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6
《法华与净土之双修双照》,积因和尚慈悲,诸位法师,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七面,我们看戊三、舍几用车喻。
这一科是讲到迹门正宗三周说法当中的第二周,譬喻说。佛陀在譬喻说当中讲了两个譬喻:第一个是三界火宅喻,第二个是三车一车喻。前面的经文是属于三界火宅喻,后面的经文属于三车一车喻。
在三界火宅喻当中,蕅益大师用两种的智慧来加以解释:第一个是因缘释,第二个是观心释。因缘释就是一般说的因缘观,因缘观就是我们客观的面对我们的所缘境。那么佛陀出世的时候,众生法界的身心是属于:其宅久故,而复顿弊。它是一个老旧而且破损的一种果报。为什么呢?因为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示现成道的时候,已经到了减劫的五浊恶世的尾端了。我们都知道减劫的特点,它是容易累积罪业。所以你看它减劫,一代不如一代,他越投胎越糟糕。你这一代到下一代更糟糕,再下一代又比它更糟糕。所以他整个果报体是越来越旧,功能是越来越破损。
简单的讲,他是一种身心非常不安稳的状态,你稍微有一点恶因缘出现,就容易忽然起火,然后就把我们已经昏睡的邪见烦恼,给刺激出来。所以佛陀出世时候众生的果报体,是一个障道的因缘,这个果报体已经是不堪长期修行了。因缘观就是就着客观的角度,来说明众生当初所面对的身心世界的所缘境。
第二个、蕅益大师又讲到观心释,就是真如观。真如观特点他不管外境,他只调整自己的心态。所以真如观就是怎么样呢,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他直接忆念真如本性。那么怎么忆念呢,两个方法:
第一个用空观的智慧来忆念,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既然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清净的,那这些外在的身心世界的境缘,是怎么回事呢?那是唯心所现,如梦如幻,这第一个。第二个用假观的智慧来忆念,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我们一念清净的本性,它具足十法界依正妙法。这表示什么呢?表示我们今生所成就的身心世界,不管你满意也好,你不满意也罢,它只是我们无量的,所谓的具足十法界当中的一个小部分。诸位,你今生的果报体不是你生命的全部,是你一小部分,就像大海当中突然冒出一个水泡而已。所以你今生的失败,只是你整体生命当中的一小部分的失败而已。
所以,真如观的好处就是,先把我们的内心,从一种妄想的心识调回到不生灭的心性;然后再来面对所缘境——因缘果报。有什么好处呢?这个时候就是印光大师说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我们的心一旦不被外境所转,表示你就可以利用它了。
《楞严经》讲,我们心跟境接触,要么你被它转,要么你转它,两种情况而已。要么心随境转,要么就是你把它转为你的菩提道。所以当我们不再受外境影响的时候,那表示这个外境你就可以借用了,就可以借假修真;你就可以从逆缘当中,转成你的菩提道,转这种负面的能量变成你修行的动力。但前提是你要有大乘善根,因为真如理观不是每一个人都修得起来。
所以《法华经》它面对所有事情都是两套智慧:第一个因缘观,第二个真如观。
那么佛陀一般在教化弟子,他是这样子,如果你大乘善根强,佛陀就不跟你讲那些过程,直接讲真如理观。比方说《华严经》,《华严经》都是根熟菩萨,佛陀一出世的时候,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就是不管你过去什么因果,反正这个方法放诸四海皆准,顺逆皆方便;你调整心态,因果对你的伤害会降到最低,你还可以借逆缘成菩提道。
