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2024年11月杭州市高考语文复习研讨会笔记

教育   2024-11-22 14:27   浙江  

1120日,本次杭州市高考语文复习研讨活动在杭州市余杭第一中学举行。杭高钱塘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全体老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两节高考复习课,六个微讲座,以及教研员金瑞奇老师的点睛发言,均干货十足,老师们满载而归。

余杭第一中学党总支书记苏守康致开幕辞,苏书记热烈欢迎各位老师们来到学校,并祝愿老师们满载而归。

杭州市语文教研员金瑞奇老师主持:

金老师说,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希望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把个人的奋斗目标和国家的强盛紧密关联起来,但命题中不一定每则语料都需要非常显性地表达这一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也很重要。默写篇目以课标上的60篇为标准,不一定限于所谓的名句;凡是教材里出现的内容(包含注解、知识性短文等)都不应该成为学生们解题的障碍。语用题主要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非过于专业的语法知识。老师们应该站在命题者命题视角来审视题目,从而指导学生复习。

公开课1:余杭一中齐瑶涵老师“强化表达逻辑——从‘由此可得’说起”

课堂伊始,齐老师于课件呈现了一个“二战”期间的具体情境:对战斗机的防护,更应该加强弹痕多还是弹痕少的部位。齐老师先请班上的一名同学进行阐述,接着以“幸存者偏差”进行总结。

齐老师指出,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推理方式,即由论据归纳推至观点、由道理论证推出观点;在作文中,同学们也经常使用“由此可得”的表述。那么,由此真的能得出结论么?齐老师呈现出课题:“贵在严密,由‘此’可‘得’”。

任务一:思考:以你之见,该如何评价别人使用“由此可得”这种推理形式?怎样的“由此可得”是好的?

师生共同形成结论:思维过程严谨,联系紧密,全面有力。

任务二:探寻“由此可得”的有效策略:链接课内文本,寻求经验。

齐老师先以《六国论》为例,请同学们分析相应的“此”“得”和“有效策略”,并得到“引入虚拟论敌”的方法和语言支架;接着以《说“木叶”》为例,得到了第二条有效策略:于“此”中加入条件分析:由特殊推向普遍。

基于以上两个环节的分析,齐老师于课件投出两则学生的一模作文片段,请同学们进行诊断。

任务三:发现此得失衡,改至言之有效。发现伙伴“由此可得”的不足,立足缺陷利用有效推理的策略修改至言之有效。

师生共同得出:文本一“此”缺失分析,“得”强加因果;文本二“此”分析偏离,“得”无法推出。因此,文本一需要增加分析,文本二需要替换分析,齐老师请同学们进行针对性修改。

齐老师投影出同学们的修改,并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任务四:合理推演策略,关注行文框架。发现学案上作文整体论点框架推理不足,尝试修改。

最后,齐老师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由本堂课的“此”,收获了什么“得”,以此回顾课堂所学。整堂课架构清晰,逻辑严密,同学们收获颇丰。

公开课2:临平中学傅诗怡老师“从‘起承转合’章法的角度读懂诗歌”

傅老师以杜甫的诗歌《登高》导入,同时投出《登高》表达的主要情感,请同学们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感受诗歌情感。同学们的回答以意象和手法为主,傅老师提醒同学们杜甫是一位格律谨严的诗人,请同学们关注诗歌章法,并由此引出课题:从“起承转合”章法的角度读懂诗歌。

环节一:回顾教材悟方法

活动一:从“起承转合”的角度解读《登高》。

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首诗歌,找出其“起承转合”的表现,补全表格内容。

傅老师提供了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属相》、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请各小组选择分析。

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例,师生共同得出:

起:从送别的地点落笔,营造了雄伟壮阔的意境;引出赴任之地,点明题旨,隐含送别之意。

承:以情承,表达离别情;引出后文“知己”的友情深厚。

转:情感从凄恻转为豪迈,由事入理。既表现了真挚情谊,又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

合:直抒胸臆,以事说理,呼应“送”的主题,以劝慰杜少府作结。

基于此,傅老师投出“起承转合”的概念,请同学们归纳“起承转合”的表现和作用。

傅老师提醒同学们,在“起承转合”中,“转”尤为关键,需要特别关注。

环节二:演练习题落实处

傅老师于课件呈现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一诗,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师生共同得出:首联以李白诗歌的评价入笔,由忆人而忆其诗;颔联承接上文,赞扬李白的诗歌;颈联由赞诗转写景,寓情于景,表达对李白的思念;尾联表达热切心愿,呼应开头。

