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1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传说是一种常见的民俗学类型,其内容非常广泛,属于散文叙事体,像神话一样。无论是讲述者还是听众都认为传说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尽管传说的构架通常是基于传统的母题或观念,因而具有程式化的倾向。但是,传说产生的年代比神话要晚的多,传说的世俗的成分要多一些,神圣的成分要少一些,传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人类。传说的内容从性质上有一部分是具有神圣性的,如关于某一个民族的迁移、战争、胜利以及民族或部族英雄、首领和帝王将相的英雄业绩的传说;有一部分传说是纯粹世俗的,如当代城市传说关注的是城市生活中的凶杀、暴力、恐怖活动和其他与之相关的危险社会现象。
传说有时候又被称为“民间历史”,这主要是由于在人们的印象中,传说一直被认为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以往的研究又多侧重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传说。由于传说产生的年代比较接近人们的生活年代,传说中的人物又多为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发生的地点也是人们所熟悉的,因此,人们对传说的真实性的接受程度远远大于人们对神话的真实性的接受程度。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传说中虽然具有某些历史的因素,人们也倾向于认为传说是真实的,但是,传说并不是历史,因为无论是从结构方式还是从情节发展上,传说都具有一种程式化的倾向。
与神话和故事相比,传说的地方色彩很浓,也就是说,传说是一种极易被地方化的民俗事项。神话和故事重在强调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事件发生的地点,而且最大限度地使事件发生的场所与现实生活之间“陌生化”“距离化”,从而突出了事件的非现实性。而传说非常强调事件发生地点的“真实性”,尽量使事件发生的场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相一致,而且环境越一致,传说的可信度也就越强,也就越能吸引人,使人产生共鸣,从而促进传说的传播。
传说是一种可塑性很强的民俗事项。尽管传说也有一定的结构方式和叙述模式,但与民间故事永恒不变的情节发展结构模式相比,传说的叙述模式可以随时改变,以适应内容的变化和人们的不同的要求。
神话和故事在叙述风格上基本一致,而传说却由于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风格的多变性。例如:宗教传说的目的在于传播、确立和巩固某种信仰,因而叙述风格神奇,引人遐想;而当代城市传说则重在警告和提醒,因而风格诡异,恐怖气氛浓郁。
另外,在谈到民间故事与传说的差异时,迈克斯·路蒂认为:民间故事主要描写的是英雄人物的追求和他们的传奇经历,而传说主要描写的是普通人的经历和遭遇;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能动的,主动去追求,去发现,而传说中的主人公只是非常被动地接受和经历突然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故事中的事件都有前因后果,如主人公因善良和勇敢而得到神仙的帮助,而传说中的事件常常是瞬间就发生了,很少交代起因,听者也不关心起因是什么;故事中的主人公都肩负重任,在某种神灵的指引下去面对一切,而传说中的人物都是凭自己的直觉本能地对事件做出反应。
(节选自王娟编著《民俗学概论》,有删改)
材料二:
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有作解释的要求,大而日月星辰,小而一木一石,都希望懂得它的来历,这是好奇心的驱使,这是历史兴味的发展。但一般人在解释事物时和科学家不同,科学家要从旁静观,徐徐体察它的真实,一般人则只要在想象中觉得那种最美妙,最能满足自己和别人情感的,便是最好的解释。他们最美妙的想象是神,所以他们的事物解释就是他们的泛神论。他们在无数古人中只认得几个古人,所以他们所解释的事物的主人说来说去总是这几个。事物是最美妙的,人物是大家认识的,所以一种解释出来,便会给大众所乐道,成为世代相传的传说。
