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中册P126“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⑤[汉家]唐人写时事,常托之于汉代。下文“汉将”用法与此相类。
(2024高考新课标1卷语文默写题)
“以汉喻唐” 是唐代诗人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以下是对这种手法的具体介绍:
概念及原理
概念:“以汉喻唐” 即诗人在创作中借汉朝的人、事、物等来隐喻唐朝的相关情况,通过对汉代历史典故、人物事迹、社会现象等的引用和化用,表达对唐朝现实的看法、情感和思考。
原理:汉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朝代,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汉代的辉煌成就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精神滋养,同时,以汉喻唐也可以巧妙地规避直接批评唐朝可能带来的风险,使诗人能够更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常见运用方式:
借汉代人物喻唐:比如王昌龄的《春宫曲》“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诗中借汉武帝宠爱平阳公主家的歌女卫子夫一事,来暗喻唐朝宫廷中帝王的喜新厌旧。
借汉代事件喻唐:李白的《塞上曲》“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借汉朝时匈奴侵犯渭桥的事件,实则反映唐朝面临的边防问题,提醒唐玄宗要重视边防,表达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借汉代文化意象喻唐:如团扇这一意象,在汉成帝时,班婕妤失宠后曾作《怨歌行》,以秋天来了团扇被弃,喻自己失宠。在唐诗中,“团扇” 就成为代表失宠之悲的意象,常被用来隐喻唐代宫廷妇女或文人自身的不幸遭遇。
作用和意义
增强文化底蕴:汉代文化艺术对唐诗的发展影响深远,汉代文人留下的大赋具有包容宇宙、雄视古今的心胸与气魄,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也为唐诗所继承。通过以汉喻唐,能够将汉代的文化元素融入唐诗之中,使作品更具历史文化底蕴。
委婉表达情感:诗人借助汉朝的事例,可以委婉地对唐朝的社会现象、政治问题等进行批评或讽喻,避免过于直白而可能招致的政治风险,同时也使诗歌更具含蓄之美,让读者在联想和思考中体会诗人的深意。
激发民族自豪感:汉朝和唐朝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以汉喻唐能够唤起人们对强大民族的自豪和骄傲之情,展现出唐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弘扬 “汉唐雄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以下是一些运用以汉喻唐手法的诗句:
王昌龄《长信宫词》:“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诗中借班婕妤失宠后在长信宫的哀怨,以汉喻唐,表现唐代被遗弃失宠宫女的幽怨之情,班婕妤曾作 “团扇诗”,以团扇自比,担心秋凉被弃,诗人借此典故委婉地抒发了宫女的无奈与哀怨。
王昌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此诗借汉武帝宠爱平阳公主家的歌女卫子夫一事,揭露封建帝王喜新厌旧的荒淫腐朽生活,实则是以汉喻唐,影射唐朝宫廷中的类似现象。
王维《凉州赛神》:“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烽头望虏尘。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 诗中描绘了凉州作为唐代河西四郡之一的重要军事地位和边地景象,而 “百尺烽头望虏尘” 等描写,也可视为借汉代以来对边疆战事的关注,来反映唐朝当时的边防情况。
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中的 “汉塞” 指的是居延塞,诗人借汉代在此地的军事防御等相关事宜,以汉喻唐,展现了唐朝时期对边疆地区的经营与管理,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力强盛、边境安全的自豪之情。
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见逐张征虏,今思霍冠军。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诗中提到了汉代的张飞和霍去病,借他们的英勇事迹来激励友人在唐朝边疆建立功业,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和对唐朝边疆事业的关注,体现了以汉喻唐的手法。
李白《塞下曲》:“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诗中以 “天兵出汉家” 指代唐朝军队出征,借汉家出兵抗击外敌来表现唐朝军队的英勇和保家卫国的决心,是典型的以汉喻唐的写法,展现了唐朝时期的边塞战争和军人的报国情怀。
杜甫:《兵车行》中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 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诗人借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表达了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韩翃:在《寒食》一诗中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汉宫” 指唐宫,以汉喻唐,暗指宦官乱政,讽刺了皇亲国戚或宦官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