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与净土信解篇09
《法华与净土之双修双照》。积因和尚慈悲,诸位法师,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七页。我们看乙三的结示劝修。
这一大科的主题,就是透过放光现瑞跟三周说法的学习,能够信解一佛乘的妙法。那么什么是一佛乘的妙法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第一个,从佛陀他本身的规划。在方便品当中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所以十方诸佛出世说法对每一个法门都是同样的规划,不管是说四谛、或者十二因缘、或者六度,十方诸佛在每一个法门当中都开了两个门:一个是因缘之门,一个是真如之门。
所以理论上,你修布施也好修持戒也罢,你修所有的法门应该都要成就两种效果:一个因果增上,第二个开显真如本性。理论上应该是这样,因为佛陀就是这样规划的。就理论上来说,佛陀每一个法门有它的权法跟实法,是相通的。这是十方诸佛高深智慧的地方,他有实智跟权智。
第二个,从我们众生实际操作来说。众生在接触佛法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智者大师把它分成三个阶段修学:第一个叫做为莲故华。智者大师用莲花的成长来说明,我们是怎么来信解一佛乘的。你看莲花刚开始的时候,它是含苞待放,我们只看到莲花看不到莲子。事实上有没有莲子?有莲子在里面,因为莲花是因果同时。
所以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都是随顺我们个人的习性,造成我们个人的需求。比方说,他过去生有布施的善根,他就自然去找一个做义工的道场,有些人就相应找到一个持戒的道场等等。所以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叫做单一的因果修证,就是完全凭自己的直觉。那么这个时候,就像一朵莲花含苞待放,只看到莲花看不到莲子,叫做为莲故华,就完全事修。
那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慢慢慢慢的,欸。花开莲现。他因为过去的善根听闻《法华经》了,这是一个关键。一个人听闻《法华经》,是成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捩点。因为他的花打开了,莲子现出来了,不管这个莲子是小颗的莲子,是大颗莲子,总之,他现在是莲花跟莲子同时显现了。表示他已经怎么样?已经是愿解如来真实义,他已经不是完全凭自己的直觉,自己的喜好在修学佛法;他能够体谅,能够了解佛陀甚深微妙的含义。原来佛陀每一个法门,都能够让我们成就当下的身心安乐,也可以带动我们成就佛道。因为他看了《法华经》,佛陀有权智、有实智。
这个时候他开始展开双向的修学。一方面内观真如,打开通往清净心之门;一方面他外修三乘,打开因果增上之门。所以他的身心,一方面成就安稳,一方面趋向佛道,这两个不冲突,就是这个人正式启动大白牛车了。这个花开莲现对一个修行者来说,成佛之道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捩点。
最终,第三个阶段就是华落莲成。等到你成就法身以后,那你这个人就是叫做自在力了,那不需要方便法门了。方便法门是在三界,那是一个三界火宅,一个躁动不安的环境,你才需要有一些因果的摄受让你身心安稳。对法身菩萨,去哪里都是佛为法王,于法自在,叫顺逆皆方便。所以他不需要外面那个莲花了,他只要莲子就好了,那个真实的东西就是莲子。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莲花重不重要?当然重要,因为没有莲花,就没有莲子。所以,如果你能够学习《法华经》,掌握权实二法,你能够在修每一个法门的时候,同时打开因缘之门,又能够打开真如之门,那你就是愿解如来真实义,你了解佛陀的真实义了,就是信解一佛乘妙法。
