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1(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旅行
2024-11-15 08:20
新疆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1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1
《法华与净土之双修双照》,积因和尚慈悲。诸位法师,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第一页,我们看甲二的观照篇。
佛陀说法主要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开方便门,第二个阶段是示真实相。佛陀出世以后面对凡夫众生的说法,刚开始是广开方便法门;开方便门的目的就是要先契机,契合众生差别的根机。因为一个烦恼粗重的众生要进入佛门,他必须要有信心跟好乐。所以佛陀开设方便法门,先满足众生的好乐,他的需求。
比方说,有些人依止布施方便门而进入佛法,他因为好乐佛菩萨的功德庄严,透过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恭敬皈依,用这种三业的恭敬来供养佛陀。有些人好乐僧宝的庄严,他来到僧团,护持僧团做义工等等。从布施法门当中,他能够灭恶生善,成就生命的增上。有些人依止持戒门,他听闻持戒的功德,而受持三皈五戒,乃至菩萨戒。在持戒当中灭恶生善,而成就了生命的改变。总之,方便门的重点就是,因为它契合众生的根机,能够引起他修学的好乐,所以他能够快速的使令自己生命增上。
但是方便门也有不足的地方:第一个,他善根不坚固。因为我们一个凡夫众生,刚开始是依止一念心识的攀缘心。我们过去一念的攀缘心追求五欲的快乐;来到方便门以后,我们还是那一念的攀缘心,去追求三宝的功德。所以我们的心识没有从根本上产生改变,我们完全靠法力的摄受,靠佛法方便门的摄受使令我们增上。但是这种功德力来自于外在的力量,它有个问题——弟子心不安,因为他没有真正的安住。在顺境当中他可以不断增上;遇到了逆缘的刺激就容易退转。因为他心没有真正的安住。这第一个,善根不坚固。
第二个,功德不圆满。因为方便门是一种单一的因果的修证,它只是佛法的某一个片段。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来到佛门,都是追求整个佛法广大功德当中的一小块。而这个时候,我们的心识是有所得,所以我们在创造这一方面的因果增上的时候,会落入我法二执的因缘当中。落入我法二执就会怎么样呢,就是我们只能够在单一的方向直向的前进;但是法门跟法门之间的互通性,我们做不到。布施,它就不是持戒;持戒,它就不是忍辱。
所以方便门,就是说我们只能走在自己的道上,我们不能够跟其他法门,说是互含互摄,没有这回事情。所以它的功德是片段的,是不圆满的。这个方便门我们一般要走多久呢?因人而异,有些人走得很快,有些人要经过百千万劫的时间。
我们在三宝当中,一方面跟三宝结下善缘,一方面让因果增上,总有一天,欸,你的因缘成熟了,你的善根具足了。佛陀就正式的出世,为我们宣说《法华经》。这个时候佛陀把自己亲证的智慧——所谓的真实相开显出来。
那么真实相的修学,它的特点就是把一切的方便法门都会归到一念心性,站在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来修方便法门。所以它这个方便门跟真实相是可以对接的,就是我们过去所修的并没有白费。真实相的修学的特点——安住清净心、发起菩提愿。所以所修的一切法门,都会使令我们善根坚固而且功德圆满。因为他安住清净心,这个清净心是不生灭的,它不随外境变化。
第二个,他在修法门的时候,是借事修心。注意,我们修方便法门的时候,重点是在修这个法本身的善业,是为了忏悔业障,集积资粮。但是你进入《法华经》,就不是这个概念了,《法华经》是借这个事相的因缘,来强化我们内心的善根。比方说,我们借布施的因缘,这个布施的造作强化自己无贪的善根;我们透过持戒的这个造作,来强化自己防非止恶的善根;我们透过种种的苦行的因缘,来强化自己安忍不动的善根。
好,既然我们重点在心性的善根,那表示什么?表示善根和善根是可以互相资助。就是你布施的善根,可以帮助你持戒的善根;你持戒的善根,可以净化你布施的善根。所以到了真实相的时候,它的特点在哪里呢?法法之间可以互含互摄。
智者大师对于一佛乘,他提出一个重要的观念,叫做一切法趣。布施为法界,一切法趣布施;持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持戒。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你短暂的目标——你重点是在于修布施。但你在持戒的时候,也可以帮助你布施;你修忍辱的时候也可以帮助你布施。这些善根的力量会强化你布施,因为你法法消归心性。
由此类推净土宗也是这个道理,当你往生为法界,一切法趣往生。所以我们修一佛乘的人,你站在往生的角度,布施会帮助你往生,持戒也会帮助你往生,你修苦行也帮助你往生。为什么?因为你法法消归心性,善根之间它互含互摄。
所以修《法华经》的好处就是,它可以让你的善根坚固,它也可以把你所修的资粮,会归到你所设定的短暂目标。就是一切法趣,这个只有《法华经》做得到,它可以把所有法门的资粮力整合起来,会归到你要的目标去。
那现在问题来了,诸位,我们怎么从方便门,把它导归到真实相。就是怎么样真正的进入《法华经》的修学,这是关键了。我们大部分人过去没有学《法华经》之前,都是在佛法的功德大海各取所需,你喝你的海水,他喝他的海水,我们得到海水的一小部分。但是我们要真正的掌握全部的法水,那怎么办呢?
