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8(可下载)音频+文字

旅行   2024-11-22 23:48   新疆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8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8

《法华与净土之双修双照》积因和尚慈悲,诸位法师,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三,我们看乙三结叹善根福德。

释迦牟尼佛依止大悲心,来到娑婆世界示现了八相成道,在这当中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后人把佛陀一代时教跟历代祖师的著作合起来,有一百部的大藏经。所以佛法的内涵相对于其他宗派来说,佛法是义理深妙法门广大。那么我们作为一个末法时代的佛弟子,面对这么一个深广的佛法,会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这么深广的佛法当中,到底什么是佛陀的真实义?也就在我们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们直到学习了《法华经》,才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佛陀在法华会上讲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就是说,站在佛法内心主观的态度来说,佛陀真正要宣说的是一佛乘。那其他法门是怎么来的呢?其他法门是佛陀为了满足众生当时的需要,而暂时施设的。所以整个佛法的真实义是一佛乘,这个是他老人家真正想要宣说的。

那什么是一佛乘呢?它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实法,一个是权法。实法是根本。这个实法就是我们把大乘理观的智慧,跟菩提愿力结合起来,产生了三种功德——安住清净心,发起菩提愿,观照十如是。也就是说你要修学佛法,你的根本不是马上修学佛法,先调整心态。把我们凡夫的心调整到随顺于佛心。我们凡夫的心整天妄想执着,怎么调呢?第一个,安住清净心。先回光返照,拉到我们内心的原始点,站在无所得的智慧当中,发起时空无尽的菩提愿力,然后再来面对因缘果报。

所以实法建立以后,我们的心态就等于随顺了佛心,然后再修权法。那权法就很简单了,权法虽然开出来八万四千法门,但是佛陀也没有叫你全部都修。为什么?它是一个方便法门,看你的需求,因为人生短暂。比方说,你今生的定位是忏悔业障、积集资粮。那你就用你的佛心去修七支供养。你今生觉得业障很重,你想先把业障消掉,就修五悔法门。你今生的目标是要求生净土,那你用佛心去修忆佛念佛,求生净土。

佛法不管是多么的八万四千法门,它整个核心思想就是,第一个,先调整心态,就是把心态调整成佛陀的心态,至少是随顺。然后你来生想要变成什么样的结果,你就修它相应的法门。这个就是佛陀的真实义。他可没要你一百部大藏经,所有法门都去修,不是这个意思。有些是必修的,比方说调整心态——理观的智慧;有些是选修的。

你了解这个道理以后,就不会觉得佛法没有下手处了。两个核心思想:第一个,实法妙;第二个,权法妙。这个就是我们学了《法华经》以后,得到的最重要的受益,就是愿解如来真实义。原来佛法是这样的修行的。

佛陀为了加强这个一佛乘的概念,他前面讲到三种法门。第一个、行立读诵;第二个、常坐思惟;第三个、三七精进。有这三个的净法熏习来强化我们的理观事修。这以下结叹善根福德,是说我们依止前面三个法门,如法修学以后,所成就的善根和福德力。我们看丙一的成就大乘善根,先看成就善根的部分。好,请合掌。

乙三、结叹善根福德(分三:丙一、成就大乘善根;丙二、显示来生福德;丙三、以喻结示)

丙一、成就大乘善根

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深种善根,为诸如来手摩其头。

这以下先讲到《法华经》一佛乘的善根,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受持。你听闻以后一定要产生对一佛乘妙法的理解,然后受持于心,明记不忘。这第一个,受持,受持一佛乘妙法的法义。

第二个,读诵。你要有一定的功课。因为对我们凡夫来说,这个法是不思议境。要我们不去有所得,这严重违背我们的习气。我们多生多劫都是追求,我们为什么要修善业?我们可不是喜欢善业,我们希望那种善业带给我们安乐的果报。我们为什么要修空性?我们希望空性去创造一个涅槃寂静来受用。所以我们以前的思考,是从因地去追求果报。

