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1(可下载)视频+音频+文字

旅行   2024-11-15 08:20   新疆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1


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01

《法华与净土之双修双照》,积因和尚慈悲。诸位法师,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法华与净土>观照发愿篇第一页,我们看甲二的观照篇。

佛陀说法主要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开方便门,第二个阶段是示真实相。佛陀出世以后面对凡夫众生的说法,刚开始是广开方便法门;开方便门的目的就是要先契机,契合众生差别的根机。因为一个烦恼粗重的众生要进入佛门,他必须要有信心跟好乐。所以佛陀开设方便法门,先满足众生的好乐,他的需求。

比方说,有些人依止布施方便门而进入佛法,他因为好乐佛菩萨的功德庄严,透过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恭敬皈依,用这种三业的恭敬来供养佛陀。有些人好乐僧宝的庄严,他来到僧团,护持僧团做义工等等。从布施法门当中,他能够灭恶生善,成就生命的增上。有些人依止持戒门,他听闻持戒的功德,而受持三皈五戒,乃至菩萨戒。在持戒当中灭恶生善,而成就了生命的改变。总之,方便门的重点就是,因为它契合众生的根机,能够引起他修学的好乐,所以他能够快速的使令自己生命增上。

但是方便门也有不足的地方:第一个,他善根不坚固。因为我们一个凡夫众生,刚开始是依止一念心识的攀缘心。我们过去一念的攀缘心追求五欲的快乐;来到方便门以后,我们还是那一念的攀缘心,去追求三宝的功德。所以我们的心识没有从根本上产生改变,我们完全靠法力的摄受,靠佛法方便门的摄受使令我们增上。但是这种功德力来自于外在的力量,它有个问题——弟子心不安,因为他没有真正的安住。在顺境当中他可以不断增上;遇到了逆缘的刺激就容易退转。因为他心没有真正的安住。这第一个,善根不坚固。

第二个,功德不圆满。因为方便门是一种单一的因果的修证,它只是佛法的某一个片段。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来到佛门,都是追求整个佛法广大功德当中的一小块。而这个时候,我们的心识是有所得,所以我们在创造这一方面的因果增上的时候,会落入我法二执的因缘当中。落入我法二执就会怎么样呢,就是我们只能够在单一的方向直向的前进;但是法门跟法门之间的互通性,我们做不到。布施,它就不是持戒;持戒,它就不是忍辱。

所以方便门,就是说我们只能走在自己的道上,我们不能够跟其他法门,说是互含互摄,没有这回事情。所以它的功德是片段的,是不圆满的。这个方便门我们一般要走多久呢?因人而异,有些人走得很快,有些人要经过百千万劫的时间。

我们在三宝当中,一方面跟三宝结下善缘,一方面让因果增上,总有一天,欸,你的因缘成熟了,你的善根具足了。佛陀就正式的出世,为我们宣说《法华经》。这个时候佛陀把自己亲证的智慧——所谓的真实相开显出来。

那么真实相的修学,它的特点就是把一切的方便法门都会归到一念心性,站在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来修方便法门。所以它这个方便门跟真实相是可以对接的,就是我们过去所修的并没有白费。真实相的修学的特点——安住清净心、发起菩提愿。所以所修的一切法门,都会使令我们善根坚固而且功德圆满。因为他安住清净心,这个清净心是不生灭的,它不随外境变化。

第二个,他在修法门的时候,是借事修心。注意,我们修方便法门的时候,重点是在修这个法本身的善业,是为了忏悔业障,集积资粮。但是你进入《法华经》,就不是这个概念了,《法华经》是借这个事相的因缘,来强化我们内心的善根。比方说,我们借布施的因缘,这个布施的造作强化自己无贪的善根;我们透过持戒的这个造作,来强化自己防非止恶的善根;我们透过种种的苦行的因缘,来强化自己安忍不动的善根。

好,既然我们重点在心性的善根,那表示什么?表示善根和善根是可以互相资助。就是你布施的善根,可以帮助你持戒的善根;你持戒的善根,可以净化你布施的善根。所以到了真实相的时候,它的特点在哪里呢?法法之间可以互含互摄。

