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8
《法华与净土之双修双照》,积因和尚慈悲,诸位法师,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四页。我们看己二的施设方便。
佛法的修学法门,可以说是甚深广大,犹如大海。你看我们把它收集起来,都能够有一百部的大藏经。但这么多法门,其实如果是落实到修行,主要只有三种模式:
第一个,是真如理观的修学。比方说中国的禅宗。禅宗的特色它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们一般教下的人要了解真如本性,是要佛菩萨跟祖师的文字相引导。说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呢?哦,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我们透过文字相的引导,才能够知道一念心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我们学教的是这样子。
禅宗不是这么回事。禅宗他就跟着他的上师,当然这个上师最好是开悟的,在日常生活当中,他方便引导,直指人心。比方说赵州茶、云门饼。你问禅师说,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很简单,喝茶去,吃饼去。那么一个利根的人,他在用六根的时候,用舌根接触到茶的时候,他会体会说,我为什么知道茶的味道呢?我们一般人六根接触外尘,那就是心随境转向外攀缘,这个心就被带走了。但是禅宗在这个关键,你六根活动的时候,他要你回光返照,逆流照性。
就是我为什么能够知道茶的味道,为什么汤匙不能知道茶的味道?哦,原来我的舌根当中有一种觉知的功能。那么他就从这个觉知性里面去回光返照,最后找到根性。这跟《楞严经》的方法很像,借用显体,假借六根的作用,来开显六根的本性,其实六根的本性就是真如本性。禅宗的好处在哪里?因为他是亲自体会到的,所以他那种悟处非常深刻。因为它是以心印心,所以这个引导者他本身要开悟,他才有办法引导你。就是从生灭的攀缘心当中,立马踩刹车,然后回过头来,照了自己的真如本性。
它的好处在哪里呢?因为他得到的悟处是他亲身的体悟,非常深刻,所以他栽下的大乘善根非常强烈。从长远来说,他未来的路会走的比较快。但它不足的地方在哪里?因为他缺乏因果的事修。他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做好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种净罪集资的基础,所以短期会有堕落的风险。虽然你开悟了,但是你业果没有消。所以禅宗的好处,长远是好的,但是短期有风险。因为缺乏事修,这是第一种模式,偏重真如理观的修学。
第二种,就是偏重因果增上的修学,这种人佛教最多,占百分之八十。就是你一开始学佛的时候,你看我们每一个人学佛,他自己会找到自己相应的道场,你不用教他。比方说,他过去生喜欢布施的人,内心有一种布施的善根力,他就会自然招感到某一个喜欢做慈善事业的道场,还做地挺欢喜。喜欢持戒的人,他就会很自然的招感到持戒的道场。乃至喜欢修苦行的,就是再远的深山,他都能找到修苦行的道场。为什么呢?诸法因缘生嘛,这个没什么话说。什么叫因缘呢?因缘,简单的说就是辗转相续,就是像水流一样,恒转如暴流嘛。因为你今生的生命不是独立的,诸位,你今生的生命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其中一个点。你是有很多很多的过去,才有现在的你。所以前生的善根,会很自然的引导你,去找到你今生的因缘跟法门。
