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7
《法华与净土之双修双照》。积因和尚慈悲,诸位法师,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页。我们看戊四的等赐大车喻。
《法华经》的修学,它主要是修学一佛乘的妙法。那么什么是一佛乘的妙法呢?简单的说就是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权实不二这四个字,要怎么落实到修行?智者大师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叫做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就是你一开始修行,因地的时候就必须要依止你的性德,我们说的安住清净心,在清净心的角度观察十如是,然后发起菩提愿。
那么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它的好处在于无所得。我们在整个成佛过程当中,你越无所得,进步就越快,你不会在过程当中产生太多的停留。所以它这个大白牛车就是直达车,直趋佛道而去。所以安住清静心发起菩提愿以后,再来修学三乘的妙法,这个时候就形成一种双向的修学:内观真如,外修三乘。双向教学,双向成就。理观带动事修,事修又回过来强化理观。
在藏传佛教有一个流传的故事,说有一个喇嘛,他在弘法的过程当中,救起了一只受伤的小老鼠。他就把这只小老鼠带回寮房里面去,照顾它,给它饮食给它各种卧具。然后这个小老鼠就慢慢恢复健康了,它就跟喇嘛一起修行。那么在这个房子当中,除了老鼠以外他之前养了一只猫,所以这个老鼠看到猫的时候,就很不自在;它经过一段时间的忍受以后,实在受不了了,它就跟它师父报告说:师父,我每天看到这只猫,内心就不自在,你可不可以慈悲把我变成一只猫呢?喇嘛师父说,可以,就用神通就把它变成猫。那这个老鼠变成猫以后,它就有信心了,这个猫就在家里面走来走去,看到之前的那个猫,它也不害怕了。
但有一天它到街上去的时候,看到一只狗,这只狗对它非常的凶猛,所以它又害怕。它回来又跟师父说:师父,你可不可以把我变成一只狗呢?它师父又把它变成狗。那么这只狗有一天到了森林当中,看到老虎它又害怕。它跟师父说:师父,你可不可以用神通把我变成老虎呢?它师父又满它的愿,用神通的力量把它变成老虎。这只老虎它就想,我现在是无所畏惧了,百兽之王。但是它有一天从外面回来的时候,突然间看到它之前认识的那只猫,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畏惧,就那一瞬间。这个时候它就很奇怪了,它就问它师父说:我现在已经变成一只老虎了,为什么看到猫还害怕呢?它师父说:我的神通可以改变你的果报,但是不能改变你的内心。
诸位,所有的权法都是因果的增上,佛陀为了三乘火宅的弟子们,施设种种殊胜的因缘果报,所谓先以欲勾牵,先用殊胜的果报,把三界的众生引导出来。比方说,为声闻弟子讲空性涅槃,为菩萨弟子讲六度的功德。这些只是一种单一果报的增上,但这是没办法成佛。成佛要怎么样呢?你要提升你内心的智慧的素质。就是你的内心跟佛陀的智慧,要站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你要有佛陀的智慧,才可以成佛。不是说,你变成佛陀的样子就可以成佛,不是这个意思。这个人为什么成佛?因为他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所以他才成佛。智慧永远是一切果报的主导。为什么一佛乘,它一定要站在佛陀的智慧来修三乘,因为这是最快速成就的法门。
前面在三界火宅当中,佛陀施设了三乘的方便;但到出了三界以后,佛陀怎么做呢?佛陀等赐大车,对整个三乘的诸子平等赐予大车。也就是说,开始是时候佛陀要讲真实语,讲真实智慧了。好,我们看经文。
戊四、等赐大车喻
有大白牛 肥壮多力
那么这个大车的第一个特点,有大白牛,这最关键了。大白牛车之所以称为它是一佛乘,不是那个车子,那个车子再好看,没有前面那头牛也没有用。所以它的整个思想就在前面的大白牛,这个大白牛就是中道的智慧,就是一心三观的智慧。用一心三观的智慧来带动这个车,才能够直趋佛道。所以这个大白牛是个总标,以下把这个大白牛的特点做了三点说明,以下别明:
