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1
《法华与净土之双修双照》,积因和尚慈悲,诸位法师,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放掌。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就是如何将《法华经》一佛乘的妙法,跟净土宗的忆佛念佛做一个圆满的结合。
佛陀说法主要有两个重要的次第:
第一个、佛陀刚开始是为实施权。就是佛陀依止因缘观,先安立五乘的方便法门。因缘观它所强调的是生命的现象,生命的现象就是恒转如暴流。所以,因缘观强调的是生命的相续,那么这个相续就会造成每一个人当中会有一种等流的习性。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出生以后,你内心当中会有一种等流的思想,这个等流思想不是今生栽培的,是你生生世世在生命的经验当中所积累而来的。这个等流的思想在佛法当中就叫做种性。就是你出生的时候,你的种性就决定了,这个短时间是不能改变的。
你有种性以后,对生命就有个别的追求。比方说,如果你是人天种性,佛陀就为你说五戒十善的法门,让你追求来生的安乐,因为你没有出离心,也不急着要成佛,你所做的一切就是追求来生的快乐,所以佛陀先满足你的追求。如果你是二乘种性,二乘种性就是出离心很重,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你是这种二乘种性,佛陀为你宣说四谛、十二因缘,让你趋向空性的涅槃。你如果是菩萨种性,有广大的志向,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你根本不怕痛苦,你要的就是追求功德庄严,所以佛陀为菩萨种性开显六度法门,引导他们追求六度的功德。
佛陀刚开始面对众生,知道众生的种性——等流思想是不能马上改变的。所以佛陀怎么办呢?恒顺众生,先满足你的需要。让你在成佛当中先跨出第一步。所以权法的好处在哪里呢?就是契机,佛陀先随顺你的习性,因为你这样子才能够踏出第一步。但它的缺点在哪里呢?它容易落入一种单一因果的修学,产生法执。因为佛陀满足你的习气,所以你的习性就加重了。你看追求人天种性的,他的种性就更加的严重。二乘种性的也更加严重,乃至菩萨种性追求功德,他这种对功德的好乐也更加严重,所以这个时候就产生坚固的法执,当然这个法执是一种对清净法的追求,但这也是法执。
那么法执产生以后有什么缺点呢?就会得少为足,画地自限。就是蕅益大师说的,分河饮水;同样一个法水,本来这个法性是功德圆满的,但是,每一个人就要他自己的这一块,就是每一个人进入佛法当中,追求他自己相应的功德。这样子就有什么问题呢?障碍你的成佛之道,因为你只满足你自己种性要的这一块,所以到了法华会上,佛陀不得已开始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到法华会上第二阶段的时候,佛陀就讲真实法了,就不再照顾众生的根机了,佛陀必须把自己亲证的中道实相开显出来,因为时间成熟了。
所以到了法华会上,佛陀把自己亲证的真实智慧,所谓中道实相的智慧开展出来,不再照顾众生的根机了。什么是佛陀所亲证的中道实相智慧呢?就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十法界。我们读《法华经》你会知道,它的根本重点在于智慧的提升,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陀不再谈诸法因缘生了,佛陀讲万法唯是一心,讲实相的智慧。也就是说,三乘法门没有错,法门没有错!但是你的修学的智慧,本身要提升。
什么叫一佛乘呢?就是用佛陀的知见来修学三乘法门,用真如理观来带动所有三乘的事修。那这样子有什么结果呢?蕅益大师讲一句话说:
近果说差别,究竟归一乘。
