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4
《法华与净土之双修双照》,积因和尚慈悲,诸位法师,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页,我们看丁三、腾疑请法。
这一大科是讲到乙二的正说妙法。当中有两科,丙一的略开三显一以动执生疑,丙二的广开三显一以断疑生信,两大科。先看第一科的略开三显一以动执生疑。
佛陀在序品的时候,首先是讲了《无量义经》,接着佛陀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在三昧当中,佛陀做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动作:第一个、白毫放光。佛陀的白毫放出一道清净的光明,这个光明照耀东方的万八千国土。那这道光明的表法,是表示一佛乘的因地。我们今天要成佛,你必须要在心中生起这一道的光明,就是中道的智慧,简单讲就是一心三观的智慧。
这种智慧是一种内观的智慧,就是你要用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简单讲就是清净本然、唯心所现的智慧,来观你的根身世界。它的重点在于安住清净心,其实因地我们的重点在一心即空,就是建立一个无所得的概念,这个很重要。
诸位,因缘果报跟真如本性,你只能选一个,在凡夫只能选一个。凡夫做不到即空即假即中,凡夫做不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凡夫刚开始要偏重一心即空,就是用一念的观照的智慧,去直接观照一念的自性清净心,这个时候建立一种无所得的人生。就是修行只是历事炼心,透过事修来开显我们自性的功德,是这个概念。这是第一个,佛陀白毫放光。
接着第二个动作,光中现瑞。佛陀光明出现以后,展现十法界的依正妙果。首先出现的是六道众生的生死轮回;其次佛陀现身说法;接着三乘的圣人依止佛法修学,而成就道果;最后佛陀宣扬《法华经》;最后入涅槃。所以整个十法界依正妙果,就在一念心性展现出来。这个地方光中现瑞显现的是一佛乘之果,就是法身的普门示现。
诸位,这个放光现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思想,它的核心在哪里呢?在于那一道光明从因地贯穿到果地,这个是一佛乘不可思议的地方,诸位,你因地心就是佛心。所以它为什么安立六即佛呢?六而常即,即而常六。权教的法门,他的心态是不断改变的。你从住位到行位,从行位到回向位,他的心态是不断的调整。《法华经》的思想,你因地的心就必须要随顺于佛心。就是你一开始的因地,就要用光明把它创造出来,即便是名字位的光明,但它也是那一道光明。
所以整个放光现瑞,智者大师把它判作本经的发起。法华经基本上是无问自说,没有人提问。佛陀自己入三昧以后,放光现瑞,发起整部大经的因缘。放光现瑞以后,就引起了文殊菩萨跟弥勒菩萨的两个之间的讨论,说佛陀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呢?结果文殊菩萨做个结论,他说根据我过去亲近十方诸佛的经验,佛陀即将宣说甚深微妙的法门。而这个法门是十方诸佛所亲证、所弘传的法门。那这件事就定论了。所以整个<序品>智者大师把它判作迹本二门的共同序分;迹门的序分,本门的序分。因为它放光表示迹门的智慧,现瑞表示本门的功德。
那么到方便品就进入迹门正宗分了,佛陀这个时候从三昧中安详而起,主动告诉舍利弗两件事情:第一个、佛陀的真实智慧甚深无量,佛陀的方便智慧难解难入。这两种智慧都是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佛陀告诉舍利弗这件事情,就引起与会的声闻弟子产生疑惑,腾疑请法,就把心中的疑惑提出来,向佛陀请法,这一科是这样来的。
这一科当中有三小科,我们看戊一的大众生疑。这个大众是谁呢?就是与会的声闻弟子,对佛陀的权实二智心生疑惑。我们先看经文,请合掌。
丁三、腾疑请法(分三:戊一、大众生疑;戊二、胜疑白佛;戊三、正式请法)
戊一、大众生疑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尔时,大众当中有诸声闻弟子,这个地方包括了漏尽的阿罗汉,以阿若憍陈如为首的千二百弟子是佛陀常随众,这些大阿罗汉。还有心中发声闻、辟支佛心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弟子。所有与会的声闻弟子心中各作是念,以下他们的想法。