第一个,肥壮多力。肥壮多力是约自受用来说的。就是这个中道实相的智慧,当他生起内观,内观一念心性的时候,能够产生大乘的五根五力。就是大乘的信、进、念、定、慧。他对真如的信心,然后产生精进,产生真如的正念、正定、正慧。所以他能够很快的破妄显真。这是讲到肥壮多力,就是约着内观的智慧,来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第二个,形体姝好,以驾宝车。这个形体姝好是指的他外弘。那么他内观产生五根五力,破妄显真以后,菩萨发起大悲的愿力修学六度万行,来成就福德智慧两种庄严,所以叫形体姝好。这个指的是六度的正行。
第三,多诸傧从,而待卫之。这个是讲大乘的助行。菩萨在修真如理观的时候,他也可以在理观当中,深入各种大乘的三昧、陀罗尼,来强化他的六度。诸位,我们看《华严经》会知道,法身菩萨修六度,跟我们凡夫修六度不一样。我们修六度,就是一个单一的因果。布施成就富贵,持戒成就庄严。但是法身菩萨他在修六度,是一即一切,他修布施具足六度的功德。为什么?因为他修六度有三昧陀罗尼的加持。他的背后,有那个三昧力,陀罗尼力来推动这个六度的法门。所以他有各种的侍卫——就是其他的助行,能够产生各种的变化。
以是妙车,等赐诸子。长者等到三乘的诸子离开火宅以后,他没有给他们三车,而是平等的赐给诸子大白牛车。蕅益大师解释这个等,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法等,第二个是心等。
我们先讲法等。什么叫法等呢?就是你的过程,怎么离开三界的?比方说,你是修四谛离开三界,他是修十二因缘离开三界,你是修六度离开三界,或者你是修净土法门离开三界,都没关系。你的过程是什么法门,都一样,全部等赐大车,这个是一佛乘妙的地方。因为这个大车是你本具的,它不是修来的,跟你在因地是怎么离开三界的没有关系。所以第一个法等,就是你离开三界的法门是什么法门,都一样,都是等赐大车。
第二个,心等。这个大白牛车所给予众生的一念心性,也是一样,都是平等。不可能说,哦,我是修六度的,离开三界的时间比较久,我得到的一念心性要比你大,不可能!过程是一回事,成就以后每一个人最终证得一念心性,证得法身,都是平等,所以心等。一个法等,一个心等。
那也就是说,从<譬喻品>我们可以知道,佛陀对于火宅中的众生,是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但是等到出去以后,他是平等的赐给他们真如本性的大白牛车。好,有关这一点,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蕅益大师的大白牛车。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好,我们解释一下。先看总标。当知车体非高非广,而论高广,即正因理性。这个大白牛车的车体,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或者说是不生灭心。它不是因缘所生法,所以你不能说它高,也不能说它广。因为你说它高广那是有限量,要勉强形容它,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因为它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它完全是超越时空。超越时空的角度它非高非广,假名高广,就是不生灭心。
那么大白牛,就是了因慧性,这是最关键了。你没有前面那头牛,这个车子是不会动的。所以我们要透过智慧的观照,当然这个观照你要学习《法华经》,听闻思惟,产生信解,最后才能够产生正确的观照,这个叫了因慧性。
这个车上面种种的资具,就是三乘的事修。你说欸,我因地比他辛苦,离开三界我是修六度离开的。当然你也功不唐捐,你的大白牛车,虽然前面的牛一样,但是你车面比他的庄严。就是福德因缘上面,比方说它有各种的璎珞、幡盖、各种的栏杆、宝盖,这个你读《法华经》就知道,整个大白牛车的资具,每一个车子的庄严都不一样。所以,因地你花的时间修六度离开三界,虽然最后也是得大白牛车;但是你车上面庄严的资具会跟别人不一样,这表现在你的三昧、陀罗尼,这方面就不一样。
