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4(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旅行   2024-11-18 05:12   新疆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4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4

《法华与净土之双修双照》,积因和尚慈悲,诸位法师,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页,我们看丁二的修行。

《法华经》的修学宗旨,就是依止一佛乘的妙法。什么叫一佛乘呢?简单的说,就是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所谓权实不二,蕅益大师他用两句话来解释,即实而权,即权而实。就是我们依止实法来修学权法,最终的目的就是从权法又回归到实法。所以从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知道,权实的关系是根本跟枝末的关系,实法是一个根本,权法是一个枝末,它们两个要互相资助。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倓虚老和尚讲一个偈颂说,眼望青山数十里,青山内外皆自己。只因自己不相识,不识己者是自己。这四句偈颂当中最关键的就是第二句话,青山内外皆自己。我们知道青山是一个依报的环境,是我们业力所招感的果报。一般人没有学过《法华经》,当然就活在因缘法,所以我们接触青山的时候,就直接的取相分别,取青山的相状来作分别。比方说福报大的人他看到的青山,那是光明庄严,所以他赞美青山。福报比较羸弱的,他看到的青山是暗淡丑陋,他就很多的埋怨。就是我们循业发现。

但是我们这样看人生看的是片段的,只看到因缘果报,没有看到诸法实相。怎么去了解青山呢?倓虚老和尚说,青山内外皆自己。我们先要看青山它内在的本体,就是青山是怎么来的,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一回光返照的时候,一念心性当体即空,其实青山本来是没有,它就是一念的自性清净心。当我们的清净心念头一动的时候,仁者心动,那随着我们迷悟的不同就造业,最后才招感了青山的果报唯心所现出来。

我们可以这样观想,一个广大离相的虚空,各人出现各人的果报。比方说现在一个团体有二十个人,每一个人看到的青山都不一样,你看到你的青山,他看到他的青山,各自循业发现。但是青山的背后,它们共同的体性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诸位,当你能够看到,广大的虚空显现一个水泡的时候,恭喜你,你看到了生命的总相——诸法实相。那表示你有资格修《法华经》了,因为你已经安住实法。

安住实法接下来做什么事呢,就是因果的增上。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小水泡,让这个果报透过我们的调伏跟引导,不断的增上。比方说人天乘的,他在清净本然的心性当中,发现他的青山——他的依报环境。他可以透过五戒十善的修学,让他来生的青山,从人间的青山变成天界的青山——琉璃地,到处的珍宝。净土宗的可以透过信愿念佛,把人间的青山转成极乐世界的青山。这就是权法,各修各的权法。

就是站在清净本然,唯心所现的真实法基础之下,追求因果的增上。你有这种观念就是修《法华经》了,你是一个大乘圆顿的修学者,你的进步是超越其他人。因为你是先安住无所得的清净心,再来操作因果。

诸位,为什么有些人改变因果很困难?因为他直接面对青山。就是那个我法二执让我们产生自我设限,你在这个因缘果报里面绕不出来。所以伟大的佛陀知道,你要先把心带回家,然后再面对因缘果报。就是消灭有所得心,你的生命的转变才会快速。其实我们所有的障碍都是跟执着有关系。是你自己绕不出去,是你自己给自己划了红线。

所以《法华经》就是怎么样?实法妙。你要先站在诸法实相的角度,面对你的因果。我这果报怎么来的呢?我本来没有果报的,是一念的自性清净心,我可能在某一生某一世,动了五戒十善的念头,造了五戒十善的业力,这个业力储存在整个阿赖耶识里面一个小抽屉,欸,这个抽屉起现行了。就是你过去无量劫,某一生某一世五戒十善的业力,出现了你今生的果报。这个果报是即空、即假、即中。你要这样子想你的因果,因果就容易改变了。会归到实法的角度来面对因缘果报的增上。这个就是权实不二。

好,这个道理懂了以后,我们就资格来修权法了。前面我们讲到一心三观是实法,强调安住。当然安住你一定安住心性,你不可能安住因果,因果变来变去。你今生是人,来生变成天人,再来生变成蚂蚁,你怎么安住?你要以哪一生为住?所以我们讲安住实法,其实就是安住自性清净心。我们安住清净心以后,就有资格来谈调伏跟引导的问题,才有所谓的事修法门,这以下讲事修法门。

