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聊古玉之馆藏时蔬佳果

文摘   文学   2024-10-17 06:47   北京  







安 然 聊 古 玉

之 馆 藏 时 蔬 佳 果



五谷丰登,节令时鲜。琢玉为果为实,可佩、可赏、可玩,造型丰富,寓意美满。石榴、莲蓬等常常象征多子多福;葫芦、佛手、仙桃等代表福寿绵长。灵巧生动的蔬果形象玉器直到今天也被人们喜爱与崇尚。








馆藏清·乾隆白玉雕“瓜瓞(dié)绵绵”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9.7cm,宽2.5cm,高6.7cm

白玉质,略带黄皮。摆件随形而雕,呈瓜形,枝藤盘绕,蝴蝶游戏于瓜藤之间。玉质坚硬致密,均匀润泽,雕工精细,颇具意趣。“瓜蝶”即“瓜瓞”,典故出自《诗·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寓意子孙昌盛、兴旺发达。

青玉雕“福寿”桃形洗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3.5cm,宽13.1cm,高6.4cm

颐和园博物馆



青玉雕“福寿”桃形洗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3.5cm,宽13.1cm,高6.4cm

青玉质,带有少许黄皮。整料雕琢,俏色随形雕琢成寿桃形,挖膛,膛内光素;外壁浮雕枝叶,枝干粗壮,枝叶错落有致,单阴刻线琢出叶脉;洗口雕饰两只蝙蝠,翩翩飞舞,栩栩如生;桃枝与洗口间雕饰一只爬伏灵猴,生动形象。


青玉雕“福寿双全”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9.5cm,宽9.5cm,高15cm

颐和园博物馆


白玉雕“福寿”桃形洗

清·乾隆(1736-1795年)

高10.5cm,直径19.2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白玉雕“福寿”桃形洗


清·乾隆(1736-1795年)

高10.5cm,直径19.2cm

白玉质。籽料整挖而成,掏膛均匀,依料圆雕出桃形大水洗。外壁依次雕琢新枝幼桃八只,一派生机勃勃之景象;叶片丰富,翻转卷曲,衬托出大桃的沉稳持重。口沿处饰以一对蝙蝠栩栩如生,有福寿齐天之意。寿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祝寿之吉祥象征由来已久。《神农本草》中记载“玉桃服之,长生不死”;东方朔之《神异经》中有“东方树名曰桃,令人益寿”。在中国传统道教神话中,西王母做寿,便为群仙设蟠桃会,传说西王母的寿桃有“华实各三千年”之说,常暗寓寿星,九桃亦有“久寿”或“长寿”之意。因此,此件白玉桃形洗便是宫廷中寓意福寿延绵、多子多寿的典型清代宫廷文房陈设。


碧玉雕花“大吉”葫芦形屏芯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21.8cm,宽12.5cm,高0.7cm

颐和园博物馆



碧玉雕花“大吉”葫芦形屏芯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21.8cm,宽12.5cm,高0.7cm

碧玉质。该器整体呈葫芦形,背面光素,上部雕饰蝙蝠;周围浮雕葫芦及藤蔓;葫芦形牌上雕刻“大吉”二字,字口描金。“葫芦”与“福禄”谐音,寓意吉祥;葫芦多子,借喻子孙繁衍,多子多福,子孙万代。


青玉雕“福禄万代”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6cm,宽3cm,高7.5cm

颐和园博物馆




青玉雕“福禄万代”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6cm,宽3cm,高7.5cm

青玉质。圆雕呈葫芦形,藤蔓环绕。“葫芦”与“福禄”谐音,是富贵的象征。同时因葫芦藤蔓缠绵,结子繁多,枝蔓的“蔓”又与“万”谐音,故有祈求子孙万代、福禄双收的寓意。


白玉雕“福寿万年”如意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40cm,宽12cm,高5.5cm

颐和园博物馆



白玉雕“福寿万年”如意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40cm,宽12cm,高5.5cm

白玉质。整料雕琢,如意首为云头形,柄长条形。如意首采用浅浮雕技法,雕饰蝙蝠、寿桃、万年青;如意柄雕饰灵芝、如意花草纹饰,寓意“福寿万年”之意;柄尾饰蝙蝠纹,有象鼻孔,挂黄色穗子。