偏重因果事相的修学,有什么好处呢?因为它契机,所以他很快在因果上能够产生灭恶生善,产生因果的增上。他马上感觉到,哦,学佛真的有改变。那缺点呢?缺点就是,你顺从过去的习性,你也等于在加强你过去的习性。你前生喜欢做慈善事业,修布施,你今生还修布施。那这样有什么缺点呢?你越修,这个法执就越重,然后你这条路就越走越窄,越走越窄。
一个人专修一个法门,其实就是你把所有法门都放下,蕅益大师说的,就是一个本来是四通八达的道路,本来学佛是四通八达,你走上一个单一的小巷。你会很快成就因果的增上。但是你也同时走入了一个自我设限的单一道路当中。短期看是好。但是从成佛之道,这个未来会有障碍。所以因缘果报的修学也有它的问题,容易产生法执,而自我设限。
第三种是最殊胜的,就是本经所说的,真如理观的修学跟因果的修学,把它圆满的结合在一起,叫做一佛乘的妙法。就是站在宏观的真如角度,来面对因缘果报。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它的好处很简单,叫做自在力。诸位,有些人修单一法门,会产生执着;但是你修完法华经修任何法门,都不会执着。问题不在小乘法,有些人说,大乘行者不能修小乘法。诸位,我们要弄清楚,声闻人的问题不是因为他修四谛法,问题是法执,不是法有问题。佛陀本来的设计,四谛法是解脱道,但是是声闻人产生执着,把它当成究竟想。所以要但修其法,而不生法执。
一佛乘的妙法有什么好处呢?它可以从真如理观,跟因果法门的事修当中,能够自在的切换。顺境的时候,偏重真如理观,把所有的法门回归到加强内心的观照力,为未来布局。因为你在顺境当中,是正好加强你内观智慧的因缘,你内观多一分,等于是强化你的大白牛车,让大白牛车更强壮。遇到逆境,马上从真如理观切换到因缘果报,找到一个安稳的地方,暂时休息。所以一佛乘的好处,你八万四千法门可以自动的切换,因为你不生法执,所有法门都是你成佛的资粮。
这个就是佛陀到了因缘说的时候,佛陀用化城跟宝所之间的相互切换,亲自示范什么叫一佛乘。本来设定目标是宝所,但是佛陀看情况不对,马上转入化城;到了化城休息好了,再转入宝所。这个就是标准的一佛乘的自在力。所以佛陀在因缘说的时候,亲自演绎当初是怎么带声闻弟子的,他怎么从化城转成宝所,最后从宝所又转成化城。佛陀就以身作则,亲自把这个一佛乘的妙法,做一个实际的操作给大家看。
好,我们看己二的施设方便。看经文。
己二、施设方便
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稳;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
前面讲到有一个导师带了众多的人,要通过五百由旬的险难道路,那么这当中有一部分人想要退转不走了。为什么呢?说我等疲极,而复怖畏。这个道路太长了,而且中间又很多很多的危险,我没准哪一生没有修好,就堕落三恶道去了。我不如不走了去修禅定,还可以保有得到四禅的安稳果报。我如果修这个长远的成佛之道万一堕落,那就到三恶道去了。由于对未来的怖畏,所以就怎么样?他想要:今欲退还。
还好,导师多诸方便,作为一个导师,他具足更多的方便;心中就作如是念说,此等众生,实在可慜,云可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为何要放弃广大珍宝的追求,而退回原点,那这样岂不是前功尽弃吗?那么导师作是念已,就以善巧方便力,在五百由旬的险道当中,过三百由旬的处所,化作一城。导师用三昧神通力,把它变化成一个城,就是这个城本来没有,怎么有呢,用三昧力把它变现出来。
变现出来以后告诉大家说,汝等勿怖,勿得退还。你们不要产生怖畏,也不要有退转之心。因为这个大城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可于中止;第二个,随意所作。这个化城你们可以好好的休息,消除疲劳。你们不是走了这么远很疲劳吗,这个刚好给你们休息。其次、随意所作,你们在这个化城当中,在安稳的心中,不但休息,还可以受用各种的法乐。那么你们进入化城以后呢,身心得到广大的安稳;而且未来休息好了以后,你们还可以继续前进,追求广大的珍宝。