他们就念想说,如今世尊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赞叹方便法门,而作如是说。佛所得法,甚深难解,佛陀亲证的妙法,这讲实智,是甚深难解的;有所言说是指佛陀的方便法门,它们最终的目的也是意趣难知。前面两种智慧,都是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到这个地方,是声闻弟子是引用佛陀的说法。以下就他们自己的认知,也是他们自己的疑惑,这个以下的经文要注意了。
声闻弟子认为说,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而到于涅槃。就是说,佛陀所说的解脱的真理——空性的真理,我们声闻弟子也成就了空性真理,而解脱了生死,到了出世的涅槃。那么佛陀为什么这个时候要赞叹实智,赞叹权智呢?我等不知佛陀的用意到底是如何。这一段经文当中,二乘人真正的疑惑,也可以说他心中的盲点就是这一段,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
我们回顾一下声闻弟子的求学过程。声闻弟子在听《法华经》之前,他经历了四时的说法:华严时,他完全没有听懂,如聋如哑,茫然不知,这不能怪他,因为法太高了;到阿含时,欸,契机,他果然相应了,所以他们就成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个法相应了就有受益;到了方等般若,这些声闻弟子都入了圣位,但是心态有个问题,保任草庵,得少为足,不思进取;所以到方等、般若时,他看到更殊胜的法门,也看到大乘的不可思议的功德,但是内心当中已经怎么样,不生好乐。
也就是说,声闻弟子在听《法华经》之前,他真正认真学习的只有一部经,就是《阿含经》。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这些常随众,佛陀到哪里去他们跟到哪里,听了四十九年以后,他内心所受用的法其实只有一部,就是《阿含经》。《阿含经》的思想,它强调三乘共坐解脱床。那当然这个三乘是指藏教的三乘,就是藏教的声闻、缘觉、菩萨,虽然所修的法门不同,但是他们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乃至于藏教的菩萨,虽然因地修六度万行,但是最后也是趋向于空性涅槃,只是在对于习气的伏断有所不同。
《阿含经》佛陀的确是如是宣说的,就是所有的修行人目标只有一个,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就是解脱生死。其他呢!其他没了。《阿含经》是引导声闻弟子,趋向于空性涅槃,结果就大事已办了。所以声闻弟子以《阿含经》的视角,来看佛陀前面的开示,就产生疑惑了。佛陀你的法我已经修圆满了,你怎么说你有实智跟权智,而我等不知呢?这个疑惑是这样来的。
好,我们看下一段。当然疑惑就必须要把它提出来,谁来提出来呢?舍利弗代表大众来提出来。好,我们看经文。
戊二、腾疑白佛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就在大众内心产生疑惑的时候,舍利弗知道大众内心的疑惑,而且他自己对于佛陀的权实二智,也没有真正完全的明了。所以他就白告佛陀说,世尊,是什么因缘,您老人家在这个时候要殷勤赞叹,佛陀的第一方便,就是佛陀的权智;也赞叹佛陀的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就是佛陀亲证的实智。就你这个时候,为什么要赞叹权智跟实智呢,这道理何在呢?就把它提出来。
好,我们看戊三的正式请法,看经文。
戊三、正式请法