乙三、结示劝修(分三:丙一、总说一乘妙法;丙二、别示方便法门;丙三、举颂劝修)
好,我们看讲义,我们对一佛乘妙法做一个结示劝修。这有三段,先看丙一的总说,先做一个总说一乘妙法,看经文。
丙一、总说一乘妙法
又诸大圣主 知一切世间
具足甚深广大权实二智的佛陀,他能够深入的了知一切世间,包括天、包括人、乃至一切六道众生。佛陀的智慧能够深入我们众生身心之所欲。他能够了解我们每一个凡夫在六道轮回当中,已经积累了一种坚定的念想;由这个念想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追求,就形成了不同的种性。
比方说这个人天种性,他就是喜欢追求身心安乐,你改不了他的个性,佛陀也不会改变。比方说有些人二乘种性的,他就喜欢涅槃寂静;有些菩萨种性的,他就喜欢功德庄严。佛陀深知众生内心的希求以后,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佛陀就展现他的权智,用各种五乘的方便法门,来帮助众生开显真如本性,成就大乘善根。
我们看释义的部分,先念一遍:
好,我们看异方便。那么佛陀面对三界众生,因为三界是一个最不稳定、最容易堕落的环境,所以他要开出五乘的因果。比方说,佛陀面对人天种性的,就施设业果的思想,让他们成就安乐道。佛陀面对三乘种性的,施设空性的智慧,成就解脱道。当然空性有小乘的灭色取空,有菩萨乘的缘起性空,总之就是空掉我爱执。那么做这些方便,其实最终的目的,就是开显我们本具的清净心跟发起菩提愿。
比方说你一开始相信业果。你刚学佛的时候,就是你相信造善成就安乐果报,造恶成就痛苦的果报。所以你希望你来生能够创造安乐,远离痛苦,所以你学佛了。但是慢慢慢慢学佛以后,你会知道,这个业果它是无常的。你看他生到天上去,时间到了又掉下来;他本来福报很大,福报享尽的时候又开始堕落。所以我们从业果慢慢看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哦,原来业果的本体是空的,就一切法要毕竟空,才有办法缘起嘛。所以你从业果会慢慢体验到空性。
那么你了解空性以后会发觉,空性这个东西,其实是唯心所现。就像佛陀说有羊车、鹿车、牛车,结果出了三界以后只有大白牛车。就是你明白空性以后,再深入进去,你就知道所谓的空性是因为你修四谛、十二因缘,你不断的熏习你的真如本性,它就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显现一种寂静的状态,佛陀以假名安立这个叫空性。
所以,我们刚开始都在所,就是心性所变现的因缘当中,佛陀从真如本性所变现当中施设几个休息站。但是你最后一定要怎么样,从所缘境当中会归到:空性——你从什么地方来;业果——你从什么地方来?都是一念心性变现出来。所以我们从所缘境的修学,到最后一定会开始回光返照,你总有一天会回光返照。就是到底这个业果是怎么来的,空性是怎么来的,极乐世界是怎么来?原来都是一切唯心显现出来。这个时候你就找到真正的家了。
但是刚开始当然一定要怎么样,更以异方便,先以异方便让你安定,佛陀施设了五乘的因果来引导你。但是你总有一天会学《法华经》,你就会知道回光返照,这个就是一佛乘。就是所有的法门你不可能永远停留。诸位,你说你喜欢空性涅槃!没有这回事情,没有一个人永远在空性涅槃待着。也没有一个菩萨说我不想成佛,喜欢十住位,我永远待在十住位。不可能!那都是佛陀施设的一个所缘境而已。你看那些三乘诸子离开三界以后,根本没有三车嘛。就是过程有,结果是没有。所以,其实我们所有的修行,都是在一念心性上修学,只是佛陀刚开始没讲清楚而已。