白玉雕“福寿齐眉”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6cm,宽4.2cm,高2.5cm

颐和园博物馆




白玉雕“福寿齐眉”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6cm,宽4.2cm,高2.5cm

白玉质,整料雕琢,以寿桃为主体,折枝梅花附其上,梅枝上另附蝙蝠和荸荠。取寿桃“寿”意,取蝙蝠、荸荠、梅花与“福”、“齐”、“梅”之谐音,成“福寿齐眉”之意。




白玉蘑菇形坠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4.6cm,宽2.5cm,高4cm

白玉质。如羊脂般洁白莹润,雕工细腻,抛光匀称,包浆厚重。随形圆雕三朵蘑菇,菌盖上下肌理精准写实,恰到好处。背面菌杆彼此交错相连,菌盖内侧纹阴刻线工整均匀,每一蘑菇均圆润饱满,向内包围成伞形,有聚福之意。蘑菇属于菌类,三朵蘑菇常暗喻“三生君子”“清白传家”。整件器物充满着回归自然、洁身自好、崇尚清苦生活的文人情怀,给人以朴实无华、趣味横生、余尤未尽之感。


白玉如意灵芝形洗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3.0cm,宽9.5cm,高4.0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白玉如意灵芝形洗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3cm,宽9.5cm,高4cm

白玉质,留黄皮。整料圆雕如意形水洗,四周和底部镂空浮雕八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灵芝,盘根错节,彼此相连。此洗造型典雅端庄,设计独具匠心,雕工细腻,打磨考究,在工匠的巧思之下却也显得古朴自然,颇具文人气息。


白玉雕“事事如意”

清(1636-1912年)

长9cm,宽3cm,高5.5cm

颐和园博物馆



白玉雕“事事如意”


清(1636-1912年)

长9cm,宽3cm,高5.5cm

白玉质,有绺裂。此摆件以圆雕和透雕手法,雕琢带枝柿子一枚,其下曲柄灵芝一棵。柿与“事”谐音,而灵芝则与如意外形相似,故取“事事如意”之美好祝愿。


青玉荷莲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1cm,宽8cm,高4cm

颐和园博物馆



青玉荷莲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1cm,宽8cm,高4cm

青玉质,略带黄皮。整料雕琢,底部巧妙雕刻荷叶,荷叶的边缘向外翻卷。器身雕琢莲叶包裹双莲蓬,莲蓬饱满,莲子凸出。莲蓬寓意连生贵子、子孙满堂。



白玉蝠纹九芝佩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7cm,宽5cm,高2.5cm

白玉质。留洒金皮,玉质凝润,皮色自然,雕工流畅,包浆厚重。籽玉圆雕镂空,饰以形态各异灵芝九朵。灵芝一脉相连,肌理清晰,层次分明,肉质丰满,活灵活现。洒金皮巧雕一蝙蝠,精巧绝伦,画龙点睛。“九”是阳数最大,代表至高至极。九个如意即“九如”。所谓“九如”,出自《诗经·小雅·天保》“如山如皋,如冈如陵,如山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有祈愿祝寿的吉祥意义。


白玉雕蝉石榴形盒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5.5cm,宽4.5cm,高4cm

颐和园博物馆



白玉雕蝉石榴形盒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5.5cm,宽4.5cm,高4cm

白玉质。器分上盖与盒身两部分,子母口上下扣合,合口平整严密。盒身饱满呈石榴形,盒盖顶部微凸,浅浮雕石榴、枝叶、鸣蝉纹,雕工精细,自然留取洒金色皮。盖顶纹饰表现细致,石榴成熟露出多子,枝叶环绕,鸣蝉闲憩,生动形象,意趣盎然。盒身光素,平底无纹。石榴多子,寓意子孙繁衍绵延不断,多子多福。


红珊瑚蝈蝈白菜花插

清·光绪(1875-1908年)

长13.5cm,宽5cm,高18cm

颐和园博物馆


青玉嵌百宝三多纹如意(一对)

清·光绪(1875-1908年)

长34cm,宽8.5cm,高4.5cm

颐和园博物馆藏



青玉嵌百宝三多纹如意(一对)



清·光绪(1875-1908年)

长34cm,宽8.5cm,高4.5cm

青玉质,成对。同料雕琢,云头形首,长柄;如意头及长柄镶嵌珊瑚、翡翠、青金石、芙蓉石等各种玉石,装饰出蝙蝠、佛手、石榴、寿桃;首、柄之间雕饰方胜纹;如意柄上青金石嵌饰出“南山千载瑞”、“沧海万年春”字形;如意柄末端雕饰蝙蝠纹,镶嵌彩石;如意背线刻佛手、寿桃、石榴纹饰,纹饰描金,即为三多。




青白玉葫芦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7cm,宽5.3cm,高3.6cm

青白玉质,玉质温润,白中闪青。随料圆雕葫芦形,镂空琢碾,饰以小葫芦三只,形态各异。四周叶片蜷曲交错,藤蔓蜿蜒其中,生机盎然,一片子孙满堂的热闹景象。整件作品层次多变,镂空干净利落,圆雕细致入微,叶脉活灵活现,打磨精细,浑然天成,惟妙惟肖。