有两个善根要建立起来:
第一个
、
大乘的观照力
;
第二个
、
大乘的誓愿力
。
就是观照跟誓愿;当你把观照跟誓愿建立起来的时候,恭喜你,你从方便门已经趣向真实相的修学了。所以我们这学期的课是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你未来的修学,是继续停留在方便门,还是你已经能够进入到真实相的修学。就是你是不是准备好生起你的智慧观照,是不是准备好发起广大的菩提愿,这个就是这学期课程的重点。好,我们看讲义,
甲二
、
观照篇
(分三:乙一、总标诸法实相;乙二、别明修学方法;乙三、结示劝修)
乙
一、总标诸法实相
(分三:丙一、赞叹佛智;丙二、绝言赞叹;丙三、开显实相)
甲二的观照篇分成三科:一、总标诸法实相。这一段,我们把诸法实相的理论,做一个总相的说明,就什么叫诸法实相,因为它是生起智慧观照的重点。第二个,别明修学方法。那么我们明白诸法实相以后,怎么去实际来操作一心三观,这是方法。第三个,结示劝修,我们依止诸法实相来修学,有什么样的功德妙用,我们第三个做一个结示劝修。观照篇有三个重点。
我们先看第一科,乙一的总标诸法实相。这当中有两科,我们看丙一的赞叹佛智,好,看经文。
丙一、赞叹佛智
舍利弗
!
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
,
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
!
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那么在讲这段经文之前,我们把这段经文在整个《法华经》的定位做一个说明。《法华经》开始,在序品当中佛陀是放光现瑞,佛陀一句话都没说,就是做这个动作——放光、现瑞。这个动作就引起了文殊菩萨、弥勒菩萨之间的问答,弥勒菩萨问,文殊菩萨答。最后文殊菩萨的结论,佛陀即将开显无上甚深微妙的法门,而这个法门是十方诸佛共同弘传、护念的法门。好,到此为止序品结束。就是佛陀放光现瑞,引生了弥勒、文殊菩萨的问答。
到了第二品方便品,这个时候佛陀从三昧中安详而起,就告诉舍利弗以下的开示,这个时候佛陀还没有正式的三周说法。在三周说法之前告诉舍利弗一个重要的事情,佛陀先把佛陀的智慧的真实相开显出来。我们来解释这段经文。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佛陀从三昧——从无量义处三昧出来以后,说佛陀有两种智慧:第一种叫做权智,就是方便智慧。这个方便智有什么好处呢?它能够对一切染净的因缘,作种种的分别;而且能够面对不同众生的根机,来巧说诸法。简单说,就是佛陀能够施设五乘的方便法门,来摄受不同根机的众生。这个是佛陀的权智,赞叹佛陀的权智。
其次,言辞柔软,悦可众心。佛陀自己内心是安住在真如实相的智慧,叫做实智。那么安住实智,佛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调柔寂静的状态,而且这种实智能够悦可众心。
就是说,佛陀虽然讲的是方便门,但是佛陀的真实智慧能够引导一切众生,最终都能够成就圆满的功德,最终都能够得到众生满意的结果。可能刚开始大家从布施门入手,从持戒门入手,从单一的因果追求入手;但是没关系,佛陀在方便当中有真实的智慧,会慢慢引导你,最终让你成就法身的功德。
舍利弗,取要言之;做一个总结。佛陀有两个智慧:第一个是无量无边,这个是佛陀的权智;第二个,未曾有法,就是佛陀的真实智慧,这是无上甚深微妙法。那么这两种智慧,佛悉成就。佛陀三昧出来以后,主动的告诉舍利弗,佛陀是两种智慧,不是你们所知道的只有方便智。佛陀有真实智只是你们不知道而已。先做这样的宣说。
好,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请合掌。
蕅益大师解释这一段,他把它分成两部分:第一个是无量无边,是佛陀的权智,方便智慧,佛陀能够开显无量无边的方便法门。第二个是未曾有法,是佛陀的实智,佛陀安住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诸法实相的道理。那这两种智慧,佛悉成就。