那如果你大乘善根不具足,怎么办呢?佛陀就用因缘观先教化你,先求因果增上。你既然摆脱不了所缘境,那就先改变所缘境,让你这个所缘境好一点,先创造一个安稳的果报,让你从果报安住。因为你没办法安住心性嘛,那只能怎么样呢,就只能改变环境,透过权法的修学让你的因果增上,然后再慢慢回归到真如。所以佛陀教育弟子是两套方法,这两套方法在后面的经文我们会讲到,佛陀怎么用两套方法——因缘观,真如观,来教化弟子。
戊三、舍几用车喻(分三:己一、舍几喻;己二、用车喻)
己一、舍几喻(分三:庚一、长者见火;庚二、告诫诸子;庚三、不肯信受)
好,我们看讲义,看戊三的舍几用车喻,从这个地方开始是三车一车喻。舍几,这个几是譬喻大乘的圆顿法门,真如理观。就是佛陀在华严时所强调的,修学六度万行而趋向菩提道,这是摄受大乘根熟菩萨,用几。这个车,比喻三乘的方便法门,就是阿含时所强调的出离心的解脱道。这一段是说佛陀为什么要舍弃大乘圆顿法门,而施设小乘,把这个过程做一个详细的说明。有两段,先看己一、舍几喻。舍几当中有三段,先看庚一、长者见火,看经文。
庚一、长者见火
是时宅主 在门外立
前面说过,佛陀出世的时候,当时三界的众生已经是:其宅久故,而复顿弊,然后就忽然起火。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宅主——就是长者他在哪里呢?在门外立。也就是说,佛陀那个时候已经是示现灭度了,已经不住世了。那么佛陀在哪里安住呢,在清净法身安立,所以他已经超越三界之外。
闻有人言,这个闻有人言是比喻什么呢?就是佛陀在大槃涅槃当中,他因地所发的那种大悲愿力,跟众生的苦恼,两者产生了感应。所以他就知道: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此宅,稚小无知,欢娱乐着。佛陀在大悲的心中他知道,第一个,这些诸子过去生因为贪爱五欲的游戏,所以来到了五浊恶世的三界投胎。这第一个,他过去所教化的弟子已经来投胎了。第二个,稚小无知,欢娱乐着。佛陀所教化过去的弟子,今生面对果报是怎么情况呢,稚小无知。就是大乘善根已经退转了,所以他继续贪爱执着五欲的快乐,这两种情况。佛陀在大般涅槃的心中,就知道这两件事了。
然后,知道这两件事佛陀什么态度呢?长者闻已,惊入火宅。佛陀大悲心知道这种情况以后,内心惊怖,快速的进入火宅当中,也就是佛陀赶快从本垂迹,示现八相成道,出世说法。这个长者见火,最关键的一句话就是,长者闻己,惊入火宅。诸位,释迦牟尼佛知道他过去所带的三乘诸子的情况以后,他是什么态度,是惊入火宅,内心非常的惊怖,赶快的跳入火宅当中。
为什么佛陀会惊怖呢?两个原因:第一个,因为稚小无知。佛陀看到这种情况,隐隐约约知道不吉祥了;这些我过去在大通智胜佛所教化的弟子,现在恐怕大乘观慧丧失了,没有自我觉醒、自我观照的能力了。第二个,烦恼粗重,因为欢娱乐着。就是他们时至今日,经过那么久的时间,已经是根钝遮重,假设不及时救拔,将有堕落恶道的风险。
唯识学讲业果,它有一个很简单的判定方式。唯识学上说,不是说你今生造了罪业,就马上会堕恶道,不是这个意思。那什么情况可以判断呢?唯识学提出两种的业力:一个叫增长业,一个叫不增长业。就是说你造这个业,不管善业、恶业都一样,都同一个道理,就是你不断的增长。
比方说,你刚出家的时候,念一百声佛号,第二年念一千声,后来念到一万声;你对佛号的那种造业的力量,数数现行,不断增长,而且信愿具足。你这个人往生的可能性非常高,因为你产生一种善的相续,唯识学就讲相续嘛。比方说你偶尔念几句佛号,平常回去不念了,打佛三的时候念几句,那个没用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创造相续,这种点状的业力叫作不增长业,对来生来说,是基本上不会得果报,除非你临终遇到其他因缘。