从前的学者不明白这个情形,以为民间的传说是村语俚言,而学者所传的古籍中记着的古事则是典论雅记,至于各地志书里记的古迹也是真实的。从我们看来,这是强生分别,它们的不同除了已写出来和未写出来的一点以外再没有什么。
我记得我对于古迹最早的怀疑,是吴王试剑石。这在虎丘山上已看见了,到虞山上又看见。我想,难道吴王铸了一把剑,从梅里(吴国之都)赶了六十里到虎丘试一下,再从虎丘赶了七十里到虞山试一下吗?因此我猜想,大约凡是一块石头而突然中断的,只要它在那时的吴国境界以内,便都可算作吴王试剑的成绩,刻上“试剑石”三字,算作定案。
历史家是最煞风景的,他用了考证的方法来拆穿许多美丽的想象。文学家却很近人情,他会将许多美丽的故事渲染得更加美丽。我们可以从民间传说里归纳出许多故事的型式。例如说神力的迅速,便在一昼造好一座宝塔,一夜筑起一座泥城,说神鬼的怕鸡啼,就有许多可以成功而不得成功的工作。说堪與术的灵验,就有许多科第仕宦和那地风水的种种关系出来。说人力可以克制神鬼,就有黑狗血、海棠油等等药方。这些传说,就为一般民众思想的反映,可以当作他们的思想史看。
(节选自顾颉刚《论地方传说》,有删改)
【注]①民间故事多以“从前”开头,以“从此以后”结尾,且多为大团圆式喜剧结局;情节发展过程中,往往采用“三段式”情景结构,相同性质的事件重复三次;多表现“惩恶扬善”的程式化主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传说往往是基于传统母题或观念架构起来的,但其讲述者和听众往往都认为它像神话一样,是真实发生过的。
B.传说按内容可划分为两种:反映英雄业绩的传说,反映城市生活中凶杀、暴力等活动及相关危险社会现象的传说。
C.面对需要解释的事物,科学家通过静观体察其真实,一般人则通过想象进行最美妙、最能满足情感的解释。
D.学者往往认为古籍、地方志所记载的传说和民间传说区别很大,但除了是否被写出来,它们之间没有差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说产生的年代较接近人们生活的年代,并包含历史因素,故易被视作真实。
B.传说发生的场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越相似,就越能体现出浓厚的地方色彩。
C.宗教传说和当代城市传说的叙述风格不同,这与它们的叙述目的不同有关。
D.文学家对美丽的故事进行加工,历史学家却拆穿想象,消减了传说的价值。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吴越王钱镠为制服水患频发的钱塘江,命令数百弓弩手张弓射潮,使潮水害怕而后退,故后来潮水到了杭州城边就变小了。
B.天帝看到人间有一青年从小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很同情他,又见他克勤克俭、安分守己,就派神女田螺姑娘下凡帮助他。
C.民间有大量关于包拯清正廉明、铁面无私的断案传说,据研究,这些故事不少是发生在他人身上的,部分是人们创作的。
D.民间传说李闯王本该坐江山十八年,但因为他入京后连续十八天吃了过年才能吃的饺子,所以只做了十八天皇帝。
4.两则材料都认为“传说并不是历史”,它们的依据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下面的内容被人们归类为“传说”,为什么?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6分)
关于飞来峰的来历,有这么一个故事。相传有一天,杭州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算知有一座山峰将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见惯济公疯疯颠颠的状态,以为他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理会他。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假装是一棵桃树(节选)
蔡测海