这两种智慧是怎么来的呢?修道得故,此那可说。我们解释一下。佛陀的真实智慧,刚开始当然是透过信解,我们学习《法华经》前面的信解篇,相信佛陀有中道实相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是未曾有的。信解以后产生观照,产生发愿,最后才能够证入法身。所以在文字般若跟观照般若的阶段,是依止文字相;但是他入实相般若的时候,是离言说相的。就是佛陀在破无明、证法身,真正亲证法身那一刹那是离言说相,是不可说的。古人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是亲证的智慧。当然佛陀是先成就实智,再成就权智。
最后蕅益大师把权实二智,做一个相互的运用。说无量无边,皆未曾有,是即权而实,不可思议。佛陀依止方便智慧来引导众生,最终是要引导众生入诸法实相,所以叫即权而实,这个是不可思议。那么虽然佛陀安住未曾有的中道实相,但是为了引导众生施设无量无边的方便,这个是即实而权,这个也不可思议。佛陀是权实二智都不可思议。
这段经文我们简单的做一个总结。诸位,《法华经》是整个修行的捷径,就是你用《法华经》修学,会比别人的成长速度更快,蕅益大师说的日劫相倍。你用《法华经》修行一天,是别人修一劫的时间。为什么呢?因为它采用的是权实两种法门的交互运用,即权而实,即实而权。当然权法我们不用学了,因为在学《法华经》之前,你对因缘观一定很清楚了,十法界的差别因果这个应该清楚了。
那么我们现在的重点要做的是什么呢?就是从因缘观提升到实相观。但是你以前的智慧也是用的到,我们以前对于十法界的差别因缘观,把它回归到一念心性,那就建立了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了。从一念心性来观一切法空,那就是清净本然,要安住清净心。从一念心性观一切法的假名、假相、假用,那就是众生各自循业发现。
诸法实相等于是,清净本然当中而各人循业发现;虽然循业发现,但是它的本质又清净本然。讲一个譬喻,比方说一个广大离相清净的虚空当中,每一个人各自出现自己的水泡,你有你的水泡,他有他的水泡。我们一方面安住在无相的虚空,一方面让自己的水泡慢慢的变大,变得更庄严。这个就是诸法实相。
这个地方可以从放光现瑞来得到印证。我们复习一下佛陀的放光现瑞,其实佛陀在序品的时候,虽然一句话都没有讲,但是他的表法已经很清楚了。诸位,佛陀在序品的时候,入了无量义处三昧,从三昧当中白毫放光。白毫放光先照什么地方?当然先照虚空嘛,先点亮了广大的虚空;第二个,再显现十法界的依正妙果。先放光再现瑞。当然,这个重点在于点亮虚空。
诸位,我们以前面对因果只看到水泡,因为我们的虚空是暗淡的。我们因为无明妄想没有看到虚空,没有一个人说即空即假即中;我们是直接看到诸法的假名、假相、假用。为什么呢?因为虚空在凡夫位是暗淡的。所以佛陀是放光先照耀广大的虚空;然后再从虚空当中,再从光明当中显现十法界的依正妙果。这是两个次第——先即空,再即假。
那么这样讲的话,我们建立一个这样宏观的视野,那修行的观念就改变了。诸位,我们以前是直接面对生命的水泡,只看到因果没看到虚空。所以我们以前在权法当中,所得到的教育是什么思想呢?就是业感缘起,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就是说,你生命要进步只有一个方法,改变你的业力。那怎么办呢?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改变我们的业力,我们果报就改变了,这个观念当然对。但是这个观念是不够的,改变业力是不够的。权法强调的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它的强调在灭恶生善。