总而言之,大白牛车有三个构建:第一个,车体,这个车体每一个人都有。第二个,牛。这个你要修。这个牛你只能够听《法华经》,没其他方法了。听闻思惟,如理思惟,产生观照。那么这个众具,就是你要修六度万行,三乘的事修。这个就是看你怎么去庄严车体。
那么这三个法,它不纵也不横,不并也不别。简单的讲就是,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意思就是说,你少一个,这个车子就启动不起来。不可思议,名为佛乘。其实这三个里面最关键的,我们前面说过就是大白牛了,就是那一只牛,其他你都可以慢慢来。这一段是对大白牛车的一个总标。
以下根据这个大白牛的本身的力量,就是你的观照力,分成六个差别。
我们先看第一个:一切众生,但有性德佛乘。每一个众生都有大白牛车的车体,但是他没有那只牛。所以那个车体是放在仓库里面,它不能动。就是祖师说的,我们的真如本性有没有?有,但是它在昏睡状态。禅宗的祖师常常说,主人翁啊,你要醒一醒。就这个意思。
就是说,诸位,我们不是去把真如本性创造出来,现在是把它唤醒。怎么唤醒呢?就修空假中三观。你观一心即空,不断的忆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就在唤醒你内心的大白牛车了。你不要小看这两句话,诸位,这两句话在你内心当中,你不断的忆念思惟,它会产生五根、五力。所以第一个,当我们都没有去唤醒真如本性,那就是理具大白牛车。理论上有实际上是完全看不出来,就等于没有,就是在昏睡状态。
好,闻此佛乘,能生信解,名为名字佛乘。那么诸位,我们现在听《法华经》,哦,原来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就是说,你现在学《法华经》有什么好处呢?你知道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信解。就是妄想是空的,那你的本性是本具的。诸位,你知道这个道理有什么好处?你去亲近十方诸佛,他给你讲的道理也是这个道理,没有其他的道理了。十方诸佛在施设方便,可能根据当时的环境、当时的根机,有不同的开合。但是实法,诸位,真实的法只有一个。你学《法华经》以后,学过一次,你去亲近十方诸佛,说的法完全一样。就是你建立了一个名字即的大白牛车,你知道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那么进一步,念念观心,不间不杂,则为观行佛乘。你从信解开始,观行转强,大概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加行位了,产生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就是五品观行位,观行转深。
到了六根清净位,粗垢先落,见思烦恼脱落,成就六根清净位,这是相似即佛乘。这个六根清净位,在《法华经》它特别讲一品,就是法师功德品,专门介绍六根清净位的功德妙用。
开示悟入,游于四方,则为分证佛乘。那么到了大乘见道位,这个时候由于你的内心开始怎么样——自在,游于四方。这个四方约人来说,身、受、心、法。你能够在十方法界现各种身相。约法来说,你能够通达四种四谛,藏通别圆四种四谛。这个就是大乘的破无明证法身。其实按照《法华经》的定义,大乘的见道位,你就成佛了,因为你三身具足了,你所证得的智慧跟佛的智慧一样,只是不圆满而已。
最后,直至菩提道场,众行皆息,一切有为的修行都结束了,究竟佛乘,就是究竟即佛。到这个时候你整个无明断尽,法身圆满显现。你未来只有一件事了,因为你没有自利了,你只有依止法身不断地从本垂迹,普门示现来利益众生,没有穷尽。以上六个阶位,就是依止观心所安立的大白牛车。
我们一般的判教是从因缘判教。就是,哦,你这个人喜欢修慈善事业,人天种性;你这个人有出离心,二乘种性;你有菩提心,菩萨种性。这样的判教是比较局部。其实按照《法华经》一佛乘来判教。怎么判呢?它不管你什么乘,它看你什么时候能够启动大白牛车,就是看你什么时候学法华经,它的指标只有一个。为什么《法华经》把真如理观看这么重要?就是你什么时候启动真如理观,在成佛之道有这么重要吗?