接着加强难度,傅老师请同学们鉴赏黄庭坚的《双井茶送子瞻》:有人说这首诗“千回百转,一波三折,且卒章显志”,请结合诗歌从构思的角度加以分析。

师生共同得出:首联从友人苏轼所处的环境落笔;颔联承接上联环境,转写赠茶对象;颈联由人转入赠茶事宜;尾联点出题意。

这堂课上,傅老师带领同学们借助典型诗歌梳理诗句“起承转合”的表现和作用,并运用分析诗句“起承转合”的方法来解读诗歌内容与情感。傅老师最后总结道,“巧用诗歌章法,妙解诗意文心”。课堂聚焦诗歌文体的关键特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提炼可供迁移的方法,卓有成效。

微讲座1:余杭中学胡引娣老师“写作思维训练如何更接‘地气’”

胡老师首先引用了著名教育家于漪的观点,来说明思维与语言的紧密关联。那么,我们应该要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写作的思维训练呢?胡老师提出以下几点:

一、提供充足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

胡老师以2016年北京卷、2018年全国II卷、2020年全国I卷、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题为例分析指出:只有老师提供充足语言材料,学生认识某种关系时才能避免泛泛而谈。而齐老师今天课堂上使用同学们的作文素材作为语料请学生分析,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聚焦一种思维方法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建模

胡老师以因果分析为例,向老师们展示了自己曾引导学生建立的几种思维模型图。

(一)借句式支架分析原因

(二)借分类表分析原因

(三)“鱼骨图”分析原因

通过思维模型,学生再次修改升格自己的文章。

三、写作思维训练要统筹规划,切实有效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这其中又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一)思维训练内容要统筹计划

(二)思维训练重点要有针对性

(三)引导自主建模后,要积极迁移训练,反复修正

胡老师认为,齐老师课堂选点做得非常好,能够聚焦学生问题,思维训练很有针对性,而在课堂最后,齐老师请学生对同学们的作文进行诊断和修改,这是一个积极有效的迁移训练。

胡老师总结道,从高考要求统筹规划,从学生存在的问题中寻找教学点,引导学生自主建模,并进行反复的迁移训练,这是一条提升学生作文思维能力的通径。和这场讲座的标题一样,胡老师的分享也十分接“地气”,语言简明,条理清晰,招招落实,给在场老师们带来深刻的启发。

微讲座2:临平中学郎丽霞老师探术溯源,理解诗意

首先,郎老师回归课堂设计的原点,从杭州市一模古诗题学生的答题情况出发,分析了学生基于诗意理解的必备知识缺失问题和基于学生解题中的整体思维不足问题。根据杭州市一模学生的答题情况,确立了课堂设计的原点,即希望通过诗歌专题的复习来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简单的就题论题。

根据这个课堂设计的原点,郎老师分析了上午傅诗怡老师《从“起承转合”章法的角度读懂诗歌》这节课课型设计的两环节。环节一:回归教材悟方法。傅老师设计的导学案选取教材上《登高》《送友人》《蜀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四首诗进行了起承转合概念的复习——从已知到完善。环节二:演练习题落实处。傅老师用《春日忆李白》《双井茶送子瞻》两篇古诗练习训练学生从巩固到运用“起承转合”的章法。

其次,探本溯源 诗意理解。郎老师指出诗歌专题的复习难点之一是诗意理解为什么做错了?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探本溯源,她认为要以学生为本,以课本为源,以必备知识为训练点,从而加强学生的诗意理解能力。

最后,郎老师分享了诗意理解的常用策略。一是典型诗例整理归类(体式、题材……),二是基本知识的解释落实,三是诗意理解步骤规范,四是专题复习注重板演。

微讲座3:杭二滨江张宝老师信息类文本阅读“系统性”复习策略

张宝老师从信息类文本阅读复习缺少系统性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三大点系统性复习策略。

系统性(一):教材内容要复习全面。梳理教材中的信息类文本,根据文本形式进行分类。每类文本细读一篇由篇到类,读出这类文本的文体知识掌握这类文章常见的行文思路、阅读技巧既要有面的掌握,更要有点的突破。对于教材的梳理,要聚焦信息类文本的四个任务群,关注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梳理结束后,检查近三年高考卷中已经考过的有哪些?没考过的可能就是新高考的考点。也可能是学生增分的关键点。

