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聊古玉之馆藏嘉木良卉

文摘   文学   2024-10-19 09:37   北京  







安 然 聊 古 玉

之 馆 藏 嘉 木 良 卉



松柏长青,花开富贵,君子居竹,高士倚梅。人们将植物文化与玉器雕刻相结合,创造出文化寓意深刻的植物类玉雕作品。特别是明清以来,玉器的实用性与陈设性进一步增强,在玉文房器、山子、插屏等器型上适宜开展雕刻植物类题材,为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青金石御题翠云岩山景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4.2cm,宽5.3cm,高16cm

颐和园博物馆藏






馆藏清·乾隆青金石御题翠云岩山景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4.2cm,宽5.3cm,高16cm

青金石质,色泽鲜艳,颜色湛蓝。此件山子根据石料纹理走向雕琢成山形,山景造型逼真,山景之上浮雕山石、松柏。正面刻有乾隆御题诗《御题翠云岩》,诗文曰:叶姿枝态锁层峰,织翠流青色正浓。习习天风拂岩落,人间烦暑觅何从。




翡翠雕“玉堂富贵”仿乾隆御题插屏



民国(1912-1949年)

长44cm,宽38cm,高1cm

屏芯呈长方形,采用整块翡翠原料,以浮雕的手法琢刻而成。一面雕有玉兰、海棠等纹饰,寓意“玉堂富贵”。另一面表现的是战国时期“甘罗拜相”的场面,并附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一首。翠料色泽浓绿柔和,花纹雕饰层次丰富,布局协调背为翠雕工艺的上乘佳品。




白玉雕“蝶恋花”纹扣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6.9cm,宽6.3cm

白玉质,玉质晶莹,包浆凝重,雕工细腻。玉扣呈圆形,采用浮雕阴刻的手法,正面雕蝴蝶一对上下团抱,中间饰菊纹,蝴蝶婀娜多姿,花朵徐徐绽放,仿佛与蝶齐舞。背面浮雕花蒂,花瓣层层叠叠,花蔓花萼清晰疏朗。整件玉扣构思奇巧,工艺细腻精妙。题材取自“蝶恋花”,暗喻缠绵悱恻的情感。此扣名氅扣,为古时道袍或吉服之玉扣,是传统文人配饰中的重要品种,常置于胸前,兼可把玩。


碧玉刻御制诗插屏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35.5cm,宽16cm,高40cm

颐和园博物馆


碧玉番莲八吉祥双凤首活环扁瓶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5.5cm,宽3.5cm,高27.5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碧玉番莲八吉祥双凤首活环扁瓶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5.5cm,宽3.5cm,高27.5cm

碧玉质,色泽深沉,带炭色斑点及石纹。整料掏膛圆雕,内膛均匀,瓶盖带纽,顶部饰花瓣纹,与瓶身花卉纹饰相呼应。两侧镂雕凤首耳配活环。瓶身圆形开光,浮雕佛教八吉祥纹饰,即胜幢、法轮、法螺宝伞、吉祥结、宝瓶、莲花、双鱼。中心饰牡丹纹,由八宝环绕周围。取富贵长春,吉祥如意之意。整体雕工流畅,为典型的清代宫廷陈设玉器。


青玉雕松倭角方笔筒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8cm,宽6cm,高13cm

颐和园博物馆



青玉雕松倭角方笔筒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8cm,宽6cm,高13cm

青玉质,有少许黄褐皮色。该器用整料雕出海棠口形笔筒,筒身随形浅浮雕遒劲苍松。构图清晰,设计巧妙,雕工精湛,抛光极好,器形规整而不失自然之趣,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息。


白玉描金菊纹盘

清·嘉庆(1796-1820年)

直径26cm,高4.6cm

颐和园博物馆



白玉描金菊纹盘



清·嘉庆(1796-1820年)

直径26cm,高4.6cm

白玉质。此盘造型规整,口沿外撇,腹部渐收,底为圈足。盘内外壁皆雕刻形态各异的菊纹,花纹描金;该器玉质光泽莹润,壁薄体轻。菊与梅、兰、竹被称为四君子,因此菊纹深受文人的喜爱。


白玉龙柄莲瓣纹壶

清·嘉庆(1796-1820年)

长20cm,宽12cm,高13cm

颐和园博物馆



白玉龙柄莲瓣纹壶




清·嘉庆(1796-1820年)

