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 谈 玉 虎

文摘   文化   2024-10-23 06:53   北京  






谈  谈  玉  虎


中华民族的古文化,时至今日很多已经流逝不见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今天,谈谈虎文化。

中华民族崇虎、敬虎、爱虎的历史悠久,先民对虎的崇拜观念和神话信仰催生出大量以虎为题材的玉器和文物,构成了虎文化的重要文化体系。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以下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虎”题材的文物:


 凌家滩

虎首玉璜局部

凌家滩   双虎首玉璜


石家河 虎


石家河 虎头


虎年说虎之~虎食人卣

        虎食人卣商晚期青铜珍品,盛酒器共两件,相传出土于湖南省安化、宁乡交界,后均流入国外,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市立东方美术馆,另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

卣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也是祭祀上常用的礼器,口小腹大,有器盖和提梁,底部有圈足或脚。而这件器物的稀有之处在于“虎食人”的造型,纹式精美,造型复杂震撼,呈现虎噬人惊心动魄的一刻。

卣通体作虎形,踞坐以后足及尾支撑,前爪抱持一人,张口啖食人首。人体与虎相对,手拊虎肩,脚踏虎后爪上,转面向左侧视。虎肩端连提梁,梁两头有兽首,梁上饰长形夔纹,以雷纹衬地。虎背上部为椭圆形器口,有盖,盖上立一鹿。虎两耳竖起,内饰鳞纹。上唇有密点,表示鬏根,牙齿如锯如钩,甚为锋利。虎颈两侧有鳞纹。人背部、臂部以雷纹饰之。

虎食人卣纹饰刻画尤其丰富,制作工艺极为精美。器身上汇聚了10种以上的各类纹样,其中有商代青铜器中著名的牛头饕餮纹、带“且”角的龙、夔龙、玄鸟、老虎、鹿、蛇、鱼,这些天上、地里和水中的重要的动物的纹样都在这件青铜器上出现了。

关于此件器物的定名上历来存在争议。中国传统学者将其称作为"虎食人卣",而日本学者则将其定名为"乳虎卣",这应该是中日学者对该器物表现的思想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吧。或许理解为,人虎合一,天人合一或者表现古代巫师祭祀更贴切吧。



商 玉虎形刻刀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商代 玉虎 上海博物馆藏

商代 玉虎 山东滕州博物馆藏






上郭M5 玉虎

安阳殷墟妇好墓 玉虎

商代玉虎
上海博物馆藏

商代 玉虎 上海博物馆藏

商代 玉虎 安阳殷墟出土


妇好墓出土 商代玉虎

商代 玉虎形佩 故宫博物院藏

商代 虎形佩 多伦多物馆藏

  前掌大M120∶43玉虎(猪)


商代 妇好墓玉虎

 北窑庞家沟西周墓玉虎

  黄堆老堡子M43玉虎

 琉璃河燕国墓地玉虎






  茹家庄M1乙∶190玉虎

 茹家庄M1乙∶189玉虎

国博 商代虎

伏鸟双尾青铜虎


商伏鸟双尾虎,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通长53.5厘米,重6.2千克,可谓虎之王者。现收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虎立体圆铸,内空无底,四腿扑伏于地,抬头平视,背直脊凸,腹部略垂,双尾垂卷。背伏小鸟,尖嘴圆睛。其形象奇异神灵,双目圆凸,口张露齿,獠牙尖长,眉粗横行,两耳竖张,呈静伏蹲立欲纵之势。在其身上透露出了虎的威武、勇猛的神情,内中则藏匿着一种诡谲、仙逸的神气,虎的神性表现到极至。伏于虎背的那只小鸟与虎的关系还朦胧不清,留给人们不尽的想象。
此虎虽样貌憨态可掬,却不失威武勇猛之风,体态蓄势待发,尽显王霸气像。虎后长着两只尾巴,违背自然常理,不知新干大洋洲先民为何有此新奇想法,是单纯为了设计美观呢?还是另有神秘意图?这个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
虎背上静静地卧着一只小鸟,扬起脖颈,悠然自得,与身下那只凶猛大虫形成动与静、强与弱、大与小的鲜明对比,有点黑色幽默的感觉。鸟儿虽然渺小,却全然不惧猛虎之威严,宛若猛虎的驾驭者,颇有以柔克刚之哲学意味。这件青铜虎或是传说中“虎方”国的图腾之物。
伏鸟双尾青铜虎是青铜虎中体量最大者,可谓虎之王者。其外表透露出虎之威武、勇猛,内中则藏匿着诡谲、仙逸之神气,将虎的神性和虎的崇尚表现到极至。它是文物之奇珍,民族之瑰宝。
江西省文物专家经过多轮评议,综合给出该件文物的推介理由为:存世最大青铜虎,虎之王者,群虎之魂;造型奇特,神态诡异,是商代青铜艺术的辉煌之作;地域特色强烈,是新干大洋洲独特青铜文化的重要符号。