因为是讲<法华跟净土>,所以我们只讲净土宗的事修。净土宗的事修有两个:第一个,依止调伏力来厌离娑婆。第二个,依止引导力来欣求极乐。就是从这种事修的调伏,跟忆佛念佛事修的引导,来成就往生的正念。调伏力当中我们先看总说,先总相的说明。怎么调伏呢?就是修四念处。我们先念一遍,请合掌。

修行

调伏——厌离娑婆。 己一、总说

我们先解释四念处这个名词。这个念就是能观的智慧,我们观察身心世界有四种智慧,不净、苦、无常、无我。这个处就是所观境,身受心法四种所观境。

这个四念处的观照,我们分成两部分:

第一个,观身不净,观受是苦。它的重点在调伏爱取,令心厌离。我们众生的贪爱很多,但是根本的贪爱有两个。第一个对色法,就是我们的色身。因为色身是正报。当然我们也贪着一切的依报,我们的房子、车子。但是所有的贪爱当中,我们对色身的贪爱是最严重,所以提出来,重者先治。第二个,对内心的贪爱,就是对感受的贪爱。一个是身,一个受。这两种贪爱都非常的坚定,所以叫爱取。这两种不是一般的贪爱,一般的贪爱可能就是偶一为之;这是一种数数现行,深生好乐的贪爱,叫爱取,带有坚定执着的贪爱。

那么透过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来调伏我们对色身跟感受的爱取,重点是成就出离心,让我们的果报出离。就是你厌离人间果报要先有出离心,这第一个。

第二个,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前面是调伏烦恼,第二个是调伏我们的主宰。我们人是先贪爱一个东西,贪爱某一个人或某一个事;接着怎么样?我们就想主宰它,让它的整个活动,它的变化满我们自己的心意。但事实上不幸的是,因缘法是不能主宰的。怎么办呢?所以我们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先观察我们能主宰的心是生灭无常,你要去主宰外境,但自己的心你都没办法主宰,自己的心都变来变去,这第一个,破坏这个能主宰的心——无常。第二个观法无我。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一切法的背后有它的业力支持,不是我们说了算。所以一切法是没有真实性,没有主宰性。

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消除我见的颠倒,放弃对因缘法的主宰。目的成就空正见。所以,我们要厌离娑婆有两个重点:第一个,调伏爱取;第二个,放弃主宰。

那么四念处的修法有两个重点:一个别相念,一个总相念。别相念就是个别的,比方说我们观身不净,乃至观法无我,一个智慧观察一个所缘境。总相念就是一个所缘境用四种智慧去观。比方说观身是不净、苦、无常、无我;乃至于观法也是不净、苦、无常、无我。这个次第要先修别相念,熟悉以后再做混合的总相念来观察,两个次第,别相念跟总相念。这等于是我们对身心世界的观察,来调伏爱取,放弃主宰。

好,总相说完我们看别释,我们各别各别说明。先看第一个,观身不净。请合掌。

己二、别示

我们先看第一段,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

我们前面说过,《法华经》的修学,你修权法之前一定要怎么样,安住实法。那么蕅益大师也是安住实法,他把色身先作诸法实相的观察,不能直接面对色身。就是你本来是没有色身,有是因为两个因缘:第一个,恩爱迷情,第二个,四大缘生。这两个因缘。

我们先解释恩爱迷情。就是我们前生临命终死亡以后,离开了前一个胞胎变成中阴身。中阴身刚出来的时候,他看到的外界的环境是一片黑暗。然后在黑暗当中,会看到远处有一道的光明,他很自然就往光明的地方跑过去。由于个人的业力循业发现,他就会看到自己的有缘的父母,在做交媾的行为。然后他仁者心动,动了一念的恩爱迷情就投胎了。投胎到哪里去呢?投胎到四大缘生,就投胎到父精母血和合的这种名色,色心合法的名色当中就妄有身,这个身体就出现了。

也就是说,我们在调伏色身的爱取的时候,要先把内心摆正,站在诸法实相——清净本然,唯心所现的角度,来调伏色身的爱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说,欸,我就直接面对色身就好了。如果你少了这句话,可能最后的结果会完全否定色身,这不是我们的需要,因为色身没有错嘛。诸位,十法界的因果都有色身,佛陀也有色身。你把色身灭了,那你就是进入空性涅槃了。那么我们会问,阿罗汉修四念处,他为什么进入空性涅槃呢?他为什么要把色身也灭了,想受灭无为?他就是少了这句话。

就是你要先了解怎么有色身的,那是因缘所生,唯心所现。所以我们的重点不是消灭色身,重点是借着色身的不净相,来调伏我们心中的爱取,叫借相修心。所以这句话至关重要,就是即实而权。

