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二9+1联盟考作文)
在“自”与“律”中寻找真正的幸福
楼静
当粉丝攻占刘耕宏直播间,高举“自律给你自由”的高标,当全网敬佩于董宇辉信手拈来的典故,渴望在这个消费社会中找到一泓精神清流,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这个社会对于自律的追求,“自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的控制”,柏拉图的名言指引着精英们,严格自控,成为君子。
有人说,自律剥夺了我们很多幸福时刻:及时行乐的自由与潇洒,高碳水的饱腹与满足,甜食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为什么不能带着松弛感去生活?为什么不能多感知当下的小确幸?何必为明天发愁,难道苦行僧般的生活才更能彰显生命的深度与厚度?
但我们是否有想过,当下玩乐的纵情恣肆,高油高糖食物的热量爆棚,虽常常能给我们带来多巴胺的迅疾快感,亦有后期可预见的深远危害。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主导的是一种长期主义的快乐,要求“士族”应追求细水长流涓涓不绝的精神满足,古人常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之教诲,也有“君子必慎其独也”的鞭策。天下学子不可贪于玩乐、沉于欲望、溺于安逸。得圣人之教诲,古有曾国藩虽愚钝终成一代名臣,今有奥运健儿全红婵控制饮食,蝉联冠军。自律,让我们放弃当下的即时快感,着眼未来的成功辉煌。
然而,自律就真的能给我们带来未来的希望和真正的幸福吗?若李斯者,兢兢业业,处处谋划,可不谓之自律乎?为何落得东门落涕之下场?若小镇做题家们,挑灯夜战,夙兴夜寐,可不谓之自律乎?为何如愿上得理想大学后难掩失落?自律的背后,真的给了他们完美的人生和长久的幸福吗?而历史上的有些人,可谓是及时行乐的典范,如张岱“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一生洒脱不羁;如袁枚沉迷饮食,写就《随园食单》;如乐天“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名噪全唐,声誉海外……活在当下,乐在当下,不仅给了他们很多的创作灵感,也并没有透支他们人生的未来,反而成为了人们羡慕的对象。
那么,到底是否要自律?到底什么才是自律?
私以为,自律之“自”,必发乎内心。非惧于父母师长之威怒,更非裹挟于社会之潮流。可当下的自律,究竟是出自对健康的渴望,还是对社会审美的低头?那些保持终身学习的精英们,究竟是出自对知识的渴望,还是惧怕裁员的焦虑?当“自”变为了“私”,自律的天平就已经与快乐幸福无缘。而自律之“律”,也并非意味着清心寡欲的生活,处处君子,完美无暇,而是充满理想,为自己的目标坚持奋斗的勇气。它们是如林徽因与梁思成风餐露宿去寻找唐朝及其以前的木构建筑,它们是邓稼先说“只要完成这件事,我这一辈子就活得很值得”,它们是张桂梅放弃城市生活在边疆地区扎根三十年……脱离了“私”,回归到“自”;脱离了“纵”,回归到“律”,才是真正能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幸福感的自律精神。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自律之“自”,应发乎内心,对自己负责、对未来负责。自律之“律”,为理想而奋斗在追求中成长。愿你我皆能以自律之心,照亮前行之路,不畏风雨,创美好人生。
(杨镍玮)(范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