就是说,你读了《法华经》,但是我的种性就是想要追求人天种性,我还是喜欢修五戒十善,那没关系,你用一心三观来修人天种性。那我学《法华经》,我还是喜欢忆佛念佛,我还是喜欢求生净土,那也没关系,近果说差别。就是说在短期当中,你也可以达到你相应的结果,因为你修的是权法;但是究竟归一乘,因为你这个时候用佛陀的知见来修学方便法门。所以你的功德成就以后,不会得少为足,你不会产生法执,也不会画地自限,你会继续成就,而跨越这种单一的因果最后趋向佛道。
所以《法华经》的妙,妙在哪里呢?它既能满足你的种性,让你达到你要的追求,而且它也能够引导你趋向佛道,两个都不妨碍;上契诸佛实相之理,同时也照顾到众生差别的根机,这个就是《法华经》妙的地方。
那么这个思想,我们今天的重点是,怎么把这种以真如理观带动方便法门的一佛乘思想,把它套用到净土宗去。简单一句话说,我们怎么把往生之道跟成佛之道,这两个结合在一起。这个就是我们这次课程的重点。
好,我们看讲义,
将述此义,大科分六,我们先看第一科<信解篇>。
<信解篇>这一篇是整个修道的基础,你今生遇到《法华经》会产生欢喜心,产生一点粗浅的信心,那是你过去的善根。但是你要产生真实的信心,那就要理解了,不是信心而已。你要能够闻经达理,断疑生信。你要通过学习,知道什么叫做理观带动事修,什么叫做一心万行,万行一心。所以它这个信心当中要有坚定的理解作基础,就是信解一乘的妙法。我们第一次的主题就先讲信解,怎么样去信解一乘的妙法——产生信心跟理解。
第二个<观照篇>,这个<观照篇>就是真实的修学。
一般来说,你能够修到《法华经》,理论上你应该不是初学者。你看一般的初学者都是怎么样,就随顺根机嘛。喜欢布施的,就一路做义工,就是追求人天福报。喜欢持戒的,这一辈子就一路持戒。喜欢修苦行的,修忍辱的,就修苦行。没办法,这是你过去的根机,佛陀也恒顺众生。
但是你能够遇到《法华经》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你宿世的大乘善根成熟了。而且对于三乘的法门有一点基础了,所以你要加强的就是真如理观的部分,在《法华经》就开始要提升你的知见,你须把你过去有所得的三乘的知见,这种诸法因缘生的概念,去追求因缘果报的概念,把它提升到万法唯是一心。
所以<观照篇>简单来讲就是提升你的知见。把这种追求三乘功德的知见,提升到无所得的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知见,就是<观照篇>。
甲三、<发愿篇>。<发愿篇>就是把你前面所产生的真如理观的智慧,依止这个智慧,称性发起广大的菩提愿力。
诸位,只要是大乘圆满的智慧,所谓的中道智慧,最后的收尾一定是广大的菩提愿力,没有例外!你看《华严经》,修学《华严经》的十波罗蜜,到最后一定是会归到普贤行愿。《法华经》也是这样,《法华经》二十八品,最后一品也是<普贤菩萨劝发品>,为什么呢?
有人问蕅益大师说,悟到中道实相就一定会发菩提心吗?那如果他没有发呢?蕅益大师说,你如果成就中道实相,没有发菩提心,你那个中道智慧有问题,要么就偏空,要么就着有。你那个空有一定是怎么样?不平等,一定会偏向某一边,所以你菩提心就发不出来。你看二乘人的智慧,空、无相、无愿。声闻人观无常无我证得空性以后,他对一切因缘所生法没有愿望的,三三昧嘛。大乘不会,诸位,如果你今天成就了中道智慧,没有发菩提心,表示你的智慧一定有问题,空有一定不平等。
所以,一旦你生起了真正中道平等的空有不二的智慧,一定会称性发起广大的菩提愿。你一定会生起: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一定会的!这个观照跟发愿,两个是一组的。所以从道前基础的信解,产生观照,产生发愿,这三段加起来,就是成就一佛乘之因,这是你的因地成就了,大乘善根成就了。
第四就是功德了。《法华经》的<功德篇>讲到两个重点:一个是因位功德,一个是果位功德。
因位功德讲到五品观行位,叫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特别《法华经》在这五品的初品,就是一念随喜有很多的发挥。就是说,当你在正念真如的时候,当然我们不可能马上证得真如,但是你对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哪怕是一念的随喜,你的生命都会产生重大的变化。那么这怎么变化呢?我们到课程再说明。就是这个一念随喜是一个初阶的功德,因位功德。