好,我们建立了诸法实相的概念以后,就有资格来调伏对色身的爱取了,有三段。

第一段,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这个是观察外相不净。色身的内部是有脓血屎尿,那么它不仅是在里面蕴藏,还透过九孔,不管白天晚上流出各种不净物,就是它流出来是一种外相的不清净,这第一个。

第二个,饶你会庄矜,画囊盛粪。这指内相的不净。就是即便我们依止各种的化妆、打扮,来美化我们的色身;但是究竟来说,它就是一个皮囊包了种种不净物。所以色身的美妙庄严,就是那一层皮好看而已,里面是画囊盛粪。这指的是内相不净。这两个都指的是生前的不净,以下我们看死后不净。

色身一旦死亡,就是我们的心法离开了。我们知道一个生命的个体,要色心结合,心法对色法有加持力。所以神识离开以后,色法缺乏心法的加持就开始腐败。腐败以后它就慢慢的膨胀,慢慢的膨胀;尸体膨胀到一个程度时候,啪,就破裂了。破裂以后流脓流血,招感尸虫来咬这个肉,肉全部吃光变成一堆的白骨。最后的结果是不复堪亲近。所以蕅益大师总结。

切莫把未烂的骷髅认作真。就是我们面对色身,应该怎么看呢?它是一个将烂而暂时未烂的骷髅头组合的。它可以走路,它可以打坐,可以拜佛,它就是一个未烂的骷髅,我们只是假借它来修行而已。

这个色身,在一切因缘法里面,色身跟我们关系是最为密切。你看看第一句话就知道了,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诸位,我们还没有出胎之前就有色身了。就是在投胎的那一刹那,我们的心就跟色身结合在一起了。然后再离开母胎。长大,然后变老,最后死亡。我们经历过各种人事地物,都是生灭变化的,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但是色身是从来不离开我们。几十年来,我们跟色身的互动是最频繁,所以我们对色身的贪爱是可以理解,因为实在是相处的时间太久了,日久生情嘛。

对色身的贪爱有两种:一个是对他人色身的贪爱,叫淫欲心;一个对自身色身的贪爱,就是身见。一般来说年轻人要对治淫欲心,年纪大了就要对治身见了。这个身体跟了你这么多年,你要慢慢放下了。因为临命终的时候,你不放下也得放下。那既然迟早要放下,你就必须现在就要慢慢放下。

临终的痛苦,古德说是生龟脱壳。就是我们神识要从色身跳出来的那一刹那,一般人会很痛苦。这痛苦是什么情况呢,叫做生龟脱壳。就一个活生生的乌龟,你用强大的力量,把它的肉从龟壳里面拔出来,那当然满身是血。事实上这种痛苦不是不能避免。因为唯识学说,我们一个人临终的痛苦是心苦,而不是身苦,是内心感受的痛苦。

诸位,你想想看,什么叫临命终?就是你诸根败坏了嘛,你的地水火风要分散了。你的眼根不能看东西了,鼻根不能闻东西了,乃至于你的身根已经没有知觉了。大概临终的时候,唯一比较坚强的根就是耳根,耳根功能还在而已,其他的根都败坏差不多了。那你连身根都败坏了,哪有感受呢,你怎么会感到痛苦呢?你不可能有快乐,也不可能痛苦。

那痛苦怎么来的呢?就是我们对色身的那种贪恋,那种依依不舍。但是你依依不舍也没办法,业力要推动你。因为你这个色身的时间到了,你受用的时间结束了。业力要推动你的神识离开色身的时候,你不想离开,所以产生了那种沮丧、失望,这个就是生龟脱壳,因为你没有做好准备嘛!

所以,我们要避免临终脱离色身的痛苦,就要观察这个色身是不净、苦、无常、无我,暂时借用的,慢慢的要放下。就是我们这一念心,不能把这个色身咬的太紧,要慢慢的松脱,慢慢的松脱。这就是为临终做好准备,避免这个生龟脱壳的痛苦,观身不净放下我们的色身,因为你迟早要离开它。

好,我们看第二个,观受是苦。我们对生命的爱取有两个最严重,一个是色身,第二个就是六根的感受。也是一样,我们先看蕅益大师第一段,第一段都是很重要,站在诸法实相的角度来修对治。就是为什么有六根呢,好,请合掌。