长20cm,宽12cm,高13cm

白玉质,局部有黄皮色。该器由盖和壶身配套组成,盖和壶身有子母扣。盖顶为宝珠形纽,壶盖和壶身腹部有莲瓣纹。龙形柄,鼓腹,圈足。该器玉质温润,雕工精湛,造型雅致,抛光极好。


白玉雕“耕读图”山子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0.0cm,宽5.0cm,高14.6cm    

颐和园博物馆


南红玛瑙红蝠灵芝百合花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9cm,宽6.2cm,高5.6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南红玛瑙红蝠灵芝百合花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9cm,宽6.2cm,高5.6cm

南红玛瑙质,玛瑙质地坚实,红白相间。随形圆雕,选玛瑙白色为主体,圆雕百合一对,层层叠叠丰满细润;一侧取红色玛瑙高浮雕灵芝如意一枚,系“卍”字纹绶带。另有红色蝙蝠一双饰于百合之上,尤为灵动。整件摆件百合水润莹白,灵芝与蝙蝠朱红点睛,构思与审美甚是奇巧。百合寓意百年好合;灵芝与“卍”字绶带寓意万代如意;朱红色蝙蝠寓意洪福齐天。南红玛瑙为中国独有的玛瑙品种,多产于云南宝山,产量稀少。从西周时期贵族墓穴出土的南红玛瑙串饰便可知,优质的南红玛瑙被历代统治者所珍视。到了清代,南红玛瑙更是宫廷陈设中常见之物。


白玉梅花活环耳盖罐

清·乾隆(1736-1795年)

直径13.7cm,高25.5cm

颐和园博物馆




白玉梅花活环耳盖罐



清·乾隆(1736-1795年)

直径13.7cm,高25.5cm

白玉质。该器由盖和瓶身组成,小口,折肩,长腹下收,圈足;盖为狮形纽。该器肩部两侧雕梅花形耳,耳为梅花活环。瓶腹部浅浮雕梅花。梅花具有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奋勇当先的精神品质,它能傲立雪中,不畏严寒,不惧艰辛,自古就为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完美象征。


白玉松竹梅花插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6.5cm,宽5.5cm,高13.3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白玉松竹梅花插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6.5cm,宽5.5cm,高13.3cm

白玉质,留红皮。随形圆雕以苍劲的松干为主体,掏膛匀称,可插花,四面以浮雕手法饰以松、竹和梅,层次多变。松下仙鹤独立,竹边一簇山石灵芝。整件花插通景一气呵成,生气盎然,活泼雅致,寓意松鹤延年,亦饱含文人高风亮节的情怀。松、竹和梅合称“岁寒三友”。有“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之说。松竹梅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依然可以保持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和常青不老、旺盛的生命力。更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来比喻松树正直清高、不屈不挠的精神;“未出土前便有节,待到凌云仍虚心”的诗句来形容竹子高风亮节、虚怀若谷的气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来赞美梅花的冰清玉洁,傲立霜雪。


白玉荷叶洗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5cm,宽14cm,高7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白玉荷叶洗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15cm,宽14cm,高7cm

白玉质,带红皮。籽料整挖中空,随形雕琢蜷曲荷叶为洗,底部与周身以浮雕与圆雕相结合的方式饰以相连的莲花与莲叶,末端束于笔洗一侧,纹饰与线条流畅,贯穿始终。整体造型生动优美,富于变化。加之籽料皮色比意荷花恰到好处,使得整件器物更加情趣盎然。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的名句正寄托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君子美德的期许。此笔洗正是寄托了清正廉洁、君子爱莲的寓意,不失为一件宫廷文房佳器。



白石嵌百宝“喜迎富贵”砚屏


清·光绪(1875-1908年)

长23.5cm,宽10cm,高1.8cm

屏芯以白石为地,其上以玉石、翡翠、青金石、芙蓉石等材质嵌喜鹊、牡丹等花鸟纹饰。喜鹊谐音“喜”,牡丹花语富贵,两者结合取“喜迎富贵”之意。附硬木屏座。




青玉“晚香”款兰竹图诗文笔筒


清·道光(1821-1850年)

直径14.3cm,高14.4cm

青玉质。玉呈清碧色,有黄褐色斑点。外壁采用浅浮雕和线雕技法表现竹、兰、山石等纹饰,图案纹饰之后刻隶书“竹兰诗”一首。竹、兰纹饰古往今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用以表达自己卓尔不凡的情趣,或作为自身品德的警戒,包含正直、虚心、纯洁而有气节的思想感情。



颐和园博物馆藏:

紫檀嵌银丝三镶翡翠“龙凤呈祥”如意


颐和园博物馆藏

清·光绪(1875-1908年)

长53cm,宽14cm,高10cm

翡翠质,紫檀木柄。云头形首,海棠形腹和尾部,皆嵌有翡翠饰片。首部雕“祥龙戏珠”,龙身体弯曲,似从海中跃出,口吐仙气,将悬于空中的灵珠包裹其中。中腹及尾部雕饰为凤纹,与首部纹饰呼应,取“龙凤呈祥”之意。尾有象鼻孔,系黄穗子。紫檀柄刻多字,内嵌银丝。该器富贵大气,工艺精湛,颇具皇家风范。


青白玉螭(chī)衔灵芝纹炉顶

元(1271-1368年)

长3.6cm,宽2.2cm,厚3.7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青玉双螭(chī)衔灵芝纹饰件

元(1271-1368年)

长8.2cm,宽6cm,厚1.4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白玉镂雕龙纹带饰

元(1271-1368年)

长5.8cm,宽4.7cm,厚1.5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青白玉虎

宋至元(960-1368年)

长6.2cm,宽3.9cm,高2cm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藏



青白玉俏色奔马纹带饰

辽、金(916-1134年)

长5.4cm,宽4.1cm,厚0.6cm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碧玉螭(chī)纹觥(gōng)

清·乾隆(1736-1795年)

长7.5cm,宽6.2cm,高11.7cm

颐和园博物馆藏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玉韵悠悠,清风如水,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爱玉者品自高,玩玉者情慕雅,知玉者德必美。古玉之美,最是那古色古香古韵忆古情怀,她的流年,犹如洗尽铅华冰清玉洁的古朴女子;她的沧桑,嫣然梨花带雨风霜醉红颜的韵味;她的故事,流露出此生与你一见钟情梦回千古的诗情画意。

收藏与鉴赏是个枯燥而细致的活,面对华夏五千年文明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历史是一部穷其一生都读不完的教科书,那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练好基本功。学习古玉需要上手大量不同时期各种层次的老玉件,从最基本的花片到宫廷造办处的精工,古人制玉工艺和老玉在岁月沧桑中流露出的细微的变化都是我们学习的鉴玉经验,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阅读古玉才能在脑海中积累出经验,演化成习惯成自然的眼力。
爱好古玉,常年玩玉,工作忙习惯在晚上看,白天侧光45度看,阳光下看,弥补眼睛各种条件下的不足,更生怕漏掉哪一部分鉴定点,逛摊更多时候是为了更好的观察学习。当大量阅读玉的特征后大脑中对老玉的变化都有大致的定义性。遇到各种老玉件时,都有鉴定的定义标准。形形色色老玉的外形变化,都离不开老物件的特性标准。当然还要大量观察市面市场渠道变化,一件新仿的出现需要第一时间判断到它的存在,不能自己闭门修炼成功夫好手,却发现世界上昨天已经发明了手枪,能一招制敌。

讲个小故事,从中有所感悟。

从前有个玉雕师傅带了一个徒弟,师父每天让徒弟拿着一块玉,也不教徒弟学习,久而久之徒弟烦了,问师父,为什么不教我学东西,师父只回答了一句话,没事看玉吧,就这样又过了很久,师父又给了他一块相同的玉,徒弟看了连忙说,师傅你这个玉不对,说完徒弟恍然大悟。
看玉要看细节,看工痕,用心体会,有时候有古玩交流会我会去逛,一些大开门的东西,尤其高品质的东西我都会拿手电仔细看,有时候卖家会说放心东西老的,我知道东西是老的,其实我是在体会每个步骤都是怎么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用心看,就懂了,所以古玩行是靠眼力,开始的时候,看不懂没关系,总有一天你会恍然大悟,只有了解古人在制玉工痕上是怎么处理的,才能真的会看新老。
捡漏是对你专业知识的回报,打眼是超出自己认知的提醒,捡漏不骄,打眼不躁,学无止尽,戒骄戒躁。
友情提醒,在鉴别古玉的时候,器型、纹饰以及时代风格分析仅限于确定东西对的情况下,断代之用,不能作为新老的参考依据,如果不管新老,只按照时代风格来断定玉器,那就会成为国宝帮。以上观点只是个人学习古玉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仅供参考。
(本人原创,转载请说明)




跃马安然微信:3187693778


玉韵瑾心
本公众号为百度贴吧:明清玉吧、高古玉器吧、古玉收藏交流吧附属贴吧公众号。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