非常重要!
有人就问蕅益大师说,没有学《法华经》,我也可以修三乘法门,也可以了生死啊!那为什么要赶快悟入,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呢?他最早是在名字位就要悟入;那最晚,你一定会在分证即佛悟入。就是钝根声闻人一定要拖到最后,成就阿罗汉以后才回小向大,佛陀为他讲法华经,才悟入。
蕅益大师说,你提早悟入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你早一点安住真如本性,你的修行跟别人不一样。你修行的道路叫做四通八达,就是你站在这个道路,没有障碍四通八达。那隔壁跟你同梯的,没学《法华经》,他的成佛之道只有一条小路,就是他走入一个小巷子。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好了。比方说禅宗,禅宗最喜欢讲,你什么时候悟入真如本性,它也是只有这个观念而已。比方说,二祖见到初祖,说弟子心不安。初祖说:将心来,我与汝安。结果觅心了不可得。它也是强调破妄显真。三祖遇到二祖,三祖说:弟子业障深重,向和尚忏悔。二祖说:谁绑住你了?结果回光返照,也是一样,觅业障了不可得。
诸位,每一个人都有业障,每一个人都有烦恼,每一个人都心不安,每一个人都业障深重,但是他调伏的过程不一样,他进步的方法也不一样。我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业障深重。没有学法华经,你是用一念心识来面对业障,就是你会产生法执,那结果就是你果然业障深重,因为你整天认为你业障深重嘛。那么你的修行只有一个,就是拜忏。因为你没有其他的路,你认为业障是真实的,既然这个法是真实的,那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所以你的修行只有一条路走到底,就走在小巷里面,这个巷子跟旁边没有相通,法门跟法门融通对你来说是不可能的。
但是你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以后,你知道业障只是唯心所现的一个假名假相假用。那就不一样,那叫做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对你来说就是这样,你可以拜忏,你也可以念佛,念佛方能消宿业。你发菩提心为公为众,那难道不消业障吗?那也消业障嘛。所以诸位,你会发觉两个人同样的业障深重,同样的烦恼粗重,但是为什么进入佛门,三五年后两个人差别这么大呢?因为有些人是坐羊车在进步,有些人是坐大白牛车在进步。就好象你到台北去,有些人骑脚踏车,有些人骑摩托车,有些人坐高铁,方法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
我们到今生,经过无量劫的生命的流转,时至今日,烦恼业力都差不多,都差不了太多。关键是你怎么处理它,这个方法就关键了。你用大白牛车的方法来处理,那是四通八达。因为你面对烦恼业力,知道它是唯心所现,你本来就没有烦恼。那你没有学《法华经》,好了,你坐羊车,产生法执,你执着你业障深重,果然你是业障深重,你什么都不敢动,你就走在一个单一的小巷里面,慢慢的走,万一这中间有石头,那你就真的过不去了。
所以,按照《法华经》的思想,不管你的过去是人天种性、二乘种性、菩萨种性,关键是你什么时候悟入真实的法,这是指标点。原则上最好是你名字位就要进去了,名字位就要启动大白牛车,对你是最好,你就一路的直通佛道而去。那你最晚,比如说欸,我就不学法华经,也可以,但是你迟早会学,我后面会说明。因为你成就阿罗汉以后,到十方佛土中去,佛陀一定会跟你讲《法华经》。因为佛陀要为你负责,佛陀一开始为你施设权法,他一定要给你收尾,一定要帮你会权入实。所以你最晚也是要在分证即佛,悟入真如本性。因为它是一个实法,就是你不可能回避的,在成佛之道你迟早要遇到的。那你越早启动,对你是越有利。这个就是大白牛车的内容。