所以这个化城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可于中止;第二个,可以随意所作。这个就是一佛乘的殊胜处,就是这四个字——多诸方便。它随时可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设下一个安稳的处所。简单的说就是好好休息,先成就安稳;休息好了再往前走。这个就是一佛乘的特点——多诸方便。
我们看这样子,最后的结果是什么?看己三的安稳度脱。看经文。
己三、安稳度脱
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稳。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稳想。
那么这个时候,身心疲惫的大众,面对这个化城是怎么想呢?心大欢喜,叹未曾有,非常的欢喜。为什么呢?因为我等今者,我们未来能够得到两大功德:一方面,可以免除三恶道的果报的灾难。第二个,当下可以使令身心好好的安稳休息,而且受用种种的法乐。所以众人就前入化城,进入化城以后,生已度想,生安稳想。生已度想,是成就智德,成就我空的智慧度脱了三界火宅。生安稳想,是断德,断除三界的见思,成就内心的寂静安稳。
化城的确产生了效果,因为能够让一个疲惫怖畏的众生,安稳度脱。声闻人进入这个空性涅槃以后,我们可以从这段经文看得出,他当下的心态是非常满意,心大欢喜,叹未曾有。这个非常重要,诸位,我们一般人如果不学《法华经》,他就不知道怎么叫善巧方便。说欸,我修这个法门就一路冲到底,遇到障碍以后呢,就死冲。这个风险很高,因为你遇到障碍的时候,不能够善巧的调整,你很可能会失掉你的增上意乐。修行最怕就是失掉增上意乐,这最糟糕。
你看有些人他在修行,你看他好像有在修行,也整天做功课;但是又好像没有在修行,完全没有意乐。就是慧天长老说的,冷水泡咸菜,就糟糕了。就是你表面上在修行,但是你内心已经不在道上了。为什么呢?就是你不知善巧。
所以作为一个导师,他知道,这个时候勉强他再往前走已经没有意义了,没有意义了。赶快从一种成佛之道的宝所,转成化城的休息,这个是最正确的选择。果然,导师的这个化城是成功的,因为事实证明,这个疲惫的众生入了化城以后,生已度想,生安稳想。就是他的意乐重新生起了,诸位,重点不在休息,重点是导师看到他内心对成佛的意乐又生起了,这以后就有希望。一个人只要对成佛还有意乐,这个人就有希望了。
好,我们看蕅益大师的释义。好,请合掌。
第一个,蕅益大师解释这个大乘的退转,说人众为什么会退转呢?有三个理由:第一个,身心真的太疲累。这表示说,他因地栽培大乘善根本来就薄弱。他的信解力比较薄弱,有些人喜欢行门,特别信行人,他行门功课做了很多,因果很增上很快;但是他这个观照力薄弱,就是大乘善根栽培薄弱。第二个,他内心怖畏。他对未来的生死是有怖畏心的,这种人出离心强。第三种人,前路犹远。成佛之道的确是一个遥远的道路,你要断见思、尘沙、无明,那可不是三生五生,那是多生多劫的修学。简单的说,就是为什么会退转呢?一个人大乘善根退转只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他本身因地栽培的善根就薄弱;第二个,真的是路途遥远。
大乘善根对凡夫来说有两个特点:第一、很难栽培;第二、很容易退转。
从凡夫的角度。所以你看为什么走大乘的这么少,为什么大乘善根很难栽培?因为大乘的思考模式,是严重的违背我们凡夫的思考,严重的违背。我们凡夫的思考模式是要去追求一个东西,要追求快乐。大乘是要你回光返照,是要无所得。你说小乘法,小乘法也是有所追求,它追求空性的涅槃,所以它也没有违背我们凡夫的思考,人天乘更没有违背。但是大乘佛法是,你的心要向外的时候马上要踩刹车,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的确是违背我们无始劫的思考模式,所以它很难栽培。你说叫一个人完全无所得,完全安住在不生灭心,这个对有些人是有困难,当然有些人善根强是可以。所以第一个,因地栽培就困难。