但诸位,你到了实法的时候,你站在整个宏观的虚空面对因缘果报的时候,你的理论是什么?就从业感缘起提升到真如缘起,站在真如的角度。真如缘起强调的就不是善恶业了,强调是迷悟的差别,看你迷跟悟,迷的越深你就堕落的越深。所以从真如缘起的角度建立的是: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就是看谁的妄想、执着比较重。
其实妄想、执着是长时间被我们忽略了。我们一般修行强调调伏烦恼,灭除罪障。净罪集资——忏悔业障,集积资粮。但是烦恼跟罪业都是生灭法,《楞严经》说了,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那么现在一个问题来了,为什么烦恼会变成如此坚固呢?我们的业障为什么变成如此难忏悔呢?因为你对烦恼跟业力产生了执着,就是我法二执。就使令这个烦恼跟业力虽然生灭,但是它不断的相续,就变成坚固变成很难改变了。
诸位,你如果觉得你的烦恼很难改变,那表示你的烦恼背后一定有执着在支持它,你对它产生坚固的执着。不是烦恼障碍你,是因为烦恼跟执着加在一起才会产生障碍。正常情况,烦恼哪是佛号的对手!诸位,如果一般的妄想起来,你提起佛号就能够消灭它。这个妄想,这个烦恼是正常的烦恼,它没有执着怎么可能是佛号的对手呢。如果这个烦恼活动的时候,你提佛号没有用,那你这个烦恼背后就不是单纯的烦恼,一定有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的执着,在后面支持它。
我们举一个例子。你看二祖参访初祖,他说弟子心不安。学过唯识都知道,他为什么不安呢,好端端为什么不安呢?那肯定心中有烦恼,仁者心中,必有一物。烦恼本来就是烦躁恼动,恼害身心嘛。我们要看初祖怎么回答,他没有叫他去念佛执咒,他说:将心来,吾与汝安。他叫他回光返照。结果一回光返照觅心了不可得,烦恼只是一个假名假相,那么他回光返照照到他的自性清净心的时候,先破除了执着,然后烦恼自己消失掉。
所以诸位,面对粗重烦恼,真正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提佛号,这方法是错的,你不是它对手。因为妄想执着,那是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我们长时间这种我法二执,是非常的坚固。烦恼为什么那么坚固呢?因为你执着它是真实的,它就变成坚固了。
《法华经》是这个态度,它是光明先照耀虚空,再变现因果。就是你要先破除执着,再去调伏烦恼。诸位可以试试看,你下次起烦恼的时候,尤其特别粗重的烦恼不要马上提佛号,你先忆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先念三遍。我本来没有烦恼,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这些烦恼都是我心中的念想捏造出来的假相。先破除烦恼背后的支持者——执着。忆念以后再提佛号,烦恼马上消失掉。
一佛乘的思想是这样
。
我再讲一次,站在一念心性本来清净的角度,来调伏烦恼;站在一念心性本来清净的角度,来忏悔业障
;
由此类推,临终的时候,站在一念心性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诸位,这个一佛乘是修行的捷径。就是说你用这个方法来对治烦恼,比你用事修来对治烦恼,那
叫做
大白牛车。
《法华经》为什么讲即权而实,即实而权,权实不二。就是说烦恼跟业力根本就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没有安住虚空,根本问题在这。就是你的妄想执着,去支持了烦恼,支持了业障,支持了生命的轮回,就使令它变成很难破坏。所以这个地方提出了《法华经》的核心思想;即权而实,就是强调实法,安住清净心;即实而权,强调方便法门。先安住清净心再生起方便法门。就是这个概念。
我们看第二页,丙二的绝言赞叹。前面佛陀是依言赞叹,用语言文字来赞叹;这以下佛陀是默然赞叹。好,我们看经文。
丙二、绝言赞叹
止
!
舍利弗
!