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惟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前面是四众弟子内心的疑惑,舍利弗代表大众提出来,这以下是舍利弗他自己的看法。他说,我自从随佛出家修学佛法以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这地方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我们说过,声闻弟子他听过《华严经》,这《华严经》没听懂。听过《阿含经》听懂了,受益了。那么他也听过方等、般若,他怎么就没有听过佛陀的实智跟权智呢?因为方等、般若是带权法而正说实法。比方说般若时,般若时是带通别正说圆教,它挟带着权法来显现实法。所以前面的方等、般若虽然是有所暗示,但是没有像《法华经》这么的明确,佛陀直接告诉舍利弗,我有真实的智慧,我有方便的智慧,讲得这么的直白明确。第一个,义理不明显。
第二个,没有把声闻弟子当作当机众。因为声闻弟子参加方等般若的时候,当机众都是菩萨。这些声闻弟子觉得跟我没有关系,佛陀是教导那些大菩萨,权教菩萨。法华会上不一样,佛陀在法华会上从三昧中安祥而起,是指名道姓告诉——佛告舍利弗。也就是说欸,这个时候你们是当机众,不再是之前的结缘众了。
所以,舍利弗觉得未曾从佛闻如是说,第一个,过去没有讲这么明确;第二个,就算讲到这些妙法,也没有把声闻人当当机众。这个时候突然间把声闻弟子当当机众来教育,四众弟子咸皆有疑。所以希望佛陀慈悲,能够为我等声闻众,详细开显其中甚深微妙的道理,世尊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赞叹,佛陀所成就的权实两种智慧。从前面的疑惑,然后提出疑惑,最后正式请法。
好,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四众疑惑,到底产生什么疑惑,我们先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蕅益大师认为这段经文,声闻弟子的疑惑有三种:第一个,疑惑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是疑佛的真实智慧——一心三观的智慧;第二个,疑佛陀有所言说,意趣难知,是怀疑佛陀的权智——方便法门;第三个疑惑,怀疑自己所得的空性涅槃,是不是我的空性涅槃还不圆满?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说,哦,佛陀的实智权智你们还有所不知,有三种疑惑。
这三种疑惑,最重要就是怀疑佛陀的实智。诸位我们知道,实智是一个全方位对十法界的完整的智慧,佛陀完全不遮盖了。就是白毫放出光明,这个光明照耀东方,照耀万八千世界,是靡不周遍。十方诸佛再来,也讲不出这么圆满的智慧。
那权智呢,其实权智是实智的一部分,一小部分。因为实智就是一心三观;一心即空,观照真如的本体;一心即假,照耀心性随缘显现的十法界的因缘果报。所以这个权智就是一心即假的一部分。它把那个能变现的心性盖起来,只展现所变现的十法界因缘果报。就好像说,光明中显现十法界因果,佛陀先不讲光明,直接讲因缘果报,就讲诸法因缘生。佛陀那个时候,在方便法门没有说诸法唯心所现。其实诸法因缘生对不对,也对,但讲对一半。应该说,诸法是因缘所生,然后加一个唯心所现,欸,这就对了。因缘所生,然后背后是谁?老板是谁?唯心所现,这就对了。
所以,你实智不懂,就不知道什么叫权智;你不懂权智,就不知道空性涅槃,在整个一念心性当中的定位。其实空性涅槃,就是你修四谛、十二因缘成就以后,它唯心所现的一种寂静安稳的假相,然后你住到里面去,就可以解脱生死。它就是唯心所现的一个假名假相假用。它还是一个所,还是一个所变现。跟回家那还不同,你要回家一定要回光返照,一定要回到能。我们讲过,一个摩尼宝珠它可以变现各种的饮食、车子、房子、珍宝。诸位我问你,是所变现的珍宝比较重要,还是能变现的摩尼宝珠比较重要?当然是摩尼宝珠重要,因为它是能变现,它是总持一切功德。佛法的权法再怎么殊胜,那是摩尼宝珠所变现的一个假相而已,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法华经》就是要告诉你,生命当中最核心的是什么?是那个能变现的摩尼宝珠,而不是佛陀所开展的三乘的道果,那个都是成佛的一个过程而已。所以他产生疑惑的问题的根本点,在于怀疑佛陀的实智,所以后面必须怎么样,开权显实,要把真实智慧讲出来。
这个地方动执生疑,我们解释一下。佛陀为什么不直接开三显一断疑生信,要先有一个略开三显一来动执生疑呢?因为佛陀摄受声闻弟子,在阿含时的时候,佛陀处处赞叹四谛法门。说四谛法门是殊胜法门,是无上的阿毗达摩的法门。乃至于声闻弟子成就空性涅槃以后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作,不受后有。他说,我已经是所作皆办,佛法当中的修学都圆满了,不再招感三界生死了。佛陀在《阿含经》那个时候,保持默然,并没有出言去批评。为什么?因为时机未到。
