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家作品介绍之卡尔维诺
【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意大利当代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奇特和充满想象的寓言作品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意大利小说家之一。作品中渗透对迷乱的现实的思索,颇具后现代主义的特色。代表作《分为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骑士》等。
《分成两半的子爵》
故事内容:故事背景设定在战争时期,主人公梅达尔多子爵在战争中被炮弹炸成两半。一半极恶,他无恶不作,放纵自己的欲望,给小镇带来灾难和痛苦;另一半极善,善良到有些不切实际,总是试图帮助他人、传播爱与和平。这两半子爵在小镇上同时活动,形成鲜明对比。
主题思想:作品通过这种极端的人物形象探讨人性的复杂,善与恶并非绝对,而是相互交织。同时也反映了战争对人的扭曲和分裂,以及人们对完整人性的渴望。
艺术风格:具有童话般的叙事风格,情节奇幻,带有浓厚的寓言色彩,文字简洁而富有表现力,使读者在荒诞的故事中思考深刻的哲理。
【选读】
关于人性与完整
“如果能够将一切东西都一劈为二的话,那么人人都可以摆脱他那愚蠢的完整概念的束缚了。我原来是完整的人。那时什么东西在我看来都是自然而混乱的,像空气一样简单。我以为什么都已看清,其实只看到皮毛而已。假如你将变成你自己的一半的话,孩子,我祝愿你如此,你便会了解用整个头脑的普通智力所不能了解的东西。你虽然失去了你自己和世界的一半,但是留下的这一半将是千倍的深刻和珍贵。你也将会愿意一切东西都如你所想象的那样变成半个,因为美好、智慧、正义只存在于被破坏之后。”
“现代人是分裂的、残缺的、不完整的、自我敌对;马克思称之为‘异化’,弗洛伊德称之为‘压抑’,古老的和谐状态丧失了,人们渴望新的完整。”
“这就是做半个人的好处:理解世界上每个人由于自我不完整而感到的痛苦,理解每一事物由于自身不完全而形成的缺陷。我过去是完整的,那时我还不明白这些道理,我走在遍地的痛苦和伤痕之中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个完整的人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实。不仅我一个人是被撕裂的和残缺不全的,你也是,大家都是。我现在怀有我从前完整时所不曾体验过的仁爱之心:对世界上的一切残缺不全和不足都抱以同情。”
关于善与恶
“帕梅拉,”子爵叹息道,“除此之外,我们没有别的语言可以交谈。世界上两个造物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场相互撕咬。你跟着我吧,我对这种恶的本性有所了解,你会比跟别的人在一起更安全。因为我像大家一样干坏事,但是我与别人又不相同,我下手准确。”
“我很高兴看到你这么快活,姑娘,”子爵说,“如果您允许的话,请告诉我你为什么笑?”“我笑是因为我明白了使我的乡亲们都变糊涂的事情。”“什么事情?”“您有时好有时坏。现在看来这很自然。”“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您是另外半个人。住在城堡里的子爵,那个坏的,是一半。而您是另一半,人们以为在战争中失掉了,现在却回来了。您是好的一半。”
关于战争与生活
“那里,那片云里包含着土耳其人,真正的土耳其人,而在我身旁的这些人,吐着烟草沫子,是基督教世界的老兵,而这只号角正在吹响进攻的信号,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听到的进攻号声,还有这怒吼和震动,这颗流星坠落到地面,老兵们和战马却只是懒洋洋地感到烦躁不安,那是一颗炮弹,是我有生以来见到的第一颗敌人的炮弹。但愿这不是我会说出‘这是我最后一颗’的那一天。”
“他感觉到了那残酷战争中的血腥屠杀,鲜血在大地上流淌成无数条小溪,一直流淌到他这里,他却听任它在自己身边流淌,既不感到愤慨,也不感到怜悯。”
关于自我认知
“我一心想对别人的不幸给予帮助,也许正是由于我的存在反而加重了他人的不幸。”
“心怀恶意的人没有一个月夜不是恶念丛生,像一窝毒蛇盘绕于心间;而心地慈善的人也不会不产生出放弃私念和向他人奉献的心愿,像百合花一样开放在心头。”
《树上的男爵》
故事内容:讲述了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男爵的一生。他因为反抗家庭的陈规陋习,一气之下爬到树上生活,并且从此再也没有下来,在树上度过了他的一生。他在树上打猎、读书、恋爱,与外界保持着一种独特的联系。