颐和园博物馆藏:

紫檀嵌银丝三镶翡翠“龙凤呈祥”如意


颐和园博物馆藏

清·光绪(1875-1908年)

长53cm,宽14cm,高10cm

翡翠质,紫檀木柄。云头形首,海棠形腹和尾部,皆嵌有翡翠饰片。首部雕“祥龙戏珠”,龙身体弯曲,似从海中跃出,口吐仙气,将悬于空中的灵珠包裹其中。中腹及尾部雕饰为凤纹,与首部纹饰呼应,取“龙凤呈祥”之意。尾有象鼻孔,系黄穗子。紫檀柄刻多字,内嵌银丝。该器富贵大气,工艺精湛,颇具皇家风范。


青白玉螭(chī)衔灵芝纹炉顶

元(1271-1368年)

长3.6cm,宽2.2cm,厚3.7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青玉双螭(chī)衔灵芝纹饰件

元(1271-1368年)

长8.2cm,宽6cm,厚1.4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白玉镂雕龙纹带饰

元(1271-1368年)

长5.8cm,宽4.7cm,厚1.5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青白玉虎

宋至元(960-1368年)

长6.2cm,宽3.9cm,高2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藏



青白玉俏色奔马纹带饰

辽、金(916-1134年)

长5.4cm,宽4.1cm,厚0.6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碧玉螭(chī)纹觥(gōng)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7.5cm,宽6.2cm,高11.7cm

颐和园博物馆藏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玉韵悠悠,清风如水,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爱玉者品自高,玩玉者情慕雅,知玉者德必美。古玉之美,最是那古色古香古韵忆古情怀,她的流年,犹如洗尽铅华冰清玉洁的古朴女子;她的沧桑,嫣然梨花带雨风霜醉红颜的韵味;她的故事,流露出此生与你一见钟情梦回千古的诗情画意。

收藏与鉴赏是个枯燥而细致的活,面对华夏五千年文明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历史是一部穷其一生都读不完的教科书,那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练好基本功。学习古玉需要上手大量不同时期各种层次的老玉件,从最基本的花片到宫廷造办处的精工,古人制玉工艺和老玉在岁月沧桑中流露出的细微的变化都是我们学习的鉴玉经验,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阅读古玉才能在脑海中积累出经验,演化成习惯成自然的眼力。
爱好古玉,常年玩玉,工作忙习惯在晚上看,白天侧光45度看,阳光下看,弥补眼睛各种条件下的不足,更生怕漏掉哪一部分鉴定点,逛摊更多时候是为了更好的观察学习。当大量阅读玉的特征后大脑中对老玉的变化都有大致的定义性。遇到各种老玉件时,都有鉴定的定义标准。形形色色老玉的外形变化,都离不开老物件的特性标准。当然还要大量观察市面市场渠道变化,一件新仿的出现需要第一时间判断到它的存在,不能自己闭门修炼成功夫好手,却发现世界上昨天已经发明了手枪,能一招制敌。

讲个小故事,从中有所感悟。

从前有个玉雕师傅带了一个徒弟,师父每天让徒弟拿着一块玉,也不教徒弟学习,久而久之徒弟烦了,问师父,为什么不教我学东西,师父只回答了一句话,没事看玉吧,就这样又过了很久,师父又给了他一块相同的玉,徒弟看了连忙说,师傅你这个玉不对,说完徒弟恍然大悟。
看玉要看细节,看工痕,用心体会,有时候有古玩交流会我会去逛,一些大开门的东西,尤其高品质的东西我都会拿手电仔细看,有时候卖家会说放心东西老的,我知道东西是老的,其实我是在体会每个步骤都是怎么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用心看,就懂了,所以古玩行是靠眼力,开始的时候,看不懂没关系,总有一天你会恍然大悟,只有了解古人在制玉工痕上是怎么处理的,才能真的会看新老。
捡漏是对你专业知识的回报,打眼是超出自己认知的提醒,捡漏不骄,打眼不躁,学无止尽,戒骄戒躁。
友情提醒,在鉴别古玉的时候,器型、纹饰以及时代风格分析仅限于确定东西对的情况下,断代之用,不能作为新老的参考依据,如果不管新老,只按照时代风格来断定玉器,那就会成为国宝帮。以上观点只是个人学习古玉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仅供参考。
(本人原创,转载请说明)




跃马安然微信:3187693778


玉韵瑾心
本公众号为百度贴吧:明清玉吧、高古玉器吧、古玉收藏交流吧附属贴吧公众号。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