那么为什么长者见到诸子的情况,是惊入火宅呢?因为佛陀看到了诸子,他造作那个生死的业力,是一种增长业。增长业表示两件事:第一个,你已经没有调伏的力量,这个业力已经失控了,稚小无知,就你自己没有办法处理了。这个最可怕,就是你的生命只有往下堕落了,你自己没有反转力量。第二个,你又烦恼粗重。那这个就是必须要佛陀强力介入,要第三者介入了,如果放任如此,那么这些三乘的诸子是必将堕落。所以才使令长者惊入火灾,时间紧迫,佛陀必须要赶快出世了。这个是长者见火的情况。
好,我们看第二段,庚二的告诫诸子。请合掌,看经文。
庚二、告诫诸子
方宜救济 令无烧害
那么当长者——佛陀来到人世间,示现八相成道以后,当然目的就是方宜救济,令无伤害。佛陀开始想方设法,来救拔这些三乘的诸子。他首先的方法是华严时,佛陀最初讲华严时,告喻诸子,说众患难。《华严经》讲了两个道理:
第一个,讲到三界火宅中诸多的过失。就说三界的快乐是有过失的,有什么过失呢,以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实安乐住。三界任何快乐你都要付出代价,因为过程你会起烦恼,然后你会造业,所以你未来会因为贪爱三界果报的快乐,要付出老病死的代价。这个是用告喻,就是用告诫之门。第二个,劝修。《华严经》讲到生死的过患,也劝修菩萨修六度功德来增上。等于是告诫跟劝修,双管齐下。
怎么告诫呢,说因为我们内心有恶鬼跟毒虫。恶鬼比喻我们的我见,要强做主宰;第二个毒虫,就是各种烦恼,所以它们使灾火蔓延。你本来就是一个身心不稳的状态,然后遇到恶因缘,欸,业障起现行了,可能色身的病痛,或者事业遇到了挫折等等。这个业障之火产生以后,你又起我见跟烦恼,又要去强做主宰。所以这两种交互作用,最后的结果是众苦次第,相续不绝。
什么叫众苦次第,相续不绝呢?从今生的角度,会引生更多的痛苦;从来生的角度,会落入无止境的惑业苦的轮回当中。我们修行最怕就是怎么样,落入惑业苦的相续。你过去造了业力,今生产生痛苦果报的时候,你又起了烦恼,起了烦恼你又造另外一个业力。好了,你刚好陷入轮回的漩涡里面去了,相续不绝,那就一直下去了,这是一个总说。《华严经》就是从告诫的方式,说业障火跟烦恼火两个不能结合在一起。你一旦起业障,一定要安住佛号或者安住真如。你又起烦恼,那这两个就相互作用了。
以下别释,当外在的业障跟你内心的烦恼邪见一接触的时候,第一个,毒蛇蚖蝮,有可能起瞋心烦恼。及诸夜叉及鸠槃荼鬼,这个鬼神一般都是属于邪知邪见,拨无因果。因为你一开始起瞋心,说欸,我做那么多慈善事业,我为什么有这样的遭遇?就起瞋心了。瞋心以后你就说,欸,这个世界上没有因果。他不知道因果是通三世,就开始起邪见了。然后,或者起贪爱,因为贪爱某一种不肯放下,野干狐狗就是贪爱烦恼。或者是雕鹫鸱枭,这个是高慢心,你看那个老鹰都飞得很高,高慢心。或者其他的百足之虫,百足之虫是指其他的相应烦恼,比方说懈怠、放逸、无惭、无愧等等,这都是相应烦恼。
总而言之,这些烦恼都是饥渴恼急,甚可怖畏。饥渴恼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些烦恼长期没有大乘智慧法水的调伏,所以这些毒虫、野干都是怎么样,又饥又渴,所以活动炽盛。此苦难处,况复大火。就是我们这个三界的宅内,已经充满邪见烦恼,各种毒虫鬼神,又遇到业障之火的刺激。那这个三界果报就是内忧外患,就非常危险了。