好,我们先说明这个六根的由来。就是在一念广大的自性清净心当中,妄想驱驰,我们一念的妄动,就生了攀缘心向外攀缘。真如不守自性向外攀缘,就是所谓的妄想驱驰。然后,吸揽前尘。他有一个能攀缘的心,自然就有一个所攀缘的六尘的境界;所以,能攀缘的心跟六尘结合以后,就出现了六根的功能。产生六根以后,作为六识的所依。六识了别要依止六根攀缘六尘,所以这个六根是六识的所依,所依根。

第一段,先站在诸法实相的角度来面对六根。也就是说,我们不是要消灭六根,我们只需要消灭我们对六根感受的爱取,是这个意思。

六根痛苦的相貌有三种:

第一个,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我们先说明一个人为什么会痛苦跟快乐。诸位,我们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刹那就是感受。这个时候我们的想像力没有生起来,就直觉。所以感受完全是你的业力的表现。就是说一个人,福报大的人,他的心跟外境接触,很容易生起快乐。你给他喝一杯水他都莫名其妙很快乐。因为他内心有善业。这个时候我们主观的想法没有生起,只有受。就是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

众生的因缘果报没有人可以主宰,不是说上帝主宰或哪一个尊神主宰,佛陀都不能主宰你的因果。一个人造了业要堕三恶道,佛陀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那么业感不能主宰,快乐跟痛苦是怎么来的呢?随你因地的善恶业力决定的。你看我们大家在一起吃同样的饭菜,是吧!住同样的寮房。福报大的人他的舌头跟饭菜接触的时候,他出现乐受;福报差的人吃同样的饭菜,他的舌头跟饮食接触,他生起苦受。你不能说外境决定,其实就是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各人循业发现。福报大的人,你给他什么东西,他就是产生快乐感受。这个感受背后是业力在主导。

好,从这个我们知道,苦果实堪悲,酸辛难比。当然,我们罪业起现行的时候,这是痛苦的果报。痛苦果报让人悲伤,失望,所以这个过程让人辛酸。现在我们最不能理解的就是,快乐的果报为什么是苦?这以下解释了。

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就是当我们善业起现行的时候,会出现快乐。但是问题在哪里呢,这个快乐是无常的,当快乐福报享尽的时候,我们就会业障现前,然后出现痛苦。所以诸位,为什么观受是苦,你说痛苦的感受是痛苦,这个可以理解,我们从亲身经验也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快乐的感受是痛苦呢?因为你刚开始快乐,但是它最后是痛苦。

什么叫最后是痛苦呢?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就是你吃一个巧克力蛋糕,你吃它的过程很快乐;但是它里面有毒药,所以你吃完以后,它毒药发作就痛苦了。这比喻什么呢?就是比喻我们凡夫。为什么佛陀要我们放弃世间的快乐?因为我们的心有问题,不是快乐有问题。就是我们凡夫的心——有所得心,在受用快乐的时候,你一定会生起贪爱,一定的。然后贪爱久了,你就想主宰它,然后就容易造业了。

所以印光大师提出一个概念,叫三世怨。他这个三世怨的意思就是说,警告所有的人,你看有些人不求生净土,但是他积极的修福报。为什呢!说欸,你为什么那么努力布施持戒呢?他也不是想要回向无上菩提,也不求生净土,他努力修善是今生受尽了苦头,他要创造来生的快乐。印光大师就警告这些人,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说你第一生很痛苦,所以你厌恶痛苦这可以理解。然后你努力修善,把你所有的希望都放在第二世。但是印光大师提醒这种人,你要注意你的第三生,你的第三生会非常惨。

就是你第一生修善的时候,因地就是要把这个善业换取来生的快乐,表示你因地夹杂贪爱。所以你来生得到快乐的时候,做大富长者、大国王的时候,你一定会放逸

欸,你凭什么说他一定会放逸?因为他修这个善的目的,因地就夹杂了贪爱的毒药。这个因地种下去的就是这个因地,所以他来生快乐的时候就会放逸。诸位,你有福报的时候放逸,那是不得了!,君王一怒,血流千里。我们没有福报的人,发个脾气,生个贪爱也就没什么。所以你第二生一定会造重大的罪业,因为你因地不真。那你就要注意你的第三生了,你第三生就很惨。所以为什么说快乐的感受是痛苦?快乐的感受,你未来会痛苦,是这个意思。

结论,切莫把五欲的尘劳枉自迷。就是世间的快乐都有过失,没有例外。痛苦让我们当下痛苦;快乐的感受让我们未来痛苦。所以我们对于感受要放弃,因为那个感受,你要么现在痛苦,要么未来痛苦,迟早要痛苦。