第二个,路途遥远,多诸灾难。这个成佛之道拉的太长了,三大阿僧祇劫。尤其是在凡夫位,你要历经一万劫的时间,才可以进入位行不退。大乘起信论说,你要一万劫在生死里面打滚,最好是保佑你自己不要堕落三恶道,这一万劫的时间,否则可能要从头开始。
大乘善根的退转,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经常提到一个公案,叫做文昌帝君的公案,我们解释一下。印光大师说这个文昌帝君,他过去生做了十七世的士大夫,读书人。他做士大夫的时候,有四种德行:第一个,救人之难;第二个,济人之急;第三个,悯人之孤;第四个,容人之过。他依止四种德行,积了很多的阴德。那么他依止这十七世的阴德,后来怎么样呢,他投胎到汉高祖,他有个夫人叫戚夫人,他特别宠爱的戚夫人,后来就做戚夫人的儿子。
在历史上说,这个戚夫人的儿子,就是赵王如意,他出生的时候相貌非常庄严。甚至于他的母亲找人来看说,这个人有帝王之相,修了十七世的福报嘛。那么后来赵王如意长大以后,欸,果然他的个性得到汉高祖的赏识。汉高祖本来跟吕后生了一个太子,就是刘盈。但是刘盈的个性是一个书生的个性,比较懦弱,汉高祖不是很喜欢这种个性。他喜欢赵王如意那种个性,他说这个孩子跟我的个性很像,就非常喜欢赵王如意。甚至于他想要把刘盈的太子位把他废了,要立赵王如意做太子。后来因为引起大臣的反对,那些当初跟他打天下的功臣,就跟汉高祖说,这事可万万不可。废长立幼,在历史上说,恐怕有萧墙之祸,会产生内战。所以汉高祖就打消这个念头。
但是这件事情就引起吕后的不满,吕后怀疑是戚夫人在里面搞鬼。所以汉高祖一死以后,吕后她就用计谋。那个时候汉高祖死之前,就知道赵王如意有灾难,叫他赶快回到他的封地去。但是没有用,吕后用计谋把他骗回来,用毒药把他毒死了。毒死以后,对他的母亲戚夫人,用非常残酷的手法,把他母亲也杀害了。
但是大家要知道,赵王如意可不是一般人,他是累积了十七世福报的人。一个大福报的人他一生气,那就不得了了。所以,在赵王如意临死之前,就许下一个邪恶的咒愿,他说我来世一定要报仇。以他十七世的福报力,再加上咒愿力,他变成一只毒龙。而且因为他福报力,可以在空中飞。
后来经过几世以后,那个赵王如意变的毒龙,它知道吕后投生在一个村庄,然后它就去吸大海的水,把整个村庄给淹没,当然伤及很多无辜。因为这一次的杀业,就使令这个毒龙,它本来在空中可以飞,就掉下来不能飞了。然后它那个龙的鳞片里面也长虫,咬它的肉,就是它杀业的罪业起现行了。因为赵王如意前身是士大夫,曾经有一世他救下一个佛像,这个佛像刚好是释迦牟尼的佛像,所以跟释迦牟尼佛结缘。后来就蒙释迦牟尼佛的救拔,释迦牟尼佛引导他忏悔,把他瞋心的业给化解掉,就从毒龙的果报跳脱出来。
我们现在要问的一件事情,就是说为什么文昌帝君从一种十七世的修行,所谓的广学圣贤之书,广修圣贤之道的谦谦君子,他怎么就变成毒龙了呢?因为生死轮回。这个生死轮回的可怕,诸位,我们解释一下。因为第六意识修行跟第八识的业力,它这两个不同调。我们修行靠第六意识的如理思惟,从第六识思惟当中建立一个佛法的正知见,你开始要求自己的身口意配合你的思想,不断的灭恶生善。但第八识不听你的,第八识在初地之前,没有转依之前,它还是以前的第八识。你死亡以后,第八识要丢出什么业力,你第六意识说了不算。
所以文昌帝君他为什么修的这么好,还会遇到这个恶因缘呢?因为第八识跟第六识根本不同调,就是思想跟业力不同调。你的思想已经提升到某一种程度了,但是你的第八识还是以前的第八识。你的修行只是第八识业力里面的其中一小部分。所以我们每一次投胎,就跟抽签一样。因为你第八识没有转依之前,第八识只有一个原则——强者先牵。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成佛之道问题在哪里?就是说,你修小乘法,利根的四生解脱生死,钝根的六十小劫。你修大乘法,不要说了生死,你成就位行不退就要一万大劫。所以,大乘佛法它困难在哪里呢?就是你这个凡夫位,暴露在生死轮回的时间太长。生死轮回,你去看《法华经》后面那个本门,生死轮回对法身菩萨来说,那根本不是个事,那叫做历事炼心。你看大悲观世音菩萨、妙音菩萨、普贤菩萨、药王菩萨,在生死当中,那叫做生死自在。