佛法是这样,佛法它有五乘法门,五乘法门各有各的修学,各有各的修行目标。但是佛陀对所有的弟子——五乘弟子,划了一条红线,这个红线不能踩到,就是你不能堕三恶道。不管你怎么修,你今生要成就,也可以;你说我用一百生,一千生,求生生增上,也可以,反正你就是不能堕恶道。为什么?因为堕恶道,它不但是带来痛苦,由于长时间处在愚痴状态,还对我们的善根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比方说你做一只狗,说欸,有的狗有福报,它活得很快乐,吃穿不愁。但是你的心长期处在这种愚痴的状态,这种暗钝的状态,糟了,从狗身跳出来以后,你这个人的善根基本上面目全非了。所以,三恶道不是说痛苦,关键是你不能让你的心长期处在暗钝、愚痴的状态,这对我们的善根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佛陀为什么那么紧张呢?就是在这个三界火宅当中,他的这种业障之火,容易引生烦恼跟邪见,这个有堕落恶道的风险。
佛陀怎么救拔呢?前面说过,佛陀最初是用《华严经》来救拔。《华严经》的修行,反正大乘止观的修行只有四个字,就是无住生心。第一个,你的心面对外境的时候,一定要透过你强大的观照力跟誓愿力,把你的攀缘心拉回来到你的自性清净心,然后发起菩提愿,再去借假修真。这种就是怎么样,大乘善根要非常强。这个人自我调伏能力要非常强,他自觉、自省、自调的力量非常强,就能够转逆缘成菩提道。
所以佛陀最初对三乘诸子的告诫,就是讲到三界的过失,一方面赞叹六度的功德,希望他们透过智慧的观照,能够转逆缘成菩提道,这个是华严时的告诫。那么这样子到底有没有效果呢?看庚三不肯信受。看经文。
庚三、不肯信受
诸子无知 虽闻父诲 犹故乐着 嬉戏不已
这些三乘的诸子,首先在佛陀出世的时候,在华严会上听完《华严经》以后,结果诸子无知——大乘善根退转了。所以虽然在《华严经》里面,听到佛陀种种慈悲的教诲,并没有产生改变,犹故乐着,嬉戏不已,仍然贪着各种五欲的游戏,不能停止。
好,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释,舍几之由,请合掌:
释迦牟尼佛出世以后,对于三乘的诸子最初的教化,是用华严大教来教化诸子。就是先测试一下,说欸,我过去无量劫前在大通智胜佛,我可是教过你们《法华经》的,你们都产生了信解。来看看,当初佛陀教化时候的善根还在不在,所以先用大乘法来教化看看。第二个,告喻。在教化当中有诫门跟劝门。诫门就是说明三界的过失,劝门就赞叹六度的功德。这是《华严经》的修学内容。
最后的结果是诸子无知,就是已经没有大乘根机了,大乘根机已经退转了。因为长时间没有亲近佛陀,在这段时间大乘善根已经退转了,所以没办法接受大乘的圆顿法门。因为诸子内心已经深着见思烦恼,对五欲的嬉戏,爱着不已,所以面对佛陀在《华严经》的教诲,并不能产生转化的效果。
佛陀最初的《华严经》,对诸子来说只有四个字——法大机小。法门太高,但是根机浅薄;最后的结果不肯信受,没办法接受。因为经过这一番的测试,大概长者——佛陀心里有数,诸子已经是根钝遮重了。长时间没有再跟佛陀见面,他已经形成这么一个情况,根钝遮重了。就是你要他在逆缘中历练,已经不可能了。
己二、用车喻(分三:庚一、拟宜三车;庚二、赞美三车;庚三、出离火宅)
那怎么办呢?只能改变方法,我们看己二用车喻。经过《华严经》的测试,长者开始使用三乘的方便法门,引导诸子离开三界。既然三界不能历练,那就趁早离开,这个地方不宜久留。我们看庚一的拟宜三车。看经文。
庚一、拟宜三车
是时长者 而作是念
正当佛陀出世讲《华严经》,教化三乘诸子的时候,他发现三乘诸子不听劝悔。那么这个时候,长者心中就做如是念,诸子如此,益我愁恼。三乘的诸子大乘善根如此浅薄,邪见烦恼如此粗重。所以对大乘的法门已经完全不相应了,就使令长者内心感到忧愁苦恼了。
