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期青庐标杆企业参访,庐友们走进“高端水果番茄”品牌“一颗大™”。
参访过程中,带队嘉宾东子分享了其对于存量时代应如何创新获得增长的研究。
作为启承资本研究总监,东子先生专注研究中日消费零售产业,这次联系一颗大的发展,交叉饮料行业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日本在失去的30年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并提炼出对当下的中国企业到底有什么样的参考价值。
特此据其现场演讲整理成文,有删节。
来源 | 山东青庐(ID:sdqingluhui)
零售商有三种业态增长最快
大家都知道“失去的30年”,但其实给日本消费企业带来了增长的机会,做服装的优衣库、做家具的宜得利(NITORI)等等都是在这个“失去”的时代背景中增长起来的,所以我们没必要过度悲观。
那么这持续的30年,中国常常讲的是存量时代,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以前,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供给都是“枣核型”,有需求,供给就行,做成最大是目标。进入存量时代,持续30年后,日本出现了两派企业,一派卷价值,一派卷价格。
卷价格就是以更便宜的价格提高生产效率,满足老百姓的基本需求,在日本主要是零售商这么干。很多品牌方做的事情是卷价值,怎么通过消费者洞察,去创造新的需求,从而获得持续的增长。卷价值成为了整个社会企业创新、企业成长的基本素养。
日本消费行业30年来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去“批发商化”。中国也在发生,但发生的概念有点不一样。有个数据叫W/R比率,批发阶段的总额除以零售总额,即是说过了几道手。这个数值日本从2左右跌倒了1.3。实际上日本服装、日用品等跌到了1996年的30%到50%,唯独食品相对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食品对冷链配送有需求。
这里想强调的是,去“批发商化”不是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而是加快了信息交互的速度,让全链路的效率更高。批发商、零售商、品牌方会一起共享信息,品牌方或工厂能看到每天前端动销的情况,再决定它的生产;批发商,比如物流商不仅会卖他的销售信息,做一个数据公司的生意,同时也会跟品牌一起去思考产品如何改良,像冷链物流可以进行温度上的把控或者口感上的改良等,变成全链路协同。
而是新品的实验台
今天主要讲讲便利店这个业态,现在中国也能看到,便利店相比大商超发展得较好一些。
在日本,便利店业态在不断地突破它的瓶颈,从6000家到3万家,以为差不多饱和了,到现在有接近6万家便利店,其日销也在不断增加。
为什么日销可以增加?因为便利店不是一个单纯卖货的渠道,而是一个产品的开发商。便利店能在前端跟消费者不断地互动,不断地去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根据这样的销售数据、店员观察等结合。它能搭建自己的供应链体系,为其定制比别的品牌更贵的商品,这是非常反常识的一点。
日本最大的食品集团,不是三得利,而是711。如果把711自有品牌的销售额算进来,大概有725亿人民币。并且,它的自有品牌卖得比别的品牌贵20%-30%。而中国的便利店自有品牌是会比别的品牌便宜20%-30%。
在便利店自有品牌的冲击下,品牌方的能力会受到极强的考验。我相信中国接下来也会发生一样的趋势。便利店会成为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会成为品牌方的新品的实验台。如前面介绍过的,便利店渠道已经变成直联,品牌跟渠道直接沟通,批发商只负责配送。它的店面很小,怎么在单个坑位产出成为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因而便利店会在短时间测试新品,而100个新品能成为畅销款的只有3个。
一次订5万个新品,卖不掉马上撤,每周上8款。日本是每周二上新,每周二去便利店一定能看到新品。便利店就是在一个持续更新和迭代的过程中,其自有品牌与品牌方竞争非常激烈。
为了不被便利店取代,品牌方就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产品,下面可以看看这个案例,三得利的茶饮料“伊右卫门”,从2004年发售开始,下图中竖轴是其基于这个品牌延展出来的季节限定新品sku的名字,横轴是每年的更新情况。
图 | 三得利“伊右卫门”的更新迭代
在这样一个存量时代,企业的增长来自于持续地根据消费者需求开发新品,创造需求成为一个企业的基本素养,既要多产,还要长寿。
值得注意的是,存量时代下,企业创新是能够改变市场的。在日本失去的30年里,饮料的生产量和饮用量一直在提高。每一个十年为周期,每个周期里都会出现一个非常大的爆品,引领市场的增长。
日本因为通缩导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在降,再加上竞争,所有的品类价格其实都在持续下降,企业如果不创新,进入同质化就跌下来了。
品牌方的增长启发
三得利与可果美这两家企业很值得展开讲一讲。首先三得利有两点特别有意思:一是他的产品开发,从2000年后,每隔几年就会出一个国民性的爆品去实现增长,其市占率从最早的15%到现在的25%,在不断提升。
另一个是他对品牌的运营,与“一颗大™”有相似之处。三得利给日本消费者最核心的一个印象就是水好喝。三得利所有的工厂都是建在水源地,而不像一般饮料行业都建在高速公路旁,其带给消费者的品牌形象,也就是他们slogan说的 “与水共生”。这是他们作为一个后发者,能持续增长的核心理由。
在产品开发上,有不同的两种思维方式,一种叫瀑布式,一种叫橄榄球式。瀑布式是按照流程来,从需求开始一步一步向下走;橄榄球式是让涉及到产品开发的人形成对消费者场景诉求的共识,团队基于这个共识去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三得利最擅长的就是后者。
三得利的每一个产品开发小组,是由品牌经理、产品研发和设计师这三个人捆绑在一起工作的组织形态。
小组有一个潜在的规则叫“三不做”:不要随便起产品名,不要随便搞设计,不要随便确定实质的内容。是为了要小组真正找到市场差异化的角度,并达成共识,而不是轻易地说“产品做出来了”。毕竟做产品很简单,而做好产品很难。
这样的小组还可以杜绝产生势力范围,也就是部门墙。
提高成功概率的出发点是对消费者诉求的深度绑定,这个不完全由创始人去完成,而是由整个团队去理解消费者的痛点,以此进行产品的改良和创新,这是存量市场下日本企业最大的一个特点,而三得利是里面做得最好的。
可果美是一家以番茄原料为核心,探索消费者价值的食品集团,收入约106亿人民币。其有几个关键点值得关注:一是,番茄在日本也是一个舶来品,他们时刻面对着国际巨头的竞争,可果美能活下来的第一个原因是做了本土化的创新。他们发明了番茄酱的塑料包装,可以挤着用,解决了“控量”这个痛点,就这一个小的容器创新让他们站住了脚跟。
另一个,从70年代开始,他们找到一个场景,洗完澡之后喝一杯番茄汁。作为代餐,番茄汁是有饱腹感的,戳中了当时日本很多白领的诉求,才开始成长为一个品类。
第三点,2012年,可果美开始宣传一些番茄汁的功能效果,比如番茄汁能改善甘油三酯的研究报告,把“适合关注血液中胆固醇的人群”一类的标识放到包装上,抓住了老龄化社会的诉求,让番茄汁成为健康型食品,大大地拉动了销量。
现在可果美将自己定义为功能性“蔬菜”公司,基于其自身种植和品种的开发能力,推出凸显微量元素的蔬菜产品。据此他们就会在超市卖一些偏高端的免洗蔬菜等等。
简单总结,强调三点:
1.存量时代会迫使零售企业提高全链路的效率。品牌需要通过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把产品创新视为日常的“呼吸”。
3.成功产品通过不断寻找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和场景,创造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