智者大师对于一佛乘,他提出一个重要的观念,叫做一切法趣。布施为法界,一切法趣布施;持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持戒。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你短暂的目标——你重点是在于修布施。但你在持戒的时候,也可以帮助你布施;你修忍辱的时候也可以帮助你布施。这些善根的力量会强化你布施,因为你法法消归心性。

由此类推净土宗也是这个道理,当你往生为法界,一切法趣往生。所以我们修一佛乘的人,你站在往生的角度,布施会帮助你往生,持戒也会帮助你往生,你修苦行也帮助你往生。为什么?因为你法法消归心性,善根之间它互含互摄。

所以修《法华经》的好处就是,它可以让你的善根坚固,它也可以把你所修的资粮,会归到你所设定的短暂目标。就是一切法趣,这个只有《法华经》做得到,它可以把所有法门的资粮力整合起来,会归到你要的目标去。

那现在问题来了,诸位,我们怎么从方便门,把它导归到真实相。就是怎么样真正的进入《法华经》的修学,这是关键了。我们大部分人过去没有学《法华经》之前,都是在佛法的功德大海各取所需,你喝你的海水,他喝他的海水,我们得到海水的一小部分。但是我们要真正的掌握全部的法水,那怎么办呢?

有两个善根要建立起来:

第一个大乘的观照力第二个大乘的誓愿力

就是观照跟誓愿;当你把观照跟誓愿建立起来的时候,恭喜你,你从方便门已经趣向真实相的修学了。所以我们这学期的课是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你未来的修学,是继续停留在方便门,还是你已经能够进入到真实相的修学。就是你是不是准备好生起你的智慧观照,是不是准备好发起广大的菩提愿,这个就是这学期课程的重点。好,我们看讲义,

甲二观照篇(分三:乙一、总标诸法实相;乙二、别明修学方法;乙三、结示劝修)

一、总标诸法实相(分三:丙一、赞叹佛智;丙二、绝言赞叹;丙三、开显实相)

甲二的观照篇分成三科:一、总标诸法实相。这一段,我们把诸法实相的理论,做一个总相的说明,就什么叫诸法实相,因为它是生起智慧观照的重点。第二个,别明修学方法。那么我们明白诸法实相以后,怎么去实际来操作一心三观,这是方法。第三个,结示劝修,我们依止诸法实相来修学,有什么样的功德妙用,我们第三个做一个结示劝修。观照篇有三个重点。

我们先看第一科,乙一的总标诸法实相。这当中有两科,我们看丙一的赞叹佛智,好,看经文。

丙一、赞叹佛智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那么在讲这段经文之前,我们把这段经文在整个《法华经》的定位做一个说明。《法华经》开始,在序品当中佛陀是放光现瑞,佛陀一句话都没说,就是做这个动作——放光、现瑞。这个动作就引起了文殊菩萨、弥勒菩萨之间的问答,弥勒菩萨问,文殊菩萨答。最后文殊菩萨的结论,佛陀即将开显无上甚深微妙的法门,而这个法门是十方诸佛共同弘传、护念的法门。好,到此为止序品结束。就是佛陀放光现瑞,引生了弥勒、文殊菩萨的问答。

到了第二品方便品,这个时候佛陀从三昧中安详而起,就告诉舍利弗以下的开示,这个时候佛陀还没有正式的三周说法。在三周说法之前告诉舍利弗一个重要的事情,佛陀先把佛陀的智慧的真实相开显出来。我们来解释这段经文。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佛陀从三昧——从无量义处三昧出来以后,说佛陀有两种智慧:第一种叫做权智,就是方便智慧。这个方便智有什么好处呢?它能够对一切染净的因缘,作种种的分别;而且能够面对不同众生的根机,来巧说诸法。简单说,就是佛陀能够施设五乘的方便法门,来摄受不同根机的众生。这个是佛陀的权智,赞叹佛陀的权智。

其次,言辞柔软,悦可众心。佛陀自己内心是安住在真如实相的智慧,叫做实智。那么安住实智,佛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调柔寂静的状态,而且这种实智能够悦可众心。