主题思想:体现了对个人自由和独立精神的追求。柯希莫的行为象征着一种对世俗束缚的反抗,他通过选择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和价值。同时也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艺术风格:小说以一种轻松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一个看似荒诞却又充满诗意的故事。卡尔维诺用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棵大树之上,和主人公一起经历树上的生活,文字间充满了想象力。
【选读】
关于自我坚守:
“我将尽一切努力以更配得上‘人’这个称号,我将具备他的一切品质 。”这句话体现了主人公柯希莫对自我提升和坚守的执着,他在树上的生活并非消极逃避,而是积极地追求更高尚的人格境界。
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柯希莫想来想去,觉得没有什么可着急的:他是在家里呀,同他的叔叔,他的狗,一起乘船,这是多年的树上生活之后,一次愉快的消遣。”反映出柯希莫对自己所选择的独特生活方式的认同和享受,他在树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宁静与自由。
对爱情与自我的认知:
“如果不充满力量地保持自我,就不可能有爱情。” 强调了自我的独立性和坚定性在爱情中的重要性,只有保持真实的自我,才能拥有真正的爱情。
对远方和理想的追求:
“柯希莫天天守在白蜡树上观望草坪,仿佛可以从草地上悟出长久以来,在内心折磨着他的那个东西:对于远方的思念、空虚感、期待,这些思想本身可以绵延不断,比生命更长久。”道出了柯希莫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和理想的向往,这种向往是如此强烈,甚至超越了生命的长度。
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从前不一样,有我哥哥在。我对自己说‘由他替我们大家着想’,我只爱过日子。现在他不在了,我觉得我应当考虑许多事情,哲学、政治、历史、看报、读书,脑袋都快撑破了。可是他说的那些都不在里面,那是他的理解,一种包容一切而不能用语言说清的东西,只有像他那样身体力行地去体验,只有像他那样一生到死都坚持我行我素的人,才能给大家做出奉献。”表达了对柯希莫独特人生价值的思考,他的一生虽然与众不同,但却以自己的方式为他人和世界带来了启示和影响。
对规则与自由的理解:
“我对任何唾手可得,快速,出自本能,即兴,含混的事物没有信心。我相信缓慢,平和,细水流长的力量,踏实,冷静。我不相信缺乏自律精神和不自我建设,不努力,可以得到个人或集体的解放。”这句话体现了卡尔维诺对自由与规则的深刻见解,真正的自由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建立在自律和自我建设基础上的。
《不存在的骑士》
故事内容:故事围绕着一位“不存在的骑士” 阿季卢尔福展开。他没有肉身,只是一副空的盔甲,但却有着强烈的骑士精神。他为了捍卫自己的荣誉和信仰,踏上各种冒险征程。在故事中,他与其他人物,如侍从、女骑士等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互动。
主题思想:深入探讨了人的存在意义。阿季卢尔福的“不存在” 却有着坚定的自我认知和追求,与其他看似“存在” 却迷茫的人物形成对比,引发读者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存在,是肉体还是精神。
艺术风格:风格独特,既有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影子,又带有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色彩。通过对骑士形象的创新塑造和奇幻情节的构建,展现出一个充满哲理的虚构世界。
【选读】
关于存在与不存在:
“骑士没有任何表示。他那穿着缝合细密的臂甲的右手更紧地揪住马鞍的前穹,而持盾牌的另一只胳臂仿佛在战抖,‘我对您说话哩,喂,卫士!’查理大帝逼问,‘您为什么不露面给您的国王看?’从头盔里传出干脆利落的回答:‘因为我不存在,陛下。’‘噢,原来是这样!’皇帝惊呼起来,‘而今我们还有一位不存在的骑士哪!请您让我看一眼。’阿季卢尔福仿佛犹豫片刻,然后用一只手沉着而缓慢地揭开头盔。头盔里面空空洞洞。在饰有彩虹般羽毛的白色盔甲里面没有任何人。‘哟,哟!什么也没看见!’查理大帝说,‘既然您不存在,您如何履行职责呢?’‘凭借意志的力量,’阿季卢尔福说,‘以及对我们神圣事业的忠诚!’”阿季卢尔福虽不存在实体,却凭借强大的精神意志履行骑士职责,引发人们对存在意义与价值的深刻思考。