好,那这样子,我们就可以做总结了,什么叫一佛乘?看第二段。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
这个是彻悟禅师非常重要的法语。就是说,你明白一佛乘的道理以后,你就知道,所有解门的学习,其实根本就是要明白你一念心性众生本具。你了解业果也好,你了解空性也好,你了解涅槃也好,这都是唯心所现的一个假名、假相、假用而已。它的根本还是你要回光返照,要知道到底是谁变现的?就是那个心性——这个是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成佛的因地,这个根本没有找到你就没办法成佛。
那么从修行的角度,一切行门,就是净化我们的妄想,开显真如本性。所以一佛乘,诸位,你学完《法华经》以后,该拜佛还是拜佛,该持戒还持戒。但是你的好处在哪里呢?你知道这些因果是个过程。你怎么样?你不再追求因缘果报。
诸位,因果跟真如这两件事情,在凡夫位是相互冲突。你看古德讲一句话,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方动乌云遮。比方说两个人修布施。一个人他没有听《法华经》修布施,他就想,欸,我透过布施,我要创造来生的富贵,我受够了贫穷。所以说他今生愿意牺牲精神体力,大家在打佛七的时候他去扫厕所,去厨房。为什么呢?他就是希望能够创造一个资粮力,让来生快乐。你锁定这个产生执着以后,六根方动乌云遮,你所有真如之门就关了。就是布施本来不只是这样子而已,结果你把布施操作成变成一个小糖果。这不是布施本来的意思,但是没关系,佛陀也满足你。
那么另外一种人,他知道说欸,不能这样想,我不能发这个愿。我透过布施,要成就我无贪的善根;我透过持戒,要成就我防非止恶的善根;我透过忍辱,来成就安忍不动的善根。那这样有什么好处呢?真如之门为你打开了。
诸位,你要想一个问题。当你追求因果的时候,真如就关起来,你有所得心嘛。你说欸,我不追求因果,那么真如就要回报你,真如之门跟因果之门,刚开始是冲突的。因为你今天追求因果,一定会产生执着,一定的!就是六根方动乌云遮。那事实上是我们自己把这个法门操作坏了,这个布施法本来不是这样操作。当然,佛陀刚开始也没有讲清楚,因为佛陀是更以异方便,你只要愿意踏入佛门,都好。
所以,当我们了解一佛乘以后,就知道重点核心在哪里。我们重点就是,因果是生灭的,它总会过去;但是你今天在真如当中栽培善根,那叫做生生世世受益。诸位,你百千万劫会因为你听闻《法华经》而受益。但是你布施享受的话就几生而已,就没有了。所以学《法华经》有什么好处?你会知道,哦,原来莲花的成长最重要是里面的莲子,那个花总要凋谢的;不管它长得多么的灿烂,青黄赤白,最终的结果就怎么样?华落莲成嘛,还是莲子最重要。
就是说诸位,我们学佛过程当中,你喜欢布施也好喜欢持戒也好,这个都是过程。重点是你在真如当中栽培了什么样的善根,你死掉以后,你在一念心性栽培什么善根这是关键,因为它对你的生命是永恒的影响。就是因为你今生的修行,对你未来的生命产生永久性的改变,这才是重点。而不是说,让你产生几生的快乐而已。所以一佛乘的思想就是这两句话: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这个是它的核心思想。
丙二、别示方便法门(分三:丁一、约六度法门;丁二、约供养佛塔;丁三、约称念佛号)
好,那么我们把这个大纲讲完以后,就要来看看佛陀是怎么施设方便,详细的开出三种法门,看丙二的别示方便法门。在《法华经》讲到这个方便法门,讲了很多佛陀是怎么用异方便来引导众生。我们就引用三种,第一个,约菩萨乘的六度法门,看经文。
丁一、约六度法门
若有众生类 值诸过去佛