现在佛陀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你自己具足的。你修习五戒十善,是你内心变现一个安乐让你受用;你修习空性,是你内心变现一个空性涅槃让你受用;你忆佛念佛,是你内心创造一个极乐世界的假名假相假用让你受用。所以唯心所具,唯心所造,唯心所现。这可是一个不思议境,日常生活里面你感受不到。那怎么办呢?只能够回到佛法的文字相,不断的读诵,用文字般若带动观照般若,慢慢的去体会。这是第二个净法熏习——读诵。

第三个是最难的,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在读诵过程当中我们能够生起观照,能够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了解一佛乘的义理;而且发起广大的菩提愿,如说修行。如说修行就是说你这个善根力非常坚强,你不但是产生观照,你还发起愿力来做各种事修。我们前面讲到,比方说你开始把一佛乘落实到七支供养,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来修五悔法门,来忆佛念佛。当你能够付诸行动,那表示你这个修行,观照力誓愿力都具足了;就是你能够真正成就一佛乘的善根了。包括第一个受持,第二个读诵,第三个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

这三种善根具足表示什么意思呢?佛陀就说了,当知是人,行普贤行。你就是在修普贤行。诸位,普贤行是成佛的捷径。《华严经》上说,十方诸佛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就是说任何人要成佛之前,一定要有一个过程,一定要修普贤行,因为他是长子,他准备继承家业的。

那么修普贤行的这个人,表示你在过去生当中,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深种善根。你学《法华经》可不是今生学的,今生叫做复习。因为你能够把《法华经》付诸实践,那你过去生肯定是多生多劫已经成就大乘善根,你今生只是重复你的善根,这是过去。那么未来呢?为诸如来,手摩其头。你未来迟早有一天能够蒙佛授记,成就法身。这个地方是讲到整个大乘的完整善根。

读诵《法华经》,我们从三种差别来说明。

第一种是依止信心。有一种人他对《法华经》道理不了解,但他能够仰信《法华经》的功德去读诵。透过《法华经》的不断的净法熏习,他也能够成就一种下品善根。当然,这个善根比较薄弱。

第二种,他不但依止信心还能够理解。理解一佛乘的道理,知道理观事修怎么样的搭配。那么这种人多少就能够在读诵过程当中,随文入观,慢慢的成就大乘善根。这个是中品善根。

第三种人,就是本经这个文说的,你能够受持,读诵,又能生起观照,又发起愿力然后搭配事修。那你这个人就不是一般的善根,那叫做多生多劫的善根,你过去生当中已经成就大乘善根,今生只是不断的去复习去强化。而且你这个人,未来必定为诸佛所摩顶授记。这个是讲到我们如法的修学《法华经》,成就这三种善根以后的功德。

好,我们看第二段,讲到成就的福德资粮。前面讲到善根偏重智慧,这以下讲福德力,看经文。

丙二、显示来生福德

若但书写,是人命终当生忉利天上,是时八万四千天女,作众伎乐而来迎之,其人即着七宝冠,于婇女中,娱乐快乐。

何况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

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有百千万亿天女眷属而于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普贤菩萨劝发品》—

你受持读诵《法华经》的福德力有两个:第一段讲到名字位的福德,第二段讲到五品位的福德。先看第一段。

若但书写,这个书写,就包括你能够受持法义、成就信解、然后再书写。书写当中包括读、诵、书写、说法四种的法门。那么这个人当生忉利天上,就是欲界的第二层天。临命终的时候有八万四千天女,用种种美妙的天乐来迎接你,这个时候你一刹那间就往生到忉利天当中。到了忉利天呢,即着七宝冠,于婇女中,娱乐快乐,受用各种的身心的安乐。这个是讲名字位的安乐,就是福德力,生忉利天。

我们看五品位的福德力,何况受持。何况你能够信解,受持,而且加上读诵。更重要是下面这一段,在读诵过程当中产生正忆念,能够通达一佛乘的义趣;而且付诸事修法门,你除了读诵以外又能够修七支供养、五悔法门等等,来强化你的菩提心。