好,我们看下面的经文。看戊五,诸子得车欢喜喻。本来长者是给三乘的诸子,用三乘的功德来引导他们;结果出去的时候没有三车,他们欸,怎么看不到三车,只有一台车,大白牛车。那么这个诸子看到以后是什么心情呢?看经文。
戊五、诸子得车欢喜喻
诸子是时 欢喜踊跃
嬉戏快乐 自在无碍
那么三乘的诸子,本来是为了追求三车而离开火宅。但是到了三界的空地以后,却发现只停了一辆大白牛车。但是他的内心却非常的欢喜踊跃,并且他乘是大白牛车,游于四方,他能够到十方世界,通达各种身受心法。他可以变成一个人,也可以变成一个菩萨,也可以变成畜生道的身受心法,他应以何身得度现何身;重点是他不管现什么身,内心都是嬉戏快乐,自在无碍。他内心受用各种的大乘法乐,随心自在。
好,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释,得车欢喜。好,请合掌:
诸位还记得吗,三乘的诸子,他们当初为什么离开三界?是为了追求羊车、鹿车、牛车,为了三车而出离三界。结果离开三界以后到了空地,没有看到三车,只有一台车,叫做大白牛车。简单讲,过本所望。他们本来追求是一个空性的涅槃,结果佛陀给他法身的功德。那更加的自在,更加圆满,他当然是高兴了。
我们回顾一下<譬喻品>。<譬喻品>有两个譬喻:一个是火宅喻,一个是三车一车喻。首先,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整个三界那是到处起火。为什么起火呢?因为这个房子本来就是又老旧、功能又破败,就是它本来就很容易起火。你在这种累积长时间的烦恼、罪业的情况之下,只要有一点恶逆的因缘,就马上起火。而且它有时候是小火,也可能是带动了众生的共业,生起大火。
所以,释迦牟尼佛来到三界以后,他就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样避免这个火宅——避火,他只有这个原则,因为到处起火了,这是现实问题。那么避火的方式,佛陀采取两个方法:一个是用《华严经》的方法,大乘的菩提道。说欸,你们应该从火当中去历练,转逆而成菩提道,结果这个方法失败,没办法。结果怎么办呢?用小乘的出离道,就是离开三界火宅。所以才有所谓的三车的安立,从火宅当中产生了避火。
那么佛陀用三车的引导,到最后回归到一佛乘的时候,现在有两个问题了。诸位,以声闻弟子来说,他当初为什么要离开三界?是要追求空性的涅槃。结果他出去的时候,佛陀赐给他法身。那现在有个问题,空性涅槃到底存在不存在,到底有没有?
其实空性涅槃是这样:过程是有,但是结果是没有。也就是说,佛陀该给你的,你在修的过程,都已经得到了。
我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三果的圣人。三果的圣人可以入灭尽定。他入这个定的时候是想受灭无为,他的想阴、受阴都停止了。所以他的内心非常寂静了,那就类似涅槃寂静。所以,佛陀也没有说谎,因为在过程当中,你说你要追求布施的功德,追求持戒的功德,你在因地的时候都已经成就了。这第一个,最后的结果是过本所望,所以佛陀没有虚妄,因为他超过你的期望,这第一个。
第二个,诸位,我问大家一个问题:阿罗汉他要证得空性的涅槃,结果没有空性的涅槃。那阿罗汉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了?他也没有来三界,三界找不到这个人了,那空性涅槃也找不到这个人。
阿罗汉死了以后,智者大师说,其实他是往生到十方净土的方便有余土去了。就是钝根的声闻人,他在整个因地的过程都不会权入实,也不学《法华经》,他就死咬着四谛法门一直修行。一直到成就阿罗汉以后,他最后一生,一定会投生到十方净土——佛净土去。那么佛陀一定为他说《法华经》,使令他会权入实,佛陀为他授记。所以阿罗汉其实没有到空性,因为根本就没有空性涅槃。离开了三界根本就没有三车,只有一台车等在那边,就是大白牛车。