说假若有一类众生,他善根成熟以后,生长在我佛法的地方修学佛法。而这些众生基本上过去生有菩萨种性,所以他很自然能够去亲近菩萨乘的六度法门。首先若闻法布施。他听到善知识说,欸,这个布施法门好,说是诸未施财无常灭,由施反成有财库。说你为什么要布施?你要没有布施,死了以后你什么都没有,你也不可能把财富带到来生去。那你今生透过布施,成就一种布施的善种子,这个种子可以带走,财富不能带走。那么你就可以把今生的财富换成种子,带到来生去受用。所以你这个财富变成可以超越死亡,到来生去受用,这个就是布施的好处。那么他听到以后,欸,对哦,有道理,反正我今生的钱花不完,他就怎么样,若闻法布施,开始修学布施了。
或者他修持戒,他听闻持戒的功德,持戒;或者修忍辱,或者精进、禅定、智慧等等。总之,种种修福慧,他依止六度法门来修福修慧。那么这些过去生亲近过去诸佛、修学菩萨六度法门的这些事修的人,最终皆以成佛道。
这个是释迦牟尼佛引用过去佛时代弟子的修行。就是在过去佛当中,这些透过事修追求六度功德的人,他们到最后一定会遇到《法华经》,一定的!因为你跟三宝的因缘只会越结越深。越结越深的时候,你总有一天会从追求六度的功德,开始回光返照,直到开显真如本性,所以最终一定会皆已成佛道。
我们看蕅益大师对这段经文的解释,请合掌。
首先我们谈真如本性,就是众生本具的正因佛性。众生跟佛陀从体性是相同,因为这是本具的东西,就是你有没有修都没有关系,都是一样,这跟修不修没有关系。
幻障若深,永不值佛。但是从因缘观来说,你如果有毁谤三宝的业障,那你就很难遇到佛陀出世,也很难去听闻佛法,你有障碍。所以一个人能够听闻佛法,那表示你内因力强。
这个内因力强我们解释一下。你要能够遇到三宝住世,包括正法、包括像法、乃至于末法都一样,你要有出世善根。诸位,人天种性它不是招感佛陀出世的正因缘,他只是一个随缘众。能够招感佛陀出世的,是你要有出世的善根,就是你起码的标准要有出离心,这个是招感佛陀出世的当机众。所以你得感出世缘也,就能够召感佛陀的出世,你可能在正法出世、也可能在像法、也可能在末法,总之你听闻到佛法。
那么听闻佛法以后,有什么样的情况呢?然其身心所欲不同。我们说过每一个人学佛都是靠直觉,因为你什么都不懂。一个人来到佛门,不是靠智慧是靠信心。每一个人就凭自己的直觉,找到自己的相应法门。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是应机说法,诸佛的说法也是有所差异。有些人刚学佛就开始修布施,做义工;有些人喜欢持戒;有些人喜欢修苦行、修忍辱;有些人喜欢精进,整天就喜欢打佛七、闭关;或者有些人喜欢好乐寂静,修学禅定;或者有些人喜欢闻思佛法的教理,增长自己的观慧,等等。
或单修一法一行,或兼修余法余行。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就是修一个法门;有些人可能修两个、三个法门,等等。那么过程当然会创造不同的殊胜的因缘果报,但是把这个时间拉长以后,由今观知,皆已成佛,皆证理一。就是最后都会同证真如本性,同证法身功德。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讲一句话,他说近果说差别,究竟归一乘。就是说六度的修学,短期来说是不同的,因果是不同。比方说你布施,你喜欢布施那你就是有福报;你喜欢持戒那就尊贵;那你喜欢修忍辱,就是庄严。所以每一个法从因缘的门来看,那是各各不同。但是你把时间拉长,他到最后一定会听闻《法华经》,到最后一定是究竟归一乘,回归到真如本性。
它是这样子,其实你因地所修的法门,到成佛以后也不是完全没有影响。比方说我们讲大白牛车,大白牛车当然就是有牛跟车嘛。但是前面那头牛一定是一样的,你不能够说,哦,你是文殊菩萨,他是普贤菩萨,你的一心三观跟他一心三观不一样,不可能。所以大白牛车前面那一头牛是一样的,但是车子就不一样,因为那个车子是福德庄严。