不须复说。
佛陀前面赞叹权实二智以后,接着就遮止舍利弗。就说舍利弗,你暂时停止请问我为什么要放光现瑞,你先暂时停止请问。那么放光现瑞以后,当然在座的声闻弟子心中很多疑惑,佛陀为什么要放光呢?为什么要在光明中显现十法界因果呢?大家诸多疑问。这个时候佛陀说,你现在先不要提出疑问,先默然遮止。
那么佛陀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看藉益大师的解释,好,请合掌。
因为中道实相的本体,是深妙而广大的寂灭境界。它不像二乘的寂灭,二乘的寂灭是一个小水泡.其实二乘的空性涅槃,它也是一个水泡,他没有悟入到真如的本体。言语道断,它的本质是不可以用文字来宣说的,所以佛陀先遮止。
假设佛陀慈悲善巧方便的宣说,一开始讲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假中,而不是用方便门摄受你,如果你的善根不具足那就会有问题。闻不能解,伤其善根,是故止也。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要接受中道实相,其实你《法华经》可以暂时不要修学。因为你善根没有具足之前,有可能会产生疑谤,那可能就更糟糕。因为中道实相是不可思议,是非常深妙的一个境界。
这个地方我们做个总结,此法生起,言语道断,体不可说。我们凡夫修学观照,是要透过文字相引导。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我们要透过文字相的引导,才能够进入空性、进入假相、进入中道。那你现在说言语道断,我怎么观照呢?祖师的智慧不可思议,说你刚开始,不一定要圆满的把你内心的中道实相展现出来。
蕅益
大师说,一心三观
——
必以空观为初门。
就是说,你可以把中道实相分成两块:一个是体,一个是用。我们刚开始不一定要马上说,哦,中道实相就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不必那么早进入中道实相。我们可以把中道实相切成两块:一个是摄用归体——法性本来空寂;强调安住清净心;然后再把它切成另外一块,就是中道实相的作用——因果丝毫不爽;强调发起菩提愿。
你可以从摄用归体来看诸法实相。比方说我们要调伏烦恼。调伏烦恼站在灭恶的角度,那当然先破执。所以你要调伏烦恼,你可以怎么样?强调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然后再提起佛号,再去调伏烦恼。
那如果你要生善呢,说我临命终要透过佛号,去创造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那你就要强调因果丝毫不爽,强调即假,强调它的作用。你可以思惟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只是假借佛号的造作的因缘,开显我内心本具的极乐世界功德。
所以诸位,我们在操作上,不一定要马上要即空即假即中。你如果要灭恶要破妄的时候,强调摄用归体,强调安住清净心;你要生善,这个时候强调依体起用,强调的是发起菩提愿。可以分成两段式修学。
我们看丙三,佛陀前面是两段的赞叹,一个是依言赞叹,一个是绝言赞叹。那什么是诸法实相呢?佛陀就正式开显。好,看经文,请合掌。
丙
三
、
开显实相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
希
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
究竟
诸法实相
,
所谓诸法
:
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所以者何,佛陀为什么前面要两段赞叹呢?一个是依言赞叹,一个是绝言赞叹。因为佛陀所亲证的,稀有难得的中道实相的智慧是难解之法。而且是只有十方诸佛才能够究竟证得的诸法实相,它是不共于整个五乘因果,只有佛法界唯独能够亲证的中道的诸法实相。
那什么是诸法实相呢?就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就是十如是。其实十如是应该说是十法界十如是,这样就更清楚了。十法界每一个法界又具足十如是,就是十法界十如是。
好,我们看这个十如是蕅祖的注解。这个地方有四段,我们先看第一段的诸法实相,请合掌。
那么诸法实相,就是把整个权法的因缘果报,实法的一念心性,两个就结合在一起了。好,我们看它怎么结合的。
第一,看诸法。诸法是什么?就是百界千如。这个百界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就是我们一念心性它有理具十法界,有事造十法界。比方说我们现在是一个人,那为什么出现人呢?因为我们过去修五戒十善的造作,把人法界的功能展现出来,出现人的依正二报,假名假相假用。但是我们人法界当中,诸位你是一个人,你的身心世界是具足佛法界,也具足三恶道法界,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所以诸位,我们今生的生命,只是广大生命的一小部分而已,它是理具十法界事造十法界。然后每一个法界又具足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十如是就变成千如。
所以是即实之权也。诸法强调的是权法,就是强调因缘果报。你的果报怎么来的呢?是你内心本来具的,结果你过去生造作的时候,把它开显出来的。就是唯心所具,唯心所作,唯心所现,这个就是诸法。
那什么是实相呢?中道理体,即权而实也。你因果怎么出现的,怎么就有因果?你说,欸,我透过布施创造了富贵果报。诸位,布施会创造富贵果报吗?其实不是这个道理,是因为你的内心本来具足富贵的果报,你本来就具足,只是透过布施这个法门,把你内心本具的富贵开显出来而已。布施是个助缘,你没有一念心性你布施看看?诸位,为什么念佛机念佛念了那么久,念佛机不能往生?因为它没有一念心性,它没有具足净土的法界,怎么念佛都没有用。