但对我们凡夫来说,那就有问题了。从《法华经》的意思就是说,你在凡夫位,最好不要在三界待太久,因为第八识很难掌控。所以路途遥远,多诸险难,这是成佛之道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我们这个大乘菩萨,他在凡夫阶段,在生死轮回当中经历太久。这就是为什么他必须要两阶段,赶快要离开三界先成就解脱道,再成就菩提道。好,那么这个是退转的原因,就是生死轮回。
我们看第二个接小。请合掌。
导师面对即将退转的这些众生,他多诸方便。就是比喻如来有方便智,能够根据众生的根机,跟当时外在的环境,随时调整不同的方法。这个导师最重要就是多诸方便。此等可慜,想要退转的这些众生已经怎么样,知其无大机,大乘根机已经退了。所以只能化作一城,给这些人稍作休息。所以越到末法时代,方便法门的施设就越加重要了,越加重要。
我们看第三段前入化城,好,请合掌。
这些疲累的众生,在导师善巧方便引导之下,进入了空性涅槃。结果呢?结果是生已度想,成就了智德,成就了我空智慧度脱了三界的生死。生安稳想,比喻断德,除了三界的见思,受用涅槃寂静。
所以,方便法门的好处有两个:一个进可攻,第二个退可守。从退来说,当你要退的时候,它可以守住,它可以让你成就安稳不生退却之心。那么从进步来说呢,你休息好了,还可以继续往前走,直趋佛道。所以说生已度想,生安稳想,这个就是整个化城的两大功德。
好,我们看戊三的灭化引至宝所。看经文。
戊三、灭化引至宝所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那么等到这些疲惫、怖畏、想要退转的众生进入化城以后,也经过长时间的修息,最后导师知此人众,导师知道这这些人,既得止息,无复疲倦。进入化城以后,也休息好了,也成就安稳了。最重要是他的信心又重新生起了,他修行的增上意乐,又重新死灰复燃了。所以这个导师就即灭化城,与众人言,就把化城给消灭了。他说,汝等去来,宝处在近。
什么叫去,什么叫来呢?去,就是离开化城,你们现在是时候该离开化城了,也是时候该来了——趋向宝所。为什么呢,宝处在近,因为其实宝所就在不远的处所。而且你经过三百由旬以后,后面的路就好走了,也相对顺畅。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之前那个让你们休息,让你们安稳受用法乐的大城,是我用神通三昧力变化而成,只是让你们暂时休息用的。
所以诸位,一佛乘的妙法,我们学《法华经》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你随时可以在真如理观跟因缘果报之间做切换。顺境的时候,强化你的内观智慧,强壮你的大白牛车,为以后布局;逆境的时候,你可以转入方便法门,稍作休息。
这个地方有一句话很重要,值得我们注意。汝等去来,宝处在近。方便法门要成立,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它跟宝所要对接。我举一个例子,过去有一个法师就引导有些人修感应神通。他的理由是这样,他也讲出一个道理,他说方便接引众生。那么以《法华经》的标准,就是你施设这个方便法门,未来跟成佛之道要能够对接。那你引导众生修感应神通,是不是方便法门呢?他们一旦修了感应神通以后,会生安稳想,生已度想吗?不会,因为心向外攀缘。所以你用这种神通方便,未来对他成佛之道是障碍,这个就不是方便。
方便法门它一定要怎么样,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就是说这个方便法门是要向于成佛之道,是会帮助你成佛之道的,这个才是方便。诸位,这个方便要跟究竟,一定要能够随时可以对接,才叫方便。所以这句话是关键,佛陀就指出方便法门的条件,就是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它会让我们更接近成佛之道,在休息过程当中,出来,又随时可以转入成佛之道,这个才是方便法门。