比方说《法华经》,前面讲迹门讲这个中道智慧;后面的本门你看,佛陀举用法身菩萨的各种境界。比方说,大智的代表是谁?妙音菩萨,他就是深入各种三昧神通,你要修三昧神通就得跟他学。观世音菩萨的特色是什么?大悲,他是寻声救苦,通过声音来救拔众生的痛苦。大愿——普贤菩萨,就是讲广大的行愿。大行就是药王菩萨,他各种苦行。就是说你因地的修学,你所发的愿,成就法身以后法身的本体是一样;但是你在普门示现的时候,扮演什么角色,跟你因地还有点关系。就是你因地的愿力,你的事修,到最后会决定你未来愿意扮什么角色,来度化众生。但是从所证的道理,那一定是一样。
这个是讲六度来证明一佛乘,就是刚开始各有各的因缘果报,但是到最后,皆已成佛道。
我们看丁二的约供养佛塔,这个地方有两段,先看戊一的栽培胜因,过去生栽培了殊胜的因地,看经文。
丁二、约供养佛塔(分二:戊一、栽培胜因;戊二、成就妙果)
戊一、栽培胜因
若人散乱心 乃至以一华
说有一个人,他是什么心呢?散乱心。这个散乱心古德解释说,他不是摄心专注,刻意为之;他是在因缘巧合的情况之下,偶一为之。比方说,他可能去办事情,刚好经过一个道场在办法会。他看到佛像很庄严突然间很感动,就怎么样呢,以一朵花,或者一炷香,来供养佛像。
这表示什么意思,他能供养的心是羸弱的。要是真正坚定的信心,那不管这个佛像、三宝是在高山或在哪里,他一定要去。那么他这个是散乱心,就是在因缘巧合之下偶一为之。强调的是能供养的心是羸弱的。那么他所供养的物品也是微小的,比方说他用一朵花,来供养佛像。
但是可别小看了这么一个微小的因缘,他能有这样的因缘,就能够生生世世辗转相续,生长在有佛法住世的地方听闻佛法,最后产生信解,栽培了出世善根。这是讲供养花。
有些人不是供养花,他是怎么样呢?或有人礼拜,他看到佛像很庄严就向佛拜下去。或者只是合掌;或者只是举一个手,就是问讯;或者小小的点个头,表达对佛像的敬意。用这样子的一种身业的恭敬,来供养佛像。就是即便他在对佛陀的所缘境当中,只是一种微弱的心,微弱的供养物,那么我们看他最后有什么成果。看戊二的成就妙果,看经文。
戊二、成就妙果
渐见无量佛 自成无上道
这个人他以这样的一种微小的恭敬供养,未来就能够渐见无量佛。那么你见佛以后,当然佛陀不会让你白见,一定为你说法。所以他从最初的信解佛法,到修学佛法,最后听闻《法华经》会归心性,证得法身,成就佛道。成就佛道以后干什么呢?广度无数众。他就可以依止他的法身,发起大悲愿力,做各种的应化身的示现,广度跟他有缘的众生。等到一期应化结束以后,他就入无余涅槃示现入灭,如薪尽火灭,就好像木柴烧完了,这个火自然熄灭。
前面的事修,强调的是成就六度的善根力,这一段是强调供佛的因缘力。
这个供佛它是怎么样,借事显理。就是佛陀不在了,那佛陀慈悲就用佛像来代替。这个地方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就是说,你修一切的慈善事业,有一个地方要注意,诸位,你的所缘境必须要是三宝。当然有些人会说,欸,我们布施要平等,从心态是平等。但是你今天用你的财富去供养弱势团体,跟用财富去供养佛像,从因缘观来说是不一样,不一样。就是你们两个同样会因为这个布施的因缘,来生成就安乐的果报。但是你供养佛像还有一个因缘,就是你跟佛像结缘了,诸位,这个非常重要。
从佛陀的角度,佛陀的大悲心是随时希望众生跟他结缘,十方诸佛悯念众生,是如母忆子。所以只要众生肯回头,从攀缘六尘的境界里面,只要稍微回头,跟佛陀仰望一下感应一下。那不得了,诸位,你只要跟佛陀结过一次缘,佛陀就有办法了。佛陀最怕就是说,你跟他无量劫来一个缘都没有,那完了,他救你都不知道从哪里救你。
蕅益大师说,佛度生,生受化,其中浅易难深,总在于缘,就是因缘力。为什么观世音菩萨,有些人称念几句他就有感应?因为他前生已经念过很多次了,他今生只是最后把它补齐而已。所以众生能够度化,跟佛陀的关系,这是从因缘建立起来的。《法华经》也说,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就是说,你哪怕是跟佛陀一个微小的结缘,用散乱心供养一朵花,或者你跟佛像一个点头,一个合掌,我们都不能忽略这个因缘,因为你未来的成佛就从这里开始了。就是借事显理,假借因缘事相,最后会开显真如。