好,以上讲的就是<譬喻品>,就是用三车来做一个方便,结果实际上只有一台车,就是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佛陀做一个印证。
丁三、约因缘说示权实不二(分三:戊一、导师喻;戊二、中路权立化城;戊三、灭化引至宝所)
好,我们看丁三的约因缘说示权实不二。前面的譬喻说,只是就着释迦牟尼佛出世的那一生因缘,来说明佛陀是怎么为实施权。这个因缘说,是广泛的说明声闻弟子在因地的时候,跟释迦牟尼佛当初是怎么结法缘的,佛陀是怎么样为他们说法华经;后来他们遇到因缘退转了,佛陀又用什么方式加以救拔。是把整个声闻弟子的因地修行,做一个完整的说明,叫权实不二,就是权法、实法要互相资助。好,我们看戊一、导师喻。看经文。
戊一、导师喻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其实因缘说是有两段:一个是法说,一个是譬喻说。我们引用譬喻说。他说,比方说有一个长达五百由旬的险难恶道,这个险难恶道非常长,五百由旬。这个道路当中具足危险,而且各种的灾难。它不但是险难,而且是旷绝无人,令人怖畏。旷绝无人是这个道路长时间没有佛陀出世,所以也就没有佛法的教育,众生在这个环境当中,善根是容易退转,所以令人怖畏。
那么在这么多灾难,又没有佛法住世的地方,有很多的贫困众生,他们要通过这个五百由旬的道路,去追求广大的珍宝。这当中有一个导师,这个导师他具足两种智慧:第一个,聪慧明达,这是譬喻佛陀的实智,一心三观的实智智慧。第二个,佛陀的权智,善知险道通塞之相,他了知各种通达跟障碍的差别因缘,知道什么情况要进,什么时候要退。善知遇到障碍就要退,遇到顺境就要冲,导师有这个方便智慧。那么这个导师,将导众人,欲过此难。这位导师慈悲发心,要引导众人通过这条充满危险跟灾难的道路。
所以这一段等于是说明了三个重点:第一个,有一个具足智慧的导师。第二个,有很多贫困的众生。第三个,他们要一起通过一个充满危险跟灾难的道路。先把这三件事讲清楚。
好,我们看释义,释义当中有三小段,我们先看第一段,请合掌:
这个五百由旬有两种情况,首先约着所成就的果证,它有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同居的分段生死,这是前面的三百由旬。第二个是二乘的方便的变易生死,这是第四百由旬。第三个是菩萨实报庄严的变易生死,为五百由旬。那么这个三百、四百、五百,其实它的核心的划分点,就是前面的三百,跟后面的两百。
就是说,前面三百是最关键,诸位,就是你是怎么样离开三界,是最关键了。因为这个地方是障碍最多,内忧外患最厉害。所以它等于是把五百由旬,我们一般是把它分成:前面的三百叫做般若道,后面的两百就是方便道,这是约着果证来安立。
第二个,约着他所断的烦恼。三界的见思是前面的三百,断见思惑;第二个,尘沙是第四百;那断无明就是最后的一百,就是第五百。所以整个五百当中可以分成两段:前面的三百的三界火宅,后面的两百,那叫一帆风顺,就完全是空地了,一片的草原。先把它分成这样子。
我们看第二个,有一导师。请合掌:
这个导师的角色,最关键在哪里呢?就是前面的三百。因为你这个时候最需要人家帮助的,就是前面的三百。那么这个导师是谁呢?它的时间点,就是在讲到过去无量劫之前的大通智胜佛,我们解释一下。
这一段因缘,是声闻弟子跟释迦牟尼佛最初结下的法缘。就是大通智胜佛的时代,大通智胜佛在俗家的时候,是一个转轮圣王,他有十六个儿子,叫十六王子。那么大通智胜佛出家成道以后,这十六个王子去探望他,探望父亲,结果这父亲为他们讲四谛、十二因缘,这些王子也出家了,就变成十六沙弥了。
后来大通智胜佛为大众最后宣讲法华经的时候,大家听得非常欢喜。大通智胜佛讲完法华经以后,他就入于禅定当中。入了多久呢?入了八万四千劫的时间,非常长。那么这个时候十六沙弥,趁这个空档,就为自己的眷属复讲《法华经》。欸,这个沙弥他带他的眷属到哪一个地方讲,另外一个沙弥带他的眷属,到另外一个地方讲。就是十六沙弥,各自为自己的眷属宣讲法华经。