就是说,佛陀虽然讲的是方便门,但是佛陀的真实智慧能够引导一切众生,最终都能够成就圆满的功德,最终都能够得到众生满意的结果。可能刚开始大家从布施门入手,从持戒门入手,从单一的因果追求入手;但是没关系,佛陀在方便当中有真实的智慧,会慢慢引导你,最终让你成就法身的功德。

舍利弗,取要言之;做一个总结。佛陀有两个智慧:第一个是无量无边,这个是佛陀的权智;第二个,未曾有法,就是佛陀的真实智慧,这是无上甚深微妙法。那么这两种智慧,佛悉成就。佛陀三昧出来以后,主动的告诉舍利弗,佛陀是两种智慧,不是你们所知道的只有方便智。佛陀有真实智只是你们不知道而已。先做这样的宣说。

好,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请合掌。

蕅益大师解释这一段,他把它分成两部分:第一个是无量无边,是佛陀的权智,方便智慧,佛陀能够开显无量无边的方便法门。第二个是未曾有法,是佛陀的实智,佛陀安住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诸法实相的道理。那这两种智慧,佛悉成就。

这两种智慧是怎么来的呢?修道得故,此那可说。我们解释一下。佛陀的真实智慧,刚开始当然是透过信解,我们学习《法华经》前面的信解篇,相信佛陀有中道实相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是未曾有的。信解以后产生观照,产生发愿,最后才能够证入法身。所以在文字般若跟观照般若的阶段,是依止文字相;但是他入实相般若的时候,是离言说相的。就是佛陀在破无明、证法身,真正亲证法身那一刹那是离言说相,是不可说的。古人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是亲证的智慧。当然佛陀是先成就实智,再成就权智。

最后蕅益大师把权实二智,做一个相互的运用。说无量无边,皆未曾有,是即权而实,不可思议。佛陀依止方便智慧来引导众生,最终是要引导众生入诸法实相,所以叫即权而实,这个是不可思议。那么虽然佛陀安住未曾有的中道实相,但是为了引导众生施设无量无边的方便,这个是即实而权,这个也不可思议。佛陀是权实二智都不可思议。

这段经文我们简单的做一个总结。诸位,《法华经》是整个修行的捷径,就是你用《法华经》修学,会比别人的成长速度更快,蕅益大师说的日劫相倍。你用《法华经》修行一天,是别人修一劫的时间。为什么呢?因为它采用的是权实两种法门的交互运用,即权而实,即实而权。当然权法我们不用学了,因为在学《法华经》之前,你对因缘观一定很清楚了,十法界的差别因果这个应该清楚了。

那么我们现在的重点要做的是什么呢?就是从因缘观提升到实相观。但是你以前的智慧也是用的到,我们以前对于十法界的差别因缘观,把它回归到一念心性,那就建立了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了。从一念心性来观一切法空,那就是清净本然,要安住清净心。从一念心性观一切法的假名、假相、假用,那就是众生各自循业发现。

诸法实相等于是,清净本然当中而各人循业发现;虽然循业发现,但是它的本质又清净本然。讲一个譬喻,比方说一个广大离相清净的虚空当中,每一个人各自出现自己的水泡,你有你的水泡,他有他的水泡。我们一方面安住在无相的虚空,一方面让自己的水泡慢慢的变大,变得更庄严。这个就是诸法实相。

这个地方可以从放光现瑞来得到印证。我们复习一下佛陀的放光现瑞,其实佛陀在序品的时候,虽然一句话都没有讲,但是他的表法已经很清楚了。诸位,佛陀在序品的时候,入了无量义处三昧,从三昧当中白毫放光。白毫放光先照什么地方?当然先照虚空嘛,先点亮了广大的虚空;第二个,再显现十法界的依正妙果。先放光再现瑞。当然,这个重点在于点亮虚空。

诸位,我们以前面对因果只看到水泡,因为我们的虚空是暗淡的。我们因为无明妄想没有看到虚空,没有一个人说即空即假即中;我们是直接看到诸法的假名、假相、假用。为什么呢?因为虚空在凡夫位是暗淡的。所以佛陀是放光先照耀广大的虚空;然后再从虚空当中,再从光明当中显现十法界的依正妙果。这是两个次第——先即空,再即假。