佛陀是这样,在方便法门是先肯定你,你做得非常好。你人天乘的,修布施持戒,欸,修得非常好。到了法华会上会三归一的时候,那就要破你的法执了。所以这个时候佛陀说,声闻弟子,你不要以为你所作皆办,你们有些东西还有所不知,比方说佛陀的实智,比方说佛陀的权智,你们是连听都没有听过的。那么这个目的就是要刺激声闻人,让他怎么样?动执生疑——摇动他的法执,产生疑惑,他们才能够恭敬地请法,才有后面佛陀的三周说法,是这样来的。
丙二、广开三显一以断疑生信(分三:丁一、约法说显一乘妙法;丁二、约譬喻说明施设方便;丁三、约因缘说示权实不二)
丁一、约法说显一乘妙法(分三:戊一、为实施权;戊二、开显真实;戊三、会权入实)
戊一、为实施权(分二:己一、诸佛施设方便;己二、契合众生根机)
前面的略开三显一以动执生疑,主要目的使他们产生疑惑,佛陀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先让你产生疑惑请法。这以下舍利弗尊者三周请法以后,佛陀正式宣说——法说。我们看丁一的约法说显一乘妙法。这个地方有三段,先看第一段的为实施权。为实施权有两段,先看第一段的诸佛施设方便,看经文。
己一、诸佛施设方便
舍利弗善听 诸佛所得法
佛陀知道时机到了,是时候该讲真实语了,就针对所有声闻弟子说,舍利弗善听,就所有的声闻弟子,你们好好地听。诸佛所得法,其实诸佛所亲证的实相之法,是一心三观的中道智慧,不是空性,是一心三观。但是佛陀在利他的时候,是依止方便力来宣说五乘法门。也就是说,佛陀并不是把他亲证的法门直接告诉弟子,是把亲证的智慧保留,先用方便法门来摄受弟子。
那么方便法门是怎么施设呢?这以下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第一个佛陀要判定你心中的念想,这个念想就是等流的念想,特别坚固的,不是一般的妄想。就是每一个人,你在过去的生命经验当中,虽然过去的生命结束了,但是你内心会有某一种,对特别人事的一种坚固的念想。这个念想会在你的内心当中,数数现行,深生好乐。这是过去的生命经验积累而来的,就是你有各种念想。
有这种念想,你就会好乐修行各种的道法。比方说,你看有些初学者,欸,他就很自然的招感布施的道场,喜欢去做义工;有些人,你看佛教界那么多道场,他就会去招感持戒的道场;有些人就会去招感忍辱,修苦行的道场。那么为什么佛教这么多道场,他会去修这个道法呢?因为他内心有这种念想,他看到这个道,这个法门他相应。所以不同的念想就会追求不同的道法,最终形成各种的种性。那这种性就会有各种需求。比方说你如果形成了人天种性,你对于人天的快乐、安乐特别的好乐;二乘种性呢,他不喜欢快乐也不喜欢痛苦,他喜欢追求寂静;菩萨种性呢,他根本不把苦当一回事,连生命都不当一回事,他是好乐追求功德庄严。
这个种性是怎么来的呢?
第一个,你前生积累的念想,加上你不断地修学某一个道法,最后形成了一个很难改变的种性,而生起对佛法当中有不同的需求。这第一个,就是你的根机的差别。
第二个、先世善恶业。佛陀也会参考你过去造了什么样的善恶业。因为你习惯造某一个恶业,也表示你某一个烦恼特别重。比方说有些人贪烦恼重,但是他这个人没什么脾气,你打他骂他他无所谓,但是他贪欲重。有些人很清高,他贪欲淡薄,但是脾气很大。或者有些人贪烦恼轻,瞋烦恼也轻,高慢心特别重,看谁都看不起。所以,每一个人在内心当中,都有他特别粗重的烦恼,这个都是跟他过去的生命经验有关系。
那么佛陀参考他根机的浅深,也判断他某一个烦恼的厚薄,这两个是施设权法的指标。佛悉知是已,以种种的因缘、譬喻,跟言辞的三种方便力,来宣说不同的方便法门,目的只有一个,令一切欢喜。诸位,方便法门的施设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契机。佛陀施设方便法门,不是一次到位,不是马上就让你成佛,不是。先让你跨出第一步,就是先看你过去生,你好乐什么样的因缘,先满足你的需求。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唯识学,方便法门大概最高的就唯识学了。唯识学它的基本思想就是万法唯识。就是你的生命,怎么今生会跑到这里来,是谁引导你的,是你的心识引导你。那你来生要去哪里,也是你的心识来引导你。所以你的生命的主导者就是你的心识。但不幸的是,唯识学的心识是杂染有漏,因为它构成心识的条件有三个:异熟、思量、了境;一个是业力,一个是执着,一个是妄想。所以唯识认为,我们的心识都是有漏的。它怎么办呢?它修无分别智。就是你少动你的名言分别,除了佛法如理思惟以外,你心中的名言都要破坏,叫断相续心,破和合识。
