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2024年11月27日下午,在学校的组织下,杭高钱塘语文组携手全体关注此话题的语文同仁就此话题在有美堂报告厅展开了热烈的研讨。浙江省高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黄华伟先生,杭高钱塘语文首席导师、正高级、特级教师莫银火先生亲临现场指导。
接着迎来本次三堂精彩的同课异构课。第一节来自2021年浙江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的寿婷尔老师名为《修辞“立其诚”——“比喻”修辞格的大数据模型“内测”》的研讨课。寿老师围绕优质比喻的评价标准拟定、创作优秀比喻句的方法、以“人工智能”为本体创设一个优秀的比喻句三个主体任务,借助豆包衔接和深化课堂,用豆包和学生们创作的比喻句PK将课堂推向高潮,最后以内测员对“豆包大模型比喻修辞格能力评估表”的完善提出升级方向结束,层层推进,先方法习得,后学以致用,精彩不断,掌声不断,让与课师生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先进和局限,也为与会老师打开了人工智能与传统课堂融合之门。
第二堂课为由2023年浙江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富阳中学王德宸老师带来的《修辞立其诚》。王老师的课设计了三个任务:分析文章的观点和思路、推测写作动机与意图和判断思想意义和价值。在任务推进中,既有文本阅读方法的推进,又有写作背景的回望,最后以“你‘修辞立其诚’吗?你‘修辞立其____’呢?”追问,最后以钱理群先生的“说话三原则”和教材关键句齐读结束课堂。王老师所展现的紧扣文本又广泛占有材料的研究意识,关注文字更有思想引领的教学风度,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一堂课,由2024年浙江省“阅读好课”一等奖获得者、杭高钱塘杨镍玮老师带来的同课异构《修辞立其诚》。杨镍玮老师由同学们阅读《怜悯是人的天性》后想要辩论“怜悯心是否比自爱心更重要”出发,提出概念阐释的重要性。通过对《修辞立其诚》中概念阐述方法的分析,得出了“内涵分析”法、“语义分析”法,让学生学习后撰写“怜悯心”“自爱心”概念。杨老师利用AI工具豆包来作为反方与同学们展开辩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思维交锋。杨老师对文本抽丝剥茧,大胆运用最前沿的科技手段锤炼课堂,锤炼思维,让学生和与会老师都有了很大的收获。
三节精彩的课堂之后,浙江省高中语文教研员黄华伟老师、杭高钱塘语文首席导师、特级教师莫银火老师、杭高钱塘语文教研组长钟峰华老师与三位老师一起进入以“当人工智能与语文教学产生视界融合,我们当何为?”为主题的主题沙龙对谈环节。
三位老师介绍了自己的上课思路后,两位专家也对他们的课也进行了点评。黄华伟老师认为要举办这样的活动是需要勇气也需要实力的,三位老师的课堂各有特色,有的大胆创新,有的功底扎实,有的立足思维,都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莫银火老师认为这个单元因为课文较难,总是被忽视,但其实对提升学生思维有很高的价值。其实,我们如何取舍上课内容,如何涉及教学,也是一种“修辞”,也要“立其诚”。
主持人钟峰华
▲记录分享
钟峰华老师:有请各位老师来分享授课心得。
寿婷尔老师:其实这堂课是我11月份在第十三届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时设计的。之前,我磨过7次课,这是第八次上这一课。在搜集论文的时候,我看到有一篇叫做AI大语言模型背景下的修辞学研究。正好,我以前的语文课代表曾在北大人工智能读硕士,现在是在港大的人工智能读博士。然后我跟他探讨,他建议我可以尝试。“豆包”的语音交互做得比较好,于是,我选择了“豆包”。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养了几个豆包。其中,有一个yu同学。“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我开始问他,他解释这是加缪说的。然后我告诉他“是史铁生说的”。下一次,我再问他,他就告诉我说,是史铁生说的,而且是在《我与地坛》里说的。人工智能这么一个有趣的东西,我感觉到他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和他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可能是将来我们要共同探索的。
王德宸老师:当时接到钟老师任务,我说我不太了解人工智能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人工智能的问题。钟老师说,对我这节课没有要求。后来我在想,不妨就呈现自己比较喜欢的课题,或者就可以称之为“传统”的课题。拿这么一个课过来,和我们人工智能的两节课放在一个论坛中,我估计对于我们思考的这个话题可能反而起到呼应作用,这是第一个想跟大家交代的。第二点,这篇课文选自选必中第一单元,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叫“理论的价值”。可是这些课文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在这种情况下,他如何感受理论的价值?我估计认识理论本身就很困难,又谈何感受它的价值。在这种考虑下,《修辞立其诚》这篇文章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里面涉及到的是关于我们做人,关于我们讲真话、说假话这样一个非常有人文性的话题,所以我基本上是从这个角度切入,来带动学生读懂这篇文章。
杨镍玮老师: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的脑中出现的是李镇西老师曾经问过的一个问题,“AI时代,教师会被取代吗?”我对这个问题保持一种观望态度。《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两篇课文是选必中第一单元“理论的价值”中的两篇课文。单从文本内容来说,这两篇文章都不是学生喜欢的类型,文章的论证手法也比较复杂。如何结合AI帮助学生生成知识?成为了我在备课过程当中的一个难点上。在使用AI的过程中,我们的确感受到了他有关数据整理以及语言组织方面的便利,但当他真的走上了课堂之后,由于技术的限制,他终究还是展现出了身为机器的冰冷的一面。哪怕是在AI时代,好的教育也只能发生在最有情感和最有思想的人与人之间。我相信就像我们这次钱塘问课的主题一样,随着技术的发展,AI一定可以更为便捷更为高效地帮助我们打开教育的未来之门。但因为教育的门把手一定是在我们和学生的手中,这种连接永远都没有办法被AI所取代,只会让我们的连接变得更加强烈。