今此舍宅,无一可乐。因为当初的投胎的情况,是一个减劫的五浊恶世了,这个已经是大火蔓延的时代了。诸子等却因为内心的烦恼,还是坚固的执着五欲的快乐,这个地方已经有堕落恶道的危险了,因此不受佛陀大乘的教法。如果放任这种情况辗转相续,必将堕落恶道,为三界之火所伤害。想到这里长者便深入思惟,怎么办呢,只能够设诸方便,设诸三乘的方便法门。
这个拟宜三车就是说,本来长者的想法是最简单的,把他自己的智慧告诉弟子。就是佛陀教化弟子,他本来是把自己所觉悟的智慧直接传授给你,是最简单的,不要拐弯抹角,就是我知道什么我就告诉你。但是发觉不行,这的确有根机差别。所以现在佛陀不能够直接把他一心三观的中道智慧,传授给三乘弟子,那怎么办呢?要迂回一下,把大乘的历事炼心,改成小乘的出离三界。
就是反正三界的果报只有两种情况:你要有本事,那你就历事炼心;你要没有本事,你就趁早离开,只有两种情况。因为这个地方本来就不能久留,你要是法身菩萨,那三界是一个很好历练的地方;你要是没办法历练,就趁早离开,不要被这个大火所烧。所以经过前面的测试,长者开始要改变策略了,从大乘的历事炼心,改成小乘的出离三界,远离大火。
那长者怎么做呢?看庚二、赞美三车。看经文。
庚二、赞美三车
告诸子等 我有种种
那么长者既然已经决定用三乘方便法门以后,就开始赞叹他自己所拥有的车。这个车怎么来呢?他说,我的仓库当中有很多珍贵又好玩的珍宝,然后我用这些珍宝装饰成各种殊胜的妙车。有什么车呢?比方有羊车、鹿车、大牛之车——三车。羊车,就是指《阿含经》的声闻众,声闻法,四谛法。鹿车,是比喻《阿含经》的缘觉法门,就是十二因缘。这个大牛之车是比喻《阿含经》的菩萨乘,不是方等、般若的菩萨,是《阿含经》的菩萨,就是藏教菩萨六度法门,事相六度。
这三种车在哪里呢?今在门外,汝等出来。长者赞叹这些妙宝好车以后,他说欸,三乘的诸子,我都把这个车替你们造好了,你们只要离开三界,我马上会把这三种车送给你们。那送给你有什么好处呢?吾为汝等,造作此车,随意所乐,可以游戏。你可以自在的受用这些妙宝好车,受用各种的三昧乐,各种的涅槃寂静乐。
方便法门,它的特点就是满足先你的需求。长者长期观察诸子以后,他发觉这些人喜欢追求快乐。没关系,佛法有的是快乐。你不就是追求快乐吗?佛法当中菩提觉法乐、涅槃寂静乐,这两个是根本。还有各种的法乐,你读了《法华经》就知道,那个<妙音菩萨品>,你入任何的三昧都有殊胜的三昧乐,而且三昧乐是超过五欲乐。因为五欲乐它是局部的,它有过失;三昧乐是周遍身心的快乐,关键它没有过失,就是你受用三昧乐以后,道业还可以增上。
所以方便法门就是怎么样!先以欲钩牵,再令入佛智。长者就是说,你不就是追求五欲的快乐吗?佛法也有快乐,你也可以追求啊。这三种妙宝好车,你受用这个车以后随意所乐,关键在随意。诸位,佛法的快乐它的好处,除了清净以外它自在,随时可以出现,你只要成就三昧乐,双腿一盘,那个三昧乐自己就出现了。所以,佛陀用种种的快乐来诱导诸子,说这个快乐在哪里呢?在三界外。你们只要出来,我把这种可以创造快乐的妙宝好车,免费送给你们,三种车,任你们选择。
那么这样子讲有没有效果?看庚三出离火宅。看经文。
庚三、出离火宅
诸子闻说 如此诸车
从这段经文来看,佛陀施设三乘的快乐,涅槃寂静乐,还有在涅槃当中所兼带的各种三昧乐,的确达到效果了。所以诸子闻说,如此诸车,这个地方是指小乘的资粮位,产生了信解。他对于这种小乘的修行,苦集灭道、或者十二因缘、或者六度,这当中产生的三昧乐,产生了信解。有了信解就好了,就开始怎么样,即时奔竞。前面是讲资粮位,这讲加行位——煖、顶、忍、世第一。因为机法相应,所以产生五根、五力,产生小乘的信、进、念、定、慧,产生灭恶生善的效果,这讲到加行位。驰走而出,就是见道位;小乘的见道位就证得我空,断除见惑,成就初果。到于空地,离诸苦难,就是小乘的无学位,断了见思惑,证得阿罗汉果,或者辟支佛果等等。