果位功德《法华经》讲到两个:一个是相似位的六根清净位,成就六根的互用。到分证位的法身功德。其实《法华经》的真实功德是法身现前,就是能够成就普门示现。那么这个是讲到一佛乘之果,前面三个是因地,这个是果地。这四科加起来,一佛乘的因果都讲完了。所以《法华经》的内容到此就结束了。
甲五、甲六的<念佛篇>跟<往生篇>,那这个是往生的因果。往生的因地是念佛,忆佛念佛。这个念佛,蕅益大师把它分成事持跟理持。事持当然就是思惟名号的功德,产生皈依。所以它强调皈依,一心归命。理持就讲到真如理观,讲到自他不二。所以我们在<念佛篇>,会把事持跟理持的内容做一个说明。
第六就是<往生篇>。净土宗的果它很特别,诸位,所有的法门,果地功德基本上要多生多劫才见得到的,不是一生的。净土宗不是,净土宗不管你是造什么善业、恶业,不管你是怎么样,它是今生就要看到结果。
也就是说,你今生没有往生,你净土宗今生就是失败的,你果地没有现前,不管什么理由!所以净土宗是以临终往生当作结果。你只要是今生能够往生,哪怕是临终只念了十念,你净土宗的果地功德是成就的。所以他最后的结果是,临终的感应道交,往生净土——带业往生。那么这一篇我们用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的六信: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用六信来发明,从真如理观的角度怎么样成就带业往生。
我们做一个总结,《法华经》强调心力不可思议。就是说,我们一开始修方便法门,会把重点放在法力,法力不可思议。说欸,我修布施为什么成就富贵呢?因为布施的法门加持你。你说我严格持戒,为什么来生成就尊贵呢?因为持戒的法门加持你。这个是修学三乘的根机人的基本正见,就是依止法力而成就果报的增上。
《法华经》不是这个意思,《法华经》认为你一旦修一佛乘,是两种力量:你是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所修的法也不可思议。它强调你的自性功德力,就是其实你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所以诸位,从《法华经》的角度,比方说你持戒,你来生成就尊贵身,这个尊贵的果报怎么来的呢?按照《法华经》的思想,是你内心本具的,你本来就具足尊贵的果报。你是假借持戒的因缘,把你本具的尊贵的果报开显出来。所以说到底还是万法唯是一心。
念佛也是这样。你因为具足极乐世界的功德,你只是假借名号的因缘,把你自性的功德开显出来。如果说法力可以决定因果的话,那录音机整天放佛号,录音机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它没有明了的心性,它没有那个能念的心,只有法力是不能的。所以《法华经》强调心力不可思议,净土宗强调佛力不可思议,那么这两个怎么结合呢?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这个地方怎么样运作,就是我们<往生篇>的重点。
所以这个课程有六个主题,我们先看第一个主题<信解篇>。
甲一、信解篇(分三:乙一、总标法义;乙二、正说妙法;乙三、结示劝修)
乙一、总标法义(分三:丙一、经文大纲;丙二、修学要义;丙三、放光现瑞)
<信解篇>当中有三科,一、总标法义,二、正说妙法,三、结示劝修。先看第一个总标法义,我们把《法华经》的经文大纲跟修学要义,做一个简要的说明,先把经文做一个说明。我们看讲表,请合掌。
丙一、经文大纲
《法华经》一佛乘的妙法,它总共有二十八品。从初品的<序品>到十四品的<安乐行品>就是迹门,开权显实。从第十五品的<从地涌出品>到<普贤菩萨劝发品>,也是十四品,讲到本门。
第一个、开权显实,开显佛慧。