好,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释,供养佛塔。请合掌。
供养佛像的功德,必须要看他身口意三业的造作情况。比方说你是内心的恭敬,这是意业供养。那么颂德,你出口去赞叹佛陀的功德,是口业的供养。你是用礼拜、合掌、举手、乃至于低头,是身业的供养。供养有三种,身口意三业供养。
那么要论断功德呢,有两个:第一个五尘,你供养的物品,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五尘。第二个,你能供养的三业。比方说五尘有多有少,你供养香是用一炷香或是三炷香,这有好坏跟数量的多少的差别。第二个,你身口意三业在供养的时候,是摄心专注,还是只是散乱心偶一为之,这个也会不同。
从因缘观来说,在彼一时,则谓功德必有差别。当然我们说过,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因缘门跟真如门。我们刚开始是没办法打开真如门,因为理观薄弱,所以在当时的时候功德有大小差别。比方说,有些人他拜佛拜了一辈子,欸,他生天了;有些人他可能没有生天,只是在人道得富贵。就表示你在拜的时候,你的虔诚恭敬,你的数量有差别。
但是如果把这个供养,把它拉到多生多劫以后,皆已成佛道,并成四一。诸位,跟三宝结缘对你成佛非常重要,你到最后一定怎么样?会归到教一、理一、行一、人一,一定会归到一佛乘。所以,所有的供养,它这个地方一定要强调一个重点,就是要跟三皈依相应。
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讲一件事情。他说有一个大将军,这大将军带了几个侍从,到莲池大师的庙里面,去拜访莲池大师。莲池大师就按礼貌去带他们去大殿。结果那个大将军看到佛像没有礼拜,他就简单的问讯一下。莲池大师就问说,欸,你为什么没有拜佛?这大将军说,我是修禅宗的修的是理体三宝。莲池大师讲一句话,没有住持三宝,哪有理体三宝?这句话说得好。
诸位,我们现在能够在佛法里面深入,那是因为我们过去生尊重住持三宝。刚开始都是从住持三宝,就是佛像、经典、僧宝当中结缘。你今天忽略了住持三宝,那以后就生长在没有佛法住世的地方,你怎么增上呢?所以我们平常的行门定课,虽然拜佛念佛只是一个功课。但是你要知道,你每一尊拜佛,每一尊念佛,都在为你未来的得度,创造一个非常重要的殊胜因缘。这个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皆已成佛道。
好,我们看最后一段丁三约称念佛号。好,看经文。
丁三、约称念名号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方便法门第三个,我们举用称念佛号。说有一个人依止散乱心。不过这个地方散乱心我们解释一下。古德说,他这个散乱心,就是心未专注但是心存皈敬。他内心虽然不是专注,念佛又打妄想,但是他是有皈依心,这要注意。就是你跟佛号感应,可以散乱,但是核心的思想是要有皈敬之心。
那么他用散乱但是又皈敬的心,入于塔庙当中,然后合掌,一称南无佛。因为这样的一个称念佛号的因缘,经过多生多劫以后,皆已成佛道。
好,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释。
那么这个人过去生中,散乱称名。他内心散乱,但是心存皈敬来称念佛名。经过无量劫以后,皆已成佛道。蕅益大师说,何况你摄心专注,虔诚恭敬的称念佛号呢?就是散乱称名,尚且成就未来得度的一个因种,何况是摄心不乱呢!