①那个时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村里住进几个陌生人,有一个戴眼镜的大学生,说是学医的,会看病。他脖子上挂着听筒,村里人挤过来让他看病。那听筒,会听见身体里的虫子说话。听到虫子说话,病根子就找到了。
②我们古树村有很多虫子。虫子也是要过日子的,它们兴旺,日子就坏不到哪里去。它们也是生机。它们不会被赶走,也不会绝灭。戴眼镜的大学生,与我们不同,他怕虫子。
③能给人看病治病的人,是个好人。我们这些小孩子就跟他成了朋友。
④我们有好吃的食物,会和他分享。我们也领他认识一些草木、虫和鸟。和我们相熟的,也要与他相熟,这样才算好朋友。他说,以后不要叫他四眼,这是人身攻击。我们都有不好听的名字。板凳、巴篓、猪鼻孔、卷舌头……叫你四眼,算是好听的。我们叫他四眼,是为了记住他。一张缺腿的桌子比一张完好的桌子更能让人记住。我们容易记住一些残缺,与记忆里的恶意一起永世长存。
⑤我们古树村人,有善心,爱房屋,爱土地,爱邻人,也爱过客。爱牛和农具,爱果木和庄稼。我们的屋不漏雨,火塘里有千年不断的火种,我们爱屋,虫和鸟也爱古树村的木屋。蜘蛛在壁上结网,燕子在檐下筑巢,麻雀在屋顶下躲雨。也有老鼠和蜈蚣,水缸底下会有几只蟋蟀。我们爱土地,把坡土变成梯土。一道一道的土坎,是一代又一代的人砌成的。石砌的土坎,牢实。种庄稼,也蓄树木,水土不会流失。水丰土厚,在这样的地方,插根扁担也会发芽。农历四月八,是牛节,给牛吃放了盐的青草,还洒上一些甜酒。大年三十,用刀给果树切一个嘴巴,喂米饭,一个人问果树,一个装作果树的人答。结不结?结。多不多?多。大不大?大。甜不甜?甜。
⑥戴眼镜的大学生装过一回果树,他和别的几个知青还演了一出果树戏,有说有唱有扮相,有花有果,有香有甜。离开古树村那天,他们在一棵梨树下同我们合影,还哭了一场。梨树开花,离开的意思。分梨就是分离。我做了树叶盒子,棕叶编织的,放了一只金甲虫,叫凤凰,很漂亮,我还在盒子里放了几块柏脂和桃树脂,那是金甲虫的粮食。戴眼镜的大学生很喜欢,他让金甲虫在手上爬了一会儿,让它飞走了。他说,金甲虫吃完盒子里的食物,找不到吃的,会饿死。他只带了那只棕树叶盒子。他走了好远,回头向我们招手。我们一齐喊他:四眼
⑦几年过去,古树村没人进来,有路过的手艺人、算命先生、牛客,一年也只来过几次。古树村出去的人,也杳无音讯。这天,我在路边看蚂蚁搬家,一群黑蚂蚁,由一只大蚂蚁领头,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很长的蚂蚁队伍。想象它们的目的地很遥远,像是从一个国度到另一个国度。有的蚂蚁还托着一粒蚂蚁蛋,那是它未出生的孩子。它将获得蚂蚁知识,成为蚂蚁先生.扶老携幼,蚂蚁艰难地行走,去哪里便去哪里,没有争论。
⑧这时候,来了个邮递员,他从邮包里取出一封信,还有几本书,说是我的。
⑨信和书,是四眼从省城寄来的。那封信写了什么,我早忘记了,但收到信的感觉,就像他当初来到古树村一样,忽然多出来了一个人。寄来的书叫《昆虫记》,是一个叫法布尔的人写的。是法国人还是英国人?我读过小学,上过地理课。老师把地球仪放在讲台上,讲五大洲四大洋,讲地球是圆的。我还是认为地球是平的,和我的祖先一样,人站在地上,房屋立在地上,山河生在地上,月亮是圆的,太阳也是圆的。地理老师转动地球仪,世界分许多国家,给不同的人住,像不同的村落。出了中国,就是外国,出了古树村,就是别的村.
⑩小学语文课,学汉语拼音,我们用古树村的方言,把“中国”的国,念成gué,四眼费了好大的力气,纠正我的汉语发音。他教我查字典,到他离开古树村,我认识字典里所有的字,和他在一起,我会讲标准普通话。他离开时,把翻烂了的字典留给我。他离开不久,我又说起古树村的方言,普通话在古树村不流行。
⑪那个时候,古树村还没通电,《昆虫记》损害了我的眼睛。四眼寄给我《昆虫记》的时候,还寄了一只大号手电筒,装四节大号电池。等电池用完,我再没用过它。它慢慢变暗,后来熄了。我不知道换新电池,以为它死了。机器也有寿命。再说,我也没钱买电池。能在夜里发光的都贵。星星很值钱。
⑫一开始,我以为《昆虫记》是讲蚂蚁打架的故事,或者讲虫子的交配、争食、开会、历险、攻击,有时说谎,让一些虫子信以为真,或者复仇、相害。我要读让人着迷的故事。应该有一只叫凤凰的金甲虫,有一只从古树村出去而又回来的蚂蚁。这些,《昆虫记》没写,这是一本让我失望的书。我读这样一本书,损害了眼睛。我总也读不完满天的星星。
⑬不过,在省城几年,我一直在找四眼。怎么能找到四眼?如果他是一位成功人士,在报纸上、电视上能见到他,至少也有些蛛丝马迹。他不是。到处都是人,四眼在哪里?