系统性(二):常考内容要复习到位。对于论证知识,张老师采用填空考察的方式检测,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要随文答题,切忌生搬硬套。就主观题答题复习,张老师采取了主观题分类建模,逐一突破的方式,注重三类主观题:1.文本观点解读评论观点;2.文本观点解读文字材料;3.文本观点分析实际问题。

系统性(三):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始终。张老师分析近几年高考选择题考察的关键能力,除了传统的解题能力,还考察了明辨同一信息、寻找遥远信息、发现隐蔽信息、挖掘潜在信息的阅读能力。因此,在讲解选择题时,既要关注错误的选项,也要关注正确的选项为什么是正确的?这背后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更高要求。老师在复习时要注意分析句间关系: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目的、解说、假设;段落间关系:总分、递进、并列、对比。另外,张老师指出系统严谨的论述架构、多维理性的思维本质与议论文写作是相通的。

最后,张老师引用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话作结:“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

微讲座4:浙大附中吴睿荔老师依标复习,提能增效——文学类文本复习例谈

吴老师从普遍的文学类文本复习现状出发,提出了依据课标复习,从而实现体能增效的复习方法。

一、文学类文本复习现状。吴老师总结了当下老师们对文学类文本复习的共识:1.精研高考题。减少劣质试题对学生的负向影响。2.处理方式:按时间顺序。篇篇做,道道讲;按考点类型。重组高考题,分类练习;按文章特点。如散文的疏与密、虚与实等;读写结合。高考试题+作文素材积累。3.操作效果:好处有易操作,推进快,备课压力小。但问题是经验驱动,落点模糊,复习准度不佳。

二、依标复习,提高复习效能。吴老师聚焦新课标中的“评价”,包括学业质量和评价建议。

她首先了梳理学业质量评价中对于文学类文本的测试要求,之后建立了微观测试内容框架。通过框架的拟定,吴老师发现,不同水平层级的阅读目标,其主体基本一致,差别主要在文本数量、情境复杂程度、任务难度、水平精数度等方面。由此拟定出一份文学类文本阅读测试检核表河一份文学作品阅读能力进阶表。

拟定框架的“复习意义”,首先是在选题与组题。在选题上,这一框架可以快速考察一份试题的质量。检核表可以考察试题是否较为全面地覆盖了考查要点。进阶表可以考察试题是否全面考查了不同层级的能力。在组题上,可以细化考点,形成进阶。吴老师以她对于近五年高考试题中“人物形象”考查梳理为例,提出了她得出的复习启示:一是以类型化--个性化,局部--整体,摘录概括--紧扣文本分析等新角度重组高考试题;二是补充缺失层级,如评价人物形象。

其次,拟定框架的“复习意义”还在于指导老师进行结构化的复习追求。吴老师引用了王云峰老师在《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语文学业质量评价探析》一文中的观点:“强调了学生言语经验的整合 ,把言语经验的结构化水平作为区分学生语文素养水平差异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进行结构化复习,吴老师以奚素文老师发表在《语文学习》上的《可迁移知识的提炼、创生与运用》为例,分享了《小说中的“重复艺术”》复习课课例。

最后,吴老师以课标中的话作结: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微讲座5:杭高贡院廖洁老师夯实基础·兼顾技巧——谈谈“双新”背景下的文言文复习

来自杭高贡院高三语文组组长廖洁老师介绍了他们在文言文复习上的一些做法,整个讲座既有对关照课标的重要性的强调,又有对教材落实的重视,还有很多具备实操性的方法指导,讲座内容共分三个版块:

一、解读理念,立足根本

廖老师对教材中的31篇文言文按照任务群进行了梳理,并提醒老师们复习时注意各种文体的特征:游记散文、文言小说、书表、序文、史传文、先秦诸子散文、史论文等。廖老师借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文学阅读与表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三个任务群的细则和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点进行了提醒和强调。在选文上,要注意“立德树人”思想和思辨意识的贯彻体现,注意多则语料的比较阅读训练。