迹门就是讲到释迦牟尼佛,这一期应化迹的示现的这个说法。从佛陀今生的说法来开权显实,开显佛陀的智慧,成就一佛乘之因。我们说过,佛陀在《法华经》之前,其实并没有把真实的道理讲出来,佛陀是把真实智慧掩盖起来。众生是怎么学佛?诸位,他是在苦恼当中才进入佛门,你讲太高的道理没有用,所以先让众生欢喜,佛陀是把实法隐藏起来。先把权法开出来。到了法华会上,佛陀就把权法的真实性,所谓的真实的道理讲出来了。开启权法的目的,显示真实的心性,就是开显佛慧。
这个迹门十四品,它的内容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是佛陀放光现瑞,第二个是佛陀三周说法。就是一开始佛陀没有用嘴巴说法,是用光明的动作来表达佛陀的智慧,这是无言说法。用光明现瑞以后从三昧中出来,再开始正式用言说相;法说、譬喻说、因缘说三周说法。三周说法讲到三个重点,天台智者大师把它会归成三个重点。就是说十方诸佛,不是释迦牟尼佛,诸位,十方诸佛的说法都有三个次第,没有例外!不管哪一尊佛出来世间都是三个次第:
(一)为莲故华
第一个、为莲故华。智者大师用莲花的成长作比喻说,佛陀刚开始为生死凡夫说法,会重视在花。这个莲花含苞待放的时候,你看不到里面的莲子,看到的是花。就是众生为什么学佛?诸位,没有一个人学佛是要成佛的,没几个。他要的是那种庄严——充满芬芳的莲花,他要看得到的东西,他是有所得。哪一个人学佛一开始就法法消归心性!你没有那个根机,除非你是六祖大师。佛陀他深深地知道众生需要什么东西,所以,为莲故华。莲花的成长过程,其实这个花只是个过程,它是个生灭相。真正的果地功德是那个莲子,但是莲子这个时候不能讲,时间不到。所以佛陀先讲莲花,就是含苞待放的莲花。佛陀赞叹修学三乘的种种的功德来引导你,让你产生欢喜,叫为莲故华。
(二)华开莲现
到了第二个阶段,你学佛有一段时间了,忏悔业障,积极资粮,欸,你大乘善根也成熟了。因为佛陀的法门妙在哪里,他权法当中隐藏了实法。所以你只要依照佛法的修学,你内心的自性功德力它也在增长,它是双向增长,但是你看不到。所以到法华会上大乘善根成熟以后,佛陀开始华开莲现。你三乘的果实得到以后,自然的大乘善根也会慢慢成熟。所以佛陀为你讲《法华经》,就开始华开莲现。
(三)华落莲成
那么你学完《法华经》以后,就怎么样呢?废权入实。你不再需要权法的智慧了,就是莲子现前了。你过去所修的三乘的法门这个过渡,这种三乘的智慧也不需要了。因为佛法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但是所谓的华落莲成,并不是废弃三乘法门,不是这个意思。是废去你过去权法的智慧,那种诸法因缘生的智慧。其实诸法因缘生的智慧,是佛陀为了引导你的。
我们凡夫刚开始就跟海豚一样,是吧。你看海豚它做一个动作表演一下,你一定要怎么样,要赏它一条鱼吃。就是说你跟他讲,哦,你学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你功德圆满,没几个会学佛。他没有时间等到三大阿僧祇劫,他要看到马上的成果。佛陀当然知道我们众生的需求,所以用近果说差别,先让你成就短暂的结果,先让你对大乘佛法有信心。
所以到最后,你学过《法华经》以后,那佛陀不再讲三乘的权果,那个都是过程。就像那个花一样,你种莲花种那么久干什么呢?就是得到莲子嘛,这个花只是个过程。就是说有一天你成佛了,你回忆你的过去。哦,你过去曾经因为布施生天了,你因为持戒成就尊贵身了,成了转轮圣王了。或者有些人,他一定要经过空性涅槃。你这个时候,再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就是你成佛以后,看到你过去的那个功德,如梦如幻。但这个过程重不重要?很重要!没有这个如梦如幻的权法,你就没有今天的真实的果实。
所以,诸位!并不是权法不重要,只是说你学完《法华经》以后要知道,你的重点在实法。
我举个例子,什么叫重点在实法?比方说你布施,那你以前没学《法华经》,你会想说,欸,我透过布施,来生成就快乐的果报,你会思惟布施因缘的因果。这不是布施法有问题,是你的思考太浅了。学完《法华经》你知道,法法消归心性。我是透过布施的因缘,来增长我布施的善根。欸,诸位,你开始重视莲子了,知道吗!