那么这样讲的话,我们建立一个这样宏观的视野,那修行的观念就改变了。诸位,我们以前是直接面对生命的水泡,只看到因果没看到虚空。所以我们以前在权法当中,所得到的教育是什么思想呢?就是业感缘起,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就是说,你生命要进步只有一个方法,改变你的业力。那怎么办呢?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改变我们的业力,我们果报就改变了,这个观念当然对。但是这个观念是不够的,改变业力是不够的。权法强调的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它的强调在灭恶生善。

但诸位,你到了实法的时候,你站在整个宏观的虚空面对因缘果报的时候,你的理论是什么?就从业感缘起提升到真如缘起,站在真如的角度。真如缘起强调的就不是善恶业了,强调是迷悟的差别,看你迷跟悟,迷的越深你就堕落的越深。所以从真如缘起的角度建立的是: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就是看谁的妄想、执着比较重。

其实妄想、执着是长时间被我们忽略了。我们一般修行强调调伏烦恼,灭除罪障。净罪集资——忏悔业障,集积资粮。但是烦恼跟罪业都是生灭法,《楞严经》说了,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那么现在一个问题来了,为什么烦恼会变成如此坚固呢?我们的业障为什么变成如此难忏悔呢?因为你对烦恼跟业力产生了执着,就是我法二执。就使令这个烦恼跟业力虽然生灭,但是它不断的相续,就变成坚固变成很难改变了。

诸位,你如果觉得你的烦恼很难改变,那表示你的烦恼背后一定有执着在支持它,你对它产生坚固的执着。不是烦恼障碍你,是因为烦恼跟执着加在一起才会产生障碍。正常情况,烦恼哪是佛号的对手!诸位,如果一般的妄想起来,你提起佛号就能够消灭它。这个妄想,这个烦恼是正常的烦恼,它没有执着怎么可能是佛号的对手呢。如果这个烦恼活动的时候,你提佛号没有用,那你这个烦恼背后就不是单纯的烦恼,一定有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的执着,在后面支持它。

我们举一个例子。你看二祖参访初祖,他说弟子心不安。学过唯识都知道,他为什么不安呢,好端端为什么不安呢?那肯定心中有烦恼,仁者心中,必有一物。烦恼本来就是烦躁恼动,恼害身心嘛。我们要看初祖怎么回答,他没有叫他去念佛执咒,他说:将心来,吾与汝安。他叫他回光返照。结果一回光返照觅心了不可得,烦恼只是一个假名假相,那么他回光返照照到他的自性清净心的时候,先破除了执着,然后烦恼自己消失掉。

所以诸位,面对粗重烦恼,真正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提佛号,这方法是错的,你不是它对手。因为妄想执着,那是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我们长时间这种我法二执,是非常的坚固。烦恼为什么那么坚固呢?因为你执着它是真实的,它就变成坚固了。

《法华经》是这个态度,它是光明先照耀虚空,再变现因果。就是你要先破除执着,再去调伏烦恼。诸位可以试试看,你下次起烦恼的时候,尤其特别粗重的烦恼不要马上提佛号,你先忆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先念三遍。我本来没有烦恼,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这些烦恼都是我心中的念想捏造出来的假相。先破除烦恼背后的支持者——执着。忆念以后再提佛号,烦恼马上消失掉。

一佛乘的思想是这样我再讲一次,站在一念心性本来清净的角度,来调伏烦恼;站在一念心性本来清净的角度,来忏悔业障由此类推,临终的时候,站在一念心性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诸位,这个一佛乘是修行的捷径。就是说你用这个方法来对治烦恼,比你用事修来对治烦恼,那叫做大白牛车。

《法华经》为什么讲即权而实,即实而权,权实不二。就是说烦恼跟业力根本就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没有安住虚空,根本问题在这。就是你的妄想执着,去支持了烦恼,支持了业障,支持了生命的轮回,就使令它变成很难破坏。所以这个地方提出了《法华经》的核心思想;即权而实,就是强调实法,安住清净心;即实而权,强调方便法门。先安住清净心再生起方便法门。就是这个概念。