所以唯识学的修学,智者大师判教说,唯识学对凡夫很受用,因为能了解你的问题在哪里,你从什么地方来;如果不往生净土,你也可以从你的起心动念,合理的推论,你来生要去哪里。就是观照你一念心识的活动,就知道你来生最大的可能性会去哪里,大概就很精准了,除非你死亡之前调整它。
但是唯识学到了初地以后,智者大师说,初地以后就有位无人了。唯识学它的适用范围从凡夫到别教初地。因为你破无明证法身,唯识学对你就不适合了。你都已经回归一念心性了,怎么还用万法唯识呢?所以,唯识学这种权法是模拟众生的妄想安立的。就是,哦,佛陀先进入你的妄想世界,众生喜欢打什么妄想,然后会有什么结果,创造什么因缘,最后产生什么果报。所有的权法都有一个有效的修行阶位。当然,唯识是最长的,它从凡夫到初地讲的非常准,初地以后,唯识学就不适用了,因为你已经会权入实,已经破无明证法身了。所以权法的施设就是考虑两种因缘:第一个,你的根机,第二个,你的烦恼。
好,我们看已二的契合众生根机,看经文。
己二、契合众生根机
或说修多罗 伽陀及本事
前面讲到佛陀施设五乘的方便法门,这以下佛陀举声闻法来做例子。那么声闻法佛陀讲九部经,比方说佛陀讲修多罗,讲《阿含经》,讲业感缘起。或者讲伽陀,讲偈颂。本事,这个本事就是佛陀宣说弟子过去生的事迹。本生,本生是宣说佛陀自己过去生行菩萨道的事迹。未曾有,未曾有是佛陀宣说各种神通变化,不可思议的事迹;或者宣说因缘,就是佛陀跟弟子之间,过去生所发生的特殊因缘。佛陀讲譬喻,比方佛陀讲如梦如幻,讲生命的现象你说它有,它也是暂时有;但是你说它没有,它有它存在的假名假相假用。只能说如梦如幻,用譬喻。祇夜就是重颂。优婆提舍经就是论议,论述佛法的义理。
佛陀为声闻弟子讲九部经,为什么呢?两个理由:第一个,钝根乐小法;第二个,贪着于生死。声闻弟子有两个特点,就是他的根机迟钝,为什么?因为好乐小法。好乐小法蕅益大师解释,就是好乐追求近果之法。一个人根机差,从哪一点看得出来?就是这个人没什么远见,他修行要马上看到结果。
人天乘最近,人天乘是我今生修行,来生马上要兑现果报,我一生都不想等。这种人是根机最低的。那声闻弟子是利根四生,慢则六十小劫。所以声闻人比人天乘好一点,但是他这也是钝根。就是你越追求近果之法,你的根机就越低。简单讲就是这样,你这个人没有长线布局。你说,欸,听到三大阿僧祇劫成就佛道,你一听就没有兴趣了,因为你要马上兑现果报的。第二个、贪着于生死。这个声闻弟子不但根机迟钝,还贪爱生死的果报,爱烦恼特别重。
因为根机迟钝,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对于大乘中道的智慧,发菩提心,经过无量劫的修行,行菩萨道,他就不想去修行了,不行深妙道。一方面因为爱是苦本,因为贪爱身心世界,结果为痛苦所恼乱。所以佛陀只能为这些声闻弟子,为是说涅槃。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请合掌:
佛陀为声闻弟子讲空性涅槃的理由有两个:第一个、根钝。因为前世当中根机迟钝,好乐追求近果之法;他没有大乘根机,所以不堪闻大,不堪闻大乘法门。对大乘的深妙之道他不生好乐。第二个、遮重。他前世贪爱烦恼的烦恼障碍特别重,今世为身心所苦恼,所以唯可闻小,故言为是说涅槃。
佛陀在安立权法,主要还是根机,其实烦恼只是参考。因为菩萨也有烦恼,是吧!烦恼不是问题,但是你的根机就很难改变了。那么他的根机怎么判断呢?就是你这个人,比方说这是真如本性,你现在的心态,现在的心识,离真如本性越远,你的根机就越差,简单讲就是这样,佛陀开的药就要越粗重。那真如本性如果是一百分的话,菩萨大概是达到六十分七十分;声闻人大概是四五十分;人天乘大概一二十分。就是你背离真如本性越远,表示你根机越迟钝,佛陀开的法门就越粗重。