诸位,你想想看,善根比较重要,还是福报比较重要!
如果说布施创造快乐的果报,那你不需要学佛,外道也可以这样做。但是你有理观以后,创造布施的善根,你可以生生世世的布施下去,那个是相续的力量,来自自性的善根,这个是不可多得的。你布施的善心,那是一种莲花,那是一个生灭法。所以说,你还是修法门,但是不追求果报。你说,欸,我不追求果报是不是吃亏了。诸位,近果说差别,究竟归一乘。该是你的因果还是你的,但是你不把它放在这里,你的心量更大,你的功德更广。
就是说,你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布施,你的思考不是追求布施的果报,你是假借布施的因缘,来启动你内心布施的善根。这个就是废权立实——你用佛陀的知见,来修学一切的方便法门。即便你现在是凡夫,你也不可思议。因为你现在真是佛子,你是圆教名字位,你所有的修学都是随顺佛陀的知见。虽然你没有证得佛陀,但是你跟佛陀是一家人。
所以整个开权显实,开显佛慧,就是让你知道佛陀是怎么思考事情的。佛陀看到事情是这样思考的,是知道万法唯是一心。而我们看到事情,我们的思惟是诸法因缘生,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因果当中一直打转,跑不出来。这个地方开显佛慧,就是想办法让你的见地跟佛陀的知见是一致的,即便你是凡夫。你用佛陀的知见来处理你凡夫的问题,会比一般人进步的快。因为你坐大白牛车嘛,一般人还是羊车、鹿车、牛车,这第一个,开显佛智。
第二个、开近显远,宏赞佛德。
第二个讲到佛陀的功德。诸位,我们今天修了三大阿僧祇劫,说,欸,这个人成佛了。那佛陀有什么功德呢?就是你看一个人他布施,他来世生天了,这是他的功德,他的果报。我们以前对佛陀的功德的理解是片面的,你看《阿含经》对佛陀的功德,哦,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他出生以后,后来悟世无常出家了,出家以后先修苦行,修外道的禅定,最后在晚上的时候夜览明星,开悟,开悟以后说法四十九年入灭了。《阿含经》对佛陀的功德是这样解释的。但这个不是佛陀的功德,这只是佛陀功德的一小部分。
诸位你想,如果这个就是成佛的功德,那这样子有问题,因大果小。你修了三大阿僧祇劫,结果你成佛的时间才四十九年。不要说一般的三乘的圣道,你修一般的布施到天上去,都好几劫的果报,怎么可能你修了三大阿僧祇劫,你成佛的因果才四十九年,然后就入灭了,就入大般涅槃了呢?