黄华伟老师:这样的研讨主题很好,需要勇气和实力。人工智能与语文教学不仅是视界融合,还可以走向全面融合。寿老师的课具有极强的创新,具有教研的意义。王老师的课扎实,立足于解决学生的阅读问题,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杨老师围绕“概念阐释与分析”来展开教学,课堂学习指向性强。此外,我们需要思考语文课上,引入“豆包”,会不会削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程度?有些地方可能会削弱,但是新的语言文字应用的内容会浮现出来。最后,我想提醒一下,我们一定不要忽视人工智能继续学习的能力与水平。
莫银火老师:本次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修辞立其诚》文本很好。选必中第一单元文本很重要,能帮助信息类文本阅读学习。教学一篇文本,要做到以篇推类。寿老师的课,是概念车,富有创造力,难以模仿。王老师的课,是否可以利用AI来帮助构建学生学习台阶?杨老师的课展现了青年教师的无穷力量。
钟峰华老师: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人工智能如何为我们的学生开启未来之门?语文教师如何拥抱人工智能?请各位老师分享自己的想法。
王德宸老师:有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对于我们个人来讲,任何新的东西都可以持有热情的态度,但是对于一个群体、一个集体来讲,比如说未来我们的中学语文走向哪里,这种集体式的问题,冷静和保守可能是比较理性的态度。这种冷静和保守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要权衡这里边人工智能的问题。我还有一句话特别想讲,我不知道各位老师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受,我们现在的孩子跟以前的孩子是不一样的。我有一个预判,能够真正使用文字的人,能够去用文字来直达自己意义核心的人,甚至会成为一种奢侈品。所以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建立在这种前提下,AI时代,我们该如何拥抱人工智能。
莫银火老师:人工智能的冲击是必然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有时是拥抱,有时是被拥抱,没有办法,只有去适应,对不对?我上一次碰到黑龙江的一个老师,他是用平板上课,能通过设计分析,做一个五分钟微课,快速传递给所需要的学生。另外,早在十年前,就有香港的老师可以通过手机扫描,在黑板上呈现准确率情况。所以我们要融入进去是必然的。但是怎么稳住了,可能还是要进一步思考。
黄华伟老师:人工智能能做的,我们是否可以少做?哪些内容可以少做?我认为是有这样三类:一是已经知晓的,既定的内容;二是能预测的,为一般规律所支配的内容;三是静态的、不会变化的内容。由此,语文教师应该从知识视角转向语用视角。再者,人工智能不能做的,我们应该多做。这样的内容也分为三类:一是具有创造力的,未有过的东西,比如学生课上绘制的思维结构图;二是想象类的,难能表征的;三是人际沟通类的,师生互动间的眼神传递以及沟通深入的内容,这些是难以定式的。对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张开双臂拥抱人工智能,使用它。这一前景的使用范围非常广阔,包括有阅读、表达、梳理等方面。
寿婷尔老师:二十多年前,我在读书期间选修了北师大的科幻文学课。我读过刘慈欣老师的一个文学作品,里面谈到说有一种外星人,他非常仰慕人类的诗歌文化,特别喜欢李白,所以他就做了一朵诗云,这个诗云里面有所有的汉字以及所有汉字的组合形式,也就是说李白写过的诗或者没有写过的诗都在里面。然后他拿着这朵诗云就说,你们看我是不是已经创作出比李白更好的诗,然后人类就反问他说,那么你告诉我这是哪一首?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一个启示,确实有危机,但是我们人类也永远都有办法,去驾驭它,这就是我的一个感想,谢谢。
杨镍玮老师:在语文教学当中,人工智能能够帮助我们拓宽广度。在信息收集以及对各种资料处理中,AI已经比我们做得更高效。那么放到我们学生的学习当中,他们可以通过这么广阔的一个途径来帮助他们积累,或者说更精准地捕捉他们需要的知识,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第二点,人工智能确实对目前学生的思维深度是有帮助的。第三点,AI没有人的温度。我一直觉得语文是所有的学科当中最有温度的一个,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理论,而是千千万万个人千千万万的文字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汇聚而成的。学生学习语文其实就是要有这么一种可以去感知温度的能力,所以我觉得AI在教育当中可以给我们拓宽广度,帮助我们搭建深度,但是我认为他应该起码在我的有生之年没有办法取代我们人类的温度。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的幸运。
钟峰华老师:通过今天的交流,大家对语文教学跟人工智能的关系问题应该有更深的理解。无论是拥抱还是被拥抱,其实它都是客观事实,而我们内心的坚守必须一直要有。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对谈环节就到这里,谢谢诸位。
(记录:林铭涵)
随着讨论的深入,与会者对于人工智能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未来,杭高钱塘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让科技之光照亮语文教育之路,携手师生共同开启语文教育的新篇章,迎接更加辉煌的教育未来。
(撰稿:水小琴、楼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