我们举一个例子,简单讲解脱道好了,说三乘共坐解脱床。但是佛陀讲空性的智慧,你看佛陀对声闻弟子讲空性,是讲灭色取空;佛陀对菩萨讲空性是讲缘起性空,这两个不一样,诸位。灭色取空是从无常切入。说这个空怎么安立呢,他说,声闻弟子注意看哦,生命是不是无常变化?是,昨天跟今天不一样,今天跟明天不一样,生命是动态的它没办法停下来。好,那么无常表示什么?表示生命是痛苦的,因为不安稳。无常故苦,那表示什么?表示生命不能主宰;你如果能够控制生命,你怎么会让你的身心世界变化呢?就是这个生命是业力说了算,不是你说了算,整个生命是一种业力的释放。所以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最后无我即空。他是这样子思惟趋向涅槃。所以他这个空性是带有严重的出离心,叫灭色取空。这个色不是灭去色法而已,它是断灭一切因缘所生法。这个声闻人离开三界是什么心态,他的意思大概就是说,我受够三界果报了,再也不回来了,大概就这意思。
但是你看菩萨观一切法空不是这样,菩萨的空怎么安立呢?是因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为生命的现象,假借因缘合和而有,所以它的本性来观察,没有真实不变的体性,所以安立空,这跟痛不痛苦没有关系。大乘观一切法空,他的心是理智的,不带情感。声闻人的空是带有一点个人的情感,有一种苦谛的情感思惟,有一种要逃离因缘法的态度。
那么为什么佛陀会对声闻人开的空性药这么重呢?因为他必须要治乱世用重典。第一个,<譬喻品>说声闻人不适合在三界待太久,因为他根钝乐小法,贪着于生死。诸位,在<譬喻品>上说,你根机越迟钝,你最好考虑先解决生死问题。因为根机迟钝的人在三界里面,有什么问题呢?他堕入烦恼跟罪业的时候,自己没有反转的力量,他没有自我反省的力量。
菩萨不一样,诸位,为什么佛陀放心菩萨在三界里面轮回,因为菩萨能够历事炼心,然后生生增上!在唯识学上说菩萨种性的人,虽作恶业,速即能悔;若堕恶趣,终不久留。菩萨种性的人,他堕落烦恼罪业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自我反省的力量,他不会待太久,他那种增上惭愧力特别强。所以佛陀放心放这种人,说是三大阿僧祇劫历事炼心,不断增上,佛陀相对放心。
但是佛陀对声闻人是不放心的,所以开的药特别重。诸位你去看声闻法,它是要你马上立刻了生死。因为有些人堕入烦恼罪业,他是不能自拔,只会越陷越深。这说明,为什么佛陀为是说涅槃呢?佛陀为什么没有对菩萨讲空性涅槃,对菩萨道赞叹六度的功德,让大家追求功德呢?因为声闻人钝根乐小法,贪着于生死,所以这种人的药,只能够让你马上立刻离开三界,是这样来的。
好,我们看下一段,戊二的开显真实。那么前面讲到方便法门的施设,这以下佛陀讲方便法门背后的真实相。好,我们看经文。
戊二、开显真实
我设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那么开显真实说,佛陀之所以施设方便法门,他最终的目的其实要引导一切众生,悟入中道的佛慧。佛陀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三乘法门最终可以成佛,为什么一开始你不讲清楚呢?因为,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因为众生的大乘根机没有成熟,所以就暂时不宣说,先用因缘果报的增上来引导众生。
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那么到了法华会上,汝等声闻大众,大乘根机成熟了,所以佛陀决定为汝等宣说中道的智慧。过去佛陀所施设的小乘九部经,他是两个目的:第一个,随顺众生说,是为满足众生当时的根机而宣说;第二个目的,入大乘为本。最终的目的是引导声闻众逐渐成就大乘善根。这个地方佛陀就把真正的真相开显出来了。
我们看这个讲表的最左边。佛陀施设权法,五乘的权法,表面上是恒顺众生说,满足众生的需求。比方说人天种性的,他喜欢追求安乐,安乐道,佛陀讲业果,使令这个人天种性,断恶修善,离苦得乐;对于三乘种性的,佛陀讲解脱道,讲三乘的空性,成就出世的解脱。这个都是表面的效果。
但是有一种效果是一般人不知道的。就是你只要修学佛法的法门,外道不算哦。你说,欸,我没有修三皈依我修布施。你没有修三皈依,修布施就是修布施了,这就叫善业。但是你皈依三宝以后再修布施就不一样,它有两种效果:在短期内当中满足你追求快乐的果报;在长远来说,只要是佛陀施设的法门,它有一种力量,会慢慢引导你回归真如本性。这是佛法不共外道的地方,佛陀在设计权法的时候,它是两道开关;诸位,我们只是启动一道开关,就是追求因缘果报。所以,整个开权显实两句话最重要,就是一方面佛陀随顺众生说,一方面入大乘为本。