好,我们看下一段,看蕅益大师的注解,好,请合掌。
前面我们介绍了化城,就是作为休息,作为产生各种安稳。那么什么叫宝所呢?宝所它有两个层次:第一个,部分的证入,就是圆教的初住位——发心住为宝所。比如上文所说的无上宝聚,不求自得。声闻弟子本来是成就空性涅槃,所以才离开了三界;结果离开三界以后,佛陀给他大白牛车,就成就了宝所。这是第一个,分证即佛就是宝所。第二个,如果要圆满证入宝所,那就是大乘的究竟即佛了,大乘极果为宝所。就是你完全开显自性清净心,也完全开显自性功德力。比如上文所说的,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这个诸法实相就是中道实相,也就是宝所。
这个宝所,它的悟入有两个阶段,就是从凡夫位到圆教初住。这一段,智者大师判作般若道,就是你整个修行以般若为主,偏重一心即空。你整个大悲心是隐藏式的,以般若引导慈悲,这是善导大师的原话,就是以般若引导慈悲叫般若道。那么等到你破无明、证法身以后,后面的路就好走了,叫方便道,这个时候就以慈悲引导般若。到了方便道以后,你就做两件事:第一个,你亲近十方诸佛,广学方便。第二个,到众生的法界,普门示现,现身说法,度化众生。
当然,最关键的,最难走的就是前面的般若道,就是从凡夫到初住,这个般若道。因为这中间拉的太长,我们讲过,这中间有一大阿僧祇劫,诸位,从凡夫到证入圆教初住,要一大阿僧祇劫,几乎没有人说是成佛之道中间都不休息,几乎没有。比方说有些人可能在人天安乐果报休息一段时间,再继续走。有些人在空性涅槃休息一段时间;有些人可能到净土法门,稍作调整,再亲近十方诸佛,然后再往前走。总之,在你证入宝所之前,几乎每一个人都要有一些方便法门,稍作休息。那就是看你怎么切换了,你要从真如理观切入到方便法门,还要从方便法门再回到真如理观。
总之,你一定要记住一个原则——你进入的方便法门,要随时可以出来,跟宝所对接。这个就是一佛乘的核心思想。好,我们看最后三周说法的一个总结,有三种开显,依止三周说法。
好,我们先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那么三周说法,蕅益大师把它做一个总结说:《方便品》,就是法说周,它是约教法来融通三乘的权法,开显一佛乘的实法。文云,比方说经典上说的,如来但以一佛乘而为众生说法,无有一乘,若二若三。佛陀说法的最终目的,就是成佛之道。如果从最终的目的来说,没有二乘、三乘的休息站。但是如果从过程,也不妨安立唯心所现、如梦如幻的休息站,稍作休息,稍作调整,然后再往前走,也是可以。有二乘,你要中间休息两段,要休息三段都可以,反正你最终一定要悟入宝所。那么这一段等于是约教法,来融通一佛乘,简单的说,叫做教一,整个教法有它的融通性。
第二个,我们看行一。行一这个火宅喻,火宅喻就是譬喻说一周,是约着修行开三显一,这个讲行一。比方经文上说,这些三乘的诸子各乘大车,游于四方,嬉戏快乐也。三乘的诸子,他本来出去的时候,是奔着三车而去的;但是到了界外呢,欸,找不到三车,只有大白牛车。结果他们上了大白牛车以后,游于四方,游于十方法界的身受心法,各种的普门示现,嬉戏快乐。所以,三车最后到了界外,只有一佛乘,只有大白牛车。这个是行一,修行上的融通。
最后化城喻品,因缘说周,就是从所证的真理来开三显一。比方说,宝所跟化城是大小两种真理。化城就是小乘的空性涅槃,宝所就是大乘的中道实相,或者是法身功德。到了最后,破除二乘的空性涅槃,来开显如来的真如实相。所以整个一佛乘,开出来是教一、行一、理一,叫一佛乘。
你学《法华经》,一定要随时把真如观跟因缘观,要随时的调配。如果要论因缘观,那就是无差成差,那的确整个佛法的教行理,各有各的不同。你像声闻人修四谛法;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教法当然不一样,四谛讲苦集灭道,十二因缘讲一切法无生。所以从因缘观,那的确有差别,因为因缘观的特点要契机嘛。但是你如果是入真如观的时候,你要讲最后的会归处,那就是一样了。