诸位,我们念佛这个佛号是个助缘,不是说你念佛,这个佛号把极乐世界创造出来,不是。是你内心当中本来具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你本来具足叫做百界千如。那你在念佛的时候,唯心所具,唯心所造,最后唯心所现现出来。你是把你本来的东西现出来,念佛是个助缘。所以即实而权,因缘果报就是这样的,是因为你的内心本来具足,你内心的造作,最后把这个权法的因果展现出来。
实相就是一念心性中道理体,就是即权而实。这些因缘果报,它只是你广大心性虚空里面的一个水泡而已,也是没有离开你的心性,它是唯心所现。所以所谓诸法如是相等,广释甚深权实境也。
诸位,你要能够进入一佛乘的妙法,一定要怎么样?你要站在宏观的角度来面对因果。我们最怕就是直接面对因果,就糟糕了。因为你直对面对因果,很难改变它。就是这个水泡,诸位,最怕就是你直接进入水泡当中,你就很难改变它,因为你被水泡所转。你要从水泡里面退出来,站在虚空的角度来看水泡。
为什么临命终有些人能够保持正念?他不是烦恼妄想比你少,不是,他的方法正确。因为你的心住在你自己的五阴,你对你的五阴身心产生执着。当这个水泡要破的时候你当然很痛苦,不是水泡让你痛苦。唯识学说一个人死亡的时候,不是身苦,大部分都是心苦。因为你六根都快败坏了,哪会感到痛苦呢!你是对生命感到失望,感到挫折的那种痛苦,你不想死亡的那种痛苦。你临命终会害怕死亡,是因为你的心住在水泡里面,所以它要破的时候你受不了。那怎么办呢?诸位,把心拉回虚空,安住一念心性来面对水泡,它只是你生命无量水泡的其中一个小水泡而已,你不用着急。
诸法实相简单的说,就是站在实相的角度来面对诸法。这个是很重要的观念。就是我们要改变我们的生命,让水泡不断的变大变庄严,但是你站在什么位置!你要站在虚空的角度来面对水泡,这个是妙法。
好,我们看第二段十界差别。那么这个十法界十如是,每一个众生对诸法实相的体悟不同,就区分出因果的差别。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请合掌。
这个是整个《法华经》的判教方式,跟一般人不同。诸位我们以前判教,就是从业力来判教,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但是《法华经》的判教,从真如理观判教,它是怎么样呢?它整个十法界的因果差别,是完全从心性迷悟的浅深安立的。就是你迷得越深,你堕落的越深,就是这样。
我们看蕅益大师怎么判教。
什么叫凡夫呢?凡夫虽具,绝理情迷。就是我们具足十法界,怎么就出现六道法界呢?因为我们虽然具足一念心性,但是绝理,我们因为一念妄动背弃了中道实相的道理,而产生了妄想执着。是我们自己背离了虚空,落入了水泡当中,然后对水泡产生执着,所以就六道轮回了。就是我们在唯心所具、唯心所造、唯心所现的水泡当中,产生了唯心所住,仁者心动产生了攀缘执着,所以就落入了六道轮回当中。
那么二乘人怎么就解脱了轮回呢?二乘虽具,舍离求脱。二乘人他观察四谛法,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所以他修无常无我观,把心中的爱取给消灭了。他追求一种空性的涅槃寂静,追求一种解脱相,但是他内心也没有安住真如实相。这个涅槃相,它也是唯心所现的水泡,当然比我们清净多了。他也是舍离了中道实相,而追求空性涅槃。也就是说,凡夫是执着于有相的因果,二乘人是执着空性的涅槃,各有各的执着,这两个都没有随顺中道实相,所以法身功德不能显现。
菩萨虽具,照则不周,名不了了。菩萨,当然学过《法华经》的叫大乘菩萨。他对中道实相,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他知道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面对因果。但是呢,他的观照力薄弱,没有非常周全,所以对于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的道理,没有看得很清楚。或者说是分证——分破无明,分证法身,这是菩萨对诸法实相的认知。
我们看佛陀,如来洞览,横竖具足。佛陀是把诸法实相完全看得清清楚楚,包括横向的空间,也包括竖向的时间,对于整个时空展现出来的清净本然,循业发现,这两个都看的清清楚楚。佛陀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这个诸法实相又不能够用语言文字加以宣示,所以佛陀暂时遮止舍利弗来提出请问。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判教,它不用业力的善恶,是用心性的迷悟来判教。
那么这一段我们可以做一个总结,就是说,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这个道理你懂了,你就知道什么叫诸法实相了。就是说,空间是十世,时间是古今。其实我们的生命,从凡夫到成佛都没有离开当下一念心性。
我们根据《法华经》的信解品,讲一个譬喻——穷子喻。<信解品>说有一个大富长者,这大富长者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小时候,舍父逃逝,久居他国。离家出走就走丢了。走丢了以后失去了家庭的帮助,他年纪小怎么办呢,就过着乞丐的生活,四处乞讨。因为他太小了没有办法去打工。慢慢长大以后,他就有能力去找一些临时工,透过临时工的打工来赚取微薄的衣食,这是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他在打工的过程当中经过一个豪宅,看着非常庄严。他从窗户里面看进去,欸,看到里面的大富长者,旁边站了很多的侍卫,他内心害怕就跑。那么他在看到长者的当下,长者也看到他了。长者一看就知道,这是我过去走丢的孩子。就叫侍卫,你们两个默默的化装成这种贫贱的样子,去做他的朋友。这两个人就奉长者的慈命,打扮成贫穷下贱的样子,去亲近这个穷子。
做朋友以后他就跟穷子说,我们不要到处打工,虽然打工能够赚取衣食,但是我们居无定所,这个地方工作做没了,就得换到其他地方去。这个穷子说那怎么办呢?他说我知道有一个地方有工作,我们去应征。结果这个穷子就答应了,所以这两个人就把穷子带回家庭里面。