蕅益大师把这个称名的思想,把它开出来,说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佛号强调的是相应,因为它是感应道交,佛陀的功德是现成的。就是我们因地的时候,一念的虔诚恭敬忆念一句佛号;在果地上,就能够成就一分的感应道交。那你如果是一日相续的相应,就能够成就一日相续的感应道交。所以结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在因地上忆佛念佛;在果地上,就跟诸佛的功德庄严感应道交。如果你于此而不信,于此持名妙法而不信,那就丧失了你一个创造功德的机会。
这个持名,它跟前面的修六度,或者是修慈善事业,供养三宝是不一样。蕅益大师对持名的看法,他说持名这个法门,是方便中第一方便。当然所有方便法门都可以创造功德,都可以成佛;但是蕅益大师说持名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
为什么呢?印光大师解释说,你的心去称念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比如说你念阿弥陀佛,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你把你自己创造出来的佛号声音,再听回去的时候,欸,一念相应。这有什么好处呢?印光大师说,你已经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就是这个佛号是一个桥梁,它可以把你一个苦恼的心,透过佛号音声的接引,可以跟弥陀的四十八功德感应道交。所以诸位,你今天表面上称念一句佛号,你是跟阿弥陀佛四十八种功德力接触,因为名以召德,名号就可以总持一切的功德。
称念佛名为什么殊胜呢?它叫做总持。诸位你去看看《法华经》,诸佛的佛名,这个名号是怎么来的。它是这样子,你成就法身以后要先发愿,你一定会发愿。那么你刚成就法身以后,不管你是从二乘过来的,或者从菩萨乘过来,总之,你成就法身那一刹那会非常欢喜,然后在佛前发愿。
好,不管你发四十八愿,不管你发三十六愿,发完愿以后佛陀就为你授记,他会根据你的愿来给你授记。他就说,你这个菩萨未来要亲近多少佛,你要修什么法门,要度化哪些众生,你在什么时候会成就佛道,成就应化身。第一个,你有佛名,有国土的名称,你有什么眷属跟你学习。
授完记以后,你这个佛名还是一个空的,比方说授记你为普光佛,这个普光佛还是空的。那么这个法身菩萨,从成就诸佛授记以后,你开始依照佛跟你授记的方向去修。修到多生多劫以后,有一天愿行成就功德圆满,你所发的愿每一个都成就了,这个时候,你这个普光佛的名称就是真实的功德了。就是你多生多劫所发的愿,多生多劫依愿所修的六度功德,被这个佛号总持,所以叫名以召德。
而我们直接去接触佛号,就是进入了佛陀因地所修的六度的功德当中,叫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所以,蕅益大师为什么赞叹称名?它简单扼要,就是下手易成就高。诸位,称名法门它妙在哪里?妙在临命终的时候,就是越是紧急情况,时间越急迫;你临命终不可能起来修布施,也不可能起来赞叹佛陀,你也不可能起来供养佛像,但是你可以称念佛名。就是它方法很简单,但又能够总持这一尊佛因地所有的功德。所以蕅益大师赞叹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它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你对这个法门不相信,那就没办法,你就错失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好,看最后的丙三举颂劝修。我们把一佛乘的妙法做一个总结。请合掌:
丙三、举颂劝修
众生知见佛知见
我们讲过一佛乘,从佛陀的施设来说,每一个法门都可以创造当下的因果增上,每一个法门都能够开显真如本性。但是你要准备好,你自身的心理素质很重要。所以第一个,你要有真如理观的智慧。什么叫真如理观呢?就是众生知见佛知见,如水结冰冰还泮。
我们现在所依止的心态,叫做现前一念心识,每一个人都是心识。这个心识是怎么来的呢?是我们过去生,生生世世的造作累积而成。这有三种因素,跟你过去所造的业力有关系。你能够得到人的果报,表示你还是有五戒十善的业力,才会得到人的心识,要不然你就变成畜生道的心识了。所以你的心识是你的善业力支持,你才有人的心识,因为人的心识才能够思考事情。第一跟你的业力有关系。第二,跟你的执着有关系。当然每个人执着不一样,有些人执着名,有些人执着利,各式各样执着。第三个,跟你的妄想有关系,各打各的妄想。