⑭我回到古树村的时候,发现一棵新桃树。我不记得那粒桃核是不是我吐的。它发芽,长成一棵桃树,开花,结果。黄桃又大又甜。等四眼回到古树村,我要让他先吃一个大桃子。
⑮不管他变成什么样子,桃子是甜的。给桃树喂饭的时候,你假装是一棵桃树。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与“四眼”分享吃食,教他认识草木、虫和鸟,这是儿童眼中“友谊”的体现,也让他很快融入了古树村的生活。
B.小说在描述古树村风俗时,将人与动物同等看待,体现了乡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万物有灵,众生平等。
C.“四眼”为古树村打开外面的世界,但他也受乡村文化熏染,这在他对虫子态度变化和扮作果树的情节中均有体现。
D.“我”没有在《昆虫记》中读到想读的内容和令人着迷的故事,失望之余,它和《新华字典》一样淡出了“我”的生活。
7.下列对文中相关语段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⑤段点面结合,先描写古树村人的爱与善,又聚焦几个当地节日风俗,表现村人对自然的亲近与热爱。
B.第⑦段写到“我”对蚂蚁搬家的观察和思考,暗示“我”产生了“离开古树村”的想法,想在城市安家立命。
C.第⑨段后半部分追忆“我”幼年学习的过程,表明“我”对外部世界的想象和认知与古树村的生活体验相关。
D.第⑫段结尾处的“星星”,既可代指自然的奥秘,又可象征童年的回忆,与前文“星星很值钱”巧妙勾连。
8.第15段画线句有怎样的意蕴?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
9.简要概括本文儿童视角的两种具体表现,并各举一例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程琳,字天球,永宁军博野人。举服勤辞学科,补泰宁军节度推官。时元吴反,犹遣使来朝,众请按诛之。琳曰;“遣使,常事也,杀之不祥。"后使者益骄横,大臣患之。琳曰:“始不杀,无罪也;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国法也,又何患耶?”又议重贿角厮啰使讨贼,得地即与之。琳曰:“使确厮啰得地,是复生一元昊矣。不若用间,使二羌势不合,中国利也。”元昊死,谅祚立,方幼,三大将分治其国。议者谓可因此时,以节度使啖三将,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势,可不战而屈矣。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不如因而抚之。”议者惜其失几。
(选自《宋史·程琳传》,有删改)
材料二:
元昊死,谅祚初立,议者请饵其三将,破分其势,可以得志。程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立说之非,人皆知之,诚哉其不可与谋也!春秋重伐丧之贬,予士匀之还①,彼有取尔矣。邻国友邦,偶相失以相愈,兵临服罪,同好如初,则乖约肆淫,大伤人子之心,信不仁矣。元昊者,沦于夷之叛臣,为我蟊贼者也。死亦不足恤也。丧亦不足矜也。如其可削平以休息吾民巩固吾宇恶容小不忍以乱大谋哉?故琳说之非,不可托春秋之义为之解也。
虽然,宋至此而欲乘丧以图谅祚,谈何容易乎?昔者继迁死,德明弱,曹玮②欲得精兵俘孤雏,郡邑其地;庙算无成,而元昊嗣之以逞。或曰:今元昊死,为破分其国之说,亦师玮之智,而奚谓其未可邪?曰:难得而易失者,时也,德明方弱之日也;已去而不可追者,亦时也,元昊初丧之日也。夫所谓理势者,岂有定理,而形迹相若,其势均哉?度之已,度之彼,智者不能违,勇者不能竞,唯其时而已。知时以审势,因势而求合于理,岂可以概论哉?以此思之,琳或有深心焉,未可知也. (选自王夫之《宋论》,有删改)
【注]①士匀( gài),晋国军事家,率军击齐途中听说齐侯去世,便弃攻而返。②曹玮,北宋将领。李继迁死,曹玮向宋真宗提议活捉其子李德明,真宗未允,希望以恩德招降。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如其可A削平B以休息C吾民D巩固E吾宇F恶容C小不忍H以乱大谋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按,查办,与成语“按图索骥”“按兵不动”中“按”的意思均不同。
B.“不如因而抚之”与《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中的“因”意思相同。
C.“诚哉其不可与谋也”与《赤壁赋》中“渺渺兮予怀”的句式一致。
D.矜,怜悯,与《陈情表》中“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矜”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元昊造反后仍派使者来朝中觐见,众人要求将使者诛杀,程琳起先拒绝,后因使者过于骄横,便建议公布其恶行并诛杀他。