那只是佛陀的应化身,就像大海里面的一个水泡,真正的成佛是法身的功德,那法身的功德在哪里呢?遍一切处。你所看到的色声香味触法,每一个法都是佛陀的功德。佛陀的功德简单讲就是十法界的依正妙果。欸,佛陀怎么有畜生道的果报呢?佛陀可以示现畜生道的果报,去度化畜生的众生;当然他显现畜生果报跟我们不同。我们是随业流转,所以不得自在。佛陀是普门示现,所以他有自在力。
《法华经》讲到法身的功德,提出了四个例子来说明,讲到悲、智、行、愿:大悲——法身的功德是遍满的,但是众生因地发的愿不同,所以表现出来不同。比方说观世音菩萨的法身功德,他表现在大悲,寻声救苦,<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个、大智——妙音菩萨。《法华经》讲到妙音菩萨的三昧神通,各种善巧方便,讲到佛陀的善巧智慧。大愿——大愿就是<普贤菩萨劝发品>,讲到普贤的广大,时空无尽的行愿。大行——就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讲到种种苦行,燃身供佛。
所以法身的功德,他是自在的。那自在当中,当然真如理观也不离开因缘法,因为他因地发的愿不同,所以法身的功德会表现在某一个地方的特色。可能是大智,可能大悲,可能大愿,可能大行。总而言之,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他可以随类化身。这个就是佛陀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
结论,整部《法华经》就讲两件事情:什么是佛陀的智慧?什么是佛陀的功德?就讲这两件事情,一个是一佛乘之因,一个是一佛乘之果。
丙二、修学要义
好,我们看第二点,修学要义。整个一佛乘的修学要义。好,我们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我们前面说过,整部《法华经》就在讲怎么修学一佛乘,能够让你快速成就方便功德,还能够快速成佛。
我们先看下半段好了,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就是我们刚开始学佛都是各取所需,喜欢去做义工的,你就到喜欢做慈善事业的道场去。喜欢持戒的,你就找到跟着持戒的师父。大家刚开始就是,顺着过去的习性各找各的师父,这很正常,修三乘法门。这有什么问题?就是法门没有错,但是你的心态有问题。因为你这个时候的心是一念心识。一念心识我们学过唯识都知道。因缘观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的心是有问题的,因为心识它有三个组成元素:
第一个、异熟,这跟你的业力有关系。比方你变成一只狗,你的心识就是狗的心识。你变成一个人,就是人的心识,从总报是这样讲。从别报来说,你罪业起现行,痛苦的时候你的心态会改变。所以第一个,业力会影响你的心识的活动。
第二个、思量,你的执着也会影响你的心识。所以你对特别执着的东西,往往会产生盲点,第二个执着影响你的心识。
第三个、了境,你的妄想。就你受到外境的刺激,也会影响你的心识。事实上《法华经》就这样讲:你看二乘人为什么对苦谛这么好乐,他很可能过去生逆境比较多,像舍利弗尊者的退转就是这样子。我们学佛,刚开始并没有急着调整心识,依止生灭心来修学,所以怎么样呢?
善根容易退转,功德不能圆满。
诸位,我们想想看,我们多生多劫,今天能够继续学佛,在末法时代这不容易。但是我们为什么多生多劫,跟三宝这样子来来去去,今生还是进步有限呢?问题不是你不够精进,而是太容易退转了。
就是说我们过去没有经过《法华经》的训练,我们用生灭心在修学。你这个房子盖得很漂亮,但是你盖在一个有土石流的地方,这个地基是一个生灭性的。就是我们一般人不可能去重视,你修行的心是不是不生灭?没有几个重视这个。先找自己喜欢的法门,就开始修了。
所以权法的修学,我再讲一次,不是法门有问题,而是你能修的心有问题。因为这个心是怎么来的,是你生生世世累积很多的生命经验而来。这个地方牵涉到你过去的业力,你今生的执着,还有今生外境刺激你产生的妄想,有这么多的变数,所以你很容易退转这很正常,因为你的地基就有问题。你是依止生灭心修一切法,所以很难成就坚固的功德。那怎么办呢?调整心态!我们看上面:
安住清净心,观照十如是,发起菩提愿。
调整心态最简单的方式,就我怎么转识成智呢?把生灭的心识转成不生灭的心性呢?按照《法华经》来说,三个方法: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
一、一心即空
先就着你一念心识观一心即空。回光返照,回光返照以后找到你的本来面目,这叫逆流照性。就是说你经常打坐的时候思惟,我怎么就有这个思想呢?我为什么喜欢布施呢?我为什么看到持戒就特别欢喜呢?这个布施持戒的心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先从因缘观说,哦,因为前生带来的。那你前生为什么这个思想呢?因为前生的前生带来的。好,你一路的去找这个心识的根源,不断地找找找,找到最后,啪,觅心了不可得。原来你本来面目是没有这个想法,原来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把它回到原始点,都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有你现在的心态都是因缘所生法,这是后面的生命经验才给你的。