 三门峡虢国墓地  玉虎

 前掌大  玉虎
  前掌大  玉虎

西周 虎形玉佩
山西博物院

西周 玉虎 宝鸡青铜博物馆藏

  曲沃晋侯墓地  玉虎


虎年说虎~金错银铜翼虎


春秋错金银铜翼虎,传河南辉县出土。高度23厘米,重913克,此翼虎作跳跃状,身成拱形,双目圆瞪,张开大口,漏出獠牙,前腿抬起,后腿支撑站立,尾巴上翘,威武霸气。通体错金银,主纹饰为凤鸟纹,抽象设计,可能被用作托盘支架或席镇。目前全球仅此一件,现藏大英博物馆。 
馆藏介绍:春秋 铜错金银铜翼虎 博物馆编号 1883,1020.5 描述 跳跃的猫科动物(狮子或猫)的身材,成拱形,尾巴指向天空,头朝后,露出牙齿,眼睛鼓鼓。金色和银色镶嵌着程式化的鸟和蛇,以及包括卷 轴,曲线和眼泪形状的抽象设计。由青铜制成,它可能被用作托盘支架。文化/时期 东周王朝 生产日期 公元前4至3年.外型尺寸 高度:24.50厘米(安装在有机玻璃块上) 高度:23厘米 重量:913克 宽度:11厘米(安装在有机玻璃块上) 宽度:9.50厘米 深度:16厘米(安装在有机玻璃块上) 深度:11.50厘米.在此期间,中国人不使用椅子,而是坐在地上,所以摆在他们面前的桌子就像是短腿上的托盘。在公元前8世纪进行了一场仪 式革命之后,拥有精制的青铜祭祀祭祖的容器已不再那么重要,而制作的铜器越来越少。漆,这可能是非常 彩色的,日益流行的并与这种材料 竞争,青铜制造商使用金,银和铜镶嵌物,半宝石甚至玻璃来装饰青铜。这件作品的旋转,绘画和某种几何风格的装饰,宽度的螺旋和交替以及 鸟头状的末端都让人联想到大约同一时期的漆器作品。这种富有想象力的装饰布置可能与中国南部有关。捐赠者:奥古斯都·沃拉斯顿·弗兰 克斯爵士。

春秋 玉饰纹玉虎
故宫博物院

春秋 虎形玉佩 陕西省宝鸡市出土

春秋 青玉虎形佩 河南博物院藏

东周 虎形玉佩 多伦多博物馆藏

战国错金银虎噬鹿铜屏座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座是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国王厝墓。它通长51厘米,高21.9厘米,重26.6公斤,器身铸成一只勇猛威武的老虎,两耳直竖,双目圆睁,尾梢上卷,身体浑圆并向右侧弓曲,左侧的前后两腿用力后蹬,右侧的前后两腿前屈,右前腿以肘着地,用利爪抓住一只小鹿的后腿,张开的血盆大口正紧紧地咬住小鹿的后身。小鹿在虎口中拼命挣扎,短尾用力上翘,却始终无法脱身。小鹿的头扭搭在虎颈的左下侧,两眼僵直,口微微张开。猛虎与幼鹿的力量对比如此悬殊,弱肉强食的凄惨场面生动地展现在眼前。虎的右前爪因为抓鹿而悬空,座身平衡借用鹿腿支撑,构思巧妙。虎身与鹿皮毛的斑纹,均采用错金银工艺制作,黄白相间,生动逼真。虎的颈部和臀部上各立有一个长方形銎,銎的两侧立面装饰山羊头面,羊口即为銎口。两銎口沿直线相交,形成84度交角。虎腹下有竖读的铭文“十四祀,□□,□夫□(徐)□,□(制)省器”,共12个字,记载了器物制作的时间、工匠及监督官吏的姓名。与错金银虎噬鹿铜屏座同时出土的还有错金银铜犀牛屏座和错金银铜牛屏座,这三件铜屏风底座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屏风实物。
由于屏风扇为漆木质地出土时已经腐朽,但仍可以看出原物的形状、颜色和尺寸。经专家反复考证后得知,中山王 墓屏风原为两扇围屏,长2.24米,高1.1米,呈矩尺形。扇面为涂有红漆的厚木板,四边框涂黑漆,并用红色、橙色绘出活泼的小鸟和翻腾的云气纹。每扇屏风的立框外侧面中间,均镶有一个铜质的兽面铺首衔环作为装饰。再配以错金银铜虎噬鹿屏座、错金银铜犀牛屏座和错金银铜牛屏座, 这件屏风原是一件异常富丽华美的家具。而这件错金银虎噬鹿铜屏座以其独特的造型设计,细腻的工艺制作,瑰丽的美学价值,堪称绝世佳作。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正是时代精神和民族审美的浓缩体现。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意识形态领域逐渐变得活跃,人们开始张扬个性,追求自由,制作青铜器的造型由威严变得奇巧,手法也由浓厚的神秘色彩变得趋向写实,装饰纹样也变得更贴近生活。错金银虎噬鹿铜屏座就反映了这样一种新的艺术观念,艺术家在设计时充分展开想象,注重动感和力度的表现,有意地选择最能吸引人的瞬间去表现动物的神态,要表现的不只是动物,而是尖锐的冲突,是力的迸发。俯视猛虎身体弯成弧形,犹如一张绷紧的弓;侧视虎臀支起,匍伏擒食,形成一条S形线。虎身正、侧两面的结构曲线不但造成强烈的运动感,也造成不断变化着的视点。造型上这一触即发的强烈动态充满了弹性和力量,是对老虎捕食情态最精练的概括,跨越了一般的形似阶段,具有形神兼备、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这种极具想象力的艺术创作,鲜活地展示出战国中山国古朴奔放的游牧民族风情,生动地表现出战国时代思想活跃升腾的精神气质,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取向。