那么这个人他的福德力,如果是前面说的受持、读诵、解其义趣,临命终的时候,为千佛授手。得到十方诸佛的加持,使令我们内心不恐怖,而且不堕恶道。即得往生兜率天的内院,内院当中有弥勒菩萨在那个地方住世说法。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而且为诸大菩萨所共围绕。这个讲到往生的地方是弥勒的内院。另外,它又提到了弥勒外院。弥勒外院有百千万亿天女眷属,而于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这是讲到五品位的福德力。

这一段,蕅益大师解释说往生这个天界,不是说你受持《法华经》就一定往生天界。意思是说有两种情况:如果若发净愿,你有发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力,则随其观行浅深,受生四种安乐土;假设你都没有发愿,就顺其自然,随其五品功成往生兜率天。也就是说这个地方只是标出了它的福德资粮,不是说你一定会往生忉利天,或者一定往生兜率天。指的是有这种资粮。

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一个人他没有做慈善事业,整天就在佛堂里面诵经,结果他往生天上了。这个跟我们一般的因缘观有所违背,因缘观是说,你要创造善业才可以生天,要上品的五戒十善。结果你什么事都没做,就在佛堂里面诵经往生天上了。蕅益大师说,因为你读诵的是《法华经》,《法华经》的文字般若,念念之间会强化你的大乘善根,不思议熏不思议变。那么这个大乘善根有什么好处呢,它随顺法身的功德。就是说你法身没有成就,但是已经出现了法身的气氛,因为法身的功德无有穷尽,所以你一念的相应的功德也就特别殊胜广大。

举一个例子,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一般人的色身没有香气,但是我们慢慢的靠近这个沉香,欸,你越靠近身体就越沾染了香气。读诵《法华经》亦复如是,我们是往大功德的法身在靠近。随着对法身慢慢的靠近,我们在读诵的时候,这个文字相能够引导我们趋向于法身的功德,所以在成就法身之前,就有如是的诸天的果报先现前,是这么一个情况,就是一种净法熏习。

丙三、以喻结示

好,我们看最后一段的丙三、以喻结示。这以下的经文,是来自于<五百弟子授记品>。当时的背景,是佛陀已经把三周说法——法说、譬喻说、因缘说全部说完了。连钝根的五百弟子都理解了,而且得到授记。五百弟子蒙佛授记以后,讲出了以下的譬喻,来回顾他们过去的修行。所以这以下是五百弟子讲的譬喻,当然佛陀也认同。五百弟子把自己过去生到现在,整个修学过程以譬喻的方式做一个回顾。这个地方有三段,先看丁一、醉酒不觉喻。好,看经文。

丁一、醉酒不觉喻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一)根钝遮重

这段譬喻有三段,先看第一段的根钝遮重。先讲他的根机。五百弟子说,世尊,譬如有一个人,这个人指的是谁呢?指的是声闻弟子。这个声闻弟子有一天至亲友家,他参加了一个亲友的聚会。

那么这个是比喻什么呢?比喻声闻弟子有幸在过去生无量无边劫之前,他生长在大通智胜佛时代。大通智胜佛讲完《法华经》以后,入了禅定三昧当中。这个时候十六王子,等于出家十六沙弥,就各自为自己的眷属复讲《法华经》。之前没有听懂的,欸,全部过来。,有十六个讲堂,各自到自己相应的师父讲堂听《法华经》。这个声闻弟子过去生,他就参与了释迦牟尼佛(当时做第十六沙弥),那个宣讲《法华经》的法会,就是到亲友家。