讲了多久,讲了八万四千劫。那么当时的声闻第子,就是跟这个第十六王子,这个第十六沙弥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当时的阶位是什么阶位呢?六根清净位。当时释迦牟尼佛就为声闻弟子,还有其他的众生宣讲法华经以后,他们都成就了大乘善根,产生了信解。都知道原来我这个妄想是暂时生灭的,我真正的主人是真如本性,只是没有开显出来而已,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他们都建立了大乘善根。
但是后来产生了两种情况,就是第十六沙弥(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为他的眷属讲完《法华经》以后,他的眷属后来分成两种情况。第一个初受大乘,中间皆以成就。有一部分的眷属善根非常强,听完《法华经》他们就直趋佛道而去,就直接证得法身了。那么在法华会上,这些法身菩萨也现前,佛陀就指名道姓,哪些人是已经成就法身了。
那么跟他们同梯听《法华经》的另外一批人,就是第二种人,初受大,中亦退大,以小接引。就是他们听了《法华经》也很欢喜,但是他后续没有继续的栽培,没有继续的用功,所以后来就退转了。释迦牟尼佛不得已,在后世当中,只能用小乘法先加以方便接引。那么说的是谁呢?说的就是释迦牟尼佛当时的声闻弟子。就是他们也听了,虽然同梯的有人已经直接证得法身了。但是他们中间有人因为善根栽培的不够强,退转了。所以在过程当中,佛陀只能用小乘法加以接引。但是没关系,我们前面说过,权法妙实法妙,权实是互相资助的,只要你不堕恶道都可以。
第三个,我们看这个善知识的特殊的功德:善知险道通塞之相。请合掌:
我们前面说过,五百由旬的成佛之道,最关键的,你的成败关键是前面的三百由旬。你三百由旬要做的不好,你只要堕落恶道去,那你一出来就面目全非了。所以整个成佛之道的成败就在三百由旬。而这个成败的关键在哪里呢?就是你能不能掌握险道当中的通塞之相。
也就是说,即便是险道,即便是充满了危险的火宅,它也是有塞有通——有危机的一面,它也有转机的一面。世间上因缘法没有是全部的坏,也没有全部的好。也就是说,你如果具足善巧方便,即塞成通,危机变成转机。如果你缺乏善巧方便,即便是再好的环境,也可能变成你堕落的因缘。所以诸位,我们说过:
成佛之道最关键是前面三百由旬,而三百由旬的关键在于善巧方便。
为什么善巧方便这么重要?我们解释一下。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现前一念心识,这个心识有三种成分构成:第一个,你过去的业力。第二个,你过去积累的妄想。第三个,你的个性,你的执着。就是业力、妄想、执着。那么这三个最可怕是怎么样?恒转如暴流,它们形成一种相续的力量。就是你要修行必须要突破这个强大的水流。简单的说就是你要产生突破口。怎么办呢,那就是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就是这个水流它偶尔会停止,你要趁它在空隙的地方,要冲过去。
那当然,你有善知识最好了,你亲近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做善知识,他一看就知道你的善根在哪里,你的烦恼在哪里。他说欸,你就听我说,我告诉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第一个,你先学《金刚经》,《金刚经》学完学《法华经》,然后拜八十八佛,然后怎么样。你完全照他的方法走,可以避开所有心中的地雷。那是你运气好遇到大善知识。那如果没有呢,没有这种明眼善知识怎么办呢?你只能了解自己了,你做你自己的善知识。