我们看第二页,丙二的绝言赞叹。前面佛陀是依言赞叹,用语言文字来赞叹;这以下佛陀是默然赞叹。好,我们看经文。

丙二、绝言赞叹

舍利弗不须复说。

佛陀前面赞叹权实二智以后,接着就遮止舍利弗。就说舍利弗,你暂时停止请问我为什么要放光现瑞,你先暂时停止请问。那么放光现瑞以后,当然在座的声闻弟子心中很多疑惑,佛陀为什么要放光呢?为什么要在光明中显现十法界因果呢?大家诸多疑问。这个时候佛陀说,你现在先不要提出疑问,先默然遮止。

那么佛陀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看藉益大师的解释,好,请合掌。

因为中道实相的本体,是深妙而广大的寂灭境界。它不像二乘的寂灭,二乘的寂灭是一个小水泡.其实二乘的空性涅槃,它也是一个水泡,他没有悟入到真如的本体。言语道断,它的本质是不可以用文字来宣说的,所以佛陀先遮止。

假设佛陀慈悲善巧方便的宣说,一开始讲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假中,而不是用方便门摄受你,如果你的善根不具足那就会有问题。闻不能解,伤其善根,是故止也。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要接受中道实相,其实你《法华经》可以暂时不要修学。因为你善根没有具足之前,有可能会产生疑谤,那可能就更糟糕。因为中道实相是不可思议,是非常深妙的一个境界。

这个地方我们做个总结,此法生起,言语道断,体不可说。我们凡夫修学观照,是要透过文字相引导。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我们要透过文字相的引导,才能够进入空性、进入假相、进入中道。那你现在说言语道断,我怎么观照呢?祖师的智慧不可思议,说你刚开始,不一定要圆满的把你内心的中道实相展现出来。

蕅益大师说,一心三观——必以空观为初门。

就是说,你可以把中道实相分成两块:一个是体,一个是用。我们刚开始不一定要马上说,哦,中道实相就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不必那么早进入中道实相。我们可以把中道实相切成两块:一个是摄用归体——法性本来空寂;强调安住清净心;然后再把它切成另外一块,就是中道实相的作用——因果丝毫不爽;强调发起菩提愿。

你可以从摄用归体来看诸法实相。比方说我们要调伏烦恼。调伏烦恼站在灭恶的角度,那当然先破执。所以你要调伏烦恼,你可以怎么样?强调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然后再提起佛号,再去调伏烦恼。

那如果你要生善呢,说我临命终要透过佛号,去创造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那你就要强调因果丝毫不爽,强调即假,强调它的作用。你可以思惟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只是假借佛号的造作的因缘,开显我内心本具的极乐世界功德。

所以诸位,我们在操作上,不一定要马上要即空即假即中。你如果要灭恶要破妄的时候,强调摄用归体,强调安住清净心;你要生善,这个时候强调依体起用,强调的是发起菩提愿。可以分成两段式修学。

我们看丙三,佛陀前面是两段的赞叹,一个是依言赞叹,一个是绝言赞叹。那什么是诸法实相呢?佛陀就正式开显。好,看经文,请合掌。

开显实相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所以者何,佛陀为什么前面要两段赞叹呢?一个是依言赞叹,一个是绝言赞叹。因为佛陀所亲证的,稀有难得的中道实相的智慧是难解之法。而且是只有十方诸佛才能够究竟证得的诸法实相,它是不共于整个五乘因果,只有佛法界唯独能够亲证的中道的诸法实相。

那什么是诸法实相呢?就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就是十如是。其实十如是应该说是十法界十如是,这样就更清楚了。十法界每一个法界又具足十如是,就是十法界十如是。

