.com/down/jjfs.htm
点“阅读原文”回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