这个放弃内心的感受,我个人有一个小小的经验,跟大家参考一下。我大概出家五年到六年的时候,奉忏公的慈命到莲因寺去上课,那时候是我第一次离开学院去外面上课。我记得上的课好像是《灵峰宗论导读》。因为我以前都在佛学院上课,第一次离开学院就很认真准备,那个时候非常认真。刚开始跟学生互动的不错。后来有一段时间,莲因寺事务很多,经常有人缺席。那个时候我的感受就不太舒服了。

因为我们太过投入就会产生执着。就想说,我这么认真的准备,你们连听都不来听!当然,我们不可能表现出来,忏公师父的威德摄受,只是放在心里面。但这个逃不过忏公师父慧眼的观察,后来有一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忏公师父就开示了。他说,我们一个修行人要紧的是解行并重。说你要有解门的教理的学习,就像眼睛一样做一个引导;有行门的定课,就像脚不断的进步。解行并重,这是修行的正法。讲完以后他就讲正宗分,那解行并重以后接着怎么办呢?忏公说,忍辱以积大德。他后面这段开示让我受益良多。就是说,你一个人能够精进的修福修善,要成就大功德,还要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忍辱波罗蜜。你对你的感受,要安忍不动。

我们一个人太在乎你的感受,你不管自修也好,利他也好,你今生的格局就不大了,因为你被你的业力束缚。我们知道感受是业力的全体的表现。那你老是跟着感觉走。欸,这个地方给我感受不好,我就不做了。做这个功课让我感到痛苦,我不做了。我到这个地方弘法给我痛苦,我也不做了。那你今生的格局,今生的成就,一句话就讲完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那你今生出生的时候,你的成就就定了,因为你没办法摆脱你今生的业力。

我个人的经验,我回顾我过去弘法三十几年,如果根据我的感受来弘法,我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弘法的因缘,是没办法做到,有三分之一。世间上没有那么多的顺境。所以这个忍辱波罗蜜,诸位,不是要你忍受外境。就是你在自修也好弘法也好,产生各种感受你都不能管它。那怎么办呢——以愿导行,这句话说的好。你设定一个目标,照你的目标走,出现什么感受那跟你没有关系。就是做你该做的事,而不是做你想做的事。

你慢慢体会这个六度。诸位,六度法门它很有意思,你看佛陀安排很好。先布施、持戒,这两个是资粮力。布施产生福报,持戒稳住你的人身,尊贵身。你的福报具足了,接着就是忍辱跟精进。忍辱跟精进其实不是法门,它是你的心理素质。印光大师说,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一个忍力,一个行力。

我个人体验这样,觉得忍力比行力更重要,我解释一个道理你听听看。就是你这个人很精进,那你没有忍力,就像你很会赚钱,但是你没有仓库把你所赚来的钱保存下来,到最后还是流失掉了。因为你没办法忍受孤独,忍受你痛苦的感受;你没办法耐得住寂寞就成不了大器。

你说,欸,我不太精进,但是我能够安忍不动。就像忏公师父说,修行是点点滴滴。你时间长了你也会有一些心得,所以我觉得忍力比行力重要。你虽然没有很精进,但是你忍力强你迟早会有成就,迟早。因为所修的功德你守的住。所以安忍不动,这个忍辱波罗蜜是非常重要。你要在安忍不动的基础之下再求精进,这个精进才有意义。

所以观受是苦,就是摆脱我们对感受的爱取。第一个,色身不能爱取;感受也不能爱取。就照着你的愿望去走,你的菩提愿,你的愿发到哪里你就做到哪里。这个是讲到色身跟感受的爱取的调伏。

我们看第三个,观心无常。好,请合掌。

前面两个所观境,是色身跟感受,是引起我们的贪爱,我们贪爱我们的色身跟感受。这以下讲到我们的主宰。那么这个主宰,当然就有能所。一个能主宰的心,一个所主宰的法,要先调伏我们能主宰的心。我们这一念心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这个心你自己都没办法主宰,你还想去主宰外境?就是我们的念想,本身就是生灭变化,虚伪无主的。要先破这个能主宰的心。那怎么破呢。

迷却真常,缘气纷纭,集一腔。我们这一念分别心怎么来的呢,迷却真常。就是我们一念的攀缘心的妄动,迷真起妄,迷失了真如本性生起了妄想。当然所有的个体的生命要造业,都不能只有心法,一定要有色法的加持。缘气纷纭,集一腔。我们攀缘心还要接触外境,心境和合产生取相分别,就形成我们心中的念想。