古德有一句话说,法法消归心性。这句话应该怎么解释呢?应该说,法法最终一定会消归心性,不管你同不同意,就是你修的法门最后一定会回归心性,没有例外,当然这个法是佛法。所以法法消归心性就有两种情况:一个是被动式的消归心性,一个是主动性的消归心性,两种。
我们举布施做例子好了。这个布施是佛陀施设的吧,是的。那么你去修布施,一般正常情况就是修因缘观,布施创造安乐的果报,持戒创造尊贵的果报。那如果不了解一心三观的人,就会怎么样呢?我修布施是为了创造善业。那你为什么创造善业?因为我用善业,来生可以兑现我快乐的果报。但是你只要是三宝弟子,你是禀训佛陀,你有一种回归心性的力量。即便你不学《法华经》也会回归,但是怎么样呢,时间要很久很久很久。后面会说到,说是你就算不读《法华经》,你一举手乃至少低头,皆以成佛道,但是多久呢,要非常非常非常的久。因为你在三宝当中先种下善根,这叫被动式的法法消归心性,那你就慢慢等。
你如果学完《法华经》,好了,你也来修布施,这个时候你可以内观真如,然后外观因缘,你同时启动两种开关:第一个,你修布施,这个时候你不会追求布施的善业,你知道最重要是那个能变现的摩尼宝珠,你去追求摩尼宝珠变现的糖果没有用。你是透过布施来启动你布施的善根。诸位,你学过《法华经》以后,你是借事修心,这个时候你透过布施,来加强你无贪的善根。
那说你这样子思惟有什么好处呢?你的福报更大。而且你这样子的布施,两个效果:第一个你来生照样成就快乐;第二个你启动你的真如内熏,你的真如本性被你启动了。所以诸位,佛陀的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有两道开关:第一个,满足众生的需求;第二个,回归真如本性。那你有两个选择,你不学《法华经》,那就被动式的,有一天也会回归心性;如果你学了《法华经》,这两句话就同时具足了,你也可以满足你的安乐果报,你也可以启动你大乘的善根,这两个都具足了,就是主动的回归心性。佛法妙的地方,就是它权实是相通的。
戊三、会权入实(分二:己一、明教法明一佛乘;己二、约道果明一佛乘)
好,看戊三的会权入实。我们把前面的权实二法做一个总结。我们先看第一段,约教法明一佛乘,从佛陀施设的教法,来说明佛法的一佛乘的概念。好,请合掌:
己一、明教法明一佛乘
声闻若菩萨 闻我所说法
我们把权实二法做一个结论。就是说,不管是声闻人修四谛法;不管是菩萨众修六度法。只要你是听闻佛陀所宣说的法门,乃至于一个四句偈,就是能够表达完整义理的最小单位,你最后的结果一定会成佛。当然有两种可能,我们说过,第一个你是被动的消归心性,那就要很久很久很久;你如果是主动的会归心性,放弃善业的追求,而追求内心的善根,那你成佛就很快。
那为什么说,所有的法门都要趋向佛道呢?因为在十方佛土当中只有一乘法,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乘法,就是成佛之道。从真实义来看没有真实的二乘。比方说有些人把过程,把它判成,大乘、小乘;或者说是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或者你说五乘我们也同意,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都可以,这都是过程。从佛陀的真实第一义谛来看,十方佛土中只有成佛之道;那么这些过程,都是佛陀用各种的假名假相假用,来暂时引导于众生。
所以佛陀教法施设就很清楚了,最终的目的就是发明一念心性。古人有一句话说: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是这个概念,就是透过法门的修学,其实佛陀是在告诉你回光返照,那个能修的心才是关键。
好,我们看第二段的约道果明一乘。前面是约能修的教法,这以下是约所证的道果。我们看经文。
己二、约道果明一佛乘
说佛智慧故 诸佛出于世
好,我们简单做一个消文。说三世诸佛为了宣说佛陀中道智慧的缘故,才出世人世间的。所以从真实义来说,只有宣说中道的智慧,才是佛陀出世说法的真正目的;其余的方便法门,只是满足众生当下的需求而安立的。所以作为佛陀,最终决定不会以小乘的道果——所谓空性的涅槃来济度于众生。说欸,你修声闻法,最后成就空性涅槃。然后呢,然后佛陀说你就永远在空性涅槃里面待着,成佛跟你没关系——不可能。