对生命和自我的认知:
“阿季卢尔福拖着一具尸体,想道:‘死人啊,你有我从来不曾有过并且永远不会有的东西:这个躯壳。或者说,你没有躯壳。你就是这个躯壳。就是因为它,有时候,当情绪低落时,我会突然嫉妒存在着的人。漂亮的玩意儿!我可以说是得天独厚,我没有它照样也能干活,而且无所不能。无所不能—— 应当理解—— 这才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本事;我能把许多事情做得比存在着的人更好,没有他们身上常见的俗气、马虎、难持久、臭味等缺点。存在着的人总要摆出什么样儿来,显示出一个特殊的模样,我却拿不出来,这一点倒也是事实。可是如果他们的秘密就在这里,在这一袋肠子里的话,谢天谢地,我可不要有。见过这满山遍野残缺不全、赤身裸体的尸首之后,再看到活人的肉体时就不会感到恶心了。’”阿季卢尔福对自己无实体的存在有着独特感悟,通过与有躯壳的人对比,探讨了生命、肉体与自我价值的关系。
对荣誉和虚假的洞察:
“‘你说‘空架子’,是指什么而言?他所做的一切,都干得扎扎实实。’‘全不是那么回事!都是假的……他不存在,他做的事情不存在,他说的话不存在,根本不存在,根本不存在……’‘那么,既然同别人相比他处于劣势,他为什么要在军队里找那样一份差使干呢?为了追求荣誉吗?’托里斯蒙多沉默了一会儿,声音低沉地说:‘在这里荣誉也是虚假的。一旦我愿意,我将把这一切全毁掉。连这脚下踩着的土地也不留下。’”这段对话揭示了书中人物对荣誉的质疑以及对周围世界虚假性的深刻洞察。
对人性和生活本质的思考:
“从一顶顶圆锥形的帐篷之上升起一支熟睡者粗重呼吸的合奏曲。究竟是什么东西能够使人们闭上眼睛,失去自我感觉,沉入数小时的时间空洞之中,然后醒过来,找回与从前相同的自我,重新接起自己的生命之绳,阿季卢尔福无法知晓其中的奥秘。他对存在的人们所特有的睡觉的本领心怀嫉妒,这是对某种不能理解的事物的模模糊糊的妒意。”此句通过阿季卢尔福对人们睡觉这一日常行为的不解与嫉妒,反映出他作为非自然存在对人性和生活本质的困惑与思考。
对名字与自我的关系理解:
“可以说,名字只是在他身上滑过,从来不能粘住。对于他来说,无论怎样称呼他都是一回事。” 体现了阿季卢尔福对名字等外在标识的超脱,进一步强调了他与众不同的存在方式,即更注重内在的精神和意志,而非外在的标签和定义。
《看不见的城市》
故事内容:以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讲述他旅途中经过的众多城市为线索。书中描绘了各种各样想象中的城市,这些城市有着不同的形态、功能和文化,如有的城市建筑在云端,有的城市完全由镜子构成。
主题思想:从多层面探讨城市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城市是人类欲望、梦想和记忆的载体。同时也象征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不同生活可能性的想象,以及对理想家园的追寻。
艺术风格:充满诗意和想象力,每个城市的描述都像一篇精美的散文。通过细腻的文字构建出一个个如梦如幻的城市景观,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之旅。
【选读】
记忆的承载:
“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吸汲着这些不断涌流的记忆的潮水,并且随之膨胀着。然而,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形象地说明了城市是记忆的容器,记忆隐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等待人们去发现和解读。
记忆与自我认知:
“每到一个新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已经不复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拥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属于你的异地等待着你。”揭示了旅行中城市与自我记忆的奇妙联系,我们在不同城市中寻找和发现着曾经的自己以及那些被遗忘的过去。
城市的多样性与相似性:
“人在旅行时会发现城市差异正在消失,每座城市都与其他城市相像,它们彼此调换形态、秩序和距离,形态不定的尘埃入侵各个大陆。”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尽管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相似性,引发人们对城市个性与共性的思考。
城市如梦境:
“城市犹如梦境:所有可以想象到的都能够梦到,但是,即使最离奇的梦境也是一幅画谜,其中隐含着欲望,或者是其反面 —— 畏惧。城市就像梦境,是希望与畏惧建成的,尽管她的故事线索是隐含的,组合规律是荒谬的,透视感是骗人的,并且每件事物中都隐藏着另外一件。”将城市比作梦境,强调了城市的虚幻与真实、欲望与恐惧交织的复杂特质.
旅行的意义:
“你跑了那么远的路,只是为了摆脱怀旧的重负!” 这句话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旅行对于人们摆脱过去、寻找新的自我和体验的一种意义,旅行成为了一种对过去的逃离和对未来的探索。
人生的行囊:
“在这个人世,我们降临和离去的时候都是孑然一人,一个行人要让自己的步伐轻快只能卸掉自己的行囊,那些行囊就是回忆。” 寓意着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需要适时地放下过去的回忆和负担,轻装上阵,才能更好地前行。
看不见的力量:
“看不见的风景造就了看得见的风景。” 体现了一种对事物背后深层次原因和隐性因素的关注,暗示着那些看不见的、无形的力量在塑造和影响着我们所看到的世界.
语言与现实:
“记忆中的形象一旦被词语固定住,就给抹掉了。” 探讨了语言与记忆、现实之间的微妙关系,提醒我们语言在表达和记录的同时,也可能会对真实的记忆和体验造成一定的影响。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故事内容:这是一部充满实验性的小说。它以 “你”(读者)为主人公,讲述“你” 在阅读一本名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小说过程中,不断被打断,每次翻开新的章节,就进入一个新的小说开头,这些小说风格各异,有侦探小说、爱情小说、冒险小说等多种类型。
主题思想:探讨了阅读的本质和体验,以及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小说通过不断切换故事,让读者感受到阅读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也反映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无限可能性。
艺术风格:结构新颖复杂,采用“套盒式” 叙事结构。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每个新故事的开头都能迅速吸引读者进入不同的情境,体现了卡尔维诺高超的叙事技巧和创新精神。
【选读】
关于阅读的本质:
“阅读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受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阅读应有的态度,即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书中的各种信息和思想。
对生活与希望的态度:
“你不要期待这本书里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你是个原则上不对任何事情抱任何希望的人。可有很多人,有比你年轻的,也有比你年长的,希望猎奇,从书本中,从其他人那里,从旅游中,从各种各样的事件中,从未来的一切之中猎奇。你则不然。你知道,如果可以抱什么希望的话,那就是希望避免灾难降临。”体现了一种对生活较为平实和谨慎的态度,同时也反映出主人公在经历种种后,对希望的独特理解与追求。
对书籍与生活关系的感悟:
“你说你喜欢书,因为书是明确的、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不冒任何风险就能享受到的,而生活经历呢,却是捉摸不定的,时断时续的,相互矛盾的。”通过对比书与生活,表达了人们对书籍所具有的确定性和可掌控性的喜爱,以及对生活中诸多不确定性的无奈。
对世界和意义的认知:
“有时候我不论看见什么,都觉得它充满含义。我觉得很难把这些含义传给别人,很难形容它们或把它转换成语言。正因为如此,我才认为外界事物包含的意义十分重要,是对我也是对整个世界的提示或警告。”强调了个体对世界的独特感知和理解,以及这种难以言传的意义对自身和世界的重要价值。
对爱情与亲密关系的描绘:
“当你们第一次偶然相遇时,已隐隐约约看到了你们将来同居的可能。现在你们互为读本,每个人都在另一个人身上阅读那段不用文字写的历史。”形象地描述了恋人之间从相遇之初的微妙感觉,到逐渐深入了解、相互读懂的过程。
对生活状态的一种诙谐表达:
“生活是串味儿,你还可以说,死亡也是串味儿。”以一种独特而略带诙谐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活和死亡的别样感悟,暗示着生活中各种元素的混合与交织。