那么他当时也听了《法华经》,听了结果是什么情况呢?醉酒而卧。这个醉酒指的是当时声闻弟子根钝遮重,大乘善根非常浅薄。他可能是第一次听《法华经》,第一次。《法华经》是不思议境,它是跳脱了因缘法直接契入真如本性。所以他听闻以后,唯生信乐。唯生信乐是蕅益大师说的,产生一点好乐但是没有完全听懂。所以,他还是为无明妄想之酒所醉。就是他听了以后产生了一种善根力,但是善根力薄弱不能突破妄想。还是被无明妄想之酒所蒙蔽,卧在地上一点都不能动。表示说这个善根没有活动力量,他只能躺在地上,被无明妄想所蒙蔽。

但是不要忘了,他的善根种子已经存在了,这是关键。虽然不能发挥作用,不能把这个酒醒过来,但是善根已经成就了。好,这个是讲第一段,他当时的情况是大乘善根迟钝,妄想粗重,所以听完以后的结果——醉酒而卧。

(二)唯生信乐

看第二段: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听闻《法华经》以后,他没有真正的开悟,也不能去修各种的事修。但是这个时候亲友,他有公务必须离开。就是佛陀为了弘法利生示现了灭度,所以暂时离开。离开前做了什么事呢?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这个摩尼宝珠指的是一佛乘的妙法,就是我们怎么去开显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摩尼宝珠,你开显出来以后,它有自性清净心跟自性功德力,两种力量。

这个无价宝珠对声闻弟子来说,是放在哪里呢?放在衣服的内里。摩尼宝珠有没有?有,但是你看不到,它表现不出来。就是摩尼宝珠是系在他衣服的内里,然后佛陀就离开了,后续就没有继续教导他们。

那么这样子,这个声闻弟子衣服的深处有摩尼宝珠,产生两种结果:第一个,其人醉卧,都不觉知。就是他还是属于活在无明妄想。虽然唯生信乐,成就大乘的善根种子,但是无明妄想粗重,遮蔽了大乘善根,这个摩尼宝珠被衣服给盖住了。所以他都不觉知,都不觉知是指他的后续。蕅益大师解释说,因为声闻弟子善根栽培的很浅,他只是唯生信乐。所以经历生死轮回以后,他慢慢的善根退转不受大法,就不能再接受大乘佛法了,都不觉知。这第二段,唯生信乐。

看第三段,最后的结果,

(三)善根发动

起已游行,到于他国。诸位,你听《法华经》的善根跟一般善根不一样。因为你今天知道真如本性,这真如本性可不是你求来的,是你本来就是真如本性。就是你了解真相以后,这种善根力是不会失掉,不管它有没有产生作用。比方说我们去追求业果,这是你向外追求的东西。但是你了解你本来清净、本来具足,这个是事实存在。所以他总有一天,起已游行,他的善根就开始发动了。

那游行以后,他本来是卧在地上——醉酒而卧嘛,就开始醒过来了。醒过来以后到于他国,就到了大乘佛法以外的国土。他善根发动不是大乘善根发动,是出离心发动。这个他国,一开始他到哪里去呢?修外道法,因为他追求出离心,从出离的角度跟外道是类似。

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衣,属于成就解脱的正道法;食,是属于助道法。所以他刚开始到于他国,是跟外道修学苦行跟禅定,来解脱身心的痛苦。直到后来,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直到后来才遇到释迦牟尼佛,佛陀为他讲四谛法,成就了四果阿罗汉。若少有所得。佛法里面你成就四果阿罗汉,那算是有所得了。

这个时候他内心觉得,欸,不错了,就得少为足,不思进取。这个地方等于是声闻弟子过去的回顾。从他当初接触《法华经》唯生信乐;到最后佛陀离开以后,慢慢的善根退转;退转一段时间以后的善根发动,先修外道最后成就圣道。

好,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也是三段的解释,先看第一段的,醉酒而卧。请合掌。

当时听闻《法华经》的住众,可以分成两类:一个是属于重醉,一个属于轻醉。那什么叫醉呢就是你整天打妄想,不安住真如本性。你就是属于酒醉当中。

这个醉有轻重,重醉指的是与会的声闻弟子,过去大乘善根太过薄弱,他连方等般若这种权教的大乘都没有学过,就直接听《法华经》。所以他内心对于一心三观的中道实相,可以说是都不觉知,没有听懂但是有信心。表示他只是一句一偈的结缘,未曾登品。虽然听《法华经》打妄想,但是他有几句话是听懂了,得到一种片段的认知。可能听到某一句,或者某一个偈颂,欸,结下了一个大乘的法缘。所以未入五品观行当中,这个是属于重醉的情况。