B.众人建议贿赂喃厮啰,利用他讨伐叛贼,所得土地均归他所有;程琳并不认同,认为这会让他成为下一个“李元昊”。
C.王夫之认为,《春秋》中对“伐丧”行为的贬低是有条件的,若两国关系友好,那么违背约定、趁人之危确为不仁。
D.王夫之认为,李元昊已沦为夷狄叛贼,不值得体恤,程琳反对“伐丧”的错误在于盲目遵循《春秋》道义而未加辨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若用间,使二羌势不合,中国利也。(4分)
(2)今元昊死,为破分其国之说,亦师玮之智,而奚谓其未可邪?(4分)
14.材料一中,议者认为程琳反对“伐丧”失去了削弱西夏的时机。王夫之是否认同议者的看法?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游西湖(其二)①
[宋]朱熹
越王城下水融融,此乐从今与众同。
满眼芰荷方永日,转头禾黍便西风。
湖光尽处天容阔,潮信来时海气通。
酬唱不夸风物好,一心忧国愿年丰。
【注]①亦作《伏承侍郎使君垂示所与少傅国公唱酬西湖佳句,谨次高韵,聊发一笑》,“西湖”指福州西湖,为赵汝愚主持开浚,用以灌溉农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湖开浚后,越王城下水波荡漾,既有风景之美,又带来民生之利。
B.放眼望去,诗人将宽广的湖面、盛开的荷花、丰收的稻谷尽收眼底。
C.湖光尽头,天地一片辽阔,让人联想到湖水随江潮涨落,与大海气息相通。
D.全诗写景富有层次,诗人由近及远,通过不同景物描绘美丽的西湖风光。
16.有人说,朱熹这首诗体现了儒家“仁以为己任”的思想。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将贤才比作良马,表达想引领国家走向昌盛的诗句是:“ , 。”
(2)《谏太宗十思疏》中“ , ”运用对比,强调了真诚和傲慢两种待人接物方式的不同结果。
(3)古诗中有不少描写成都的诗词,请写出含有成都古称“锦官城”或“锦城”的诗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身份的焦虑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无论我们是一帆风顺、步步高升,还是举步维艰、A ,都难以摆脱这种烦恼。为何身份的问题会令我们寝食难安呢?原因甚为简单,身份的高低决定了人情冷暖:当我们平步青云时,他人都笑颜逢迎;而一旦事业遭遇重创,就落得了 B 的境地。其结果是,我们每个人都惟恐失去身份地位,( 甲 ),就很难对自己保持信心。我们的“自我”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戴才能保持形状,而他人对我们的忽略则会轻而易举地把它扎破。因此,惟有外界对我们表示尊敬的种种迹象才能帮助我们获得对自己的良好感觉。
身份的焦虑是何时产生的?在饿殍遍地的饥馑年月里,很少有人会因为身份而焦虑。历史证明,社会保障了生活的基本需求之际,( 乙 )。①在现代社会里,②我们总爱拿自己与被我们认为是同一层面的他人的成就相比较,③这便促进了身份焦虑的产生。④翻开报纸,⑤发现上面有熟人光彩照人的相片;⑥你的好友兴冲冲地告诉你他们升职的消息,⑦因为他们带点施虐性地、甚至幼稚地认为这是一个好消息……每当这一切发生时,我们便为自己的身份地位而担心了。
18.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A. B.
19.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
甲:
乙: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 题。
二少爷没能耐,就卖着吃,打小白脸吃到满脸胡茬,居然还没有“坐吃山空”。人说,蔡家的家产够吃三辈子。
敬古斋的黄老板每听这句话,就心里暗笑。他多少年卖蔡家的东西。名人家的东西较比一般人的东西好卖。而黄老板凭他的眼力,看得出二少爷上边几代人都是地道的玩主。不单没假,而且一码是硬梆梆的好东西,到手就能出手。蔡家卖的东西一多半经他的手。所以他知道蔡家的水有多深。十五年前打蔡家出来的东西是珠宝玉器,字画珍玩;十年前成了瓷缸石佛,硬木家具;五年前全是一包皮一包皮的旧衣服了。东西虽然不错,却渐渐显出河干见底的样子。这黄老板对蔡二少爷的态度也就一点点地变化。十五年前,他买二少爷的东西,全都是亲自去蔡家府上;十年前,二少爷有东西卖,派人叫他,他一忙就把事扔在脖子后边;五年前,已经变成二少爷胳肢窝里夹着一包皮旧衣服,自个儿跑到敬古斋来。
21.加点的短语“水有多深”“河干见底”运用了哪种修辞?各有怎样的含义?(4分)
22.画横线部分将黄老板对蔡二少爷态度变化的过程表现得生动而富有层次,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做你没做过的事情叫成长,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叫改变,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突破……最可怕的是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做,把一切留给明天。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C2.D3.A