战国 虎形佩 哈佛大学博物馆藏

战国早期 虎形玉佩 浙江绍兴县出土

战国 虎形佩 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 玉虎 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出土

战国晚期 玉虎 哈佛大学博物馆藏

战国 虎形玉佩 浙江省杭州市山石塘墓出土

战国 虎形玉佩 大英博物馆藏

错金银铜蹲立虎


        错金银铜蹲立虎,铜,西汉,长437毫米,宽106毫米 高207毫米,2010 年出土于江苏盱眙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 1 号墓,南京博物院藏

       铜 虎 一 组 两 件 ,其 与 各 类 铜 灯 共 出 于 一 处 。出 土 时 器 物 基 本 保 存 完 整 。器 整 体 模 铸 ,比 例 协 调 ,极 具 写 实 性 。虎 昂 头 张 口 ,面 目 凶 猛 , 眼珠镶以黑色矿料,虎身前足撑地,后足蹲踞,长尾及地。虎身通体以鎏金银工艺饰虎斑纹。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直被视为兽中之王,其各类造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汉代考古资料中,虎的形象在壁画、 画像石及各类出土器物中均有体现,其内涵则以表现形式的差异各不相同。一方面,虎与青龙、朱雀、玄武三种神兽构成四神形象, 在具有方位象征的同时,更多还带有辟邪功能。另一方面,作为写实类图像,其具体化的写实造型往往被用于诸如虎形铜镇、 虎形铜帐座等日常生活用品中,被现实生活需要所采用。

        大云山江都王陵 1 号墓出土的两件铜虎,造型精准,装饰奢华,当为汉代写实类铜虎作品中最为精美者之一,极可能为刘非生 前喜爱之物。

       在汉代,虎、熊、豹、牛、羊、鹿等动物形象成为日常生活器物中最为常见的装饰主题,或器物塑形采 用其整体造型,或装饰纹样借鉴其典型纹饰。在此流行背景之下,以动物为原型升级成的神兽形象也进 入了日常器物塑形及装饰主题中,在汉代诸侯王陵考古发掘中不断出土。

        而考察此类与生灵有关的汉代文物可知,其在继承秦以来的写实艺术的基础上,制作者更注重动物神情 姿态的表达,用高度概括的手法取大势、去繁缛,追求神似,以简练、明快而又古拙的风格,兴趣盎然地投入现实生活。



汉代 白玉镂雕螭虎纹剑珌 故宫博物院藏

国博 金代 景宗降虎

国博 金元小老虎

国博 小老虎 金元时期

宋 玉虎  常熟博物馆

宋 玉卧虎(正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的“杜虎兵符”


春秋 错金銅立虎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江西省博物馆藏伏鸟双尾青铜虎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文物“石虎”



春秋战国 青铜虎二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春秋战国 青铜虎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战国】牛虎铜案 43cm×76cm 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


  彩绘虎座鸟架鼓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荆州博物馆藏


汉 金虎饰 上海博物馆藏


金至元 磁州窑虎形瓷枕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故宫博物院藏虎形枕


金 磁州窑虎形瓷枕 美国芝加哥博物馆藏


金 磁州窑白地黑花鹡鸰图虎枕 上海博物馆藏



宋 登封窑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北宋 青白瓷堆塑虎形瓷枕(正面)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北宋 青白瓷堆塑虎形瓷枕(背面)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北宋 青白瓷堆塑虎形瓷枕(侧面)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辽 坐虎镇纸 美国芝加哥博物馆藏