第二种人是轻醉。就是与会的大众有些是有菩萨种性,他过去可是学过方等般若,这种权教的菩萨法门。所以他听《法华经》以后的情况,微觉寻忘。他知道大乘的空性是一个方便法门,空性再深入进去就是一念心性,浅深不同而已。他有这个善根力,但是后来也是忘失了,亦名不觉。譬薄有闻慧,有信解的功力但是在五品之初,未入相似位。所以这种大乘善根也可能会退失。但至少他是轻醉。

佛陀在法华会上说,那些当时成就菩萨种性,听《法华经》的人,到了释迦牟尼佛再说《法华经》的时候,在座的都是法身菩萨,都是等觉菩萨了。就是当时大通智胜佛时代,释迦牟尼佛作为十六沙弥,宣讲《法华经》的时候,他们的听众有两种人。

第一种是在座的等觉菩萨,就是属于轻醉的。后来辗转相续,欸,大乘善根成熟了。释迦牟尼佛到了娑婆世界再讲《法华经》的时候,他们已经是等觉菩萨了,佛陀就点名,欸,谁谁谁,都是。第二种,当时重醉的人就是声闻弟子——在座的阿罗汉。他们同梯在过去生听了大通智胜佛的《法华经》以后,因为重轻醉的不同,有的成就阿罗汉果,有的成就等觉菩萨,这差很多了。但是他们都种下了大乘善根。我们说过,大乘善根的自体是不会退失的,所以后续他就有后面的开始活动。

看第二段的系其衣里,请合掌。

那么声闻弟子听了《法华经》,他知道他自己这一念打妄想的心,跟佛陀的心是自他不二。就是我们把这个打妄想的心,把这些假名假相剥开以后,原来我们这一念心的本来面目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有一个摩尼宝珠在里面。但这个摩尼宝珠在哪里呢?系其衣里,它隐藏在衣服里面。表示说,他这个善根只是一种信乐——信心、好乐。

由这个信乐产生两种功能:第一个惭愧,第二个忍辱。我们一般人不听《法华经》,就什么都不知道整天打妄想,他也不会有惭愧,觉得打妄想很正常。那么有善根的人打妄想,他虽然没办法断诸妄想,但知道这件事不好;他内心产生崇重贤善,轻拒暴恶。他还是对妄想有某种程度的惭愧,希望能够从妄想里面跳脱出来。

第二个,产生一种安忍不动的力量,大乘善根其中的一个作用。就是遇境逢缘他跟一般的比起来不一样,他有安忍不动的力量。这个表示说,他的大乘善根已经存在了,怎么知道呢?因为他已经产生了惭愧、忍辱和欣乐,对《法华经》的欣乐,这三种善根成就了。但是还是藏在衣服里面,不能够完全表现出来。

这三种善根是怎么来的呢?由闻法时,微生信乐,得成了因智愿种子。成就了因慧性的大乘的观照力和誓愿力,产生这么一个种子。虽然不能产生现行,但种子成就了。我们看第三段,起已游行,终于善根发动。好,请合掌。

诸位,大乘善根,叫做金刚不坏种子。你听闻《法华经》,乃至于一念的信乐,这个总会爆发出来。慢慢的经过多生多劫的酝酿以后,欸,终于大乘善根将发未发,将发而未发,就欲发。

那么他先表现出来是什么呢?厌苦求乐。诸位,我们大乘善根种下去,一旦功能退失以后,很多人表现出来不是马上出现大乘善根,先出现小乘的出离心。就是他内心当中有想要厌离痛苦,而追求快乐的道心。你看有些人福报很大,也没有遇到挫折,但他都知道要修行。为什么?这个人有善根。同样大福报没有善根的人,就陷入福报当中,把它享完就算了。有善根的人在受用福报的时候,内心深处有一种厌苦求乐的道心,就是他有这种出离的道心,这也是启发我们修行的动力。