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得出来,长者所施设的三车法门是契机的。诸位,法门有没有契机,有一个指标是看得出来,就是修这个法门,你是不是有增上意乐?如果你拜佛拜得很勉强,那只是在算数目,这个法门就不适合你了,因为你没有意乐,那也就是说,你从这个法门修下去,不会有效果。所以这整个四个阶位,最关键就是加行位,就是你愿不愿意主动积极的去追求这个法门的功德,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为什么说契机是妙法,治病是良药?因为只要契机,他就会主动追求,这个是成败的关键,修行是不能被动的。
也就是说,长者是用三车的诱导,用三车的各种快乐,成功的把诸子从三界火宅诱导出来了。最后到于空地,到于我空的真理,而离诸老病死的火难。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请合掌:
当初长者面对诸子的时候,他们的情况是耽湎嬉戏。就是说,虽然三界是处于火宅当中,处于不安稳状态,诸子是完全不当一回事,他只要追求快乐,什么都不怕,他堕恶道都不怕。所以在这种情况,故唯施小。因为大乘根机的人要有两个特点,就是你今天有本事在三界历练,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根利,第二个遮轻。你说欸,什么人适合修《华严经》!要不我也来三界历练历练?第一个,你的大乘根机要很强,就是你观照力要很强;第二个,你相对烦恼淡薄。那么这样子的话,三界是你很好的历练地方。但是我们看三乘的诸子,他们烦恼粗重,而且大乘善根已经退转了。所以这种情况之下只有一个方法,讲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就是小乘的三乘法门。
不受我教,将为火害。假设今天长者没有施设方便,会有什么问题呢?若不用小,则大小并亡。你说欸,《华严经》他听不懂,佛陀您多讲几次啊!没办法,听不懂就是听不懂,到最后,不是大乘善根没有,连小乘的出世善根也毁掉。我们说过,当一个人的造业已经进入一种,辗转相续的时候,增长业的时候,那这个三恶道的征兆已经出现了。而你堕落三恶道,再来救就来不及了。
所以长者必须怎么办,在诸子堕落恶道之前,要及时救拔。你等他堕恶道去再回来,那你过去教的东西要重新教了。佛陀在看事情,比方说你轮回那么久,吃了多少苦,佛陀不看这个事情,佛陀是看你善根在不在,因为这是唯一的解脱的方法。就是说,你前生也听了经,今生也听经,你生生世世都听闻佛法,好不容易栽培了一棵善根的幼苗,那个幼苗是佛陀最看重的。说你这个人没有善根,那就没有办法了,你就是当面看到佛陀,佛陀拿你也没办法。
所以,为什么佛陀要施设方便?若不用小,则大小并亡,这是关键。就是不能让他堕到恶道去,长时间在愚痴暗钝当中,他再回来的时候,再见到佛陀也没用了。要救就趁现在救。所以必须要及时救拔,若不用小,则大小并亡,这是佛陀出手最关键的一个理由。
好,我们看下一段。为什么三乘的出离之道能够成功呢?它理由就是适子所愿,满足三乘诸子心中的愿望。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请合掌:
当长者宣说三乘妙车的时候,诸子的修学有四个阶段。第一个,诸子闻说。他听到佛陀在《阿含经》赞叹三昧乐,赞叹涅槃寂静乐产生信解,他相信。因为他就喜欢快乐嘛,那佛陀就用大乘的法乐来诱导他。所以他能够闻经达理,断疑生信,他心中开始想到,哦,我追求三昧的快乐,比追求五欲的快乐更好,又没有过失,就产生信解,闻慧。
接着他有信解以后,这个事就好办了,即时奔竞,思慧。开始加行,就是四加行,观行转深,开始调伏见思烦恼。接下来就驰走而出,小乘的见道位,证得我空成就初果。到于空地证得我空的真理,就是小乘的无学位,证得阿罗汉果,辟支佛等等。
为什么长者施设三乘法门,能够成功的把三乘诸子诱导出来呢?