好,我们看这个十如是蕅祖的注解。这个地方有四段,我们先看第一段的诸法实相,请合掌。

那么诸法实相,就是把整个权法的因缘果报,实法的一念心性,两个就结合在一起了。好,我们看它怎么结合的。

第一,看诸法。诸法是什么?就是百界千如。这个百界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就是我们一念心性它有理具十法界,有事造十法界。比方说我们现在是一个人,那为什么出现人呢?因为我们过去修五戒十善的造作,把人法界的功能展现出来,出现人的依正二报,假名假相假用。但是我们人法界当中,诸位你是一个人,你的身心世界是具足佛法界,也具足三恶道法界,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所以诸位,我们今生的生命,只是广大生命的一小部分而已,它是理具十法界事造十法界。然后每一个法界又具足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十如是就变成千如。

所以是即实之权也。诸法强调的是权法,就是强调因缘果报。你的果报怎么来的呢?是你内心本来具的,结果你过去生造作的时候,把它开显出来的。就是唯心所具,唯心所作,唯心所现,这个就是诸法。

那什么是实相呢?中道理体,即权而实也。你因果怎么出现的,怎么就有因果?你说,欸,我透过布施创造了富贵果报。诸位,布施会创造富贵果报吗?其实不是这个道理,是因为你的内心本来具足富贵的果报,你本来就具足,只是透过布施这个法门,把你内心本具的富贵开显出来而已。布施是个助缘,你没有一念心性你布施看看?诸位,为什么念佛机念佛念了那么久,念佛机不能往生?因为它没有一念心性,它没有具足净土的法界,怎么念佛都没有用。

诸位,我们念佛这个佛号是个助缘,不是说你念佛,这个佛号把极乐世界创造出来,不是。是你内心当中本来具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你本来具足叫做百界千如。那你在念佛的时候,唯心所具,唯心所造,最后唯心所现现出来。你是把你本来的东西现出来,念佛是个助缘。所以即实而权,因缘果报就是这样的,是因为你的内心本来具足,你内心的造作,最后把这个权法的因果展现出来。

实相就是一念心性中道理体,就是即权而实。这些因缘果报,它只是你广大心性虚空里面的一个水泡而已,也是没有离开你的心性,它是唯心所现。所以所谓诸法如是相等,广释甚深权实境也。

诸位,你要能够进入一佛乘的妙法,一定要怎么样?你要站在宏观的角度来面对因果。我们最怕就是直接面对因果,就糟糕了。因为你直对面对因果,很难改变它。就是这个水泡,诸位,最怕就是你直接进入水泡当中,你就很难改变它,因为你被水泡所转。你要从水泡里面退出来,站在虚空的角度来看水泡。

为什么临命终有些人能够保持正念?他不是烦恼妄想比你少,不是,他的方法正确。因为你的心住在你自己的五阴,你对你的五阴身心产生执着。当这个水泡要破的时候你当然很痛苦,不是水泡让你痛苦。唯识学说一个人死亡的时候,不是身苦,大部分都是心苦。因为你六根都快败坏了,哪会感到痛苦呢!你是对生命感到失望,感到挫折的那种痛苦,你不想死亡的那种痛苦。你临命终会害怕死亡,是因为你的心住在水泡里面,所以它要破的时候你受不了。那怎么办呢?诸位,把心拉回虚空,安住一念心性来面对水泡,它只是你生命无量水泡的其中一个小水泡而已,你不用着急。

诸法实相简单的说,就是站在实相的角度来面对诸法。这个是很重要的观念。就是我们要改变我们的生命,让水泡不断的变大变庄严,但是你站在什么位置!你要站在虚空的角度来面对水泡,这个是妙法。

好,我们看第二段十界差别。那么这个十法界十如是,每一个众生对诸法实相的体悟不同,就区分出因果的差别。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请合掌。

这个是整个《法华经》的判教方式,跟一般人不同。诸位我们以前判教,就是从业力来判教,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但是《法华经》的判教,从真如理观判教,它是怎么样呢?它整个十法界的因果差别,是完全从心性迷悟的浅深安立的。就是你迷得越深,你堕落的越深,就是这样。