二、多管齐下,夯实基础

要依托教材资源,完成文言必备知识的积累,常规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固定词语、偏义复词、同义复词、兼词、虚词、特殊句式、固定结构、文化常识等必备文言知识复习时需要全覆盖,凡是考试中涉及的课内知识都不应该成为解题时的障碍。廖老师介绍了杭高贡院在文言文复习时的一些具体做法,比如对课内文言文原句的疏通练习,对《古文观止》的阅读和训练等,并尝试使用多种形式新颖的教学方法:播放录音、拟制练习、举办竞赛、指导整理等。在《古文观止》的使用中,廖老师结合2024年的文言考题强调要注意以下方面:①梳理论述层次②勾连论点论据③厘清观点争锋④关注特殊写法⑤传承优秀文化。

三、兼顾技巧,规范答题

阅读技巧环节,廖老师说首先要判断文体,如果是记叙文,要关注“人、事、因、果、德”这几个因素;如果是议论类,关注观点和证据。其次明逻辑,关注行文中的言语标记。最后观重点,比如重要字词、句式/表达情感、价值判断、观点的语句等。答题技巧上,坚守一个原则:客观题尽量不失分,主观题尽量答规范。并举例介绍断句技巧、实词推断技巧、翻译技巧、简答题技巧等。

微讲座6:富阳中学范煊聪老师准确把握题旨,彰显自我意识

范老师先从当下的考场作文呈现的“写作程式化”现象说起,针对两种出现频率比较高的程式模板中都有“概念阐释”环节,范老师发问:为什么我们重视“概念”?范老师带领大家重温《选择性必修二》中的文字:“重点思考题目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应该如何界定,可以从哪些方面立意。”在明确了“核心概念”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之后,范老师指出两种写作模式的弊端:①当结论变成“既要……又要……”,就类似于“1+1=2”,立意看似思辨,实际上模棱两可,没有鲜明的立场。②当文章只是迎合着命题者的观点进行分析、呼告,便使观点虽符合题旨却片面局限,缺乏自我意识。

那么到底如何立意呢?范老师主张“与命题者坐着聊”,审题其实就是与命题者对话,命题者提供话题,考生与之交流。坐着聊,是一种对话姿态,平等,温和,开放。命题者提供的话题隐含的是“观点”,观点是主观的、需要证明的,必须通过说理、讨论才能确认的。也就是说,既然是“观点”,就有突围的空间、对话的可能。

范老师结合杭州市一模作文,来举例说明如何与命题者坐着聊。第一种做法是附和印证命题者观点,对命题者观点表示尊重;第二种做法是补充完善命题者观点,突显立意的严谨;第三种做法是否定反驳命题者观点,以示独到。范老师带领老师们回归教材到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师教学用书187页,借助图尔明“论证批判模型”中的“辩驳与限定”来佐证第二第三种立意方法的可行性。范老师指出,“辩驳”的切入点可以是前提、目的、真相、价值观、影响等。“限定”可以是对观点范围、条件的限定,补充与修订,也可以是推翻重立。

学生写作中,可能还有一种困境,就是在审题之后决定不好自己的立场,故而无法立出有独到见解的立意。范老师提出可以借思维导图进行头脑风暴来立意,可以从以下维度来进行肯定或否定的立场:眼前/未来,个人/社会,局部/整体,积极/消极,量变/质变等。分析原因环节可以从以下维度进行:主要/次要,内因/外因,直接/间接,必然/偶然,历史/现实等。

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断深入追问,继而反驳、回应,之后可以与自己开启深度对话模式:哪个思考是有价值的?哪个思考是有深度的?哪个思考是新颖独到的?哪个质疑是犀利的?哪个反驳是有力的?哪个观点更有写作欲望?哪个观点更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更让自己亲近接受?哪个观点更贴合自己的现实需求或审美需求?

教研员金瑞奇老师进行活动总结

本次高考研讨活动最后由杭州基础教育研究室金瑞奇老师作总结。金老师认为本次研讨活动学术含量高,老师们有很强的关注考情和关注高考方向的意识,参与上课和讲座的老师都体现了很好的敬业精神。金老师提醒老师们除了关注全国I卷,还要关注其他全国卷,拓宽视野很重要。教材里的必备知识包括注解里的知识,要进行有效落实。金老师还强调:要依据课标,要研究真题,要关注教材。对日常的高三复习课,金老师提醒老师们不能只是呈现知识,要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多设计一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言语实践活动。

(记录:徐胜、苏若璇、刘祖国)

语文钱塘潮
语文,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


语文钱塘潮
语文,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