为什么呢?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因为佛陀自己内心安住于大乘的法身功德,所以他的大悲心,也会随顺内心所证一心真如的实相,所引生的大乘定慧力庄严,来度化众生。假设佛陀自己安住在法身的无上道,这种中道的平等之法,然后佛陀仅用空性的涅槃,这么小的一个果报来引导声闻人,乃至于引导一个人。那么佛陀内心将堕于悭贪之中,如此一来,佛陀将严重违背因地所发的菩提愿,此事为不可。
好,我们看最后蕅益大师的开示。
那么佛法,到底权法是真是假,那就看是方便或究竟。在过程当中,佛陀暂时用三乘教的假名假相假用来引导众生,趋向于中道的佛陀智慧的一佛乘。所以从方便来说,从过程来说,可以暂时安立三乘法门。但是从究竟的目标来说,不可能有二乘、三乘的最终道果。简单一句话就是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诸位,我们看一件事情很清楚,这佛法很妙的地方,我自己个人的体会。你看初学者,他这个人修行一定有一个特点,就是很有特色。我过去在佛学院带学生的时候,发觉越是新生修行越有特色。你看我们同学有些人,他读佛学院的时候,一天拜三千拜,他每天就是拜佛,很有特色吧;有些人是专攻持戒;有些人专修苦行。但是你出家三十年以后大家再相聚,没什么特色,因为法法消归心性。就是那种真如的力量慢慢显现了。初学者是无差成差,这个差别相非常清楚,每一个人都执着个人的方便法门。但是,方便有多门,不管你的过程是怎么样,因为佛陀一开始施设的时候都讲好了,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他有一种力量,不管你一开始是从哪一个方面下手,到最后会引导你趋向真如。入真如的时候,那就是一切法如了。
佛陀为什么这样做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就是这句话说的: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就是这样,这个九法界众生都在做梦,当然每一个人的梦境有浅有深。十法界只有一个人是清醒的,就是佛陀。那怎么办呢?你要把他们唤醒这不可能。佛陀只能怎么样?只能先进入你的梦境,佛陀只能先进入众生的妄想世界。诸位,为什么佛陀可以恒顺众生,众生没法恒顺佛陀,他做不到。只有高阶的恒顺低阶的;低阶凭什么本事,你有什么本事去随顺佛陀呢?所以佛陀是十法界唯一觉悟的人,进入众生的梦境,然后他说,你反正喜欢做梦,那你就做一些好梦。佛陀讲五戒十善,讲四谛十二因缘,你起码不要做恶梦,虽然还是做梦但是比做恶梦好多了。就是佛陀先用人天善法,空性的涅槃来引导众生。等到你根机成熟了,佛陀再告诉你如何醒梦,这是关键!在梦境里面显出来,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
所以佛陀是怎么样呢,进入众生的梦境,先把你的恶梦换成好梦;然后再开权显实,把你带到真如本性,最后让你醒梦。
诸位,有一天你成佛了,回顾你过去的人生因缘,你是怎么看的?《楞严经》有一句话,它说一个人从凡夫成佛以后,再来看过去的人生,犹如梦中事。就是说你成佛以后,你在一念的真如三昧的光明当中,回顾你过去的凡夫,你说我以前很喜欢修苦行,日中一食,我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其实都是像做一场梦一样。而且佛法妙的地方就是,不管你过去是怎么来的,你说你是修苦行上来的,你是持戒上来的,你是修义工上来,只要你成佛,没有差别,没有差别。不可能说,欸,我持戒成佛的,我会比你修苦行的高,没有这回事,叫方便有多门,但是归元无二路,真如本性一如无二如。这就是佛法妙的地方,为什么?就是你不管做什么梦,醒过来大家都一样,因为它是一场梦。
所以到底是不是需要方便法门?需要!因为你还在梦中。但是成佛以后你会发觉,犹如梦中事。这意思就是,约方便说可以暂时安立三乘、五乘,都可以;但是约究竟论,那最后都是回归真如本性,不管你是怎么来的。不管你是怎么成佛的,各凭本事,但是最后就是真如本性,没有其他会归处了,没有了。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 净界法师讲法目录合集 ☆
净界法师视频音频下载
http://www.pcfoyin.com/down/jjfs.htm
点“阅读原文”回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