4.①材料一指出传说在结构方式和情节发展上都具有程式化倾向,从而判断传说不可能是历史; ②材料二以“吴王试剑石”为例分析,既然在吴国多处可见“试剑石”,它便不可能全是 历史古迹,所以“吴王试剑石”的传说不等于历史。(4 分。一点 2 分)
5. ①传说产生的年代比较接近人们生活的年代,济公的故事出现不会早于济公生活的南宋 时期,年代较晚。②传说中的人物多为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并强调事件发生地点的“真实 性”,历史上确有“济公和尚”,“灵隐寺”“飞来峰”亦确有其地。③传说并不同于民间 故事相对固化的叙事模式,而是为适应民众需求随时改变。“济公救世”的情节体现了当时 民众对佛家慈悲情怀的推崇。④传说中的事件往往无起因,主人公被动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 的一切,解决问题依靠直觉。山峰飞来一事并无起因,济公解决问题亦未得神灵指引,他也 是临时算知山峰即将飞来,于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对付这一意外。(6分。一点 2 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6.D 7.B
8. ①“给桃树喂饭”为古树村旧俗,表现“我”对古树村传统农耕文化的眷恋。②“你” 或为“四眼”,想象将来与四眼相聚时二人为桃树喂饭的场景,表达“我”对四眼的挂念。③强调“你假装是一棵桃树”,凸显“我”对古树村尊重自然、万物平等的朴素价值观的肯 定。(4分。一点 2 分,写出两点即可)
9. ①以儿童的心理(认知)来看待万事万物。例如,“我”希望《昆虫记》记录虫子间相 斗的有趣故事,与成人期待在《昆虫记》中学到知识不同,体现了儿童对书籍的独特认知与 评价。②用儿童的语言来描述所见所感。例如,第⑤段结尾的一组设问句,语言直白简单, 句式简短,符合儿童的语言习惯。(6分。表现、例子、分析各 1 分,例子合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B D F 11.B 12.D
13.(1)不如使用离间之法,使两支羌族的势力不和,中原便可以得利了。(4 分。“若”“间”“中国”“利”各 1 分)(2)现在李元昊去世,(有人)提出分裂他的国家的观点,也是在以曹玮的智慧为师(学 习曹玮的智慧),又怎么能说那不可以呢?(4 分。“破分”“师”“奚”各 1 分,句意 1 分)
14. ①不认同。②王夫之认为,元昊死时的形势与李德明孤弱时看似相同,实则已随着时代变化产生了差异。③元昊死时,宋朝已失去了削弱西夏的最佳时机,故程琳反对“伐丧”或 另有深意,不可谓“失时”。(3 分。每点 1 分)
15. B
16. ①“仁”即“爱人”,“仁以为己任”要求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担负起自己的社 会责任,朱熹此诗便体现出这种精神。②首联中诗人初见西湖,便想到它的成功开浚可使官 民同乐;颔联中诗人见眼前的“芰荷”,而联想到秋日粮食收成,均体现其心系百姓的仁爱 精神。③尾联“一心忧国愿年丰”更是直抒忧国忧民之情。诗人虽与人酬唱,但并未陶醉于 山水玩乐之中,而是心忧国家百姓,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6 分。每点 2 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17. (1)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2)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 A.江河日下(每况愈下) B. 人走茶凉(门庭冷落) (各 1 分)
19. 甲:如果察觉到别人并不怎么喜爱或尊敬我们 乙:就是身份的焦虑滋生之时(各 2 分)
20. ② “自己”后面加“的成就” ③ “促进”改“导致”⑦ “带点施虐性地”和“幼稚 地”互换位置 (6 分。各 2 分)
21.借喻(比喻)(1 分)。水,这里比喻财富,“水有多深”意思为有多少财富(2 分);“河干见底”,比喻财富花费得差不多了,就要露出老底了(1 分)。
22.①生动:描写生动细致,形成态度的鲜明对比,如黄老板“亲自去”,二少爷“派人叫”, 二少爷“自个儿跑”等,两人行为的变化凸显黄老板态度的变化。②富有层次:以时间为顺 序,运用排比句,回溯了十五年前、十年前、五年前三个时间节点,黄老板对蔡二少爷态度 的改变条理清晰。(4 分。每点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