所以,我们现在每一个心识,就形成了每一个人对佛法的各种不同的追求,形成不同的种性。这个没关系,你也没办法改变,反正你就是要继承过去,不管你愿不愿意,你过去所做的一切到现在你要概括承受。这就是众生知见,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我们要继承过去所有的业力、执着、妄想,在哪里呢?就在你这一念心当中。所以我们为什么心很复杂,因为它把你过去的东西都记录下来。
但是没关系,它只是一个表层的作用,是唯心所现的一个假名、假相、假用。那么这个心识你把它拨开来,你如果把这个因缘所生的假名假相拨开来,欸,佛知见。就它的本体是自性清净心。所以这两个知见是同时在里面。
它是怎么回事呢?你要向外攀缘,就是众生知见,你要顺着你的思考模式——妄想走,那就是全真成妄现众生心识。你要能够静坐的时候回光返照,忆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欸,它就变成佛知见。所以,这两个都在你的心中同时存在,看你是迷或者是悟。就好像水跟冰,这个水当然是没有形状,清净本然。但你要把它倒进杯子拿到冰箱就变成冰,它就是杯子的形状——就是你的个性。
所以诸位,我们一个修行人,一定要注意一个观念,就是从本体来说我们是清净。但这个清净心,受了我们过去很多生活习惯、思考模式的熏习,它显现一种假名假相假用的心识出来。那这个东西我们也挥之不去,怎么办呢?你一定要知道一个重要观念,叫做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这个妄想不是你本来的东西,它是因缘所生法。
我们学佛最怕是什么?说欸,你这个人贪烦恼重,我本来就贪烦恼重,那就完了。就是在我们心识当中,妄想、执着跟业力当中,业力不可怕,妄想也不可怕,最怕就是执着,其实这个恒审思量是根本。就是你可以打妄想,但是不能当真,关键在这里。我们最怕是你的妄想跟执着结合在一起,那就完了;就是你一定要这样做那就没办法。
所以你有众生知见有佛知见,没关系,但是你要知道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只是唯心所现的一个影像而已,你的本来面目是清净的,你只要能够生起这样的理观,这些妄想都是唯心所现,你只要不随妄转就可以。
那么这样的理观建立起来以后,你就可以事修了:戒力春风佛日晖,黄河坼声震两岸。蕅益大师针对五浊恶世的末法众生,开出两个法门:一个是持戒,尤其是四根本重戒。就是我们强调,你学佛的底线不能堕恶道。所以坚持四重戒这是我们的底线。那么接着呢,念佛。你一方面持戒一方面念佛,就产生了春风跟念佛的光辉,事修会帮助理观,就把你内心当中的妄想执着,把这个冰融化。融化的速度很快,就是这个冰块融化的声音能够响彻两岸。
所以结论,切莫痴狂向外求。妄想你绝对不能肯定它,诸位。你打妄想不能怪今生的你,那是前生累积下来的心;但是你把它当真那就是你的问题,就是你今生的问题。所以切莫痴狂向外求,不要去攀缘妄想,不要去攀缘外境。那么你开悟以后还是担板汉,担板汉就是还是要老实修行,时间到了,该拜佛拜佛,该打坐打坐,该诵经诵经。
总而言之,一佛乘的操作,就是先建立理观,然后再配合事修。
我们看前面的放光现瑞,佛陀做一个示范。诸位,佛陀显现十法界,不是从虚空中显现,他是从白毫先放光,在光明中再显现十法界。这什么意思诸位知道吗?就是所有因缘果报的操作,要在光明当中操作,在光明里面显现十法界。那表示什么?你要先建立真如理观,才去带动事修,就是你要有大白牛车,才能够启动事修,那这样子是一个最圆满的修行。
诸位,你临命终的时候,其实临命终的时候,你不能马上念佛。因为你这个佛号,你弄不过无始的妄想跟业力。要怎么念佛呢?你要先调整心态,就是用空性观照你的内心,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用假观照了你的内心,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念这两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两句话会把你的心,把心带回家,然后再提起佛号那就不一样了。那你就是理观事修,你就可以把这个佛号的因缘果报,还有这个佛号的真如门,两个门都打开了。这个就是操作一佛乘,就是先调整心态,再带动事修。
好,我们这个信解篇就先讲到这。先讲到佛陀是怎么安排法门,我们怎么样去配合佛陀的节奏,把每一个法门操作成有权法的因果增上,有实法的真如本性。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 净界法师讲法目录合集 ☆
净界法师视频音频下载
http://www.pcfoyin.com/down/jjfs.htm
点“阅读原文”回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