所以我个人觉得,唯识学一定要学。你不学唯识,对自己完全不了解,你对你的过去完全不了解。诸位,你不知道你的过去,就没有开创未来的可能性,你就自己在乱七八糟摸索。学唯识学有什么好处?你可以知道你的善根在哪里,你也可以知道你的烦恼在哪里。就是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宝藏跟地雷,诸位,再好的人,他也有他不好的一面,再坏的人,他也有他善根的一面。比方说,你的善根在研究教理,那你就从这方面下手。说你的烦恼是贪欲、嗔恚、高慢,那你就避免这个恶因缘。就是我们有善根有烦恼,但庆幸的是什么?它们都是在种子位,你只要不刺激它,它就不起现行。所以诸位,烦恼跟业力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今生是有选择权。如果我们没有选择权,按照唯识这个说法,那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
就是说,其实我们是可以避开地雷去开显珍宝,重点是你要了解自己。就是你要知道,怎么修行最能够引发你的进步,你的善根点在哪里?你看有些人一拜忏,他就来精神,那他就可以从拜忏去做一个突破口。有些喜欢静坐,有些人喜欢研究教理,都没关系。修行最困难,就是你这个前面启动的地方最难了。所以善知险道通塞之相,是一个最重要的成败的关键。你一定刚开始要避开地雷,开显珍宝,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好,我们看戊二的中路权立化城。这地方有三段,我们看第一段,中路懈退。看经文。
戊二、中路权立化城(分三:己一、中路懈退;己二、施设方便;己三、安稳度脱)
己一、中路懈退
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
那么这个导师,比喻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就是第十六王子。他为他的眷属讲完《法华经》以后,后来有一部分人,就是声闻人中间产生了懈怠退转之心。这个地方还没有到三百由旬,因为他们大乘善根栽培的太薄弱了,所以这个五百由旬走不下去了。他们就白告导师说:我等疲极,而复怖畏。
为什么走不下去呢,两个理由:
第一个,声闻弟子他回顾过去的经历,对于自己曾经遭遇的障碍跟苦难,内心的忍受已经到了极限了。我们都知道,声闻人对苦是有很特殊感受。你看佛陀为缘觉乘的人不谈痛苦,佛陀直接讲十二因缘,讲无明缘行,行缘识。就是你把爱取断了,后面生老病死就断了。但是佛陀为什么特别为声闻弟子讲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第一个强调苦谛呢?因为他们过去生对痛苦的确有强烈的感受。所以他们觉得,我对痛苦的忍受到了极限了,这第一个,回顾过去。
第二个,他展望未来,对未来的道路充满了怖畏。因为生死轮回是不可预测的,有很多三恶道的危机,所以他对未来三恶道的危机产生怖畏。由于这两种理由:我等疲极,而且对未来又产生怖畏。因此他内心已经不想走上去了,已经没有增上意乐了。毕竟前路犹远,所以今欲退还。
诸位,众生栽培善根的因缘不同,有些人从行门栽培善根,有些人从解门栽培善根,有些人是唱炉香赞栽培善根。虽然善根栽培不一样,但是退转的因缘大致差不多。就这两个因素:我等疲极——对过去的痛苦感到疲倦;而复怖畏——对未来的生命没有把握,感到怖畏。所以今欲退还。这是没办法的,修行不能勉强,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增上意乐,所以向导师提出了退还的要求。那么导师怎么做呢?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
好,这堂课讲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 净界法师讲法目录合集 ☆
净界法师视频音频下载
http://www.pcfoyin.com/down/jjfs.htm
点“阅读原文”回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