就是我们本来就有攀缘心,然后我们的生命经验,历练很多的人事的境界,我们在人事当中取各种相,产生各种分别,所以就产生了念想。每一个人的念想那各式各样,因为你的人生经验,跟他的人生经验不一样。虽然我们当初的攀缘心是一样,但是攀缘心在接触外境的时候,你的人生经历跟他人生经历不同,你打的妄想跟他打的妄想就不一样,你想要主宰的跟他的主宰也不一样。就是各打各的妄想,迷却真常,缘气纷纭,集一腔。

那怎么办呢?蕅益大师就要来破这个能妄想的心。他说你想想看,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比方说有一个人,他打的妄想就想要买一套好房子。他为什么打这个妄想呢,因为生命经验里面,他从小到大就是没有房子,整天被赶来赶去。所以他人生经验的取相分别当中让他知道,哦,原来无家可归是非常的痛苦。那么他想要去主宰追求的,就是买一套房子。他这个念头是怎么来的呢,就是他人生小时候的经历给他的。如果你把他这种取相分别的相状拿掉以后,他这个念头就消失了。就是《楞严经》说的,离尘无体。

我们每一个人有自己特别追求、特别想要去主宰的某一件事情,都跟你的前尘相——跟你人生经验的所缘境有关系。而这些相状就构成了你现在的念想,你想要去主宰这个念想。所以你把这个前尘相拿掉以后,觅之了不可得,这个念想就消失了。所以这个念想是怎么样,是虚伪无主,它没有真实性。这个是约着五俱意识。

那如果约着独头意识。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就我们有时候的念想它没有透过外境。在你打坐的时候心中东想西想,这个叫独头意识。这个独头意识为什么不能主宰呢?因为你想东想西,结果是一场空想。就是这个人事最终的结果,它如果会成功,它就是会成功,跟你怎么想没关系。它要是会失败,你怎么想它还是失败,因为它背后有业力的支持。所以你就算独头意识在那个地方想来想去,不会改变因缘所生法的最终的结果。终归罔象,这是一场空想。你也没办法主宰它,你想半天它该怎么样还怎么样。这是约着空间来说。

约着时间来说,过未无踪,现在原长往。我们去分别我们这一念攀缘的心,为什么说是虚伪无主呢?蕅益大师从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来观察。

他说,过去心——未生无潜处。比方说,我们今天生起了一个嗔心,这个嗔心当然是从外境来的,某一个人可能跟你讲什么话、或者做什么动作你产生嗔心了。好,那你怎么知道这个嗔心是不真实的,只是一种虚妄的想像呢?如果它有真实性,它要有处所。就是你本来没有嗔心后来才有。那么这个嗔心在出现之前,未生之前它躲在哪里呢?它没有地方,未生无潜处。

现在心——正生无住处。嗔心在你心中活动的时候,它的处所在哪里?你指不出它的处所。它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也不在中间。它就是一个虚妄的想像而已,唯心所现的假相。

未来心——生已无去处。好了,你可能遇到外因缘,又把这件事给忘了,嗔心就消失了。那么嗔心到最后去了哪里呢,也是生已无去处。所以,过去、现在、未来,我们找不到这个分别心的活动处所。既然没有处所,表示它没有真实性。所以觅心了不可得,妄想无性。

蕅益大师结论,切莫把流注的心机作主张。所以我们不要把人事因缘当中,我们因为取相分别产生的一种虚妄的念想,当作我们的主人翁,不能当作我们的真心。这个真心跟妄心,《楞严经》它是很重视真妄的差别,就是我们的因地发心。它说这个真心跟妄心的差别,妄心是离尘无体。它是外境刺激你你才有,外境拿掉这个心就没有了。真心是离尘有体,不管你怎么刺激它总是存在。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真妄。我过去有一个信徒,他跟我讲一件事。他说:师父我不需要厌离娑婆。我说为什么?他说我不需要思惟苦谛。因为我人生经验当中,吃了太多痛苦。我吃的痛苦就已经足够让我厌离娑婆了。诸位你想想看这个对不对?你这个因地发心是跟外境借来的,因为外境给你痛苦,所以你厌离娑婆。那你这个因地发心是不真实,是借来的。等到你晚年的时候,比方说你福报现前产生快乐的感受呢?这个时候,你出离心就没有了。所以诸位,你不能用人生的经验,来当你的因地发心。