就是说,诸位,我们的内心的本质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离一切相的。你最好早一点知道,所以你才有办法重新塑造。如果说你今天的种性是二乘种性,你本来就是二乘种性,那谁拿你都没有办法,佛陀也没有办法;因为你的本性就是二乘种性,那你永远不能成佛了,没有这回事。诸位,所有的种性都是因缘所生法,都是后来你的生命经验或者环境造成的。它是客人,不是主人。
所以我们现在修行很重要的就是,把你的心拉到你的原始点。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很重要。就是我现在的心态,我有我的习性,我有我喜欢的东西,我有我讨厌的东西。修行我特别喜欢打坐,我特别喜欢拜佛,这没关系,这是因缘所生法。那你要想一个问题,你原来是怎么样的?其实你原来是自性清净心。这个地方,一心即空,就发明了你的内心的本体是清净心。
二、一心即假
第二个、我们讲内心的作用,一心即假就是讲到为什么你今天会有这个种性。你为什么特别喜欢布施,只要说你要去做义工,再辛苦你都不怕。有人打佛七,你就是主动积极去帮人家煮饭,乐此不疲。你为了持戒,可以各种的辛苦。菩萨种性为了成就布施波罗蜜,他舍掉生命都无所谓。那么这种思想习性哪里来呢?就是观照十如是。
这个地方十如是有两层,理具、事造,两重三千。首先第一个唯心所具。这个清净心的本质,它本来就具足十法界的依正妙法,本来就具足的。这个你不能问为什么,法尔如是。
第二个、唯心所造。因为你的因缘在流转当中,你亲近的善知识都是这一方面的。所以你不断的造作。唯心所具,唯心所造。
第三个、唯心所现。现出来就是你今生的相貌。
所以一心即假就是三个重点:唯心所具、唯心所造,第三个结果就是唯心所现,就是一心即假。
三、一心即中
当你把清净心跟因缘法合起来,就是菩提愿,就中道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么这样子讲,你今天用一心三观的思想,安住清净心,发起菩提愿,来修整个三乘的法门,法门都不要变,你就是一佛乘,就是大白牛车,就是最圆满的修行。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方说,你要对治贪爱烦恼,一般人就直接修四念处,多贪众生不净观。这样子有什么缺点呢?你一开始不调整心态就修不净观,等于是二元对立,就是贪爱的烦恼是真的,我的法门也是真的,那我跟你拼了。你正念强的时候,不错。但是你要知道,依止生灭心修学,你不可能永远正念强,不可能。所以你会觉得,欸,有时候进步,有时候退步,正常。因为你依止的心识有问题。你依止的心识本身就受业力、执着、妄想的影响,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有一点逆境,你就没办法修行,这是凡夫的问题。所以你不能用凡夫的心识来修学,问题在这。
那怎么办呢?不要着急,先调整心态。你先告诉你自己,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在破妄的时候,诸位,偏重在一心即空。你先观想,我在清净心当中,本来就没有贪爱的烦恼,那怎么有的呢?是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诸位,再讲一次,你的烦恼是因为你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一心即空;因为它是唯心所现的一个影像而已。好,那么你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去对治烦恼,就容易了。因为达妄本空嘛!你先把烦恼的本体,把它否定了,再去调伏它。所以,从破妄的角度偏重安住清净心。
那如果从生善呢?比方说你临命终的时候往生,你要思惟一心即假,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莲花是我们内心本具的,我只是假借忆佛念佛把它开显出来。诸位,极乐世界的功德是存在你的心中,换句话说,管它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它是你本具的,你只是假借忆佛念佛把它开显。
所以,当你破恶的时候偏重一心即空,当你生善的时候偏重一心即假。就是说,你破恶,要思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要生善,要思惟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那么你能够先把心态调整以后,再去修法门,我跟你讲你的效果,蕅益大师说,日劫相倍。你修一天是别人修一劫的效果,就这么简单。先调整心态,再修学法门——这个就是《法华经》殊胜的地方。先把自己的知见拉高到佛陀的知见,再去处理众生法界的问题。好,我们看最后一段,请合掌。
理观——实法,如实安住;
我们做一个总结,一佛乘就是用佛陀的知见来处理众生的问题,然后能够成就最圆满的功德。所以理观的重点在安住,安住我们内心的本体。那么事修呢?就是调伏增上,生命的作用。
其实这个一佛乘,最妙的地方在哪里,诸位知道吗?在临终的正念操作!