有些人说,修行因为你遇到逆境了。其实不是,修行是没有理由,有也只有一个理由,就是你有道心、你有出离心。就是不管你是因为什么出家修行,那都是一个借口,那都是表象;你能够修行表示你过去生有善根,只有这个理由,其他只是激发你善根的一个助缘。善根欲发,厌苦求乐。

到此为止就讲到,声闻弟子从过去的听闻《法华经》,到善根退转,最后遇到释迦牟尼佛出世成就阿罗汉。这一段是到成就阿罗汉。成就阿罗汉以后,下一段就讲到他第二次再遇到《法华经》,那就不一样了,我们看丁二的亲友觉悟喻,看经文。

丁二、亲友觉悟喻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月日,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五百弟子授记品》—

那么到了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再次出现的时候,欸,声闻弟子又跟佛陀相遇了。什么时候相遇呢?到了法华会上,亲友会遇见之就是到了法华会上。就是说声闻弟子成就阿罗汉以后,已经经过方等般若,这两种大乘权法的调熟,所以大乘善根真正成熟了。前面只是大乘善根欲发未发,这以下成熟了,到了法华会上。

佛陀就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这一段经文是比喻到了方便品之初:就是略开三显一,以动执生疑。诸位,我们看《法华经》的序品,佛陀先放光现瑞,佛陀在序品一句话都没讲,就是弥勒菩萨跟文殊菩萨的对话。佛陀什么时候开始讲话呢,到了方便品之初,尔时,世尊从三昧中安详而起,主动告诉舍利弗一件事,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这一段就是在呵责声闻弟子,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佛陀在提醒呵责声闻弟子,你们不要以为证得阿罗汉果就大事已办了,你们的智慧功德跟佛陀还差的远,我的智慧你们是有所不知。这个地方等于是略开三显一,动执生疑,去摇动声闻人的坚固的法执。你们不要对空性涅槃那么执着,那都是唯心所现的假相,给你们暂时休息的,就是咄哉,丈夫,呵责。

那么到了第二段方便品的后半段,再正式广开三显一,以断疑生信,正式三周说法,就是下面这一段:我昔欲令汝得到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月日,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佛陀方便品之初先动执生疑,第二段才是真正的断疑生信。透过三周说法,让声闻弟子重新忆念过去在大通智胜佛时代,就是某年某月那个时候,我那个时候已经把摩尼宝珠,放在你衣服里面了,你赶快把它拿出来。这个地方等于是佛陀对声闻弟子的一个呵责和开导,先呵责再开导。

第二段,就开始讲到他过去之失。就是说你在大通智胜佛时代,好不容易听了《法华经》,那你都没好好应用。为什么呢?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你那个时候听了《法华经》,也没好好利用你真如的力量,还是依止因缘观心外求法:求五戒十善的善业,去创造快乐果报;求四谛十二因缘创造空性的涅槃。你怎么不知道去向内求呢?你一昧的心外求法,经过勤苦忧恼来追求你的基本温饱,那你这个是愚痴。

那应该怎么办呢?第三段佛陀就总结劝修。他说,你现在知道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应该把妄想拨开来,回归到你的真如本性的摩尼宝珠。然后贸易所须,你应该拿摩尼宝珠跟人家交易。就是拿摩尼宝珠当本钱去做事修的交易——称性起修,全修在性。那你这样,常可如意,无所乏短。你很快就可以把功德全部具足。这个地方就鼓励声闻弟子能够贸易所须。

好,我们看蕅益大师的两段注解,先看第一段的会见呵责:

声闻弟子经过了多生多劫的轮回,在娑婆世界跟释迦牟尼佛相遇的时候,佛陀刚开始是为实施权,先讲《阿含经》让他成就四果,以小助大。等到经方等般若两段时间的调以后,欸,大乘机发,他过去的大乘善根发动了。到了法华会上方便品的时候,佛陀先呵责说咄哉,丈夫就是动执生疑,过呵责来摇动他的法执,让他产生疑问。因为疑问你才会请问请问以后佛陀才能够开显三周说法。这个地方等于是到了法华会上方便品,佛陀正式的开权显实,会三归一。

那么这以下,佛陀就开始鼓励声闻弟子,你们听闻《法华经》,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以后,该是怎么样呢?贸易起用。

我们看蕅益大师怎么解释贸易起用。好,请合掌。

这以下是释迦牟尼佛对声闻弟子的期许。他说,珠虽价值无量,仍须贸易,方有济用。你听闻《法华经》,知道你打妄想的心,它的本质是摩尼宝珠,你知道这件事。但是你知道摩尼宝珠,不表示摩尼宝珠对你有好处,你只是知道。所以你应该怎么办呢?应该拿来贸易,贸易就是你要交易。

比方说,你拿摩尼宝珠当本钱,现在有一千块本钱。你这一开始摩尼宝珠很小颗,一千块本钱。然后你去买东西,从东方卖到西方去,欸,赚了两百块。你的本钱变成一千二百块。一千二百块你再去贸易,去买东西再卖到其他地方去,又赚两百块。所以你要用事修来带动你的摩尼宝珠;不是把摩尼宝珠放在那里都不动。贸易就是你要交易,以理观来交易事修,这样才能够产生辗转增胜。

这是在譬喻什么?譬了因内解,虽复究竟,但是要以种易现。你要把善根种子,透过你的观照力誓愿力,去产生事修产生现行。比方说你称性起修修七支供养,修五悔法门,修忆佛念佛。站在自性清净心,自性功德力的角度来忆念佛陀。那么这样子,就是以善根的种子来带动事修的现行。以昔一解一切解,而贸一行一切行。用你对一心三观的理解,去带动你的事修法门,生起广大的普贤行愿。那么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珠体不竭,贸亦无穷。你的珠体不但不减少,而且能够在整个贸易过程当中,创造各种的三昧、陀罗尼,创造各种六度的功德出来。用解来换行,用种子来产生现行。

蕅益大师结劝:故须更听修行,方显宝之功用。诸位,你知道你这个妄想的心是生灭相,只要把这个妄想的心拨开以后,它摩尼宝珠就现出来。那你知道有什么好处呢?赶快用你的自性清净心跟功德力去修事修。比方说七支供养、比方说持戒念佛、比方说忏悔业障,你才能够彰显宝珠的妙用。

华严经当中有人得到摩尼宝珠以后,要经过十个过程的调治,才能够在虚空当中,雨无量宝。就比喻我们了解了: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知道妄想的本质是真如以后,还要去发起广大的普贤行愿,未来才能够得到佛陀的授记,破无明证法身。就是理观事修要相辅相成。

《法华经》有一段经文很重要,跟这段开示相应。就是说,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诸位,一佛乘是先求理观的胜解,你知道自他不二,知道说我虽然打妄想,但是这都不真实的。诸位如果妄想是真实的,那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就是说我们过去做了一场梦,那你现在知道它是一场梦以后,你就应该怎么样?透过事修来醒梦,就是佛种从缘起。真如本性虽然是一个无为法,因为它本来就具足的,你只要承认就好。所以真如本性你不要去修,你只要知道你这个打妄想的心,本质是真如就好。但是你要把它开显出来,要靠两段因缘:第一个,闻法信乐;第二个,如说修行。

