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邹龙权《等待飘雪的日子》
很高兴在这个天高云淡的下午,将自己植入这样一个文学场景,自己可以暂时地从繁冗庞杂的生活里抽身,来和众文学人在一起,欣赏文学之美,探寻文学的秘境。
读邹龙权先生的《等待飘雪的日子》就是一场关于文学、关于个人人情、人性乃至乡土文化的探秘。
乡土文学的精神追索。文学的本根是为书写自我,从自我出发到达自我。同时,一个写作者出生的土地、养育他的河流以及生他养他的山乡都将是作者写作的资源和厚土,一个写作者不可能不写到他地理和精神上的故乡。
对于邹龙权先生来说十堰郧西上津镇,就是作者《山间飘来唢呐声》文字中的地方,那里的人们在苦到极处、累到极处时、唢呐就成了人们的解乏器,唢呐声支撑了家乡人苦难的岁月,这里的唢呐与其说作者对家乡人文的书写,更像是一种探索,对故乡那片土地上的人和事件的一次文字探秘。唢呐明亮的声音不仅响彻山乡,振奋了贫瘠的山村和作者迷茫苍白的青春,更像是金钱河一样流淌在骨子里、血液里,打着故乡的烙印。
随之《寻找流萤世界》作者再次写到秦岭深处的小镇、写到金钱河,写到乡村夜景的梦幻之美、写到城市的喧嚣、“幽深大院”的逼仄、心灵的怅然,无处寄放的灵魂,因为故乡这一小小流萤和夏夜里围坐一起的故乡至亲抚慰了作者,作者得以重新上路,从故乡出发走向人生的旷野。
文字的诗意和富于的哲思。汪曾祺说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读邹龙权先生的散文,不但容易浸入他所营造的语境里,还会在他的文字里读到自己,洞见自己的心灵。一个书写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精准地描绘生活,呈现所见生活的场景。
《等待飘雪的日子》,作者这样写到“叶子如蝴蝶在窗前飞去了,只留下树枝的空无和天空的苍白,我的心空荡荡的,感觉蝴蝶飞去了,老庄的梦碎了,梁祝的梦散了”,这诗意的描述,这富于启迪让人回味、思索的句子。“当人能静的时候,万烦能开,万事能解”、“以静的心态观察花儿,你很难看到向日葵是何时随大阳调头的,月季花苞是哪一刻绽放开的,桃花飘零后是何日结成果的。花开花落,万物都是随节令的脚步起舞,不急躁,不拖拉,不迟疑,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应运而生。万物有道,这就是大自然规律,永远不会因你的情绪而变化。”
这看似繁芜的铺陈罗列,却加重了读者的体验感,仿佛是从汪曾祺的散文走来,看到作者深厚的文字底蕴,获得文字的滋养。从《静如花开》到《深山那棵白果树》,在你进入文字章节时常心里一亮,清新的气息四处弥漫,文字里没有过多的修辞和文采的堆积,一些语言从文字中跳出来惊心动魄,继而,掩卷而思,倾听内心深处的低语。
唯有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以真示人,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一篇灵魂生香的文字是写作者把他所遇见的山水、人文与心灵发生碰撞,经过时间的淘洗、经过灵魂的浸润后书写的。邹龙权先生文字处处显现出至真至纯的意境。无论是书写亲情、地域漫川关、金钱河、上津古城、郧阳汉江大桥、乃至四方山等家乡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都纳入眼中、进入心里,倾注于笔端,把秦巴山的山乡河流都写进灵魂深处,写进梦寐,未来将留在时间里。于是,读者便在枕上随作者走进玄妙空灵的大九湖、领略到柔情爱意的郧西、明艳的五峰油菜花、登上暮春时节的牛头山,有峰、有寺、有情的白马山、徜徉秦巴奇景五龙河……
乃至令作者爱“恨”交织的《五味乡村》,都是爱,所谓“恨”是爱的另一种形式表达。写作者之所以会书写这些爱“恨”情“仇”,恰是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故乡是不竭的生命,是赤子深藏的爱。对作家来说,故乡更是永不枯竭的灵感之源,也是理清他们文学脉络的重要线索。
邹龙权先生的这本《等待飘雪的日子》,是写满密码,汇聚情感的秘籍,记载温情、暖意、留存了爱,是片湿地,是作者柔软所在。是文学和故乡的彼此认领和回到,是对故乡的寻找和回归,是灵魂的一次皈依,也是文学的一次寻根问祖。鉴于个人能力有限,读后记。
静子 甲辰年菊月
E
N
D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