临终的正念有两种,一种是事修所成就的临终正念,一种是理观所成就的临终正念。事修的正念我们没有几个人可以达到的,那你是念到念佛三昧。诸位,我们讲往生,其实往生前面要多两个字,叫带业往生。业不带走你怎么往生呢?你生死业那么重,怎么往生?你肯定要把业给调伏了,生死业要调伏,要把第八识给调伏下来,这个异熟功能调伏下来,那你肯定要成就念佛三昧。所以事修的正念没有几个达得到的。我讲实在话:
我们凡夫唯一的希望就是理观的正念。
什么叫理观的正念?印光大师讲一句话很重要,他说:心常觉照,不随妄转。我们先看结果,结果就是不随妄转。不随妄转什么意思?表示你临终的时候有妄想,只是你不随它转。诸位想想看,你平常一天到晚打妄想,妄想当中还带有执着,那你怎么可能临命终不打妄想呢,怎么可能呢?你学唯识就知道,这个等流性,你不可能平常白天晚上睡觉都打妄想,到了临命终突然不打妄想,这怎么可能,不可能。
那这样子怎么叫临终的正念呢?就是打妄想的时候,那个妄想不会干扰到你。这就是临终的正念——不随妄转。那你怎么做到呢?心常觉照。就是你在临终的时候你的心忆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妄想是我自己捏造的,是我唯心所现的一个假名假相假用而已,我不随妄转。是我过去生,生生世世唯心所具,唯心所造,唯心所现的一个影像。所以正念现前是观照智慧现前。
诸位,到现在如果说,你临命终完全靠一句佛号,要跟无始劫的妄想对峙,那你肯定失败。诸位,你想想看,为什么事修很难?一般人很难成就正念,按照祖师的说法,就是你奢望你一天念两个小时的佛号,要跟你无始劫所打的妄想,跟它拼搏,就这个意思。你一天打二十二个小时的妄想,连晚上都打妄想,然后从诸法因缘生的角度,你用两个小时佛号的念佛的力量,要跟二十二个小时的妄想力量对峙,如果从因缘生的话,大家平起平坐。你认为有可能往生吗?
但是,如果你把真如理观加上来,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本来就不存在的。哦,这就不一样了,你启动你真如的力量在加持你,你启动你内在的自性清净心,你站在清净心的角度来看妄想,那是唯心所现,如梦如幻。我不管无始劫打了多少妄想,重点是你——达妄本空。
所以诸位,我们能够达到临终的正念只有一种情况,叫做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不是没有妄想,是不随妄转,就这种情况。
你如果不修理观那表示什么意思,诸位知道吗?表示你要用你今生的佛号,跟你无始劫的妄想挑战,就这个意思,你怎么是它的对手呢?也就是说诸位,临命终的时候不是马上提佛号,是先调整心态。先把自己的一念心识调到一念心性,再提起佛号,因为这个是对我们最有利的地方。先破妄显真,再提起佛号。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长按识别二维码(视频可下载)
☆ 净界法师讲法目录合集 ☆
净界法师视频音频下载
http://www.pcfoyin.com/down/jjfs.htm
点“阅读原文”回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