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杏尚书诗房陵
闲暇时偶然翻书,惊见房陵诗三首,作者竟是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宋祁。这宋祁虽不如李杜有名,但在群星闪耀的北宋文坛却也是声名显赫。“红杏枝头春意闹”便是宋祁笔下流传千古的名句。古人很喜欢将诗人、词人的金句拎出来,再加上官职作为雅号。于是后来官居工部尚书的宋祁便也“闹”出个“红杏尚书”的名号。这尚书大人与房陵究竟有何渊源?暂待后论,还是先来晒晒他出道即巅峰的生平吧!
宋祁和哥哥宋庠都是超级学霸。北宋天圣二年,兄弟二人同榜高中进士,礼部本拟定宋祁为新科状元,宋庠为探花郎。但太后刘娥素来注重长幼尊卑,不想弟弟排名兄长之前,便大笔一挥将宋庠列为第一名,而将宋祁排在了第十名。一时兄弟“双状元”名动京师,人们称之为“二宋”,以大宋、小宋来区分。
这小宋文采斐然、风流潇洒,在汴京城里攒下了粉丝一大把。一天,宋祁回府路过繁台街,迎面遇上皇家车队,他连忙让到一边。就听得车内有人娇声叫了一声:“小宋!”待宋祁抬头看时,只见车帘轻放,一个妙龄女子对他粲然一笑。惊鸿一瞥,一眼万年。心潮难平的宋祁便写下一首《鹧鸪天》:“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如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描述了这段如梦般的邂逅,一抒不得再见美人的怅然之情。新词一出,立刻在汴京城传唱开去,很快就传到了宋仁宗的耳朵里。官家一番追问,最后有个宫女羞答答地站出来说:“那日我们前去侍宴,左右大臣说路边儿站的就是小宋,我也是偶然得见,就禁不住叫了一声。”官家一听哈哈大笑,就召来情痴宋祁大谈文学创作。宋祁诚惶诚恐,羞愧难当。仁宗皇帝却笑着打趣道:“蓬山不远呀!”谈笑之间,便成全了这对才子佳人。
宋祁因一首词而喜得佳缘,却不吝笔墨先后写下房陵诗三首,其中有何缘由,史书未有记载,如今只能去诗文中一探究竟了。
《房陵旧第股引蔡水养鱼于池败日或有塞其水窦鱼多涸矣》
后园平日引春渠,浴凤翔鸳两自如。
一旦绣衣来簿责,余灾犹得及池鱼。
诗题大意是讲在房陵的旧宅中引了一股水来养池中鱼,却失败了,或许是流水的孔穴被堵塞,鱼池失水干涸的缘故吧!
《房陵旧第》
谪去房陵席尚温,回看北第已消魂。
当时贺厦翩翻者,今日张罗不过门。
诗人抒发了遭贬谪后,回想昔日高朋满座,而今门庭冷清,倍感世态炎凉的落寞之情。
这两首诗,开篇均写房陵旧第。可史载宋祁祖籍湖北安陆,后祖上徏居开封府雍丘(今河南省民权县),房陵非其故里,何来旧宅一说呢?
倘从“谪去房陵席尚温”一句来推断,莫不是宋祁也曾贬官而谪居房陵?可遍寻房陵流放史,数十位帝王将相中全然不见宋祁的身影。再从宋祁传中来考证,他一生确实屡遭贬黜。庆历元年(1040年),因其兄宋庠与宰相吕夷简不合被罢相,宋祁被贬为知寿州(今安微省凤台县),后至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皇祐元年(1049年),宋祁又因张贵妃册封之事被贬知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皇祐四年(1052年),宋祁再因其子犯罪之事,被贬知亳州(今属安徽省)。宋祁虽三次遭贬,却并无谪居房陵的经历。想那小宋誉满天下,史书也断然不会出现遗漏吧!
那么宋祁为何三番写诗说房陵呢?细细品读《房陵旧第股引蔡水养鱼于池败日或有塞其水窦鱼多涸矣》,或能从中发现端倪。此诗多处用典,寓意甚丰。先看“浴凤”一词。魏晋南北朝时设中书省于禁苑,掌管机要,接近皇帝,谓之“凤凰池”,后遂以“浴凤”美称在中书省任职,亦泛指入朝为官。可知“后园平日引春渠,浴凤翔鸳两自如。”决非是写春水里自在畅游的凤凰和鸳鸯了,而是诗人在重温往昔和兄长宋庠同朝为官,蒙受圣宠的美好时光。后两句诗中,“绣衣”一词实有专指,汉武帝时期,督查官员身着绣衣,手持节杖和虎符,可代天子行事,史称“绣衣使者”。“簿责”则指依据文书所列罪状逐一责问。“池鱼”则分明是借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典故了。由此,“一旦绣衣来簿责,余灾犹得及池鱼”的意思便不言自明,正是隐喻了宋祁因哥哥宋庠被问责罢相,而受牵连一同遭贬官之事。
据此推测,这首诗应作于庆历元年宋祁第一次贬官之后。而题目中的“蔡水”无疑成了破解这个千古之迷的关键。多方考证陈州史料,赫然见到“陈州(今淮阳县),蔡水自西北流入……”至此,真相大白,此诗当作于陈州无疑。
可宋祁为何只字不提陈州,却偏要冠以房陵之名呢?这应属无奈之举吧!宋祁身遭无妄之灾,心中定然不吐不快,可深知祸从口出,又岂敢直抒胸臆?想那房陵自古便是帝王将相谪居地,本朝太祖和太宗皇帝的弟弟秦王赵廷美也是谪居于此,借用前人的旧宅子,来说说自个儿的伤心事又有何不可呢?回过头再来看看长达二十四字的诗题,果然是暗藏玄机。说是养鱼不成皆因入水口被堵,实则是隐喻兄弟二人遭贬黜是天子被阻塞了视听吧!
明白了宋祁的一番苦衷,便知其《小雪》一诗中“粉出房陵水,监飞海岸沙”也大抵是借房陵名,说贬谪事了。
如此一来,宋祁三首房陵诗的来由已然清楚。虽然只是借史抒怀之作,但千古房陵能在红杏尚书的诗作中屡屡显名,也是增色不少。有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斯人已逝千年,今有房陵人读其诗而揣其意,倘能悟得一二,也不失为读书之乐。
作者简介
李旭东,房县人,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