刚回来的时候长者就要他扫厕所。扫了几年以后,欸,表现不错,长者就把他的职位再提升,从扫厕所提升到掌管家务。就是把整个库房里面的珍宝,怎么样进,怎么出,怎么做贸易,整个家务的贸易的方法,完全交给这个穷子。因为穷子勤勉好学,所以他就把大富长者整个家庭里面的珍宝的运作,掌握的非常清楚。经过几年以后,这个穷子经过这么多的历练,长者觉得时机成熟了,他就把所有的眷属都找过来正式宣布,说这个穷子就是我过去走丢的孩子,他是我的儿子,我是他的父亲。然后正式父子相认,结果就长者付财。
那么这个譬喻,我们从五段来说明。我们凡夫也是离家出走,就是我们本来安住真如本性,结果一念妄动,就背离了真如本性堕入水泡当中,就是舍离了虚空,堕入了水泡。那么刚开始堕入的时候,就是第一个阶段,穷子刚离开的时候,年纪小四处乞讨。那个时候善根还没有发现,所以我们的快乐完全靠外境的施舍。就是你遇到好的环境,你就修善;你遇到恶逆的因缘,你只能造恶,我们禁不了刺激。
所以我们刚开始是一个生死凡夫的时候,到底是成就人天的快乐,或者堕落到三恶道,我们自己做不了主,就是看因缘,因为我们心随境转。我们的善业快乐或者是罪业痛苦,完全靠外境的施舍。你遇到善报的因缘,你就造善;你遇到恶逆的因缘的刺激,你只好造恶。这第一阶段,就是四处乞讨。
欸,慢慢的你皈依佛门,找到自己的方便法门。你可能是布施,做义工,或者持戒,或者修苦行。我们开始可以自己打工养活自己了。就是我们已经深信业果,断恶修善,我们已经某种程度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了,就是自己工作自己受用,不必靠乞讨。这个就是打工,打工自活。
第三个阶段是很关键的,回归家庭。诸位什么叫回归家庭,要三乘的善根不是人天善根,要有出世的善根。这个回归家庭第一个阶段是二乘。那么我们透过人天的善法修学以后,慢慢的体验到无常、苦、空、无我,开始生起了出离心,这个时候正式回归家庭。但是还没有父子相认,这个时候打扫厕所,就是去除见思烦恼。
厕所扫了一段时间以后,开始掌管家务,那就是权教菩萨,开始发菩提心修行有相的六度,就是掌管家务。等到有一天,你遇到了《法华经》,你真正的知道权实不二的道理;即实而权,因果丝毫不爽;即权而实,法性本来空寂。你真正的站在虚空的角度面对水泡。那么这个时候就是长者付财,你正式继承家业。
诸位,你说我学《法华经》继承什么家业?你继承两个家业:第一个,自性清净心。你起码知道你一天到晚起烦恼心中,你的本性是清净的,这第一个家业,这个家业对我们很重要。你在调伏烦恼的时候,知道你本来没有烦恼,这就是你最大的优势,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第二个家业,就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知道你具足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这是第二道家业。你跟那个一天到晚心外求法的人不一样。以前你以为极乐世界在十万亿佛土,整天等着阿弥陀佛来接你。现在你是内在的善根力,加上外在的佛力,是两种力量的修行;你是心力创造佛力,佛力加持心力。所以学《法华经》多了一个自性清净心,跟自性功德力,两种家业。就是我们修学不是完全靠法力,你还有心力不可思议。
这五个阶段结论: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诸位,当穷子在流浪的时候,他也是一念心性,难道不是吗?同样一个穷子经历五个阶段,从乞丐、到打工、到扫厕所、到掌管家务、最后继承家业。同一个穷子他的迷悟不同,展现的相用不同。
我们这样讲好了,诸位,有一天我们成佛了,你这一念心有不一样吗?其实本质完全一样,只是以前我们不知道。你现在的心是清净本然,循业发现;成佛以后你看你的心,还是清净本然,循业发现。只是你成佛以后,你那个清净本然的心,那个虚空更亮,我们现在的虚空相对比较暗淡。虚空暗淡那是因为没有光明,就好像说,白天的虚空跟晚上的虚空有差别吗?当然没有差别嘛。你白天的时候,虚空是离相清净,晚上也是离相清净,只是你缺乏那道光明而已。
所以,只要你把智慧点燃,其他什么都具足。就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你过去颠倒的时候,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成佛以后,也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差别只是你要不要去了解它,你是不是觉悟,差别在这。就像一个穷子经历五个阶段,但是他是同一个穷子。这就说明智慧在我们生命当中扮演的角色。就是说放光、现瑞:你一定要先点亮虚空,再来面对因果。那这样子,我们就可以直接进入一佛乘。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长按识别二维码(视频可下载)
☆
净界法师讲法目录合集
☆
净界法师视频音频下载
(网址复制到
浏览器打开
)
http://www.foyin.tv/down/jjfs.htm
http://www.pcfoyin.com/down/jjfs.htm
点“
阅读原文
”回菜单
.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3NTQxODc4NQ==&mid=2247515700&idx=1&sn=be9657eb704f6dacdbec06307c9dcfd4
一路西行amtf
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 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非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
禅观与净土 观照篇(新加坡)视频1-6
第1集 禅观与净土 破障篇 视频+音频+文字
第3集 禅观与净土 破障篇 视频+音频+文字
第4集 禅观与净土 破障篇 视频+音频+文字
第5集 禅观与净土 破障篇 视频+音频+文字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8(可下载)音频+文字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7(可下载)音频+文字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6(可下载)音频+文字
《大乘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链接目录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5(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唯识学概要》《唯识三十颂》链接目录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4(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阿弥陀经要解》链接目录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3(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2(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部分公众号文章音频不显示的处理办法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1(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6(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7(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8(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9(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1(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2(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3(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4(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5(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9(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8(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摘要分享
《灵峰宗论》导读《 楞严经修学法要》链接目录
《灵峰宗论》导读23-26 字幕视频
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7(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法华与净土 合集 (视频可下载)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6-8(可下载)音频
《灵峰宗论》导读19-22 字幕视频
第24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视频+音频+文字
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6(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灵峰宗论》导读13-18 字幕视频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1(可下载)视频+音频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2(可下载)视频+音频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3(可下载)视频+音频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4(可下载)视频+音频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5(可下载)视频+音频
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6(可下载)视频+音频
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7(可下载)视频+音频
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8(可下载)视频+音频
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9(可下载)视频+音频
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5(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4(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3(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