所以佛法它是很妙,妙在哪里?就是刚开始凡夫修行的时候,大家都不同;那么一直修一直修,越来越相同,到最后完全相同。就是方便有多门,但是归元却无二路。为什么修到最后大家所证的真理都一样呢?诸位想想看,为什么?因为真如本性不是修来的。诸位,真如本性如果是修来的,每一个人过程不同,那你的真如跟我的真如肯定不一样。有些人成佛之道是历经辛苦,有些人是真的运气比较好,他成佛之道很顺畅,到极乐世界就马上成佛了。
你说这个过程不一样,为什么结果一样呢?诸位,你所有的过程,只是在开显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你本来就有,而你只是假借修行把它开显出来。既然是本具的,那大家都一样。所以它为什么最后教一、行一、理一呢?因为最后会归处就是真如本性。那么佛陀三周说法以后,上根、中根、下根,三根人都已经开始悟入佛的知见,最后都蒙佛陀一一的授记。
那么到这里,三周说法就已经圆满结束了,做一个总结。我们学完三周说法有一个心得,其实一个人,特别是凡夫,你要越早修学《法华经》越好。你没有修学《法华经》,你的人生只有一句话就讲完了,就是诸法因缘生。你没有学《法华经》,你的人生就是顺从过去。你过去是什么因缘,你今天就什么因缘,你逃不出八识的魔掌。
你如果没有学《法华经》,你看唯识学就看把你看的准准准了。就是,哦!你今生是第八识变现出来,就是第八识变现了你的色身,也变现你的思想,也变现你的执着。然后你就在这个思想、执着、业力当中,三个纠缠不清了。那么来生呢,来生也是这样,叫恒转如暴流。所以你看唯识,多可怕!说一个人的人生,你没有学理观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一个水流,从过去流到今生,再从今生流到来生。你把唯识学学完了,你的人生就看透了,过去、现在、未来看透了。你为什么喜欢布施呢,恒转如暴流;你为什么喜欢持戒呢,恒转如暴流。
直到你学《法华经》以后,你发觉以唯识学来看你,欸,不准了。诸位,你如果研究唯识学,说这个理论好像不太适合我。恭喜你,你已经跳脱因缘观了。所以你早点学《法华经》,你会站在真如的角度面对你的因缘。当然我们不能否定自己的因缘,因为你要引导你,你要让你产生增上意乐,你要满足你一些需求,是的。但是你在过程当中不能执着,你一执着那就产生障碍。
所以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当然你如果是追求人天果报,追求空性涅槃,你不用学《法华经》,那这个很简单,路途又短又快。但是这么长的成佛之道你不学《法华经》,一定会撞得头破血流,一定的。太过漫长,而且凡夫位暴露在生死轮回时间又长。那么你学《法华经》你就知道,哦,佛陀要我们成佛,那可不是要我们硬碰硬,原来是可以两阶段成佛的。我可以先到极乐世界稍作休息;然后从极乐世界再转到亲近十方诸佛,再成佛。这个就是方便有多门。有些人批评净土宗说,你们修净土宗是逃避。诸位,你把三周说法看一看就懂了,怎么叫逃避啊?这叫善巧方便。
所以你早点学《法华经》,你会站在一个成佛之道的宏观,你会做长远布局。今生要怎么走,先到哪里去,然后再到哪里去,再到哪里去,你会清清楚楚。就是永远让你保持意乐,又可以让你不断的增上,还不影响你成佛的速度。这个就是《法华经》妙的地方,它随时在真如理观跟因缘观之间,达成平衡,互相融通。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 净界法师讲法目录合集 ☆
净界法师视频音频下载
http://www.pcfoyin.com/down/jjfs.htm
点“阅读原文”回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