蕅益大师给出一个结论,他说,五浊障大不障小。就是到了五浊恶世的时候,身心不安稳的状态,它障碍大乘法门,但是不障碍小乘法门,反而对小乘法门有帮助。我们做一个说明。大乘法门强调什么?强调你的观照力跟誓愿力。你看,真正大乘种性的人,不怕逆境,他死都不怕还怕什么痛苦?你去看看《华严经》的菩萨,我不爱生命,但惜无上道。他只要能够增长功德,就是火坑他也跳下去,他根本不把死亡当一回事。这种人有没有?有!大乘根机强。
但是即便这种人,他也怕五浊恶世,因为五浊恶世的痛苦是慢慢给你磨,你迟早会退转。你说你今天不退转,明天可能退转;你搞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你迟早退转。为什么?五浊障大。
所以五浊恶世,我们看《法华经》你就知道,佛陀是勉励法身菩萨,在末法时代弘经;但是佛陀也勉励凡位菩萨修四安乐行,出离三界。很多人都说,欸,大乘佛弟子不能求生净土。你读读《法华经》,佛陀是鼓励法身菩萨在三界历练;但是对于初心菩萨,是要修四安乐行,是要息诸缘务。所以在五浊恶世生起的时候,是障碍大乘的菩提道,但是反而有助于小乘的出离道,因为出离心正是需要逆境来刺激。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净土宗,诸位,大家有没有觉得,大乘净土宗是越来越兴盛?我跟你说,以后会更兴盛!因为越到末法时代,世界越纷乱,人心越躁动不安,净土法门它就更契机。净土宗的特点它是两阶段的成佛,先成就解脱,再成就佛道。这个就很像佛陀先为实施权,再开权显实。
越到末法时代,那种直趋佛道的法门,比方说《华严经》,已经是不契机了,不是不好,是不契机了。这种法门什么时候修好呢?你出生在八万四千岁的时候修,正好,寿命久——你有大把的时间,八万四千岁。那个时候人心向善,大家自然受持五戒十善,没有人会刺激你。你长时间的听闻佛法,如理思惟,你跟众生互动,也不断的从那个地方增长你的菩提心。所以你必须生长在八万四千大劫的,那种新的果报。但是你到了五浊恶世,就不适合了。
所以,五浊障大不障小就是说,越到末法时代,解脱道就扮演重要角色了,就是要先离开三界,免得为火所烧。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得出来,就是两阶段的修行:先求解脱,再求无上菩提。我们今天先上到,先讲到佛陀舍几用车,舍弃了大乘的功德,而先成就三车的方便。
好,我们回向。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长按识别二维码(视频可下载)
☆ 净界法师讲法目录合集 ☆
净界法师视频音频下载
http://www.pcfoyin.com/down/jjfs.htm
点“阅读原文”回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