那怎么办呢?你要透过义理的思惟,比方思惟无常。为什么我们不能贪爱娑婆?因为无常故苦,苦即无我。第一个,它会变化,它会变化的时候它是痛苦的,因为不安稳,所有的快乐都不安稳。我想我们没有一个人追求不安稳的快乐。不安稳他就痛苦,痛苦表示我们不能主宰,所以产生厌离。

诸位,道理是不会变的。你透过内在的对道理的信解产生发心,那你遇到任何外境,都不能动摇你了。最怕就是你因地发心,是跟外境的接触产生给你的感受,这个感受给你的一个想像。然后依止这个念想去发心,那糟糕了,这个就是所谓的离尘无体。意思就是说,我们其实在攀缘外境的时候,你不要去想要掌控外境。你自己这一念心都变来变去,你自己都没办法掌握你这个能分别的心,你怎么去掌控外境呢?观心无常,破坏我们的这种主宰。

好,我们看第四个,观法无我。请合掌。

我们先看这个法,这个法指的是一切因缘所生法,这个范围就很广了。一切的我们见闻觉知所遇到的人事地物,都叫做法,只要是假借因缘生的。简单的说除了真如本性以外,都是因缘法。那么这些法只要假借因缘生,它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没有真实性。第二个没有主宰性,不能主宰。

我们看这个法的由来。第一个藏性周圆。所以蕅益大师解释这单一的法之前,他都要把实相展开来。就是说怎么有法呢?就是我们一念的自性清净心,它是周圆,它具足十法界十如是。清净本然,但是又唯心所具,具足十法界十如是的本性。

那么具足十法界,为什么我们出现人法界呢?这讲因缘法了,循业随心法法全。因为我们过去生有善业;第二个随心,再随我们自己的迷悟,我们心的迷悟的水平,刚好到人法界的水平。所以,因为我们内心的迷悟,再加上我们的业力的结合,各别的因缘果报就出现了。循业随心,第一个业力,第二个是你的心态。

那么任何果报出现的时候,为什么说法法全呢?因为不管出现什么果报,统统是全体不变,全体随缘,都是得到因缘的全体妙用。举一个例子,循业随心,有些人变成了蚂蚁;循业随心,有些人变成了大象。蚂蚁比较小,大象比较大,但是它们的真如本性都一样,因为它们每一个法都得到了真如的全体大用。不是说蚂蚁比较小,它的真如就比较小,不是。小蚂蚁当中,它那一念的心,也是具足十法界十如是,它的本具跟大象的本具一点都没少。藏性周圆,循业随心法法全。所以每一个法都是跟业力有关系,跟你内心的迷悟有关系。

好,我们懂即空即假即中以后,就来看为什么诸法无我。第一个和合,第二个因缘。和合是楞严经的说法。楞严经说外道的法就是和合。A跟B和合产生C。不过它这个和合,跟我们讲诸法因缘生不一样。它这个和合是,A跟B都是有真实性的。A跟B都有真实性创造了C也有真实性,那这个是不能成立。外道的和合论,跟二乘的因缘论(二乘的因缘论不是错,是不圆满。因为你缘生缘灭,到最后就变成空性了),这两种戏论都要排遣

外道枉纠缠。外道他要么偏空,要么着有,就在空有这两边里面不断的纠结,所以都没有真实的智慧。那么什么是真实的智慧!妙有真空,觅我同阳焰。就是一切法是清净本然,循业发现。所以是不能主宰。就像阳焰——沙漠中出现的这种水汽,它只是一个影像。

所以结论,切莫把十界的依他作本然。我们不要把十法界的因缘果报,当作本来面目来主宰,这不能主宰。我们一个人会主宰因果,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福报很大。这个观法无我,你要没有福报的人,不可能主宰,你会认命。福报大为什么会主宰呢?比方说他有福报,我想要买一套房子,欸,他念头一动就买一套房子。我要买一台车,他念头一动就买一台车。然后他在有限的范围里面得到自在力以后,会产生错觉,就是这个人间我说了算。

其实你忽略了一点,不是你可以主宰,是因为你有善业力,你的背后有一个老板,善业一直在帮助你满足你的心愿。诸位,你福报享尽了试试看,你再主宰试试看?你连一杯水都喝不下去。所以它这个叫循业随心法法全,就是说你在主宰的时候,是因为你有善业力在支持,是善业在主宰你自己不知道,你以为你可以主宰。所以福报大的人,一定要把这一段读一读,切莫把十法界的因缘果报,当作是可以主宰的本来面目。