《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卡尔维诺的一部重要文学理论著作。原定要在哈佛大学主讲 1985-1986 年度的查尔斯・艾理奥特・诺顿讲座,但在出发之前不幸逝世。这本书是他在演讲准备期间的成果,由其妻子埃斯特・卡尔维诺负责监督出版。书中包含了卡尔维诺计划中的八篇演讲稿中的前五篇,分别探讨了文学的五个标准:轻盈、迅捷、准确、可视化、复杂性。
轻盈:卡尔维诺认为,为了展现生活的沉重负担,应当以轻盈的方式来呈现。他以珀尔修斯战胜美杜莎的古希腊神话隐喻出发,指出人们应当像珀尔修斯借助翅膀和镜子等轻盈之物战胜代表沉重的美杜莎一样,用轻盈的文字和叙事来传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直接去对抗沉重。比如在一些现代诗歌和小说中,通过简洁的语言、跳跃的情节和富有想象力的隐喻,使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给人一种轻盈之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摆脱现实的束缚,获得心灵的解脱。
迅捷:这是一种结合行动和沉思的敏捷,分别以希腊神话中的信使之神赫耳墨斯和时间之神克洛诺斯为代表。强调文学作品在叙事节奏上应具有一种快速推进的力量,同时又不失深度和思考。像一些冒险小说或悬疑小说,情节紧凑、发展迅速,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并引领他们进入故事的核心,但在快速的情节发展中又蕴含着对人性、社会等问题的深刻洞察。
准确:强调语言的精准性和清晰度,要求作家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卡尔维诺认为,准确的语言不仅能够传达信息,还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例如在经典文学作品中,作家们对词语的选择和运用都极为讲究,通过精准的描写和细腻的刻画,使作品中的人物、场景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可视化:即通过视觉形象来认识世界和自我。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唤起读者的视觉想象,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够看到作品中所描绘的画面。这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比如在描写自然风景或人物外貌时,作家通过生动的文字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使读者更深入地沉浸在作品的情境之中.
复杂性:描绘了几位文学奇才及其尝试表达人类面临既有挑战又有吸引力的无限可能性的努力。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反映出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展现人类的各种情感、思想和行为。卡尔维诺认为,优秀的作家能够在作品中创造出一个丰富而复杂的世界,让读者在其中感受到生活的多彩和人性的深邃。
提供新的文学视角:为读者和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文学的视角,让人们重新审视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书中所探讨的五个文学标准,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彰显文学的独特价值:在当今社会,各种媒体和娱乐形式不断涌现,文学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卡尔维诺通过这本书强调了文学在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体验方面的独特价值,以及文学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滋养作用。
推动文学创新与发展:其对文学品质的深入探讨和对文学创新的倡导,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书中所提到的轻盈、迅捷、准确等文学标准,为当代作家在创作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使他们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