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山为什么姓王

文摘   文学   2024-08-29 00:01   山东  


各位看官,用力点击题目下“卢蒙”蓝字,可以关注本公众号哟!  

怪大个鼻子




花山寺北的鼻子山,在我们那地方老有名,一是因为他高,海拔475米,在青驼、张庄这莫乎数着;二是因为名字有意思,鼻子山!鼻子变的?还是怪象鼻子?都容易让人浮想联翩;关键是我们本地人称呼它的时候,前面还要加一个字——“王鼻子山”,老一辈传下来,都这么叫了,谁也没去问个为什么,可巧遇到个叫卢蒙的,古怪一点,遇事爱刨根问底:为何叫鼻子山?为何又叫“王鼻子山”,“王鼻子”是什么“鼻子”?

带着这个疑问,卢蒙到鼻子山实地看了几趟,并且还写了《鼻子山前花山寺》这篇文章。大概也知道了,在山顶有块岩石,上细下粗,悬在那里,像极了一个人的鼻子,鼻子山由此得名,但那个“王”字却找不清源头。

鼻子山处在老临沂与老沂水两县的边界上,《临沂县志》中写作王蝠鼻山。而在《沂水县志》中记载:“卢山(孟良崮)东南为王坡鼻山(县南百三十里,上有花之寺)。又东南为映旗山,绵延数十里,为沂兰分界之山。”“王坡”和“王蝠”,读音大不相同,为何会出现两种迥异的山名呢?

遍查历史上当地的名人传说,也没有涉及王坡和王蝠二位同志的,我们只能另找别的途径解释了。先说个插曲,让我们把目光转向鼻子山东南的映旗山,这座山在卢蒙的村子后面,他小的时候经常上学拾柴禾,在尚庵寺天麻地后的山峪里,经常会捡到一些带着小鱼小虾花纹的石片,拿给老师看了后说,看来这地方过去是个海底,被水淹着,才出现这样的化石。

传说在舜的时候,发了洪水,海水倒灌,就派大禹去治水,孔子说:大禹尽力乎沟洫。孟子说: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大禹的工作就是去治理倒灌的海水,而不是治长江、黄河,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大禹治不了。他的工作就是开山扒出“洫”(沟渠)来,让水畅通。

当时的大禹,已经是有老婆的人了,可他不恋家,一根筋办公事,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想把水治好。他带着帮子穷兄弟,从北向南走,这一节子到了咱沂蒙山,沂蒙山东有沂汶蒙三条大河,把这三条河开好出口,再向南就没什么高的山了,治水任务预计就快完成了。

可这时候,大禹离开家已经五年了,他忘我的工作着,老婆在家可想毁了,就从家里朝蒙山这块赶来找,走了千山万水,吃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这时大禹正在疏通汶河,听说老婆来了,也很高兴,两人在大禹的工程队总部,也就是当地最高峰,现在的鼻子山上叙了下旧,恩爱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大禹急么吊火地就要辞行,说我那帮兄弟还在前边映旗山上扒沟,迭不得和你呆时间长了,你就在此等着我,治好了水来找你。

汶河治好了,沂河也治好了,可又了来急报,南边的淮河又泛滥了,舜帝爷急令火速救灾。大禹迭不得和老婆说声,带着人马朝南赶。哪知道这洪水就和大禹对着干似的,没完没了,淮河治好了,他又奔会稽去了。再厉害的主,也不撑经年累月这么折腾,大禹在会稽,也就是现在的绍兴市禹陵村累死了。

大禹的老婆认了死理,天天站鼻子山上等他回来,一年又一年,不见丈夫的身影,她就是不舍气,风里雨里、白里黑里站在那,面朝东南看,谁劝也劝不住,俺就站在这朝东南上望。

有一天早晨,大家见大禹老婆站的地方,人不见了,山顶出现一个人形的巨石。人们都说,她的痴情感天动地,把她定格在那里了。

由于石头太大,远远的就能看着,人们都叫它为望夫婆石。到了隋唐的时候,山下要盖个规模挺大的寺庙,建庙的和尚图省事,说山顶上这个人样的石头怪不错,拉下来盖大殿吧。

找了工匠搬了一通,把望夫婆头部的几块石头拆了下来,走了没几步,平地一通雷,把这些工匠全劈利了,后来这伙子和尚也都让程咬金拿斧子剁了,庙也烧了。

但好好的一个人头,让他们拆的光剩下中间的鼻子了,老百姓都指指点点的,说让你不行好,得罪大禹爷的夫人,现在可好了,光剩下个望夫婆鼻子了。

光剩下个鼻子,也还不小,况且又有这般传奇,咱这周围几百里没不知道望夫婆鼻的了,三传两传,整个山也叫了望夫婆鼻子山。六个字,叫起来有点费事,好图省事的沂蒙人就逐渐地减字,慢慢地,山前的人把“婆”省去了,叫成“望夫鼻子山”;山后的人,把“夫”省去了,叫成“望婆鼻子山”。还不行,干脆叫成“望鼻子山”。时间长了,“望”成了“王”,再到后来,连“王”也没了,直接成鼻子山了,这要不是卢蒙正本清源的朝前捋一番,谁还能想起来,山顶上那鼻子还是大禹他老婆的呀。






这种岩石最容易坍塌


卢蒙故事
展现原生态沂蒙文化,讲述沂蒙人自己的故事