元 磁州窑虎形瓷枕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金元 磁州窑人物风景虎纹瓷枕(正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金元 磁州窑人物风景虎纹瓷枕(侧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金元 磁州窑人物风景虎纹瓷枕(背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金元 磁州窑人物风景虎纹瓷枕(款识)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清 布老虎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 田黄石卧虎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 寿山石伏虎罗汉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 青玉十二生肖 辽宁省博物馆藏



清同治 黄缎钉金线虎头小袷鞋1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同治 黄缎钉金线虎头小袷鞋2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同治 杏黄缎虎头式棉风帽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虎年说虎之~青铜虎蓥

青铜虎鎣,折肩罐腹,形似茶壶,顶加饰虎纹,盖顶踞一虎身龙尾兽,整体造型端庄典雅,纹饰精美。因为它的流管是一只卧虎的造型,顶盖里还铸有“自作供鎣”铭文,所以叫虎鎣。据专家推测,它很可能是西周时期在祭祀典仪上用来进奉使用的礼器。商周古人重视祭祀,虎形象的礼器,承载着重要的信仰意义。
这件虎鎣曾经是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的藏品,在近代民族和文化不幸遭遇的浩劫之中流落异邦,经过百余年漂泊,在多方努力之下,于2018年重归祖国怀抱,入藏国家博物馆。虎鎣寄托着中国人民的深厚历史文化情感,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玉韵悠悠,清风如水,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爱玉者品自高,玩玉者情慕雅,知玉者德必美。古玉之美,最是那古色古香古韵忆古情怀,她的流年,犹如洗尽铅华冰清玉洁的古朴女子;她的沧桑,嫣然梨花带雨风霜醉红颜的韵味;她的故事,流露出此生与你一见钟情梦回千古的诗情画意。

收藏与鉴赏是个枯燥而细致的活,面对华夏五千年文明每个人都是沧海一粟,历史是一部穷其一生都读不完的教科书,那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练好基本功。学习古玉需要上手大量不同时期各种层次的老玉件,从最基本的花片到宫廷造办处的精工,古人制玉工艺和老玉在岁月沧桑中流露出的细微的变化都是我们学习的鉴玉经验,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阅读古玉才能在脑海中积累出经验,演化成习惯成自然的眼力。
爱好古玉,常年玩玉,工作忙习惯在晚上看,白天侧光45度看,阳光下看,弥补眼睛各种条件下的不足,更生怕漏掉哪一部分鉴定点,逛摊更多时候是为了更好的观察学习。当大量阅读玉的特征后大脑中对老玉的变化都有大致的定义性。遇到各种老玉件时,都有鉴定的定义标准。形形色色老玉的外形变化,都离不开老物件的特性标准。当然还要大量观察市面市场渠道变化,一件新仿的出现需要第一时间判断到它的存在,不能自己闭门修炼成功夫好手,却发现世界上昨天已经发明了手枪,能一招制敌。

讲个小故事,从中有所感悟。

从前有个玉雕师傅带了一个徒弟,师父每天让徒弟拿着一块玉,也不教徒弟学习,久而久之徒弟烦了,问师父,为什么不教我学东西,师父只回答了一句话,没事看玉吧,就这样又过了很久,师父又给了他一块相同的玉,徒弟看了连忙说,师傅你这个玉不对,说完徒弟恍然大悟。
看玉要看细节,看工痕,用心体会,有时候有古玩交流会我会去逛,一些大开门的东西,尤其高品质的东西我都会拿手电仔细看,有时候卖家会说放心东西老的,我知道东西是老的,其实我是在体会每个步骤都是怎么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用心看,就懂了,所以古玩行是靠眼力,开始的时候,看不懂没关系,总有一天你会恍然大悟,只有了解古人在制玉工痕上是怎么处理的,才能真的会看新老。
捡漏是对你专业知识的回报,打眼是超出自己认知的提醒,捡漏不骄,打眼不躁,学无止尽,戒骄戒躁。
友情提醒,在鉴别古玉的时候,器型、纹饰以及时代风格分析仅限于确定东西对的情况下,断代之用,不能作为新老的参考依据,如果不管新老,只按照时代风格来断定玉器,那就会成为国宝帮。以上观点只是个人学习古玉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仅供参考。
(本人原创,转载请说明)




跃马安然微信:3187693778

玉韵瑾心
本公众号为百度贴吧:明清玉吧、高古玉器吧、古玉收藏交流吧附属贴吧公众号。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虚怀若竹气如兰,瑾慧于心德于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