我们看蕅益大师怎么判教。

什么叫凡夫呢?凡夫虽具,绝理情迷。就是我们具足十法界,怎么就出现六道法界呢?因为我们虽然具足一念心性,但是绝理,我们因为一念妄动背弃了中道实相的道理,而产生了妄想执着。是我们自己背离了虚空,落入了水泡当中,然后对水泡产生执着,所以就六道轮回了。就是我们在唯心所具、唯心所造、唯心所现的水泡当中,产生了唯心所住,仁者心动产生了攀缘执着,所以就落入了六道轮回当中。

那么二乘人怎么就解脱了轮回呢?二乘虽具,舍离求脱。二乘人他观察四谛法,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所以他修无常无我观,把心中的爱取给消灭了。他追求一种空性的涅槃寂静,追求一种解脱相,但是他内心也没有安住真如实相。这个涅槃相,它也是唯心所现的水泡,当然比我们清净多了。他也是舍离了中道实相,而追求空性涅槃。也就是说,凡夫是执着于有相的因果,二乘人是执着空性的涅槃,各有各的执着,这两个都没有随顺中道实相,所以法身功德不能显现。

菩萨虽具,照则不周,名不了了。菩萨,当然学过《法华经》的叫大乘菩萨。他对中道实相,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他知道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面对因果。但是呢,他的观照力薄弱,没有非常周全,所以对于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的道理,没有看得很清楚。或者说是分证——分破无明,分证法身,这是菩萨对诸法实相的认知。

我们看佛陀,如来洞览,横竖具足。佛陀是把诸法实相完全看得清清楚楚,包括横向的空间,也包括竖向的时间,对于整个时空展现出来的清净本然,循业发现,这两个都看的清清楚楚。佛陀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这个诸法实相又不能够用语言文字加以宣示,所以佛陀暂时遮止舍利弗来提出请问。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判教,它不用业力的善恶,是用心性的迷悟来判教。

那么这一段我们可以做一个总结,就是说,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这个道理你懂了,你就知道什么叫诸法实相了。就是说,空间是十世,时间是古今。其实我们的生命,从凡夫到成佛都没有离开当下一念心性。

我们根据《法华经》的信解品,讲一个譬喻——穷子喻。<信解品>说有一个大富长者,这大富长者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小时候,舍父逃逝,久居他国。离家出走就走丢了。走丢了以后失去了家庭的帮助,他年纪小怎么办呢,就过着乞丐的生活,四处乞讨。因为他太小了没有办法去打工。慢慢长大以后,他就有能力去找一些临时工,透过临时工的打工来赚取微薄的衣食,这是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他在打工的过程当中经过一个豪宅,看着非常庄严。他从窗户里面看进去,欸,看到里面的大富长者,旁边站了很多的侍卫,他内心害怕就跑。那么他在看到长者的当下,长者也看到他了。长者一看就知道,这是我过去走丢的孩子。就叫侍卫,你们两个默默的化装成这种贫贱的样子,去做他的朋友。这两个人就奉长者的慈命,打扮成贫穷下贱的样子,去亲近这个穷子。

做朋友以后他就跟穷子说,我们不要到处打工,虽然打工能够赚取衣食,但是我们居无定所,这个地方工作做没了,就得换到其他地方去。这个穷子说那怎么办呢?他说我知道有一个地方有工作,我们去应征。结果这个穷子就答应了,所以这两个人就把穷子带回家庭里面。

刚回来的时候长者就要他扫厕所。扫了几年以后,欸,表现不错,长者就把他的职位再提升,从扫厕所提升到掌管家务。就是把整个库房里面的珍宝,怎么样进,怎么出,怎么做贸易,整个家务的贸易的方法,完全交给这个穷子。因为穷子勤勉好学,所以他就把大富长者整个家庭里面的珍宝的运作,掌握的非常清楚。经过几年以后,这个穷子经过这么多的历练,长者觉得时机成熟了,他就把所有的眷属都找过来正式宣布,说这个穷子就是我过去走丢的孩子,他是我的儿子,我是他的父亲。然后正式父子相认,结果就长者付财。

那么这个譬喻,我们从五段来说明。我们凡夫也是离家出走,就是我们本来安住真如本性,结果一念妄动,就背离了真如本性堕入水泡当中,就是舍离了虚空,堕入了水泡。那么刚开始堕入的时候,就是第一个阶段,穷子刚离开的时候,年纪小四处乞讨。那个时候善根还没有发现,所以我们的快乐完全靠外境的施舍。就是你遇到好的环境,你就修善;你遇到恶逆的因缘,你只能造恶,我们禁不了刺激。