佛法是很妙。诸位你想,真如本性是无为法,法身的功德也是无为法,它的因跟果都是无为。法身的功德为什么是无为法?因为它没有穷尽。你什么时候看到哪一个人成佛以后,又掉下来变凡夫的?不可能嘛!成佛以后是尽未来际受用无穷。好了,过程是有为法。就是我们的因地是不生灭心,我们的功德是不生灭的果,但是这个中间的过程——这个事修法门,那就是有为法了,就是佛种从缘起。虽然成就法身最后的功德是无为法,但是它的过程,包括闻法信乐,你要去读诵,你要去修行,慢慢的历练,才能够把摩尼宝珠慢慢慢慢开显出来。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理事无碍。请合掌。

我们学完《法华经》以后,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首先,我们所依止的心是什么心?这很重要。我们平常凡夫修因缘观,不调整心态。诸位,你看看你过去修习五乘的时候,什么时候调整过心态?你布施要调整心态吗,没有。你持戒也不需要,就是去修就好了。《法华经》不是,《法华经》是先把一念心识调整成心性,这是《法华经》的特点。

就是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它要先安住清净心,发起菩提愿。然后称性起修。在整个以愿导行,净罪集资的时候来修法门。在修法门过程当中,又强化你的理观智慧,破妄显真,又回到你的真如本性。所以它形成一个良善的循环。就是用摩尼宝珠去交易——事修;由事修又让你的摩尼宝珠慢慢的扩大,形成一种辗转相续。最后的结果只有两个:珠体不竭,贸亦无穷,这两个相辅相成。

所以诸位,我们学完《法华经》以后,接着就是要去操作它。摩尼宝珠你放在那边不动,就等于是放在衣服里面。你干嘛放衣服里面,要把它拿出来用。

《法华经》最重要的受益,就是它改变我们的思考模式,对因果的理解。我们以前总是觉得,我是一个贫穷的穷子,我啥都不是。但是没关系我会打工,打工去赚钱来维持我的受益。比方说我可以去创造布施的善业,让布施的善业给我安乐;我可以创造持戒的善业让我尊贵。诸位,安乐的果报是布施创造的吗?其实不是,它是一个助缘。安乐的果报是你本来具足的,你本来就有摩尼宝珠。

我们今天叫做唯心所具,唯心所造,唯心所现。就是说你本来就具足安乐,你要不具足安乐的话。再怎么布施都没有用。我们是用布施的善法,去启动我们内心的摩尼宝珠本具的安乐。我们透过忆佛念佛,来启动我们内心本具的极乐世界。《法华经》是这个思考模式,就是你什么东西都是本具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成佛以后,回顾你的过去,其实你没有得到什么东西,你是把你原来的东西开显出来。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的因地心很重要,因地心决定果地觉。就是说你要成佛,对不起,你不是修法门就可以成佛,要调整你的心态。你一开始就要把你的心调整到跟佛心要相应。比方说你看修人天业果的,他心中的道法是什么?就是业果。他一定要先有良善的心,去创造布施,才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声闻人就是依止空性的寂静的心,去创造四谛十二因缘,最后成就空性的涅槃。所以,你因地的发心最后决定你的果地的功德。

我问你一个问题,诸位,你觉得布施是大乘小乘?持戒是大乘小乘?法门没有高下;就是一部车子它往哪里去,不是车子决定的,车前面是羊、是牛、是大白牛?前面那个拉车的是关键。布施、持戒、忍辱是诸法无性,它没有自性。所以,你今天不把摩尼宝珠拿出来,那就永远变成在外面打工,只能换取一时的温饱。你想想看,你打工要打到什么时候。

但是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相信我们是佛陀的儿子,回到家庭里面去,把摩尼宝珠拿出来,那你的修行叫做日劫相倍。你知道:我今天所有功德都不是外来的,是透过事修来开显我自性的功德。所以我们知道有摩尼宝珠,要善加利用。不要再去向外面乞讨,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法华经》的发愿篇先讲到这。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长按识别二维码(视频可下载) 

 净界法师讲法目录合集 


净界法师视频音频下载

(网址复制到浏览器打开
http://www.foyin.tv/down/jjfs.htm

http://www.pcfoyin.com/down/jjfs.htm

点“阅读原文”回菜单

. 

一路西行amtf
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 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非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