这个诸法无我,《楞严经》讲的非常详细,大家有空去读一读。一切法为什么不能主宰?它说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句话意思简单讲就是说,我们今生所接触的一切的人事地物,都是借来的,它用借来的这句话。跟谁借呢?跟因缘借。我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今生出生的时候,诸位,你出生的时候怎么来?你就是一念的神识投胎,什么都没有带来。你一出生以后,哦,你跟地水火风先借来你的色身。如果你福报大,借来的色身特别的庄严;你福报差,用比较差的罪业跟因缘兑换的时候,因缘给你借来的身体就比较丑陋。

你有色身以后,再去借你的六亲眷属。你本来没有六亲眷属,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然后你再用你的善业,去向因缘借来你的六亲眷属。如果你福报大,也是美妙的六亲眷属。所以一个人长大到中年的时候,是你借东西最多的时候,你人生的巅峰时期。你借到了身体,你借到了事业,你借到了六亲眷属。

然后呢,然后就要慢慢还了。诸位,楞严经强调很清楚,借来的东西是要还的。佛陀讲一个譬喻说,虚空中本来没有光明,怎么就有光明呢?跟太阳借来的。所以太阳走了以后就把光明带走了。为什么?因为你借来的嘛!说一棵树为什么树叶会摇动呢,它跟风借来的。所以风走了以后,这个树就不能摇动了。

诸位,我们今生你所接触的身体、六亲眷属、事业,各种各种的一切法都是借来的。跟谁借呢,用你的业力跟因缘借来的。那么你把这些所有的因缘法都还掉以后,就是真实了。阿难尊者问什么是真实心,什么是虚妄相?佛陀说,你把借来的东西全部还掉,你还剩下什么?剩下一念心性,跟一念心性所摄受的善根力、福德力,这是你真实的东西。就是你生生世世,你每一生的因缘都是借来的;但是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就是你一念心性,你所挟带的善根力跟福德力,那是你真实的东西。

这个诸法无我,对净土宗很重要。诸位,我们今生所有的人事因缘都是借来的,表示你走的时候,要还的干干净净。那么这样子,我们就有两种选择了,两种选择。第一个,你不想还,就是说你不会慢慢放下。等到临命终的时候,会被业力强迫带走,那你就很痛苦了。那么有智慧的人他知道,哦,这个借来的要还。我借来我的子女,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我到时候要把他还回去的。我借来我的身体,我要还回去的。这是第二种,你主动归还心甘情愿。就是我慢慢还,我今天放下一点,明天放下一点,叫做分期付款。因为你一次付清你受不了。

我们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色身是跟四大借来的,内心跟外境借来的,眷属跟因缘借来的。净土宗它为什么晚年要收心,为什么要都摄六根?就是提醒你今生借的东西,慢慢还。我今天身体不舒服,没关系,我色身先还一点;哪一个东西我慢慢放下,又还一点;我的六亲眷属,也还一点。诸位,你在临终前还的东西越多,你走的时候就越轻松,因为你临命终被讨的东西就相对少。你什么都不还,那就等着因缘一次跟你算账,那就一次还清。

所以这个诸法无我对我们净土宗至关重要,一切法都是借来的,所以你不要把十界的果报当真。尤其是福报大的人,因为你借的东西比别人多。为什么福报大的人,你看天人他走的时候非常痛苦,因为借太多东西,他还不起了。你看天人走的时候,一定比蚂蚁痛苦。因为蚂蚁借的东西很少,它一生的活动范围就这么点。天人借的东西,你一个释提桓因三十二个宫殿,你怎么还?所以,切莫把十界的依他作本然,就是说你这个因缘果报,福报大的人晚年你就好好慢慢还。

四念处是净土宗必修的。你要达到临终的正念,你对你的身、受、心、法,都要好好的观照。因为你会起颠倒只有这四个范围。说一个人为什么起颠倒妄想呢?你要么是跟色身有关系,要么跟感受有关系,要么跟你内心的分别有关系,要么就跟外在的因缘法有关系。你把这四个法调伏爱取,放弃主宰,你就容易达到临终的正念,再带动忆佛念佛就成就了。所以四念处是权法当中必修的,就是你怎么面对你的身心世界——身受心法。这个就是四念处的观法,调伏。

好,我们今天上到这。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长按识别二维码(视频可下载) 


 净界法师讲法目录合集 


净界法师视频音频下载

(网址复制到浏览器打开
http://www.foyin.tv/down/jjfs.htm

http://www.pcfoyin.com/down/jjfs.htm


点“阅读原文”回菜单

. 

一路西行amtf
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 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非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