所以我们刚开始是一个生死凡夫的时候,到底是成就人天的快乐,或者堕落到三恶道,我们自己做不了主,就是看因缘,因为我们心随境转。我们的善业快乐或者是罪业痛苦,完全靠外境的施舍。你遇到善报的因缘,你就造善;你遇到恶逆的因缘的刺激,你只好造恶。这第一阶段,就是四处乞讨。

欸,慢慢的你皈依佛门,找到自己的方便法门。你可能是布施,做义工,或者持戒,或者修苦行。我们开始可以自己打工养活自己了。就是我们已经深信业果,断恶修善,我们已经某种程度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了,就是自己工作自己受用,不必靠乞讨。这个就是打工,打工自活。

第三个阶段是很关键的,回归家庭。诸位什么叫回归家庭,要三乘的善根不是人天善根,要有出世的善根。这个回归家庭第一个阶段是二乘。那么我们透过人天的善法修学以后,慢慢的体验到无常、苦、空、无我,开始生起了出离心,这个时候正式回归家庭。但是还没有父子相认,这个时候打扫厕所,就是去除见思烦恼。

厕所扫了一段时间以后,开始掌管家务,那就是权教菩萨,开始发菩提心修行有相的六度,就是掌管家务。等到有一天,你遇到了《法华经》,你真正的知道权实不二的道理;即实而权,因果丝毫不爽;即权而实,法性本来空寂。你真正的站在虚空的角度面对水泡。那么这个时候就是长者付财,你正式继承家业。

诸位,你说我学《法华经》继承什么家业?你继承两个家业:第一个,自性清净心。你起码知道你一天到晚起烦恼心中,你的本性是清净的,这第一个家业,这个家业对我们很重要。你在调伏烦恼的时候,知道你本来没有烦恼,这就是你最大的优势,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第二个家业,就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知道你具足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这是第二道家业。你跟那个一天到晚心外求法的人不一样。以前你以为极乐世界在十万亿佛土,整天等着阿弥陀佛来接你。现在你是内在的善根力,加上外在的佛力,是两种力量的修行;你是心力创造佛力,佛力加持心力。所以学《法华经》多了一个自性清净心,跟自性功德力,两种家业。就是我们修学不是完全靠法力,你还有心力不可思议。

这五个阶段结论: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诸位,当穷子在流浪的时候,他也是一念心性,难道不是吗?同样一个穷子经历五个阶段,从乞丐、到打工、到扫厕所、到掌管家务、最后继承家业。同一个穷子他的迷悟不同,展现的相用不同。

我们这样讲好了,诸位,有一天我们成佛了,你这一念心有不一样吗?其实本质完全一样,只是以前我们不知道。你现在的心是清净本然,循业发现;成佛以后你看你的心,还是清净本然,循业发现。只是你成佛以后,你那个清净本然的心,那个虚空更亮,我们现在的虚空相对比较暗淡。虚空暗淡那是因为没有光明,就好像说,白天的虚空跟晚上的虚空有差别吗?当然没有差别嘛。你白天的时候,虚空是离相清净,晚上也是离相清净,只是你缺乏那道光明而已。

所以,只要你把智慧点燃,其他什么都具足。就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你过去颠倒的时候,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成佛以后,也是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差别只是你要不要去了解它,你是不是觉悟,差别在这。就像一个穷子经历五个阶段,但是他是同一个穷子。这就说明智慧在我们生命当中扮演的角色。就是说放光、现瑞:你一定要先点亮虚空,再来面对因果。那这样子,我们就可以直接进入一佛乘。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长按识别二维码(视频可下载) 

 净界法师讲法目录合集 


净界法师视频音频下载

(网址复制到浏览器打开
http://www.foyin.tv/down/jjfs.htm

http://www.pcfoyin.com/down/jjfs.htm


点“阅读原文”回菜单

. 

一路西行amtf
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 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非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